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博士

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博士 潛意識治療師、犯罪心理學家、生死教育導師、心靈書籍作家

當詐騙成為習慣每天的手機彷彿成了詐騙集散地,訊息源源不絕地湧來:一會兒說住在樓下,天花滲水要賠錢;一會兒說你訂閱了什麼奇怪的頻道,要收費;一會兒又說你的積分到期,必須「馬上處理」。還有電話打來,開口就是經典台詞:「猜猜我是誰?」  起初,這...
17/11/2025

當詐騙成為習慣

每天的手機彷彿成了詐騙集散地,訊息源源不絕地湧來:一會兒說住在樓下,天花滲水要賠錢;一會兒說你訂閱了什麼奇怪的頻道,要收費;一會兒又說你的積分到期,必須「馬上處理」。還有電話打來,開口就是經典台詞:「猜猜我是誰?」

起初,這些詐騙訊息讓人煩躁,甚至氣憤。但久而久之,竟然也習慣了。每天早上起床,收到一條詐騙短信,反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像是你出門時樓下大叔那句例行的「早啊!」。有時幾天沒收到詐騙訊息,心裡竟隱隱有些失落,甚至開始胡思亂想:「他們是不是轉戰別的平台了?還是說……被警察抓了?」

這種感覺說來荒謬,卻又帶著一絲真實。畢竟,詐騙犯比你朋友還關心你:他們知道你有多少積分、訂閱了什麼頻道,甚至連你住哪個樓層都清楚。他們無處不在,像是你生活中的幽靈,時刻提醒你:你不夠聰明,他們可以隨時騙走你所有的錢。

犯罪心理學上說,詐騙者其實是一群極度敏銳的「心理操控大師」,他們能精準踩中你的恐懼與貪念,讓你在不經意間落入陷阱。但更諷刺的是,他們的存在竟然讓我們產生了一種奇怪的依賴感。或許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他們的騷擾,讓我們的生活多了一點荒誕的陪伴。

所以,當你哪天發現詐騙訊息突然消失了,別驚訝自己會感到空虛。這就像樓下大叔不再跟你問好一樣,你會忍不住想:「他是搬走了,還是死了?」

有時候,別人的人生想怎麼過,即使慘不忍睹,也無能為力。就像一輛失控的購物車,裝滿了不必要的垃圾,在下坡路上狂衝,你看著它一路撞翻路邊的垃圾桶、碾過自己的腳,卻只能站在原地,乾瞪眼地想:「這車又不是我的,裡面的東西也不是我買的,撞壞了還得我賠...
12/11/2025

有時候,別人的人生想怎麼過,即使慘不忍睹,也無能為力。

就像一輛失控的購物車,裝滿了不必要的垃圾,在下坡路上狂衝,你看著它一路撞翻路邊的垃圾桶、碾過自己的腳,卻只能站在原地,乾瞪眼地想:「這車又不是我的,裡面的東西也不是我買的,撞壞了還得我賠。」

重生第21年:第四幕,開演21年前的今天,我本該死去。如果人生是一場墜落後的再起飛,每七年,便是一次蛻變。今天,站在第四個七年的起點,我回望那場墜機——它沒有帶走我,反而送了我21年的加演,分作三幕。第一幕(七年):活下來從鬼門關爬回來,重...
09/11/2025

重生第21年:第四幕,開演

21年前的今天,我本該死去。

如果人生是一場墜落後的再起飛,每七年,便是一次蛻變。今天,站在第四個七年的起點,我回望那場墜機——它沒有帶走我,反而送了我21年的加演,分作三幕。

第一幕(七年):活下來
從鬼門關爬回來,重新學會走路,用心看世界。

第二幕(七年):長出來
像鳳凰,在灰燼裡長出新的翅膀,離開不屬於自己的舒適圈。

第三幕(七年):整合來
把奇幻的生活故事煉成一套能改變命運的生命密碼。

我漸漸明白:人生有三次成長,還有三次醒悟,像三盞燈,照亮方向——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三次成長**

第一次成長,是意識到自己並非世界的中心。

明白自己不是世界唯一的主角,別人的喜好、想法、步調,與我有很大的落差。那種感受像被逐出熟悉的家門,只能重新學習如何與他人、與世界和諧相處。這不是否定自我,而是學會尊重彼此的差異,理解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第二次成長,是發現無論多努力,有些事仍無法改變。

無奈與無力成為日常中不可避免的現實;即便無辜,無常與麻煩仍會上門。能做的,多半是適應;大部分時候,其實是在忍受。這份無力感會像潮水般湧來,將我們淹沒。真正的成長,不是硬碰命運,而是在可控處用力,在不可控處放手,讓心力不再被暴雨拖走,而是學會撐傘,找到能走的路。

第三次成長,是知道未必能成功,仍選擇盡力而為。

不為結果,只為問心無愧。從「強求」轉為「追求」,把重心放在過程,而非結局。能做的盡了,剩下的交給上天;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是真正的接受。登山的意義不在山頂那一刻,而在一路的呼吸、腳步與風景。這是與內心、與世界的和解。

**三次醒悟**

第一次醒悟:見自己

當我不再假裝無堅不摧,也不再拿他人的標準衡量自己,我終於看見那個會害怕、會倔強、也會柔軟的自己。見自己,不是把缺點磨到無痕,而是承認光與影同居於心:我有渴望,也有局限;我會跌倒,也會站起。從此,不必再演,也敢於選擇。能誠實面對自己的需要、邊界與價值,才知道什麼值得守、什麼可以放。見自己,是把生命主控權從他人手裡取回,讓靈魂與行動重新對齊。

第二次醒悟:見天地

當我承認個體的渺小,才看見世界的廣闊與規律。風會起,雨會下,潮汐自有其節奏;天不因我的情緒而轉,地不因我的執念而停。見天地,是在變化中學會安放自己:敬畏因果、尊重無常,不再用意志去硬撐一切,而是順勢而為、借力前行。當我把眼光從自我內循環抬起,山河雲海給出另一種尺度——原來,不必場場都贏,也可以完整;不必事事都控,也可以踏實。與天地同頻,心自然沉著。

第三次醒悟:見眾生

當我看見每個人都背著各自的故事行走——有人隱忍,有人逞強,有人沉默——我開始放下苛求,學會慈悲。見眾生,不是廉價的同情,而是深刻的理解:他如此行事,必有原因;她今日的選擇,或許是她能做到的最好。在這份理解裡,我願意給人第二次機會,也給自己一次寬恕。更重要的,是把善意化為行動:一句不刺人的回應、一個願意聽完的耐心、一個能被依靠的擁抱。見眾生,讓關係不再是輸贏,而是彼此成全;讓愛,不再只是情緒,而是持久的承諾。

- - -

經歷瀕死,才發現,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徹底遺忘。生命的長短不由人,但我們能選擇留下多少生命的痕跡。每一句溫暖、每一次擁抱、每一段真誠的連結,都是對死亡的抵抗。只要有人記得你,只要你愛過、被愛過,你就仍與世界同在。

經歷重生,更發現,也許人生不需要太多成長。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裡,能活下來,已經用盡了全力。不必整日苦尋意義——能吃好、睡好、安然度日,就是最大的意義。

三幕已過,第四幕,來都來了,正式展開。

————————————
一起跟鍾灼輝博士用潛意識角度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心靈同行,同修成長,一同探索身心靈的旅程!
立即加入成為心道場ZenDen會員:
https://bit.ly/49khPBo

更多關於我的聯絡資料:
https://Linktr.ee/drbellchung

#鍾灼輝博士
#心道場
#潛意識治療師 #瀕死體驗
#生死教育 #個人成長 #身心靈療癒

終於來到了一年之中不用涼冷氣的季節秋天總是來得比記憶中晚,走得比想像中快,就像人生的某些階段,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就已經悄然離去。人到秋天的時節,事情看多了,期待變少了;虧吃多了,執著也淡了。喜怒哀樂逐漸沉澱,平靜成了一種習慣,更成了一道風...
29/10/2025

終於來到了一年之中不用涼冷氣的季節

秋天總是來得比記憶中晚,走得比想像中快,就像人生的某些階段,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就已經悄然離去。人到秋天的時節,事情看多了,期待變少了;虧吃多了,執著也淡了。喜怒哀樂逐漸沉澱,平靜成了一種習慣,更成了一道風景。

咖啡杯握在手中,溫熱的感覺提醒著自己:人生的秋天也許短暫,但那一絲微涼裡的風景,卻格外凄美。

咖啡因與酒精現實生活中,除了空氣與水,最不可或缺的大概就是咖啡因和酒精了。咖啡因讓我們清醒地面對生活的荒謬,酒精則讓我們短暫忘卻這些荒謬。早晨一杯咖啡,告訴自己「還能撐下去」;晚上一杯酒,安慰自己「其實沒那麼糟」。一個讓你睜開眼活下去,另一...
26/10/2025

咖啡因與酒精

現實生活中,除了空氣與水,最不可或缺的大概就是咖啡因和酒精了。咖啡因讓我們清醒地面對生活的荒謬,酒精則讓我們短暫忘卻這些荒謬。早晨一杯咖啡,告訴自己「還能撐下去」;晚上一杯酒,安慰自己「其實沒那麼糟」。一個讓你睜開眼活下去,另一個讓你閉上眼假裝滿足。它們是現代人的兩大燃料,也是生活的解藥與毒藥。

生活還是要過得好~繼續假裝自己在旅行,其實只是去了家日本品牌新開的咖啡廳,點了一杯熱美式咖啡,拍了張角度精緻的照片,然後假裝過得很悠閒。可現實呢?這裡人多到爆,拿着杯裝咖啡,找到一個空位置坐時,咖啡已經涼了半截。  說到底,我的心態可能真的...
19/10/2025

生活還是要過得好~

繼續假裝自己在旅行,其實只是去了家日本品牌新開的咖啡廳,點了一杯熱美式咖啡,拍了張角度精緻的照片,然後假裝過得很悠閒。可現實呢?這裡人多到爆,拿着杯裝咖啡,找到一個空位置坐時,咖啡已經涼了半截。

說到底,我的心態可能真的有點矛盾又自私。一方面,我希望能成為別人城市裡的悠閒旅客,喝著咖啡假裝生活精緻;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自己的城市被旅客塞滿,打破那點脆弱的寧靜。這種心態就像冷掉的咖啡,苦澀又無奈。

生活的荒謬大概就在這裡。我們都想要世界的美好,但卻不願承擔它的代價。咖啡館裡的人群喧鬧得像市場,但我還是拍下了那杯咖啡,標上一句「生活還是要過得好」。畢竟,假裝悠閒,才是現代人最擅長的表演。

假裝在旅行假裝自己在日本,擺了一盤精緻的魚生,配上一壺上好的清酒,給生活來點儀式感。其實,這只是對自己好一點的方式罷了。做人嘛,該講究的時候就要講究,特別是對自己。日子過得精緻一點,吃得好一點,喝得好一點,才算對得起還在努力活著的自己。  ...
18/10/2025

假裝在旅行

假裝自己在日本,擺了一盤精緻的魚生,配上一壺上好的清酒,給生活來點儀式感。其實,這只是對自己好一點的方式罷了。做人嘛,該講究的時候就要講究,特別是對自己。日子過得精緻一點,吃得好一點,喝得好一點,才算對得起還在努力活著的自己。

至於對別人呢?就別那麼講究了。對自己講究是享受,對別人講究卻是折磨。你希望別人對你好,那是人之常情;但指望別人事事達到你的標準,那就成了不切實際的強求。這種「吹毛求疵」的心態,只會讓你活得像隨時準備爆炸的高壓鍋。

生活應該像這杯清酒,清淡中帶點回甘;對自己講究,是一種體貼,對自己、對別人寬容,則是一種智慧。少點苛求,多點自在,這才是活著的正確打開方式。

你知道自己正在被演算法「圈養」成數據嗎?曾幾何時,社交媒體就像鄰居家的後院聚會——隨手分享今天早餐的吐司切成了幾片,路邊那隻看起來像在思考人生的貓,或者是某個失敗卻滑稽的自拍。那時候的動態牆雖然凌亂,但真實得像是翻開了一本生活的日記。  如...
16/10/2025

你知道自己正在被演算法「圈養」成數據嗎?

曾幾何時,社交媒體就像鄰居家的後院聚會——隨手分享今天早餐的吐司切成了幾片,路邊那隻看起來像在思考人生的貓,或者是某個失敗卻滑稽的自拍。那時候的動態牆雖然凌亂,但真實得像是翻開了一本生活的日記。

如今再打開社交媒體,你會發現,朋友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精心包裝的表演帳號」,每一則貼文都像是剛從市場調研報告裡走出來的商品。這裡早已不是後院聚會,而是一場馴獸秀,而你,就是那隻被餵食的豬。

AI演算法餵食秀:當社交媒體變成馴獸場

我們每天滑動螢幕的每一次停留、點讚、分享,都是餵演算法的飼料。它們不只是記錄,而是在重新定義什麼叫「值得分享的生活」。AI不會在乎你今天早餐吐司的形狀,它更偏愛那些能引發情緒波動的內容——越極端越好。

結果呢?你原以為自己是觀眾,實際上,你早成了這場戲的演員。只要你還在發文,你就成了一個在馴獸場裡表演的動物,試圖用更大的聲音、更亮的顏色,來讓台下那隻冷漠的機器多餵你幾個流量數據。

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早餐照片只有三個讚,而隔壁陌生帳號的一條「如何在5分鐘內賺100萬」卻有十萬個讚時,你不禁開始懷疑:「是我的生活不夠精彩,還是我根本不存在?」

表演疲勞,拒絕被馴化

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告訴我們,年輕人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但公開發文的比例卻在下降。這不是矛盾,而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在這個「以表演換取存在感」的時代,普通人的日常分享早已變成了不入流的街頭雜耍,注定被忽略。

朋友們的動態消失了,因為分享不再帶來連結感。社交媒體不再是朋友間的溫暖交流,而是一個競技場,而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疲於充當這場演出的道具。結果,越來越多人選擇了「潛水」,他們還在那裡,但沉默了。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明智的自我保護。畢竟,誰會想在一個只有機器人觀眾的劇場裡表演獨角戲呢?

社交媒體的轉變就像一場荒唐的進化秀。它從一個鄰里間的後院聚會,變成了一個現代版的鬥獸場。只不過這次,上台的不是角鬥士,而是那些願意犧牲隱私和真實性的內容創作者。他們用自己的生活當餌,吸引流量,迎合演算法。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在這場喧囂中,成了無聲的觀眾。

更諷刺的是,這場秀的導演不是人,而是演算法——一個冷冰冰、不懂人情味的機器。它不會在乎你的故事,只在乎你的故事能否讓更多人點擊。

或許這場轉變未必是壞事。當我們不再需要透過發文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時,或許我們終於可以真正地活著了。

那些最真實的連結,最值得珍藏的瞬間,往往發生在沒有鏡頭的地方。當我們學會放下手機,回到面對面的對話,或者只是靜靜地感受一陣風時,我們終於能從這場馴獸秀中退場,把生活還給自己。

演算法可以餵養數據,但它永遠無法餵養靈魂。而最美好的事情,也許就是學會如何在這個馴獸場裡,拒絕被馴化。

————————

一起跟鍾灼輝博士用潛意識角度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立即加入成為心道場ZenDen會員:https://bit.ly/49khPBo

心靈同行,同修成長,一同探索身心靈的旅程!

更多關於我的聯絡資料:https://Linktr.ee/drbellchung

#鍾灼輝博士
#心道場
#認知心理學家
#犯罪心理學家
#演算法

#潛意識治療師

我剪故我在~今日搭火車,有幸見證一場奇異的行為藝術。身旁大媽,隨著火車的節奏,拿出她的獨門「樂器」-指甲剪,開始了她的創作。啪、啪、啪!每一聲脆響都精準地落在列車行駛的韻律上,彷彿貝多芬轉世,在譜寫一首《指甲命運交響曲》。指甲碎片如流星雨般...
10/10/2025

我剪故我在~

今日搭火車,有幸見證一場奇異的行為藝術。

身旁大媽,隨著火車的節奏,拿出她的獨門「樂器」-指甲剪,開始了她的創作。啪、啪、啪!每一聲脆響都精準地落在列車行駛的韻律上,彷彿貝多芬轉世,在譜寫一首《指甲命運交響曲》。

指甲碎片如流星雨般飛濺,大小不一的月牙散落地面,轉眼間竟砌成一幅抽象派藝術品!我彷彿看到蒙德里安在冥想,波洛克在揮灑,而大媽則是後現代派的新秀。

她專注的神情令人動容,眉頭微蹙,眼神堅定,宛如米開朗基羅《大衛像》的專注。這或許是她的哲學宣言:「我剪故我在!」

車廂裡的其他乘客頻頻側目,怒視如箭,空氣中的不滿幾乎凝結成實體。但我們的藝術家卻渾然不覺,自得其樂,陶醉在自我的小宇宙裡,宛如梵高在精神病院裡作畫,只不過她的耳朵還健在,沒有割下來。

列車進站,大媽收起指甲剪,滿意地欣賞她的傑作,最後加一腳將地上的指甲踢開,如同宇宙大爆炸後的星辰殘骸。

我們這群「觀眾」只能默默「目送」她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龍應台,大媽彷彿同樣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07/10/2025

有驚無險又到生日~

又添一歲了!我站在時間的十字路口,回望過去一年的足跡。說是足跡,不如說是一連串驚心動魄的逃命記錄——彷彿冥冥之中,有位特別「熱心」的命運導演,為我量身打造了一場不間斷的魷魚遊戲,算是有驚冇險。

人生本就是一齣不按常理出牌的荒誕劇,而我這一年的劇本格外「精彩」。從應對酒店裡那場荒腔走板的鬧劇,到與海外勒索詐騙集團的貓鼠追逐,再到從外地「犯罪」執法團隊手中逃脫——每一場都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會如同掉進食人魚池中的飼料,只剩骨頭漂浮。最近,我甚至揭開了三十多年前弟弟離世的真相,那塵封已久的傷痛與謎團終於揭曉,像打開一個埋藏了三十年的黑盒子,裡面裝滿的全是碎玻璃。

命運這位「熱情」的老師似乎特別鍾愛我,一年內安排了如此密集的「特別課程」,逼我調動畢生所學來應對。有時我會自嘲:我這輩子積累的知識,竟不是用來造福人類或推動科學進步,而是用來對付人性最陰暗的角落。這大概就像是花了二十年學習游泳,結果卻在沙漠中迷路——但諷刺的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技能,偏偏在關鍵時刻救了我的命。

我常想,人生或許就像是一場開卷考試,但教科書裡從沒提供答案,只有一道道意料之外的附加題。而這一年,彷彿是命運對我幾十年學習成果的全面總測。

所幸,這張考卷我總算一題題寫完了。癱倒的同時,一個念頭在腦海中閃過:或許是時候將這些年的經驗、智慧與教訓整理成冊,像個僥倖活下來的老兵,留下一本生存手冊,給後來者參考。

於是,我投入了四個月的日日夜夜,筆耕不輟。黎明前那讓人灰飛煙滅的燈光,逼著眼皮打架;深夜裡的咖啡香成了我的迷幻藥;而叻仔那雙無辜的大眼睛,則成了我最忠實的觀眾——牠大概在想:這個瘋子又自殘了。最終,五十多萬字凝結成兩本書稿:《潛意識使用手冊》和《命運建築師》。這大概是送給自己今年「兩個生日」最好的禮物——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留下些文字。萬一來世記性不好,還能翻翻看:原來自己的人生曾經這麼荒謬、也這麼精彩。

人生就像是在暴風雨中騎單車送外賣,沒有人會因為你生日就不點餐,雨也不會為你稍停。你只能披上穿洞的雨衣,繼續踩踏。路途平坦也好,顛簸也罷,Keep walking 是唯一選項——停下來只會被雨淋得更慘,晚了還多一個負評。

多數時候,我不願替旅程設下明確終點,因為我更享受那無限的可能,就像拆盲盒——可能是限量款,也可能是大路貨,刺激感十足。當然,我更希望那些驚喜不是嚇人的跳馬,而是讓人會心一笑的巧合。

站在新一歲的門檻前,我像個拿著空碗的叫化,期待來年:驚喜有時, 静好有時,願大家都平安時時。善哉,善哉。

———————————

一起跟鍾灼輝博士用潛意識角度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立即加入成為心道場ZenDen會員:https://bit.ly/49khPBo

心靈同行,同修成長,一同探索身心靈的旅程!

更多關於我的聯絡資料:https://Linktr.ee/drbellchung

#鍾灼輝
#心道場
#認知心理學家 #潛意識治療師 #犯罪心理學家
#生死教育 #個人成長 #自我療癒

祝大家中秋月來越好!中秋,不只是月亮圓滿,更是生活的儀式感。點一盞燈、泡一杯茶,與家人吃碗湯丸,分享笑聲。香蕉、美酒、夜光杯🥂
06/10/2025

祝大家中秋月來越好!

中秋,不只是月亮圓滿,更是生活的儀式感。點一盞燈、泡一杯茶,與家人吃碗湯丸,分享笑聲。

香蕉、美酒、夜光杯🥂

悼珍·古德:靈長類的母親,地球的守護者珍·古德(Jane Goodall),這位改變世界的靈長類學家和環保活動家,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從大學時代起,我便對她懷有無比的敬意。她用畢生的努力,改變了我們對黑猩猩乃至整個自然界的認知。在坦尚尼...
03/10/2025

悼珍·古德:靈長類的母親,地球的守護者

珍·古德(Jane Goodall),這位改變世界的靈長類學家和環保活動家,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從大學時代起,我便對她懷有無比的敬意。她用畢生的努力,改變了我們對黑猩猩乃至整個自然界的認知。

在坦尚尼亞的貢貝國家公園,她深入叢林,與黑猩猩共同生活,細膩地記錄牠們的行為與情感。她一改當時科學界的冷漠與刻板,不再給動物編號,而是為每隻黑猩猩取名,用心觀察牠們的獨特性格與情感。她的研究發現,黑猩猩不僅會使用工具,還擁有複雜的社會結構,甚至展現愛與同情。這些成果徹底改寫了我們對人類與動物關係的理解,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珍並不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她在沒有學士學位的情況下,憑藉她在叢林中的研究成果,破格獲准攻讀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她的成就不僅在於學術上的突破,更在於她的勇氣與堅持,啟發了無數女性投身科學領域。她曾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最初的夢想只是生活在非洲的大自然中,與動物為伴,為牠們寫書,卻從未想過會成為一名科學家。

然而,當她發現黑猩猩不僅面臨偷獵與棲息地破壞,還被用於醫學實驗時,她選擇走出田野研究,成為保育運動的先鋒。她無數次巡迴演講喚醒大眾意識,為黑猩猩與自然環境發聲,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行動中。

作為一名熱愛大猩猩的旅行者和講者,我總是帶著我的白猩猩「叻仔」走遍世界,分享我的生命故事。珍的故事讓我明白,即使再微小的聲音,只要足夠堅定,也能帶來改變。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可以成為大自然的代言人。

我相信,黑猩猩、大猩猩,以及所有您守護的生命,會在另一個世界向您獻上最深的感激與愛。願您的信念與精神,繼續照亮我們的世界,提醒我們珍惜每一個生命,守護這片美麗的家園。

———————————

一起跟鍾灼輝博士用潛意識角度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立即加入成為心道場ZenDen會員:https://bit.ly/49khPBo

心靈同行,同修成長,一同探索身心靈的旅程!

更多關於我的聯絡資料:https://Linktr.ee/drbellchung

#鍾灼輝
#心道場
#認知心理學家 #潛意識治療師 #犯罪心理學家
#生死教育 #個人成長 #自我療癒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博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認知心理學家-鍾灼輝博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