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 王志恆 TCM Practitioner

中醫師 王志恆 TCM Practitioner 各類中醫藥問題,歡迎咨詢
如有需要,可pm聯絡,會盡快回覆

13/11/2025

宮廷秘方
話說,在民國開始,有一個迷之風氣,就是追捧"宮廷"的所有東西。"宮廷秘方"成為那時候的流量密碼。這個流量密碼近年已經越來越無用。

識得笑,就會知有幾可笑。先當那真是宮廷秘方
1.宮中的大御醫,都是專醫皇親國戚。醫大富大貴之人的方法再好,未曾養尊處優過的人未必啱用。

2.宮中御醫用藥,就是為官之道,太猛的藥不能用,太毒的藥不能用,最好中正平和。不然有機會引來殺身之禍。
但用在普通人身上,就是唔湯唔水。

3.真是秘方,不會公開,只會自己用來制成藥賣。正所謂:財不露白。手上有宮廷秘方,只有幾種人,一係御醫及後代,一係搶劫到手,一係非常有錢,無論那種都不會想拿高肚皮給人看。

4.更何況,清宮已死,死無對證,口講無憑,說是就是。

所以曾經有上一代的前輩說,如果打宮廷秘方作口號,其含金量不值一看。因為含水量太大。

不過,公開的宮廷處方,如四庫全書有修篇的,或經正統途徑公開的處方就實在,而且可用。另外,傳說中很多宮廷美容方都可以一用。

曾經有人給我看一本醫書,我已忘記書名,大概叫"XX氏秘方"。我一看內文,其實只是我們常用處方加減而已。這可見其中水份。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12/11/2025

大肉下陷
"大骨枯槀,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經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文章,說現代對肌小症的疑病問題。今日我反過來說一個重病時肌肉消亡的情況。

我們從這見到一個形象,這形象經常在一些重病病人或長者身上看見。就是一個長期臥床,枯瘦的形象。現代應對這類病人,多是採取氧氣和胃喉的方法,吊住一口氣和食物供應。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發之源。又脾主四肢肌肉。腎為先天之本。又腎主骨。所以骨枯肉削,是脾腎極虛之像。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步,可以縮水超過一半。

而且不止外面的骨骼肌消瘦,包括管內臟的肌肉也會陷下。即呼吸的肌肉、心血管的肌肉、胃腸的肌肉。所以會食飲不下,大便不下或瀉,血壓急升或急降,呼吸衰微。又因為骨枯而且肌肉無力,所以動則疼痛、氣喘、心跳。

是否應該用氧氣和胃喉的方法,吊住一口氣和食物供應,我不評論。作為醫師,救命是首要,減病人痛苦也重要,其中的倫理問題相當複雜,每家、每戶、每人的需要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在中醫而言,未到這地步,我們就應該開始用上大量補脾腎的藥去固托。如常用的補中益氣湯、左歸、右歸、腎四味、生脈飲、復脈湯等。都可以有一定固托之用。特別加上人參、黃芪、五指毛桃等益氣藥對肌肉下陷更是重要。

猶記得多年以前曾看一位年青肺癌病人,已臥床日久,諸事無力。我開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三日已可起床,二星期已能打手遊。看另一位醫師時說藥難飲,遂改為香砂六君湯,失了提氣的藥物,三日又再全身無力而臥床,後不出三月而亡。大肉下陷時,補腎提氣的重要可見一斑。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11/11/2025

布袋肥仔
今日唔係講布袋和尚,亦唔係講肥仔,也不是講肥仔水(可樂)。

今日要講兩條小兒驅蟲藥方---布袋丸、肥兒丸。說是驅蟲,但也是發育、食慾、消化不良的藥物。有幾個特色,而且有趣
第一,布袋丸中,有用到豬精肉,食藥、飲湯、食肉
第二,布袋丸有一味,現代香港唔用多得嘅"夜明砂(蝙蝠屎)"
第三,兩者都用上有殺蟲作用的使君子
第四,兩者都用上會瀉的蘆薈,但這是中藥的熬制蘆薈,不是鮮蘆薈
第五,曾經有幾個小朋友,家長帶來說太瘦,我都是以肥兒丸加減作為底方治療。即不止是驅蟲,還真的可以肥兒。

布袋丸
蕪荑 使君子 夜明砂 白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 蘆薈

製法: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以生絹袋盛之;用精豬肉同煮,肉熟去袋,食肉並汁
功效:驅蛔消疳,補養脾氣。
主治:小兒疳疾,體熱面黃,肢瘦腹大,發焦目暗。

肥兒丸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山楂 麥芽 神麴 使君子 宣胡連 黃連 蘆薈
功效:健脾清熱、消積殺蟲。
主治:小兒脾疳證、面黃肌瘦、腹大食少、身虛發熱、倦怠喜睡、睡臥喜冷、納呆、時吐瀉、口乾煩渴。
現代應用:小兒發育不良、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夜啼、寄生蟲病。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10/11/2025

話術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醫者看病,有時需要話術去套病人。有很多人,有各種理由,會把自己的情況隱瞞、遺忘或忽略。而且有很多病人,傾下講下就會好,話術就更重要。

所謂的話術,說白了就是咨詢技巧的一環。我們也是五術中的一術,除了陰陽五行基本的判斷外,就是面臨病人時的經驗之談。

有時沉吟一下,病人就會自己把可疑情況說出。有時要肯定地跟病人說一些你估到的東西,病人會把其餘部分說出來。對於有事隱瞞,不重視情況的病人,有時要嚇唬病人。對於易驚恐,多疑問的病人,卻又要大而化之。

雖然很多人都會嘴硬,但當講中一些事情,病人的表情,說話的方式會告訴我,對病情的判斷方向正確。

所以我也教學生,如果唔識應對病人的養生和預防疾病的題問,我們也有一套萬用應對說法。雖然萬用,但認真做,身體必有改善。

"曬太陽,做運動,適寒暑,調飲食,理情志,善起居"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6/11/2025

體陰用陽
中醫對肝,認為"肝體陰而用陽"。講到肝,中醫有治肝三十法。雖然與西醫說的肝有一定的分別,但中醫講"肝",包含了實體的肝。

治肝30法中,分五大類:1.肝氣,2.肝風,3.肝火,4.肝寒,5.肝虛

治法:
肝氣:疏肝理氣、疏肝通絡、柔肝、緩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抑肝、散肝

肝風:熄風和陽、熄風潛陽、培土寧風、養肝、暖土以禦寒風、平肝、搜肝

肝火:清肝、瀉肝、清金制木、瀉子、補母、化肝

肝寒、肝虛:溫肝、補肝、鎮肝、斂肝、補肝陰、補肝陽、補肝血、補肝氣

按這些治法和肝體陰用陽的生理特性,我們對肝病就有應對方案。

就以肝硬化為例子:
肝硬化在中醫屬於積聚、臌脹、黃疸等範疇。初始硬化為肝積,是陰氣積聚,如同覆蓋著的杯,有頭尾,邊界明顯。

就是肝的"體陰"柔軟,因邪氣積聚而失去。繼而失去"用陽"的功能。而中間就會出現血管硬,藏血差,傷脾、傷肺、傷腎的情況。

所以,中醫逆轉肝硬化的方法是
疏肝柔肝、理脾、補肝腎、活血養血、暖肝袪寒濕。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5/11/2025

一氣周流
左升右降,中氣斡旋,一氣周流。

中醫對人體認識有一個獨特的體系---氣化。有氣化就有氣流。脾升清、胃降濁,居中。左肝升,右肺下,上心降,下腎升,形成一個閉環的完整運動。

而這循環系統,在天地之間,在廿四節氣也可應用。土居中央,心為太陽日晒,腎為諸水升發,肝為木氣上騰,肺為金氣云雨肅降。人以土而居,受升降圓環影響。

循環系統這四字,也正是現代心肺血管系統的總稱。只是現代的循環以血為主,我們的循環加上了氣,但不單是指呼吸的氧氣。

而中醫正是說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能載氣、生氣。氣能生血、行血、攝血。

所以中醫是與現代生理學:通,也不通。玄,也不玄。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04/11/2025

名醫親屬之死...
話說,有一位國醫大師名為鄧鐵濤老中醫。鄧老死時一百多歲。百幾年人,身邊人(兒子和妻子)重病過身,正常不過。有條友生物化學博士用這個事情說是鄧老誤診、誤治致死。這條友除了自稱專業打假偽科學,就是不務正業。不過談論這條友是最無謂的事之一。就連詳細病歷和死因研判都未完整獲得下,這人的評論真科學。無論如何,此人借人家家屬的死,去說中醫不科學。

不過,上面只是引子。自古名醫很多都是因為有家人死,才去鑽研醫術的。醫聖張仲景也是因為"宗族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

今日介紹的是一位清代名醫,名為唐容川。

唐是清代光緒年間"中西醫匯通派"的其中一位代表。本為進士,官為禮部主事。到了中年,專心醫事,並且到上海為醫。雖然為中西醫匯通,但實際是中醫為主,以西醫的解剖理論佐證中醫的氣化理論。他最具代表的著作為"血證論"。

"血證論"的出現是因為唐容川的父親自他幼年時就體弱,所以唐容川自學方書為父親治病。但一日,其父吐血、便血,唐容川編尋方藥而無效。遂廢寢忘食以鑽研。然其父已過身。到其鑽研有所成時,妻子又得血證,但用了他的方而治愈。他概嘆"憾悟道不早",盼此書可以救人。

"血證論"就是專為所有血的疾病而出現的,大概以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法作治療。書中包括一百七十種血論,二百餘方。也包括各種血證併發病的治療方法。到了今日,除了各種和血有關的病證以外,即如婦科、腫瘤等也都有用到"血證論"的地方。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打假繼街邊專呃阿婆的健康產品傳銷局,又出現網上假健康資訊youtube。youtuber占皮出片,稱之為《智慧之泉Eldergate事件》。指出這是用AI出的假資訊片。事實上,自從社交平台出現,一直都有長者受假健康資訊所害。第一步:假權威人...
03/11/2025

打假
繼街邊專呃阿婆的健康產品傳銷局,又出現網上假健康資訊youtube。youtuber占皮出片,稱之為《智慧之泉Eldergate事件》。
指出這是用AI出的假資訊片。

事實上,自從社交平台出現,一直都有長者受假健康資訊所害。
第一步:假權威人士
第二步:恐嚇式標題黨
第三步:洗腦式循環重覆內容
第四步:插入假資訊真產品廣告
第五步:長輩圖式宣揚關懷、真善美

從前做這個模式可能需要花幾個月去造神令人相信。不過由AI以假亂真,大量出片,大量推送下,造神時間大大縮短,傳播速度也大大增加。

關心你身邊長者,小心分辨,免陷AI騙局。

直播原檔重溫 ► https://www.youtube.com/live/lg39ykzB4jE每週至少更新一次, 唔想錯過記得撳Subscribe, 同YouTube🔔個鐘仔!加入YT會員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3EeYmQyroJD61psI0gqyQ/...

31/10/2025

不瀉而瀉
又講便秘。講下一條方,名為濟川煎。


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

方中沒有一味主用為通便。但這方主治的卻是溫腎益精,潤腸通便。最常用於老年人便秘。

妙在方中,
當歸:補血
牛膝:壯腰補腎,引藥下行
肉蓯蓉:溫腎壯陽
澤瀉:利尿
升麻:提氣
枳殼:理氣

又升提,又利尿。勉強說的話只有當歸和肉蓯蓉因油份豐富而有潤腸作用。

這就要講下,老年腎陽虛便秘的特徵。
1.患者便秘
2.強行排便覺無力
3.用瀉藥無效
4.自覺便乾
5.排出先硬後漿
6.小便不利

這就對應了此方沒有用瀉藥,卻能一一改善便秘的對應藥效。

在更古代,陽虛便秘甚至會服用硫黃。也是一個原理。硫黃介紹詳見硫黃那一篇。(硫黃有機會有毒,勿自行服用)
傳送見留言欄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30/10/2025

脈的科學例子
脈數、脈緩、一息四至,這三個是古籍中的記載。

黃帝內經:"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難經:"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數者府也;遲者藏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脈經:"數脈、 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數者進之名)、緩脈、去來亦遲,小駛於遲。(一曰浮大而軟, 陰與陽同等)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 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1.一息四至
現代科學用分鐘告訴我們,人的呼吸平均在每分鐘12到20次,心跳平均為1分鐘60~100下。

根據內經:所謂的一息四至,是指一呼一吸,心跳4-5次。

根據難經:
一日:13500次/12小時/60分鐘=18.75
一夜:13500次/12小時/60分鐘=18.75

即一分鐘,包括閏數是在平均75-93次心跳。
這就對應上現代平均數

這是第一個關於"脈"的科學數據

2.脈數
數指一息6-7至,即每分鐘90次以上。根據難經:數則為熱、為腑。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體溫每升高一度,心率增10~15下。

3.脈緩
呼吸3至,去來極遲,即每分鐘60次以下。根據難經:遲則為寒、為臟。

----------------
以上計數或許會有人覺得複雜,不過雖然現代我們中醫用現代的計心跳方法,但不妨礙我們傳統的把脈。我們把脈是有科學和數學根據,不是用玄學產生出來的。

只是我們在使用上都是直接落結論。如脈數,是有熱,而清"腑"可降溫。脈緩是寒,加溫加心跳可改善"臟"。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28/10/2025

打思噫
廣東話叫"打思噫",正名為"呃逆",古名為"噦"。

這是一個很複雜,又嘈,又辛苦,又難停的病。

如果是單純的呃逆,胃氣上逆動膈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病證。

臨床上有因飲食,情志,脾胃虛弱等因素。而分證上有虛實不同。
實症上有寒呃、熱呃、氣滯呃、痰呃、瘀呃、食呃等。
輕症的呃逆會自愈,實症更易改善。

用民間方法對輕症都可能有一點效
1.分散注意力,消除緊張情緒及不良刺激。
2.憋氣
3.喝開水一大口
4.手指輕輕刺激咽部。
5.將混合氣體裝入塑料袋中吸入
6.嚼生薑片。
7.生韭菜汁服。
8.柿蒂煎水口服
9.排尿
10.仰頭

中醫可以用藥式穴位刺激,如竹茹橘皮湯或按十個指頭的井穴等都會有一點用。用丁香也有一定作用。

虛症也可以打呃。如胃陰虛、脾氣虛等。

但不要以為打呃只是很簡單的病。因為大部分的重病病人,如果出現打呃現象,代表愈後差,甚至可能加重。在古代就有記載,如果出現痢疾,又出現呃逆,是危象。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27/10/2025

過情失眠
中醫常說,陰陽平衡,不單是身體,情緒也是。如果情志過極或過鬱,即是過用或過於抑壓,就會五志化火。簡單表現在情緒上,嚴重則表現在身體上。所以古代早至內經,已經有,癲、狂、鬱、躁等形容。也有如見鬼神、如有神靈、耳中有聲等。

在"一點藝術"那一篇之中,我提到過藝術家常見情志過極的情況。或者大家有留意都知道,有很多電影著名演員,都有情緒起伏大,甚至抑鬱或躁狂的問題。也不單是電影演員,很多影視創作者都有類似情緒。

過度用腦創作、壓力、睡眠不足、失眠、表演時的腎上腺素消耗、血清素和內啡的生成與消耗。全都是過度使用五志的效果。

講實際例子,Eason最近的訪問坦承幾年Tour出現驚恐症。youtuber熊仔頭因情緒病停了兩年。有很多喜劇影員,占基利、差利卓別靈也好,子華、周星馳也好很多人都會說在私下很認真、很鬱。我最近幾年很喜歡看台灣的漫才(日式相聲、雙人搞笑),團隊"蔡冠雙頭"中有一位叫冠冠的漫才師負責寫劇本,也有驚恐症問題。團隊"達康.come"在Podcast中也經常提到失眠及睡眠質素差的情況。

最可怕的是一開始的否認,到用物質(常見為大量煙、酒及提神飲料)去麻醉自己的大腦去支撐已過度使用的狀態。到後來連煙酒也無用。所有身、心疾病一同大爆發。

就是很多人都很敬重的作家倪匡,在年青寫作最高峰時也有這規律,雖然他的自我解釋是quota用盡。不過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個人能大量創作,又經歷過更年青時的艱苦歲月。雖然他很喜歡笑,但是煙、酒、創作用腦、壓力、情緒等是一致的。
到後來生活改變、思維改變、壓力改變、停煙酒,大腦重構,就再也不能用以往方式去創作。

其實如果有需要,有足夠的訓練,相信是可以以另一方式去創作的。例如他不再寫小說後,所有訪問的觀點仍是新奇有趣的。

講回主題,失眠和五志過用,是聯動的關係。搞好五志,有覺好瞓。相反,搞好睡眠,五志易調節。

與其靠外力(常見為大量煙、酒及提神飲料)死撐,到身體崩潰才睡三日三夜。或靠安眠藥越來越大量。不如先搞好睡眠,限制自己不被情緒思維影響,好好睡覺。當然,知道是一回事。凡事都有難度。是需要花很大力氣去改變的。

我不說加油、也不說強迫,情緒、emo不是罪,接受、等待、限制分量,從簡單的行為改起。

Send a message to learn more

Address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Monday 10:00 - 19:00
Tuesday 10:00 - 19:00
Thursday 10:00 - 19:00
Saturday 10:00 - 14: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中醫師 王志恆 TCM Practitioner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中醫師 王志恆 TCM Practitioner: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