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 -2nd Half人生下半場

2H -2nd Half人生下半場 讓人生的下半場不僅擁有成功,更能獲得意義,活出豐盛!要有成功的下半?

「球賽的勝負取決於下半場,而不是上半場。如果上半場出差錯,下半場還有時間補救,但若下半場出差錯,就很難再扳回局面了。在下半場,至少你應該要知道整個局勢,因為你已熟悉場地--你所居住的世界。

正如喬布斯所說:「你必須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我們明白人生上半場要努力工作,努力賺錢是香港人的精神,但同時眼見身邊的人,因為拼命工作,而犧牲健康,因此大力提倡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 和心靈健康( Spiritual Health) ,即是2H。2H亦代表2nd Half,即人生下半場。對一班60、70後的在職人士,未來日子如何保住健康是一個大學問。有健康才可繼續保持生活質素,享受旅遊樂趣。透過這平台,我們將利用文章分享及各種活動交流,同大家分享健康心得及適合不同年齡的運動,和大家一起建構豐盛的人生。

11月7日 立冬進補:養腎暖身與香港冬季飲食建議2025年11月7日是立冬,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標誌著冬季的正式開始。雖然現在香港好像難以見到嚴寒,但早晚會有寒意,空氣潮濕感更為明顯。對於中年人,這是養生進補的關鍵時期。50歲以上人...
07/11/2025

11月7日
立冬進補:養腎暖身與香港冬季飲食建議
2025年11月7日是立冬,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標誌著冬季的正式開始。雖然現在香港好像難以見到嚴寒,但早晚會有寒意,空氣潮濕感更為明顯。對於中年人,這是養生進補的關鍵時期。50歲以上人士的腎功能和血液循環能力逐漸減弱,立冬的寒氣與濕氣易引發腰膝酸軟或手腳冰冷。結合香港海島氣候特點,通過養腎暖身的飲食策略,利用本地食材,可以有效提升體質,為下半場健康注入暖意。

立冬中的身體變化與健康風險
立冬後,香港的天氣早晚寒涼,濕度高,寒濕氣易入體。隨著年齡增長,中年人的腎氣不足,表現為腰酸腿軟、怕冷或尿頻。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或飲食過於生冷會加重寒氣入侵,影響腎臟功能,而過食油膩可能損害脾胃,間接影響養分吸收。因此,立冬養生需注重養腎暖身,增強抗寒能力。

飲食建議:養腎暖身與營養補充
中醫認為,立冬應「養腎固本,溫陽散寒」,以下是幾項實用飲食建議:

養腎的湯水
核桃黑豆湯是立冬的理想進補選擇。核桃補腎壯腰,黑豆滋陰補腎,二者搭配可溫暖身體並改善睡眠。製作方法:將30克核桃、50克黑豆洗淨,加入1公升水與半隻雞(去皮)慢燉1小時,可加少許鹽調味。

暖身的蔬果
薑和紅棗是本地易得的溫補食材, 薑溫中散寒,紅棗補氣養血,二者結合可驅寒暖身。

飲用溫水或花茶(如枸杞茶),補充水分並溫養腎氣。香港茶肆常見的當歸茶也能補血暖身,建議每日一杯,減少咖啡因攝取以保護胃部。

將養腎暖身融入日常生活,可從細節入手。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薑棗水,促進血液循環。適度拉伸運動,可促進腎臟血液供應,增強抗寒力。
#廿四節氣 #立冬 #進補 #壯腰

11月1日 活力來源:飲食與運動的結合人生下半場的活力來源主要來自飲食與運動的結合,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每年會下降1-2%,肌肉流失會增加死亡風險,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飲食中保持均衡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及持續進行有氧運動和肌力訓...
01/11/2025

11月1日 活力來源:飲食與運動的結合
人生下半場的活力來源主要來自飲食與運動的結合,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每年會下降1-2%,肌肉流失會增加死亡風險,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飲食中保持均衡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及持續進行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是保持活力與健康的關鍵。

飲食的關鍵要素
飲食應該均衡,注重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如魚、肉、豆製品,且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約為體重每公斤0.83克。維他命D和維他命B的補充也很重要,幫助促進肌肉合成和神經修復。隨著年紀增長,總熱量需求略減,但營養密度需維持。此外,適度清淡的飲食有助減少負擔,避免過多油脂和鹽分,以維持身體代謝和心血管健康。

運動的重要性及建議
運動對肌肉量保持和整體健康益處顯著。每週3次快走等有氧運動搭配2次肌力訓練(如啞鈴、半蹲、登階運動等),可以有效防止肌少症。社交型運動,如打網球、羽毛球,不僅增強體力,也有助於心理健康和延年益壽。此外,運動應結合柔軟度與平衡訓練以降低跌倒風險。

飲食與運動結合的生活智慧
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提供人生下半場源源不絕的活力。例如攝取足夠蛋白質支援肌肉合成,配合運動促使肌肉增長與維持功能。另外,舒適的運動裝備和安全的生活環境也有助於長者持續活動。規律飲食及運動習慣的養成,有助保持精神與身體的整體健康,延緩老化並提升生活品質。
綜合以上觀點,人生下半場的活力來源在於科學的飲食管理與適度、規律的運動結合,這不僅能增強肌肉與體能,亦能維持心理健康,成就健康且充實的晚年生活。
#人生下半場 #蛋白質 #肌肉量 #有氧運動 #肌力訓練

10月23日 二十四節氣: 霜降 霜降健康調理:滋潤肺部與增強抗寒能力的營養計劃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標誌著秋季的最後階段,氣溫進一步下降,早晚寒意明顯,空氣乾燥加劇。對於人生下半場的人,這是養生調理的關鍵時期。50歲以上人士的肺部和...
23/10/2025

10月23日 二十四節氣: 霜降
霜降健康調理:滋潤肺部與增強抗寒能力的營養計劃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標誌著秋季的最後階段,氣溫進一步下降,早晚寒意明顯,空氣乾燥加劇。對於人生下半場的人,這是養生調理的關鍵時期。50歲以上人士的肺部和免疫系統功能減弱,霜降的寒氣與燥氣易引發咳嗽或感冒。結合香港海島氣候和潮濕特點,通過滋潤肺部並增強抗寒能力的飲食計劃,利用本地食材,可以有效保護健康,為下半場生活注入活力。

霜降中的身體變化與健康風險
霜降後,香港的天氣特徵是白天溫和但早晚有寒意,空氣乾燥與潮濕交替,特別影響呼吸道和免疫系統。隨著年齡增長,肺部黏膜變薄,易受乾燥和寒氣侵襲,出現乾咳、咽喉痛或呼吸不暢,尤其在空調環境或戶外活動後。此外,免疫力下降使感冒風險增加,而過食辛辣或生冷食物,會加重肺部負擔,影響抗寒能力。因此,霜降養生需注重滋潤肺部並增強體質。

飲食建議:滋潤肺部與抗寒營養
中醫認為,霜降應「滋陰潤肺,溫補抗寒」,利用香港豐富的本地食材,可以輕鬆實現這一目標。以下是幾項實用飲食建議:

滋潤肺部的湯水
雪耳湯是霜降的理想選擇, 雪耳潤肺生津,富含多醣體,有助修復肺部黏膜。

抗寒的蔬果
胡蘿蔔和山藥(淮山 )是本地易得的溫補食材, 胡蘿蔔含β-胡蘿蔔素,增強免疫力;山藥健脾益氣,溫暖身體,預防感冒和肺燥。

補氣溫陽的蛋白質
適量羊肉可溫補,薑片散寒,兩二者結合可增強抗寒能力。選擇清燉方式,避免油炸,加入淮山增加功效。

補水與飲品選擇
每天飲用1-2升溫水或花茶(如薑茶),補充水分並溫陽散寒。陳皮茶也能潤肺止咳,建議每日一杯,減少咖啡因攝取以保護胃部。
#二十四節氣 #人生下半場 #陳皮 #霜降 #滋潤肺部

10月18日 骨骼強壯:鈣質與維生素D的飲食補充隨着年齡增長,我們的骨骼健康往往開始面臨挑戰。從骨質疏鬆到骨折風險增加,骨骼密度的逐漸流失是人生下半場不可避免的課題。然而,透過適當的飲食補充,我們仍能有效維持骨骼強壯,延緩退化。當中,鈣質與...
18/10/2025

10月18日 骨骼強壯:鈣質與維生素D的飲食補充
隨着年齡增長,我們的骨骼健康往往開始面臨挑戰。從骨質疏鬆到骨折風險增加,骨骼密度的逐漸流失是人生下半場不可避免的課題。然而,透過適當的飲食補充,我們仍能有效維持骨骼強壯,延緩退化。當中,鈣質與維生素D便是最核心的兩大營養素。

為何骨骼需要鈣質與維生素D
鈣質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建材,人體中約有99%的鈣存放在骨骼內。若日常攝取不足,身體會從骨頭中「提取」鈣來維持血鈣濃度,長期下去便導致骨質疏鬆。
維生素D則像是一把「鑰匙」,能幫助腸道吸收鈣質,並促進骨骼的鈣化。如果缺乏維生素D,即使攝取了足夠的鈣,身體也難以好好利用。因此,兩者必須配合,缺一不可。

香港人常見的營養不足
在香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令不少人容易缺乏這兩種關鍵營養。首先,都市人日常飲奶產品不足,攝取鈣量普遍偏低。其次,香港雖然四季陽光充足,但在辦公室工作為主,加上都市人經常塗抹防曬,令日照不足,導致維生素D缺乏情況普遍。這正解釋了為何本港骨質疏鬆症患者逐年增加。
常見的食物來源
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最佳方法當然是由飲食入手。
高鈣食物:低脂或脫脂奶類、芝士、乳酪、豆腐、深綠色蔬菜、小魚乾、杏仁等。
維生素D來源:天然食物來源有限,以脂肪豐富的魚類(如三文魚、沙甸魚、吞拿魚)、蛋黃及肝臟較為常見。部分市售奶類或麥片飲品會額外添加維生素D,也是都市人的方便選擇。值得留意的是,維生素D具脂溶性,應與含健康油脂的食物一同攝取,吸收率更佳。

飲食與生活習慣的小貼士
每日三份奶類:例如早餐一杯牛奶、中午來一份乳酪、晚上餐後一小片芝士。
攝取豆製品與魚類:豆腐火腩煲、清蒸沙甸魚、煎三文魚扒,都是簡單又營養的菜色。
曬太陽10–15分鐘:每週三至五次,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讓手臂或小腿暴露於陽光下,有助皮膚合成維生素D。
避免過量鹽分和咖啡因:兩者均會增加鈣質流失,宜適量控制。
運動促進骨骼強健:負重訓練及步行能刺激骨骼,延緩骨質流失。

是否需要補充劑?
部分人士可能難以僅靠飲食達到所需營養,例如乳糖不耐症、長時間缺乏日照的長者,或患有腸胃吸收障礙者。這些情況下,可以考慮服用鈣片與維生素D補充劑。但必須注意:攝取過量未必有益,反而或會引起腎結石或血鈣過高問題。因此,在開始補充前,建議先與醫生或營養師商討,根據個人體質與實際需要來規劃。

人生下半場的骨骼策略
骨骼健康並非一時三刻可處理好,而是需要長期投入的習慣。對於中年以後的香港人來說,從現在起建立均衡的飲食,加上適度的日照與運動習慣,便是守護骨骼的最佳策略。“人生下半場”,骨架能否挺直堅固,很大程度取決於今天的選擇。
骨骼是我們人生的支柱。為它補充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意味著在晚年仍能保持靈活自如,走得穩、行得遠,享受更高質素的下半場人生。
#人生下半場 #骨骼 #補充鈣質

10月8日 寒露 寒露護體:溫補養生與預防關節痛的飲食選擇2025年10月8日是寒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標誌著秋季深化的時刻。香港的氣溫從秋分的涼爽轉為約22-26攝氏度,早晚寒意加重,空氣中的露水變得冰冷。對於人生下半場的中老年...
08/10/2025

10月8日 寒露
寒露護體:溫補養生與預防關節痛的飲食選擇
2025年10月8日是寒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標誌著秋季深化的時刻。香港的氣溫從秋分的涼爽轉為約22-26攝氏度,早晚寒意加重,空氣中的露水變得冰冷。對於人生下半場的中老年人,這是養生調理的關鍵時期。50歲以上人士的關節靈活性與血液循環能力逐漸下降,寒露的寒氣易引發關節痛或肌肉僵硬。結合香港海島氣候和潮濕特點,通過溫補養生的飲食策略,利用本地食材,可以有效保護身體,預防關節不適,為下半場健康保駕護航。

寒露中的身體變化與健康風險
寒露後,香港的天氣特徵是白天溫和但早晚涼爽,空氣濕度與寒氣交織,特別適合關節問題的發生。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的關節軟骨磨損加劇,血液循環減慢,寒氣和濕氣容易滯留於關節,導致疼痛或僵硬。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10月因關節痛或風濕病就診的長者比例上升約12%,尤其在潮濕天氣中。此外,長時間靜坐或穿著單薄可能加重症狀,而食太多生冷或油膩食品會進一步損害脾胃,影響全身養分供給。因此,寒露養生需注重溫補,特別是預防關節痛。

飲食建議:溫補與關節保護
中醫認為,寒露應「溫補養陽,祛濕通絡」,利用香港豐富的本地食材,可以輕鬆實現這一目標。以下是幾項實用飲食建議:

溫補的湯水
淮山燉雞湯是寒露的理想選擇, 淮山健脾益氣,雞肉溫補身體,再加入幾片薑,此搭配可驅寒並滋補氣血。

護關節的蔬果
芋頭和菠菜是本地易得的溫補食材, 芋頭富含膳食纖維和鉀,有助驅濕護關節;菠菜含鐵質和抗氧化劑,改善血液循環,預防關節炎。

補水與飲品選擇
每天飲用1-2升溫水或花茶(如薑棗茶),補充水分並溫陽散寒。香港茶肆常見的紅棗茶也能補氣養血,建議每日一杯,減少咖啡因攝取以保護胃部。
#人生下半場 #溫補 #血液循環 #飲食建議

10月4日  心臟健康:飲食管理心臟健康:飲食管理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健康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年人士常常面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採取正確的飲食管理是維護心臟健康的關鍵。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飲食來促進心臟健康,並提供一些實...
04/10/2025

10月4日 心臟健康:飲食管理
心臟健康:飲食管理的重要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健康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年人士常常面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採取正確的飲食管理是維護心臟健康的關鍵。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飲食來促進心臟健康,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您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一、了解心臟健康的重要性
心臟是我們身體的“泵”,負責將氧氣和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心臟健康不僅影響身體的其他器官,還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質量。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往往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因此,改善飲食習慣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步驟。
二、心臟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
增加纖維攝入量
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水平,改善血糖控制。多吃全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富含纖維且低熱量,是維護心臟健康的理想選擇。

選擇健康的脂肪
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這些脂肪會增加壞膽固醇(LDL)。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例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這些有助於提高好膽固醇(HDL)。

控制鈉的攝入量
過多的鈉會導致高血壓,建議每日鈉的攝入量控制在2300毫克以內。選擇新鮮食材,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入,這樣可以有效降低鈉的攝取。

適量攝取紅肉和加工肉類
紅肉和加工肉類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與鈉,應該適量食用。可考慮用魚肉、禽肉或植物性蛋白來替代。

增加抗氧化食物的攝入
抗氧化劑有助於防止心臟病,建議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如莓果、深綠色葉菜、番茄等。

三、實用建議
保持水分
足夠的水分攝取對心臟健康至關重要, 建議每天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平衡。

定期檢查
定期進行健康3檢查,了解自己的膽固醇和血壓水平,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
#人生下半場 #心臟健康 #飲食管理 #抗氧化 #健康脂肪

9月23日 秋分飲食平衡:調節體溫與增強免疫力的秘訣2025年9月23日是秋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標誌著日夜時間達到平衡,香港的氣候從夏末的餘熱轉為秋季的涼爽。氣溫約在24-28攝氏度之間,早晚溫差逐漸明顯,空氣中的濕氣也隨之減少...
23/09/2025

9月23日
秋分飲食平衡:調節體溫與增強免疫力的秘訣
2025年9月23日是秋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標誌著日夜時間達到平衡,香港的氣候從夏末的餘熱轉為秋季的涼爽。氣溫約在24-28攝氏度之間,早晚溫差逐漸明顯,空氣中的濕氣也隨之減少。對於人生下半場的中老年人,這是調整體質、增強免疫力的關鍵時刻。50歲以上人士的代謝和新陳代謝功能減弱,易受溫差和季節變化影響,出現體溫調節失衡或免疫力下降的症狀。結合香港海島氣候和飲食習慣,通過飲食平衡,可以有效應對秋分挑戰,為下半場健康保駕護航。

秋分中的身體變化與健康風險
秋分後,香港的天氣特徵是白天溫暖但早晚涼爽,空氣乾燥程度加深。這種環境對中老年人的身體構成一定壓力。隨著年齡增長,體溫調節能力下降,特別是在溫差較大的情況下,易出現手腳冰冷或感冒症狀。此外,免疫系統功能減弱,秋季常見的呼吸道感染風險增加。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9月底至10月初因感冒就診的長者比例上升約10%,尤其是在空調環境中長期停留或飲食不當的情況下。過多辛辣或生冷食物可能加重體內燥熱或寒氣,影響健康。因此,秋分養生需注重飲食平衡,調節體溫並強化免疫力。

中醫認為,秋分應「平補平調」,既要調節體溫,又要增強免疫力。利用香港豐富的本地食材,可以輕鬆實現這一目標。以下是幾項實用飲食建議:

調節體溫的湯水
淮山紅蘿蔔湯是秋分的理想選擇,淮山健脾益氣,紅蘿蔔補中潤燥,二者搭配可穩定體溫並改善消化。

增強免疫的蔬果
奇異果和南瓜是本地易得的免疫提升食材,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有助抗氧化;南瓜含β-胡蘿蔔素,增強黏膜免疫力。

均衡的蛋白質攝取
蒸蛋是家庭常見菜式,雞蛋補氣,避免油煎,可提升體質。

補水與飲品選擇
每天飲用溫水或花茶(如羅漢果茶),補充水分並潤喉。香港茶肆常見的菊花茶也能清熱平調,建議每日一杯,減少咖啡因攝取以保護胃部。

將飲食平衡融入日常生活,可從細節入手。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溫水,促進新陳代謝;適度運動如公園散步,20-30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

秋分是人生下半場健康轉型的契機,通過飲食平衡調節體溫、增強免疫力,中老年人能有效應對季節變化,減少感冒與不適,細心呵護自己的身體,享受下半場的健康與活力。
#人生下半場 #秋分 #廿四節氣 #增強免疫力 #血液循環

9月20日 糖尿病管理:營養選擇與血糖控制技巧對於中年人來說,糖尿病風險升高的關鍵階段。隨著代謝功能減弱和生活方式變化,糖尿病成為威脅健康的常見慢性病。通過科學的營養選擇和血糖控制技巧,可以有效管理病情,提升生活質量。糖尿病的風險與健康挑戰...
20/09/2025

9月20日 糖尿病管理:營養選擇與血糖控制技巧
對於中年人來說,糖尿病風險升高的關鍵階段。隨著代謝功能減弱和生活方式變化,糖尿病成為威脅健康的常見慢性病。通過科學的營養選擇和血糖控制技巧,可以有效管理病情,提升生活質量。

糖尿病的風險與健康挑戰
進入50歲後,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糖調節能力減弱,糖尿病發病率顯著上升。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50歲以上長者中糖尿病患病率超過15%,其中飲食中高糖和高升糖指數(GI)食物是主要誘因。9月轉季,濕熱餘氣與秋燥交替,易影響食慾和代謝,特別是加工食品和甜點的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糖波動。此外,缺乏運動和壓力也加劇病情。因此,糖尿病管理需從飲食入手,選擇低GI食物並控制血糖。

營養選擇建議:低GI與血糖穩定
中醫認為,9月中旬應「滋陰潤燥,調和脾胃」,結合香港本地食材,可以製定低升糖指數餐單。以下是幾項實用建議:
低GI主食:全麥飯 替代白飯,選擇全麥飯或糙米,GI值較低,幫助穩定血糖。每日半碗,取代高GI白飯。
低GI蔬果:蘋果和青江菜 蘋果GI值約38,富含纖維,青菜含鎂助糖代謝。建議每日1個小蘋果(去皮),或半碗炒青菜(避免加醬油), 有助控血糖。
健康蛋白:蒸雞胸配豆腐 替代油炸食品,選擇清蒸雞胸和豆腐,富含蛋白質,延緩糖吸收。
飲品選擇:無糖花茶 取代含糖飲料,選擇菊花茶或羅漢果茶,無糖又清熱,每日1杯。

將血糖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可從細節入手。每日記錄血糖,餐後2小時目標控制在7.8mmol/L;減少外出進食,盡量吸收低GI食物。適度運動或散步20-30分鐘,促進胰島素敏感性。
#血糖管理 #穩定血糖 #升糖指數

人生下半場的健康防線:預防高血壓的飲食調整白露過後,是健康轉折的關鍵階段。高血壓成為威脅長壽的隱形殺手,特別在壓力與飲食不當的雙重影響下,易引發心臟病或中風。通過調整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的風險與健康挑戰進入中年,血管彈性減弱...
13/09/2025

人生下半場的健康防線:預防高血壓的飲食調整
白露過後,是健康轉折的關鍵階段。高血壓成為威脅長壽的隱形殺手,特別在壓力與飲食不當的雙重影響下,易引發心臟病或中風。通過調整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預防高血壓。

高血壓的風險與健康挑戰
進入中年,血管彈性減弱,鈉敏感性增強,高血壓發病率顯著上升。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50歲以上長者中高血壓患病率超過30%,其中飲食中高鹽攝取是主要原因。9月轉季,濕熱餘氣與乾燥交替,易導致體內水分滯留,加重血壓負擔。此外,長期壓力、肥胖和缺乏運動也加劇風險,食物的鈉含量又常超標。因此,預防高血壓需從飲食入手,降低鹽分並優化營養。

中醫認為,9月初應「滋陰潤燥,平調氣血」,可以製定低鹽健康餐單, 以下是幾項實用建議:
低鹽湯水:冬瓜瘦肉湯 冬瓜利尿消腫,瘦肉補氣,二者搭配可減少水腫並穩定血壓。
高鉀蔬果:菠菜和香蕉 菠菜富含鉀,幫助排出鈉;香蕉提供鉀和鎂,調節血壓。生果方面香蕉也是個好選擇,助平衡電解質。
健康蛋白:蒸魚,富含Omega-3,保護血管。
飲品選擇:菊花普洱 取代高糖飲料,菊花清熱,普洱茶降低膽固醇,結合可調節血壓。
將低鹽飲食融入日常生活,可從細節入手。烹飪時用香草(如薑、蔥)替代鹽,閱讀食品標籤避免高鈉產品;每日測量血壓,記錄飲食影響。適量運動20-3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低鹽 #高糖 #高鉀蔬果 #高血壓 #心血管健康

白露養生:補氣養血,預防秋燥的營養策略2025年9月7日是白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標誌著秋意加深,香港的空氣中開始出現露水,氣溫從夏季的酷熱轉為涼爽,但乾燥感也隨之而來。這是養生調理的重要階段。當氣血運行和肺部功能逐漸減弱,秋燥易...
07/09/2025

白露養生:補氣養血,預防秋燥的營養策略
2025年9月7日是白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標誌著秋意加深,香港的空氣中開始出現露水,氣溫從夏季的酷熱轉為涼爽,但乾燥感也隨之而來。這是養生調理的重要階段。當氣血運行和肺部功能逐漸減弱,秋燥易導致口乾舌燥、咳嗽或疲倦等症狀。結合香港氣候和生活習慣,通過補氣養血的飲食策略,利用本地食材,可以有效預防秋燥,維護身心健康,為下半場生活注入活力。

白露中的身體變化與健康風險
白露後,香港的氣候特徵是白天溫暖,早晚涼爽,空氣濕度下降,燥氣開始影響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肺部和皮膚更容易受乾燥侵襲,表現為咽喉不適、皮膚乾燥或便秘。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秋季因呼吸道問題和皮膚乾燥就診的長者比例上升,特別在9月轉季期。此外,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或飲食過於辛辣(如燒烤、辣椒)會加劇氣血不足,導致疲倦或免疫力下降。因此,白露養生需注重補氣養血,同時潤燥護肺。

飲食建議:補氣養血與預防秋燥
中醫認為,白露應「補氣養血,潤燥養肺」,利用香港豐富的本地食材,可以輕鬆實現這一目標。以下是幾項實用飲食建議:
黑芝麻糊是白露的理想養生選擇, 黑芝麻養血潤燥,可提升精力並改善睡眠。
製作方法:將30克黑芝麻磨粉(或可到超市買現成黑芝麻粉 ),加入500毫升水煮20分鐘,最後想有調味可加少許蜂蜜。

養血護膚的蔬果
菠菜和紅蘿蔔是本地易得的養血食材, 菠菜富含鐵質和葉酸,有助補血;紅蘿蔔含β-胡蘿蔔素,潤燥護膚, 建議每週吃1-2次。

潤燥兼顧的蛋白質
蒸雞是常見菜式,雞肉補氣,可適量加少許當歸養血,兩者結合可改善氣血不足。選擇清蒸方式,避免油炸,搭配薑絲去腥,每週2次可提升體質。避免過食煎炸食品(如炸雞),以免加重燥氣。
另外補水都好重要,每天飲用1-2升溫水或花茶,補充水分並潤肺, 減少過多咖啡因攝取以保護胃部。
#廿四節氣 #人生下半場 #補氣 #蛋白質 #潤肺 #芝麻糊 #氣血不足

8月30日長壽秘訣:海鮮與中藥踏入中年,心血管疾病和免疫力下降成為健康隱憂。海鮮與中藥? 跟長壽有什麼關係?原來海鮮如三文魚和中藥如枸杞,都可以有效調理身體,增強心血管與免疫功能,為長壽打下堅實基礎。這不僅是養生的智慧,更是延年益壽的實踐之...
30/08/2025

8月30日
長壽秘訣:海鮮與中藥
踏入中年,心血管疾病和免疫力下降成為健康隱憂。海鮮與中藥? 跟長壽有什麼關係?原來海鮮如三文魚和中藥如枸杞,都可以有效調理身體,增強心血管與免疫功能,為長壽打下堅實基礎。這不僅是養生的智慧,更是延年益壽的實踐之道。

海鮮與中藥的健康益處
進入中年,心血管系統的彈性減弱,血壓和膽固醇水平易升高,免疫系統也因細胞功能下降而變脆弱。海鮮中的三文魚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心肌梗塞風險。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定期攝取Omega-3的長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約20%。中藥枸杞則含多糖和維生素A,具抗氧化與免疫調節作用,可提升白細胞活性,預防感冒。研究顯示,枸杞提取物可提高免疫反應約15%。

中醫認為,這時候底應「滋陰潤燥,補益氣血」,以下是幾項實用建議:
三文魚是心血管健康的理想選擇, Omega-3有助抗炎,保護血管。

枸杞紅棗茶
這是滋陰補氣的日常飲品,枸杞養肝明目,紅棗補血,二者結合可增強免疫力。
製作方法:
將10克枸杞、5顆紅棗放入500毫升水煮15分鐘,可加少許蜂蜜調味。

多食綠葉菜(如菠菜)和全穀類(如糙米),提供纖維和維生素,每日半碗糙米飯,搭配炒菠菜,助消化並支持心血管健康。
#人生下半場 #三文魚 #滋陰補氣 #潤燥 #補益氣血 #長壽秘訣 #抗炎 #保護血管

8月23日 處暑健康守則:滋陰潤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標誌著暑氣開始消退,香港的氣候從炙熱轉為殘暑與初秋交替。雖然氣溫可能仍維持在28-32攝氏度之間,但空氣濕度下降,天氣逐漸轉燥,對我們來說,這是養生調理的關鍵時期。皮膚、肺部和消...
23/08/2025

8月23日
處暑健康守則:滋陰潤燥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標誌著暑氣開始消退,香港的氣候從炙熱轉為殘暑與初秋交替。雖然氣溫可能仍維持在28-32攝氏度之間,但空氣濕度下降,天氣逐漸轉燥,對我們來說,這是養生調理的關鍵時期。皮膚、肺部和消化系統較易受到秋燥影響,出現口乾舌燥、咳嗽或便秘等症狀。結合香港海島氣候和飲食習慣,通過滋陰潤燥的飲食策略,利用本地食材,可以有效緩解不適,為下半場健康奠定基礎。

處暑中的身體變化與健康風險
處暑後,空氣中水分減少,早晚溫差大,這對身體構成雙重挑戰。隨著年齡增長,皮膚彈性減弱,容易乾燥脫皮;肺部功能下降,乾咳或咽喉不適變得常見;同時,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濕氣轉為燥氣,可能引發便秘或消化不暢。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秋季因呼吸道問題和皮膚乾燥就診的長者比例上升約15%,特別在轉季期。長時間處於空調環境或飲食過於辛辣(如燒烤、海鮮過量)會加劇這些問題,因此處暑養生需重點滋陰潤燥,保護肺部和皮膚。

飲食建議:滋陰潤燥
中醫認為,處暑應「滋陰潤燥,養肺護膚」,以下是幾項實用建議:
滋陰潤肺的湯水
雪梨燉川貝是處暑的經典養生湯,雪梨清熱生津,川貝潤肺止咳,兩者搭配可緩解乾咳。
製作方法:
將1個去芯雪梨切塊,加入5克川貝粉和500毫升水,慢燉30分鐘,可加少許蜜糖調味。

潤燥護膚的蔬果
番薯和木瓜是潤燥食材,番薯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A,有助潤腸通便;木瓜含酶和維生素C,促進皮膚修復。

清補兼顧的蛋白質
魚類富含優質蛋白和Omega-3,有助滋陰養血。
選擇清蒸方式,避免油炸,搭配薑絲去腥,避免過食辛辣調味,以免加重燥氣。

補水與飲品選擇
每天飲用1-2升溫水或花茶(如玫瑰普洱),補充水分並潤喉。去飲茶時常見的菊花茶也能清熱潤燥,建議每日一杯,減少咖啡因攝取以保護胃部。

每天早晨空腹喝一杯溫水,促進腸道蠕動;睡前塗抹無香料潤膚霜,防止皮膚乾裂。適度運動,20-30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燥氣影響。
#人生下半場 #滋陰 #潤燥 #養肺 #護膚 #處暑 #滋陰 #養血 #廿四節氣

Address

Hong Kong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2H -2nd Half人生下半場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