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成長工作室

一起成長工作室 分享遊戲治療、家長教育、心理情緒支援等資訊,提供:

✓ 正向教養家長工作坊
✓ 親子遊戲治療、社交溝通互動
✓ 特殊需要孩子的情緒支援
✓ 個人成長、家長情緒療癒

📣 線上課程 | 個案諮詢 | 親子遊戲
📧 歡迎查詢

🌱 每一個小孩都值得被理解,每一位大人也值得被溫柔對待。讓我們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Jess Choi
在香港曾為多間學校及社福機構舉辦正向教養工作坊、家長教育及專題講座,並曾於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擔任教師督導及培訓;同時為心理輔導及遊戲治療師,以遊戲/藝術/學習策略等疏導兒童情緒、提升社交能力和改善親子溝通。

✭ 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
✭ 英國及香港認證心理輔導員
✭ 認可正向教養講師
✭ 6A品格教育™講師

。Registered Play Therapist-Supervisor RPT-S™, APPTA
。Registered Counselor: MBACP(accred) & HKPCA
。Positive Discipline Parents/Classroom Facilitator
。6A's Characters Facilitator

And more...
。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 Facilitator
。Tuning Into Kids™ Facilitator
。Encouragement Consultant
。Paediatric Autism Communication Therapy (PACT) Facilitator

07/11/2025

孩子的行為背後,有時候是渴望得到大人的關注。不少家長以為是孩子故意搗蛋、刻意做出一些並非家長期望出現的行為來引起注意,倒不如想一想:

1. 「是什麼讓孩子需要引起我的注意?」

孩子的心聲可能是......
很想你留意到他在美術課畫了一幅他覺得很漂亮的畫。
很想聽到你的鼓勵和肯定。

2. 「近來我對孩子的關注是否不足夠?」

回想近日,你可能會說...
對啊!我最近為一項重要的工作而忙碌,有時還要把工作帶回家,躲在書房內「趕工」。
啊!我近日忙著做冷帽和頸巾,準備給區內長者送暖,忙到「織物不離手」,連摸摸孩子的頭也少了。

這樣看來,家長正在做對的事情,而孩子的動機也沒有錯呢!

既然如此,就快快拿出「正向教養工具箱」:

1. 多欣賞
描述孩子的好行為:「我欣賞你認真地繪畫這幅畫,才能畫出線條清晰、色彩豐富的畫作。」

2. 多鼓勵
肯定孩子的好品格:「知道你把膠擦借給同學,又在小息時把小食分享給同學,你真是樂於助人。」

3. 賦能力
相信孩子有能力:「我相信你能做到,現在可以給我看正確的坐姿?」(鼓勵孩子坐好)

4. 安排「特殊時光」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決定特殊時光。
親子關係就像存款一樣,你對孩子的關愛、鼓勵和陪伴的時間,真誠付出和精心策劃,回報越豐厚 (感情越深厚) 呢!

#親子關係 #正向教養 #鼓勵 #賦能 #特殊時光 #一起成長工作室

07/11/2025

In Positive Discipline, we look beneath the surface to see what a child’s behavior is really saying. Misbehavior often stems from these mistaken beliefs:

👀 Undue Attention: “I belong only when I’m noticed.”
💪 Misguided Power: “I belong when I’m in control.”
💔 Revenge: “I feel hurt, so I’ll hurt back.”
😞 Assumed Inadequacy: “I can’t do it, so I’ll give up.”

When we understand the belief behind the behavior, we can respond with empathy and guidance, not punishment 💡

07/11/2025

ADHD與ASD的注意力問題

30/09/2025

如果小朋友唔肯執玩具,你會點做?
「我數 1、2、3,你再唔收好啲玩具,我就掉晒佢哋!」
「乖啦,我哋要有手尾,不如我陪你一齊執啦~?」

呢啲招數係人都諗到,唔知你有無試過花啲心思,諗啲奇招?

例如,一人拎一個收納箱,鬥快執,最後仲要磅重,睇下邊個收得多;又或者,將玩具串成一首歌——唱到邊種玩具,就要即刻收返入箱。咁樣一來,小朋友就唔覺得收拾係「沉悶」,而係一場好玩嘅遊戲。

啲人成日話幽默會令情侶關係更親密,但原來識得搞笑,唔只係拍拖追女仔有用,喺親子關係中一樣係無敵武器。Penn State最近一項研究就指出,幽默可以成為父母同小朋友之間搭建緊密關係嘅橋樑。

研究邀請咗 312 位18 至 45 歲嘅成年人填問卷,問下佢哋父母幽唔幽默,再睇下親子關係質素。結果顯示超過一半人話自己係由「識搞笑」嘅父母養大,當中有71.8% 嘅人認為幽默係非常有效嘅教養工具,而最重要係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依家或者將來,都會用幽默陪伴小朋友成長。

數據更加話畀我哋知,幽默父母同非幽默父母,親子關係差距很大!

喺有幽默父母嗰組,有50.5% 嘅人認為自己同父母關係好,仲覺得父母教養得唔錯。但喺覺得父母唔幽默嗰組,只有 2.9% 覺得親子關係好,3.6% 覺得父母教得好。呢個落差,真係好驚人。

研究作者進一步解釋,幽默不止是「逗小朋友笑」,還可以做到身教,增強小朋友認知靈活性,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懂得轉彎,不會一條路走到盡頭。同時又可以減輕父母壓力,當父母緊張時就會容易火爆,幽默搞笑就是天然的「冷卻劑」。

當然,搞笑幽默唔係育兒嘅萬能Key。比如在正式場合,或者小朋友已經情緒爆煲時,亂咁搞笑反而會火上加油,而且每個家庭文化背景唔同,幽默形式同接受程度都可能差天共地。

但如果搞笑幽默用得適宜,真係可以幫你化解到好多親子之間嘅磨擦。

唔知睇緊呢篇研究分享嘅你,成長過程又有無「識得搞笑」嘅父母?你哋又有無好有意識咁幽默地教育孩子?

參考資料
1️⃣Lucy Emery, Anne Libera, Erik Lehman, Benjamin H. Levi. Humor in parenting: Does it have a role? PLOS ONE, 2024; 19 (7): e0306311 DOI: 10.1371/journal.pone.0306311

2️⃣Penn State. (2024, August 12). Parents who use humor have bett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children, study finds. ScienceDaily.

24/09/2025

【Little Raindrops x 一起成長工作室 教養系列】
【線上教養學堂LIVE】EP04

題目: 「語言多一樣,發展慢一點?」——拆解特殊需要孩子的多語言成長迷思

當家庭中使用不止一種語言時,父母常會擔心這會否讓本身已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更混亂」或「發展更慢」?事實上,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是阻力還是助力,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本講座將從最新研究出發,深入探討多語言發展如何影響自閉症、語言障礙、專注力不足等孩子的學習與溝通。我們將拆解常見迷思,並提供實用策略,幫助父母在多語環境中更有信心地支持孩子成長。

🎯 這場講座適合誰?
誠邀家長、教育同工一齊參與,攜手將語言化為孩子成長嘅力量!

日期: 2025年10月18日(六)
時間: 雪梨時間: 9:00-10:30pm (AEDT)
香港時間: 6:00-7:30pm
英國時間: 11:00-12:30pm
美國時間: 6:00-7:30am (EDT)
地點: Zoom (登記後由email發出)
費用全免

報名索取連結: https://www.trybooking.com/DFBSC

Little Raindrops Parenting & Education 及 一起成長工作室 主辦
基督教華人圖書館 協辦

09/08/2025

「我最近發現自己好似有老花。」在中學同學聚會上,我向大家宣告這近日無預警地走進生活的困擾。

沒料到大家非常有共鳴,有的跟我說早兩年已開始出現這狀況;有的說時還推一推眼鏡作示範,教我看近距離的物件時要先把它拉遠一點。數十載的友情,就是這麼窩心。

那些年我們談追星、談選科,八卦誰先拍拖,又或是討論補習前到哪裡吃下午茶最化算,怎料一晃眼卻聊起老花和更年期。這些曾經以為離我們很遠的事,現在聊起來就如英國人談論天氣般自然。

想當年面對30仿似如臨大敵,現在看來,40歲才是真正的人生分水嶺。先撇開體力大不如前,踏入四字頭,生活上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好像突然關了卡。工作遇上瓶頸,曾經滿有信心的事情變得不再那麼得心應手。想發展第二事業,又發現要學習的比想像中更多。婚姻嗎?來到第二個七年之癢,確實有點暗湧。以為早習慣了平淡如水的夫妻日常,但原來相比各自安好,努力做人父母,我內心期盼的是和另一半有更多的溝通。

曾聽說中年是人生第二個青春期,同樣會經歷荷爾蒙變化;同樣會質疑自己,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是否孩子開始長大,情感上沒再那麼依賴我。我開始出現身份認同危機,懷疑自己在這個家的價值。最不解的是明明家裡和孩子的大小事還是得依靠我,但或許一切逐漸變得理所當然,感覺好像連我都無法定義自己。

「你話如果早啲生係咪好啲呢?」席間,我問坐在旁邊的友人。她的大女兒剛滿16歲,已能充當半個大人,幫手照顧席上的其他孩子,心裡不禁有點羨慕。

她大概看穿了我的心事,對我說:「大女現在的確較懂事,可以幫下手,但係我仲有個細嘅哩。再講,我爸爸最近開始出現輕微老人癡呆……」。成日話「你睇我好,我睇你好」,只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我們慨嘆「早生有早生嘅好」,就如我們的父母不少都是才剛步入中年,孩子都已長大獨立,然後還有健康的身體和心力去慢慢享受餘下的人生。反觀我們這一代許多都是夾心照顧者,上有年邁的雙親,下有年紀尚小的孩子。壓力之大,不是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顧的一個,就是根本無暇去好好照顧自己。

說是又茫然,又疲憊,我卻又好像比任何一個階段更了解自己。之所以迷失,並非我不知道想要什麼,只是當我想打破僵局,卻又因為生活上的種種責任和限制而無法隨心而行,心裡就頓時感到無力、焦躁。

台灣專欄作家丘美珍認為「一個困頓的生命要設法找到自己的出路,重點在於『找』,因為生命並不會『自有』出路。」於是我重拾游泳習慣,借助多巴胺帶來快樂和動力;我嘗試投放更多時間經營第二事業,期望整理師的身份能被看見;我學習向伴侶坦誠,不再永遠把自己的感受放其次。當然,生活並沒有一下子變得一帆風順,但當我重新把目光投向自己,真的慢慢感覺到改變。我開始明白一個人的快樂和滿足感不該單靠別人去成全,當價值能夠自找,心就能穩下來,人生也就有了方向。

Life will find its way——中年的蛻變之路,去找就對了。

=====
作者:Carrie,POPA編輯,近年醉心斷捨離,夢想是成為一個既隨性又幽默的媽媽。視教養為人生的一場修行,在經歷跌跌碰碰之後,感覺自己好像又強大了一點。

【親子互動遊戲 EP04】💥「我不要玩了!你們都不公平!」孩子輸不起,其實不是一定要贏,而是「害怕輸=自己做不夠好」。有家長同我講過:「我個仔每次同我哋玩桌遊,只要一輸就大發脾氣,一下推倒桌遊,好嬲,有時大喊,爸爸有時大聲鬧返佢,我其實都唔...
20/07/2025

【親子互動遊戲 EP04】

💥「我不要玩了!你們都不公平!」

孩子輸不起,其實不是一定要贏,而是「害怕輸=自己做不夠好」。

有家長同我講過:「我個仔每次同我哋玩桌遊,只要一輸就大發脾氣,一下推倒桌遊,好嬲,有時大喊,爸爸有時大聲鬧返佢,我其實都唔知點處理,總之大家都唔開心。點解小朋友一定要贏?」

其實,很多家長以為孩子愛贏,是太驕傲、太任性;
從心理發展角度來看,「輸不起」的孩子,常常是內在太沒有安全感。

🧠 為什麼孩子會「輸不起」?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rikson) 提出兒童在大約6-12歲這個年紀,正處於「勤奮 vs 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 的階段,他們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會透過「輸贏、表現、成績」來衡量自我價值。

對於自閉症譜系 (AS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或高敏感 (HSP) 的孩子來說,這個評價帶來的心理壓力更大。他們可能:

• ✅ 對規則不夠熟悉/難以處理即時競爭情境
• ✅ 對失敗經驗有過度記憶和反應
• ✅ 缺乏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

於是,一旦輸了,情緒便啟動警報系統,進入「反抗/逃避」等反應——
🔺 怒吼、哭鬧、指責別人不公平
🔺 自我貶低:「我最差」、「我以後都不要玩了」
🔺 直接離場、不想再參與

🎮 在遊戲治療的角度裡,我們不會急著教孩子「你要大方一點」、「輸也要接受」這種表面應對。我們更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在輸的經驗中,還覺得自己有價值。這需要透過設計「安全失敗」的遊戲情境,讓孩子在低風險的情境中慢慢建立心理韌性 (resilience)。

🪞 給大人的三個應對建議:
🚫當孩子輸了、情緒崩潰時,不要立刻說:「輸咗唔緊要」、「沒關係」、「你要學習輸得起」

試試這樣做:
✅ 反映情緒:「你現在好像有點難過/有點生氣,因為這一局輸掉了對嗎?」
✅ 說出觀察:「我看到你剛剛思考得很認真,有幾次還差一點點就贏了。」
✅ 先別急著教訓,而是讓他感受到你站在他那邊
這不是放縱情緒,而是讓孩子知道在失敗的當下,他不會被否定或孤立。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互動遊戲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14/07/2025

嚟到暑假,相信唔少家長已經為孩仔安排咗滿滿嘅活動日程,一方面係想讓孩子過得充實,另一方面係阿仔呻悶,我哋可能都會覺得煩擾,彷彿我們有責任去為孩子排解「悶」的時刻。但你可曾想過,適當的「悶」和自由玩耍,反而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心理學研究指出,「悶」其實是大腦提醒我們「刺激不足」的訊號,促使人們尋找新目標和探索未知世界。當孩子感到無聊,又懂得自發地尋找新鮮事物,這正是創意和想像力的起點。研究發現,經歷過「悶」的孩子,往往能夠發揮更豐富的想像力,甚至在創意測驗中表現更佳。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會擔心孩子無所事事,浪費寶貴的時間。有些家長甚至認為「悶」是負面的情緒,為免演變成難以處理的景況,家長可能比孩子更不能容忍「悶」的出現。於是當孩子一呻悶,我們就衝出來為他提供娛樂。

電子產品也就是孩子解悶的最強「救星」,只是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John Eastwood提醒,過度依賴外在刺激,尤其是被動接收資訊,會讓孩子習慣於外求,減少了自我探索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不僅難以學會自我調節情緒,還會對外在刺激產生依賴,想像力和創造力反而被壓抑。研究亦指出,長時間觀看電視或使用電子產品的孩子,想像力明顯較弱。

換言之,一個負向循環,由此而生。當家長或照顧者習慣為孩子提供娛樂及排滿日程,孩子甚少機會經驗沉悶,於是不懂得自發尋找創意,更容易因沉悶而情緒滿溢,而家長為了避免隨之而來的脾氣或行為,又會更積極為孩子安排活動,於是孩子又沒有機會學習忍耐沉悶,並學習如何應對。

這並不是要詬病家長,畢竟為孩子安排適齡活動也是父母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是,要拿捏平衡從來都不容易,有時顧此失彼,側重了「計劃」,忘記了要同時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

下次當孩子感到無聊時,我們不妨先提醒自己,放下對「悶」的焦慮,情緒無好壞之分,就像恐懼提醒我們避險,『悶』則推動孩子尋找新鮮事物,點燃創意火花。我們不必急於為孩子「解決沉悶」,反而可以給他們一些簡單的素材(如紙筒、飲管等),鼓勵他們自由發揮。因無固定玩法,孩子能自由將它們變成城堡或火箭。家長只需從旁觀察,忍住不干預,讓孩子自己探索。

「放空」的時間,不僅有助於孩子發展想像力,更能提升解難能力和同理。許多創意產業的佼佼者都曾分享,童年時的「悶」促使他們發掘出潛藏的天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研究員Dr. Teresa Belton發現孩子發發白日夢,有助舒緩壓力,促進精神健康。就讓我們趁今個暑假,讓孩子有更多自由玩樂的時間,得閒悶下,這樣的成長歷程,才是真正讓孩子受用一生的禮物。

參考資料
🔹POPA. (2021, December 21). 【動畫】唔怕佢悶親,創意會爆燈?. POPA Channel.
🔹Teresa Belton Visiting Fellow a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 Lifelong Learning,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2017, July 25). How kids can benefit from boredom.
🔹Robson, D. (2014, December 22). Future - Psychology: Why boredom is bad... and good for you.
🔹Hill, D. (2016, November 16). Children Develop Better When You Let Them Be Bored, Psychologists Say.

【親子遊戲互動 | EP03】🗣️ 成人的說話、語氣、態度,可以讓孩子瞬間縮回去,也可以讓孩子慢慢走出來。🔍 孩子信心的斷裂點,往往就在這些日常對話裡:「你再這樣,怎麼上小學?」「這麼簡單你都不會?」「你看看人家都完成了,只有你還在拖拖拉拉...
12/07/2025

【親子遊戲互動 | EP03】

🗣️ 成人的說話、語氣、態度,可以讓孩子瞬間縮回去,也可以讓孩子慢慢走出來。

🔍 孩子信心的斷裂點,往往就在這些日常對話裡:

「你再這樣,怎麼上小學?」
「這麼簡單你都不會?」
「你看看人家都完成了,只有你還在拖拖拉拉!」

這些句子,會讓孩子把自己貼上一張失敗者標籤:

❌「我比不上其他人,我是最差的」
❌「我這麽簡單也不會,什麼也做不好」
❌「我不要再試了,試了也不會被肯定」

🎓 從遊戲治療與發展心理來說……

在兒童的自我建構階段,尤其是6-12歲,孩子會從別人的語言中內化對自己的看法。一再被否定的孩子,會形成「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即使他其實能做到,也會選擇不再嘗試。

🧩 試試「轉化語言」:陪他看見努力,而不只是結果

📌 原句:「你怎麼又做錯了?」
✅ 轉化:「你這次願意先自己嘗試,很好啊!」

📌 原句:「都說過幾次了,還不記得!」
✅ 轉化:「你剛剛停下來想一想,代表你真的想記住,只是還未記起吧。」

📌 原句:「你看哥哥多乖,你呢?」
✅ 轉化:「每個人做事速度不一樣,我看到你剛剛專心畫畫五分鐘。」

這些話不只是安慰,是在幫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讓他覺得:「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而且,我的努力是值得被記錄的。」

👀 一句話,可以是孩子願意再嘗試一次的力量。

我們不能保證孩子永遠不挫敗,但我們能成為那個在他退縮時說:「沒關係,我陪你再來一次」的大人。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遊戲互動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教養同行PHP | EP03】他只是發脾氣?還是我太兇?🧨「阿女每次唔服氣就情緒大爆發,根本係情緒勒索我」😣「我已經好聲好氣,個仔都仲係嬲爆爆」💔「我好努力咁一邊安撫佢,但其實我自己都身心疲累……」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情緒爆炸是「故意為難你...
10/07/2025

【教養同行PHP | EP03】

他只是發脾氣?還是我太兇?

🧨「阿女每次唔服氣就情緒大爆發,根本係情緒勒索我」
😣「我已經好聲好氣,個仔都仲係嬲爆爆」
💔「我好努力咁一邊安撫佢,但其實我自己都身心疲累……」

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情緒爆炸是「故意為難你」,結果自己和孩子也同時感到崩潰。事實上,當下一刻,孩子只是一時之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風暴,其實是求助訊號】
•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他進入「情緒高張+理智離線」狀態
• 腦中的前額葉功能暫停,失去判斷與溝通能力
👉 他不是不合作,而是「無法合作」

👀當孩子情緒高漲時,他最需要的不是教訓,而是安全感。Co-regulation需要父母 / 照顧者和孩子一起進行,發展「情緒調節系統」,並且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

📚 例如:
❌「你再哭我就唔要你喇,其他人都睇住你」
✅「我見到你有點難受,我哋去旁邊休息一下,好嗎?」

不是縱容,而是幫助他重回「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從「失控」回到「能自控」。

📣 【正向教養體驗課 20250809 | 開放報名中】

你將會親身練習:
📌 如何辨識孩子失控背後的「求救訊號」
📌 為什麼「啟發式」語句能夠有效幫助孩子成長
📌 為何要學習與情緒共處

【活動資訊】
日期:2025年8月9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9:30-10:30pm
香港時間:4:30-5:30pm
雪梨時間:6:30-7:30pm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育有幼兒至青少年子女之家長、教育工作者、教牧同工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正向教養 #不再與孩子對抗 #教出情緒有力量的孩子 #情緒共處 #一起成長工作室

【親子遊戲互動 | EP02】🧠 「我的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願說話、不肯參與......」曾有不少家長告訴我:「我個仔/女明明喺屋企好多嘢講,可以全日講個不停,但一到人多或陌生嘅地方,就好似關機,連遊戲都唔肯玩,點解咁怕醜(害羞)?」我聽...
09/07/2025

【親子遊戲互動 | EP02】

🧠 「我的孩子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願說話、不肯參與......」

曾有不少家長告訴我:「我個仔/女明明喺屋企好多嘢講,可以全日講個不停,但一到人多或陌生嘅地方,就好似關機,連遊戲都唔肯玩,點解咁怕醜(害羞)?」

我聽完點點頭,回她一句:「你囝囝/囡囡唔係怕醜(害羞),而係正在保護自己,想睇清楚個環境先。」

🎓 從神經發展的角度來看……
這樣的孩子,大多是屬於「警報系統比較敏感型」。

也就是說,他們主管情緒反應與危險偵測的大腦區域「杏仁核」(Amygdala),比其他人更快啟動。當環境一旦變得「陌生」、「不可預期」時,大腦就會發出警報:「危險!退後!」

常見行為表現:

🚨 遇到人多就不說話
🚨 不肯參與遊戲、怕犯錯
🚨 一點挫折就想放棄或哭鬧
🚨 身體僵硬、面無表情、不主動

這些情況,在高敏感孩子 (HSP)、自閉症譜系孩子 (ASD),或曾有創傷經驗的孩子中尤其常見。

🎮 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

對這些孩子來說,「有預計」就有「安全感」。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前預告,甚至模擬活動流程,幫助孩子增加安全感,作好心理準備。

此外,引導和具有啟發性的說話,有效提升孩子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作出嘗試。

📣【免費講座 |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日期:2025年7月26日 (六)
時間:
英國時間:12:00-1:30pm
香港時間:7:00-8:30pm
雪梨時間:9:00-10:30pm
美國時間:7:00-8:30am (EDT)

形式:線上 Zoom

費用全免

適合對象: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報名連結:在留言區

#親子遊戲互動 #實證為本 #免費講座 #社交溝通 #一起成長工作室

07/07/2025

【Little Raindrops x 一起成長工作室 教養系列】
【線上教養學堂LIVE】EP03

題目: 透過遊戲幫助SEN孩子重拾信心

❓ 孩子的信心,為何總是不見了?
對SEN孩子來說,自信心的建立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困難,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更多無形的壓力與挑戰,例如:
* 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容易感到「自己不行」
* 社交時常被誤解或排斥,害怕與人互動
* 情緒表達或行為反應不被理解,反而被責備
* 缺乏被欣賞的機會,成功經驗極少
* 常被貼上「懶惰」「難教」「問題兒童」等負面標籤

🧠 本講座你將學到:
✅ 如何辨識SEN孩子「沒信心」的外在表現(例如:退縮、固執、過度依賴)
✅ 拆解SEN孩子信心受損的常見原因,及家庭溝通中常見的誤區
✅ 推薦適合SEN孩子的家庭互動遊戲(針對不同年齡、能力層次)——不花錢、不複雜、每天10分鐘就能做
✅ 介紹「親子社交溝通訓練課程」,讓您學會具體方法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肯定自己、主動面對困難

🎯 這場講座適合誰?
家中育有懷疑或確診自閉症譜系的兒童之家長或照顧者、教育工作者及有興趣人士
——誠邀您一同探索「玩出自信」的力量!

日期: 2025年7月26日(六)
時間: 雪梨時間: 9:00-10:30pm
香港時間: 7:00-9:30pm
英國時間: 12:00-1:30pm
美國時間: 7:00-8:30am (EDT)
地點: Zoom (登記後由email發出)

費用全免

報名索取連結: https://www.trybooking.com/DDDLO

Little Raindrops Parenting & Education 及 一起成長工作室 主辦
基督教華人圖書館 協辦

Address

Online & In-person
Hong Ko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一起成長工作室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一起成長工作室: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