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25
感謝馬聞採訪,持續關注精神健康
值得支持的社區報紙,現於診所免費派發,歡迎取閱。
《年輕人以生命無聲吶喊,誰病了?》
「回到家裏我甚麼都不是,我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小孩。」小白落寞地告訴我們。現年18歲的她,回憶起那段本應最風華正茂的高中歲月,卻只有父母一聲聲的否定和謾罵,以及因精神問題多次入院而造成的空白。最令人痛心的是,小白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處的社會裏不同程度地上演着。
今年3月4日,馬鞍山一名小六學生在校內輕生;翌日,一名14歲男童於沙田住處墮樓自殺——這顯然並非個別事件;過去10年,本港學生自殺人數飆升兩倍,去年開學短短兩個月內,便有10宗學童自殺個案。他們以生命作為無聲的吶喊,令我們不禁反思——生病的,究竟是當今年輕人,還是整個社會?
家住馬鞍山的小白,約在15歲時精神出現問題,她憶述當時:「爆煲是遲早的事」。而催化劑,便是父母從小的鞭策:「如果你下個學期沒有同樣的努力,甚至沒有超出現在的努力,你的成績就會下滑,就會比很多人差。」她坦言成長的過程中,無比渴望父母的認同,可是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像是無止境,直到精神崩潰的一刻,她才意識到,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資深精神科醫生李明冲指出,這正是亞洲典型「以結果為目標」的教養手法。他引述運動心理學的原理:若運動員過分看重結果,壓力之下容易失準,反之,若運動員只着眼於過程,則較大機會有好表現。同樣的原理可套用在教養子女上,他認為當今有不少父母過分重視考試成績,把不合理的期望投放在子女身上,使他們壓力巨增,若子女表現稍有差池,便會使他們下次考試更焦慮,終致壓力爆煲。
※全班下游躍至級前三 仍捱罵
中四那年,小白遇上一位有心的英文老師,讓只精數理、不擅文科的她有了拼命一搏的念頭。那時她放學後便去補習,大約九、十點才回家,當想處理尚未完成的作業時,媽媽便會誤以為她白天在偷懶:「為甚麼你這麽晚還在趕功課……我沒見過人讀書讀成這樣。」她沒料到自發努力讀書,反而和媽媽鬧矛盾鬧得更厲害。媽媽甚至強行關掉燈和WiFi,着她自己向老師解釋功課寫不完的原因,更威脅她再「不乖」就不准許她補習。
儘管如此,小白憑着不懈的努力,很快便得到應有的回報,成績由中三下學期班裏下游,躍升至中四上學期全級頭三位置。老師和同學紛紛對她刮目相看,小白卻始終沒能贏得媽媽的讚賞,媽媽甚至在老師面前埋怨小白在學校裏「扮乖」。「當我讀到的時候,其實好想有人認同,但是沒有。」換來的,反是愈加嚴苛的要求……在成績最輝煌的時候,她的精神健康卻急轉直下。
李明冲表示,社會風氣下,父母慣於在外人面前表現謙遜,否定子女的才華和努力。即使察覺子女進步,也吝嗇給予鼓勵。他強調「認同」才是正確的鞭策——「情況就如教練教你打網球,你十球都開出界,教練只會待你開到一球時,就立即給你一個鼓勵,你便會記住那一球的感覺,想複製那一份愉悅。」鼓勵支持的環境,有助推動子女持續進步。反之,父母多次否定所形成的小傷害,累積起來會對子女造成很大的打擊,甚至擊沉他們的鬥志。
※藥物先救生理 關鍵後續治療
老師開始察覺到小白上課時精神渙散,有時會走進廁所大哭。小白稱當時她有嚴重失眠問題,閱讀時字會呈現飄起的狀態,並多次出現自殺的念頭。老師建議她約見社工,社工後來建議看精神科。一開始,小白先被診斷為適應性障礙症,後因自殺未遂被送院,確診為重度抑鬱,及後演化成躁鬱症和邊緣性人格障礙。
小白形容整個高中都處於混沌的狀態,多番轉藥令精神狀態非常不穩定,藥物引發的睡意亦使她難以集中。小白覺得最遺憾的,是自己因精神問題入院而致缺課太多,畢業典禮未獲安排上台領取畢業證書,最終僅在與學校商討後,私下頒授畢業證書。
李明冲解釋,一般情緒問題和精神問題的分別在於:後者是患者將生活的挫敗聯繫生命的價值,以致睡眠、食慾、行為模式等出現異常。他指藥物只是幫助其生理健康回復至基本生活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後續治療,即建立應對創傷的方式。他表示,在接觸不同個案過後,那份無力感促使他自發研究容格心理學(Jungian psychology),希望提升停藥後的復康療法。
※朋友受精神困擾 我們該怎辦?
在精神狀態最不穩的時候,小白身邊的朋友也不太懂處理,老師也因為工作繁忙,只能有限度地陪伴和關心她,大家都只是勸她尋求社工幫助,她難以向身邊人反映接見她的社工態度時冷時熱的問題。
李明冲指出,最能幫助事主走出困境的,其實是身邊人,笑言醫生的勸喻,在事主心中大多只排第四、第五位。他以精神科疾病中的常見的自殘行為為例,説明部分患者自殘,是希望將內心的傷痛在身體上呈現,使外界意識到他們需要關注。他指一般人遇上相關情況都是感到不安,只一味勸喻事主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但事實上,身邊人的鼓勵,才是對患者病情最大程度的幫助。對於受精神問題困擾的朋友,多陪伴、同行已足夠;但同時,亦要留意自身的精神狀況。
訪談結束之際,李明冲向我們慨歎,找上門求診的案例,傷害往往已經造成。他認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有賴社會各界努力,例如媒體的宣揚、社福機構的介入、民間組織的活動等,加強社會對此議題的關注,盡早識別情緒受困的年輕人,避免憾事發生。
撰文 // Man
攝影 // 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