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25
“「儀式能令人轉變」這事情,在於我們殯儀行業真的經常會遇見,甚至經歷。由於我們是「送行者」,基本上都是陪伴著家屬走著最後這段送別的路程,所以經常都會發現有些家屬來找我們殯儀的時候,顯得又哀傷又徬徨,但經歷過先人的喪禮後,他們得到了釋懷,與一定程度療癒哀傷的能力。沒有錯,我夠膽說,不論甚麼宗教,喪禮的過程對在生的人是有非常切實療癒的作用的。
喪禮是愛與送別的融合結果,以及真的一生人一次的事,更是一個人云云在世幾十年的證明,所以在人類文明之間,喪禮才有那麼重要的地位,說為人生大事亦當之無愧。”
#人生大事
#哀傷療癒
最近醫管局新收費附加殮房收費一事,從網絡傳開後,引致市民、業界、「持份者」的迴響,最終醫管局選擇「從善如流」,將原本3日的免費期延長至28日,並強調此政策並非為了「賺錢」,而是鼓勵市民盡快處理先人遺體,使其入土為安。
其實關於這次的收費,作為十多年殯儀從業員的我真的有一些建議給醫管局。
從網絡上所有有關這次新聞的留言中,撇除一些謾罵的留言外,其實是次的收費引起迴響的,並不是醫管局將殮房變成收費項目,而是當中的「累進式收費」,以及當中最引為市民反感的「首3日豁免收費」。
死亡這回事,表面上離我們很遠,但事實根本每一天都圍繞著我們身邊發生。而每一位有一定程度年紀的香港人,應該都會經歷過自己家族中有親人的離世,故此大部分香港人對於本地喪事處理的流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而當中我們前線與顧客接觸的殯儀從業員,就更加理解香港人辦理喪事的心態與取捨。
作為一個喪親的家屬,如先人在公立醫院正常地離世,先人的遺體送入殮房後,那麼大部分的醫院都會在其後的2-3個工作天,發出含有三份文件的死亡文件,當中包括:
1. 由醫生簽發的死因醫學證明書
2. 火葬紙或土葬紙
3. 領取遺體證明書
當家屬取得這三份的文件後,就能夠尋找殮葬商處理先人的喪事。有這三份文件,我們可以前往(或者殯儀代辦),去政府的三部門聯合處(包括入境處、衛生署、食環署)去做往後一系列的「跨部門手續」。
入境署是作死亡登記註冊,正式將某人在入境處的紀錄中登記成為已死,並能申請正式的死亡證,證明此人已經因為某個死因而死亡,同時間登記完會出現一張我們行內俗稱「行街紙」的文件,作用是業界用來運送先人的遺體的證明,證明此遺體是合法死亡,與合法被運送。
完成了入境署櫃檯的死亡登記註冊後,就到衛生署的櫃檯,這是申請火葬或者土葬令的部門,他們會審視先人的死因與情況是否適合作火葬或者土葬,最後就會發出火葬令或土葬令,那麼先人的遺體才能安排火葬或者土葬,即是預訂政府的火葬場,或者租購墓地。
政府的火葬場與平時租用康文處場地的情況類似,以15天為期,每天上午9時15分,於食環署墳場及火葬場部門的網頁彈出新的日子的訂爐頁,即是如今天是9/11日,那麼正常來說今天的上午9時15分,就會訂到24/11日的火葬爐,不過因為今天是星期日,故此24/11日的爐,會在下一個工作天即星期一開。亦代表星期一會同一時間開24/11及25/11的火葬爐。
香港人事務繁忙,即使不需要看通勝擇日,在喪禮日期的選擇上都有很多客觀條件的取捨。例如:孝子賢孫等公司請喪假的日子、是否有些家屬甚至親友要從內地甚至外國回來奔喪.......等等非常客觀的條件影響選取喪禮的定日。
另外就是喪禮內容的影響,如果先人是醫院直出的簡單流程,基本上有爐的日子而家屬又可以的話,那麼就能成事;但如果家屬需要的是上殯儀館設靈的話,那麼除了火葬爐的問題,就要增添多一項「殯儀館有否靈堂」的問題,要「有房有爐」那麼才能成事出發。
故此,根據以上「非常客觀」的條件因素下,每一位喪親者,在處理先人的喪事上,都是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經濟考慮、喪禮內容期望、取捨、妥協......在「好好地為先人舉辦喪禮」與「實際情況」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去好好地送別先人。
你問我甚麼是最好的喪禮,其實我的答案就很簡單,很多訪問我都是這樣回答:
「只要在世的人能夠好好地透過喪禮與先人道別,反之亦然,先人亦能在喪禮,透過親友好好的送別下,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人世,那便是好的喪禮。」
當然這個好的喪禮,不限於儀式、繁簡、宗教內容,因為這些都是非常個人的價值觀,是每一個家庭自己的文化與情感與能力的結果,這就是以往殯儀流傳下來的四個字「豐儉由人」的真諦。
佛教當中經常強調「身語意」,就是:行為、言語、意念,要一致;基督教亦常常強調:要活得像基督,在信仰與行為上像主耶穌基督。
人要達至一個轉變,單純口中所說、單純的想法或者單純的行為,都不是真正的轉變,而是口中所說、心中所想、實際行動也一致時候才是真正的轉變。那麼怎樣進入這種轉變?儀式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當中既有口中說的、有思想的傳授、也有行動上的跟隨,所以參與宗教儀式,會使人慢慢改變。
「儀式能令人轉變」這事情,在於我們殯儀行業真的經常會遇見,甚至經歷。由於我們是「送行者」,基本上都是陪伴著家屬走著最後這段送別的路程,所以經常都會發現有些家屬來找我們殯儀的時候,顯得又哀傷又徬徨,但經歷過先人的喪禮後,他們得到了釋懷,與一定程度療癒哀傷的能力。沒有錯,我夠膽說,不論甚麼宗教,喪禮的過程對在生的人是有非常切實療癒的作用的。
喪禮是愛與送別的融合結果,以及真的一生人一次的事,更是一個人云云在世幾十年的證明,所以在人類文明之間,喪禮才有那麼重要的地位,說為人生大事亦當之無愧。
是次醫管局殮房的收費,為人詬病的,除了形同虛設的首3天免費。更為人指罵的,就是那「累進式收費」。試想想每一位喪親者在面對至親至愛逝世之後,在沉重與哀傷的心情下,要張羅與籌備喪事之餘,在新收費下,更得計算那隨時「起釘」的殮房收費,那是多麼的不為人道?尤其這是一個作為公營服務的機構所訂立的收費。
當然,在醫管局的角度,他們有一個定義叫「濫用」,他們認為有些個案寄存過久,導致殮房擠逼。去到「濫用」這個詞彙,我實在有點不明所以,先人的遺體一直寄存在殮房,家屬會有甚麼好處?難道會中六合彩?有哪一位喪親者不是想先人的喪禮「快快脆脆搞掂」呢?
在此次「殮房收費風波」下,也有一些傳媒訪問本人,我用了「不夠人性化」去形容此事。作為公營機構,的確需要走出一步,作多些諮詢甚至不恥學習,去理解當中的運作與困難,才訂立出一套大家都舒適的政策,而不是剛愎自用,單從「我」的角度去定立制度。雖然現在公院殮房收費免費期延長至28日,如果按照現時的情況也只是緊緊夠用,如果遇上了一些「殯儀旺季」,甚至農曆新年,相信也會有一些問題將會出現。
身為公營機構,或許醫管局應當學習一下一些政府部門,例如食環署。其實食環署墳場部與業界的溝通是非常密切緊貼的,而多年來與業界的互動,才能成就了現在不斷在改進中的喪葬系統,締造現時香港的喪葬文化與環境。
以上,是我作為殯儀從業員,對於是次公院殮房收費風波的心底話,很久沒有認真打長文章,感謝各位耐心閱讀。
#殮房收費
#公立醫院
#醫院管理局
#醫管局
#盧寵茂
#李夏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