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25
再談濕滯
濕即是有水,有水就該潤滑,易於移動,但當水多到某個點,反而形成移動的阻力,舉例地面有一灘水,你走路時,一腳踏上去,就會向前滑出,下身移動快了,萬一上身跟不上,就會向後跌倒,好痛啊😨!這是濕滑,使你向前移動。但如果水很多,水深及膝,你要在當中走路,不但不會向前滑動,更在水的阻力下步履維艱,走得很慢,這拖泥帶水的狀態,就是濕滯了。
我們的肚子內,也有很多東西在移動,血液、淋巴液、胃液、腸液、膽汁、尿液,都在流動,還有食物和大便,都要移動。但當肚中有很多水,既增加了移動的阻力,又佔據了腹部的空間,便會使這些東西難以流動,故形成「濕滯」的病機。肚子大大、胃腹滿滿;餓了,但吃下去很快又飽;大便出得不暢順,質地卻濕濕軟軟,絕不乾燥;小便不爽利;腹部的不同地方,更偶爾有些似痛非痛的感覺…… 凡此種種,都是濕滯,即體液流動拖泥帶水是也。
有趣啊!乾燥,是水少,使移動艱澀,濕滯,是水多,令移動阻滯,乾濕相反,但出來的結果竟如此相似。無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嘛。
有關燥和濕的論述,到此為止,我想帶出的,是中醫除了醫理,還有文字、文化載含其中,沒有這方面的體會,豈能參透中醫。
岐黃景略
濤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