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Eggs Education

Green Eggs Education - Language - Education - Research -
- Your English Learning Consultant -

Sapiosexual
09/10/2025

Sapiosexual

【智性戀:Smart Is The New Sexy 聰明即性感】

Smart Is The New Sexy.

相信有看 The Big Bang Theory 的人,對這個觀點都不陌生。

2014年美國最大的約會網站 OKCupid,
拓展了用戶的性取向標籤,
除了增加雙性戀、無性戀、未知...等選項,
還加入了「 #智性戀」(sapiosexual)。

約有近萬名用戶選擇「智性戀」作為自己的性取向。

-

對智性戀者來說,
一個人的吸引力並不來自身材臉蛋,
有顆聰明的腦袋才是最有魅力的。

「智性戀」所定義的聰明,
並不侷限於特定領域的智力水平,
而是廣泛包含了聰明、有才華、獨特、有品味...等。

例如這麼奇怪的 Sheldon,不但娶了 Amy,
還在全球圈了一堆粉絲。

如果你對別人的外表不感興趣,
但當他展現聰明才智、才華品味,
卻會對你產生吸引力;
或是當你發現一個人無法持續跟你討論有深度的議題,
便對他興趣缺缺,也許你就是個智性戀者。

畢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你也是智性戀嗎?

「智性戀」並不在正式的性別框架之內,
但我想這個詞彙與概念的流行,
一定程度反映出人類的擇偶標準與情感關係日趨多元。

《愛情設計卡》其中一張價值「聰明 / 有才華」,
一直都在我最重視的前 10 名。

你重視的愛情價值觀有哪些?
你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你的「 #對的人」嗎?

一起用《愛情設計卡》找到理想的親密關係,
大家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愛人與被愛吧!

-

▋專業認證:愛情設計卡-親密關係與伴侶諮詢專業培訓|盧美妏&許庭韶心理師

✏️2025 / 10 / 25(六)~ 10 / 26(日)9:30 - 17:00

*《愛情設計卡》設計架構、理論背景與實際操作。
*愛情心理學經典理論與研究,情感諮詢與伴侶諮詢實務。
*親密關係與伴侶諮詢中的牌卡運用:個別情感諮詢(單身/有伴侶)、伴侶諮詢。
*常見情感問題處遇:如何找到對的人、伴侶異同分析與協調/婚前諮詢、伴侶衝突調解、分手/離異、建立理想的親密關係。

Jane Goodall
02/10/2025

Jane Goodal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0/09/2025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文怪物》兩大強手安娜與狄伯仁對決,可能是現在台灣中文程度最高兩位外國人巔峰一戰,很值得對外語學習有興趣者關注。

安娜原名 Anna Majchrzak,來自波蘭,居台 18 年,集翻譯、影片製作者、網紅等多重身分;狄伯仁本名 Dmitry Pishchanikov,原籍俄羅斯,居台 22 年,在台南經營批發零售。

學歷方面,安娜在波蘭完成了一年北歐語言系,之後來台從零學中文,畢業於師大華語系;狄伯仁則是俄羅斯及蘇聯最頂尖外交學院—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畢業生,來台前曾在中國學中文。

波蘭與俄羅斯,中國與台灣,兩套截然不同的體系,孕育了這兩位中文程度一流的強者,使人想起冷戰時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運動員在奧運會對壘,不單是國家間對陣,還是在向世界說明哪個體系培養的運動員最頂尖。

波蘭與俄羅斯歷史上恩怨數不清,波蘭曾經入侵過莫斯科;在近代,俄羅斯則參與瓜分波蘭,令這國家在世界地圖消失了一世紀多。俄羅斯要俄化當地,消滅當地文化。蘇聯年代,波蘭成為其衛星國,受莫斯科所控制,公民社會與民主自由都消失了。

今天巧合地,台灣中文程度最高的兩位外國人,分別是波蘭人與俄羅斯人,可說是比武比到遊戲節目。安娜年紀較狄伯仁輕,是台灣本地師範大學華語系出身,師承台灣華語教育;狄伯仁則是莫斯科外交學院出身,就是以蘇俄培訓外交官的方法學中文,上承俄羅斯前駐華大使羅高壽學中文那套傳統體系。十多年前,本人有幸代表大學到這國際關係學院參與辯論比賽,接觸到當地不少語言和國際觀皆精的俄羅斯人才,其中必包括狄伯仁的學弟妹。

究竟哪套體系所培養的人,中文程度會最佳,是每個對二語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感興趣者不可錯過的議題;再者,兩人的遣詞用句有何特色與分別,亦很值得研究。

安娜對狄伯仁,不只是口水戰,而是語言學論文題材,從中看外國人如何學中文,全世界的中文老師都會從中有所啟發。香港中小學老師、移居外國教中文的港人,都不能錯過他們的對壘。

26/09/2025
Maths or Math?
22/09/2025

Maths or Math?

17/09/2025

Pebbling

20/08/2025

本週《大紀元時報》專欄分析聯招淪為賭場的現象。由於專欄字數有限,有一點沒有寫,現在補上。

以前去商務印書館,它有一個口號: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換言之,書市要成功,「書」與「讀者」應該雙贏。這個口號可以放在聯招,變成「為大學找學生,為學生找大學」嗎?似乎很難。在「大學」與「學生」之間,聯招服務對象明顯向大學傾斜,它要為大學找最好的學生,於是對尖子以外學生的照顧便相對較少。

JUPAS除了可以與文中提及的英國聯招UCAS比較外,也可以與聯招以前的做法作比較:小編正是那個年代的人。小編並非尖子、狀元,但那時由於向各院校獨立申請報讀,所以除了後來入讀的港大外,理工(後來的理大)、城市理工(後來的城大)、浸會書院(後來的浸大)都有offer;申請人往往收到不只一個offer,這種相對人性化的做法,今天已成絕響。

以下全文轉載今日專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週我寫了「七月歡騰、八月哀鳴的DSE」,觀察到七月DSE放榜只是一張未知生死的入場券,真正決定莘莘學子命運的,是八月的大學聯招(JUPAS)放榜,而今年聯招放榜後,學生和家長之間湧現大量沮喪和不安:有未獲任何取錄者,有參考去年取錄分數申報志願但「派彩」大失預算者。筆者認識一位應屆考生,成績夠入港大醫科,結果沒有任何offer,現正考慮到英國讀書。

換言之,當考評局一直強調DSE成績水平存在年與年之間可比性、當我們以為這些成績就像聯繫匯率一比7.8般存在固定等值,卻突然發現同一個DSE成績在不同年份的價值並不一樣:彼一時可以讀港大醫科,此一時可能形同廢紙。

我們不禁要問:聯招為何像賭局?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與外國制度比較一下。讓我們看看英國的做法。

英國的聯招機構叫UCAS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ystem)。與香港DSE考生一樣,英國高考生在公開試前便需要申報大學志願。不同的是,香港是DSE放榜後20日左右JUPAS才會有結果,UCAS在高考開考前便已「放榜」。

具體而言,每個高考生可申報五個志願,相關大學決定會否給予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假設五個志願均有條件取錄,考生便要選取一個作「第一志願」(firm offer),另一個作「後備志願」(insurance offer),其餘三個便要放棄。所有有條件取錄均注明確實的收生要求,譬如第一志願是三科考獲AAB,後備志願是ABB。

若該生考獲ABB成績,第一志願無望,但符合後備志願要求,便可順利入讀。

若該生考獲BBB,是否便與大學無緣?非也。英國聯招有一個「補錄程序」(clearing)。顧名思義,clearing有「清貨」意味:大學在招生過程有一定數量剩餘學額,開放給考生申請。什麼人可以申請?第一當然是上述兩個志願皆無著落者,可搜尋符合自己成績的學系申請。第二是高考成績較預期理想,UCAS容許考生「騎牛搵馬」,保留志願同時找更心儀的學科,校方答應錄取後才放棄相關志願。第三是臨時申請聯招者,例如DSE未獲分派志願者,筆者認識的那位應屆DSE考生,在UCAS clearing中獲得很滿意的offer。

與香港比較,英國做法有以下好處。第一,成績的價值相對穩定。第二,成績價值穩定,加上有條件取錄,前景相對清晰,只需取得目標成績便可,考試壓力相對較輕。第三,補錄程序給予考生「第二生命」,各種成績的考生都有可能找到合適的選擇。

相比之下,香港要等到DSE放榜才公布取錄結果,相關結果要視乎成績以外一籃子因素:申請聯招人數、其他申請人的選項策略、報考相同學系者的成績等。換言之,考生在應付完試場後,影響更大的原來是一個未知的戰場、賭場。首三個志願一旦落敗,便可能摔到很後甚至沒有offer。而且在英國是恆常做法的有條件取錄,香港聯招卻視之為「私人協議」,除非有傑出比賽成績、體育成就、校長推薦計劃,以及個別應用學位課程,否則絕不考慮。

未來幾年,高才優才受養人、雙非、大陸DSE自修生、捨外國而取本地大學的IB生等各路人馬繼續大量參戰,加上香港聯招在制度設計上存在不確定性,讓本地生報讀本地大學徒增不明朗因素。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5-08-20/355141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我哋飲杯咖啡: coff.ee/hkedulancet

What if there was a place that let student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o teachers? Student L has something to say. ( #2)   ...
16/08/2025

What if there was a place that let students express their feelings to teachers?

Student L has something to say. ( #2)





11/08/2025

【週一文化局】之:
<To 讀 or not to 讀, that is the question>

大學聯招上週放榜,必然有人喜不勝收,亦有人冇大學收。舊時人人打崩頭爭入大學,近年卻盛行大學無用論,Miss Lydia 同飲者,在不同時代讀過、教過大學,又長年同大學維持關係,今晚同你暢談,究竟乜嘢人應該同唔應該讀大學。

| 圖:特訓班笨蛋和醜女爭崩頭的東京大學正門(維基百科圖)
……
《恩典時刻 · 週一文化局》
星期一晚 7-8pm D100+ 免費收聽
http://d100.net
《時代論壇》統籌製作

10/08/2025

Address

Sha Tin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Green Eggs Education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Green Eggs Education: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