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2025
或許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渴望對方能在我們還沒開口前,就已察覺我們的需要。
只是一個眼神、一個舉動,就能讓人感到被放在心上,被溫柔地捧在手心裡。
朋友說過一句話:「我知道我可以說,但我不想講。如果要靠我開口,才換來陪伴,那就不是他想陪我了。」期待從不喧嘩,它靜靜堆積在心底,像未寄出的信,久了,字跡也模糊。我們不說,不代表沒有需要。開口有時比沉默更孤單——怕麻煩、怕被忽略、怕說了也沒改變。於是選擇沉默,把落空收回心裡。
心裡的期待,像停在紅燈前的腳步,想前進,又怕太主動。我們望向對方,也許對方也在看著我們,只是誰都沒跨出那一步。當等待久了,仍等不到對方主動靠近,那股失落會慢慢轉成疑問:是我不夠好?不夠重要?還是不該期待?但有些答案,逼問不來。更多時候,我們可以回頭看自己——這份期待裡,是渴望被理解,還是想確認自己值得被放在心上?朋友想要的,不只是陪伴,而是那種不用開口,也會被記得的在意。而那份渴望,我們何嘗沒有過?
理解自己的渴望,不是為了急著表達,而是給自己一點空間,好好安頓那顆等待太久的心。當心慢慢穩了,也許就能學會選擇——何時說、說多少、用什麼方式說。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悄悄地想:我不只是希望你能主動察覺我的需要,我也可以慢慢說出我的感受、想法與渴望,讓你一點一點,看見我的心。
說出需要,不等於索求;不是妥協,也不是退讓,而是給彼此一個方向,也給自己一個出口。當我們能說出:「我希望你能懂我,但我也可以讓你知道我的感受。」這句話,不帶鋒芒,卻有分量。那是理解的重量,也是自我疼惜的重量。
總有一天,當我們準備好了,燈會變綠。我們踏出腳步,不再只是等待,也不再把愛寄託在對方是否能讀懂心意。說出需要,是讓對方知道——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在期待與表達之間不委屈自己,如何在關係中找到安心的位置。
愛,不是靠猜心思,而是在我伸出手時,你沒有推開;在我說出心聲時,你願意停下來聆聽——那一刻,停在紅燈前的心意、久未寄出的信件,就能被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