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24
廣慈動物醫院新購 射頻消融儀器應用於腫瘤治療
原理
射頻消融是一項相當安全的微侵入治療方法,也是目前世上最廣泛使用的腫瘤消融技術,醫生在導引影像例如:超音波(ultrasound)、電腦斷層掃描(CT)、磁共振造影(MRI)等工具定位下,將極細的電極針準確插入腫瘤區域,治療時針頭會放出無線電射頻(radiofrequency)電波,電波經過的組織,會因離子激盪擾動而產熱,治療區內的溫度會開始上升,當區內溫度達到60℃以上,治療區內軟組織包含腫瘤便會被燒灼壞死,所以也俗稱電燒。由於產生溫度不是太高,對治療區外的鄰近組織如血管等危險性較低。
射頻消融消融(RFA)優點:
對於手術風險過高以致無法承受的癌症病患,RFA有可能可以經皮微創進行治療,不需進行傳統手術而達到效果相當的成績,同時RFA也能大幅降低手術出血、麻醉藥量、手術時間以及傷口疼痛和併發症風險等,術後一般也在一至三日可出院。
RFA 限制
1.射頻消融所達到的治療溫度較低(60℃),所以如果鄰近低溫區如血液流動中的血管(37℃),則可能因熱量被低溫區帶走而影響療效,這是所謂熱沈效應(heat sink effect)。所以一般腫瘤在血管邊,或是在肺臟近氣管,腎臟近集尿系統,較少考慮傳統射頻治療。因為殘餘殘餘腫瘤復發的可能性較高。
2.有些情形會造成病人術後併發症風險提高,例如大量腹水或肝機能嚴重異常,凝血機能異常的病患,容易出血或肝衰竭,曾經進行過膽道腸道吻合手術或是支架的病患,術後容易併發肝內感染,除非必要,一般也就不建議使用消融治療了。
3.大部分的射頻器械使用時需要在身上貼上電導貼片,而有時由於治療時間太長或病患體質問題,電導片溫度會上升,偶而會有局部燙傷的可能性。
使用時機:
1.根據衛福部核可適應症可用於所有器官軟組織如肝臟,肺臟,腎臟及包含其衍生腫瘤的燒灼及消融,軟組織腫瘤如肝癌,肺癌,骨轉移癌等較常被使用,也有專家使用於甲狀腺,乳房或是子宮腫瘤治療。
2.腫瘤數量原則上不影響,不過由於腫瘤數量會影響治療全程時間,所以一般不建議在腫瘤數目太多時使用。健保目前給付規範是建議三顆以下。
超音波體外引導消融:
超音波體外導引消融是常見也最便利的治療方法,病患只需要經皮接受穿刺,定位迅速,無輻射暴露之虞,且術後疼痛輕微。如果腫瘤位置無法以超音波導引,則可考慮電腦斷層導引下進行腫瘤消融,治療時間會略長,花費也會略多。如果腫瘤部位或大小不適合經皮治療,則醫生可能建議內視鏡下治療,或合併其他外科手術時進行,術後會有手術傷口,以及較長的恢復期,但一般消融效果比經皮穿刺治療更佳。
RFA 術前注意事項:
1.血液常規,肝腎機能及凝血功能檢查。
2.目前不建議使用於裝有心律調節器裝置的病患,凝血或肝臟功能不佳的病患,治療時危險性大,也建議審慎考慮。
風險及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為可分三種類型,一為出血,包括治療處出血,血胸,腹腔其他臟器出血,皮下出血等,約佔0.7%。二為感染,包括消融區感染,如肝膿瘍,或是腹腔胸腔其他部分感染,約佔0.3-1%。第三類則與消融位置有關,如靠近橫隔膜以致損傷橫膈或肋膜腔,靠近腸道致損傷腸胃,靠近膽道致損傷膽道等,發生率因治療位置有關。整體死亡率約千分之一到二。
以上文章摘取自台大醫院熱銷融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