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25
最近很多家長在詢問社交距離、人際界線的問題,提供參考
💭 社交距離,不只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全身、內心去感受,動腦去思考
今天早上在點餐時,前面有一對母女。
女兒交代完媽媽餐點後,立刻轉身就撞了我一下(明明我和她之間還有一步的距離),沒道歉,直接跑去搶位子。
接著媽媽在點餐時,突然又想加點櫥櫃裡的東西。
結果她整個人直接「亂入」我和櫥櫃之間的空隙,身體擦過我,也一樣沒道歉。
最後,她拿到收據後沒有走到旁邊,而是就在我與店員之間的空間整理錢包,整整兩分鐘。
那一刻我心裡浮現一句話:
👉「身教真的很重要。」
父母若對他人的界線渾然不覺,
孩子又怎麼會學會尊重他人?
社交距離,不只是身體的距離,
更是內心對他人存在的感受與尊重。
或許,社交距離拿捏不好,不是故意行為,而是…
➡️缺乏「社會認知」,
不了解這樣的行為會讓別人不舒服。
➡️若能進一步覺察「自己不知道」、開始思考他人反應與自己的影響,這就是「後設認知」的展現,也是社交學習的重要起點。
-----
如果家長本身在這部分就已經做得很好,
那我們如果在帶孩子時發現這樣的狀況,可以:
1️⃣ 引導覺察:
「你覺得剛剛靠那麼近,對方會有什麼感覺?」
→ 幫助他從「行為」轉向「認知」的覺察。
2️⃣ 建立預測能力(社會思考中的後設歷程):
「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怎麼想?」
→ 從行為結果推回因果推論。
3️⃣ 自我監控與策略調整:
「那下次你可以怎麼提醒自己保持距離呢?」
→ 進入後設調控層面。
‼️‼️重點中的重點還是…也要家長覺察孩子的狀況,不然學再多也沒用啊‼️
-----
📝 後記:
等餐的時候,我特別留意他們的動向。
果不其然,當他們來取餐時,又突然靠近距離至少三步以上的我。
我只好立刻往旁邊閃開——
心想:要是他們端著飲料撞上來,
這個美好的週六上午,大概就要無奈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