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身心診所

永平身心診所 陳亭秀醫師,李晨㬢醫師,劉怡青醫師,中永和的精神科診所,中永和的失眠身心專科,治療失眠、焦慮、恐慌、憂鬱、煩躁、自律神經失調。引進非藥物療法--CES。

陳亭秀醫師、劉怡青醫師
中永和地區的精神科診所
少數女性精神科專科醫師
專長:失眠、緊張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成人身心疾病、壓力調適、強迫症、恐慌症、更年期失眠障礙、青少年情緒障礙、注意力缺失合併過動症、精神病等…。

01/05/2025

中年人多運動就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

今天一篇發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 期刊的研究追蹤337位中年人(45至65歲)超過4年,發現運動習慣的改變與大腦健康密切相關,甚至可能影響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病理變化!

研究發現:
1. 中年開始運動,腦中β類澱粉蛋白(Aβ)減少:過去運動量不足的人,如果在中年時開始運動(如每週150分鐘中度運動),腦中Aβ沉積量明顯較少,Aβ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指標。

2. 維持運動習慣,大腦結構更健壯:不論是持續運動、開始運動,甚至只是有點活動(但不夠建議標準),大腦中對阿茲海默症特別敏感的區域都比長期久坐的人厚實,可能更不容易萎縮。

3. 久坐的人,風險最高:長年完全沒運動的人,不僅β類澱粉蛋白累積較多,大腦皮質厚度也顯著較薄,是未來發病的高風險群。

4. 運動量愈多,Aβ愈少:運動量的增加與Aβ減少有劑量效應,也就是說運動愈多效果愈好!

這裡的運動標準是成年人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或等值的混合活動。

這項研究針對的是尚未出現認知障礙、但有家族史的健康中年人。雖然四年追蹤不夠長仍需藥更長期研究確認因果,但這份研究清楚指出中年開始運動還來得及!所以邁入中年後,也多運動吧!

28/04/2025

當情緒一圈圈擴大越鑽越深:揭開憂鬱背後的失控神經迴路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明明只是一個小煩惱,心裡卻反覆地想,越想越放大,越想越痛苦。
一開始只是焦慮,接著變成沮喪,再來是無力感,最後好像整個人都被困在黑暗裡。
明明知道這樣想沒有用,卻怎麼也停不下來。

現在,科學告訴我們,這不只是心情不好而已。
這是大腦裡,真的有一條「失控的情緒迴路」,讓我們的感受一圈圈擴大、越鑽越深,最後走不出來。

鑽牛角尖,為什麼停不下來?大腦的秘密終於被揭開

2025年發表在期刊 Cell 的研究,用自由活動的小鼠模型,第一次完整拍到了壓力如何在大腦裡引爆連鎖反應。
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大腦深處的外側韁核(Lateral Habenula)。

當壓力出現時,外側韁核的星狀膠細胞(astrocyte)會像第一個被點燃的火柴,瞬間啟動。
這些星狀膠細胞一活化,就去刺激旁邊的神經元。
神經元再去喚醒藍斑核(Locus Coeruleus),讓大腦釋放大量正甲腎上腺素,整個警報系統全面升級。

問題是,這股去甲腎上腺素又反過來加速星狀膠細胞的活化,變成一個情緒放大的正回饋迴路。
情緒不是自己停下來的,而是大腦裡的細胞彼此在推著走。

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常常感覺到的 -
一開始只是小小的擔心,接著陷入情緒的漩渦,最後整個人被情緒緊緊籠罩,喘不過氣來。

覺察,是走出情緒黑洞的第一步

這條情緒失控的迴路,跟憂鬱症息息相關。
研究證明,只要打斷外側韁核星狀膠細胞的活動,整個情緒迴路就會中斷,即使遭遇壓力,也不會陷進絕望;
但如果任由它們放大情緒,即使是一點點小挫折,也足以讓人一頭栽進憂鬱的深淵。

這也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事:
情緒的失控,從來不是一瞬間發生的。
它總是從一個小小的鑽牛角尖開始,一點一滴、一圈一圈,慢慢累積成無法停止的黑洞。

而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覺察。
當發現自己反覆想著同一件事,當情緒一波波地來襲,停下來,對自己說 -
「也許,我正在進入那個失控的情緒迴路。」

這樣的覺察,就是給自己按下的第一個剎車鍵。
這不是逃避,也不是抗拒情緒,而是用溫柔而有力的方式,保護自己不要越陷越深。

從理解自己開始,才能不被情緒帶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自己太脆弱,太玻璃心,太放不下。
但其實那是大腦裡的星狀膠細胞和神經元,在悄悄推著我們,一步步往下沉。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不必再責怪自己。
可以選擇,用理解取代責備,用覺察取代否定。

情緒失控是可以避開的
真正重要的是——懂得在情緒剛冒出來的時候,溫柔地停下來,問自己一句:
「我是不是,又開始鑽牛角尖了?」
因為,最好的療癒,從來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從理解自己,開始的。

很重要很累不等於睡得著睡前四個小時不要激烈的運動
16/04/2025

很重要
很累不等於睡得著
睡前四個小時不要激烈的運動

現代人忙碌到白天擠不出時間運動,晚上可能是健身房最熱鬧的時段。你有沒有發現明明運動完很累,卻輾轉難眠、心跳加速、睡不好?這不是錯覺,而是一種身體正在「警告」的現象。

今天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大型研究分析了超過4百萬個晚上的睡眠與運動紀錄,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又可能不意外的真相:
「晚上運動越晚、強度越高,睡眠品質越糟。」

研究團隊發現,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系統持續活躍,延後副交感神經的恢復,造成入睡時間延遲、睡得比較少、睡眠斷斷續續,甚至半夜心跳也加快。
數據上來看運動強度高又太晚結束的話,會造成:
1. 睡得比較晚:最多延後80分鐘入睡

2. 睡得比較少:最短少了42分鐘

3. 睡得比較差:睡眠品質下降5.6個百分點

4. 睡覺時心跳加快(上升15%)

5. 自律神經失調

但如果運動能在睡前4小時前結束,無論運動強度高低,對睡眠幾乎沒有影響。

那如果實在沒時間,運動時間會接近睡前又不想放棄怎麼辦? 研究人員建議可選擇低強度運動如瑜珈、輕鬆伸展。另外也應該避免咖啡因、暴飲暴食或暴露在強光下(例如24小時健身房)。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對於睡眠不佳者、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者或運動時間只能排在晚上的人,這些小細節會大大影響睡眠品質。

轉載好文
04/04/2025

轉載好文

情緒高敏感,是一種天賦,也可能同時造成不可承受之重

你是否曾經被一句話深深刺傷,甚至在別人已經忘了的時候,你仍反覆思索那句話的意義?你是否能在一個房間裡感受到氣氛的變化,即使沒人說出口?或者,你也許常常因為別人的痛苦而心疼,甚至覺得這個世界的聲音與情緒,太大聲、太強烈、太難以承受?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也許,你的基因中藏著一段名為 SLC6A4 的特別密碼。

SLC6A4:左右感受強度的基因密碼

SLC6A4 是一個負責調控血清素轉運蛋白(Serotonin Transporter)的基因。這種轉運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清素(一種與情緒穩定、自信與幸福感密切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從突觸間隙中回收到神經元內。換句話說,SLC6A4 決定了你腦中血清素的「去留」,進而影響你對情緒的調節能力。

這個基因有一個重要的變異形式,叫做 5-HTTLPR,它主要有兩種版本:短型(S)和長型(L)。血清素在我們腦中扮演著「情緒緩衝器」的角色,而 SLC6A4 就像是決定這個緩衝器效率的控制器。

如果一個人攜帶短型(S)版本,他的大腦中能回收、儲存的血清素會比較少,等於緩衝情緒的能力變弱。這樣的人,面對壓力或刺激時,大腦的反應會更劇烈,情緒波動也更明顯。

科學研究顯示,S 型攜帶者對壓力與情緒刺激的反應更強烈,也因此更容易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但反過來說,他們也更敏銳、更感性,更能與他人的情緒產生連結,展現出強烈的共感能力與內在深度。

情緒高敏感,是禮物,還是詛咒?

從某個角度來說,擁有S型變異的人,就像天生的「情緒接收器」——他們能接收到更細緻的情感頻率。這種特質讓他們在藝術、音樂、照顧他人、洞察人心等方面,具有令人驚嘆的能力。

但這份敏感,也是一把雙面刃。當世界太快、太吵、太冷漠,這些人往往比別人更容易受傷。他們可能因為對情緒波動太過敏銳,而陷入過度思考、自我批判、甚至情緒耗竭。這並不是脆弱,而是一種「過度連結」的痛苦——像是一朵對溫度、光線和風都無比敏感的花,一不小心就被世界的喧囂折傷。

你不是太敏感,你只是感受得比別人深

這世界對高敏感的人,常常不夠溫柔。但請你記得,你不是壞掉了,而是天生不同。

科學正在幫助我們理解:你情緒的起伏、你對人際關係的強烈反應,不是你的錯。而是一段遺傳密碼,讓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用更細膩的方式去體會愛、痛苦與美好。

你不需要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反而可以開始學習怎麼為自己築起安全的心理空間——例如冥想、寫作、療癒性的人際關係、或者接觸自然,這些都是幫助你的方式。

你不孤單

許多藝術家、治療師、創作者,甚至是精神導師,都是SLC6A4的高敏感攜帶者。他們曾經也因為過度共情而崩潰,也因為世界太重而想逃離,但後來他們學會了與這份敏感共存,甚至讓它開花結果。

這個世界,需要像你這樣的人。因為只有你,能夠看見那些微小的悲傷、悄悄的痛、與不被說出的渴望。你所承受的,也許多一點;但你所能給的,也深一點、真一點。

願你學會善待自己的敏感,不再覺得它是一種負擔。因為那正是你最獨特的力量。

01/04/2025

4月3號~6號
適逢清明連假
診所休診
造成不便
敬請見諒

很棒的文章值得一讀,
22/03/2025

很棒的文章
值得一讀,

近十年來全世界的多項重要流行病學研究都指出:年輕族群的憂鬱症在這十年來大幅增加。

最權威的兩本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與《刺胳針》(Lancet)分別刊登了關於青少年與年輕族群憂鬱症的回顧文獻,兩篇論文的摘要重點如下:

1. 近十年來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為何受到重視?
近十年的盛行率研究指出,即使在COVID-19疫情之前,年輕族群(10-24歲)的憂鬱症,包含未達憂鬱症診斷準則的情緒問題,是十年前的1.5到2倍之間。特別是年輕女性的憂鬱症增加更為明顯。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的增加,也與全世界對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資源使用率(例如校園輔導案例)增加的趨勢一致。而COVID-19疫情可能讓年輕族群更早面臨失業、經濟財務的不安全感、社交孤立等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這十年間遽增的數位科技雖然可能帶來增加自信心、得到同儕支持的好處,但同時可能有網路霸凌、影響睡眠、增加與同儕比較等與憂鬱症的風險。
(Lancet.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2. 年輕族群的憂鬱症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
身體健康: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中樞神經疾病,如癲癇、偏頭痛,也會有比較高的憂鬱、焦慮症,而憂鬱也經常讓這些疾病患者的治療遵從性較差、不願意就醫、以及較多會使疾病惡化的危險行為,例如酗酒、藥物濫用。
社會功能:取得學位較困難、婚姻、人際關係較差、失業、需要社福協助的可能性較高。
(Lancet.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3. 在臨床表現上,青少年的憂鬱症和成年人的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情緒症狀:
(1) 易怒(irritability)在兒童青少年可以視為一種憂鬱情緒(depressed mood),但是在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中,有「易怒」但沒有主觀不悅(dysphoria)是不常見的
(2) 焦慮:在青少年焦慮往往先於憂鬱(可參見本書第三章,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章節),且通常和憂鬱症並存
詢問睡眠、體力(energy)、食慾的變化很重要
青少年較成人常見的憂鬱症狀:失眠、失去活力、食慾體重改變
成人較青少年常見的:失去興趣/喜樂不能、無法集中注意力
(J Affect Disord 2019; 243: 175-81.)

4. 兒童青少年的「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是什麼?為什麼歸類為「憂鬱症」?和雙相情緒障礙症有什麼差別?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只在過去一年內,言語或行為上有嚴重或反覆出現的暴怒,平均頻率一個星期三次以上,非暴怒時,幾乎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有持續性的易怒,且10歲以前就出現上述症狀。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是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如果是在6歲以下或18歲以上初診不適用此診斷。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兒童青少年的憂鬱症,主要症狀也經常如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主要症狀「易怒」(irritability)而非低落情緒。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診斷是希望有別於雙相情緒障礙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會有陣發性的易怒,而「侵擾性情緒失調症」則是持續的易怒。
(Lancet.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5. 青少年憂鬱症在抗憂鬱藥物治療的療程,效果什麼時候會出來?通常要治療多久?
- 需要6到8週抗憂鬱藥達到最大效果
- 憂鬱症狀緩解後,建議至少再持續6個月治療
- 持續治療一年可以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6. 如何向患者與家屬解釋憂鬱症容易復發的特質,以及降低疾病的污名化
將憂鬱症和其他容易復發的兒科疾病(例如氣喘)類比,可以減少患者和家人對於憂鬱症的污名化。
(NEJM. 2021;385:445-9)

7. 抗憂鬱藥在青少年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
- 失眠、失去抑制(disinhibition)、坐立不安(restless)這類「活化」(activation)的副作用,是在青少年更常見的藥物副作用
- 在青少年與成年人都常見的抗憂鬱藥副作用:頭痛、腸胃不適、嗜睡或失眠、口乾。
(NEJM. 2021;385:445-9)

8. 藥物劑量如何調整,可以減少副作用?
用低劑量開始,並且緩慢增加劑量,可以大幅減少副作用

9. 青少年使用抗憂鬱藥,會增加自殺風險嗎?
早期的統合分析指出:抗憂鬱藥比安慰劑增加自殺想法與企圖自殺的風險約多出0.7%,差異雖小但是達統計顯著。(JAMA 2007; 297: 1683-96.)
近期的分析則指出抗憂鬱藥和安慰劑的自殺風險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近期分析的臨床試驗對自殺有較專門詳細的評估,而先前自殺風險較高的分析大多是取自臨床試驗不良反應的通報資料(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 2018; 28: 668-75.)
美國食藥署有對抗憂鬱藥增加兒童青少年的自殺風險,加註黑框警語。即使自殺風險低、上述抗憂鬱藥的副作用通常很輕微,仍應告訴患者與家屬。(NEJM. 2021;385:445-9.)

10. 兒童青少年的抗憂鬱藥物選擇有哪些考量?
大多數的治療共識建議以低劑量的SSRI開始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治療準則,建議對青少年憂鬱症避免使用venlafaxine與paroxetine,均與這兩種抗憂鬱藥在先前的兒童青少年研究與自殺風險有關。
(Lancet.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11. 抗憂鬱藥物大約對多少青少年得憂鬱症有效?如果治療效果不佳,換藥或是加藥比較好?
- 統合分析指出,抗憂鬱藥的反應率61%比安慰劑的35%顯著較高。(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 2020; 61: 312-32)
- 40%對於治療沒有反應的青少年來說,最廣為實證研究的策略是改用另一種SSRI而非再加上一種藥(JAMA 2008; 299: 901-13.)

12. 哪些是具有實證,對青少年憂鬱症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治療(CBT)、人際心理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17; 46: 11-43)

📖 論文原文:
1.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N Engl J Med 2021;385:445-9.
2.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Lancet. 2022 Aug 20;400(10352):617-631.

診所有開設戒菸門診尼古清戒菸噴霧迅速有效舒緩戒煙不適
21/02/2025

診所有開設戒菸門診
尼古清戒菸噴霧
迅速有效
舒緩戒煙不適

07/02/2025

從4月份起
星期一上午門診停診
造成不便
敬請見諒

這件事很重要
03/01/2025

這件事很重要

Negative mood induction leads to reductions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specificity (AMS) and social problem-solving (SPS). The aim was to establish if…

28/12/2024

Stimulant medications can be very effective in reducing symptoms of ADHD, but some kids do experience uncomfortable or harmful side effects. When side effects become a problem, we try to change the dosage, the release formula, or the type of medication your child is taking. The goal is to determine what will give him the most benefit, with the least side effects.

The key problems to be on the lookout for:

Sleep problems
If medication keeps your child awake, it may still be active at bedtime. A short-acting formula taken too late or a long-acting one might be the issue—consider trying a shorter duration option. Sleep problems often improve within 4–6 weeks as children adjust to medication. Bedtime stimulation like computer use could also be contributing.

Eating changes
Extended-release medicines can affect appetite, often peaking about four hours after being taken. Encourage your child to eat when hungry—before the medicine kicks in at breakfast and as it wears off in the evening. If appetite loss is a concern, consider medication breaks on weekends or switching to immediate-release tablets.

Delayed growth
Stimulant medication may slow boys' growth in the first year, but studies show they catch up by the second or third year. Boys who take weekend or summer breaks often avoid this issue. Girls are not affected.

Nausea and headaches
These problems tend to dissipate within a few weeks of beginning medication, and can be minimized by having your child take the medication with food, and in some cases by changing the dosage or schedule.

Rebound effect
Some kids experience a “rebound effect” of irritability and aggression when medication wears off quickly. To ease this, a smaller dose before rebound may help. Rebound can also signal a too-high dose, a poor fit with the medication, or underlying issues like anxiety or mood disorders that need attention.

Tics
Some children develop tics on stimulant medication. Switching to another stimulant or a non-stimulant may help. Non-stimulants, though less potent, are less likely to cause tics.

Read more of our articles on using medication to treat ADHD here:
https://childmind.org/topics/adhd-attention-problems/

27/12/2024

2月28日國定假日休診一天
3月1日星期六休診一天

2月3日、17日
3月3日、17日、31日
星期一上午休診

20/12/2024

Address

中山路一段174號
Taipei
234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2:00
14:00 - 21:00
Tu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Wedn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Thur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Fri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Saturday 09:00 - 12:00

Telephone

+88622920566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永平身心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