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25
公共衞生紓緩照顧在香港的實踐啟示(一):探索關懷社區作為實踐框架 - 陳永新博士 毋忘愛顧問
現代紓緩照顧始於1960年代,其中最著名的是 Cicely Saunders 提出的「全人照顧」(total pain)概念,強調醫療系統應從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四個層面關懷臨終患者。過去二十年來,「新公共衛生紓緩照顧」("new" public health palliative care)在全球各地迅速發展,不同國家均因應本地特色,探索創新的實踐模式。其中,「關懷社區」(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是這一趨勢的重要發展方向。
關懷社區的核心理念強調,臨終照顧不應僅依賴醫療機構 (註﹕不是否定醫療機構的角色),而應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包括家庭、朋友、鄰里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這種模式旨在減少孤立,提升社會支持,讓臨終者及其家庭能夠有尊嚴地度過最後的時光。許多國家已在這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澳洲西南部(South West Australia)成功推動Compassionate Connectors模式,為全球關懷社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澳洲西南部的 Compassionate Connectors 模式
澳洲的 Compassionate Connectors 計劃於 2020至2022 年間,由西澳鄉村衛生服務(Western Australia Country Health Service)與當地關懷社區網絡合作試行。該計劃的特點包括:
1. 社區參與與連結:計劃透過義工參與的連繫人(Connectors)與慢性病或末期病患者配對,協助患者識別實際與社交支持需求,並協助尋找可提供幫助的資源。
2. 社交與實際支援:連繫人幫助患者與其社交網絡中的「關懷助手」(Caring Helpers)連結,提供各種日常生活上的支援,例如:
o 陪伴聊天,減少孤獨感
o 協助交通安排,如購物、就診或參加社交活動
o 代取處方藥物
o 組織社區活動,如合唱團、步行小組及興趣小組
o 協助完成預立醫療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文件
o 提供家務支援,如晾衣服或遛狗
o 幫助患者聯繫正式(付費)服務。
3. 減少醫療資源使用:計劃評估顯示,參與者在醫院的住院天數減少 77%,急診部使用率降低 44%,並且較少住院,從而減輕了醫療系統的負擔。
4. 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此模式展示了正式與非正式社會網絡合作的價值,有助於建立可持續且可負擔的照護方式。
香港探索關懷社區作為實踐框架
結合關懷社區的討和西澳洲的例子,我們可以想像到,面對日益增長的臨終照顧需求,香港擁有比澳洲相若的經濟與社會資源,因此應有足夠有條件實踐關懷社區模式。尤其是95%的照顧及生活時刻是發生在家或者社區中,相反、醫療只佔臨終時間5%,是以大家要思考和借鑑之處為:
1. 建立社會性解決方案:關懷城市約章 (The Compassionate City Charter) 作為一個指導方向,強調社會各界的協作,香港應探索如何強化醫療系統與社區的聯繫,尋找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改善臨終者及其家屬的身、心、社、靈健康。這些方案未必是直接的醫療或專業介入,而是讓臨終者及其家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愛與關懷,避免被社會忽視或遺棄。
2. 發展社醫共生的創新模式:公共衛生紓緩照顧專家 Allan Kellehear 教授提出的「95% 定律」指出,末期患者每天僅有約 5% 的時間能夠接受正式醫療服務,其餘 95% 的時間則依賴社區支持。香港應思考如何在這 95% 的時間內,運用社區資源來提升患者的身心社靈健康。
3. 推動社區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社區參與的討論中指出,參與可分為「非參與性參與」(nonparticipation)、「形式化參與」(tokenism)及「公民自發控制的參與」(citizen control)。提高社區參與層次,有助於增強居民對健康的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及集體責任感。義工的參與和發展有重要的角色。西澳洲的例子,社區連繫人 (Connector) 不但得到專門的訓練和經驗,她/他可親力親為地為社區有需要人士搜索和連結社區資源,回應患者身心社靈的需要。
4. 重新定位醫療專業角色:在關懷社區模式下,醫療專業人員應扮演促進者的角色,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社區發展適切的照顧方案。與社區的緊密合作可達至真正的分工合作,共同承托臨終者及其家屬的需求。
5. 以整體健康為目標:臨終者的需求不僅限於治療過程,而是應該從人生的整體角度出發,確保他們在任何階段都能獲得身、心、社、靈的支持。引申到關注健康的來源 (salutogenesis),而不只是關注疾病的成因 (pathogenesis) 。因此,關懷社區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將愛與關懷化為行動的社區支援機制,並讓不同背景的社區成員能夠在這一機制中發揮自身潛能。
「毋忘愛」的實踐經驗
「毋忘愛」積累十多年來的經驗,看見作為家人及社區關顧臨終需要人士之力量,透過「生命頌」計劃(未來將改名為「愛相隨」計劃),建立一個社區機制,成功賦權不同背景的社區人士發揮自身潛能。在協助喪親家屬安排殯葬儀式的過程中,社區為家屬營造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陪伴他們渡過喪親的困境,而「毋忘愛」的經驗顯示,當社區成員願意參與哀傷陪伴,能夠減少醫療體系的負擔,提供更具人性化的關懷模式。(在第二及第三篇將會仔細說明這個機制運作)
結語
香港具備良好的社會資源與發展基礎,應積極借鑒國際關懷社區的經驗,探索如何在本地推動社區參與,發展以人為本的臨終照顧模式,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更人性化的支援。
參考資料﹕
Abel, Julian, and Allan Kellehear (eds), Oxford Textbook of Public Health Palliative Care, Oxford Textbooks in Palliative Medicine (Oxford, 2022; online edn, Oxford Academic, 1 May 2022), https://doi.org/10.1093/med/9780198862994.001.0001
Aoun SM, Richmond R, Gunton K, Noonan K, Abel J, Rumbold B. The 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 Connectors model for end-of-life car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Palliat Care Soc Pract. 2022 Nov 30;16:26323524221139655. doi: 10.1177/26323524221139655. PMID: 36478890; PMCID: PMC97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