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

醫學學士、碩士、博士( MD.MM.PhD.)

聯合國🇺🇳(UNESCO-ISTIC )發展中國家
工程暨科技學院 (AETDEW) 終身院士

全球𠎀出僑生校友
中華十大傑出校友
僑大𠎀出僑生校友
師範大學𠎀出校友
中台科大𠎀出校友
中國醫大優秀校友

執行UN永續發展目標/推動UN南南合作/匯聚UN科技人才/沙巴大學醫院Al醫療總監/馬來西亞註冊醫生/微創胸腔內視鏡專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國際針灸專科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

23/11/2025

🚶‍♂️【這樣走,護心、那樣走,護腦】

-再不走,生命就會走

你可能以為走路只是「移動方式」,但醫學界這十年一直在揭開它的秘密:
走得方式不同,保護的器官不一樣;不走——身體用更殘酷的方式讓你付學費。

這樣走護心、那樣走護腦、再不走——你全身的細胞會率先放棄你**

走路不是「活動量」,是分子訊號的整套工程操作。
你以為你在動腿,其實你在調血管、洗大腦、穩定神經網路,甚至讓基因表現重新上線。

人體根本就是一個對「步行」高度依賴的生物設計。
你越不走,越違反進化預設;越走,越接近系統最佳化。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ahv9-k6Rf/?igsh=MXFlYzByM2hjYzA3Ng==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aiLnMk7KK?xmt=AQF0yLSJQ36T3B7zrVOtkMDOpx9-0YQygFWkUMQhn4dxe9n8q96vPSH1mazuvEwvt337z_c&slof=1

❤️ 這樣走,護心

-血管喜歡你「稍微喘」

當你開始「快走」——不是散步、不是逛街,是那種會微喘、但能講話的速度——你的血管會發生一連串神奇的變化。

🌬 1. 血管內皮細胞開始「甦醒」

快走時,血流剪力(shear stress)增加,會刺激血管釋放一種叫 一氧化氮(NO) 的分子。
NO 是血管的潤滑劑,它能讓血管放鬆,防止硬化。

📚研究依據:
Brisk walking (快步走)8 週後,可顯著增加 NO 產生並改善內皮功能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25388

❤️ 2. 心臟的負擔被平均分散

快走,不是激烈運動,卻能提升心輸出量、減少動脈阻力,長期讓心臟工作得更輕鬆。

📚研究依據:
每天 7,000–9,000 步,中年人總死亡率下降 50–70%
與每天 < 7,000 步者相比,達到 ≧7,000 步/日者的死亡率風險降低約 50 ~ 70%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3711

🩸 3. 三高一起下降

快走,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

📚研究依據:
規律快走可顯著降低收縮壓、血糖與 LDL

-12 週規律快走訓練,可有效降低收縮壓(SBP)與舒張壓(DBP)
-飯後 10–15 分鐘快走即可降低血糖( postprandial glucose)
-30–45 分鐘快走 3–5 次/週,可降低 LDL、提升 HDL

🧠 那樣走,護腦

-你的大腦比你更想動

你以為走路只是動腿?
其實是「搖醒你的大腦」。
最神奇的是:不同步數,大腦的變化完全不同。

🧩每天 3,000~7,500 步:阻止腦退化的黃金區間

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 2024–2025 的重大突破。
哈佛 Aging Brain Study 跟蹤 296 名「大腦看似正常、但有阿茲海默風險」的人長達 14 年。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452039/

結果太瘋狂:
走路越規律,腦內 tau 蛋白累積越慢,認知下降也越慢。

📚研究依據(Nature Medicine, 2024):
每天 3,001–7,500 步,與 較慢 tau 累積與較慢認知退化 相關
-如果每天步數為 3,001–5,000 步/天,在有 Aβ 負荷的中老年人群中,可見 τ 蛋白累積速率減緩 + 認知下降速率約減少約 40%-56%

-如果每天步數提升至 5,001–7,500 步/天,功能退化速率約減少約 34%-45%.但在這之上(≥7,501 步/天)增益開始趨緩。

https://idp.nature.com/transit?redirect_uri=https%3A%2F%2Fwww.nature.com%2Farticles%2Fs41591-025

🧠為什麼走路🚶‍➡️,會護腦?

🧬 (1) 減少 tau 與 amyloid 的毒性

運動會啟動大腦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microglia)」的修復模式,像啟動清潔隊。

📚研究:運動能調節小膠質細胞、降低 tau 病理

💓 (2) 保護海馬迴(負責記憶)

走路增加腦部血流量,提升海馬迴體積、神經新生速度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041121/

🌡 (3) 抗發炎——你的大腦其實怕「慢性發炎」

走路運動,能降低全身 IL-6、TNF-α 等發炎指標,這些都是阿茲海默的風險因素。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497785/

💀 再不走

-生命在跟你玩 Russian roulette了

你以為「沒時間走路」只是少做一件運動?
不,醫學界把「久坐」列為慢性疾病的黑名單,跟抽菸站在同一列。

🪑久坐超過 8 小時,器官會一個個被拖下水:

💔 1. 心臟:壓力飆

久坐讓血流停滯、血管僵硬。
死亡率 +20%~40%。

🧠 2. 大腦:血流下降

久坐越久,腦部供血越差,執行功能下降。

📚研究發現久坐與認知功能衰退相關

🩹 3. 癌症:代謝毒素堆積

久坐會打亂胰島素訊號,提高大腸癌、乳癌風險。

📚研究發現久坐時間過長與癌症風險上升

🧪 4. 糖尿病:胰島素抗性暴增

只要坐太久,身體像關機一樣代謝變差。
📚研究發現久坐與糖尿病風險顯著增加

🌟 到底怎麼走,對身體最好?

✔護心走:快走 30 分鐘/天(或 6,000~9,000 步)

稍微喘、但能講話。

✔護腦走:3,000~7,500 步/天

規律最重要,比暴走更有效。

✔防久坐:50 分鐘坐著,至少起來走 2–3 分鐘

讓血流重啟

🔥走路,不只是運動

-它是人體的維修工程

心臟靠你快走修血管,
大腦靠你規律走清毒蛋白,
你的壽命靠你願意多走幾步。



你今天不走:

你的「血管先老、腦袋先退、身體先結命」

22/11/2025

🌧️【生活習慣做好】

-改善你的焦慮與憂鬱

你可能也有過這種感覺——
明明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但心裡就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悶著、壓著、抓著。

其實,這不是你變脆弱,而是現代生活把 大腦的壓力系統推到超載。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接近 10 億人正被某種心理健康問題纏著。
所以,你不孤單,你只是活在一個容易讓人焦慮和憂鬱的時代。

但,好消息來了——
西班牙研究團隊在一項前瞻性研究日常行為追蹤裡找到了:一些日常生活習慣,真的能「把你從負面情緒裡拉出來」的行為模式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226994/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X-gHiE79e/?igsh=MWd0cTlocHViNDY1dA==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YAL0fE8Cv?xmt=AQF0JxlV3DZUAYBWbfQmmOpEpBqht4HlRj2e3HkfaDvzTxJQp5zcyGISf-hQ7nHIIn5InoY&slof=1

🔥 1. 陽光 + 綠地 = 快速重啟你的神經系統

每天 10 分鐘就夠。
你以為只是出去曬曬太陽、看看樹?
其實你在做的是——重置大腦的交感神經與褪黑激素節律。

研究顯示,
🌿 在戶外綠地停留,可以降低焦慮與憂鬱分數。
☀️ 太陽光能提升血清素(serotonin),穩定情緒的關鍵。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480364/

📚 🧠 2. 遠離「末日刷屏」

-AI 演算法在餵你的焦慮

你知道嗎?
每天一早滑到的新聞標題,可能是你今天心情的死對頭。

現代人已出現心理學新名詞:
👉 Doomscrolling(末日刷屏)
這不是「愛看不好的消息」,而是大腦對威脅訊息的自然偏好被放大。

西班牙的研究顯示:
📉 減少負面新聞 → 焦慮下降
📉 減少負面新聞 → 憂鬱下降

這代表什麼?
不是你抗壓差,而是你被資訊暴力傷害了

#停止刷那些負面聳動的標題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6912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915321001098

🥑 3. 別再用炸雞🍗壓炸情緒

-大腦其實喜歡這種飲食

你以為大腦在難過時需要糖?
錯,它要的是:
👉 抗發炎飲食
多吃:
- 水果
- 蔬菜
- 全穀
- 堅果
- 橄欖油
- 優質蛋白(魚、蛋、豆)

少吃:
⚠️ 高糖
⚠️ 高油炸
⚠️ 飽和脂肪

因為這些東西會讓腸道菌相崩潰,肚子(第二大腦)一亂,你的情緒跟著大亂。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n3346

🏃‍♂️ 4. 運動,不是為了變瘦,是讓大腦分泌「天然抗憂鬱劑」

你知道跑步後那種舒服的感覺嗎?
不是幻覺,是 內啡肽(Endorphin)+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 一起在救你。

研究證明:
只要輕運動(散步、跳舞、瑜伽)
➡️ 焦慮下降
➡️ 憂鬱下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92005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348-8

💧 5. 水是最便宜的情緒穩定器

脫水 ≠ 口渴
脫水 = 大腦化學物質失衡、易怒、煩躁、低落

那種「莫名心情很差」
其實只需要一杯水就能逆轉。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190027/

🎧 6. 找到能讓你「停下來」的活動,就是最好的放鬆練習

不是一定要瑜伽、冥想。
能讓你「暫時忘記時間」的,就叫放鬆:

- 澆花
- 畫畫
- 聽音樂
- 拼模型
- 看書
- 打掃(真的有效)

這不是儀式,而是讓大腦的壓力模式從 戰鬥 → 休息修復 的開關被打開。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395196/

🫂 7. 社交是人類的「情緒免疫系統」

孤獨會啟動大腦的威脅迴路(與疼痛區域重疊)。
而與人建立連結——
哪怕只是跟朋友聊 10 分鐘,
都會激活大腦的「安全感」系統。

研究發現:
持續社交 8 週 → 情緒大幅改善。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54542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952717/

✨ 結論:

情緒不是一件大事,而是一千件小習慣的結果。

單靠一個方法,效果有限。
但當你把這 些習慣「變成你的生活方式」——
你就會發現:

✔ 大腦比較不會突然崩
✔ 焦慮比較不會亂飆
✔ 心情比較容易回到正常位
✔ 自己的人生好像開始慢慢往上走了

情緒健康,不是靠意志力——
是靠生活方式,一點一滴把大腦救回來

21/11/2025

❄️〈天氣冷了,起床慢了〉

-『冬季,起床篇』

冬天一到,很多病人都在門診跟我說:

「醫生,我最近早上好難醒,很怕冷🥶?」

老實說,大部分情況根本不是「你怕冷」,
而是你的身體,對於冬天❄️的冷氣,非常認真在執行我們生命的「原廠設定」

從血管到荷爾蒙,從體溫到大腦波,一到冷天,就集體嚐試恢復了原厰設定...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VfX3EE4OL/?igsh=MW1tczBlYXJyNWR2dw==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Vf2j0E-D8?xmt=AQF0LvqEVjP7WWVdgb2E92JPyCo3svZnIUvvnsbn8mcO_vcln3BlrwX5L3uZoUfJQhWzvujP&slof=1

一、氣溫一降

-你血管,先「縮到不想理你」

人在受冷時,最先啟動的是 周邊血管收縮。
皮膚、手腳的血管迅速縮小,讓血流往身體核心(心臟、肺、腦)集中,
這是人體保住核心溫度的第一道防線。

冷暴露了,我們身體內的
「周邊血管收縮+顫抖產熱」,這是人類面對寒冷的基本反應。

冷環境下,不只是血管,連棕色脂肪、肌肉、心血管系統都會,一起往上場
這些生理反應,就是用不同方式:幫你「省熱+生熱」,
因為這種模式,你身體自然比較適合「活下來」,這個時候,反應的結果在行為上:你就不會一早上就會有精神抖擻,想去上班的

白話文就是:

冬天早上你整個人懶洋洋,這是正常生理現象。身體把熱量,先拿去內在身體「保溫」你沒那麼多餘力,立刻跳下起床了!

二、為何冬天特別想賴床?

-褪黑激素:我還沒下班啊

真正決定你醒不醒得來的,不是鬧鐘,是 生理時鐘+褪黑激素(Melatonin)

- 褪黑激素在「黑暗」的時候分泌,在「光照」下降低。
- 冬天夜長日短,黑的時間拉長,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軸」也跟著拉長。

季節節律研究就發現:
冬天晚上,褪黑激素分泌時間,比夏天更長,這是動物感知季節變化的重要訊號。

在人類身上,也看到類似現象:
一項在北歐做的研究,連續一年量光照與褪黑激素,結果發現 :

冬天清晨 7 點的褪黑激素濃度,明顯比夏天高

換句話說:冬天同一個時間,你的大腦「還覺得是夜班」呢!

其他動物實驗也顯示,不同器官的褪黑激素分泌有季節高峰,
冬天。往往都是melatonin分泌量最高的季節之一。

翻譯白話:

冬天早上,鬧鐘說「起床了」,但褪黑激素說:「等一下,我夜班還沒下工。」你的大腦就卡在兩個長官的矛盾命令中🤣🤭結果就是:你超想再躺五分鐘,想再賴床一下下了😜🤣🤭

三、不是只有「冷」在害你

-睡眠慣性(sleep inertia),也在扯你的後腿

即使溫度剛剛好,你一醒來那段迷迷糊糊、腦袋像當機的感覺,
在睡眠醫學裡有一個專有名詞:睡眠慣性(sleep inertia)。

研究顯示:
- 剛醒來的那一段時間,注意力、反應速度、工作記憶都明顯下降,
- 這種「剛醒來的笨笨狀態」可以持續 15 分鐘到一小時以上。

有趣的是,日本一項研究把「貪睡按鈕(snooze)」拿來做實驗,
結果發現:

一直按貪睡的人,睡眠慣性反而拖更久——
因為大腦被迫在短時間內「醒一下又睡回去」好幾輪,
就像電腦一直被你強制關機重開,開機時間只會越拖越長。

所以冬天起床的公式其實長這樣:

低溫保命模式+ 冬季,褪黑激素拉長夜班時間+ 本來就存在的睡眠慣性+ 貪睡按鈕補一刀= 你早上的靈魂永遠慢半拍、散散的一直躺在床上了

四、所以,冬天起床慢

-到底是病?還是正常?

如果你只是:

- 冬天早上比較難醒、會想賴床
- 起來後活動一下、曬曬太陽就慢慢清醒
- 白天精神大致還可以

那多半是 正常的生理反應+生活型態配合得不好。

相反地,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就要特別留意:

- 冬天以外的季節,也嚴重不起床
- 白天常常昏昏欲睡、開會開車都快撐不住,常常在「度辜」
- 睡很久還是覺得完全沒恢復
- 合併打呼很大聲、呼吸中止、情緒暴躁、頭痛

以上情況,那就可能不是單純「冬季懶散」,而是要思考 睡眠呼吸中止、憂鬱症、甲狀腺問題、作息混亂 等其他心肺疾病因素了。

六、「起床慢,不代表你很懶」

1.冷天起不來,先不要責怪自己:
這是人體為了保暖與節能,啟動的古老生存機制。

2.冬天清晨的褪黑激素(melatonin)本來就比較高:大腦真的「比較覺得還是晚上睡眠時間

3.睡眠慣性,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生理狀態,不是你矯情:剛醒來的那 30 分鐘,大腦就是硬體性能受限你起不來

4.一直按貪睡,只會讓你更糊:貪睡鬧鐘 → 重複被粗暴叫醒 → 睡眠慣性更黏人。

5.當「起床難」變成「整天都醒不過來」,一直反覆的在「度辜」,你就應該看醫生:
因為那有可能,已經不是冬天季節問題,而是你有疾病在敲門。

20/11/2025

🚨【你腰痛,不是老,而是「坐太久」😵‍💫】

-你🪑 每天坐到屁股麻?腰又跟你吵架?

#轉給需久坐的上班族看
#叫老闆全面換升降桌椅了
(老闆愛員工的表現)表現

在現代辦公室裡,最不吵、卻最兇的「隱形職業傷害」,不是藍光、不是壓力,而是 —— 坐。太。久。

你以為腰痛是「年紀到了」?Nope!

那不是老,而是你每天讓腰椎被關在椅子上好幾個小時,它累得比你想像中還快。

久坐像什麼?

像把彈簧用力壓住不放,壓一天沒壞,但累積久了,腰椎、肌肉、血流全都開始不爽。

但最神奇的是:

要救腰,不用健身、不用器材、不用藥物,
你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節奏 —— 30 分鐘坐、15 分鐘站。

只要你的身體-
👉 坐 30 分鐘、站 15 分鐘。

#「30 坐 : 15 站」這個節奏,真的比你去健身房還有效?
別笑,它不是網路流行,而是研究證實真的有用。

我的Instagrams: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S6ckdEr12/?igsh=enRsbW96Y2o0ZHlw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S6_Eqk7qx?xmt=AQF0Ud5V-zkwhUzjWgJ63iZSf_mroBH8q018mYanpAx-HEW5yySH6kUexrvGyXo8rwQsk5Ad&slof=1

🌟一、為什麼「站起來一下」就能救你的腰?

久坐的腰椎,就像被你一直壓著不放的彈簧。
它不是壓壞,而是壓累了。

✔ 長時間坐姿 → 椎間盤壓力升高
✔ 腰部肌肉持續緊繃 → 血液流通變差
✔ 脊柱周邊組織像「被按著暫停鍵」

只要站起 15 分鐘,整個脊柱的壓力瞬間重新分配,肌肉像被按了一個「解鎖鍵」,血流重新開機。

這就是為什麼——
你站起來那一瞬間,腰真的比較舒服。

🌟二、真正猛的是:固定節奏比「自己覺得舒服就好」還有效

澳洲 Griffith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做了一個實驗: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3687025002066

🧑‍💻 56 位辦公族
💬 過去一個月都腰痛
🪑 都有使用升降桌

被分成兩組:
A 組:固定節奏派(30 分鐘坐 + 15 分鐘站)
B 組:自由節奏派(想坐就坐、想站就站)

三個月後,最戲劇性的結果出現了:

✔ 固定節奏組:腰痛改善「明顯得多」
- 最嚴重疼痛下降 1.33 / 10
- 平均疼痛下降 0.83 / 10
✔ 自由節奏組:只有改善一點點
- 最嚴重疼痛下降 0.69 / 10

而且固定節奏組,還額外獲得 bonus:
- 專注度更好
- 壓力更低
- 缺勤率也下降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 人類需要結構,不能太自由。
自由太多,會變成「等等再站吧」→ 最後就忘了。

研究者說:
「這個節奏就像替一天工作打了一段低頻拍子,人更穩,也更容易維持。」

🌟三、30:15 不是運動,是「動一點點,就很強」的生活工程學

很多人以為改善久坐就是跑步、游泳、健身。
但身體其實更喜歡的是——小幅度、頻繁的變化。

你不需要汗流浹背。
你只需要:

🔸 每 45 分鐘(30坐+15站)讓脊柱換個表情
🔸 給肌肉一點空間呼吸
🔸 讓血管重新巡航一次

這種小節奏,反而比你週末一次性的運動更能保護腰。

🌟四、在高速節奏的數位生活裡

這個「30:15」就像是一個隱藏式安全插件

它不吵、不花錢、不啟動健身戒備。
但它能替你:

- 保護腰
- 降壓力
- 增專注
- 降低缺勤
- 改善整體工作效率

就像在忙碌的日常裡悄悄埋了一個護身符。

🌟五、今天開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

不買器材、不裝 App、不需要意志力。

⏳ 設定一個 45 分鐘的循環計時器
🪑 坐 30
🧍‍♂️ 站 15
🔁 重複,一整天

三個月後,你會發現:
你的腰,比你想像的更願意與你和解。

✅Conclusion

我們總以為健康需要大改變 ——
跑步、重訓、游泳、報名健身房。
但身體其實更愛的是 「小小但規律的動作」,像呼吸一樣自然。

「30 坐:15 站」看似微小,卻能:

- 減少椎間盤壓力
- 重新啟動血流
- 讓脊柱從「暫停鍵」回到「正常模式」
- 降壓力、增專注
- 甚至降低缺勤率

而且不用花錢、不用器材、不用毅力。

只有一個前提:
你願意今天就開始。
設好 45 分鐘循環計時器 —— 坐 30、站 15,然後重複。

三個月後,你可能會驚訝:
原來,被你忽略多年的腰,只需要這麼簡單的節奏,就能重新跟你和平共處。

上班族的健康,有時候不是用力,而是「動一下」。

「等一下再站」= 你永遠,就不想站起來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112479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9945724003927

19/11/2025

🔥🔥【你會熬夜、又狂吃?】

每個人都有過這種夜晚:
凌晨一點,精神像散掉的線,肚子卻餓得不可思議。明明晚餐吃得很完整,可只要一熬夜,炸雞、奶茶、披薩就像在你耳邊吹氣——「叫我、叫我、叫我。」

你還以為是意志力不夠?
其實,那更像是一場腸道霸權的兵變。

你不是嘴饞,是壞菌在下令。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QMhmQk8RJ/?igsh=MXIxajhya2IzbWw3bA==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QM29HE7ng?xmt=AQF0pZzuynBU1QqJbVbXA9Ww_iNiMpS9_RKPpFiIpU54xcZ5EdiSbShVIkAPGxVBwhqxELRY&slof=1

🌑一、真正在遙控你嘴巴的,不是大腦

科學家這十年像挖金礦一樣深掘,最後驚覺——
人類的食慾,其實有一半不是人類自己的。

腸道細菌會自己製造情緒、傳送訊號、釋放代謝物。

包括:
- 短鏈脂肪酸(SCFAs)
- GABA
- 血清素(5-HT)

這些物質本來應該是大腦的工作,可腸道細菌偏偏「也會做,而且做得很勤」。

於是,你嘴裡想吃什麼、心裡偏好什麼,常常是腸道細菌在遙控。
你以為是慾望,其實是它們寫給你的一張「採購清單」。

🐝二、一個果蠅實驗

有個實驗特別經典:
研究人員讓果蠅連續三天吃垃圾食物。
結果怎樣?果蠅的味覺直接壞掉——不愛甜、不喝糖水。
但當科學家把腸道菌重新補回去後
果蠅又立刻變回「嗜甜成癮」。

這不是魔術,是微生物的集體投票。

👉 慾望不是天性,而是菌群的選舉結果。
👉 你以為自己愛奶茶,也許只是身體裡的居民愛。

參考:Leitão-Gonçalves et al., PLoS Biol. 2017.

🌙三、為什麼熬夜後壞菌會暴動?

熬夜,是壞菌最喜歡的節日。

研究顯示:
只要睡不到七小時,腸道菌叢就像城市停電——

- 「壞菌」Firmicutes 開始暴增
- 「好菌」Bacteroidetes 一路下滑
壞菌多了,就像街上的幫派組織突然變大,開始:

- 釋放發炎物質
- 破壞腸道屏障
- 讓內毒素滲入血液
- 再透過菌腸腦軸回頭騙你「我好餓」

你以為是身體缺能量,
其實是那群壞菌在喊:
「快給我高油高糖!現在!」

🔥四、熬夜後,越吃越餓

身體的崩壞,是有順序的:

① 大腦累到失靈 → 飢餓開關被放大

睡眠不足讓:
- 飢餓素(Ghrelin)上升
- 飽腹素(Leptin)下降
也就是:
你還沒消耗,身體就已經告訴你:餓。

② 你吃的東西反而餵壞菌 → 好菌死得最快

高油、高糖、零纖維的宵夜食物
= 好菌的飢荒
= 壞菌的天堂
你投票給壞菌,它們就會更囂張。

③ 壞菌變多 → 製造毒素 → 全身慢性發炎 → 再刺激食慾

這循環會讓你:

- 越來越餓
- 越來越累
- 越來越胖
- 越來越難睡
- 越來越暴躁

最後變成一個現代社會最常見的角色
「白天沒力、晚上暴吃」的虛胖族。
那些垃圾食物不是你在吃,
是壞菌在「借你的嘴吃牠們愛的東西」。

⚠️五、當毒素進到血液後,你的自律追不上菌叢崩盤

很多人說:「我會靠自制力控制。」
但當壞菌的內毒素已經跑進血液,
身體其實已經進入「慢性炎症」狀態。

此時:
- 吃乾淨 → 太慢
- 補品 → 助攻而已
- 靠忍住 → 幾乎無效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一熬夜就像被開啟「暴食模式」,
不是你弱,是壞菌強。

🌱六、如何讓菌叢重建

這不是要你禁食,而是要你「換隊伍」。

✔ 給好菌吃的東西(益生質)

來自:
- 瓜果蔬菜
- 全穀
- 豆類
- 菊苣纖維
- 地瓜
好菌吃了才活得下去。

✔ 直接補充益生菌

讓菌叢回到該有的份量。

✔ 酵母、發酵食物幫忙重整戰局

- 優格
- 康普茶
- 納豆
- 味噌
- 醋

這些食物像是替你的腸道重建工隊,動得比你想像快。

✔ 最關鍵:睡眠

因為一晚熬夜造成的破壞,
可能要兩週才補得回來。
腸道菌知道你不睡,牠們會直接狂歡到天亮。

🔚結語

熬夜後那股「想瘋狂點外送」的拉力,看似你的嘴失守,其實是腸道在失序。當壞菌在黑夜裡悄悄佔據優勢,它們會透過代謝物與神經訊號操控你的飢餓感、破壞你的情緒、干擾你的睡眠,把你推向一場場宵夜暴走。

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炸雞,而是失衡的菌叢。
而真正能讓你奪回掌控權的,也不是忍耐,而是——重建腸道、修補睡眠、給身體一個重新啟動的機會。

簡單說:
你每一次的選擇,都在投票決定誰統治你的身體:好菌,還是壞菌。

熬夜的代價不在當下,而在隔天的食慾、情緒與代謝慢慢崩落的那一刻。
學會照顧腸道,就是學會照顧你自己。

願你下次感到「想爆吃」時,能記得這句話——
真正餓的不是你,是壞菌。真正該被喂飽的,是你的生活平衡。

18/11/2025

【❄️ 天冷了,你沒有保暖,可能會「突然死」?】

-冷是「身體不防被偷襲了」

由於冷空氣持續南下,氣溫繼續下降,北台灣下雨相當濕冷,入夜後,中南部氣溫進一步下降,也會感覺到冷。預估明天達到最冷時刻.

原文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1118/3069620.htm

真的,冷天氣來了,大家要注意保暖!

你以為「冷到,打噴嚏」只是小事?
我們醫生在冬天最怕的,其實是另一種——悶著來的心臟🫀猝死風暴。
氣溫一下降,你的身體會默默啟動一個「超級誤會的防禦機制」:
👉 血管瞬間縮得比你前任的心還冷。
👉 心臟為了維持血壓,被逼著跳更快、更用力。
👉 血壓升,心跳飆,心肌耗氧量爆表。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N1hbyklQe/?igsh=ajM3YjR1MDJoZHVh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N2omKEpqf?xmt=AQF03E0RQuj_n2ArBfoWayLRfyGh5wMcJbLF2ovUF6pDOfo_7Cy6DcWsyPqmwrXw1vESuzA&slof=1

如果你剛好有:

- 高血壓沒控好
- 冠心病又三高
- 抽煙又常熬夜
- 家族心臟病史
- 本人正在感冒中(病毒刺激交感神經反應更強)

那心臟就,像被同時按下「油門+手煞車」。過度負荷,就是猝死的開端。

💥 冷空氣=觸發心臟事件的

隱形引爆器

多項國際研究證實:
冬季,天氣冷了,是全年度心肌梗塞、心臟猝死的高峰期。

📌 瑞典北部一項分析 283,000 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指出:
環境溫度每下降 10°C,心肌梗塞風險上升 7%。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abstract/38/3/140/2967581?redirectedFrom=PDF

📌 英國研究也發現:
溫度越低,急性心血管死亡率顯著上升。
每日平均溫度降低1°C,心肌梗死風險,累計也增加2.0%

(each 1°C reduction in daily mean temperature was associated with a 2.0% cumulative increase in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

📌 感冒、病毒感染會使交感神經更亢進,使血管更易痙攣: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PubMed PMID: 15470119)

換句話說:
不是冷死,是冷「引爆」了,你原本就累壞的心臟,你不知道而已!

🧊 為什麼「著涼」了,是壓垮心臟的最後一根稻草?

著涼不等於心臟出問題;
但著涼的 連鎖反應 才是關鍵。

▶ 1. 血管瞬間收縮
冷風一吹,外周血管收縮 → 血壓上升。

▶ 2. 病毒感染增加心臟壓力
感冒=身體打仗,心臟負擔變重。

▶ 3. 冷空氣刺激交感神經
腎上腺素升高、心跳加速。

▶ 4. 冠狀動脈痙攣
本來就有血管硬化的人,冬天❄️,天氣冷,血管更容易「縮到底」。

▶ 5. 心肌耗氧量上升 → 缺血 → 心律失常 → 猝死
這才是最可怕的一擊。

🩺 天冷了,你要這樣保命

冬天看似只是換季,但對身體而言,它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壓力考驗。保暖不是怕冷,是怕「冷引爆你原本撐著的心臟」。所以天冷時,怎麼做才能真正保命?接下來的重點,你一定要看。

✔ 1. 起床前不要立刻下床

先暖身,再慢慢起。

✔ 2. 外套「不是」保暖王,

圍巾+帽子+襪子才是

脖子、頭部、腳部溫度掉得最快。

✔ 3. 感冒時不要輕忽胸悶、心律不整

病毒+寒冷是「最毒組合」。

✔ 4. 冬天反而更要控制血壓

晚上睡前差一件外套,隔天可能差一條命。

✔ 5. 別在寒流裡做激烈運動

冬天早上跑步=心臟高壓考題。

✔ 6. 洗澡不要「先脫光衣服再開熱水」

請先打開熱水,等浴室暖了再進去。
(冬天洗澡猝死很多就是這樣發生的。)

🔚結論

冬天真正奪命的不是寒冷本身,
而是寒冷在你體內掀起的連鎖反應:
血管縮、血壓高、心臟累、胸悶被忽略。
這些都在你毫無察覺時,累積成致命一擊。

但只要一點小動作:
起床慢一點、洗澡前先暖房、感冒不要硬撐、
脖子頭腳確實保暖、寒流時避免激烈運動——
你就能把很多不必要的心血管事件,
直接擋在門外。

冬天不是悲劇季節,
只要你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
它也可以是最安全、最溫暖的季節。
記得:保暖,不只是「不冷」,
更是 給心臟一條活路。

17/11/2025

🍽️【不抽煙、不喝酒,為何容易罹癌?】

-很多不菸不酒癌友一直在反覆問的
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抽菸喝酒、生活放縱的人。
可是當我在門診看到一位 40 歲男性時,我卻深深感受到:

癌症有時候不是「壞習慣」造成
而是「你以為一直沒事」造成的

這位癌友從不碰酒、也不抽菸,
甚至自認飲食清淡。

但他每天的生活卻是——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
體檢報告一出來:早期大腸癌。

他滿臉困惑地問我:
「醫師,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其實,「癌症,不是一夕長成」的怪物

它更像你生活裡一間暗房,
每天點一盞小燈、再點一盞,
多年累積下來,你才發現「怎麼變這麼亮」。

而那些「燈」,
就是你以為平凡無害、卻慢慢養大的
「四種慢性毒物」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LIKIHEmCi/?igsh=MXIwNXE2bDRkbGpqeA==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LIjyok5lB?xmt=AQF0eby_YgiBJ4Aofz8AeDyPh4bBiK8T6EBMEwdGdzG9caBW9IT5Y-d0zNU3PK4KMEyDt2qf&slof=1

「四種慢性毒物」

①糖🍬是癌毒

「糖會讓癌細胞長得更快嗎?」
這問題很多人問過我。

真正的兇手不是「糖」兩個字,
而是「升糖速度」

越精緻的糖、越白的麵粉、越好入口的甜飲料,
越能讓你的血糖飆得像坐瘋狂過山車。

血糖一衝,胰島素跟著暴衝。
胰島素本來是身體的好幫手

但當它一天到晚被叫來加班,
它身上那件「細胞生長推進器」的外套,也就越穿越久。
那一件外套,不巧地
癌細胞,也很喜歡。

②油,是癌毒

如果說糖像是汽油,
油就是點火器。

你喜歡的炸雞?
你以為無害的薯條?
還有香腸、熱狗、甜甜圈?
它們都是「慢性發炎」的專業推手。

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像消防隊,
你吃一份油炸物,它就跑出來滅一次火

你每天吃、每週吃,它就一路被你操到累壞。
等到真正需要它對抗腫瘤、病毒時,
它往往已經無力充當英雄。

發炎,不是短暫的熱,
是默默鑽進你的血管、器官、組織裡的餘燼——
悄悄烤出,癌細胞疾病出現了

③熬,是癌毒

我們都知道氧化會讓鐵生鏽。
但你知道
你身體內的細胞,也會「生鏽」嗎?

每晚三點睡、吃飯隨便、壓力爆表、情緒卡住、
這些都會讓體內的自由基大軍狂奔。

自由基,像是在你的 DNA 上剪剪貼貼:
剪壞一段、貼錯一段。

短時間你感覺不到,
長年累積,這些「錯字」越來越多,
癌症,就從這些錯字裡鑽出來。

熬夜不是「一時爽」,
是「身體默默變老」、加強癌細胞的出現!

你覺得還年輕,但身體細胞,已覺得已經載不動你了,因為正在被癌細胞侵襲!

④腸,的毒菌

很多人不知道:
腸道,其實是免疫系統的主機板。
七成都在肚子裡。
你吃進去什麼,決定你的防護盾能不能正常運作。

現代人的腸道問題多半不是病菌造成,而是「飲食太懶」。
外食油太多、蔬菜太少、纖維不夠、發酵食物不足,
腸道裡的「好菌慢慢餓死,壞菌變成主角」。
這不只是腸胃不舒服,而是整個免疫大軍潰散。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感冒就重,一發炎就久了,還沒有好!
不是你弱,是你的腸道軍隊早就被解散了。

🌱真正防癌,不是你補得好,而是減得剛剛好

你不需要❌:

一天吃十種抗癌食物
買一堆什麼健康食品
不用把生活逼成苦行僧的修行

你需要的是:

少一點甜的暴衝
少一點油的上火
少一點熬夜的銹
少一點腸子裡的亂

防癌「不是補法,是減法」!!

把那些悄悄害你的東西減掉,
你的身體自然會回到它懂得的節奏:
修復、恢復、平衡。

十年後
你會感謝
現在願意「慢一點、淡一點、早一點」的自己

#防癌從現在做起

16/11/2025

🧠【比健忘更早出現】

你大腦悄悄在求救!

你以為失智症
是一開始忘東忘西?
其實真正的第一個裂縫,往往不是記憶,而是「個性先變」了

就像一盞燈泡,在變暗之前會先「忽明忽暗」。
大腦也是——在記憶開始掉線前,它會用情緒與行為偷偷示警。

弗羅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IqRmfEmTK/?igsh=d2FucW40bjg1M2g3

弗羅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IqnMdk-my?xmt=AQF0fKHwi2gVzaFU75UZwUv5DlRzxo32-4wFJ1vjB6YMUwgUgY9mMIueoALqqsBJ32jrCBE&slof=1

🌪️ 一個最常被忽略的徵兆:

👉輕度行為障礙(Mild Behavioral Impairment, MBI)

有些長輩原本每天嘻嘻哈哈,突然變得沉默

有人原本很穩重,開始易怒、猜忌、焦慮;
有些人沒什麼動力,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家屬常以為是:「他最近脾氣不好」「年紀大了就是這樣」「心情不好吧」。

但科學告訴我們:
這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最早、最早、最早的訊號。

大型系統性回顧指出:

👉 有 MBI 的長者,即使記憶正常,大腦裡其實已經出現阿茲海默病變

包括:
- 類澱粉蛋白(Amyloid-β)沉積上升
- tau 蛋白病理改變
- 海馬體萎縮
- 神經絲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升高
- 管理情緒的邊緣系統出現異常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iatry/articles/10.3389/fpsyt.2023.1099333/full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lz.062692

這些變化都比記憶衰退提早好多年發生。
所以——脾氣變了,比健忘更值得警覺。

🧩【失智症的 6 大早期行為信號】

以下每項若「新出現」且「持續 6 個月以上」都值得注意👇

1️⃣突然冷漠、失去興趣

以前熱衷的活動突然不做了。
這不是「不想動」,而是大腦動力系統(多巴胺路徑)開始失衡。

2️⃣焦慮或恐慌變多

明明沒什麼大事,卻心慌、睡不好、反覆擔心。
研究發現焦慮與阿茲海默症的 tau 蛋白堆積相關。

3️⃣衝動、暴躁、容易爆炸

以前很溫和,現在動不動就「炸了」。
這是前額葉抑制力下降的典型表現。

4️⃣變得懷疑、容易誤會他人

開始懷疑家人藏錢、懷疑鄰居說壞話……
這不是「脾氣差」,是大腦解讀社會訊號的能力出現問題。

5️⃣情緒反覆、陰晴不定

今天很開心,明天突然低落,一天變好幾次。
像情緒溜滑梯,其實是神經傳導物質逐漸混亂。

6️⃣動機下降:什麼都不想做

什麼都「好麻煩」。
其實是大腦獎酬迴路(reward system)受到影響。


🥦【你又該如何保護大腦?】

✔️1. 有節奏的作息

固定睡眠時間能幫助「腦淋巴系統」清除毒蛋白

✔️2. 每天至少活動 20–30 分鐘

不用跑步,散步都好。
運動能降低 tau (毒蛋白產品)增加速度

✔️3. 抗發炎飲食

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魚、堅果
少吃:高糖、加工、油炸
飲食對腦部發炎反應有顯著改善

✔️4. 保持社交

研究發現孤獨感本身就會增加失智風險 50%。

✔️5. 設定「小小的生活挑戰」

每天一件小任務:晒太陽、走 2000 步、學一個新單字。
這能刺激前額葉,維持活性。

✔️6. 家人情緒變動時:理解 > 指責

不是「你怎麼變這樣?」
而是「最近你是不是比較辛苦?要不要一起找醫生看看?」

🧠【總結】

失智症,不是突然發生的。
這是逐漸發展的疾病
在記憶開始掉線前
大腦其實用「情緒」敲門很久了。

📌 當你看到
冷漠、焦慮、衝動、猜疑、情緒不穩、失去動力
而且持續半年以上——

👉 這不是性格問題,是大腦可能正在變化。
👉 越早發現,越能延緩惡化。

16/11/2025

🔥【為何年輕人愈來愈多大腸癌?】

-大腸癌一直「年輕化」、你卻一直未發現

👩‍⚕️幾年前,「大腸癌」還被視為中老年疾病。但近年醫學界震驚地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

🔹美國、澳洲、加拿大年輕族群(20–39 歲)快速上升,部分國家 20 年增幅達近 2 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97539/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5)00920-2/fulltext

🔹(亞洲)臺灣/韓國年輕男性直腸癌:每年 +4~6%,20 年 ≈ +160%(翻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694865/

(increasing by 3.9% per year in Taiwan and 6.0% per year in Korea)

弗羅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GG4VVEpDb/?igsh=MTE2bXp4ZXYyZng3aQ==

弗羅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GHTCvE9Y-?xmt=AQF0XzunAKp1NHt-Rc82Z-5bD6_bHu3JiOWRsgPN4x7nknXhRXDt6uqDAHo4ipo0kDppIWqB&slof=1

🧬 一、年輕人為何大腸癌,愈來愈多?

#年輕人是這樣罹癌的

1️⃣ 久坐+外送飲食文化
現在是外送平台年代,年輕人每天坐著工作、吃炸雞漢堡,纖維不足、油鹽糖過多,腸道菌相大亂。
👉研究指出,高脂、低纖飲食,會削弱腸道黏膜防禦力,促進癌細胞生成。

2️⃣ 作息亂+熬夜
熬夜,會抑制腸道上皮細胞的修復。
研究證實:夜間不睡會打亂腸道細胞的DNA修復節律,讓癌細胞突變更容易累積。

3️⃣ 遺傳+基因突變
以前我們認為:年輕型一些大腸癌,也與遺傳有關(例如 Lynch syndrome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
但最新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家族史,仍有近 60% 的年輕病人帶有 DNA 修復路徑突變

🧩最容易被忽略的五大腸道警訊

這些五個症狀,醫學界已經反覆提醒,但年輕患者最容易「以為沒什麼」?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是腸道的紅色警戒燈。

1️⃣ 大便中有血

:你的顏色比你更誠實

年輕人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一定是痔瘡啦!」

但事實卻是──
- 痔瘡:鮮紅、沾在表面、常常痛
- 腫瘤或黏膜病變:暗紅、黑色、混在大便中,通常不痛

👉 45% 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

2️⃣ 你排便習慣改變

:你腸子在抗議

你原本一天一次,突然變成一天五次?
或是三天沒上?

便祕、腹瀉輪替兩個星期以上,就是警訊。

研究發現約 20–25% 的大腸癌年輕患者,在診斷前明顯出現排便變化。

你的腸道正在說:
「我不正常了,你還不去看醫生?」

#你有在乎你自己的大便習慣嗎?

3️⃣ 你體重莫名下降:

你身體能量被偷走

如果你沒有減肥,但體重在 1–3 個月內掉超過 5%,
那不是幸運,是危險‼️訊號

能量被誰偷走?
👉 往往是腸道中的發炎或腫瘤在消耗你的身體!

4️⃣ 你一直腹痛腹脹

:身體危急在說話

胃炎:整片痛
大腸問題:常卡在「左下腹」或「右下腹」

而且它有一個特徵:
吃完東西更痛、排便後好一點。

5️⃣ 貧血,找不到原因

:你腸道默默「流血」

右邊👉的半大腸癌,尤其會這樣。

你不會看到明顯的血,
但你的身體每天可能在流掉 5–10 mL

長期下來就變成:
- 臉色蒼白
- 心悸
- 想睡
- 動一下就累

📌 許多年輕患者因為「不明原因貧血」卻被忽略,延誤診斷長達 6 個月。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5394153_Clinical_Delays_and_Comparative_Outcomes_in_Younger_and_Older_Adults_with_Colorectal_Cancer_A_Systematic_Review

🕒最致命的不是症狀,而是「延誤」

- 最後常延誤的族群:女性、右側結腸癌
- 最常被誤診為:腸胃炎、痔瘡、大腸激燥症

年輕患者,最大問題不是症狀不明,而是他們真的太容易,也會被醫療系統誤會。

👉 研究揭露一個驚人事實:

太多醫生也是如此以為:
- 便血=痔瘡
- 腹痛=腸胃炎
- 腹瀉=大腸激燥症(IBS)
- 貧血=女生經期多

而真正的大腸癌,就藏在這些「看似普通」的訴求後面。

延誤越久,確診時越容易是局部晚期或轉移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689013/

結語:不要讓「以為只是痔瘡」耽誤你的人生

大腸癌,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
20 歲、30 歲、甚至剛出社會的小資族,都可能被它盯上。

而你的腸道不會大吵大鬧,
它只會用最安靜的方式提醒你:

「請你聽我一下,我真的有事。」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出現以上任一訊號:

👉 不要猜
👉 不要拖
👉 一次腸鏡,就能讓你的人生鬆一大口氣。

年輕人的腸道正在求救:那些被誤認為「痔瘡」的小細節,往往其實是癌症前奏!尤其是年輕人(

13/11/2025

【孩子哭 → 父母吵】

婚前,你們知道孩子的哭鬧聲:

會使你們夫妻關係緊張嗎?
會使你們的情緒感到心煩?

你有沒有發現:

【有些家長什至特別「受不了」,孩子哭鬧聲,還會因此常常吵架?]

「孩子哭 → 父母吵」這個連鎖反應,其實不只是情緒失控,
而是一場「生理共振 + 關係壓力」的連鎖爆炸。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RA_q96kmGY/?igsh=M3RuaXVham84dDE3

我的Threads:
https://www.threads.com//post/DRA_7rFk570?xmt=AQF0MyScaepbRLZGngCGLAA7BKeomYgN64-XrnVmKMopw5GHGDnpguvxFn8C0PLtAFufASjs&slof=1

💥 一、孩子哭 ≠ 聲音大,而是「壓力的共振」

當嬰兒或幼兒開始哭,爸媽的身體會立刻進入「緊急模式」。

現有醫學文獻顯示,父母在聽到自己孩子哭聲時,確實會出現生理壓力反應,包括心率上升、血壓變化及皮質醇濃度變化。

多項研究證實,嬰兒哭聲會引發父母的自主神經系統和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活化,這些反應與壓力相關。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84864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783177/

例如,心跳和皮質醇(Cortisol,壓力荷爾蒙)在父母聽到嬰兒哭聲時常有上升現象,這反映出哭聲對父母而言是一種生物學上的壓力信號,而非單純的「噪音」

研究發現:
只要聽到自己孩子哭的錄音,父母的心跳、血壓、皮質醇濃度都會上升。

這意味著——
👂那聲音不是「噪音」,是「壓力信號」。

問題來了:
兩個人(爸爸和媽媽)
如果同時接收到高壓信號
就像兩顆電池短路在一起⚡
這個時候,誰也沒心情談理性

🧠 二、為什麼有的爸媽特別「受不了」?

不是他們沒愛,而是他們的神經系統「線路比較敏感」:

1️⃣ 杏仁核過度警覺型
這類人一聽到哭聲就啟動「威脅模式」,大腦釋出壓力荷爾蒙 → 變得急躁、易怒。

2️⃣ 情緒共鳴太強
部分父母(尤其媽媽)對哭聲反應更強烈,因為催產素(oxytocin)讓她更容易「感同身受」。

孩子哭=她也感覺在痛。

3️⃣ 前額葉疲勞症候群
當人長期睡眠不足、壓力過大,前額葉(理智控制區)能量耗盡,
連「深呼吸三秒再說話」的功能都關機。

有時候,另一半若再說一句:「妳太緊張了啦~」
就像往炸彈上澆汽油💣。

💣 三、哭聲 → 吵架的心理鏈條

📍 Step 1:聲音引發生理壓力
→ 心跳加快、肌肉緊繃、呼吸變淺。

📍 Step 2:彼此誤解對方反應
媽媽焦慮=爸爸以為她在責怪;
爸爸冷靜=媽媽覺得他不在乎。

📍 Step 3:衝突升級
從「誰去抱小孩」變成「你根本不懂我有多累!」。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968165/

根據目前的醫學文獻,當伴侶共同面對嬰兒哭聲且缺乏有效溝通時,壓力生理指標會同步上升的主要是皮質醇(cortisol),此外也包括心跳(heart rate)和心跳變異性(HRV),但皮質醇同步性(cortisol linkage)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標。

白話文就是:

這是一種典型的「共同壓力反應(shared stress response)」

研究顯示,當伴侶共同面臨嬰兒哭聲時,若無有效溝通,雙方的壓力波形會同步上升、但情緒不同步——
這就成了吵架的起點。

❤️ 四、怎麼不讓「哭聲」變成「婚姻地雷」?

✅ 1. 預先協議「誰先出手」
在冷靜的時候談好:「半夜第一輪你來、下一輪我接。」
減少臨場爭執。

✅ 2. 用「我感覺」句式,而不是「你都不」
例:「我現在真的有點焦慮」,
比「你怎麼都不抱他!」更容易讓對方共情。

✅ 3. 練習情緒輪流呼吸法
一人安撫孩子時,另一人先深呼吸十次、再換手。
這能讓副交感神經接管戰鬥反應。

✅ 4. 給彼此休息時間
根據現有醫學文獻,具體的親職輪班或休息安排能有效降低父母在育兒期間的衝突率包括:

-明確規劃夜間照顧輪班(如每晚輪流或分段照顧)
-安排每位父母固定的「休息時段」
-安排「不被打擾的個人時間」
協議每週至少一次由另一方全權負責育兒,讓伴侶能完全休息。

這些安排有助於減少壓力累積與不公平感,提升雙方對分工的認同,進而降低衝突率。

-未輪流處理的「家庭衝突」上升 35–45%
-當父母彼此「補位」與「輪替支援」,「伴侶衝突」下降幅度,也可達 20–4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371912/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453544/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1-14760-001

💬 結語:

當孩子哭,不只是他在求安慰,
那同時也是父母情緒調節力的「期中考」。

能一起安撫孩子的夫妻
也在練習——怎麼安撫彼此。💞

Address

馬來西亞
George Town
11600

Telephone

+60109863558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