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景略

岐黃景略 岐黃景略所代表的,是正統中醫。我們誠意介紹正統中醫,並衷心祝你身體健康。

再談濕滯濕即是有水,有水就該潤滑,易於移動,但當水多到某個點,反而形成移動的阻力,舉例地面有一灘水,你走路時,一腳踏上去,就會向前滑出,下身移動快了,萬一上身跟不上,就會向後跌倒,好痛啊😨!這是濕滑,使你向前移動。但如果水很多,水深及膝,你...
23/11/2025

再談濕滯

濕即是有水,有水就該潤滑,易於移動,但當水多到某個點,反而形成移動的阻力,舉例地面有一灘水,你走路時,一腳踏上去,就會向前滑出,下身移動快了,萬一上身跟不上,就會向後跌倒,好痛啊😨!這是濕滑,使你向前移動。但如果水很多,水深及膝,你要在當中走路,不但不會向前滑動,更在水的阻力下步履維艱,走得很慢,這拖泥帶水的狀態,就是濕滯了。

我們的肚子內,也有很多東西在移動,血液、淋巴液、胃液、腸液、膽汁、尿液,都在流動,還有食物和大便,都要移動。但當肚中有很多水,既增加了移動的阻力,又佔據了腹部的空間,便會使這些東西難以流動,故形成「濕滯」的病機。肚子大大、胃腹滿滿;餓了,但吃下去很快又飽;大便出得不暢順,質地卻濕濕軟軟,絕不乾燥;小便不爽利;腹部的不同地方,更偶爾有些似痛非痛的感覺…… 凡此種種,都是濕滯,即體液流動拖泥帶水是也。

有趣啊!乾燥,是水少,使移動艱澀,濕滯,是水多,令移動阻滯,乾濕相反,但出來的結果竟如此相似。無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嘛。

有關燥和濕的論述,到此為止,我想帶出的,是中醫除了醫理,還有文字、文化載含其中,沒有這方面的體會,豈能參透中醫。

岐黃景略

濤醫師

再談乾澀身體有著高度智慧,能感受到自身的狀況,在求醫時,便可告訴醫者了。所差的,是醫者能否解讀得通病人的說話。乾澀和濕滯,便是兩種病人常用來形容自身感覺的辭彙了。眼乾很常見,但乾到某個程度,就會產生痛楚,這種痛,病人普遍會形容為澀痛,或說眼...
19/11/2025

再談乾澀

身體有著高度智慧,能感受到自身的狀況,在求醫時,便可告訴醫者了。所差的,是醫者能否解讀得通病人的說話。乾澀和濕滯,便是兩種病人常用來形容自身感覺的辭彙了。

眼乾很常見,但乾到某個程度,就會產生痛楚,這種痛,病人普遍會形容為澀痛,或說眼睛乾澀。觀察病目,多會發現不少紅筋。如上篇所述,「澀」是沒有水份,乾到刀刃也卡住了,停止了。那麼,當病人描述眼睛乾澀時,就是說眼晴表面很乾,乾到結膜微絲血管中的血液也太少太乾,流不通了,所以堵塞,微絲血管充血,便脹大了,以紅筋的方式顯現了出來。所以,眼睛乾澀是有著「因為太乾所以不通」的原則在後面。這時候,微絲血管的管壁也因為太乾,所以脆了,一旦破裂,管內那稠厚的血液便流出來,形成眼白出血的現象。日常用語中,我們也有「乾脆」這個說法:

「這工作那麼委屈,你乾脆就不要做了!」
「你反正都不喜歡他,乾脆分手吧!」

是吧!乾了便脆,乾了便澀,那麼,眼睛乾澀,便有乾燥、血少、血稠、阻塞不暢、易於破裂等等的內涵了。病處是眼睛(或單側或兩側),但估計眼睛周圍如眉額和鼻子等處,也有不同程度的乾澀。

如此,局部病機便掌握了!再結果整體病機,一個照顧周到的治療方向便應運而生。

就是說,中醫從文化裏來,而日常的用字或說話習慣,也都是文化的一部份,一個醫者,能對文化多一分體會,在健康的課題上,主有更多發揮空間,也發揮得更好了。

岐黃景略

濤醫師

乾澀與濕滯近日分別與兩地同事分享中醫體會,談到與燥和濕相關的一些日常辭彙,再將之延伸,歸衲到中醫之上,感覺頗有意思。燥就是乾,因此與乾相關的辭彙,也和燥有關,我們來說乾澀。澀這個字,單看字形,就已有艱難,寸步難移的意思。怎說?澀字是三點水,...
18/11/2025

乾澀與濕滯

近日分別與兩地同事分享中醫體會,談到與燥和濕相關的一些日常辭彙,再將之延伸,歸衲到中醫之上,感覺頗有意思。

燥就是乾,因此與乾相關的辭彙,也和燥有關,我們來說乾澀。

澀這個字,單看字形,就已有艱難,寸步難移的意思。怎說?澀字是三點水,說明和水有關(實際是水不足);刃是刀鋒,以鋒利為尚,削鐵如泥就是好刀,但澀字刃下有止,正是刀刃止住了,不能前進;而何況,澀這個字,是刀刃止了兩次。所以,澀是難行,不順利。所謂乾澀,正是因為太乾燥了,不夠潤滑,所以移動不順利。

燥是無水,濕是燥的相反,有水了,是否就通行順利?未必!我們有濕滯這說法。

滯之一字,是水旁加帶,帶著水的意思,正是拖泥帶水的帶水。當我們泡在水中,衣衫都浸透了,然後起來走路,那種沉重厚實,舉步維艱的感覺,就是滯,就是拖泥帶水。濕滯,是形容水份太多,形成阻力,故活動不利了。

那濕滑呢?濕滑應該是活動順利,甚至是太過順利吧?是的,濕滑和濕滯,是濕的兩種不同狀態。又如乾澀是不通,那乾爽如何?乾爽,好像很舒暢啊!這同樣的燥的兩種不同狀態。

濤醫師,怎麼今篇不是說中醫,卻來咬文嚼字?非也,我還是在說中醫的。

我們常聽到病人說眼睛乾澀,或口苦口澀,從字面的描述,就可得知患處有循環不暢的情況了。腹脹大便黏滯,便後屁股總是擦不乾淨(噢!乾淨又是一個與乾燥相關的辭彙啊),或身體很沉重,走起路來,總是拖泥帶水的,這些,我們便要從濕滯的方向去考慮病機了。

岐黃景略

濤醫師

02/11/2025

優質睡眠是怎樣的? #岐黃景略 #中醫 #保健 #養生 #中藥 #針灸 #油麻地中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悉尼中醫 #睡眠 #失眠 #醫道聽濤說

03/09/2025

鼻敏感與辛夷花 2/2 醫道聽濤說 #鼻敏感 #辛夷 #鼻炎 #敏感 #中醫 #保健 #養生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悉尼中醫 #經方 #食療 #針灸 #岐黃景略 #醫道聽濤說 #譚醫談醫 #油麻地中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31/08/2025

鼻敏感與辛夷花 1/2 醫道聽濤說 #中醫 #保健 #養生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九龍中醫 #悉尼針灸 #悉尼中醫 #經方 #食療 #針灸 #岐黃景略 #醫道聽濤說 #譚醫談醫 #油麻地中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26/08/2025

翻風落雨周身痛,是可以避免的 2/3 醫道聽濤說 #風濕 #周身痛 #酸痛 #風雨天 #關節痛 #關節炎 #去濕 #中醫 #保健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九龍中醫 #悉尼針灸 #悉尼中醫 #經典 #經方 #食療 #按摩 #針灸 #岐黃景略 #醫道聽濤說 #譚醫談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07/08/2025

可去濕的條件 #去濕 #利尿 #薏米 #冬瓜 #西瓜 #咖啡 #胃痛 #心悸 #焦慮 #尿頻 #失禁 #中醫 #保健 #養生 #治療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九龍中醫 #澳洲中醫 #悉尼針灸 #悉尼中醫 #經典 #食療 #穴位 #按摩 #針灸 #岐黃景略 #醫道聽濤說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05/08/2025

#去濕 #利尿 #薏米 #冬瓜 #西瓜 #咖啡 #胃痛 #心悸 #焦慮 #尿頻 #失禁 #中醫 #保健 #養生 #治療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九龍中醫 #澳洲中醫 #悉尼針灸 #悉尼中醫 #經典 #食療 #穴位 #按摩 #針灸 #岐黃景略 #醫道聽濤說 #油麻地中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03/08/2025

去濕;你真的需要嗎?2/3

#去濕 #利尿 #薏米 #冬瓜 #西瓜 #咖啡 #胃痛 #心悸 #焦慮 #尿頻 #失禁 #中醫 #保健 #養生 #治療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九龍中醫 #澳洲中醫 #悉尼針灸 #悉尼中醫 #經典 #食療 #穴位 #按摩 #針灸 #岐黃景略 #油麻地中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01/08/2025

#去濕 #利尿 #薏米 #冬瓜 #西瓜 #咖啡 #胃痛 #心悸 #焦慮 #尿頻 #失禁 #中醫 #保健 #養生 #治療 #中醫診所 #香港中醫 #九龍中醫 #澳洲中醫 #悉尼針灸 #悉尼中醫 #經典 #食療 #穴位 #按摩 #針灸 #岐黃景略 #油麻地中醫 #觀塘中醫 #大角咀中醫 #西營盤中醫 #荃灣中醫

Address

油麻地彌敦道518-520號彌敦行12樓A室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4:00
15:30 - 19:30
Tuesday 10:00 - 14:00
15:30 - 19:30
Wednesday 10:00 - 14:00
15:30 - 19:30
Thursday 10:00 - 14:00
15:30 - 19:30
Friday 10:00 - 14:00
15:30 - 19:30
Saturday 10:00 - 14:00
15:30 - 18:30
Sunday 10:00 - 14:00
15:30 - 18:30

Telephone

27990686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岐黃景略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