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老治號」是香港老人科醫學會的社交平台,為大眾解開對老人疾病及醫療的種種疑問,提供「易入口」老人資訊,希望讓每位老人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好好生活。

香港老年醫學會 (HKGS) 成立於 1981 年,是一個非牟利的專業協會,為老人科醫生和其他對老人醫療感興趣的醫生提供服務,擁有約 200 名醫生會員。本會致力代表其會員,以及香港社會,尤其是長者發聲,旨在檢討和改善香港長者的照顧。醫學會的主要工作包括老人科醫學教育和培訓、提高老人科醫學標準、老人科醫學研究以及就政府有關老人的政策提出建議。

願景:
香港的每一位長者都能獲得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並改善生活質素。

使命:
1. 推廣和發展香港老人科醫學專業
2. 促進老人科醫學實踐中的高標準護理
3. 為從事老人科醫學的專業人員推廣針對老年人的培訓和護理
4. 促進老人科醫學研究
5. 就香港的老人政策和問題向公眾和政府作出建議

「老治號」則是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專為大眾開設的社交平台。

【認知障礙症患者 其實正在想什麼?】最近有機構舉辦「認知障礙症電影節」,希望透過一系列以認知障礙症為主題的電影,讓大眾了解患者與照顧者的日常,甚或為這有機會來襲的疾病作準備。的而且確,如果從沒接觸過,甚至即使接觸過,也很難明白這個奪走人記憶...
13/11/2025

【認知障礙症患者 其實正在想什麼?】

最近有機構舉辦「認知障礙症電影節」,希望透過一系列以認知障礙症為主題的電影,讓大眾了解患者與照顧者的日常,甚或為這有機會來襲的疾病作準備。

的而且確,如果從沒接觸過,甚至即使接觸過,也很難明白這個奪走人記憶、思考、表達、認知能力的疾病,到底是什麼回事;

那些患上認知礙障症的患者,漸漸失去能力表達,他們內心,其實有什麼感受?

對家人而言,至親漸漸失去個性,變成了另一個人,應該如何面對、接受、照顧,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甚至麻煩多多的親人?

也許,透過以下一些來自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心聲,可助我們了解他們的想法⋯⋯

💭「如果我患上認知障礙症,請你接受我的『世界』。」
也許我會以為自己仍在上班,或準備搭車去探望已故的朋友。即使你明知我搞錯,請不要嚴厲糾正我,讓我活在那個令我安心的世界吧!

💭「請不要把我當小朋友。」
我可能忘記你是誰,但我仍是那個曾在維園晨運、在酒樓飲早茶的成年人。請以慣用的語氣跟我說話,我希望被尊重。

💭「我仍然喜歡我曾喜歡的事物。」
讓我繼續聽我愛聽的歌手、看我喜歡的電視劇集;我喜歡去樓下散步,你陪我去好嗎?這些熟悉的事物,可以讓我開心。

💭「請不要在我面前談論我,以為我不存在。」
即使我無法回應,我仍在聽,我也有感受。

💭「如果你無法全天候照顧我,請不要自責。」
你已經很努力了。可以的話,不如找一間合適的院舍,讓我得到適切的照料。

💭「請常來探我。」
即使我不記得你是誰,然而你的出現,會讓我感到安心和溫暖。

💭「如果我搞亂了人名或地方名,請不要發怒。」
吸一啖氣,由得我吧。反正那些錯,其實無傷大雅。

💭「請不要因為我有病,便不帶我去家庭聚會。」
我仍然想跟大家一起過生日、造冬、團年,有家人在身邊,一起吃一起笑。

💭「請你以你希望別人待人的方式對待我。」

💭「記住我仍然是那個你熟悉及愛的人。」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認知障礙症 #照顧者

【柏金遜症治療 - 藥物效力的開關期】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早前邀請了來自意大利的 Stocchi 教授,分享他對主要影響長者的柏金遜症新治療的豐富經驗。他告訴我們,L 先生患有柏金遜症多年,某天覆診時沮喪地說:「醫生,我已經按時服藥,身體仍然僵...
10/11/2025

【柏金遜症治療 - 藥物效力的開關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早前邀請了來自意大利的 Stocchi 教授,分享他對主要影響長者的柏金遜症新治療的豐富經驗。

他告訴我們,L 先生患有柏金遜症多年,某天覆診時沮喪地說:「醫生,我已經按時服藥,身體仍然僵硬無法活動,藥物彷彿失效了。」儘管其他醫生多次調高左旋多巴(levodopa)劑量,其運動功能「關閉期」(off)症狀依然持續。患者堅稱藥物完全無效,家屬也無法提供更多資訊。

診症結束時,L先生正準備離開,Stocchi 教授卻敏銳觀察到:跟30分鐘前蹣跚走進診症室的狀態相比,L先生此刻的活動能力明顯改善了。細問之下,這正好是他服藥約兩小時後的「開啟期」(on),與剛到診所時的「關閉期」形成鮮明對比。然而L先生卻隻字未提這個好轉,只聚焦於痛苦的「關閉期」階段。

這是一個典型的「開關症候群」(on-off syndrome)案例——左旋多巴在使用數年後可能出現間歇性療效。若忽略病人的「開啟期」,可能導致過度治療,並增加副作用風險。

經過仔細的藥物評估,Stocchi 教授為 L 先生選擇了輔助藥物——如 entacapone 或 safinamide。為了降低不自主運動(dyskinesia)的風險,教授最終選擇了 safinamide。他解釋此藥可延長「開啟期」,令「開關」更加暢順。L 先生下次覆診時,表示十分滿意,藥物的「開啟期」明顯挺長了,讓他能享受生活。

隨着如 safinamide 等新藥在香港逐步上市,我們往後會再辦相關的研討會,協助老人科醫生掌握最新治療方案。

這個案例提醒醫生、病人以至照顧者:症狀的時間軸極為重要。不僅要記錄「何時不適」,也要注意「何時好轉」。教育病人與照顧者了解「開關症候群」的運動併發症,有助於提供準確的病史,避免無效的處方。

記住,詳盡的病史有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且能讓醫生更精準地調整藥物處方,有效改善病人的各樣功能。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柏金遜症 #藥物治療 #開關症候群 #科學研討會

【「老人科之母」話你知:「老咗唔一定係咁!」】「老咗係咁㗎啦,佢唔想郁咪由得佢坐喺度,邊有得好番?」張婆婆中風後,無法像以前那樣活動自如,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顧,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坐家中。女兒堅持不時帶媽媽去老人科覆診並做物理治療,但兒子卻覺得...
06/11/2025

【「老人科之母」話你知:「老咗唔一定係咁!」】

「老咗係咁㗎啦,佢唔想郁咪由得佢坐喺度,邊有得好番?」

張婆婆中風後,無法像以前那樣活動自如,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顧,大部分時間只能呆坐家中。女兒堅持不時帶媽媽去老人科覆診並做物理治療,但兒子卻覺得做什麼都是徒勞,反正「老咗就係咁」- 會病、會退化、會長期臥床。

也許,「老咗就係咁」正是很多人的想法。時間推到90年前,就連醫學界本身,也普遍抱着這種「年齡歧視」(ageism)。

直至1935年,一個轉折改變了一切。當時,英國倫敦有一名年輕外科醫生,Dr. Marjory Warren,她被派往一間貧民救濟醫院,裏面住了714個被認為「無法治癒」的老人。他們長期臥床、失禁、滿身褥瘡,躺在陰暗擁擠的大病房裡,沒人相信他們有機會康復。

然而Dr. Marjory Warren沒有放棄這七百多人。她親自檢查每一位病人,依據行動能力、排泄功能與認知狀態分類。她重新設計病房環境,組建跨專科團隊——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在她的努力下,原本 714 張病床的「慢性病倉庫」,最終只剩 200 張——35% 的「無藥可救」病人重返家庭或安老院。

這就是英國第一個「老人科病房」的誕生,「老人科」的雛形,也自此出現。

Dr. Marjory Warren強調幾個醫學理念:

- 人性化關懷:醫學不能只看數字、存活率或病程長短,因為「我們治療的不是疾病,而是人」。
- 專科與全科並重:她主張老人科應成為獨立專科,就像兒科一樣,但同時醫生必須具備廣泛的全科知識,因為老人往往有多重疾病。
- 分開又融合:老人需要專屬病房,但這些病房必須設在綜合醫院內,才能享有完整的診斷與治療資源。
- 居家與社區照護:她強調「盡可能讓老人留在家中」,因為熟悉的環境有助康復;同時,居家護理是整個醫療體系的基石。

Dr. Marjory Warren的努力,促成英國醫學會於1947 年發表一份關於照顧老年與弱者的醫療報告,並在1948年,正式建立老人科服務且納入了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她也是英國老人科醫學會的創會成員之一,畢生對推動老人科作出莫大貢獻,更被後世稱為「老人科之母」(mother of geriatrics)。

上述Dr. Marjory Warren強調的醫學理念,時至今日,仍然是老人科所堅信。不少專科亦相繼開始為病人進行跨專科評估(multidisciplinary assessment),可以更全面了解病人的狀況。

再過兩天,就是「老治號」成立三周年,希望透過分享「老人科之母」的信念,讓大家更明白,只要用對方法,很多長者問題都是可以逆轉。記住:「老咗唔一定係咁」!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老人科之母 #跨專科評估

【長者痙攣管理證書課程】長者痙攣及關節攣縮問題,其實十分普遍。一些長期臥床,患有中風或慢性病的長者,手腳可能會有長期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形成關節無法自然伸展,最後關節僵硬變成攣縮。這些情況不單會為長者帶來痛楚不適,增加日常基本護理如穿衣換尿片...
04/11/2025

【長者痙攣管理證書課程】

長者痙攣及關節攣縮問題,其實十分普遍。一些長期臥床,患有中風或慢性病的長者,手腳可能會有長期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形成關節無法自然伸展,最後關節僵硬變成攣縮。這些情況不單會為長者帶來痛楚不適,增加日常基本護理如穿衣換尿片等的困難,更可能導致一種叫「自發性骨折」的嚴重併發症——即使沒有跌倒或受外力撞擊,也可能在日常護理中骨折。研究更顯示,長期臥床而依賴護理的體弱長者,如果同時患有嚴重痙攣及關節攣縮,發生自發性骨折的風險高達16.5倍。

其實肌肉痙攣可以透過正確的姿勢和拉伸來預防關節攣縮,詳情請參考我們之前的貼文(連結在留言)。嚴重的肌肉痙攣也可以透過注射肉毒桿菌去放鬆肌肉。然而,其安全性與效果,取決於醫生的臨床判斷和注射時定位肌肉的技術(如使用超聲波)。

為了提升老人科醫生的相關技巧,香港老人科醫學會早前舉辦了首個「長者痙攣管理證書課程」,全面提供系統化、理論與實務兼備的專業訓練,打破以往只靠半天工作坊的簡略模式。

除了痙攣和攣縮的流行病學與病理生理學,此課程還涵蓋了最新的治療技術:如用超聲波定位下的肌肉注射肉毒桿菌及閉孔神經阻滯。特設的實務評估,更有助學員將知識應用於臨床。

最終共有17位來自老人科的專業人士成功完成課程並獲頒證書。

我們希望課程能減少長者痙攣及攣縮引致的併發症,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且推動多學科合作,提升長者醫學服務水平。

衷心感謝所有講者、考官、支持機構及義工的參與與支持!期待未來繼續舉辦更多專業活動,一同為長者健康努力。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痙攣 #自發性骨折 #長者痙攣管理證書課程

【唱着歌陪伴她在院舍離開⋯⋯】梁先生的媽媽早年入住院舍,當時她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末期,不時需要進出醫院,進行各樣治療及檢查。這些顛簸過程,不但令長者痛苦,看在家人眼中,亦感心力交瘁。「其實媽媽較早前已簽署了預設醫療指示,拒絕進行創傷性急救。...
30/10/2025

【唱着歌陪伴她在院舍離開⋯⋯】

梁先生的媽媽早年入住院舍,當時她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末期,不時需要進出醫院,進行各樣治療及檢查。這些顛簸過程,不但令長者痛苦,看在家人眼中,亦感心力交瘁。「其實媽媽較早前已簽署了預設醫療指示,拒絕進行創傷性急救。」

後來梁先生參加了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這計劃除可讓梁媽媽留在院舍進行安寧護理,免卻再不斷穿梭醫院,她更於臨終前一星期,被安排入住院舍特設的「安寧房間」。

這段期間,家人可以在房間長時間陪伴:梁媽媽想吃的時候,家人便親自餵食;她不想吃,便由得她。家人甚至可以在梁媽媽耳邊細訴心聲,在床邊誦經。房內負責照顧的護士,又保持跟家人聯絡,讓家人得悉梁媽媽的情況。當梁媽媽接近彌留,家人們兩小時前已抵達院舍,一起在梁媽媽身邊唱着歌,陪伴她離開⋯⋯

自去年6月政府修訂《死因裁判官條例》,安老院舍院友只要符合三個條件:生前如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離世前14日內曾接受一名註冊醫生診治,且死因證明書註明死於自然,他們在院舍離世,便無需呈報死因庭。

這法例讓不少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終老,不用在臨終前進出醫院,也方便了家人,可以更長時照顧及陪伴臨終的長者。然而要實際執行,尤其中國人對死十分忌諱,院舍及家人要面對的挑戰,也真不少。

賽馬會安寧頌「安寧在院舍」計劃,正正就是為長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晚期照顧服務,在院舍提供專業紓緩治療及全面支援服務,讓病患按個人意願選擇合適的安寧護理,有尊嚴地渡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此計劃舉辦10年,參與的院舍增加至現在的96間,還有更多院舍繼續加入。

參與此計劃的院舍,特設「安寧房間」,讓進入瀕死期又不想再次入院的長者入住。此房間不單允許家人24小時陪伴,更配備專業醫療設備,也有醫生巡診及護士照顧,確保臨終的長者得到合適的照料。整個安排不僅保障了臨終者的私隱,也減少對其他院友和家屬的影響。

期間,院舍職員會協助家人,例如處理殯儀等方面的安排。他們也接受過專業培訓,懂得如何照顧臨終者的身心,以及妥善地處理遺體,讓安寧離世成為一個有尊嚴的過程。

雖然現時法例提供更多「在居處離世」的選擇,但每個人適合的照顧和離世地點各有不同,並無標準答案。如果可以提升臨終照顧的品質,相信不論對臨終者以及家人,都是好事。

🎥相關短片請看留言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善終 #晚期照顧 #在居處離世 #生死教育 #死因裁判官條例 #末期疾病 #賽馬會安寧頌 #安寧在院舍 #香港老年學會

28/10/2025

【給照顧者的短暫假期 - 長者住宿暫託】

「我就快崩潰!」放工時,阿欣匆匆對同事抛下了一句,便馬上趕回家。

阿欣與父母同住,是屋企的經濟支柱。每天放工便要回家接爸爸的班,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的媽媽。由於媽媽試過自己出街走失,而且開始有吞嚥困難,所以基本上每天的起居飲食,都要由人貼身照顧。

阿欣很久沒約過朋友,她的爸爸更甚少機會出街。長期下來,二人身心俱疲,爸爸還開始出現抑鬱。

「不如你安排媽媽去『 長者住宿暫託』幾日,俾自己同你爸爸抖下!」同事有天跟阿欣說。

「咩暫託?我負擔唔起呀!」阿欣收入不高,每當聽到任何額外支出,都令她十分擔心。

「我都係聽朋友講,係社署嘅服務,專係俾啲需要人照顧嘅長者住一段短時間,等啲照顧者可以休息下。聽講都係幾十蚊一日。」

這項「長者住宿暫託」服務,是為了照顧者而設。當他們因為個人事務、身體不適、家庭緊急情況或需要短暫休息時;又或者負責照顧的外傭需要放假回鄉,可以安排長者入住認可的安老院舍,獲得短期照顧。服務期一般由數天至六星期不等,視乎需要而定。

此服務適合:
- 年滿60歲以上長者
- 有真確照顧需求
- 體格及精神狀況適合同群體生活
- 健康及自理能力符合住宿院舍要求
- 住宿暫託期滿後,家人須接回長者照顧

阿欣經社工幫忙,成功申請了住宿暫託三星期,讓爸爸放一個短暫假期,飛往加拿大探望兒子。她和爸爸雖疼惜媽媽,但長期照顧為他們帶來巨大壓力,現在終可短暫地卸下重擔。期間媽媽獲得院舍悉心照顧,暫託期滿後,阿欣會接回媽媽繼續照顧。

照顧者不妨多善用「長者住宿暫託」服務,讓自己也被照顧。此項服務需透過社工轉介,如有需要,可致電支援專線182 183諮詢,或於非辦公時間直接聯絡指定私營安老院。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社署 #長者住宿暫託 #照顧者 #安老院舍

【 #醫科生投稿文章:腳腫就是心臟病?】「私家醫院的醫生話我媽媽心臟病啊!」 朋友致電給我,擔心地說。不單是病人,就算是醫學生的我,聽到是「心臟病」,都會被嚇一跳!「醫生話佢的肺部有很多積水,加上她的腳腫,行斜路時的氣喘,最有可能係心臟病,...
23/10/2025

【 #醫科生投稿文章:腳腫就是心臟病?】

「私家醫院的醫生話我媽媽心臟病啊!」 朋友致電給我,擔心地說。

不單是病人,就算是醫學生的我,聽到是「心臟病」,都會被嚇一跳!

「醫生話佢的肺部有很多積水,加上她的腳腫,行斜路時的氣喘,最有可能係心臟病,點算呀!」

我暗叫一聲不妙—氣促、腳腫、肺積水,正是教科書上典型的心臟衰竭症狀:由於心臟泵血功能衰退,引致腳腕和肺部積水。嚴重肺積水的病人,連在家中活動也會感覺氣喘。

「佢兩隻腳已經腫了三個月,一直都唔退,先嚟睇醫生,點知咁大鑊!醫生仲叫佢即刻入院添⋯⋯」

私家醫院收費不便宜,難怪朋友會打給我問問意見。

「你平時覺唔覺佢氣喘啊?」
「佢又冇咩講過喎⋯⋯不過佢有支氣管擴張,條氣本身都唔好,覆診咗十幾年⋯⋯」

據朋友說,他媽媽平日買菜健步如飛、也有做運動的習慣。除了支氣管擴張,沒有其他心臟病的風險因素。

「唉,我成日都叫佢唔好咁粗勞,佢一日行過萬步㗎!」朋友有點責怪的意味。「醫生話入院檢查清楚好啲⋯⋯睇怕要幾萬蚊啦⋯⋯」

以她的病徵,似乎不像心臟衰竭。我建議他們翌日去見老人科醫生,聽聽有否其他說法⋯⋯

「我阿媽隻腳冇事啦!醫生話佢隻腳循環唔好,唔關個心事!」 一星期後朋友回覆我。

「原來佢一日飲成4升水,怕中暑喎,而且夏天成日口啖啖,食鹽又多咗;佢而家有做腳嘅運動,飲少咗水,隻腳冇腫啦!」

而朋友媽媽的氣喘和肺部雜聲,其實來自她長期的支氣管擴張,與腳腫無關。

教科書上,心臟衰竭、肝衰竭、腎衰竭等都能引致腳腫;但來到現實生活,老友記腳腫卻可以有很多其他原因:如某些血壓藥的副作用、飲水太多、甚或是腳循環變差.....

在香港,老人科並不算一個熱門專科。老友記有不舒服,不少人會建議他們向不同「專科」醫生求醫:腳腫去看心臟科、腰痛去看骨科、頭暈去看神經內科⋯⋯結果許多長者同時有五、六科的覆診和轉介,處方的藥物甚至高達十多種⋯⋯

但有時,問題卻還是未能完全解決......

老友記去看老人科,醫生會作出綜合評估和全人照顧,並協調各專科和藥物使用,而不只是針對單一部位或疾病進行治療。由於長者大多虛弱,且患有多於一種慢性疾病,病情錯綜複雜,甚或受藥物副作用影響,如果能夠全面地評估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包括身體、心理、各種功能等方面,有助得到更準確的診斷。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心臟衰竭 #腳腫

【日後最想得到怎樣的照顧?】雖然已經年過70,父母現在還精靈活潑,日常生活統統自己搞掂。但所有人的年紀,始終一天比一天大,到了某天,他們可能漸漸失去能力煮飯、沖涼、食藥。甚至獨自在家生活可能未必安全。人總有需要幫手的時候,到了這天,他們希望...
21/10/2025

【日後最想得到怎樣的照顧?】

雖然已經年過70,父母現在還精靈活潑,日常生活統統自己搞掂。但所有人的年紀,始終一天比一天大,到了某天,他們可能漸漸失去能力煮飯、沖涼、食藥。甚至獨自在家生活可能未必安全。人總有需要幫手的時候,到了這天,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照顧?

請家傭?入住安老院舍?抑或他們已有自己的想法及安排?無論是什麼選擇,最好預早考慮,因為各種安老服務,大都不便宜。子女或者父母,可先預計一下所需費用,並看看是否有足夠財務準備,或者申請相關資助?

正如上幾個帖子談及的各樣安排,與其臨急倒瀉籮蟹,不如盡早跟父母商量,搞清楚他們的個人需要及意願。例如:

「朋友個爸爸病咗,想請個鐘點照顧員,原來都唔係咁易,有錢都搵唔到人,住院舍又好貴,結果搞到好混亂⋯⋯」

「你無端端搵個人返嚟,都唔知佢信唔信得過!」

「係呀,尤由是臨急臨忙,都幾麻煩!如果係你,你會想點樣安排?」

其實社署提供一系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讓經社署評定為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使用,除了院舍照顧服務,亦有社區照顧服務,給在家居住的長者使用。他們還設有不同類型的長者照顧服務券,給合資格的長者申請,讓負擔能力較低的長者獲得較多政府資助。

最後一樣要問年長父母,也是這年代十分重要的,就是各樣密碼,例如銀行、保險箱、保險、醫療系統、電郵⋯⋯如果將來有事急起上嚟,要試或者重新更改改密碼,只會是十萬個頭痛。趁父母頭腦清晰,跟他們整理一份密碼清單,然後存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以備不時之需。

緊記跟父母談論這些,不是要控制,或者幫他們作主。而是希望預早了解父母的意願,未雨綢繆,然後當他們需要幫忙的時候,為他們作出他們最希望的安排。

社署長期護理服務:https://www.elderlyinfo.swd.gov.hk/tc/introduction-long-term-care-services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安老院舍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 #日間護理中心

【走得安詳啲 都係一個選項】除了財產分配,自己人生最後一步怎樣走,包括接受或者不接受什麼治療,最好也可以由自己決定。然而,長者一般不會,甚至不知道,可以預先為自己在這方面作選擇。試想像父母有天突然昏迷或者失去意識,但他們其實正處於疾病末期,...
16/10/2025

【走得安詳啲 都係一個選項】

除了財產分配,自己人生最後一步怎樣走,包括接受或者不接受什麼治療,最好也可以由自己決定。

然而,長者一般不會,甚至不知道,可以預先為自己在這方面作選擇。試想像父母有天突然昏迷或者失去意識,但他們其實正處於疾病末期,或者病情已不可逆轉,他們是否再希望進行插喉、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維生治療?因為這些治療,可能只可暫時維持生命,但對於病情不可逆轉或臨終階段的病人來說,可能只是延長痛苦,甚至是病亡過程。例如:

- 心肺復甦術在年長或病重人士身上成功率低,亦可能導致肋骨斷裂、腦部缺氧。
- 插喉或使用呼吸機可能令病人無法說話、進食,甚至長期臥床。

如果沒有清楚指示,醫院或急救人員會按標準程序搶救。家人臨時要決定是否搶救,可能有人說做,有人說不做,可能導致爭拗或內疚。病人亦可能因此要經歷不必要的痛苦或延長臨終過程。

要年長父母明白這些過程,然後為自己作出決定,絕不容易。子女可以嘗試借用別人的故事,引導他們看到「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例如:

「阿爸,我最近聽朋友講,佢阿媽中風之後昏迷咗成個禮拜,喺醫院又插喉又電擊急救,聽到都戥佢辛苦!但係搞完一大輪,佢都係走咗。其實醫生都講過佢唔會好番,俾佢走得舒服啲咪仲好⋯⋯」

「咁唔通由佢死咩?!」

「有啲人可能寧願死得安樂啲!其實想唔想做呢啲急救,可以預先講清楚,到之後就算昏迷咗講唔到嘢,醫生就會跟住做,唔使靠估。」

「講俾邊個聽?我點知到時邊個醫生醫我?」

「有份文件叫『預設醫療指示』,你可以趁自己神志清醒時幫自己諗定填定。政府都有表格,免費嘅。」

「揀咗唔急救咪即係死路一條?」

「你可以指明那些情況下,拒絕接受那項醫療程序。唔係唔救,而係唔會幫你做一啲,你唔想接受嘅治療。」

尊重病人意願,是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的大前提。這文件可以讓父母提早考慮,也讓家人了解其意願,避免危急情況下出現爭拗,或讓病人受到不必要的痛苦。無論父母最終怎樣決定,一定比不曾作任何考慮好。

預設醫療指示表格:https://www.healthbureau.gov.hk/cn/press_and_publications/otherinfo/241100_adlto/index.html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平安三寶 #預設醫療指示 #心肺復甦術 #插喉

【誰想被人凍結戶口,財產被法庭分配?】跟年長父母傾偈,遺囑與持久授權書是最必須但又最難傾的題目。首先講死已是大忌,講錢又傷感情。一旦父母疑心較重,代入了粵語殘片的謀財害命情節,未開口先拉你去打五十大板,沒有很多子女夠膽挑戰。既然他們有此顧忌...
14/10/2025

【誰想被人凍結戶口,財產被法庭分配?】

跟年長父母傾偈,遺囑與持久授權書是最必須但又最難傾的題目。首先講死已是大忌,講錢又傷感情。一旦父母疑心較重,代入了粵語殘片的謀財害命情節,未開口先拉你去打五十大板,沒有很多子女夠膽挑戰。

既然他們有此顧忌,不妨試試一開始便將各樣顧忌全盤托出,例如:

「近排聽到,有個老友記突然中風昏迷,銀行凍結咗佢個戶口,啲錢全部唔郁得。佢個仔要去搵律師,要申請呢樣嗰樣!又花錢又花時間!佢個仔本來提議過搞持久授權書同遺囑,個老竇又話個仔謀住佢啲錢,結果搞到咁麻煩!」

對着父母,緊記避免直線抽擊,溫和地借第三者過橋,勝算一般較高。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銀行戶口也有機會被突然凍結,以及要花錢甚至上法庭去處理那些問題,便會有興趣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他們未必清楚遺囑與持久授權書的分別,這時可以更詳細地解釋,如果沒有這兩份文件,有機會出現什麼後果:

❌ 沒有持久授權書(EPA):
- 如果父母失去行為能力(例如中風、認知障礙),子女無權處理父母的個人事宜、醫療治理、銀行戶口等事務。
- 要向監護委員會申請「監護令」,程序繁複,需時頗長,而且法院的決定可能無法完全符合父母的意願,甚至引發家庭糾紛。

❌ 沒有遺囑:
- 當父母離世,遺產將依據現行法律規定的優先順序進行分配,這可能與已故父母的個人意願不符。
- 可能引起兄弟姊妹之間爭拗,甚至法律糾紛

相反,如果預先訂立了遺囑及持久授權書,父母不單可以有能力時,仔細考慮,作出自主安排,清楚指定誰負責處理財務、醫療決定。亦可減少法律程序與費用,避免日後子女爭拗或誤解。

當然,子女本身未必清楚訂立遺囑及持久授權書的方法,也擔心牽涉許多費用。不少社福機構不時舉辦「平安三寶」相關講座,子女可以帶同父母一起參與,聽聽專業人士的解釋,能加強他們的認知與信心。

有關監護委員會:http://www.adultguardianship.org.hk/content.aspx?id=home&lang=tc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遺囑 #持久授權書 #平安三寶 #監護令

【與父母傾善終安排 不妨借朋友過橋】當父母年紀愈來愈大,做子女的,有很多問題需要為他們考慮,例如健康、財務、居住安排等。然而考慮之際,子女們更需要有技巧地跟他們討論,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意願,以作出最適合他們的安排。但怎樣開口呢?中國人,尤其是...
09/10/2025

【與父母傾善終安排 不妨借朋友過橋】

當父母年紀愈來愈大,做子女的,有很多問題需要為他們考慮,例如健康、財務、居住安排等。然而考慮之際,子女們更需要有技巧地跟他們討論,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意願,以作出最適合他們的安排。

但怎樣開口呢?中國人,尤其是年長一輩,對「死」對「錢」都十分敏感,談論「萬一有事」往往會被視為不吉利或不孝。然而,若能以關懷和實際角度切入,盡量令父母感受到尊重與安心。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幫助子女在不觸忌諱的情況下展開這類對話:

-「最近聽朋友講, 佢媽媽突然入院,啲文件好亂,搞到好頭痛。我諗住自己都整齊啲資料,不如順便幫你哋睇睇?」

- 「朋友個爸爸病咗好耐,最近又中風,佢啲仔女喺醫院嘈晒大交,拗幫唔幫阿爸急救⋯⋯」

- 「朋友五十幾歲就突然心臟病走咗,剩番啲遺產搞到立立亂。我諗緊係咪都應該去立定份遺囑,你有無立過?」

可以借朋友的故事或自己作切入點,打探一下父母對善終安排的看法。也許他們十分正面,或者他們從沒想過,對相關安排亦毫無概念。這種「朋友遇到困難」的開場,比較容易引起他們的「八卦」心理,有興趣知道「後事如何」,甚至開始考慮「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這樣可以讓對話變得自然,避免讓父母覺得你在「催他們走」。他們可能曾聽過類似故事,但對實際的安排,往往一知半解,甚至有很多疑惑。如果是這樣,就要抓緊機會加深他們的印象。

緊記開始時別急於走入正題,或者指明要他們考慮那項安排,最好先花點時間「打底」,讓他們了解一些基本背景,也讓子女摸索清楚,父母對善終安排的想法。

沒錯,跟父母討論這題目,需要很多時間,所以對話應盡早展開,慢慢一關一關打上去。最重要讓他們明白,朋友那些問題,是有方法避免。現在,你正跟他們一起作好準備。

評估了父母自行處事的能力,以及了解他們對臨終計劃的想法後,我們會進一步探討,子女可如何跟年長父母討論以下安排,敬請留意:
- 確保他們有遺囑來管理財務或遺產
- 持久授權書
- 概述他們對醫療護理的意願,例如預設醫療指示
- 了解他們對長期護理的看法,例如在家照顧或入住安老院
- 慢慢取得他們的密碼或保險箱的安全鎖資訊
- 給他們安慰和放心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8 段要跟年長父母傾的重要對話】人有個特質,誰都一樣:就是我們的年紀,都會一年比一年大。你我如此,我們的父母亦如是。尤其40歲打後,這特質更是愈來愈自覺。因為除發現自己白髮開始漸露,也看到年近70的父母,身體各方面都在日漸衰退,他們由以前...
07/10/2025

【8 段要跟年長父母傾的重要對話】

人有個特質,誰都一樣:就是我們的年紀,都會一年比一年大。

你我如此,我們的父母亦如是。

尤其40歲打後,這特質更是愈來愈自覺。因為除發現自己白髮開始漸露,也看到年近70的父母,身體各方面都在日漸衰退,他們由以前照顧子女的強人,變成需要子女照顧。很多問題,需要子女適時去考慮去處理。

例如「錢」和「死」,這些中國人普遍避談的東西,我們更加要趁早找機會跟父母傾談。不談,不代表問題不存在。等到有天父母無能力再談,問題只會更難處理。

當然,要展開這種對話,絕不容易。第一步,可以先從日常生活開始,嘗試評估一下,父母是否仍能妥善處理自己的事務。

大家可以留意以下情況:
* 他們是否忘記繳費或重複付款?
* 是否對銀行、退休金甚或日常購物等事感到混亂?
* 是否開始依賴你處理簡單的行政或財務事務?
* 是否難以辨清眾多來歷不明的電話訊息?

如何開展對話?
* 選擇輕鬆的時機,例如家庭聚會或茶餘飯後
* 建議跟他們一起去接受健康檢查
* 用關心而非質疑的語氣:「最近你申請長者服務係咪好煩?我可以幫下手。」
* 以自己的經驗為切入點,例如:「我最近處理某些銀行交易時遇到麻煩,你有無試過?」讓話題自然展開。

記住,子女不是「干預」,而是「同行」。我們不是要取代父母的決定權,而是確保他們在需要時有支持、有選擇。如果父母不願多談,也別勉強,可嘗試另找機會,保持輕鬆的對話態度。也無需一次談到底,這種對話需要時間,由淺入深,不要讓父母感到壓力,覺得要即時作出任何決定。

往後幾篇,我會分享如何在不觸及忌諱的情況下,談論「萬一有事」的安排(例如持久授權書及遺囑等),敬請留意。

#老治號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老人 #長者 #老人科 #跟父母對話

Address

HKGS Secretariat, C/o Health Impact Consulting Limited, 21/F, CS Tower 50,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Kowloon

Websit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8L3aOGbT-ASk03V4Qnbcw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老治號 -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HKGS: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