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介紹與臨床心理學與法律有關的知識與研究

千呼萬喚始出來…公文已於今日由衛福部發給各地衛生局由地方衛生局轉發各單位~未收到公文請洽各地衛生局😇訓練簡章詳情於公文附件中近日亦會於學會網站公告週知!https://www.fcp.org.tw/modules/news/article....
30/10/2025

千呼萬喚始出來…
公文已於今日由衛福部發給各地衛生局
由地方衛生局轉發各單位~
未收到公文請洽各地衛生局😇
訓練簡章詳情於公文附件中
近日亦會於學會網站公告週知!

https://www.fcp.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6

06/10/2025

黃健理事長
致司法臨床心理學會會員的一封信

各位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的會員們好~
很快地時序業已邁入第四季,本人藉此向會員們報告一些重要事項。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過去有賴各屆理監事透過邀請各類專家座談、繼續教育訓練、舉辦圓桌論壇等方式摸索和討論會員們在司法臨床訓練上之需求為何,及未來司法臨床心理的發展又該朝向何方,在大家多方默默地努力下,本會有幸於去年底由蘇文碩理事領頭,楊政璋副理事長及我本人齊力協助承接衛福部心健司有關「司法心理專業人員培訓制度發展計畫」,這是我們司法臨床心理專業跨出很重要的一步。
整個研究團隊應計畫要求在前半年透過組成課綱編訂工作小組並召開四次會議、兩次焦點團體諮詢會議,加上一次規劃並帶領心健司官員一同遠赴加拿大東岸考察司法精神醫療體系運作模式、了解司法臨床心理師在司法精神病院和矯正機構的工作模式,當然還須加上研究團隊在繁重的教學工作外歷經無數次的工作小組會議討論。最終在近期完成了短、中、長期司法臨床心理專業人員訓練課程課綱,至此想必會員們定會思考司法臨床心理訓練後的下一步到底是什麼,經過這麼多層的運作和努力,未來這些訓練課程就是朝向司法臨床心理的專業認證前進,本次規劃之訓練課程受眾為目前領有證照之臨床心理師,也歡迎會員們幫忙鼓勵目前正在接觸和未來有志於從事司法臨床心理工作的臨床心理師們一起加入本學會。
以下為本年度即將重磅推出的司法臨床心理專業人員培訓課程資訊,未來我們會依據會員們的回饋及臨床實務需求持續調整課程授課方式與內容,敬請大家預留時間參與訓練!

#辦理地點:
台大景福館一樓會議室(台北市公園路15-2號)

#課程內容:

(一)基礎課程
•11/20(四)09:00-12:00 司法心理學導論 沈勝昂 教授
•11/20(四)13:30-16:30 矯治心理學導論 黃冠豪 助理教授
•11/21(五)09:00-12:00 司法心理師相關法律概論 洪士軒 助理教授

(二)進階課程
•11/27(四)09:00-16:00 暴力再犯風險評估 鍾素英 主任
•11/28(五)09:00-16:00 監護處分之處遇模式 林耿樟 臨床心理師
•12/4 (四)09:00-16:00 司法心理鑑定 鍾素英主任
•12/5 (五)09:00-12:00 司法心理鑑定報告撰寫 鍾素英主任

最後,本人在此要特別由衷感謝蘇文碩理事和楊政璋副理事長兩人願意承擔本次重任,以及黃品萱、鄭妤歆兩位助理幫忙處理行政業務。另外,感謝各課程講師願意鼎力協助撰寫課程教材。期待下年度的規劃能更精進,早日達成設立司法臨床心理專業證照的目標。

祝 事事順心

理事長 黃健 敬上

目前為止……唉!
14/08/2025

目前為止……唉!

當你的孩子出現「精神病態」的前兆,有辦法提早治療嗎?
https://sa.scitw.cc/QBgEd

在5~12歲的兒童中,有2~5%罹患行為規範障礙症,會表現出違規、攻擊或殘酷行為。

這類兒童具有冷酷無情(CU)特徵,缺乏同理心或整體情緒反應低落,這可能由童年期的虐待與忽視引起或加劇,但單純的基因傾向也可能是病因,這類特徵可能在成年轉變為罹患精神病態。

治療成人精神病態相當困難,但具有CU特徵的兒童仍有希望。專家普遍認為,應該在負面傾向根深柢固前就開始介入治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發展精神病理學教授維丁( Essi Viding)說:「早期介入是真正值得我們投入的方向。」

🔗完整內容就到連結看更多
https://sa.scitw.cc/QBgEd

  #反社會人格障礙症信度佳但效度極差
07/02/2025


#反社會人格障礙症信度佳但效度極差

病態人格有獨特的生理特徵嗎 ? 從美國殺人魔看如何辨識冷血罪犯

每當社會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人們總會不禁問:這些冷血的罪犯究竟與普通人有何不同?是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還是某些人從一開始就註定與眾不同?科學研究顯示,病態人格者的大腦確實與常人不同,甚至可以從生理結構、基因特徵與行為模式中找到端倪。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具備這些特徵的人都會變成冷血殺手,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樣重要。理解這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早發現高風險個體,防止下一起悲劇的發生。

病態人格者的腦部異常:冷血與殘忍的生理基礎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證實,病態人格者的大腦與普通人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掌管情緒、恐懼與衝動控制的區域。研究顯示,杏仁核(amygdala)與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這兩個大腦區域的結構與功能異常,使得病態人格者幾乎無法產生同理心、悔意,甚至不懂得恐懼。

杏仁核的異常:無法感受恐懼與同情

杏仁核是負責處理恐懼與情緒的關鍵部位,它讓我們對危險產生本能反應。然而,病態人格者的杏仁核體積比普通人小約18%,並且功能活性明顯較低。這導致他們在面對恐怖或痛苦場景時,幾乎毫無反應。例如,普通人看到受害者的悲慘遭遇時,杏仁核會被激發,產生不忍與同情,但病態人格者的大腦卻依舊冷靜。這解釋了為何許多連環殺手可以在行兇後毫無悔意,甚至回到犯罪現場觀察警方調查,享受犯罪帶來的「成就感」。

前額葉皮質的缺陷:衝動控制與道德感的崩壞

前額葉皮質是掌管理性決策、衝動控制與道德判斷的區域。病態人格者的前額葉皮質灰質比普通人少約11%,這意味著他們更容易做出衝動且無悔意的決策。當普通人在情緒高漲時,前額葉皮質會發揮作用,讓人理性思考後果,避免做出過激行為。但在病態人格者身上,這個「剎車系統」幾乎失效,使他們能夠毫無顧忌地犯罪,甚至對暴力行為感到興奮與愉悅。

美國殺人魔的典型案例:泰德·邦迪(Ted Bundy)

要理解病態人格的極端案例,美國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手之一——泰德·邦迪(Ted Bundy)是不可忽視的例子。他在1970年代殺害了至少30名女性,並且擅長偽裝自己,甚至能夠贏得大眾的信任,直到真相曝光。

邦迪的行為符合典型病態人格者的特徵:

• 沒有悔意,甚至以殺人為樂
邦迪在法庭上表現得異常冷靜,甚至帶著微笑描述自己的罪行。他不僅沒有為受害者感到愧疚,還享受操縱媒體與公眾的關注。

• 高度社交技巧,擅長操縱人心
他擁有迷人的外表與聰明的頭腦,甚至在被捕後仍有女性支持者相信他的清白。他經常以「受傷、需要幫助」的方式接近受害者,在她們放下戒心後展開攻擊。

• 犯罪計畫縝密,缺乏衝動性
許多暴力犯罪是由於衝動行為導致的,但邦迪的案件卻相反。他的每一次犯案都是精心策劃,甚至會改變作案手法,避免被警方追蹤。

邦迪的案例讓科學家更加關注病態人格與大腦結構的關聯,他的大腦掃描顯示,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的異常與典型的病態人格模式高度一致。

基因與環境:殺人魔一定是天生的嗎?

除了大腦結構異常,科學家也發現某些基因與病態人格有關。例如,MAOA基因(俗稱「戰士基因」)的低活性版本,可能讓個體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與衝動行為。然而,這並不代表擁有這些基因的人一定會成為罪犯,後天環境的影響同樣關鍵。

如果一個孩子生來具有病態人格的潛在基因,但他的成長環境充滿愛與關懷,他仍然可能發展出正常的情緒調節能力。反之,即便一個孩子的基因沒有明顯的風險,如果他在童年時期經歷了極端的虐待、忽視或暴力,這些經驗可能會塑造他的心理結構,使他更可能發展出病態人格特徵。

例如,一些研究顯示,童年時期受到嚴重忽視或經歷極端暴力的人,杏仁核的發展可能受到抑制,導致成年後情感反應異常。同樣,童年時期的社會支持與教育也能影響前額葉皮質的發展,幫助個體學會控制衝動與進行道德判斷。

我們能預測未來的殺人魔嗎?

如果病態人格的特徵可以從大腦與基因中找到,那麼我們是否能提前預測潛在的高風險個體,避免未來的犯罪?這個問題至今仍充滿爭議。雖然腦部掃描與基因分析能提供一些線索,但它們無法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真正的關鍵在於,社會如何為高風險個體提供適當的引導與支持。

目前,許多研究正在探討早期心理篩檢與教育干預的可能性。如果能在兒童時期發現情緒控制異常的個體,並透過適當的教育與心理治療來改善他們的行為模式,或許可以降低他們未來成為病態人格者的機率。同時,司法系統也應該更謹慎地處理曾經有嚴重犯罪史的個體,避免他們再次危害社會。

環境與科學能否終結冷血罪行?

病態人格者的大腦與普通人確實不同,他們天生更難感受到恐懼與悔意,讓他們在暴力行為後毫無內疚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命運是注定的。後天的環境與教育,仍然可以影響他們的行為發展。這是一場基因與環境的較量,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更深入的研究與社會干預,為高風險個體提供適當的支持,確保這些異常不再成為下一場悲劇的起點。

Address

台中市太平區旱溪東路二段116號
Taichung
4117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台灣司法臨床心理學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