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信中醫師

陳家信中醫師 陳家信 Karson中醫師,得外公潘芹生中醫師啟蒙,師承父親陳錦添中醫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碩士,善長中藥、針灸和跌打推拿並用。專於骨傷跌打脊椎痛症、婦科月經病孕產調理、中風癌症慢性病等康復期調理。

骨傷科專治:筋骨痛症、骨刺、頸椎病、肩周炎、脊柱側彎、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等。婦科專治:月經不調、經痛、崩漏、更年期綜合症、孕前及產後調理等。內科專治:腸胃病、腎病、鼻敏感、皮膚濕疹、中風後遺症、不寐等。陳醫師亦富經驗調理癌症手術後之不適症狀,促進康復。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月餅作為傳統應節食品,象徵著團圓與美滿。它外皮酥脆金黃,內餡豐富多樣,如蓮蓉香甜綿密、蛋黃鹹香油潤、五仁餡酥香脆口,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此祝福大家 中秋節快樂!然而,月餅屬於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容...
04/10/2025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月餅作為傳統應節食品,象徵著團圓與美滿。它外皮酥脆金黃,內餡豐富多樣,如蓮蓉香甜綿密、蛋黃鹹香油潤、五仁餡酥香脆口,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此祝福大家 中秋節快樂!

然而,月餅屬於高糖、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容易導致食積、濕熱內生。蓮蓉的甜膩、蛋黃的油膩,以及花生油的滯膩,會阻礙脾胃運化,影響氣血流通。

為化解這些問題,可借助山楂、烏梅、麥芽、陳皮、荷葉、普洱、烏龍茶等食材,皆具消食導滯、化濕解膩之效,能促進消化、減輕腸胃負擔。例如,山楂善消肉食油膩,烏梅生津止渴助消化,麥芽健脾消脹,陳皮理氣燥濕,荷葉清熱利濕,普洱茶去油解膩,烏龍茶則半發酵性質溫和,能平衡甜膩。這些都可製成簡單茶飲,搭配月餅賞月應節食用。

過量進食月餅可造成以下身體不適:
• 甜膩(蓮蓉等高糖餡料):過多糖分會影響脾胃運化,助生痰濕,易導致皮膚敏感炎症,如濕熱上蒸引發痤瘡或濕疹;腸胃方面則加重脾胃消化工作,造成胃痛、胃氣脹,食欲不振等。
• 油膩(蛋黃等高脂成分):蛋黃膽固醇高,多食易積聚濕熱,引發膽囊發炎或膽固醇升高;同時阻礙氣機,導致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 滯膩(花生油等油脂):油脂纏脾礙胃,易生內熱,造成腸胃不適如胃脹、腸鳴;長期則影響血脂代謝,加重三高問題,引發皮膚炎症或心血管負擔。

市面亦有多種健康低糖低脂月餅,其中素食月餅避免了蛋黃等油脂,熱量相對較低,對某些體質反而有益。例如,經後血虛、手腳冰冷者,可加微熱適量食用蓮蓉月餅,蓮子性平補脾益氣,能養血安神,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寒涼症狀。 而食少胃脹者適合陳皮豆沙月餅,陳皮理氣消脹,紅豆補血健脾,能緩解脾虛濕困導致的脹滿不適。 但仍需適量,避免過食。一日不多於一個,及不能代替飯餐。

以下附上兩款消滯茶做法,簡單易做,可日常飲用助消化:
1. 山楂麥芽陳皮普洱茶
材料:山楂10g、麥芽15g、陳皮1角、普洱茶適量。
做法:將山楂、麥芽、陳皮洗淨,與普洱茶一同放入壺中,用1000ml水煮沸後轉小火煲15分鐘,溫服,每日1次。
功效:消食健脾、去油解膩、理氣消脹,適合胃氣多食滯人士。

2. 烏梅荷葉決明子烏龍茶
材料:烏梅3顆、荷葉5g、決明子10g、烏龍茶適量。
做法:將烏梅、荷葉、決明子洗淨,與烏龍茶放入壺中,用1000ml水煮沸後轉小火煲15分鐘,溫服,每日1次
功效:清熱利濕、消肉食油膩、明目降壓,適合高脂月餅後飲用,助減輕腸胃負擔。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中秋 #月餅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醫治未病

整合中醫經絡、運動學與筋膜學:腰部經、肌、筋膜鬆解腰痛是現代人常見的骨骼肌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中醫視腰部為「腎之府」,認為「不通則痛」,多注重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氣血流通;運動學(Kinesiology)則聚焦肌肉功能與活動受限...
03/10/2025

整合中醫經絡、運動學與筋膜學:腰部經、肌、筋膜鬆解

腰痛是現代人常見的骨骼肌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中醫視腰部為「腎之府」,認為「不通則痛」,多注重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氣血流通;運動學(Kinesiology)則聚焦肌肉功能與活動受限;而筋膜學探討筋膜網絡的連續性與粘連;至於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將人體筋膜視為12條連續力線(myofascial meridians),如淺背線(Superficial Back Line)與深背線(Deep Back Line),強調跨區域牽拉效應。本文嘗試整合這些原理,剖析腰部附著的經絡、肌肉與筋膜線,列出活動受限、疼痛症狀及相關問題,並提供簡易穴位鬆解方法。

腰部解剖概述
腰部(lumbar region)涵蓋腰椎(L1-L5)、骶骨及周邊軟組織,為身體重心支撐區。

• 經絡系統:主要附著
1. 足太陽膀胱經(循腰背正中線旁)
2. 督脈(正中線)
3. 任脈(前正中線)
4. 足少陰腎經(內側腰部)
這些經絡可治腰腎相關疾患,如腰痛、腎虛等。

• 肌肉系統:核心肌肉包括
1. 豎脊肌(erector spinae,後伸主動)
2. 多裂肌(multifidus,穩定旋轉)
3. 腰方形肌(quadratus lumborum,側屈穩定)
4. 腰大肌(psoas major,前屈與髖屈)
5.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後伸與穩定)
這些肌肉協同維持姿勢,過度負荷易致勞損。

• 筋膜線系統:腰部涉及
1. 淺背線(從頭皮經頸、背至小腿後側,牽涉豎脊肌筋膜);
2. 深背線(從足底經內側腿、腰大肌至頸深層,影響前屈);
3. 後功能線(從腹斜肌經腰方形肌至對側臀中肌,側彎與旋轉);
4. 螺旋線(從胸鎖乳突肌經腰部對側至足內側,旋轉不適)。
筋膜粘連可跨線傳導疼痛,如上腰粘連影響下肢。

以下按腰部主要附著區域(A.上腰L1-L3、B.下腰L4-S1、C.腰側)分述,每區列出附著結構、活動受限/症狀、相關問題及鬆解穴位。見圖 1、2和3。

A. 上腰部(L1-L3附著區):此區為腎經與膀胱經交匯,筋膜線以深背線為主,肌肉穩定核心。鬆解穴位有:

1. 腎俞穴(足太陽膀胱經)
o 功效主治:補腎壯腰、疏通膀胱經,鬆解腰大肌粘連、緩解腎虛腰痛及活動僵硬。
o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脊柱旁線)。
o 操作方法與時間:手指揉按或針刺,每日2次,每次5-10分鐘;艾灸10-15分鐘/次,溫和熱力鬆筋膜。

2. 命門穴(督脈)
o 功效主治:溫腎壯陽、活絡腰椎,改善多裂肌痙攣及深背線粘連導致的後伸痛。
o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正中線)。
o 操作方法與時間:手指揉按,每日2次,每次5-10分鐘。艾灸10-15分鐘/次,溫和熱力鬆筋膜。

B. 下腰部(L4-S1附著區):此區負荷最大,涉及骶髂關節,筋膜線以淺背線與後功能線為主。附近鬆解穴位:

1. 腰陽關穴(督脈)
o 功效主治:溫陽散寒、鬆解豎脊肌粘連,緩解下腰後伸痛及淺背線張力過高。
o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o 操作方法與時間:艾條懸灸(距穴1-2cm),或指壓深揉;每次5-10分鐘,每日1次。

2. 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
o 功效主治:通絡止痛、疏通膀胱經,改善臀大肌粘連導致的放射痛及前屈受限。
o 定位:腘橫紋中點,腘窩正中。
o 操作方法與時間:針刺或按壓;操作5-10分鐘/次,每日2次。

C. 腰側部(腰方形肌附著區):此區主側彎穩定,筋膜線以後功能線與螺旋線為主。附近鬆解穴位:

1. 環跳穴(足少陽膽經)
o 功效主治:舒筋活絡、鬆解腰方形肌粘連,緩解側屈痛及功能線張力。
o 定位:側臥屈髖,股骨大轉子與骶骨裂孔連線外1/3交點。
o 操作方法與時間:針刺或按壓,或艾炷灸;操作5-10分鐘/次,每日1次。

2. 腰眼穴(足太陽膀胱經)
o 功效主治:強腰膝、疏通側腰經絡,改善內斜肌痙攣及螺旋線粘連導致的扭旋痛。
o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腎俞外)。
o 操作方法與時間:深層指壓,旋轉揉動;每次5-10分鐘,每日2次。

走罐療法鬆解膀胱經、肌肉和筋膜粘連的操作

走罐(moving cupping)源自中醫拔罐法,結合刮痧原理,利用負壓產生剪切力鬆解筋膜,優於靜置罐的局部效應,亦可模擬筋膜刀的深層釋放。負壓拉伸筋膜纖維,可促進滑動、改善血液循環,鬆解局部痙攣,緩解粘連導致的活動受限。

操作步驟(每日1次,療程3 - 5次,每次相隔1 - 2天,避免空腹/經期):
1. 準備:患者俯臥,暴露腰背至臀。選中型玻璃罐(直徑5-7cm),塗潤滑油(如凡士林)於皮膚。操作者戴手套,確認無皮膚破損。

2. 定位線路:沿膀胱經雙側(脊柱旁1.5寸),從上腰(腎俞)下至下腰(腰陽關)。肌肉:沿肌肉豎脊肌/多裂肌/豎脊肌/腰方形肌纖維方向。筋膜線:SBL(中線下行至膕窩)、螺旋線(斜向外側至髂嵴)。

3. 走罐技巧:
o 靜態拔罐(2-3分鐘):置罐於腎俞,吸力中度,鬆解局部粘連。
o 動態走罐(5-8分鐘/側):一手持罐,一手輔推。沿膀胱經直線下拉,力度輕柔,避免瘀青。針對肌肉:豎脊肌用長拉伸;多裂肌用小圈旋轉;腰方形肌斜向側彎線。
o 筋膜線整合:SBL全程直線走罐;螺旋線用Z形路徑,釋放旋轉粘連。

4. 注意:多喝水排毒,監測皮膚紅腫(正常現象,48小時消退)。禁忌:孕婦、心臟病、凝血障礙、皮膚破損傷等人士。

結語
腰部問題可有多種成因,如經絡阻滯、肌肉失衡與筋膜粘連常互為因果。透過穴位操作與走罐,可精準鬆解,恢復活動自由。現代中醫骨傷臨床治療時,視人為一個整體,亦注重人體解剖結構,參考運動學與筋膜學原理等。臨床結合影像評估與個別化調整,制定方案治療和預防復發。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及早向醫師查詢,病向淺中醫。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中醫內科 #中環跌打 #中環針灸
#中醫經絡 #運動學 #筋膜學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處暑」是第十四個節氣,夏季暑熱逐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的過渡。2025年8月23日,香港氣溫徘徊在27–33℃之間,濕度約65–95%。近日香港持續受低氣壓影響,天氣不穩定,間中有驟雨及雷暴,風勢有時較大,早晚略帶涼意。處暑的「處」有終...
22/08/2025

「處暑」是第十四個節氣,夏季暑熱逐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的過渡。2025年8月23日,香港氣溫徘徊在27–33℃之間,濕度約65–95%。近日香港持續受低氣壓影響,天氣不穩定,間中有驟雨及雷暴,風勢有時較大,早晚略帶涼意。處暑的「處」有終止、隱藏之意,代表暑氣漸退,但近日天氣仍反覆多變,「爭秋奪暑」,早晚溫差稍增,濕度依然偏高。此時人體易因暑熱未清夾濕而出現各種不適,應注意健脾祛濕、溫中潤肺,為入早秋做好準備。

【處暑養生,三大禁忌】
處暑節氣,暑氣漸退,秋意初現,香港地區氣候仍多變,濕熱交雜。中醫認為此時養生應順應自然,固護陽氣,調理脾胃,避免以下三大禁忌,以防損傷正氣、誘發疾病。

1. 忌貪食雪糕沙冰 。
處暑後人體陽氣開始收斂,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過食生冷寒涼如雪糕、沙冰,易損傷脾陽,導致寒濕內困,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狀。

養生建議:飲食宜溫和、清淡、易於消化。可適量飲用陳皮或生薑茶,有助溫中散寒、健脾化濕,提升脾胃運化功能。

2. 忌夜間沖冷水澡。
雖然天氣仍熱,但人體腠理已漸閉,若在夜間以冰水沖身,寒邪易由皮膚入侵,直中經絡,阻滯氣血運行,誘發感冒、頭痛、關節痠痛等症。

養生建議:宜用溫水沐浴,浴後及時擦乾身體,更換乾爽衣物,避免吹風受涼。夜間不宜游泳,尤忌室外冷水池。

3. 忌冷氣環境中劇烈運動。
處暑後早晚稍涼,若在冷氣環境中進行劇烈運動,汗出後未能及時擦乾,易使濕邪鬱閉肌表,加上冷氣寒邪外襲,可導致營衛失調,引發感冒、肌肉緊繃或濕疹加重。

養生建議:運動宜選清晨時段,以緩和運動為主,如散步、太極。運動後應盡快更換乾爽衣物,避免直接吹冷氣。

【低壓微涼,濕熱未清】
處暑雖意味暑氣結束,但香港受低氣壓影響,天氣仍不穩定,忽晴忽雨。雨後濕氣被陽光蒸熏,形成「濕熱交蒸」之環境,易使人心煩胸悶、頭重身倦、食欲不振。若此時飲食不節、貪涼飲冷,更易損傷脾胃,濕邪內困,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身發熱難透出、頭痛眩暈、咳嗽痰黏、小便偏黃等。調理應以清餘熱、健脾胃、祛濕濁為主。

【保健糖水,溫潤健脾】
處暑時節飲食宜漸轉溫潤,慢慢讓陽氣內藏,不宜過於寒涼。今期推介一款[番薯百合核桃糖水],性味甘平,能健脾和中、益氣養陰、潤燥安神,適合夏秋之交飲用。其中番薯健脾補中;百合清心潤肺;核桃溫腎潤腸,加生薑溫中搭配生薑成糖水,甘潤不膩。有助緩和天氣轉變帶來的不適。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

[番薯百合核桃糖水]
健脾和中、益氣養陰
成份:
番薯 4個 補中和血,益氣生津。
百合 2両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核桃 2両   補腎溫肺,潤腸通便。
生薑 3片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紅糖 適量 益氣驅寒、緩中止痛。

適合:食少納差、容易疲勞、睡眠不安、大便偏乾者,平和或虛寒體質。
不宜:感冒發熱、咳嗽、痰濕偏盛、實熱體質,糖尿病患者應慎用或調整糖量。

煮法:4人份量,材料洗淨,番薯去皮切細。所有材料放入煲中,加入8碗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約45,加入紅糖煮融即可。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處暑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醫內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夏季接近尾聲,秋季要開始了。2025年8月7日立秋,香港氣溫約26-32℃,濕度約70-95%。8月天氣炎熱,但早晚稍涼,午後仍常有驟雨或雷暴。立秋的「秋」意指涼爽,氣候特徵是暑熱未退,但濕度稍降,陽...
06/08/2025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標誌著夏季接近尾聲,秋季要開始了。2025年8月7日立秋,香港氣溫約26-32℃,濕度約70-95%。8月天氣炎熱,但早晚稍涼,午後仍常有驟雨或雷暴。立秋的「秋」意指涼爽,氣候特徵是暑熱未退,但濕度稍降,陽氣漸收,自然界萬物開始收斂,但也易因秋燥引發不適。香港此時常受季風低壓影響,天氣不穩定,時晴時雨,紫外線指數仍高,大家需注意防曬與補水、保持室內通風等。立秋後,氣溫將逐漸回落,但「秋老虎」仍可能帶來短暫高溫。參考五運六氣學說,2025年下半年氣候炎熱、濕熱交蒸,影響心和三焦系統。大家需警惕溫差變化,適時調整作息,注意飲水。適當滋潤飲食,如雪梨湯、百合等,以潤肺防燥。

【潤燥祛濕,平衡配伍】
潤燥和祛濕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在中醫理論中,關鍵在於辨證施治、平衡配伍。
潤燥(養陰潤肺),多用滋潤之品(如雪梨、百合、麥冬),適合陰虛肺燥(口乾、乾咳、皮膚乾癢)。 而祛濕(健脾化濕),多用利濕之品(如茯苓、薏仁、陳皮),適合脾虛濕盛(舌苔厚膩、大便黏滯、身重困倦)。

若單純潤燥而不顧濕氣,可能導致痰濕內生,如痰多黏稠、消化不良等;若過度祛濕而不潤燥,又可能加重陰傷,如口乾加重、便秘等。 秋季養生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潤燥與祛濕可相輔相成,只要配伍得當,就不會衝突。

「潤燥+健脾」的食材,有:
- 五指毛桃(益氣+化濕)
- 芡實(補脾+祛濕)
- 山藥(潤肺+健脾)
- 蓮子(養心+固脾)

【秋燥致病,三大特徵】
夏秋之交氣候具有「燥熱夾濕」特點,中醫認為秋燥致病主要有三大病理特徵:

1. 肺燥津傷
秋燥為陽邪,其性乾燥,易傷肺津,導致口乾咽燥、皮膚乾癢、乾咳少痰等症狀。現代人長期處於冷氣環境,更易加重津液耗損。

日常應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以免耗傷陰液。建議早睡早起,清晨適當散步,助肺氣宣發。其次,適量運動,如太極、瑜伽,避免過度出汗傷津。室內保持適當濕度,衣物選擇透氣材質,減少燥熱積聚。

2. 脾虛濕困
立秋後濕氣仍重,偶有颱風或暴雨,燥濕相兼,常見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滯等脾虛濕困症狀。過食辛辣煎炸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影響運化功能,導致濕熱內生。

飲食上,宜清淡滋潤,多食雪梨、百合、山藥、蓮子等潤肺健脾食材,如雪梨湯、百合粥有助潤燥;少食辛辣、油膩、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燥熱。適量食用蘋果、甘蔗等水果,補充水分,但避免過食生冷,以免傷脾。芒果、菠蘿和水蜜桃等偏濕熱,同樣少食。

3. 燥擾心神
秋燥易耗傷心陰,導致「陰虛內熱」,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多夢、口乾口瘡等表現。溫差變化大又會影響氣血運行,形成「氣鬱化火」之證。

此時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焦慮,可通過冥想、深呼吸或聽輕音樂緩解秋燥帶來的情緒波動。

中醫強調「秋冬養陰」,立秋期間注重調養,可有效預防秋燥病症,增強體質迎接秋冬。

【雨後轉燥,溫差明顯】
立秋後雖有雨,但雨後濕氣易被秋風吹散,加上小量暑氣之餘熱,形成「燥濕相兼」之氣。若肺脾不足、身體調節能力差,便容易患上「燥濕夾雜」的感冒。或者體質偏燥,亦會容易在秋令當旺之時染病。秋燥症狀可見咽乾鼻燥、皮膚乾癢、乾咳少痰、頭暈乏力、心煩胸悶、小便偏黃、舌紅少苔等。以上主要由於燥熱傷肺,上擾清竅,耗氣傷津,脾失健運等做成。

【保健湯水,潤燥健脾】
中醫認為,立秋時節人體易受燥熱與濕邪侵襲,需潤肺防燥、健脾化濕。 今期介紹[五指毛桃雪梨百合芡實湯],可潤肺益氣、健脾祛濕,佐以滋陰生津。飲食調理宜選擇藥食同源之品,做到潤而不膩,補而不滯。五指毛桃、雪梨潤肺,濕隨氣化。百合、芡實補益養陰,潤補結合。芡實健脾可制雪梨之潤,潤燥而不生濕。百合質潤制五指毛桃之溫,溫潤相濟。如有任何身體不適,宜向醫師查詢。

[五指毛桃雪梨百合芡實湯]
潤肺益氣、健脾祛濕
成份:
五指毛桃 2両 健脾補肺,行氣利濕。
雪梨 3個 清熱止咳,滋陰潤肺。
百合1兩半 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芡實 1兩半 益腎固精,健脾止瀉。
蜜棗 4粒 健胃益肺。

適合:口乾咽燥、皮膚乾癢、疲倦乏力、食欲欠佳,陰虛體質。
不宜:感冒發熱、咳嗽、痰濕盛體質。
煮法: 4人份量,材料洗淨,雪梨去芯切塊,加入10碗水,大火滾後轉細火煲1.5小時。

#陳家信中醫師
#中醫 #立秋
#中醫養生 #中醫保健 #中醫保健養生湯水 #中環中醫師 #中環跌打 #中醫內科

Address

威靈頓街97號威利大廈1樓102室
Central & Western District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9:00
Tuesday 09:00 - 19:00
Wednesday 09:00 - 19:00
Thursday 09:00 - 19:00
Friday 09:00 - 19:00
Saturday 09:00 - 14: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陳家信中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