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相隨 仁愛關懷殯儀服務

愛相隨 仁愛關懷殯儀服務 計劃由非牟利慈善團體「毋忘愛」主辦,協助喪親基層家庭,為摯愛舉行一個享富尊嚴的個性化喪禮。

毋忘愛深信每個人的生命,不論身份地位,都是獨一無二、皆有值得肯定之處。自成立以來,通過教育、倡議及實踐,讓大眾思考生命的意義,並提倡及開創個性化、環保的喪禮。

關於「生命頌」基層殯儀服務計劃:

毋忘愛於 2022 年 9 月開展「生命頌」基層殯儀服務計劃,計劃有幸獲得「陳廷驊基金會」鼎力支持並成為發展夥伴及捐助機構,以協助有需要處理親人身後事的弱勢社群、在職低收入及經濟困難的家庭,為親人妥善舉辦一個享有尊嚴的個性化喪禮。 服務目標: 為因喪親及遭逢經濟困難,而難以支付喪禮開支的人士及家庭,提供服務支援。 服務內容: 提供的個性化殯儀服務包括:協辦手續及文件、喪禮規劃、喪禮場地佈置及安排、宗教儀式安排、先人護理服務、訃聞編製、骨灰安葬、哀傷輔導等,因應先人及家庭需要而異。

服務對象:
- 在職低收入家庭
- 面對孩子離世、親屬意外離世的在基層家庭
- 經轉介機構證實難以應付喪禮開支的人士或家庭

謠言和猜測是傷害家屬的利刃,而尊重與理解才是撫平傷痛的良藥!
28/05/2025

謠言和猜測是傷害家屬的利刃,而尊重與理解才是撫平傷痛的良藥!

日前,九龍灣發生了一宗致命交通意外,一位伯伯在橫過馬路時不幸遭一輛巴士撞斃,事件令人痛心。然而,有觀眾向電視台提供行車記錄儀影片,並推測伯伯可能有自殺的意圖。在未有充分了解背景資料及當事人的家庭狀況之下,發表這揣測性的評論,讓伯伯的家屬感到深受傷害,這無疑對他們造成了二次打擊。伯伯不幸遇上意外,這本身已是令人悲痛的事件。然而,旁觀者基於推測認為伯伯有自殺意圖,這種說法讓家屬感到難以接受。此外,家人在節目畫面中認出了伯伯的身影,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悲痛,情緒受到極大的衝擊。

社會上有些人習慣對事件妄下評論,甚至憑空想像出未經證實的動機。這種行為不僅無助於事件的真相釐清,反而可能對家屬造成深遠的心理影響。每一個失去親人的家庭,都需要時間與空間來處理悲痛,然而外界的猜測與議論,卻像刀子一樣刺進他們心中,讓傷痛加倍。

我們必須意識到,媒體報導與公共討論應以尊重事實為基礎,尤其是在涉及逝者與其家屬情感的情況下,更應該以謹慎和尊重為前提。任何未經證實的言論或猜測,都可能引發新的傷害。像這起事件中,伯伯的家人已經因伯伯的離世而極度悲傷,但其他人無端推測“自殺”意圖的言論,卻讓他們再次陷入痛苦與自責。這種情況不僅是對逝者的不尊重,更是對家屬心理的巨大折磨。

毋忘愛呼籲大眾在面對類似事件時,應該避免在真相尚未明朗前發表任何會引起誤解或傷害的言論。同時,媒體也有責任避免播出可能帶有傷害性的內容。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每一個家庭的悲痛都應該被理解。我們能做的,是以同理心陪伴受害者家屬,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安心。

請謹記,謠言和猜測是傷害家屬的利刃,而尊重與理解才是撫平傷痛的良藥。希望每個人都能尊重他人,讓社會更加包容與和諧。

#生命頌 #愛相隨 #仁愛關懷殯儀服務 #毋忘愛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8zCY3gq3E/?mibextid=wwXIfr
25/04/202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8zCY3gq3E/?mibextid=wwXIfr

尊嚴告別 生死兩安
毋忘愛現招募「愛相隨」仁愛關懷殯儀服務計劃的義工,項目為「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資助,協助最高危/有需要的低收入喪親家庭為離世摯親舉辦一個享有尊嚴的個性化喪禮,包括:喪偶的長者,年輕的喪偶者或喪子女者,自殺或意外身亡等。

因應個人專長,義工將擔任不同崗位的工作,包括主持生命頌禮、殯儀禮賓接待、撰寫文章、訃告設計及場地佈置等。我們鼓勵大家善用自身的長處協助他人,既可豐富自己生命閱歷,又能以生命影響生命,從而一起建立仁愛關懷的社區。

培訓內容:
- 殯葬流程
- 死亡文件辦理手續
- 個性化環保喪禮
- 生命頌禮稿件撰寫
- 各類宗教禮儀
- 基礎紙藝
- 陪伴及關懷技巧
- 懷緬治療 / 人生回顧
- 遺物斷捨離
- 火葬場療癒之旅 (可選擇性參與)

導師及分享嘉賓:
毋忘愛 主席 范寧醫生
毋忘愛 諮詢委員會成員 黃民牧師
心呼吸 創辦人 常霖法師
資深道教師傅 蔡文傑先生
香港建築中心 施琪珊建築師及藍兆偉建築師
愛相隨項目經理 葉苑茵女士
毋忘愛 生命頌禮司 及 一衆資深義工

名額:20人

日期:2025年5月20、22、24、27、30日 (共5天,共40小時)
實習日期:2025年6月10日至2025年12月6日 (6個月,提供最少20小時的服務)
對象:18歲或以上熱心人士、退休人士為佳 (可在星期一至五上下午均可提供服務者優先)
按金:$1000 (完成整個培訓及實習要求,可退還按金。)
地點:九龍灣臨興街21號,美羅中心二期 11樓21室
截止申請期: 2025年5月7日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KLuZ7EhScbUsGt7HA

(我們將於5月12日前聯絡申請者進行面試)
參加者在完成整個培訓及實習後,可獲得由毋忘愛頒發的義工證書。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 #毋忘愛 #基層殯儀服務 #在職低收入 #社福機構 #義工 #生命頌禮 #生命頌禮司 #告別禮 #個性化喪禮 #好好道別 #尊嚴 #尊重 #四道人生 #道歉 #道謝 #道愛 #道別 #生死兩安 #哀傷輔導

09/04/2025

公共衞生紓緩照顧在香港的實踐啟示(三):「生命頌」計劃實踐在社區推動人本的哀傷經驗 - 陳永新博士 毋忘愛顧問

「生命頌」計劃是「毋忘愛」推行的一項資助基層殯儀服務,並榮獲陳廷驊基金會資助義工培訓和部份營運經費。「生命頌」的生命頌禮司和義工,先後協助了超過100喪親家庭妥善處理親人後事。助這些喪親家庭,按着先人的喜好、和他們的意願及信仰,安排富尊嚴和個性化的生命頌禮儀式及其需要的宗教儀式,務求讓喪親者不論身份地位,也能為親人送上一個有意義的告別式。「生命頌」計劃的義工團隊,同時也照顧家屬的感受和需要。義工大多來自社區的過來人, 亦有不少退休的專業人士,例如醫護、社工、輔導員等。他們都是接受過培訓的有心人,貢獻自己的所長,在家屬徬徨無助時,與他們並肩同行,陪伴他們處理喪禮實務,也為家屬梳理情緒,並透過為逝者執拾和整理遺物等過程,協助家屬療傷,以達至生死兩安。

「生命頌」基層殯儀服務的模式是凝聚社區資源,滿足持份者和社區需要,共建仁愛關懷社區。(見留言附圖)

「生命頌」計劃在服務過程中,嘗試發展一個社區互助和共學的機制,令不同背景的社區人士,在有系統的訓練和引導下,一步步實踐義工本身關懷面對喪親哀傷的家庭,過程中反思自身對生命價值和看法。於2024年5月到2025年2月,毋忘愛跟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國際生命末期照顧觀察組織 (International Observatory on End-of-Life Care, Lancaster University) 進行一個合作式探索 (Cooperative Inquiry) 研究計劃,透過一連串的工作坊、小組討論、集體反思、問卷調查和數碼敍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製作,合作探索「生命頌」計劃,反思「生命頌」怎樣作為一個社區機制及方案,透過殯儀服務,令不同背景的社區有心人,關懷社區裡有需要的喪親家屬,陪伴過渡哀傷經驗,義工亦在過程發展其個人的死亡素養 (Death Literacy)。

「生命頌」基層殯儀服務計劃的人本 (Humanized) 介入
在這個合作式探索研究計劃中,「生命頌」的義工、同事及研究員以共同研究者(Co-researcher)的合作關係參與其中,從個人的參與體驗出發,探索如何表達個人體驗,並將其與公共衞生、紓緩照護及死亡素養的框架相結合,以推動組織管理與前線實踐手法的發展與優化。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參與成員深刻體會到,人本價值不僅主導了介入方向,也成為維繫組織內聚力(Solidarity)及推動服務進一步發展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成員發現,「生命頌」計劃的受益者不僅是接受服務的喪親家屬,義工本身在服務過程中也經歷了深刻的個人反思——他們如何「作為一個人,盡力回應喪親家屬的需要,在殯葬過程中感受到有人與他們同行」,並因此對自身價值及面對死亡的能力產生了更深的理解。

在其中一個工作坊中,我們邀請每位成員用一個詞語來總結他們參與「生命頌」義工服務的體驗。從義工的回應中,我們清晰地看到「生命頌」服務所體現的人本價值,以及這段經歷如何幫助義工提升死亡素養(Death Literacy)。這種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源自照顧者或社區成員的親身經歷,涵蓋應對哀傷、適應變化及提供情感支持的方式,從而增強照顧者與社區成員在心理與情感層面的應對能力。以下是成員的親身體驗:

愛:在艱難的時刻,這服務能夠支撐他們,並透過支援家屬的心靈,幫助他們重回生活的正軌。

暖:透過互動、關懷、聆聽和感受,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

彼此:透過聯繫、分享、安慰與合作,互相支持,走過生命中的難關。

祝福:以真誠的祝福,為他們送上溫暖和力量。

生命影響生命:透過每個人的經歷與互動,彼此的生命得以相互啟發和改變。

心:透過互相感受、理解和緊密的互助,對社會產生影響,讓他們知道有資訊和社區網絡可以提供支援。

相信﹕相信機構、隊員和家屬,可以安心地面對家庭的衝擊,陪伴家屬並保持溝通,加上靈性關懷,幫助理解自己的生命觀,分享靈性和生命的看法。這些深度和角度,是其他服務未必能夠提供的。

尊重:留意細節,尊重生命,保持謹慎的態度。這不僅關乎心靈健康,也是在生命尊重中帶來巨大的心靈安慰。死亡似乎無法再貢獻,但仍然有這麼多人重視和尊重它,這讓我們明白,死亡並不是「人死如燈滅」。因此,生命不枉此生,讓我們追求更多有意義的事物。

難得:相遇、經驗與學習都是寶貴的體驗。透過減輕他們的身心負擔,幫助建立社會關係,並提供聆聽與陪伴,讓家屬獲得更多能量,同時建立一個回饋的機制,讓關懷延續。

禮:透過尊重、儀式和表達,並身體力行,用我們的愛去關懷家屬,讓生與死的兩個方面都能獲得支持。

愛:透過表達、流動、唱歌、回憶和牽掛,打破禁忌,利用社會資源和義工進行訓練,回饋社區,減輕對死亡的恐懼。這能引導受助者在整個過程中自由地談論生死話題,營造一個完整的好生好死的經驗,無論之前有多少坎坷,最終都能釋懷。

人本價值對發展關懷社區的重要性
從上述探索經驗可見,關懷社區的一個核心理念在於將死亡經驗從醫療健康專業的技術視角,重新置於社會脈絡(Social Context)之中。這樣的轉變,使價值與情感——愛、關懷與個人成長——能夠重新成為支援服務的核心焦點。關懷社區所倡導的社會生態(Social Ecology)角度。在個人與社群層面的理解上,可以透過情感互惠(Emotional Reciprocity)來呈現。這種持續的情感交流,具體體現在人際關係中的支持、理解、同理心與關懷之中。情感互惠不僅能夠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增強信任感與歸屬感,也為社區內的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唯有透過喪親者與義工之間的情感互惠,死亡素養才能得以生根發展,社區支援機制才能真正落地,並在實踐過程中同步發展軟硬件資源。義工、組織與社區透過逐步合作,共同構建一個強韌的關懷社區。在這一過程中,組織不僅能找到服務喪親家屬的切入點,更能作為一種社區發展機制,聯繫社區內有心人士,提供培訓與實踐的平台,讓愛與關懷這些人本價值得以具體呈現。

結語
關懷社區在我們的討論中被清楚界定為一種社區生態的結構發展,而不僅僅是社會和醫療服務的介入點。相反,關懷社區是一種社區機制,匯聚社區內不同的人與資源,以回應社區成員在面對死亡與哀傷時的需求。死亡素養作為成效評估的框架,涵蓋實務知識、經驗知識、事實知識與社區知識,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關懷社區發展的核心與主要方向。透過「生命頌」計劃的實踐經驗,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到,在社區中實踐關懷社區及發展死亡素養,不僅是一種人本價值主導的服務模式,更是一種有意義的社區參與體驗。我們希望透過以上逐步的闡述,具體呈現關懷社區在社區落地的可能性,並期望促進更多討論與交流,以助推關懷社區在香港的成功發展,減輕社區成員在面對死亡與哀傷時的痛苦。

**************************************************
「毋忘愛」成立以來,一直有好多有心人同行,我們提供全面實質的生前死後服務,讓大家實踐 #生命自主管理:
#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醫療指示
#持久授權書
#預囑告別禮安排
#懷緬治療 #人生回顧
#病患者的財務資源分配
#生前派對
#居處離世 #在家離世 #院舍離世
#個性化環保喪禮
#哀傷輔導
#遺物繼捨離
#生命教育 #生死教育

請支持「毋忘愛」成為同行伙伴:-

(1)感謝與毋忘愛同行,請分享我們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家庭,讓我們齊心協力提升香港人的死亡質素。

(2)請轉介我們的喪禮服務給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我們以市場價格提供優質的殯儀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夠為人生最後一程增添意義,讓愛延續,亦同時福蔭資源貧乏的家庭。
毋忘愛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全數用於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協助有需要家庭辦理生前/身後事。

(3)【捐款支持】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online-donation/ 您的捐款幫助我們倡議及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生死教育。並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殯葬及其他臨終支援服務。 謝謝您!
《毋忘愛慈善團體免稅檔案號碼:91/ 14870》

09/04/2025

公共衞生紓緩照顧在香港的實踐啟示(二):死亡素養作為關懷社區的成效評估指標 - 陳永新博士 毋忘愛顧問

公共衞生紓緩照顧 (Public Health Palliative Care) 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發展關懷社區 (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關懷社區主要探索如何建立有利於社會大眾關懷臨終者及其家屬的社會生態 (Social Ecology),並指出社會連繫 (Social Connection)、相互關係 (Reciprocity) 及信任 (Trust) 是發展這個社會生態的基礎。為了更全面了解關懷社區的目標和成效,死亡素養 (Death Literacy) 是不可忽視的關懷社區的成效評估指標。本文將闡述死亡素養的概念和應用,並探討香港可以從現有案例中獲取的啟示。

何謂死亡素養?
「死亡素養」概念由西悉尼大學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的臨終照顧研究團隊於2012至2016年間提出。團隊透過訪問308位臨終照顧者,歸納出基本的臨終照顧知識,如處理日常照顧、運用醫療資源及掌握使用制度成為社區臨終照顧教育的重要指標,確立臨終關懷社區必須擁有之基石,為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

死亡素養指數包括四個量度範疇:
1. 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 涉及臨終照顧的實際技能與能力,例如協助病人進食、清潔身體、轉位移動、管理疼痛,或與醫療團隊溝通。
2. 經驗知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 來自照顧者或社區成員的親身經歷,涵蓋應對悲傷、適應變化及提供情感支持的方式,幫助照顧者在心理和情感層面增強應對能力。
3. 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 包括與死亡及臨終照顧相關的基本資訊,例如法律規範、醫療選項(如預立醫療指示)、社會福利及喪葬安排等。
4. 社區知識(Community Knowledge): 指個人或社群對於臨終照顧資源和社區支持的了解,例如當地的安寧療護機構、互助團體、宗教支持網絡等。

毋忘愛臨終關懷社區經驗的反思與展望
在推動關懷社區的過程中,毋忘愛每天都接觸到來自社區的眾多求助個案,其中包括社區人士的直接求助,以及來自非牟利機構、醫護人員或社工的轉介。如果以「死亡素養」作為衡量社區臨終照顧能力的重要指標,香港目前仍處於落後狀態。毋忘愛的同工需要為求助者提供大量的實務知識、經驗知識、事實知識以及社區臨終支援和照顧的相關資訊。以下是毋忘愛對當前社區現象的歸納:

1. 社區對臨終照顧的參與與挑戰
社區本有意更積極地參與臨終照顧,希望獲得更多系統化的資訊,並以「社醫共生」的模式協調臨終治療與照顧,減少對醫療體系的過度依賴,促進更具人文關懷的臨終支援。然而,作為最大的臨終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管局並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渠道。

2. 生命教育的不足與侷限
雖然生命教育已在社區推行超過十年,但如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這樣的服務,仍高度醫療化。大部分人認為需要透過醫生或護士才能處理此類事宜。近年來,雖然已有社工參與開啟相關討論,但無論是在培訓還是認受性方面,仍未獲得充分確認。

3. 個人與家庭主導的挑戰
當越來越多的非牟利機構開始推動個人及家人主動設計預設照顧計劃時,臨終醫療系統是否能吸納這些努力,仍然是未知數。

香港在面對人口老化、醫療資源分配壓力及社會支援網絡轉變等挑戰時,如何在現有社區基礎上提升市民的死亡素養,已成為推動關懷社區發展的關鍵課題。

澳洲Groundswell Project啟示
澳洲的Groundswell Project 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該組織致力於將死亡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禁忌話題。他們與學術機構合作,開發了「死亡素養指數」(Death Literacy Index),用以衡量社區對臨終照顧的知識、技能及資源運用能力,並協助政策制定者和醫療機構針對不同人群提供更適切的支持。

香港亦應參考這一經驗,建立死亡素養指標,通過系統性的評估印證死亡質素的差異,從而投入適當的資源和服務。此外,令人驚訝的是,目前主動推動大眾認識生死教育及社區資源的政府部門,居然是食環署,而非醫務局!

Groundswell Project 每年舉辦的「生死覺知日」(Dying to Know Day),透過社區活動、故事分享與公開對話,鼓勵公眾討論死亡、遺囑規劃和安寧療護等議題,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他們的另一項重要倡議是「關懷社區」(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該計劃與地方政府及社區組織合作,提升社區在臨終照顧中的參與和支援能力,讓臨終照顧不僅由醫療機構負責,而是由整個社區共同支持。這些倡議促進了社區參與,減少了對醫療系統的依賴,並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毋忘愛對香港關懷社區的期待
香港在公共衞生紓緩照顧及關懷社區的發展上,極需更具體的行動與實踐機制。「毋忘愛」期望未來能推動更多人性化的關懷社區發展,並將於下一篇文章分享「生命頌計劃」。該計劃通過以人為本(humanized)的殯儀服務為切入點,與死亡素養的目標一致,旨在展示如何賦權社區人士及協助機構在死亡支援中的知識分享與實踐。

具體而言,「生命頌計劃」涵蓋:
- 義工訓練與實務殯葬知識的掌握;
- 培訓義工與喪親家屬同行/陪伴/溝通技巧;
- 陪伴及協助喪親家屬轉化悲傷為療傷行動;
- 建立以人為本的參與式社區死亡支援機制。

透過這些措施,毋忘愛希望構建一個系統化、以人為本的社區發展模式,讓香港的關懷社區更具韌性與溫度。

*****************************************************************
「毋忘愛」成立以來,一直有好多有心人同行,我們提供全面實質的生前死後服務,讓大家實踐 #生命自主管理:
#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醫療指示
#持久授權書
#預囑告別禮安排
#懷緬治療 #人生回顧
#病患者的財務資源分配
#生前派對
#居處離世 #在家離世 #院舍離世
#個性化環保喪禮
#哀傷輔導
#遺物繼捨離
#生命教育 #生死教育

請支持「毋忘愛」成為同行伙伴:-

(1)感謝與毋忘愛同行,請分享我們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家庭,讓我們齊心協力提升香港人的死亡質素。

(2)請轉介我們的喪禮服務給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我們以市場價格提供優質的殯儀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夠為人生最後一程增添意義,讓愛延續,亦同時福蔭資源貧乏的家庭。
毋忘愛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全數用於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協助有需要家庭辦理生前/身後事。

(3)【捐款支持】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online-donation/ 您的捐款幫助我們倡議及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生死教育。並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殯葬及其他臨終支援服務。 謝謝您!
《毋忘愛慈善團體免稅檔案號碼:91/ 14870》

公共衞生紓緩照顧在香港的實踐啟示(一):探索關懷社區作為實踐框架  -  陳永新博士 毋忘愛顧問現代紓緩照顧始於196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是 Cicely Saunders 提出的「全人照顧」(total pain)概念,強調醫療系統應從生...
09/04/2025

公共衞生紓緩照顧在香港的實踐啟示(一):探索關懷社區作為實踐框架 - 陳永新博士 毋忘愛顧問

現代紓緩照顧始於196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是 Cicely Saunders 提出的「全人照顧」(total pain)概念,強調醫療系統應從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四個層面關懷臨終患者。過去二十年來,「新公共衛生紓緩照顧」("new" public health palliative care)在全球各地迅速發展,不同國家均因應本地特色,探索創新的實踐模式。其中,「關懷社區」(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是這一趨勢的重要發展方向。

關懷社區的核心理念強調,臨終照顧不應僅依賴醫療機構 (註﹕不是否定醫療機構的角色),而應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包括家庭、朋友、鄰里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這種模式旨在減少孤立,提升社會支持,讓臨終者及其家庭能夠有尊嚴地度過最後的時光。許多國家已在這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澳洲西南部(South West Australia)成功推動Compassionate Connectors模式,為全球關懷社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澳洲西南部的 Compassionate Connectors 模式
澳洲的 Compassionate Connectors 計劃於 2020至2022 年間,由西澳鄉村衛生服務(Western Australia Country Health Service)與當地關懷社區網絡合作試行。該計劃的特點包括:

1. 社區參與與連結:計劃透過義工參與的連繫人(Connectors)與慢性病或末期病患者配對,協助患者識別實際與社交支持需求,並協助尋找可提供幫助的資源。

2. 社交與實際支援:連繫人幫助患者與其社交網絡中的「關懷助手」(Caring Helpers)連結,提供各種日常生活上的支援,例如:
o 陪伴聊天,減少孤獨感
o 協助交通安排,如購物、就診或參加社交活動
o 代取處方藥物
o 組織社區活動,如合唱團、步行小組及興趣小組
o 協助完成預立醫療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文件
o 提供家務支援,如晾衣服或遛狗
o 幫助患者聯繫正式(付費)服務。

3. 減少醫療資源使用:計劃評估顯示,參與者在醫院的住院天數減少 77%,急診部使用率降低 44%,並且較少住院,從而減輕了醫療系統的負擔。

4. 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此模式展示了正式與非正式社會網絡合作的價值,有助於建立可持續且可負擔的照護方式。

香港探索關懷社區作為實踐框架

結合關懷社區的討和西澳洲的例子,我們可以想像到,面對日益增長的臨終照顧需求,香港擁有比澳洲相若的經濟與社會資源,因此應有足夠有條件實踐關懷社區模式。尤其是95%的照顧及生活時刻是發生在家或者社區中,相反、醫療只佔臨終時間5%,是以大家要思考和借鑑之處為:

1. 建立社會性解決方案:關懷城市約章 (The Compassionate City Charter) 作為一個指導方向,強調社會各界的協作,香港應探索如何強化醫療系統與社區的聯繫,尋找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改善臨終者及其家屬的身、心、社、靈健康。這些方案未必是直接的醫療或專業介入,而是讓臨終者及其家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愛與關懷,避免被社會忽視或遺棄。

2. 發展社醫共生的創新模式:公共衛生紓緩照顧專家 Allan Kellehear 教授提出的「95% 定律」指出,末期患者每天僅有約 5% 的時間能夠接受正式醫療服務,其餘 95% 的時間則依賴社區支持。香港應思考如何在這 95% 的時間內,運用社區資源來提升患者的身心社靈健康。

3. 推動社區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社區參與的討論中指出,參與可分為「非參與性參與」(nonparticipation)、「形式化參與」(tokenism)及「公民自發控制的參與」(citizen control)。提高社區參與層次,有助於增強居民對健康的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及集體責任感。義工的參與和發展有重要的角色。西澳洲的例子,社區連繫人 (Connector) 不但得到專門的訓練和經驗,她/他可親力親為地為社區有需要人士搜索和連結社區資源,回應患者身心社靈的需要。

4. 重新定位醫療專業角色:在關懷社區模式下,醫療專業人員應扮演促進者的角色,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社區發展適切的照顧方案。與社區的緊密合作可達至真正的分工合作,共同承托臨終者及其家屬的需求。

5. 以整體健康為目標:臨終者的需求不僅限於治療過程,而是應該從人生的整體角度出發,確保他們在任何階段都能獲得身、心、社、靈的支持。引申到關注健康的來源 (salutogenesis),而不只是關注疾病的成因 (pathogenesis) 。因此,關懷社區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將愛與關懷化為行動的社區支援機制,並讓不同背景的社區成員能夠在這一機制中發揮自身潛能。

「毋忘愛」的實踐經驗

「毋忘愛」積累十多年來的經驗,看見作為家人及社區關顧臨終需要人士之力量,透過「生命頌」計劃(未來將改名為「愛相隨」計劃),建立一個社區機制,成功賦權不同背景的社區人士發揮自身潛能。在協助喪親家屬安排殯葬儀式的過程中,社區為家屬營造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陪伴他們渡過喪親的困境,而「毋忘愛」的經驗顯示,當社區成員願意參與哀傷陪伴,能夠減少醫療體系的負擔,提供更具人性化的關懷模式。(在第二及第三篇將會仔細說明這個機制運作)

結語

香港具備良好的社會資源與發展基礎,應積極借鑒國際關懷社區的經驗,探索如何在本地推動社區參與,發展以人為本的臨終照顧模式,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更人性化的支援。

參考資料﹕
Abel, Julian, and Allan Kellehear (eds), Oxford Textbook of Public Health Palliative Care, Oxford Textbooks in Palliative Medicine (Oxford, 2022; online edn, Oxford Academic, 1 May 2022), https://doi.org/10.1093/med/9780198862994.001.0001
Aoun SM, Richmond R, Gunton K, Noonan K, Abel J, Rumbold B. The 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 Connectors model for end-of-life car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Palliat Care Soc Pract. 2022 Nov 30;16:26323524221139655. doi: 10.1177/26323524221139655. PMID: 36478890; PMCID: PMC9720808.

毋忘愛副主席陳昌煒醫生和幾位義工,今日帶領中文大學學生,前往曾咀祭拜「生命頌」項目服務過的先人。這次活動不僅是祭祀,更是對生命的深刻反思和敬重,以行動表達對先人的敬意,更明白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學習活好當下。這次活動讓同學在繁忙的學業中,停下...
09/11/2024

毋忘愛副主席陳昌煒醫生和幾位義工,今日帶領中文大學學生,前往曾咀祭拜「生命頌」項目服務過的先人。這次活動不僅是祭祀,更是對生命的深刻反思和敬重,以行動表達對先人的敬意,更明白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學習活好當下。

這次活動讓同學在繁忙的學業中,停下腳步,思考生命的真諦。陳醫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讓學生參與類似的活動,讓心靈上得到滋養,成為更有同理心的年青人。

***********************************************
「毋忘愛」成立以來,一直有好多有心人同行,我們提供全面實質的生前死後服務,讓大家實踐 #生命自主管理:
#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醫療指示
#持久授權書
#預囑告別禮安排
#病患者的財務資源分配
#生前派對
#居處離世 #在家離世 #院舍離世
#個性化環保喪禮
#哀傷輔導
#生死教育

請支持「毋忘愛」成為同行伙伴:-

(1)感謝與毋忘愛同行,請分享我們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家庭,讓我們齊心協力提升香港人的死亡質素。

(2)請轉介我們的喪禮服務給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我們以市場價格提供優質的殯儀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夠為人生最後一程增添意義,讓愛延續,亦同時福蔭資源貧乏的家庭。
毋忘愛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全數用於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協助有需要家庭辦理生前/身後事。

(3)【捐款支持】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online-donation/ 您的捐款幫助我們倡議及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生死教育。並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殯葬及其他臨終支援服務。 謝謝您!
《毋忘愛慈善團體免稅檔案號碼:91/ 14870》

09/11/2024

今日11月9日 #信報 #風信子
//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是綠色殯葬社企「毋忘愛」創辦人范寧醫生的主張。作為外科醫生,長期接解死亡,坦言後來才看透生離死別。「香港醫學教育,以前沒人教我如何面對死 °」他說醫療科技延長人類壽命,卻沒使人更健康:好生不得、好死不能,得不到應有的尊嚴。

港人女性平均預期壽命86.8歲,男性80.7歲,加上「大吉利是」心態,誰會無端端思考死亡?社會主流思想是如何活在當下,直至生命突然「game Over」。「活在當下,不純粹是開心享受生活,還要為關愛的家人做決定,及早有良好的溝通。」溝通,恰恰是現代人最缺乏的,在保守的中國家庭更甚,尤其是死亡這個話題。

#生命教育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不帶一條尿布;走的時候化作一堆白骨,不帶走一個硬幣。然而,對在生者而言,往往留下遺憾。《破•地獄》裏「哈佬文」與子女的矛盾,是非常典型的傳統中國家庭,難怪許多人看完心情沉重,甚至落下感同身受的熱淚。

與其透過破地獄儀式來擺脱死後地獄的束縛,何不生前透過「四道」打破隔閡與矛盾?懂得向身邊人道謝、道愛;人生在世難免有摩擦,何妨先向對方道款,釋懷重修舊好?最後,再來一場走得安樂的理想道別。何謂理想?有道教、佛教、耶教等不同儀式選擇,「毋忘愛」與不同宗教儀式共融,在尊重傳統之中,又保留環保等現代概念。

我們出生不由自主,告別塵世理應自選。范眾說:「我們幫人在老人院搞卡拉OK派對,最後他說今天是自己最後一次跟大家唱歌。其實很多老人都隱藏一些心事,或者在人生最後階段,很想去做的一件事。他们不喜歡困在老人院,只要我們肯陪他們癲一次,馬上會變成一個小孩。」

喪禮一定要躺着不動,大堂掛着重複使用的四字牌匾,等着別人來瞻仰遺容?原來,不少人選擇舉辦生前喪禮,死後告別禮僅至親好友參與。一旦有了心理準備,才會更僅得珍惜,在餘生過好每一天。范寧坦言香港人缺乏生命教育,「外國許多研究都說,6歲以上小孩已開始探索和理解死亡,最簡單就是失去。」

可惜,死亡防疫疫苗並不普遍,許多人往往在失去後,才懂得緬懷與遺憾。諷刺地,一些長者們願意坦然面對,反是營營役役的中生代頗抗拒。「在生死界和社福界的提倡下,香港的死亡質素提升了,但仍缺少溝通這一步。老人家往往想討論,兒女卻說:「別胡思亂想,我們再找個名醫想辦法。或者,沒事,我多點陪你覆診』⋯⋯」
范寧曾是無國界醫生,在非洲等地提供服務,看慣陰陽兩隔。DJ李麗蕊(Sara)一直予人開心果的形象,如今在「毋忘愛」裏擔任喪禮司儀。原來,她曾在3年內失去3位至親 「過去沒人教我如何面對生死,如何做個照顧者。期間還要下很多決定,到底還是不醫?不知該如何做,不想留下任何遺憾。」Sara說。

剛跟死亡打交道,學習如何照顧病者,發現手握生死大權,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事人沒能選擇,當然由最了解的親人去做,與專業療團隊溝通,既幫助病人得到最大的尊嚴,也讓家人減少造憾。Sara事後回想頗有趣,「我選A或B,事後都有人嫌你當初決定不夠好,這些才是我覺得最沉的。所以,如果我們生前都有清晰的選擇,整件事會好一點。」

#喪歌金曲

「我覺得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喪禮也應獨一無二,因為人生只得一次,哈哈!」Sara 笑道。她坦言起初討厭喪禮,覺得太盛大浪費錢,與其告訴別人棺材多貴,不如生前對他好點。「後來,我才知道儀式的重要性,給機會大家好好道別,講出自己想説的話,這對再生者是很好的宣洩。」她曾經應家屬要求即場唱歌,結果嚎啕大哭,全場跟着一起哭,盡情發泄不快。

Sara曾經是勁歌金曲的主持人,坦言最常唱Beyond的《真的愛你》,「這首歌是永恒不死的,《毋忘愛》可以把喪禮變成很忌諱、不能講的事,而成為人生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都在一首主題曲,在紀念時成為屬於自己的歌曲。」十多年前該社企首辦十大喪禮歌金曲選舉,幾年前舉辦第二屆,但因限聚令只能網上直播,明年10月有望復辦,Sara大可以擔任主持一職。

根據過去的票選結果,十大喪歌金曲排名依次:《真的愛你》(Beyond)、《月亮代表我的心》(鄧麗岩)、《似水流年》(梅芳)、《共同渡過》(張國榮) 《念親恩》(陳百強) 《世上只有》《容祖兒)、《最後晚餐》(Supper Moment)、阿拉丁的A Whole New World、《每日懷念你》(徐小鳳)、《小天使》(容祖兒)。

喪禮當喜事辦,自己喪禮自己辦,其實有何不可?畫家齊白石七十多歲就籌備後事,選好棺材板、訂造壽衣,有空就四處尋找合適墓地。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85嵗夢見自己出殯,不忘寫對輓聯:「有天下畫名,何若忠臣孝子」「無人間惡相,不怕瑪面牛頭」。結果,寄萍老人1957年逝世,享壽93:夢境與真實相差足足8年,遺作《風中牡丹》花繁葉茂,在勁風中搖曳多姿,絕非風中殘燭。



除了香港新一代的生死觀比老一輩保守,就連內地殯儀服務也比香港開通、開明。范寧:「什麼事傳統?其實就是一種習慣,楊州炒飯、雪菜肉絲⋯⋯2024年了,現在都有fusion菜了。不過,近年已經好多了。其實傳統是否代表正統或最好呢?我覺得不是,既然生不能自主,死應該可以自主一次吧?自己幫自己準備!」

「前陣子去深圳參觀殯儀業,除了提供一些標準的服務,還有家庭式服務,原來就是家屬有什麼特別想法,從業者會盡量配合。至於那些大堂的輓聯,原來不是傳統的毛筆字寫,而是可以自選的電子版。如果想創作一些字的話,也不加錢,反正都是打上去的。可見,人家的開放性、人性化。!」

在世與往生,都是追求平等。我們香港的術語叫Death Equity, 內地已經在做了。最近回廣州,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免費的,最貴是骨灰盅,也有免費的,而最貴的也只是五六千。」
筆者不禁問為什麼?他笑着說:「人家是公營的,政府的。哈哈!」//

***********************************************
「毋忘愛」成立以來,一直有好多有心人同行,我們提供全面實質的生前死後服務,讓大家實踐 #生命自主管理:
#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醫療指示
#持久授權書
#預囑告別禮安排
#病患者的財務資源分配
#生前派對
#居處離世 #在家離世 #院舍離世
#個性化環保喪禮
#哀傷輔導
#生死教育

請支持「毋忘愛」成為同行伙伴:-

(1)感謝與毋忘愛同行,請分享我們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家庭,讓我們齊心協力提升香港人的死亡質素。

(2)請轉介我們的喪禮服務給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我們以市場價格提供優質的殯儀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夠為人生最後一程增添意義,讓愛延續,亦同時福蔭資源貧乏的家庭。
毋忘愛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全數用於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協助有需要家庭辦理生前/身後事。

(3)【捐款支持】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online-donation/ 您的捐款幫助我們倡議及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生死教育。並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殯葬及其他臨終支援服務。 謝謝您!
《毋忘愛慈善團體免稅檔案號碼:91/ 14870》

今日,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帶領一衆中文大學的學生,前往屯門曾咀拜祭毋忘愛的基層殯儀項目  #生命頌 的先人,大家懷著敬意獻上鮮花悼念。在這個充滿意義的拜祭活動,學生學習到尊重,並深刻體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先人感人的生命故事,激勵年輕一代珍惜當...
21/09/2024

今日,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帶領一衆中文大學的學生,前往屯門曾咀拜祭毋忘愛的基層殯儀項目 #生命頌 的先人,大家懷著敬意獻上鮮花悼念。在這個充滿意義的拜祭活動,學生學習到尊重,並深刻體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先人感人的生命故事,激勵年輕一代珍惜當下,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並時刻關心身邊的人,我們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拜祭不僅是對先人的紀念,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希望年輕人能夠在尊重與感恩中成長,攜手共建一個充滿仁愛的社區,讓關懷與理解在彼此之間流動。
#香港中文大學 #重陽節 #敬拜先人

***********************************************
「毋忘愛」成立以來,一直有好多有心人同行,我們提供全面實質的生前死後服務,讓大家實踐 #生命自主管理:
#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醫療指示
#持久授權書
#預囑告別禮安排
#病患者的財務資源分配
#生前派對
#居處離世 #在家離世 #院舍離世
#個性化環保喪禮
#哀傷輔導
#生死教育

請支持「毋忘愛」成為同行伙伴:-

(1)感謝與毋忘愛同行,請分享我們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家庭,讓我們齊心協力提升香港人的死亡質素。

(2)請轉介我們的喪禮服務給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我們以市場價格提供優質的殯儀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夠為人生最後一程增添意義,讓愛延續,亦同時福蔭資源貧乏的家庭。
毋忘愛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全數用於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協助有需要家庭辦理生前/身後事。

(3)【捐款支持】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online-donation/ 您的捐款幫助我們倡議及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生死教育。並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殯葬及其他臨終支援服務。 謝謝您!
《毋忘愛慈善團體免稅檔案號碼:91/ 14870》

20/09/2024

《喪禮的音樂和歌曲》
毋忘愛生命頌禮司 #李麗蕊 Sara

在社交媒體這麼多姿多彩的今天,相信都必定可以找到你喜歡的免費視頻,那些都是你喜歡什麼的足跡,有人喜歡烹飪,運動,林林總總的,我看了看自己經常瀏覽的,竟然是有關於裝修家居的介紹,彷彿可以走進別人的家,窺探其他人的私生活!原來我們可以有千萬個模式,活出自己的不一樣!

作為一名生命頌禮司,我更可名正言順的去參加更多本來不認識的人最後的畢業禮!從他們家人朋友口中講述一個人的一生,窺探他們都是美好而精彩,而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的緣份始於他們離開以後,更是一期一會的相遇!在不能重來的告別式裏,我發現了一個重複的狀況是-葬禮中用的音樂和歌曲都多麼相似!念親恩最多是送給媽媽的一首歌,月亮代表我的心都是對另一半的愛,真的愛你都常出現在相親的告別式⋯⋯我明白自己不能代表家屬去挑選送給逝者的歌,但我想,如果能夠真的有個我的葬禮playlist,以下幾首歌應該會入選最後派對-陳奕迅,尾站天國-陳慧琳,不曾回來過-李千娜,彼國所在-魏如萱,有更多未能盡錄! #喪禮歌曲

音樂很神奇,你不用真的在聽着但他仍有本事在你腦海中揮之不去,歌曲都可以和某個人某個時間點連接,所以好好選一首歌作為你和那個離去的人的代表作,也許某天,在你架車上班的途中,不經意在電台聽到這首歌,你會突然心領神會的想起他,懷念他,他只是轉化成一首歌,縈繞在你的腦海裏,住在你的心中!

***********************************************
「毋忘愛」成立以來,一直有好多有心人同行,我們提供全面實質的生前死後服務,讓大家實踐 #生命自主管理:
#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醫療指示
#持久授權書
#預囑告別禮安排
#病患者的財務資源分配
#生前派對
#居處離世 #在家離世 #院舍離世
#個性化環保喪禮
#哀傷輔導
#生死教育

請支持「毋忘愛」成為同行伙伴:-

(1)感謝與毋忘愛同行,請分享我們的資訊給有需要的家庭,讓我們齊心協力提升香港人的死亡質素。

(2)請轉介我們的喪禮服務給有需要的喪親家屬。我們以市場價格提供優質的殯儀服務,讓服務使用者能夠為人生最後一程增添意義,讓愛延續,亦同時福蔭資源貧乏的家庭。
毋忘愛是自負盈虧的非牟利機構,所有收入扣除開支,全數用於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協助有需要家庭辦理生前/身後事。

(3)【捐款支持】https://www.forgettheenot.org.hk/online-donation/ 您的捐款幫助我們倡議及推動生命自主管理及生死教育。並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提供殯葬及其他臨終支援服務。 謝謝您!
《毋忘愛慈善團體免稅檔案號碼:91/ 14870》

Address

九龍灣臨興街21號美羅中心二期11樓16室
Ngau Tau Kok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愛相隨 仁愛關懷殯儀服務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