陳家亮

陳家亮 陳家亮教授,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堅持身兼行政、教學及診症工作,因走在前線讓他尋找改革方向,亦能身教學生,致力培育有醫德的良心醫生。

【能醫自醫?】 「陳教授,你們當醫生的真好!既有豐富醫學知識,亦能為自己斷症下藥,及早作出適當治療。」真的嗎?醫生比一般人更健康更長壽嗎?據我了解,這都不是真確的。我們經常祝賀長者壽比南山,卻從不會說「壽比醫生」!為什麽知識、經驗及技術都不...
27/10/2025

【能醫自醫?】

「陳教授,你們當醫生的真好!既有豐富醫學知識,亦能為自己斷症下藥,及早作出適當治療。」

真的嗎?醫生比一般人更健康更長壽嗎?據我了解,這都不是真確的。我們經常祝賀長者壽比南山,卻從不會說「壽比醫生」!為什麽知識、經驗及技術都不能讓醫生更健康、更長壽呢?

原來不少疾病都是防不勝防,我認識好幾位醫生朋友,他們正值壯年,生活習慣十分健康,不煙不酒,並經常做運動。可惜他們卻忽然患上晚期不治之症,包括胰臟癌、肺腺癌及腦腫瘤。縱然專家團隊全力以赴,可惜最終仍是英年早逝。雖然現今醫學昌明,但不少疾病依然無法有效的及早診斷和預防。生命,總是很無奈,它往往於毫無防避的日子向你說永別!

當然,很多常見疾病是可以治未病或及早控制的,例如大腸癌、子宮頸癌、冠心病等等。但值得深究的問題是:是否醫生因此便會跟從指引定期接受癌症篩查或評估自己患上常見疾病的風險因素呢?

其實醫生也是人,我們都有惰性、壞習慣、甚至奇奇怪怪的健康信念。頭腦上的知識並不代表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知識往往敵不過人性。脱下了醫生袍後,我們與一個普通人可能沒有太大分別。人有理性分析道理的一面,也有不能解釋的執着或沉醉於個人僻好的另一面。什麽人只會一味做正確的事?我想只有超人或是聖人吧。

我並不是要為醫生或自己辯解,例如我喜愛吃餐蛋肉公仔麵及豬油撈飯一樣,那種心癮與大滿足往往衝昏頭腦!唯有在清醒時候便提醒自己要適可而止,但又何謂「適可而止」呢?也許這是給自己一個藉口,終有一天我們可能都要為自己的行為和任性付上代價。

當醫生認識自己原來只是一個擁有多些醫學知識的普通人,我們更要懂得謙卑,學習如何設身處地對待軟弱無助的病人。

吾生有杏(284)

【醫生,我唔要咁長命!】 「王伯,你所有的報告都很正常,下個月便是你的八十二歲壽辰,我祝你長命百二歲!」王伯卻毫不猶豫地回應:「陳教授,我唔想咁長命啊!」 我認識了王伯差不多二十年,當年他因為一些所謂癌症指數上升而在外面做了很多化驗及檢查,...
13/10/2025

【醫生,我唔要咁長命!】

「王伯,你所有的報告都很正常,下個月便是你的八十二歲壽辰,我祝你長命百二歲!」王伯卻毫不猶豫地回應:「陳教授,我唔想咁長命啊!」

我認識了王伯差不多二十年,當年他因為一些所謂癌症指數上升而在外面做了很多化驗及檢查,除花費了很多金錢外,什麼也找不到。可是在憂慮的驅使下,他每年都重複進行一些在我眼中不必要的化驗,就連胃鏡、大腸鏡及全身素描也做了五次以上。對於推動本地醫療經濟,王伯應記一功!

但人總是這麼矛盾,王伯雖口口聲聲說不要這麼長命,但每次覆診,他必定把一大堆外面的化驗報告給我分析,期待我告訴他一切正常。

當了醫生這麽多年,不少病人都聲稱他們不要太長命。與其說他們嫌命長、厭倦生命,不如說所有人都害怕疾病、貧困或孤獨所帶來的痛苦。為什麽?人老了便會生病,貧病交逼更是苦上加苦,縱然沒有病痛但老來孤獨亦境況凄凉,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早死就是好死。

如果幻想生命的完結有如 power off 般,這種想法實在太天真了!那些在睡夢中死去的人可能是一種福氣,因為他們不需要經歷漫長患病折磨的痛苦。現今醫學固然可以大大減少肉體上的痛苦,但心靈上的煎熬卻不是藥物或科技可解決。當然,忽然離世對於當事人可能是一種乾脆的解脱,但對於留在世上的親友卻可能是莫大的打擊。在現實世界裏,大部分人都要經歷漫長的衰老、疾病,然後才漸漸死去。

死亡,從來都不是 power off 。那些經常說「我不要這麽長命,最好就⋯⋯」的人,請清醒一點,不要再發夢了!從來禍福都不由得我們,生命只有活一次,就好好的讓自己無悔今生吧。

吾生有杏(283)

【醫病與醫人】 「過去半年,我已經兩次出血了!」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向我抱怨。 楊先生(佯名)年初進行全身檢查,醫生建議他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素描(CT coronary angiogram)。 「為什麼?你感覺胸口不適或有其他高風險因素嗎?...
29/09/2025

【醫病與醫人】

「過去半年,我已經兩次出血了!」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向我抱怨。

楊先生(佯名)年初進行全身檢查,醫生建議他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素描(CT coronary angiogram)。 「為什麼?你感覺胸口不適或有其他高風險因素嗎?」我好奇地追問。楊先生的生活習慣頗為健康:他不煙不酒,也沒有像我般愛吃豬油撈飯等的不良飲食嗜好。他的膽固醇水平偏高,有些中央肥胖,但血壓及血糖均正常。由於他的尊貴CEO保險計劃包括心臟檢查及治療,於是醫生便推薦他接受這項冠狀血管造影。「這是什麼道理?」我不禁思考這個邏輯問題。

檢查結果發現他其中一條冠狀動脈「有點兒收窄」,雖然沒有即時栓塞的威脅,但專科醫生建議他考慮植入支架以預防情況惡化。於是他便接受這項介入治療,並植入了兩條支架。他的CEO Plan 亦賠償了大部份高昂的醫療費用。從經濟角度上,這似乎是病人與那位醫生的雙贏局面。

可惜手術後出院不久,楊先生發生了第一次大便出血。他先後進行了胃鏡及大腸鏡,但找不到出血源頭,住院期間更需要輸血。上個月他第二次大便出血,再次進行胃鏡及大腸鏡檢查但也找不到原因。醫生安排了小腸膠囊內視鏡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檢查,可惜亦無功而還。

「初步判斷是抗血小板藥物導致腸道出血,診斷及醫治這種病是很困難的,因為出血是間歇性的,源頭往往十分隱蔽。現今並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一般胃藥對於這種情況是無效的。但是導致出血的抗小板藥物又不可能停止使用,否則冠狀動脈的支架容易栓塞。」我嘗試向楊先生解釋這個兩難局面。當日,楊先生真的有需要接受介入治療去預防冠心病嗎?可以利用藥物控制冠狀動脈「有點兒收窄」的問題嗎?我不是心臟科專家。

隨着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愈來愈普遍,這些「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亦愈趨常見。問題是我們可以避免一些人為、能避免的併發症嗎?我相信這是醫病與醫人的分别。

吾生有杏(282)

「陳教授,我很想讀醫!但我恐怕能力不夠⋯⋯」當年Janice 還是一個中學生,於是我便告訴她關於我學醫的故事。 今天,我在一個醫學會議上,忽然一位少女走到我面前,說:「陳教授,還認得我嗎?」原來她已是應屆畢業的醫科生,並立志投身婦產專科。十...
22/09/2025

「陳教授,我很想讀醫!但我恐怕能力不夠⋯⋯」當年Janice 還是一個中學生,於是我便告訴她關於我學醫的故事。 今天,我在一個醫學會議上,忽然一位少女走到我面前,說:「陳教授,還認得我嗎?」原來她已是應屆畢業的醫科生,並立志投身婦產專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伹願我們的年輕一代,總要毋忘初心!

【醫生,我有脂肪肝】「陳教授,驗身報告竟然指出我有脂肪肝,我素來身體沒有什麽大問題,有個醫生建議我接受一大堆化驗,還警告我手尾很長,容易變肝硬化甚至肝癌,真的這麼嚴重嗎?」王先生今年五十歲,跟很多同年紀人士一樣有「三高」及「中年發福」的問題...
15/09/2025

【醫生,我有脂肪肝】

「陳教授,驗身報告竟然指出我有脂肪肝,我素來身體沒有什麽大問題,有個醫生建議我接受一大堆化驗,還警告我手尾很長,容易變肝硬化甚至肝癌,真的這麼嚴重嗎?」王先生今年五十歲,跟很多同年紀人士一樣有「三高」及「中年發福」的問題,亦沒有恆常運動的習慣。

王先生拿出好幾種朋友介紹的「保肝」維他命丸及什麽清除肝毒素的產品,問:「陳教授,這些補健品有效嗎?有沒有特效藥?」他的驗身報告顯示肝酵素有少許上升,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控制正常,BMI 比正常超標,超聲波卻發現輕度至中度的脂肪肝。

「超聲波及抽血檢查肝功能並不能準確診斷脂肪肝,不少脂肪肝患者的驗血報告都是正常或輕微上升,而超聲波的主觀性很強,所以誤差也很大,所以我們不會靠這些檢查去斷定患者的脂肪肝嚴重程度。」我嘗試向王先生解釋他的報告。「簡單來說,脂肪肝的病理有三個相關的部份:發炎、脂肪積聚及纖維化。所以上述的檢查不能夠準確評估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從而計劃往後的治療方向。」

「以往我們依靠肝組織穿刺化驗,現今我們可以利用無創『肝纖維化掃描』(Fibroscan)檢測懷疑患上脂肪肝的人士。王先生,我建議你考慮這種比超聲波更準確的檢查作為初步風險評估。」

近年研究估算,脂肪肝將成為西方國家的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最重要原因,而亞洲亦面對這個越來越嚴峻的問題。由於肝臟接收從腸道送來的血液,如果血液中導致發炎物質含量高的話,便增加了脂肪肝的風險。而腸道微生態失衡便是導致流向肝臟的血液裏發炎物質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不少研究指出高脂肪食物及添加劑令腸道微生態失衡,破壞腸道的保護防線,增加了引起發炎的代謝物流到肝臟。此外,惡菌亦減少了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及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加劇了脂肪肝惡化。

預防勝於治療,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是減低患上脂肪肝的重要研究方向。

吾生有杏(281)

【人人為我 • 我為人人】過去的星期日早上不用返醫院,我便趁機跑到新界某舊墟的茶居享受「一盅兩件」。小時候,我在舊式公共屋邨長大,假日經常伴着爸爸到街市附近的「豆泥」茶居「嘆茶」。當年我不明白爸爸為什麽喜愛到那些地方,衞生環境欠佳,桌下必定...
01/09/2025

【人人為我 • 我為人人】

過去的星期日早上不用返醫院,我便趁機跑到新界某舊墟的茶居享受「一盅兩件」。

小時候,我在舊式公共屋邨長大,假日經常伴着爸爸到街市附近的「豆泥」茶居「嘆茶」。當年我不明白爸爸為什麽喜愛到那些地方,衞生環境欠佳,桌下必定有個痰罐,所有餐具都要靠自己用滾水清潔。縱是如此,茶居的生意總是客似雲來,仿佛每個客人都是街坊街里。回想那些年,茶居的點心新鮮熱辣,人情味更令人回味無窮。

話說回來,我飲早茶的這個舊墟已經改變了很多,以往的街市變成了地產項目。幸好那幾條舊街道仍未被收購,好一些老舖得以繼續保留。那茶居生意滔滔,我唯有與其他茶客一起「搭枱」。「老闆娘,一盅排骨飯、一籠蝦餃!」眼見這些點心新鮮出爐,我第一時間便點了一些兒時至愛。這個老舖已經經營了兩代人,聽說第二代的老闆早已上岸,只是捨不得一群老街坊。香港有不少出名的點心店及高級食肆,可是地方風味還是比不上這些舊區老舖。

與我同枱的茶客竟是臥虎藏龍之輩,有一位稱為「校長」的老伯不停地表達他對DSE考試制度的意見;另一位「吳老師」,見他滿頭白髮,年紀比「校長」可能更大,卻一邊喝茶,一邊解釋牛頓的物理定律。最有趣的還是對面的兩個婆婆,她們都是隱世股神,什麽941 、1211、2388 等等,眼光之獨到絕對不遜於一般財經分析員。忽然覺得這個不起眼的舊墟竟然隱藏着不少精靈活潑、轉數極高的長者。

「你不是陳醫生嗎?」一位中年女士靜俏俏地走到我身邊,然後她告訴身邊的茶客,當年如何陪伴她的媽媽到威院腸胃專科複診遇上我。「陳醫生,我有灰甲,應該怎樣處理?」「我經常耳鳴,西醫說無能為力,我應該找中醫嗎?」我的「一盅兩件」早茶忽然變成了長者義診。。。「陳醫生,這件馬拉糕是送給你的!」真是要再次多謝老闆娘!

政府不斷努力地推出新政策,希望活化舊區,改善環境,達至睦鄰、安老及跨代共融。原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情味卻在這個不起眼的老舖找到。這些舊區的經濟效益低,但它卻成為不少長者、老街坊及低收入一族的社交生活圈子。活化舊區或許會改善居住環境,但亦破壞原有緊密的社區網絡和人際關係。究竟我們願意為着經濟發展付出多少代價?

吾生有杏(280)

【學醫與行醫】昨天我教導了一組醫科生,重點是如何與病人溝通。上課之前,每個學生需要獨自向病人了解病況,並在病人同意下錄影整個過程。然後我便與學生一起重温錄影片段,旨在提升他們與病人相處時的態度及溝通能力。整體上我十分滿意他們的表現,無論是問...
18/08/2025

【學醫與行醫】

昨天我教導了一組醫科生,重點是如何與病人溝通。上課之前,每個學生需要獨自向病人了解病況,並在病人同意下錄影整個過程。然後我便與學生一起重温錄影片段,旨在提升他們與病人相處時的態度及溝通能力。整體上我十分滿意他們的表現,無論是問症技巧或是身體語言,在在都顯示他們學醫的熱誠及對病人的同理心。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種學習環境是否能夠反映現實情況,其實上述的教學模式只是學醫的入門版,醫學生還需要被分派上「戰場」應對不同的挑戰,而我們的責任便是以身作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了數十載醫生兼教授,我深信現今的醫學教育並不只是灌輸知識,「學做人」更是我們的終身抱負。

然而,醫生的工作態度、甚至是專業操守都是市民大眾愈來愈關心的題目。如果醫學教育不存在重大漏洞的話,問題又出在哪裏?

首先,我仍然深信香港醫生的整體質素是非常高的。不是賣花讚花香,多年來我見識過不少地方的醫療服務,我們應該向本地努力不懈的醫護團隊致意。當然,我們不應該因此自滿而忽略自己不足之處。

宏觀上的難題,例如公營服務長期缺乏人手及私營潛在商業利益考慮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有效的政策究竟是需要大智慧去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還是要大無畏去做些可能不受歡迎的正確決定?這並不是我們一般黎民百姓容易明白的決定。

無論醫療問題變得如何複雜,我們都可以從自己做起。撫心自問,我們立志行醫的初心可以因為工作壓力或金錢利益所動搖嗎?人非草木,醫生、病人以及家屬都有情緒,只是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别人不是自己出氣發洩的對象,要多些易地而處。行醫最厲害的並不是手術刀或先進藥物,而是我們的說話。一句有心或無意的話,往往影響病者及家人的情緒和對治療的信心。醫生不會行神蹟,但卻可以把安慰、支持和希望帶給無助的人。

吾生有杏(279)

【監獄風雲】 「陳教授,二十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裏再次相遇!」 上星期我巡視了懲教處轄下某中心,監獄總是給外人一種神秘、暗無天日,甚至充滿暴力的印象。有些朋友更以為電影「監獄風雲」的阿正、大傻及殺手雄便是監獄的寫照。其實一個地方的懲教工...
04/08/2025

【監獄風雲】

「陳教授,二十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裏再次相遇!」

上星期我巡視了懲教處轄下某中心,監獄總是給外人一種神秘、暗無天日,甚至充滿暴力的印象。有些朋友更以為電影「監獄風雲」的阿正、大傻及殺手雄便是監獄的寫照。其實一個地方的懲教工作某程度是反映着那個社會的文明進度及人權狀況,我偶然認識一些海外類似的機構,才發覺香港投放了不少資源在這個重要的社會項目上,只是認識與關心的人比較少。

還記得巡視某中心當日的天氣異常悶熱,連呼吸也感到不太暢順。烈日當空下,職員仍要謹守崗位,紀律與程序十分嚴謹,讓我聯想起懲教與醫院工作在某些範疇上也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不是嗎?監獄或醫院對當事人的身份及處理不能出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然,我時刻提醒自己,患病的是人而不是個案。獄中的人為着自己所犯的過錯付出代價,但病人往往是不幸及無可奈何的一群。

被囚禁的生涯絕不好受,新冠疫情期間我從英國回港後便要強制在酒店房間隔離三個星期。隔離期間我就連踏出房門一步亦屬違法,相反獄中犯人每天也有一個小時的室外活動。被禁閉的日子是不斷地挑戰着意志和理性的極限。我們不能確保疫情不再來,但希望我們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用智慧及知識駕馭恐慌與無知。

獄中最不好受的地方可能是廚房。夏日炎炎,㕑房便有如一個大蒸籠。那些選擇在那裡工作的在囚人士每天要為數百人準備膳食殊不容易。當日巡視最後一站便是獄中的病房,那病房的主管醫生歡喜地與我握手,說:「陳教授,二十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裡再次相遇!」原來這位顧問醫生曾經是我的學生,他還向身邊的懲教官員津津樂道:「當年陳醫生巡房後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返回病房教導我們一班同學,很少醫生願意如此照顧學生⋯⋯」坦白說,我真的沒有這段回憶!

原來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很多病人、家屬、學生及同事。一個表情、一句說話、一件日常工作,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不足掛齒的瑣事,但對於身邊的受眾卻往往銘記於心。一句無心之失或一句關懷體諒,卻可以是地獄與天堂的分別。

吾生有杏(278)

【腸青不老?】剛從女兒的畢業禮回港不久,便馬不停蹄地跑了兩個國際會議。無獨有偶,我應邀演講的課題都是圍繞着腸道健康與長壽及腦退化的關係。隨着我們的壽命不斷增加,如何保持青春活力及預防大腦退化越變得越來重要。不少人選擇坊間的傳說嘗試提升個人健...
21/07/2025

【腸青不老?】

剛從女兒的畢業禮回港不久,便馬不停蹄地跑了兩個國際會議。無獨有偶,我應邀演講的課題都是圍繞着腸道健康與長壽及腦退化的關係。

隨着我們的壽命不斷增加,如何保持青春活力及預防大腦退化越變得越來重要。不少人選擇坊間的傳說嘗試提升個人健康。「陳教授,聽說這種產品有效活化細胞?」「我覺得排毒後整個人變得煥然一新、容光焕發!」

究竟腸道健康與衰老及腦退化有什麼關係?近年一些突破性的研究結果引發出一個嶄新理論,指出人體的腸道健康與衰老及大腦退化息息相關。其實隨着年齡增長,我們腸道的保護黏膜漸漸變得薄弱,若然腸道內的惡菌比例高的話,便會引發腸道黏膜發炎,導致腸壁滲漏,令細菌、過敏原及其他有害物質容易進入血液,引致多個器官包括大腦出現慢性低度發炎(inflammaging 又稱「炎症老化」),增加了衰老、大腦退化及受傳染病感染的風險。當然,這些理論主要是基於實驗室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支持。無論如何,這些嶄新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腸道健康不局限於消化與排泄,我們的衰老速度以致大腦退化風險等都很有可能受腸道健康影響。

「陳教授,我已經十分注意飲食,天天吃生果蔬菜,避免高鹽多油的食物,為什麼我的身體總是不太理想?」健康飲食固然對身體好,但研究指出單靠注重飲食並不能改善我們的腸道微生態。因為當腸道微生態形成後,要改變它亳不容易。現代化社會的食物及飲料往往含有大量的人工添加劑,是破壞腸道微生態的重要剋星。此外,不少重要的益生菌並不容易靠日常飲食補充,希望科研可以帶來更有效的益菌去改善我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原來孩童出生後首三年是形成健康腸道微生態的黃金時機。於童年時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濫用抗生素及過度使用消毒劑都是建立長遠健康的基石。

常言道,要常常保持心境年輕,我相信保持腸道年輕同樣重要。

吾生有杏(277)

【爸爸是一隻駱駝】 執筆當日正是七月一日,收到很多朋友趁着假日慶祝回歸的歡樂照片,亦有不少人爭相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情懷,互聯網上一片喜氣洋洋,好不熱鬧。而我卻靜俏俏地遠赴海外,因為今天正是幼女的大學畢業典禮,這是我心中最重要、最值得慶祝的日子...
07/07/2025

【爸爸是一隻駱駝】

執筆當日正是七月一日,收到很多朋友趁着假日慶祝回歸的歡樂照片,亦有不少人爭相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情懷,互聯網上一片喜氣洋洋,好不熱鬧。而我卻靜俏俏地遠赴海外,因為今天正是幼女的大學畢業典禮,這是我心中最重要、最值得慶祝的日子。

我的幼女自小便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如果她選擇行醫的話,相信她將來的成就必定比爸爸更高更遠。可惜我並不是一個好榜樣的爸爸,過去幾十年只是沉醉在行醫、教學與科研,令她覺得爸爸這個「不一樣的醫生」只懂得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多年前她已認定自己將來要海闊天空,但是「讀醫免問」!所以我的「醫砵」唯有傳給其他有心人。

還記得她剛入大學之時,我放下了工作一個星期與她遠赴海外。身為大學教授兼醫學院院長,我當然了解香港的大學教育質素並非浪得虛名。可是女兒選擇到海外升學,目的是要放眼世界、追求知識以外的學習體驗。外國的月亮是否不一樣?當我陪伴女兒踏足新的環境,坦白地說,我並不羡慕他方的生活,只是我要學習尊重女兒的選擇。還好,沒有父母在身旁便要學會如何在逆境求存。煮飯、洗衫、清潔、交通、繳費等等都要「一腳踢」。

當日臨别女兒之時,我心裏有一萬個捨不得,話語到了唇邊卻不肯說出口。當她踏上地鐵一個人離開,我只有深深地祝福着女兒的背影,做爸爸的總是有這種莫名其妙的予盾。

女兒起初人生路不熟,遇上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還是要自己面對。身為爸爸,我當然是鼓勵她要積極面對,但內心那種「肉赤」的感覺卻是點滴在心頭。其實爸爸是一個很難擔當的角色,在子女面前永遠都要保持着那份堅強的形象,面對任何壓力亦要表現得舉重若輕。爸爸,往往是一個表裏不一的角色。

轉眼間又過了四年,今天我才是第二次到訪女兒的校園及居所。慶幸她這幾年認識了好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學會尊重及欣賞不同的文化。過往我以院長的身份出席了很多畢業典禮,坐在高台之上,遙遙望着台下一眾家長及畢業生,這邊廂歡欣雀躍,那邊廂喜極而泣。如今易地而處,自己變成了台下一個左手捧着鮮花、右手執着手機的傻爸爸,期待着女兒上台行禮的一刹那。忽然想到行醫與做人一樣,要懂得易地而處,體會他人的喜樂和憂傷,懂得與快樂的人一同快樂,與憂傷的人一同憂傷。

畢業典禮過後,爸爸又要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隻堅强的駱駝。把累積了四年的東西一次過運回家是一件超難的任務,先要讓女兒明白斷捨離的道理,後要計劃如何收拾多件超重的行李,自我的偉大感覺忽然急速澎漲起來。

無論如何,終於等到女兒回家了。當爸爸的,有如一隻堅強的駱駝,在任何環境下都肩負着重重的擔子,默默無言地保護着孩子穿過荒漠與綠洲。

吾生有杏(276)

【幸運還是不幸】「Francis,最近我總覺得胃部有點不自然,那個醫生二話不說便安排我照胃,卻找不出什麼結果。然後我又做了超聲波,發現肝臟內的膽管有輕微脹大,但家庭醫生給我的解釋卻是無稜兩可,你覺得我應該如何是好呢?」以上這番說話來自一位朋...
09/06/2025

【幸運還是不幸】

「Francis,最近我總覺得胃部有點不自然,那個醫生二話不說便安排我照胃,卻找不出什麼結果。然後我又做了超聲波,發現肝臟內的膽管有輕微脹大,但家庭醫生給我的解釋卻是無稜兩可,你覺得我應該如何是好呢?」

以上這番說話來自一位朋友。他五十多歲,不煙不酒,身體素來健康。我猶豫了一會,便回答:「超聲波只是初步檢查的工具,它的精準度低。我建議你做磁力共振檢查腹部。」

怎料到磁力共振檢查發現胰臟頭部有一個大約二厘米的腫瘤,並壓住了膽管末端,是典型的胰臟癌。「Albert(佯稱),MRI 發現你患上了早期胰臟癌,我需要轉介你見外科醫生,及早把腫瘤切除。」Albert 聽後呆了好一陣子,便說:「Francis ,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吧!我沒有什麼明顯不適,上個月的全身檢查亦包括多種癌症指數,所有報告都是正常的,只是超聲波那少少異常,我的家庭醫生也不覺得有什麽持别⋯⋯」「我還安排了下個月一家人去意大利旅行⋯⋯」「我公司有幾個project 需要我親自處理⋯⋯」我默默地聽着他說話,晴天霹靂的噩耗是何等滋味?

早期胰臟癌並沒有任何明顯癥狀,往往是偶然被發現。後期的胰臟癌患者會出現黃膽、腹痛及體重下降。由於沒有簡單而有效的篩查工具(例如驗血或超聲波),大部分胰臟癌出現症狀被確診時都已屆晚期,手術或化療的成效都不樂觀。只有很早期的胰臟癌才有機會完全切除。胰臟癌亦没有明顯的原因,有些專家建議剛剛患上糖尿病或糖尿病忽然惡化的人士檢查是否患上胰臟癌,但是只有CT 或 MRI 才能準確偵測這種隱蔽的腫瘤。

我唯有安慰Albert說:「我很明白你的心情,沒有人希望自己患上惡疾,亦不相信不幸的事情忽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既然發生了,便要積極地面對,你所患上的是早期胰臟癌,我有信心及早治療是可以根治的。」

Albert 上星期動了一個大手術,外科醫生把他部分胰臟及胃切除,手術十分順利,早幾天已出院,腫瘤科醫生亦安排往後的化療,希望他能夠堅持下去。

生命無常,是不幸,還是不幸中之大幸,都是要自己積極面對。

吾生有杏(275)

【但願爸爸永遠照顧你!】「但願我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可以繼續照顧患上自閉症的孩子!」一位年過半百的父親於上周一個私人聚會上的分享。他說話語音平和,面容亦無半點激動,但這麽平淡的一句話卻令全場沉默無聲。上周我應邀出席一個關注自閉症的私人聚會,與...
26/05/2025

【但願爸爸永遠照顧你!】

「但願我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可以繼續照顧患上自閉症的孩子!」一位年過半百的父親於上周一個私人聚會上的分享。他說話語音平和,面容亦無半點激動,但這麽平淡的一句話卻令全場沉默無聲。

上周我應邀出席一個關注自閉症的私人聚會,與會人士來自不同背景,包括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志願團體、保險業、家族基金等等,而我是以研發診斷及治療自閉症的醫生科學家身份參加。

另一位爸爸卻憤憤不平地說:「我的兒子等了一年多才有機會到政府的評估中心,怎知道那個醫生卻冷冷地對我們說:『你兒子的紀錄將會被歸納於精神科的儲存檔案,因為他的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我的天!我的兒子是否被視為危害社會的人?我們是否社會的負累?」

我不是自閉症的專科醫生,但自閉症對孩子、家人、醫療系統及社會的影響卻令我十分關注。為什麽?過去我們團隊的研究顯示2.5%的香港兒童患上自閉症,表面上似乎是一個小數目,可是對於受影響的兒童卻是終生的擔子,而自閉症所引伸的間接經濟損失(例如父母放棄工作照顧兒童,社會生產力下降)更十分驚人,美國每年用於自閉症的經濟開支更高達數十億美元。

香港對於自閉症的公營服務亦是非常緊絀,一般懷疑個案的輪候時間是一年或以上。由於現今自閉症的診斷仍然依靠專業醫生的臨床評估,往往這些孩童需要重覆及漫長的觀察才可以確診,這過程的煎熬及無助可想而知。不少兒童要到了五至六歲才得到確診,錯過了不少及早醫治的黃金時間。很多研究亦指出,每四個自閉症的兒童便有一個因延誤或缺乏資源而得不到應有的診斷及治療。

去年九月,我們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態團隊發表了一項全球突破性的研究,透過分析兒童糞便的一組生物標誌物便能於早期診斷自閉症,這項發明更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頒發突破性醫療器械認證(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以表揚它於診斷上的突破。

然而,要於香港及海外引入這嶄新非入侵性的檢測技術又談何容易?除了龐大的研究經費,還要打通層層疊疊的關卡。不少好朋友問我:「Francis ,為何不繼續做個高高在上的醫學教授,薪高糧準?亦可以跑到私家醫院做個星球人?」聽罷我只有默然不語,我相信科研是要把健康和希望帶給我們的下一代。

或許有一天,我們的香港可以成立一個自閉症的卓越中心(Centre of Excellence),讓本地以致整個大灣區有需要的兒童能夠在這裏得到精準的診斷、及早的治療及適切的教育。

吾生有杏(274)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陳家亮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