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2025
【別怕寵壞:真正的禮物,是給他 #情緒特權】
身為父母,我們都懷抱著一個共同的焦慮:「我該如何給孩子自信?」
我們擔心給得太少,孩子未來會自卑、退縮;又擔心給得太多,孩子會變得「嬌縱」、「自我中心」。我們在「嚴格管教」與「快樂教育」之間擺盪,深怕任何一個選擇,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永久的遺憾。
但如果,建立孩子自尊的關鍵,不在於他們未來多麼成功、不是他們考了多少分,也不是他們擁有多棒的才藝,而是我們在他們幼年時,給予的一種深刻、無條件的「充滿感」呢?
這份禮物,英國哲學家Alain de Botton 稱之為「早期情感特權」(Early Emotional Privilege)
我在這一期modern wisdom 上聽到了,我覺得和我學的,想做的,講的很清楚,以下是我一些延伸:
什麼是「情感特權」?
一個「良好」的童年,就是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充分地感覺到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寵溺」?
不是物質上的予取予求,
而是一種情感上的絕對關注。
想像一下:
* 當孩子(特別是幼兒)搖搖晃晃地唱完一首歌,全家人為他熱烈鼓掌,彷彿他是登上國家劇院的巨星。
* 當他早上睡眼惺忪地走進客廳,你發自內心地對他說:「喔!我的小王子/小公主起床啦!真高興見到你!」
* 當他興奮地拿著一隻蝸牛給你看,你不是敷衍地說「好棒,快去洗手」,而是蹲下來,真心對那隻蝸牛感到好奇:「哇!他有觸角耶!」
這就是「情感特權」。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的需求被看見、他們的喜悅被分享、他們的「我」被毫無保留地接納和慶祝。
一個內心匱乏的孩子,才會終其一生都在向外索求。
一個從小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用「情緒勒索」來索討關懷。
一個從小不被認真傾聽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用「誇張的言行」來索討注意。
一個從小不曾感覺自己「特別」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極度渴望成名、渴望權力、渴望在百萬陌生人眼中證明自己「很特別」。
「情感特權」就像是為孩子的內心裝滿一杯水。
一個杯子滿溢的人,不需要去搶別人的水。
他們在幼年時期,已經充分體驗過「被當成世界的中心」是什麼滋味,他們「被愛」的需求已經被滿足。因此,他們長大後,才能坦然接受自己在廣大成人世界中的「平凡」與「次要角色」,而不會感到心理失衡。
他們不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尋求「關注」,因為他們在生命之初,就已經得到了最純粹、最足量的關注。
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提出的依附理論,孩子需要一個「安全基地」。這個基地,就是父母。當孩子知道,無論他去哪裡探險、無論他成功或失敗,永遠有一個安全、溫暖的港灣(父母)在等他,他就會充滿勇氣。
* 當孩子知道「我不需要做任何事來贏得父母的愛,他們的愛就在那裡」,孩子就不需要浪費任何一絲精力去「擔心」或「討好」。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 (Carl Rogers) 提出了這個概念。
* 無條件的愛:「我愛你,因為你就是你。」
* 有條件的愛:「我愛你,如果你...(考第一名、聽話、安靜)。」
當孩子長期處於「有條件的愛」之中,他們會學到:「真實的我是不好的、是不被愛的。我必須扮演某個角色,才能得到愛。」這就是低自尊的根源。
「用愛的眼光看待孩子」——即使他們做錯了事 ,也相信他們的本意是好的 ——
這份特權,讓孩子建立起最核心的自我價值感:「我本身,就值得被愛。」
===
理論很棒,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該怎麼做?
1. 讚美「過程」而非「天賦」
* 「你剛才好努力在拼那塊拼圖!」
* 「媽媽看到你跟弟弟分享玩具,你這麼做很慷慨!」
* 「這幅畫的顏色搭配得真漂亮,你是怎麼想到的?」
* 這是在讚美孩子的「努力」、「過程」、「選擇」與「策略」。孩子會學到,「成功」是來自於「我可以控制的努力」,他們會更樂於接受挑戰,也更能從失敗中站起來。
2. 你可以失敗
從一歲的寶寶學走路,到五歲的孩子學倒牛奶,「搞砸」是必然的。
* 當孩子把牛奶打翻時:
* 羞愧的反應: 「我不是跟你說要小心嗎!你看你又搞砸了!」
* 自主的反應: 「哎呀!牛奶灑出來了。沒關係,我們一起拿抹布把它擦乾淨吧。」
「情感特權」意味著孩子擁有「安全失敗」的權利。
當孩子的「搞砸」被父母用平靜、接納的態度對待時,他們不會學到「我好笨」,而是學到「發生小意外是正常的,而且我有能力解決它」。
這份「不怕犯錯」的篤定,將在未來轉化為強大的心理韌性。
3. 「看見」他們真實的樣子
你的孩子可能不喜歡足球,但他對螞蟻搬家著迷不已;你的孩子可能不愛上台表演,但她能安靜地觀察一朵花半小時。
「情感特權」的終極展現,就是「看見」。
不是看見「你希望他成為的樣子」,而是看見「他真實的樣子」,並對此給予由衷的欣賞。
* 蹲下來,陪他一起看螞蟻。問他:「你發現了什麼?」
* 接受他的害羞,告訴他:「你喜歡安靜地觀察事物,這很棒,你能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細節。」
當你這樣做時,你就是在給予孩子最強大的訊息:「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你真實的樣子,就是最值得被愛的樣子。」
* 健康自尊: 來自內部,是「我很好」、「我值得」。
* 自戀人格: 來自外部的匱乏,是「我必須比別人好」、「我需要不斷的掌聲來證明我存在」。
德波頓的理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點出了這個事實:那種極度渴望關注的「自戀」,正是因為從未享受過「早期情感特權」所導致的。
身為父母,我們都無法陪伴孩子走完一輩子。我們能給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童年,而是在他們心中,植入一個溫暖、堅定的「內在聲音」。
當你給予孩子足量的「情感特權」,你就是在打造這個聲音。未來,當他遇到挫折、被人拒絕、懷疑自己時,這個源自於你的聲音,會在他們心中輕輕響起:
「沒關係,你搞砸了,但你依然很好。」
「你很特別,你值得被愛。」
「你,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