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mmasukha Vihara TW

Dhammasukha Vihara TW 在法中得到快樂,是勝於世間一切快樂的。所有接近佛陀教法、體證佛陀教法的人,都將住於毫不動搖的安穩、寂靜與快樂。
是謂‘法樂住’-Dhammasukha Vihara。

2021年12月寂悅尼師(Sayalay Khemānandā)獲得曼德勒帕奧分院創院導師給薩琳達西亞多(通稱烏給西亞多)為住所賜名Dhammasukha Vihara,因此尼師正式成立法樂精舍,答應與烏給西亞多一起推動弘揚佛陀教法的工作。
精舍依止師長(Our Advisor Teachers):斯里蘭卡吉祥至善禅修僧院教團( Sri Kalyani Yogashirama Samstha, Sri Lanka);最上大禪師曼德勒帕奧分院創院導師給薩琳達西亞多(Agga Maha Kammatthaanacriya Sayadaw U Kesarinda, Mandalay Pa-Auk)
精舍弘教工作:每月網路共修與講座課程(含烏給西亞多禅修指導);斯里蘭卡僧伽基金常態護僧(森林傳統為優先);護持曼德勒帕奧分院;護緬僧眾一日一善國際計畫(非常態,已經於2021年12月全部結束)。

精進發勤品「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讓已生起的不善法消失。」是任何一位真正愛惜自己,真正愛護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真切正確的事。如果,你真的想要成為智者,你會發現:「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讓已生起的不善法消失。」是刻不容緩。世間真正...
22/11/2025

精進發勤品

「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讓已生起的不善法消失。」是任何一位真正愛惜自己,真正愛護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真切正確的事。如果,你真的想要成為智者,你會發現:「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讓已生起的不善法消失。」是刻不容緩。
世間真正的全自覺者,也就是佛陀,他對諸比庫的教導在增支部一集巴利中提到5個要素:勤精進、少欲、知足、如理作意、正知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反之,另外五個要素:大欲、不知足、不如理作意、無正知、惡友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1.勤精進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2.大欲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3.少欲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4.不知足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5.知足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6.不如理作意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7.如理作意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8.無正知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9.正知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10.惡友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滿懷慈愛,
願佛陀教法久住世間。

寂悅尼師

增支部一集巴利,No.61~70

22/11/2025
15/11/2025
13/11/2025
08/11/2025

【深奥的法】下
帕奥西亚多(Pa-Auk Tawya Sayadaw)

于此(教法),诸比库,有某家族之人学习佛法: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

学习之后他们以智慧来探讨佛法之涵义,并且能领悟它们。

他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因而获得了学习佛法的利益。

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将会获得很长久的快乐。

犹如一个需要蛇、寻觅蛇、四处寻觅蛇之人,在看到一条大蛇时,正确地以木叉夹住牠,然后捉住蛇的颈项。

那时候,即使该蛇用身体缠住他的手、臂或肢体,他也不会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

为何如此?这是因为他捉蛇的方法正确。

如是,于此(教法),诸比库,有某家族之人学习佛法……他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因而获得了学习佛法的利益。

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利益了自己,将会获得很长久的快乐。」

讨论佛法时,我们不应乐于批评,只应依据巴利圣典及其注释来讨论事实,而且心中谨记我们的目标──解脱轮迴之苦。

这就好像在讨论戒律时,我们只是依照佛陀所制的戒来讨论,而无意批评那些持戒不严谨的比库。

若说每当讨论戒律时就算是在批评别人,那么就没有人能够讨论戒律,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够学习戒律。

如是,我们讨论佛法并不是为了批评别人,而只是为了息灭自己的烦恼及證悟涅盘,这点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已经讲得很清楚:
「诸比库,这是使众生清净、超越忧愁与悲伤、灭除痛苦与忧恼、成就正道与现證涅槃的单一道路,那就是:四念处。」

希望大家都能时时刻刻将此最终极的目标谨记于心,而且毫无偏离地朝向正道迈进。

在缅甸南部的一座宁静森林里,一位矮小的老禅师列常坐在禅堂里,向其数百位僧俗弟子开示恒古的正法,来来去去就是讲众生的组合体,即无常、苦、无我的五蕴,让众弟子越听越对五蕴感到厌倦,越听越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

听完开示,众弟子回到禅修之中,继续专注于各自的禅修业处,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默默地各自努力,只为了断除他们感到厌倦的五蕴,解脱骗人的生死轮迴。

去年年尾,在沙巴寂静禅林的禅修营的最后一天,有一对夫妇来见帕奥禅师,问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禅师答道:「生命根本就没有意义。
生命只是无常、苦、无我的五蕴,这有什么意义?」

这个答案否定了生命有任何精彩的事,多数人都不喜欢听,更不愿意讨论,但却是一针见血、完全正确。

真正的佛法毫不精彩;深奥的佛法,例如《智慧之光》此书的内容,对于耽乐世俗的人来说是很沉闷、枯燥无味的。

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轮迴的真面目──没有迷人的恋情、没有可爱的子女、没有骄人的虚名等等,只有无常、苦、无我的五蕴。试问有哪一个深爱生死轮迴的人喜欢这种佛法?

唯有那些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的人,在走投无路、死路一条── 一条杀死贪瞋痴之路──的情况之下,逼不得已地研修这种佛法。
如果要勉强这种人说生命还有意义,我想他们会说:「生命的唯一意义便是:致力于永远断除毫无意义的生命。」

#帕奥西亚多

08/11/2025

【深奥的法】上
帕奥西亚多(Pa-Auk Tawya Sayadaw)

佛陀的教法非常深奥难懂,关于这点从佛陀在《中部.圣寻经》(Ariyapariyesana Sutta)的开示即可得知:

「对于我以前亦觉得甚难达到之法,就别再想要教了,因为它不能被那些活在贪欲与瞋恨中的人了知。

那些被贪欲与瞋恨蒙蔽之人将无法透视此深奥之法,因为它逆著世俗之流前进、微细、深奥且甚难知见。」

别说是所有四圣谛,单是第二项圣谛──缘起法──亦已非常难懂。

这是为何佛陀在《长部.大因缘经》(Mahanidana Sutta)里向阿难尊者说:
「阿难,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
由于未能以随觉智与通达智透彻地知见缘起,
有情被缠住在生死轮迴里,就好像一团打结的线,
或像织巢鸟的巢,或像找不到头尾的草制擦脚布,
而且他们无法脱离恶趣轮迴。」

佛法深奥得连大智如独觉佛者亦无法言传与他人;如今我们能够说法是因为佛陀教法的缘故。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谨记那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法,因为那深奥之法并不是我们发现的。

有些人把我遵循及用以与他人分享、记载于巴利圣典及注释中的佛法称为帕奥禅法,但是如此称之是完全错误的。那不是我的禅法,而是佛陀的禅法。

身为佛陀谦逊的比库弟子,我们应当只教佛陀的教法,岂可认为自己有足以傲世的独创之法?

跟佛陀及其八十大弟子比较起来,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后学而已。

我们应当向佛陀谦逊的诸大弟子学习;当其他比库要求他们解释佛陀的某一项教法时,许多大弟子都谦逊地回答道:
「诸位贤友,犹如一个需要心木、寻觅心木、四处寻觅心木之人,略过一棵大心木树的根部及树幹不理,而以为能在其枝叶之中寻获心木。
诸位尊者,你们也是如此,在遇到世尊时不问,而以为应该问我有关此法之涵义。」

即使佛陀的大弟子都如此谦虚,我们岂可妄自尊大?

因此在修学佛法时拥有正确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部.蛇喻经》(Alagaddupama Sutta)里,佛陀以捉蛇的譬喻来形容错误与正确的修学佛法之道:
「于此(教法),诸比库,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学习佛法:经、祇夜、义释、偈颂、自说、如是语、本生谈、稀有及方广诸法。

但是在学习之后不以智慧来探讨佛法之涵义,不能领悟它们。

他们学习佛法只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而没有获得学习佛法的利益。

他们以错误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伤害了自己,将会遭受很长久的痛苦。

犹如一个需要蛇、寻觅蛇、四处寻觅蛇之人,在看到一条大蛇时,捉住蛇的身体或尾巴。

该蛇即回过头来咬他的手、臂或肢体,而他即会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

为何如此?这是因为他捉蛇的方法错误。

如是,于此(教法),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学习佛法……他们学习佛法只是为了批评他人及辩论获胜,而没有获得学习佛法的利益。
他们以错误的方法来学习那些法而伤害了自己,将会遭受很长久的痛苦。

#帕奥西亚多

佛法分享--到老經/老經(Jarāsutta)在沙瓦提城。什麼到老都是好的?確立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人中之寶?什麼不被賊偷?「持戒到老都是好的,確立信仰是好的,    智慧是人中之寶,功德不被賊偷。」因此,根據佛陀的教導,作為人類能夠:持戒到...
08/11/2025

佛法分享--到老經/老經(Jarāsutta)

在沙瓦提城。
什麼到老都是好的?確立什麼是好的?
什麼是人中之寶?什麼不被賊偷?
「持戒到老都是好的,確立信仰是好的,
智慧是人中之寶,功德不被賊偷。」

因此,根據佛陀的教導,作為人類能夠:
持戒到老(盡形壽持戒)是好的。
確立信仰是好的。
世間有多種高價的寶物,但是在佛陀教法中看重的是心,所以智慧才是人中之寶。
房子、車子、金銀珠寶、財產都有可能被偷走、移走、消失,唯有自己造下的善業功德不會被偷,一直跟隨我們。當我們生起善心,造下善行,如是善業功德就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不被賊偷的無形財產,不需要記名,不需要人看見,你是這份善業功德的所有者,是它的繼承者;更是它的承受者。

我們都正在老去。
所有我們從布施、持戒、禪修積累的功德,三界一切有情同享。
祝福所有人快樂!

寂悅尼師

01/11/2025

📢 新书发布 📢
书名:《辨析道》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小部)

巴利顾问:
Sayadaw U Janakābhivaṃsa (缅甸)
Digana Sugatavaṃsa Swāminwahanse (斯里兰卡)

主译:玛欣德尊者
校译:汤建仁 慧贤
出版: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感谢玛欣德尊者授权本中心出版以及发行这本《辨析道》。

萨度!萨度!萨度!
~ ~ ~ ~ ~ ~ ~ ~

各位法友,

《辨析道》(Paṭisambhidāmagga)是缅甸第六次结集40册巴利三藏的其中一册,也是我们“汉译巴利三藏”团队翻译完成的第一部完整圣典。经过八个月的翻译以及仔细的校对,今天,这部重要的经典论著终于出版并和大家见面了!

☸️ 经名《辨析道》:
Paṭisambhidā (辨析)一直被汉传古德们意译为“无碍解”。但依巴利语,paṭisambhidā译为“辨析”, 即“辨别并分析”之意。因此,我们把《巴利三藏•经藏•小部》中的这部重要典籍 “Paṭisambhidāmagga”译为《辨析道》。

☸️ 有几种“辨析智”:
“辨析”作为一项智慧的类别分为四种,它们是一个整体组合,即四种“辨析智”:义辨析智,法辨析智,辞辨析智,辩辨析智。

☸️ 何谓“辨析道”:
辨析道,顾名思义即本经是教导关于证得这四种辨析智的方法、途径,或者说是教导获得四辨析智的原因。

☸️ 任何修行者都可能证得“辨析智”吗?
在正法住世的五千年中,第一个千年可以证得四辨析智,也就是在证悟聖道的同时获得四辨析智。例如,阿难尊者即在证悟入流道的同时获得四辨析智。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那个时代每个证果的人都拥有四辨析智,而是说有这种可能。佛陀般涅槃至今已超过两千五百年,现今时代不再有证得四辨析智的可能了。

☸️ 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了解如何证得这“四辨析智”呢?
《辨析道》提供了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禅修方法。若再结合《清净之道》等义注的阐释,止观禅修的方法将更为清晰具体。由于《辨析道》在止观禅修教导中的重要地位,它成为上座部教理与实修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也是《清净之道》中被引用最频繁的典籍之一。据统计,《清净之道》中引用《辨析道》的内容多达52处。

学习《辨析道》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整个佛陀教法的教理和禅修体系,同时对有志于发愿在未来佛陀教法时期证悟聖道的同时也获得四辨析智的佛弟子来说,本经提供的内容和方法极为关键。

~ ~ ~ ~ ~ ~ ~ ~
若您希望获取中心出版的以上或其它免费赠阅佛法书籍:
1.) 请您亲临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地址: 15 Teo Kim Eng Road Singapore 416385
时间: 上午7时 至 晚上9时

2.)通过“法藏书坊”要求邮寄印刷版本:https://www.pamc.org.sg/bookstore
** 书坊的佛法书籍都是免费赠阅的,请通过“法藏书坊”网页支付邮寄所需费用(支付平台:信用卡)
** 出家僧众则无需支付任何费用(请于“法藏书坊”的支付邮费网页选择“Book(s) for Ordained Person [monk/nun]”选项)
** 索取书籍前请先阅读网上注明的运费等详情

~ ~ ~ ~ ~ ~ ~ ~
本书的下载链接: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Ek2h2GAfHcOd6q4Bm8hKYForZ7S_H6/view?usp=drive_link

您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下载或阅读电子版本的佛法书籍:
1.) https://www.pamc.org.sg/edhamma
2.)安卓Google Play Books APP 搜寻中心电子版本书籍。

~ ~ ~ ~ ~ ~ ~ ~
感谢中心会员与信众布施助印所有佛法书籍。若您有意布施赞助中心出版与发行更多佛法书籍,请您访问以下网页获取详情:
http://www.pamc.org.sg/book-printing
Sabba dānaṃ Dhamma dānaṃ jināti
所有布施中,法施最殊胜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 ~ ~ ~ ~ ~ ~ ~

萨度!萨度!萨度!
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 启

與善友往來的重要佛陀教導我們,要與善友往來。與善友往來是成就清淨梵行的全部。在相應部第四十五‧道相應裡(SN.45.3/(3) Sāriputtasuttaṃ),具壽舍利弗對佛陀說:「大德,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世...
28/10/2025

與善友往來的重要

佛陀教導我們,要與善友往來。與善友往來是成就清淨梵行的全部。在相應部第四十五‧道相應裡(SN.45.3/(3) Sāriputtasuttaṃ),具壽舍利弗對佛陀說:

「大德,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

世尊回答:「舍利弗,十分好,十分好!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是成就梵行的全部。舍利弗,一位跟善知識、善同伴、善密友為伴的比丘,將會勤修八正
道。」

因此,我們能夠從善友處得到的功德利益,如同增支部‧善友等品第八(Kalyāṇamittādivaggo AN.1.71~80)佛陀的教導,一共十點:

1. 諸比庫,善友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2. 諸比庫,從事不善法、不從事善法能讓未生起的諸不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善法退失。
3. 諸比庫,從事善法、不從事不善法能讓未生起的諸善法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不善法消失。
4. 諸比庫,不如理作意能讓未生起的諸覺支不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覺支不能走向修習圓滿。
5. 諸比庫,如理作意能讓未生起的諸覺支生起,以及已生起的諸覺支走向修習圓滿。
6. 諸比庫,這是很小的損失,即親族的損失。諸比庫,這是慘重的損失,即慧的損失。
7. 諸比庫,這是很小的增長,即親族的增長。諸比庫,這是最上的增長,即慧的增長。諸比庫,因此應如此學:‘我們要增長慧的增長。’諸比庫,你們應如此學!
8. 諸比庫,這是很小的損失,即財富的損失。諸比庫,這是慘重的損失,即慧的損失。
9. 諸比庫,這是很小的增長,即財富的增長。諸比庫,這是最上的增長,即慧的增長。諸比庫,因此應如此學:‘我們要增長慧的增長。’諸比庫,你們應如此學!
10. 諸比庫,這是很小的損失,即名譽的損失。諸比庫,這是慘重的損失,即慧的損失。

※ 慧的損失 (paññāparihānī):在我們佛陀的教法中,指的是:損失了業自屬慧、禪那慧、觀慧、聖道慧和聖果慧

在世間所追求的價值觀以及凡夫的觀點中,損失親族(即父母、親人)、財富(利)、名譽(名)三者是巨大的損失;此三者的增長在世間價值觀中以及凡夫的眼中被視為是大的增長。
在佛陀的聖教中,親族、財富、名譽這三者的損失是很小的損失;反之,慧的損失,即:業自屬慧、禪那慧、觀慧、聖道慧、聖果慧,這五種慧的損失是慘重的損失。
有德凡夫無論是出家僧尼,還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應該常常檢視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是跟隨世間?還是跟隨佛陀聖教?
同時,凡夫無論是出家僧尼還是在家居士,應該檢視自己是否正在培育增長這五種慧的道路上。
要增長「慧的增長」,只要按照佛陀教導的四十種業處禪修,必定能增長、收穫。
而,找到善友、善知識並且與之相伴、往來,是非常重要的。

願所有見聞者快樂!
滿懷慈愛,

寂悅尼師

Address

嘉義市東區東洋新邨123-9號5F之 2
Chiayi
6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Dhammasukha Vihara TW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Dhammasukha Vihara TW: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