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25
好文
#書籍的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
#集視覺觸覺嗅覺及重量等感官感受
我會在臉書粉專上開設唯一的專欄 其實也是覺得大家不要小看「書」所能帶給大家的收穫。而且,與其看電子書,我更喜歡紙本書所帶來的質感。從封面的印刷,到字體的排列以及紙張所帶來的觸感,更像是一個立體的「舞台」演出。
就像最近因為電影《國寶》熱賣的漢文版同名小說,台灣使用的封面就跟日文版使用的封面完全不同,但是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害我只好把日文版以及漢文版全部都收集保留起來。
今天《日經新聞》有一篇專訪小說家京極夏彥的內容,恰好也說明了出版的重要性,期待大家能夠愛書,未來我也計劃將 影音化,先當大家的書僮,幫大家讀完書之後,也期待能夠提起大家買書的意願。
小說家京極夏彥以一句「別輕視紙本」道出了出版界長年忽略的事實,書籍印刷技術並非過去的遺產,而是文化美學的一部分。他指出,所謂的「出版不況」已持續二十五年以上,若以經濟循環論來看,這早已超越景氣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危機。
回顧1980年代,昂貴的精裝書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價格低廉的文庫本。到了1990年代,景氣仍好、書依然暢銷,但出版業的創意已逐漸萎縮。出版人不再思考如何讓愛書人驚喜,而是被成本與效率牽著走。京極坦言,自己從其他行業轉職為作家後,始終感覺這樣下去出版將會沉沒。
在他看來,「紙本印刷」如今被認為是古老的技術,但其背後蘊藏的工藝與美感卻被世人遺忘。印刷不僅是傳達資訊的手段,更能創造被稱為「藝術」的作品。五百年前,古騰堡的活版印刷甚至被視為魔術。京極認為,這種能讓文字化為具象之美的力量,絕不應隨數位浪潮而消失。
談到現今出版業的風潮,京極夏彥舉出自身的實驗。他曾同時發行精裝、新書版、文庫版與電子書版,結果四者銷量幾乎無異,證明讀者的選擇並非僅取決於價格或格式。仍有一群人熱愛手感紙張與精緻裝幀,重視花口布條與書籤顏色。對他而言,這些「講究」才是支撐閱讀文化的根基。
他強調,出版的目的不該只是消除浪費。小說本身並非生活必需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人生的奢侈」。因此,製書之道不在於剔除多餘,而是讓那些被視為「無用」的部分成為魅力的一環。紙質、字體、排版、封面設計……這些細節不僅是外觀,更承載了作品的靈魂。
在創作過程中,京極更以「版面如何被讀者看見」視為作家責任。他指出,以往的活字時代,作家無法直接參與設計;如今透過DTP技術(桌上出版),作者能以電腦預想印刷成品的效果。他自己就以此方式創作,讓文字與版面一同構成完整的「作品」。在他看來,唯有讓印刷展現出驚嘆的力量,紙本書才能再次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
京極夏彥並非只在理論上捍衛紙本,他曾以實際經驗體會印刷工藝的極致。身為漫畫大師水木茂《漫畫大全集》的監修者,他發現原畫的細膩筆觸若印刷不精,線條就會被糊成一片。為了忠實再現,團隊特別調製專用墨水與選紙,那款特製的黑色如今仍被稱為「水木黑」。他說,讀者隨手翻閱的一本書,其實凝聚了無數職人的技術與心血。
擔任印刷博物館館長後,他監製的圖錄封面曾進行高達九次的箔押工序。雖然肉眼難以立即分辨與一次押印的差別,但懂得欣賞的人自然能感受那份深邃的光澤。京極強調,若以「反正看不出來」的態度草率製書,只會讓人誤以為「書不過如此」。真正的印刷藝術,正是在這種看似多餘、卻不可或缺的堅持中誕生。
談及印刷技術的未來,京極認為它從未落伍。自古騰堡以來,印刷一直與時代並行,既不過度超前,也不被完全淘汰。電子書、網際網路等新媒體,本質上都是印刷思想的延伸,一種「記錄與複製」的技術。若沒有印刷的概念,就不會有今日的數位媒體。
他指出,如今人人都能成為「書寫者」,但專業與素人的界線正逐漸模糊。內容真假難辨,而畫面風格、排版設計的「專業感」更顯重要。然而,多數創作者對此毫無意識,專業出版人也缺乏應對網路時代的設計知識與勇氣。
舉例來說,日本常用的明朝體原本是縱書專用,卻在網路上被橫排濫用。直到近年,字體設計師鳥海修才真正設計出適合橫排的明朝體,而這竟是因為「沒有人提出需求」。這樣的現象在電子書界更為明顯,二十多年來竟無人重視專用字體的開發。京極感慨,文字是作品的生命,但在螢幕時代被視為機械輸出物,毫無人味。
他也提到,雖然數位媒體可自由縮放字體,但畫面比例常被破壞,版面意識已完全改變。要創作能因應這種變化的作品極為困難,但他仍相信,當世人重新理解媒體的演化脈絡與印刷精神,未來的出版形式自然會找到新方向。
他最後提醒,若我們繼續忽視「看得見的美感」,任由畫面與文字變得單調無味,閱讀將失去深度與感動。紙本不只是資訊載體,而是一種訓練感性、培養鑑賞力的文化體驗。正如他所言:「印刷的本質,是讓人類願望得以被記錄的技術。」而這份願望,唯有透過紙頁的溫度,才能真正被看見。
參考資料:日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