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2024
➖
在第一學期的博士班,部分課程是與碩士班合開,所以會有很多機會與碩士生共事。課程設計、老師、同學都會期待博士生能帶領碩士生的小組報告,或者帶給他們一點什麼,所以基於第一學期的體驗,想分享對於團隊成長的觀察:
#利他性
其中一次課堂中,邀請了一名非常有經驗的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的CEO來進行分享,在分享中她提到利他性是她們成功的重要元素。在不違背自己的原則、底線及能力的情況下,衷心的希望別人好,為別人解決問題的態度與他人互動或合作。縱使利他性在字面意思像是單方向的付出與單方向的收獲,但這個解釋其實忽略了很多因素的考量,如時間、心理需求、團體凝聚力等。就這個學期的觀察而言,只要小組中有成員願意帶頭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其他成員的投入程度也會提高,合作互動都頗為順利。另外,當然我自己也做了很多不必要但樂於做的事,在過程中得到的不只是咖啡(?),而是享受中間那互動的氛圍、學習與反思,以及加強自我訓練的過程,同時我認為大部分對我來說都是舒壓的(可能有更多更大壓力的事,哈哈哈),或者上述都是令我好好的活過第一學期的原因。所以我認為利他性,不一定單純的付出,是會以其他形式回饋給自己,有原則的利他性,甚至是對自己好的方式。
#信任、 #容錯空間、 #團隊而非個人
作為博士生,基本上分組報告都會自動當選為組長。在每一組中,我都是把報告的基本架構寫出來,然後就和組員們說「選你們想學或想做的部分,不用擔心你選的部分多或少,有重覆或有剩下的也沒關係,不選也OK。」選完之後,我就會說「我相信你們可以完成自己的部分」,我也不會過問或干預他們怎麼寫。無條件地信任組員們的能力、興趣和責任感。除此以外,我認為容錯空間也是成長的重要因素,因為我的態度就是「寫錯講錯犯錯都沒關係」我印象中還直接表示過「不用有壓力,你可以盡情的在你想學的部分犯錯,這才是重要的。」與此同時,創造這個容錯空間時,我們需要把這個空間視為團隊的,而不是某一個成員。「如果你遇到任何困難或疑問,『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就好,不用一個人面對。」可能是我上學期最常在組內宣導的事情。容錯空間,不只是犯錯,更多的是組員間是可以彼此支持和承托的,才能共同成長。一學期的實驗結果是,最後發現每位同學的表現都很好,無論是邀請講師、寫作、Presentation、教學等等,I mean surprisingly good!有時我都覺得我什麼都不用做。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要成長,都需要創造一些犯錯的空間,允許自己或他人犯錯,才能在過程中成長。
怎麼寫到最後,好像變成要交給教授的學期心得。
之後想到什麼再寫好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