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邱總監 /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不務正業邱總監 /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擅長議題:
跨文化適應(留學、移民、生活適應、文化衝突)
生涯探索(職涯困惑、轉職、多重潛能)
親密關係(愛情關係、原生家庭議題、人際關係、人我界線)
多元性別(性別認同、文化價值觀、生活適應)
深度自我探索(自我了解、壓力調適、焦慮與憂鬱情緒調適)

預約之前歡迎先私訊我問問題喔!

🎙️中英雙語諮商心理師/Podcast主持人
✈️換日線專欄作家,曾旅居英國五年
🤟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總監,偶爾聊聊 #異國婚姻 的趣事和省思
🧑‍🦳 #海內外華人心理諮詢:留學與海外適應、多元文化、異國婚姻、原生家庭、職場情緒與壓力、生涯探索(提供英語諮詢)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海內外心事

成為媽媽之後今天是我成為媽媽之後的七個月又二十五天一直想寫些什麼又很難下筆也常想到要寫什麼的時候下一秒又被孩子睡醒打斷當有時間的時候又會忍不住滑著手機享受著瑣碎的me time 有很多人會問我成為媽媽後感覺如何?也有人說我的狀態看起來還不錯...
28/10/2025

成為媽媽之後

今天是我成為媽媽之後的七個月又二十五天
一直想寫些什麼又很難下筆
也常想到要寫什麼的時候
下一秒又被孩子睡醒打斷
當有時間的時候
又會忍不住滑著手機
享受著瑣碎的me time

有很多人會問我成為媽媽後感覺如何?
也有人說我的狀態看起來還不錯
我想我應該適應的還可以
So far so good
不知道之後會不會也破口大罵失控的孩子
但至少我現在都還能有耐性的安撫她

我想是因為我沒有既定「媽媽該有什麼樣子」
我也不會去想這樣做是不是「好媽媽」
我不太去想是不是做的「不夠好不夠多」
孩子失控時我也告訴自己「剛好是今天吧」
每天都有可能不一樣或許明天會更好

出門去工作前會捨不得離開孩子
回家看到她對我笑的時候我感到好幸福
每天都要親孩子超多次
告訴她我有多喜歡她

當和波爾先生有爭執時
我也會想這就是有孩子之後的關係改變
努力的去和他溝通找到解決方式
即便是心理師在產後也會面臨情緒崩潰
有時也會因為和伴侶吵架無助的大哭

不敢說我調適的非常好
但這就是我很真實的樣子
更能真實的去感受每個階段自己的狀態
也逐漸找到三個人生活的節奏
我很珍惜我們一起度過的每一天

成為媽媽之後我更喜歡自己了
希望每位媽媽都可以在這個角色裡保有自己
因為媽媽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角色
妳還是可以成為那個期待的自己

#心理師育兒
#心理諮商

從異國伴侶關係,看你的多元文化開放度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食物當愛情跨越國界,除了新鮮,生活細節的差異才是最容易引發摩擦的地方。很多人以為異國戀情最大的挑戰是語言,但真正的考驗往往藏在日常小事裡。從三個常見的面向,來談異國伴侶相處中容易遇...
28/08/2025

從異國伴侶關係,看你的多元文化開放度

#那些年我們一起吃過的食物

當愛情跨越國界,除了新鮮,生活細節的差異才是最容易引發摩擦的地方。很多人以為異國戀情最大的挑戰是語言,但真正的考驗往往藏在日常小事裡。

從三個常見的面向,來談異國伴侶相處中容易遇到的文化差異還有小建議。

*
1. 金錢觀:要存錢?還是及時行樂?
有的人認為「要先存錢,才有安全感」,對金錢有無止盡的焦慮;有的人則覺得「錢賺來就是要享受生活」。所以當疫情期間,許多伴侶更是因經濟問題而產生更多的爭執,特別是有人因為疫情失去工作收入,沒有存款習慣更突顯壓力。

在跨文化伴侶裡,這種差異更容易放大。有人習慣記帳、計劃未來;有人則在乎當下的滿足。買一杯咖啡、要不要出國旅行,都可能成為爭執的導火線。華人文化中的孝親費,對歐美社會來說,更是難以理解的行為。

💡與其爭誰對誰錯,更重要的是理解彼此金錢背後的價值觀,找到「共同的財務目標」,與各自「可以有的彈性空間」。

*
2. 飲食習慣:餐桌上的文化交流
飲食是日常生活裡最頻繁的互動之一,但各地都有不同的文化。伴侶之間是否願意嘗試彼此國家的料理?能不能試著接受陌生的調味?有時候並不是要喜歡對方的食物,而是讓對方看到你願意嘗試的誠意。

亞洲文化常見「大家一起分享一桌菜」,而西方文化多半是「一人一份」,甚至不習慣互相夾食物。

印象很深刻的是,台灣人通常會點一份甜點一起share,在我跟家人還有波爾一起吃飯的時候,家人原先想點一份甜點,三個人一起吃,我告訴她我們點兩份,我跟你一起分享,因為他的甜點是不會分享的🤣!

💡 飲食文化不必完全同化,而是去理解這些差異,不只是口味,還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一部分。也可以輪流選擇餐點,讓彼此有機會體驗不同飲食方式。

*
3. 教養方式:成長價值觀的碰撞
若伴侶計畫養育下一代,教育觀念的差異會更明顯。
亞洲父母常強調補習、成績與紀律;西方文化則傾向讓孩子自由探索,重視快樂童年。
在規範與自由上,一方可能希望孩子守規矩,另一方則認為「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
這些差異往往源於深層的文化價值,彼此都可能覺得「這樣才是對孩子好的方式」,因為我從小就是這樣的經歷。

💡 不要急著爭輸贏,而是討論「我們希望孩子長大成為怎樣的人?」從願景出發,再回推日常教育方式,有什麼部分是我們雙方不要那麼堅持的。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彼此的磨合
異國伴侶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不同文化相互影響」。沒有一方是完全正確的答案,而是慢慢調整、磨合,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挑戰,不是文化差異本身,而是我們能不能用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差異,把它當作彼此成長的契機。

透過理解、包容與調整,伴侶可以在差異之間找到平衡,慢慢發展出一套「屬於我們」的相處模式。

所以,異國關係裡最重要的能力,或許不是「相同」,而是「願意理解彼此的不同」,也接受我們的不同。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伴侶諮商

你能「善意解讀」伴侶的話語嗎? #我都善意解讀波爾拍的照片尊重 #那是他認為好看的角度 #而不是故意要幫太太拍醜照兩個人在面臨激烈爭吵時,如果可以試著看到對方的善意,就有可能化解即將發生的衝突。主要是因為,我的個案在抱怨另一半是如何挑剔或指...
06/08/2025

你能「善意解讀」伴侶的話語嗎?

#我都善意解讀波爾拍的照片尊重
#那是他認為好看的角度
#而不是故意要幫太太拍醜照

兩個人在面臨激烈爭吵時,如果可以試著看到對方的善意,就有可能化解即將發生的衝突。

主要是因為,我的個案在抱怨另一半是如何挑剔或指責自己的不是時,我邀請他換一個角度去想,你的伴侶有沒有可能是另一個意思呢?

但我常聽到的回答是:「我沒辦法這樣想、他就是故意的,他明明就知道我不喜歡。」或是肢體語言上的拒絕或否定(很常見到大翻白眼、嘆氣、把身體轉向另一邊),防衛自己的態度。

*
如果在和你的另一半相處上,常常讓你有被攻擊的感覺,可以停下來好好思考:「他是不滿意我的行為,還是他在貶低我的人格?」

「不滿意行為」表示他可能有自己認為更好的作法,希望你可以調整,或是聽聽他的意見,不代表你就是錯的。

「貶低人格」則是讓你感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或是沒有他你就什麼都不是,即使你不認為自己有做錯什麼。

如果可以善意解讀伴侶說的話,爭吵機會可能也少了一些,只是你需要判斷到底是「我的行為」還是「我這個人」讓對方不滿意。

*
可嘗試的練習:善意假設練習(Positive Attribution Exercise)
請你們雙方每天寫下:
1. 對方今天一個行為
2. 你可以選擇的兩種詮釋
3. 你選擇相信哪一個?為什麼?�
📝 例如:�行為:他沒有回我的訊息�詮釋1:他不在乎我�詮釋2:他可能在專心開會�我選擇相信:第二個,雖然我還是有點不安,但我願意先理解他也有自己的節奏,我可以再找機會和他核對。

*
相信伴侶不會「故意」激怒或做錯事惹你生氣,這就是一種善意的解讀。

雖然這麼說,但是善意的解讀真的很不容易做到,所以可以在日常生活就練習,而不是忍耐到最後爆發,新仇舊恨加在一起,反而不務正業邱總監 Erica | 邱意婷-中英雙語心理師
首頁連結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心理諮商
#伴侶關係

假性孤兒:如果父母的情緒不成熟(下)在我有了自己孩子之後,也更小心的檢視自己和孩子說的話或對待的方式,即便她還是個新生兒,也不知道她是否聽得懂,但我相信她可以感受到我的情緒起伏。有幾次我因為要煮飯又同時要背著一直哭孩子,在洗鍋子的時候不慎燙...
13/07/2025

假性孤兒:如果父母的情緒不成熟(下)

在我有了自己孩子之後,也更小心的檢視自己和孩子說的話或對待的方式,即便她還是個新生兒,也不知道她是否聽得懂,但我相信她可以感受到我的情緒起伏。

有幾次我因為要煮飯又同時要背著一直哭孩子,在洗鍋子的時候不慎燙到手,當下真的很爆炸,就對孩子說:「妳不要再哭了,媽媽都燙到手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剛好,孩子就安靜了,那瞬間讓我有點愧疚感,燙到手跟她哭沒有關聯,只是孩子的哭會讓我情緒更緊繃和無力,也才會有媽媽長期獨自育兒到崩潰,畢竟安撫孩子很需要耐心,但父母們也還是有生活中需要完成的事情。

但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會對自己的情緒起伏有自覺或反思,而對孩子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對待,而忽視孩子的需求,不認為自己的方式有什麼不對。

如果上一篇你有情緒孤兒的可能性,或許可以檢視一下你的父母是否為下面四種可能的情緒不成熟類型。

「情緒不成熟」指的主要是對孩子的反應較「缺乏同理心」,思考也較為自我中心,即便孩子長大之後表達被傷害的經驗,父母仍然是以負面態度回應,如:你要記多久?如果我打你也是因為你做錯事、你怎麼這麼愛記仇….這些反應,反而更讓孩子心裡更受傷。

#四種類型的情緒不成熟父母
 
1.情緒型父母:
他們容易受情緒支配,只要事出意外、讓他們不快,便馬上有激動反應或表達情緒字眼。情緒極不穩定,端視對方有無滿足其需求而定。一旦他們被焦慮困擾,就要依靠別人來安撫他們。

2. 控制型父母:
目標導向,總是忙個不停,不斷聚焦於改進,做到最好,一心改善每件事和人。經營家庭有如工作專案,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無感。他們力求把所有的一切包括其他人變得完美。他們很少對孩子表示真正的同理心,但對於孩子的生活,他們會試圖控制一切。

 
3. 被動型父母:
避免處理任何讓自己煩心的事,只想當好人,讓配偶扮黑臉,表面上疼愛孩子,但缺乏深層同理心。他們屈從主導的另一半,對配偶虐待、冷落孩子視而不見、不敢作為。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 排斥型父母:對關係毫無興趣,逃避互動,無視家人的需要,只顧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與孩子關係疏離,一不順心,可能大發脾氣,甚至不當管教。他們都不喜歡情感親密,而且也不想被孩子們打擾。他們與人互動時常發出命令、發怒或把自己孤立於家庭生活之外。
 

並不是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方式育兒,而是在過程中有沒有考量到孩子有不同的個性,用不同的方式或角度去看待,或展現對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有安全感。

如果你曾經有被這樣對待的經驗,而影響心理健康或人際關係,真的很希望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好好梳理和照顧那個小時候的自己。

有時候被殘酷的對待,不一定都是你的問題。

首頁連結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原生家庭

假性孤兒:如果父母的情緒不成熟(上)在我許多諮商的個案經驗中,一定會談到的就是「原生家庭」,不論他們來談的議題是什麼,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或被對待的方式,往往影響了自己長大後的個性,及如何和身邊人的互動,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些與父母負向互...
04/07/2025

假性孤兒:如果父母的情緒不成熟(上)

在我許多諮商的個案經驗中,一定會談到的就是「原生家庭」,不論他們來談的議題是什麼,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或被對待的方式,往往影響了自己長大後的個性,及如何和身邊人的互動,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這些與父母負向互動的經驗,嚴重一些就會成為心理創傷。比如小時候被媽媽一直說自己很笨很蠢,長大之後就會很擔心事情沒有做好,因為心裡總是會擔心被別人認為很笨,越擔心就越怕發生,即使這些評論根本沒有發生。

這樣的心理狀態,常常是來自於父母可能在物質上給予滿足,但孩子的心理和情緒上卻很不安,總是覺得很無助及孤單…..

以下內容摘自《假性孤兒:如果父母的情緒不成熟》

如果你常常覺得……
1. 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也許爸媽就會稱讚我了……
2. 為了安撫爸媽的不好情緒,我總是疲於奔命……
3. 沒有我,爸媽也無所謂、爸媽不喜歡我的親近……
 
如果你有以上的狀況,有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假性孤兒的指標如下,越多勾代表你越有假性孤兒的傾向:

□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 父母跟我不親,他們總是站得遠遠的
□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 在關鍵時刻,心底會冒出一個聲音否定自己
□ 需要支持的時候,我不會找父母談心
□ 需要假扮成另一個人,父母才會喜歡我

童年的孤單包圍著我們,就算長大,仍無法擺脫,只是換了另一個形式:沮喪、焦慮、長期緊張、壓力、睡不著等失控的感覺折磨我們。這些身心症狀像是一套警報系統,提醒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 想要被愛。

下一篇會再和大家分享,是怎樣情緒不成熟的父母,會讓孩子成為假性孤兒。

首頁連結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原生家庭

神隊友v.s.豬隊友生孩子前最常聽到討論關於爸爸的話題就是:妳的另一半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但我也是真的在育兒的期間才會感受到,什麼樣的隊友其實很難定義(有時會變形)*生產完後,在醫院和月中的期間,所有的護理師對波爾先生都是讚譽有加,因為他...
24/05/2025

神隊友v.s.豬隊友

生孩子前最常聽到討論關於爸爸的話題就是:妳的另一半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但我也是真的在育兒的期間才會感受到,什麼樣的隊友其實很難定義(有時會變形)

*
生產完後,在醫院和月中的期間,所有的護理師對波爾先生都是讚譽有加,因為他會花很多的時間陪伴女兒也會餵奶換尿布,有時候下班比較晚了,還是會來月中看完女兒才回家。(根據他們說很多爸爸都會在旁邊打電動,但我不確定真實性,因為我覺得現在也很多願意陪伴孩子的爸爸)

因此我的朋友聽到後便說:「波爾先生就是神隊友吧?」嗯…..當下我其實有點難回答,我只有說有時候可能換化成豬,有時候可能是神。

但不可否認的是,爸爸確實會在初期常常問一些奇妙的問題(這也是搜集許多媽媽們的答案),如:她怎麼了?為什麼她一直哭?她餓了嗎? 這些可能需要透過觀察,或者是確認孩子可能的生理需求,是一個你問我,我也不知道的問題,反而是需要透過各種嘗試才會掌握到的答案。有時孩子哭是因為有時是尿布濕,有時是想睡覺,有時是脹氣,但有時就只是心情不美麗。

*
我想夫妻之間育兒的差異是,媽媽多半會較主動去找資料,多了解育兒的相關知識,而爸爸比較多是遵循太太的指示做事(可能跟有小孩前一樣),或是遇到再說的路線,所以可能造成雙方在育兒知識上的差異。

當這個差距越大時,就會影響夫妻雙方的和諧。太太可能感受自己因為孩子一直在成長,但先生可能一直在原地踏步,或是並沒有因為有孩子,生活改變太多。

*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在婚姻研究中發現,有67%的夫妻在成為新手爸媽的時候,會出現對婚姻滿意度「斷崖式下降」,主要的原因就是夫妻在育兒的腳步是不是有一致?雙方是否在有孩子之後一起成長,「一起」調適有孩子後的改變。

如果沒有,雙方之間的差距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伴侶在有孩子之後,一方面以孩子為主,另一方會很像局外人。

*
結論是,別再那麼單一的去歸類,你的伴侶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只要是個「人隊友」就很不錯了,是人才會有改變的機會吧!

畢竟在遇到孩子之前,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或是伴侶會是什麼樣子?但在有孩子之後,更需要頻繁的磨合或溝通,才是讓自己在婚姻和育兒中不會那麼孤單。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育兒日常
#伴侶諮商

繼上一次的發文時間已經過了四個月選擇在我生日這一天重新發文生日現在對我來說只是個可怕的數字提醒我這個年紀的體力會有多差反而週末剛過的母親節對我有新的意義在這段沒有發文的幾個月期間除了工作時間以外我選擇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深刻體會女性從懷孕到...
13/05/2025

繼上一次的發文時間已經過了四個月
選擇在我生日這一天重新發文

生日現在對我來說只是個可怕的數字
提醒我這個年紀的體力會有多差
反而週末剛過的母親節對我有新的意義

在這段沒有發文的幾個月期間
除了工作時間以外
我選擇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深刻體會女性從懷孕到生產完之後
除了經歷身體上的變化
還有荷爾蒙對於情緒波動的影響很大

迎接我人生另一個階段的角色—母親
也是開始成為了母親之後
我對於和伴侶之間的關係還有原生家庭
都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感受

因為孩子的關係
我幾乎天天和家人視訊
一天視訊的三四次
每一次的開頭都是問孩子醒著嗎?乖嗎?
增加了許多和我母親的討論
聊到她辛苦的育兒時期和經驗分享
可以和媽媽聊的話題也更多了
(有時參雜抱怨老公)

也因為孩子的關係
時不時和伴侶吵架
而且都是我非常小的生活瑣事,比如洗奶瓶、打掃家裡或是照顧孩子的方式
甚至吵到我們都會對彼此說:
「你以前不是這樣的」
是啊,我們都看到了過去沒有看過的自己
因為照顧孩子時,更是反映出兩個人不同的價值觀和性格

但選擇「成為母親」這件事情我不後悔
也更覺得這是和先前生活不同的體驗
即便我從沒想過自己會結婚和生小孩
還是非常感謝之前的自己
已經追求和經歷過我認為重要的事物
現在正是適合養育孩子的階段

未來我的分享
除了過去的伴侶相處文化差異
會談更多關於父母親角色的差異
以及我自己在成為母親角色的發現
或許不一定非常的正確
但希望如果你/妳也有類似的心情或想法
都歡迎給我一些回饋或是分享

從來沒有想過誤打誤撞創立的這個專頁
現在成為我分享個人心情和專業知識的平台
也有許多看到我的分享來找我諮商的個案們
很感謝追蹤這個粉絲專頁的你們
希望你們繼續支持成為新角色的我

首頁連結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原生家庭
#異國伴侶

入境隨俗的波爾先生第四年在台灣過年的波爾先生近日有不少的突破除了近期破天荒陪我吃了兩次的火鍋(身為外國人並不會像台灣人在冬天隨時都可以吃火鍋)除夕夜還會幫忙我們家準備拜拜的東西邱媽也非常自然地會直接叫他來幫忙反而不是叫女兒我去大年初二也會陪...
31/01/2025

入境隨俗的波爾先生

第四年在台灣過年的波爾先生
近日有不少的突破

除了近期破天荒陪我吃了兩次的火鍋
(身為外國人並不會像台灣人在冬天隨時都可以吃火鍋)
除夕夜還會幫忙我們家準備拜拜的東西
邱媽也非常自然地會直接叫他來幫忙
反而不是叫女兒我去

大年初二也會陪我父母一起去廟裡拜拜
今年還開始幫忙洗要供奉的水果
也更自然的主動拿香拜拜
即便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他還是願意入境隨俗嘗試不同的東西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語言不通
但他還是可以和我的家人相處融洽
這也是我很感謝他的一部分
願意嘗試或是配合我們的家庭行程
讓我回匈牙利時也願意多配合他的家人

在伴侶關係裡「不忘自己」固然很重要
但為了對方「妥協」某些價值觀也很重要
有時太過堅持己見會傷害關係
太過配合對方也會委屈了自己的需求
如何拿捏天平的兩端沒有標準答案
只有兩人不斷的溝通和看見願意付出的心意

不論是怎麼樣的過年習俗
隨著現在更多元開放的社會氛圍
只要夫妻雙方可以更理解對方的需求
去誰家過年就不會是只能有一種做法啦!

#心理諮商
#原生家庭
#異國伴侶

異國婚姻很需要的「創造儀式感」聖誕節過去了,後天就要開始新的一年還是想紀錄一下這個儀式感的節日邁入第三年台灣生活的波爾先生還是很不爽聖誕節要工作的事實😂但還是認份的去上班下班之後立馬坐Uber到和朋友聖誕聚餐的餐廳結果還是第一個抵達現場的人...
30/12/2024

異國婚姻很需要的「創造儀式感」

聖誕節過去了,後天就要開始新的一年
還是想紀錄一下這個儀式感的節日
邁入第三年台灣生活的波爾先生
還是很不爽聖誕節要工作的事實😂
但還是認份的去上班
下班之後立馬坐Uber到和朋友聖誕聚餐的餐廳
結果還是第一個抵達現場的人
可見有多麽的期待🤩

我們也都在每年的聖誕節和New Year Eve
做他以往在歐洲習慣的行程
希望可以讓在異國生活的他
有一些和歐洲親友的普同感
比如聖誕節前一晚吃聖誕大餐跟送聖誕禮物
聖誕節當天他習慣吃一個義大利的聖誕蛋糕
今年在市場看到英國人在賣聖誕派也忍不住想買

每一年的聖誕節我都會想起疫情期間的聖誕節
當時我們還住在英國但是封城的時刻
沒有人知道何時會解封
而當時的我失去了工作和很多自信
也不知道接下來人生要往哪裡走
只是在思考是否要搬回台灣的可能
所以我提出想要回台灣一段時間的要求

但我知道這個要求對他來說可能有點殘忍
因為當時的他要工作負擔所有支出
也沒有辦法回匈牙利和家人過聖誕節
還要自己一個人在英國過聖誕節
其實我對他非常的愧疚
但他當時也只是告訴我
如果你真的想回家一趟就回去吧!我沒事的

如果換個角度想被一個人留在英國的是我
我應該會很懷疑自己為什麼跟這個人結婚🤣
但他從沒有因為這件事對我說過什麼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對於才剛結婚不到半年的我們
以及疫情期間每個人孤獨或不穩定的心理狀態
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三年前搬到台灣後
我們有因為他想回家和家人過聖誕節
就一起飛回匈牙利一個月
或是基本上每一年都會回匈牙利一個月
也是因為跨國婚姻的關係我們更需要體諒彼此
跨國家庭有一個絕對省不了的費用就是「機票錢」
除非你的伴侶都不太有回家鄉的需求
否則每一兩年都會有需要支出一大筆機票錢的時刻
住越遠機票就越貴(特別疫情之後機票大暴漲)
這都是維繫關係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我總是認為
不要常常覺得你的另一半做什麼是理所當然
或是聽別人說他的伴侶做些什麼也沒什麼特別
沒有人在關係裡做什麼是「應該的」
那都是因為在意你或妳們的關係才願意主動付出
所以都該被好好的看重
即便是生活中很小的瑣事
都很需要好好的對你的另一半表達感謝

一年即將要結束了
你有想到什麼值得感謝另一半的事嗎?
好好的想想然後讓回饋給對方吧
或許讓你們的感情更加溫呢!

#伴侶諮商
#異國婚姻
#海外心理調適

找到你的愛之語:如果你常常覺得伴侶給的愛不是你要的 #文末提供測驗索取方式 #中英文版本都有請註明你要哪個「如果我們要有效地傳達彼此的愛,必須願意學習另一半愛的語言。」—美國婚姻治療師 GARY CHAPMAN⁡你聽過愛之語嗎?美國的婚姻治...
06/12/2024

找到你的愛之語:如果你常常覺得伴侶給的愛不是你要的

#文末提供測驗索取方式
#中英文版本都有請註明你要哪個

「如果我們要有效地傳達彼此的愛,必須願意學習另一半愛的語言。」—美國婚姻治療師 GARY CHAPMAN


你聽過愛之語嗎?
美國的婚姻治療師Gary Chapman的觀和研究察,人有5種不同表達愛的形式,通常自己習慣表達愛的方式,就是自己最喜歡被愛的方式。

而每個人因成長環境、生命階段有不同的主要愛之語。因此透過檢視自己及配偶的「愛之語」,可以更了解彼此的需求,進而增進雙方相處融洽甜蜜。

很多人認為,只要我真心對他好,並願意為對方做出一定的犧牲,他應該會感受到我的愛吧!殊不知這是我在做伴侶諮商時,最常看到伴侶吵架的原因之一:「我覺得我的付出,我的另一半都不感激!」


👉為什麼知道伴侶的愛之語很重要?
當我做伴侶諮商時,最常看到的狀況就是兩個很在乎彼此的人,但卻用了傷害對方的方式在互動。而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我可能是以「我以為的愛」去愛對方,但並沒有考慮到「我的伴侶喜歡怎麼樣被愛」的方式。


👉測驗適合對象:兩性、家庭、親子或親友間關係不佳卻找不到答案、明明盡心盡力,對方卻感受不到、不清楚該如何有效傳達情感的人、想知道自己喜歡如何被愛的方式。


👉測驗結果五種愛之語
測驗做完之後,你會得到五個向度的分數高低,分數最高的,代表這樣的表達方式讓你能最感受到被愛。

1.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
肯定的言語包括稱讚、鼓勵或向他人表達感謝。

2.服務的行動(Acts of Service)
服務的行動是真誠地為對方服務或做事情,如煮一頓料理、替另一半按摩、做家務事、接送小孩等,以行動表達關心。

3.真心的禮物(Receiving Gifts)
贈送禮物也是表達愛常見的方式之一,不過,不一定要挑選昂貴的禮物,關鍵在於看到對方的需要,表現心意。

4.精心的時刻(Quality Time)
營造精心時刻是彼此陪伴,把專注力放在對方身上,一起從事喜歡的活動。重點不是做什麼,而是我們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

5.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
「身體的接觸」指的是兩人之間親密接觸,如:牽手、擁抱、摟肩都是一種身體的接觸,而這些小舉動都可能讓雙方感受到關愛進而增進彼此的情感。


小小分享一下我的測驗結果。我跟波爾都做過這個測驗,我們的結果都是「身體的接觸」,確實蠻符合我們平日的互動,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的小舉動,可以更感覺到親密、被愛和在乎。


👉也可以應用在家人、朋友和親子
雖然原本的測驗是用來測驗伴侶之間對愛的表達差異,但我認為用在自己、朋友、父母或孩子身上也都很適合。既然是測量想要被愛的方式,那也表示除了伴侶,你可能也習慣或期望別人用這樣的方式愛你,所以是一個瞭解自己,也能瞭解別人需求的好工具。


👉如何得到測驗?
如果你也想要做這個測驗,知道如何增加和另一半的關係,請按照以下步驟,就可以免費獲得!
1.追蹤我的IG
2.在下方留言:「什麼是我的愛之語」,並Tag兩位你想要他們做這個測驗的人
3.請私訊我,我才能寄連結🔗給你喔!(有中英文版本,可以告訴我你需要哪個版本?)

一起來測測自己喜歡怎麼被愛吧!

首頁連結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伴侶諮商
#異國伴侶
#海外華人心理健康

心靈成長課程 v.s. 心理諮商 #換日線邀稿文章「心靈成長課程」是否適合每個人?為何有些課程的運作方式被認為是「邪教」?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心靈成長課程一定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更理解如何從廣大的「療癒資源」中,判斷和尋找適合自己...
20/11/2024

心靈成長課程 v.s. 心理諮商

#換日線邀稿文章

「心靈成長課程」是否適合每個人?為何有些課程的運作方式被認為是「邪教」?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心靈成長課程一定都會帶來負面影響,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更理解如何從廣大的「療癒資源」中,判斷和尋找適合自己的途徑。

1. 比起心理諮商,為何許多人反而先選心靈成長課,而不是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引導個案」而非「給予答案」,速度可能相對較慢,也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變化,並不是透過「告知」當事人作法就能立竿見影。

可能是因為心理諮商並不會明確保證一定能達到特定效果,使得這樣的模糊性較不吸引人選擇,尤其是當人們在心靈脆弱或受挫時,會更希望能迅速找到明確的解決方式。

承認自己「需要或正在接受心理諮商」對許多人來說還是不太容易,背後原因是怕被其他人汙名化、怕被認為需要心理諮商是「羞恥或有嚴重心理問題」的。

2.兩者專業資格的差異
相對於心理師的專業訓練,心靈成長課程講師的審核資格沒有相關法規可依循,也很難驗證講師的專業資格,主因是許多資格認證未必是經由國家專業審核,更取決於講師的個人經驗是否足夠「厲害」到吸引民眾去報名上課。

3. 哪些心靈成長課程的進行方式要留意?
* 費用過於高昂
* 情緒或身體界線不被尊重
* 過程中感到不舒服或被威脅
* 生理需求被剝奪
* 強迫招攬新學員加入

最後我想說,真正的「幫助」,應該要能夠讓我們獨立思考,而不是遇到困難時,只能單一地透過尋求別人的建議或答案。

詳細內容請到換日線網站(留言處)閱讀喔~

首不務正業邱總監 Erica | 邱意婷-中英雙語心理師rica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身心靈課程

追求「有熱情」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事嗎? #職涯選擇的迷思 #2018年雖然過得辛苦但不後悔的自己很多人在找工作時,總是想著:「我要找到開心又有熱情的工作」。但大家可能忽略了有熱情的工作,不一定是輕鬆愉快的,熱情往往是在投入許多心力或是「痛苦...
12/11/2024

追求「有熱情」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事嗎?

#職涯選擇的迷思
#2018年雖然過得辛苦但不後悔的自己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總是想著:「我要找到開心又有熱情的工作」。但大家可能忽略了有熱情的工作,不一定是輕鬆愉快的,熱情往往是在投入許多心力或是「痛苦」的狀態中,仍然還是堅持想做這份工作,才會慢慢地培養出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但關於理想的工作與職涯,除了熱情,還有三個思考的關鍵點想引導大家思考:

1.相較於和你類似能力的人,你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成功需要人生的「好牌」,而這個好牌指的是當你達到目標時需要的專長、熱情以及優勢力。

以藝術家來說,要出名除了非常會畫畫的才能、持續創作的熱情之外,也需要知道,和有相同目標的人比較之下,你的優勢在哪裡?能比別人更出色或有辨識度的地方在哪裡?

即使夠有才華和熱情,但如果作品不夠特別到有伯樂賞識,也無法成為全職的藝術家。現實是很殘酷,但起碼你不會認定自己只有一條路能走,不成為藝術家就只能放棄所有。

曾經我有一個做設計的朋友和我分享他最後選擇去做商店櫥窗設計,而沒有選擇一開始學習的平面設計,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在平面設計上的能力或許沒有其他人強,但是他的人際溝通能力相對比較強,而在店舖就會很需要這樣子的人才。

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發揮你的潛力。

2.你想做這件事的目標是什麼?
以藝術家的工作目的來看,或許你也可以回過頭想:「我的藝術創作是為了什麼?想要和別人一樣成為有名的藝術家?還是想用畫作感動別人?或是把畫作的精神教導給其他人?還是想要用藝術賺錢?」

如果思考職涯的方向可以有一些彈性,就不會認為創作只有一個終極目標,「只要沒有成名或賺到錢就是失敗」。想從事藝術工作也可以是一種「下班後的興趣」,變成唯一收入來源反而是一種更大的壓力。

興趣當然能當飯吃,但你也可以當作甜點或飲料就好。

3.你的選擇真的只有二選一嗎?
很多時候生涯選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的「二元思考模式」,認為自己只能二選一。當我選擇了A就不能選擇B,或是害怕做了錯誤的決定,因為做了決定就不能回頭。

但如果你釐清了目標,請允許你的生涯選擇有叉路,在走的過程中一邊微調,只要那個最終目標沒有改變,你會有很多條路線可以抵達。

但不諱言的說,可能在選擇其他的路之後,想要再回頭會需要一些時間成本,但並不代表你無法回頭,當是這樣的想法在思考植牙時,就會對於改變有少一點的擔心,但對於可能需要承擔的時間成本或責任,也可以有更多現實的思考。

只要你有決心,人生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回頭的,除了生和死。

希望大家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來思考職涯,不要被身邊人的看法,或是社會框架限制了自己的選擇。

首頁連結
歡迎加官方line聊聊你在海外或關係上困擾

#海外華人心理調適
#心理諮商
#跨文化適應
#職涯選擇

Address

Taipei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不務正業邱總監 /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不務正業邱總監 / 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