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2025
【找到你喜歡做的事,是需要的冒險】
文/李姵儀 諮商心理師
我始終忘不了電影《一一》的最後一幕—簡先生與老友在走在綠蔭下的一段對話老友邀請他回到公司再一起打拼,語氣中帶著些許懷舊,也透露出現階段的空虛與不快樂。簡先生靜靜地說:「你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當然不會快樂啊。」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
曾經的我,以為只要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得到主管與老闆的肯定,那就是我存在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於是,我不斷追求效率、升遷、績效…每完成一個目標,便立刻設下一個新的挑戰。日復一日地前進,沒有滿滿的開心喜悅,反而漸漸感到內心的空虛。那種持續奔跑、卻看不到終點的焦慮,讓我開始質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後來我發現,不只是我,大多數人都被困在社會既定的價值框架中。我們努力生活,卻常常忘了問自己:「我,快樂嗎?」究竟,我們該如何從體面但空虛的生活中走出去?
一、先從「願意冒險」開始
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人為我們提供建議。家人、老師、親戚—他們給的方向也許沒錯,而且當時的選擇也確實幫助我們度過了人生的一段時期。只是,當我們正式進入職場,開始真正面對社會時,才會驚覺:「原來現實跟我們聽過的、想像的不太一樣。」
當你的生活失去熱情、變得空洞,那可能是內心在提醒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或許不是你想要的。這時,你需要做的,不是急著找答案,而是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探索去感受、然後問自己:
「我真正想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希望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樣的提問,需要一點勇氣,因為它有可能成為一場人生的冒險。
二、主動嘗試不同事物,累積生活的厚度
台灣的教育制度長期以來都以升學為導向,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標準答案、快速解題,但卻很少有機會學習如何探索自己。近年來,雖然像森林小學、自學團體等體制外的教育型態逐漸被接受,然而社會主流仍然重視「成果」與「效率」。哪個職業比較有前景?哪個科系比較熱門?什麼事情能帶來更高流量與關注?
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我們往往過度追求結果,而忽略了過程中的感受。但其實,真正有價值的經驗,是那些你親自去體驗、去感受、去犯錯的過程。
當你投入不同活動、主動嘗試陌生的事物,你會發現,那些五感體驗與內在反應,就是你對世界最真實的覺察。這些經驗,不會馬上給你明確答案,但它們會慢慢形塑你對生活的理解與選擇。
三、學習新事物,找出讓你感到快樂的事
現今資訊爆炸,AI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遇到問題,只需動動手指、下個指令,就能立刻獲得解答。這樣的便利,固然提高了效率,卻也讓我們習慣不再思考與等待指令。
但人生的方向,並不是用關鍵字就能知道的。
「你真正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什麼事讓你快樂」這些都需要透過體驗與感受,一點一滴建立起來。
因此,嘗試學習新的事物,不是為了「找出正確答案」,而是為了打開更多「可能性」。這樣的過程會讓你更了解自己,也同時培養出心理韌性與面對不確定的能力。當你不再害怕失敗、不再害怕起步的尷尬,你就擁有了不被框架綁住的自由。
四、培養第二專長,建立你的獨特價值
當你在探索過程中,找到一件讓你投入其中、感到快樂的事,那就是一個重要的訊號。它不一定馬上變成職業,但如果你願意持續深耕,慢慢地,它可能成為你的第二專長。
所謂「第二專長」,不一定要變現或商業化,而是你願意花時間投入,即使沒有回報也樂在其中的能力。這樣的專長,會在你感到低潮、困頓時給你支持,也會在你需要轉換跑道時成為跳板。
而一旦能將這項技能與工作結合,不但能增加你的職場價值,更能讓你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熱情與成就感。這,就是屬於你的「不可取代性」。
五、最重要的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選擇探索、嘗試、冒險,最終都會回到這點:你是否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意思是,你願不願意花時間嘗試一些你不確定會不會喜歡的事?
你能不能接受,有些投資的時間與心力,最後可能不會有你想像中的成果?
你能不能允許自己慢一點、不那麼有效率?
在這個強調「快」、「準」、「產出」的社會,願意慢下來、願意等待、願意錯過一些短期結果的人,是少數。但也正因為如此,當你選擇承擔、願意付出,就已經開始與過去那個只聽從安排的自己告別了。
這個冒險,不一定要天翻地覆的改變,而是一種從心底開始萌芽的行動,那也是你的決心。
重點:靈活、冒險,是現代職涯最重要的能力
在台灣,多數人對職涯的想像仍深受傳統觀念影響。工作選擇以「穩定」、「熟悉」為主,找尋一種安全感。但現代職場早已不同於過去的線性發展模式,大多數真正需要的技能,都是在工作中才學會的;而真正有價值的能力,則來自你願不願意跨出去「學習、嘗試、修正」。
隨著產業型態快速更替、技術持續演進,現代人更需要培養的是「靈活的心態」與「適應變化的能力」。你必須定期檢視自己的技能,了解市場需求,必要時勇敢離開熟悉的領域。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在變動中找到新的定位,並從中獲得真實的快樂。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環境,也無法改變社會的規則,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過自己的人生。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能勇敢誠實地活出自己的樣子,即使走得慢,也要走在真正屬於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