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播報員

心理播報員 單純推廣心理健康資訊,本專頁不提供任何服務,需要服務請聯系「樹心理工作室」。

➖在第一學期的博士班,部分課程是與碩士班合開,所以會有很多機會與碩士生共事。課程設計、老師、同學都會期待博士生能帶領碩士生的小組報告,或者帶給他們一點什麼,所以基於第一學期的體驗,想分享對於團隊成長的觀察: #利他性其中一次課堂中,邀請了一...
08/02/2024


在第一學期的博士班,部分課程是與碩士班合開,所以會有很多機會與碩士生共事。課程設計、老師、同學都會期待博士生能帶領碩士生的小組報告,或者帶給他們一點什麼,所以基於第一學期的體驗,想分享對於團隊成長的觀察:

#利他性
其中一次課堂中,邀請了一名非常有經驗的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的CEO來進行分享,在分享中她提到利他性是她們成功的重要元素。在不違背自己的原則、底線及能力的情況下,衷心的希望別人好,為別人解決問題的態度與他人互動或合作。縱使利他性在字面意思像是單方向的付出與單方向的收獲,但這個解釋其實忽略了很多因素的考量,如時間、心理需求、團體凝聚力等。就這個學期的觀察而言,只要小組中有成員願意帶頭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其他成員的投入程度也會提高,合作互動都頗為順利。另外,當然我自己也做了很多不必要但樂於做的事,在過程中得到的不只是咖啡(?),而是享受中間那互動的氛圍、學習與反思,以及加強自我訓練的過程,同時我認為大部分對我來說都是舒壓的(可能有更多更大壓力的事,哈哈哈),或者上述都是令我好好的活過第一學期的原因。所以我認為利他性,不一定單純的付出,是會以其他形式回饋給自己,有原則的利他性,甚至是對自己好的方式。

#信任、 #容錯空間、 #團隊而非個人
作為博士生,基本上分組報告都會自動當選為組長。在每一組中,我都是把報告的基本架構寫出來,然後就和組員們說「選你們想學或想做的部分,不用擔心你選的部分多或少,有重覆或有剩下的也沒關係,不選也OK。」選完之後,我就會說「我相信你們可以完成自己的部分」,我也不會過問或干預他們怎麼寫。無條件地信任組員們的能力、興趣和責任感。除此以外,我認為容錯空間也是成長的重要因素,因為我的態度就是「寫錯講錯犯錯都沒關係」我印象中還直接表示過「不用有壓力,你可以盡情的在你想學的部分犯錯,這才是重要的。」與此同時,創造這個容錯空間時,我們需要把這個空間視為團隊的,而不是某一個成員。「如果你遇到任何困難或疑問,『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就好,不用一個人面對。」可能是我上學期最常在組內宣導的事情。容錯空間,不只是犯錯,更多的是組員間是可以彼此支持和承托的,才能共同成長。一學期的實驗結果是,最後發現每位同學的表現都很好,無論是邀請講師、寫作、Presentation、教學等等,I mean surprisingly good!有時我都覺得我什麼都不用做。所以,我認為每一個人要成長,都需要創造一些犯錯的空間,允許自己或他人犯錯,才能在過程中成長。

怎麼寫到最後,好像變成要交給教授的學期心得。
之後想到什麼再寫好了~哈哈哈

➖接下來的選舉不應是一名澳門人擔心的事。而身處台灣的我留意到這次的選舉,同溫層、假民調、亡國感、唯一支持等關鍵字出現頻率非常高,或是用字語調浮誇的政論節目,讓我不禁想起2018年的同婚公投,有起碼9名同志因此自殺及多起霸凌事件。所以,這篇文...
10/12/2023


接下來的選舉不應是一名澳門人擔心的事。而身處台灣的我留意到這次的選舉,同溫層、假民調、亡國感、唯一支持等關鍵字出現頻率非常高,或是用字語調浮誇的政論節目,讓我不禁想起2018年的同婚公投,有起碼9名同志因此自殺及多起霸凌事件。所以,這篇文章並非討論藍綠白分別的作為與政策,而是作為諮商業界一分子,認為有責任指出可預防的悲劇。

#為什麼這是一種創傷
人存於世,幸得所冀。每個世代或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的困局,例如低薪、高物價、高房價、養老、教育、長照、統獨議題等。每個人的困局代表著他們的價值觀,同時將改變的冀望寄予其全力支持的候選人或政黨。當選擇結果不如預期,當個人來說可能代表著沒有希望,甚至是「原來我不被社會接納」。當然這現象並不是一個正式診斷,而近年出現一個形容是「選舉壓力症候群」,大概就是指因選舉而發生的身心症狀。美國心理學會曾進行壓力調查時發現,52%的美國人指出2016的總統大選是非常重大的壓力來源,影響可持續至大選後,症狀包括易怒、疲累、睡眠問題、恐慌焦慮、甚至自我毀滅。以美國為例,在川普當選時,很多人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標準症狀,也因此出現了PESD(post-election stress disorder,選舉壓力症候群)的說法。

#如何預防這一切發生
人們在選擇資訊時,往往不是為了理解不同觀點,而是為了確認與強化自己的立場,這叫做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建議嘗試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同一個議題,從自我對話的過程中降低偏見。或是放下主觀態度,聆聽不同的聲音,讓自己不要停留於同溫層。這樣的好處是,擴大「可理解」的範圍,即使選舉結果不如意,亦不會是「這個世界容不下我」。除此之外,在選舉後,多留意身邊親朋戚友(特別是激昂支持,但被支持者最終落選)的情緒和想法變化。

#加劇與避免
社交媒體是人們主流溝通的平台,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不是自由的、這不是民主的,甚至是缺乏人性的,特別在神奇演算法的加持下,同溫層只會越來越厚,亦即是對立與傷害是加劇的。亦有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使用越多,上述的選舉壓力症候群越明顯。故小弟建議暖男/女的自我照顧法:「每天倒一杯溫水給自己」、「每天跟自己説早安和晚安」、「每天陪自己走一走」、「在需要自己的時候,自己永遠是優先的」、「留意自己的情緒轉變」。最後,世界不可控的事很多,但你能控制的事也很多,前者使你無力,後者使你麥當勞能加大。

#你們都會好好的
#網路無情人間有愛,所以大家分享一下吧
#而我原來今晚還有功課要交,只剩兩小時
#我為何有時寫貼文?因為我不想寫作業
➖➖➖➖➖➖➖➖➖➖➖
#選舉壓力症候群 #同溫層 #暖男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完美受害人,即指受害人沒有任何可挑剔之處。反而言之,只要受害人具有任何一點可挑剔的地方,就會被檢視、放大、攻擊,成為今天主題中的  #不完美受害人(Imperfect victim)。因為不完美是基於他人的相對視覺,即使只是你指甲短了1公分...
06/08/2023

完美受害人,即指受害人沒有任何可挑剔之處。反而言之,只要受害人具有任何一點可挑剔的地方,就會被檢視、放大、攻擊,成為今天主題中的 #不完美受害人(Imperfect victim)。

因為不完美是基於他人的相對視覺,即使只是你指甲短了1公分,也可以是挑剔的地方,所以這本應是個謬論。但事與願違的是,我們很常看到的是檢討受害人現象(victim blaming),除了淡化加害者應負的責任,更令人氣憤的是對受害人、相關群體的二次傷害。

#但為什麼會檢討受害人
因為人類是傾向相信世界是公平的,理應遵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原則,這樣未來發生的事情都會更具預測性更令自己安心,所以存在「世界是公平」的錯誤信念,這個現象稱之為「公正世界偏見」(just-world bias)。亦因為個體為了防止偶發事件破壞內心中的「公正世界偏見」,故個體必須提出一個反向的想法以讓內心的責任分配達致平衡,例如「她會被攻擊,一定是因為她憂鬱症。難道她就沒有責任嗎?」

#最近澳門網紅輕生事件
事件在港澳的討論度非常的高,而且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複雜,包括社會利益、職場霸凌、網路霸凌、感情問題、墮胎身心照護及心理健康等。簡單而言,就是她經歷了這一切後,選擇步向彩虹橋。真相與責任,並非本文討論的重點,而是在事件發生十一日後至今,我觀察到網路上的留言存在著一種檢討受害人的論述 - 「是她患有憂鬱症,把一切玩笑放大成傷害,輕生是咎由自取的結果。」我認為是不妥當和不合適的說法,並且已經對親人和憂鬱症患者帶來更多的傷害。所以私心的希望更多人可以站出來一起為憂鬱症患者盡一份心力。

#憂鬱症污名化
「想太多」、「不努力」、「沒有抗壓性」及「裝模作樣」是常見對憂鬱症患者在道德上的污名化,但無論學術研究還是實務經驗上都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在醫學上,不少研究指出憂鬱症和大腦傳導物質分泌有關,就像血糖過高會誘發糖尿病;在實務上,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比很多人都來得更努力,肩負起比一般人要多得多的責任,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與身體健康,為了親人朋友的目標和期待而拼盡全力,但溫柔都給了別人,把痛苦留給了自己。而是次引起廣大討論的輕生事件,針對憂鬱症的言論除了否定了患者的自我價值和努力外,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排他性,不少憂鬱症朋友表示寧願把自己藏起來也不希望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和「負累」,更會拒絕和迴避求助,這是不樂見的。

#我不完美但我的確是受害人
當我們被動受到的傷害是事實時,沒有人需要是完美的。我們不應因個人因素而加深對自己的批評和讉責,因為造成傷害是加害者的選擇,受害人只是剛好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更毋須因為不完美的自己而否認、忽略、逃避這些傷疤,它們就像愛滋病一樣,會慢慢的破壞你的免疫系統。如果在面對的過程太痛苦,可以選擇尋求陪伴和協助。無論如何,不完美是人類的本質,受害人是客觀的事實,求助是你的權利,協助是世界對你的善意回饋。
➖➖➖➖➖➖➖➖➖➖➖
#憂鬱症 #抑鬱症 #污名化 #檢討受害人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指的是一群人並不是因實際利益,而是因為「不一樣」而欺負一個人。常見於職場和校園霸凌事件。在一個群體中,有人會因為觀察到黑羊和其他的白羊(包括他自己)不一樣而勾起其排他性,繼而打著正義、合理的名...
02/08/2023

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指的是一群人並不是因實際利益,而是因為「不一樣」而欺負一個人。常見於職場和校園霸凌事件。

在一個群體中,有人會因為觀察到黑羊和其他的白羊(包括他自己)不一樣而勾起其排他性,繼而打著正義、合理的名義,充當起屠夫的角色,要把黑羊驅逐或殺害。故這個效應中包括了三個角色: #無助的黑羊、 #持刀的屠​夫、 #冷漠的白羊。

這正正印證了斯坦尼斯拉夫的名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因為屠父認同自己的正當和合理性。後來這句話演變成「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以表達任何悲劇的出現,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一層層的結構性問題。

這個故事亦告訴我們,黑羊效應源於「不一樣」,故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惡魔的特質,所以我們需要時刻檢視覺察自己的行為是否為別人帶來傷害。同時,我們都有成為天使的潛力。

#霸凌是可預防可干預的
2023年度的國際校園霸凌防制會議中,日本防霸凌專家 - 須永祐慈主張,霸凌源自於一個製造霸凌的環境,而環境中存在與黑羊效應中類似的四個角色: #受害者、 #加害者、 #觀眾、 #旁觀者 (森田司洋,2010)。簡單理解觀眾和旁觀者的差異是,前者起哄、後者漠視。

過去我們只把重點放在受害者和加害者,但觀眾和旁觀者也是決定性的因素。要求旁觀者挺身而出對抗加害者是貼近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這可能會激化衝突,也忽略個體的安全感需求。所以我們可以從改變環境氛圍入手,如:旁觀者在群體中主張霸凌這件事很無聊尋找被害人的優點和與自己或大家一樣的特質;保持和被害人的連結。把整體霸凌的氛圍拉到最低,從而減少霸凌的延續性。當然還可以收集證據尋求仲裁者的介入。所以回到最初,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角色,可以有效降低霸凌的傷害。

我們要持續倡議,才能把社會變成我們喜歡的模樣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pa

#霸凌 #黑羊效應 #心理效應 #心理學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澳門

10/07/2023
➖📆文獻發表日期:2023-3-31➖➖➖➖➖➖➖➖➖➖最近  事件一宗接一宗,可以理解是性騷擾/性侵事件是一直持續在發生,只是沒有被曝光。但為什麼這些事件發生時,大部分沒有立即處理?而是突然間會接二連三的攤在陽光下被檢視,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02/07/2023


📆文獻發表日期:2023-3-31
➖➖➖➖➖➖➖➖➖➖
最近 事件一宗接一宗,可以理解是性騷擾/性侵事件是一直持續在發生,只是沒有被曝光。但為什麼這些事件發生時,大部分沒有立即處理?而是突然間會接二連三的攤在陽光下被檢視,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或者透過這篇文獻分享受害人和「想像者(沒有經歷過性騷擾的人)」去思考彼此的處境和想法。

研究團隊在透過網路邀請了世界各地(一半來自英國)的1,112名受試者(共兩個研究),並分為曾經經歷性騷擾組(下稱「經歷者」)和沒有經歷性騷擾組(下稱「想像者」),然後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和想法等等。注意,此處並非以性別分組!

研究發現:
1. 經歷者對社會支持、安全感、公正、自尊的需求較想像者高
2. 性騷擾對經歷者的影響是負面的,可能對其自尊心、人際關係和自主權產生威脅。這些影響可能導致信任問題、關係困難和自尊心下降。
3. 因為曾經有過被性騷擾經驗,經歷者目前更傾向於採取實際行動,例如:告訴朋友或家人、在線尋求信息和支持、報警、尋求心理支援、避開相關場合等
4. 若想像者面對性騷擾事件,其應對策略只能基於想像的行動,但容易忽略當下的情緒、不知所措、擔心被責怪、安全因素等,導致他們最終可能無法採取他們想像的行動。

小小總結和心得,性騷擾或性侵事件是沒有彩排的。並且常見於相識/相熟的親朋戚友之間,很多的感受是突如其來,並且是複雜的、難以理解的或是難以接受的,所以當遇到性騷擾或性侵時,我們腦袋中的方案很有可能是無法執行的。而已經經歷過的受害者的,對這些感受更加了解,所以能更提出明確的應對方案。所以,一些沒有經歷到騷擾或性侵的人,可能無法理解受害人當下採取的行動,因為忽略了很多細節 - 「我們在當下,並不存在理性的選項」。另一方面,這篇研究文獻沒有直接說明為什麼Metoo運動突然間接踵而來,但可以從研究發現中有跡可尋,因為目前社會上的聲援、支持、安全感足夠大以滿足經歷者的需求,並且在社會中重新看見自己並不孤單,這個支持的力量甚至大到足夠使受害人也成為支持者,所以引發連鎖效應。然後,我們目前看到的是名人,但如果不是被名人加害,受害人在社會層面的支持可能也是顯得無力的,同時我也不相信,沒被爆之前,真的沒有人知道這些惡行嗎?所以希望,每個人性騷擾或性侵事件,即使傍觀者也以絕不辜息的態度面對,與受害者前行,一起讓世界安心一點。

參考來源:
Morton, T. A., Dimitriou, E., & Barreto, M. (2023). What Would a “Reasonable Person” Do? Exploring the Gap Between Experienced and Anticipated Responses to Sexual Harassment.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03616843231170761.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pa

#性騷擾不是性別之爭 #心理 #心理師 #諮商 #研究 #輔導 #文獻 #閱讀 #科學 #心理帳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這十年間的爆炸性發展,已經可以預見AI會像當年的網路一樣,會完全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我們沒有人可以避免AI所帶來的影響,正如當年我爸說智能手機沒有用,現在手機成癮一樣。AI的...
25/06/2023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這十年間的爆炸性發展,已經可以預見AI會像當年的網路一樣,會完全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我們沒有人可以避免AI所帶來的影響,正如當年我爸說智能手機沒有用,現在手機成癮一樣。AI的發展,也讓很多人深感恐懼,也有很多聲音呼籲停止AI開發。而今天我大概分享一下AI的歷史、已經被AI顛覆的行業、AI的應用,以及人類的能力何處何從。


2014,Google收購了DeepMind(AI開發公司)
2016,DeepMind的AlphaGo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
2017,OpenAI推出GPT-1(文本生成能力的語言模型)
2019,OpenAI推出GPT-2(進化版)
2020,OpenAI推出GPT-3(聊天與創意寫作)
2023,OpenAI推出ChatGPT3.5(涵蓋GPT-1,2,3的能力,並且更全方位)
2023,OpenAI推出ChatGPT4(可以借憑指引生成獨一無二的內容)

如果以「爆炸」為例,以上像是爆炸前的準備,而目前是準備爆炸。但威力最大的不是AI的生成能力,而是極為謙卑的學習能力,也可理解為可塑性,並且翻書的速度是人類的N倍(算了,反正人類已經逐漸失去沉思閱讀能力,書→部落格→FB文章→IG貼文→標題→抖音(?)/ Reels


單憑AI,其實不足以引發如此爆炸性的發展,但是遇見了現有的程式,為軟體帶來了具半自主創造性的功能。常見的AI應用包括:繪圖修圖、影片剪輯、microoffice文書處理(WORD、PPT、EXCEL等)、文案創作、配音、人物設計等


內容創作類:自媒體產業、學術圈子的期刊寫作與文獻探討、書本作家等
文字工作類:電郵、校閱、翻譯、文件處理等
數字代碼類:會計、工程師、信息安全等

▌ #我們能力的發展
我們每個人現時的能力展現是基於我們每個人所受過的訓練和培養。但隨著AI的能力越來越厲害時,AI似乎會把每個人能力的差距縮小,甚至可以說是可以取代大部分的人類功能。那我們還需要培養能力嗎?

如上述AI的歷史中,ChatGPT4可以借憑「指引」生成獨一無二的內容,這可能是我們日後所需要發展的指引能力( #駕馭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使用過AI,的確效率極高,但內容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人力修訂或無法使用的。所以小弟認為,我們需要對生成品有想象( #創造力)、清楚成品裡需要包含或不包含什麼( #判斷力)、其次是精準的描述給予AI( #描述能力)及最後的修正( #觸覺)。最後的成品才能更貼近自己心目中的樣子,或者這會是未來人與人之間,能力差異的呈現向度。

▌ #你多久沒有觀察和表達過自己
上述的其中三項創造力(思考)、判斷力(邏輯)及觸覺(美感與直覺),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有在培養,也是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但描述能力則好像一直都是弱項,因為我們不習慣表達自己,又或者表達自己是不安全的。其次是我們多久沒有仔細觀察周遭或自己?當我們缺乏觀察,描述也自然匱乏。例如對湖面的形容,我們可能是湖、平靜、綠色、背後有山,而古人劉禹錫《望洞庭》則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腦袋裡所呈現的畫面不一樣,自然生成品也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未來該培養與發展我們的創造力、判斷力及觸覺,而重點是觀察與描述能力,才能給予AI更精準的指引,產生出更具特色的成品。如果描述不足,你的樹就可能和別人的樹一樣,或者像湯瑪士小火車。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pa

#你有好好描述過自己嗎 #人工智能 #心理學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空白效應,顧名思義是「留白」。留給人們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讓個體能夠憑藉自身的文化、認知及感受等,自由的對「空白」作出更多層次的詮釋和理解。空白效應的應用層面非常廣泛,如: #藝術:無論電影、繪畫,適當的留白都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感覺。常...
18/06/2023

#空白效應,顧名思義是「留白」。留給人們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讓個體能夠憑藉自身的文化、認知及感受等,自由的對「空白」作出更多層次的詮釋和理解。

空白效應的應用層面非常廣泛,如:
#藝術:無論電影、繪畫,適當的留白都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感覺。常見的手法是「無聲勝有聲」的場景。

#教育:在亞洲的教育裡,以灌輸(填鴨)式教育為主。缺點在於學生容易生心疲累導致分心(上課睡覺)、容易忘記、習慣滿足於現成答案(等餵答案)、缺乏創新思維能力。但如果在教學中融入空白效應,將一堂課50分鐘的吸收轉換成一定比例的自由認知產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教育效果。

#心理:很明顯,這就是投射性心理測驗工具的基本。留有自由的想象空間,讓受試者可以在空白處投射內心的世界。如果在臨床上使用,可能會有相關的症狀分析,如:投射了很多跟性有關的畫面,則可能會被分析為思覺失調症狀(單純假設說明)。而諮商輔導的使用,通常會根據投射的內容作出更多澄清、探問、討論等,如:可以跟我說說這裡面發生了什麼嗎?如果這個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等等的問句,用以更多層次的了解受試者的想法、價值觀、經驗、重視的事等等。又或者晤談中的沉默,彼此存在於同一個空白時空,可以賦予無限的思考與意義。

限動的開門想象小活動的小說明:這並非一個具有任何科學基礎的測驗工具,單純就是兩張Canva的向量圖,放大縮小再搭配小量文字資訊,所以不會有任何的分析或解釋。但我們可以透過留白效應,讓我們自由的聯想、創作門後的畫面和想像,可以是向內,也可以是向外,可以是開放性空間,也可以是封閉性空間。

這次的小活動,最後一共收到107個回覆(真的始料未及的多),所以實在沒辦法每個回覆探討(涉及專業倫理問題)與回應(不希望評價任何人的創作),只能統一回覆「謝謝你們的分享,感謝。」。

縱使我們有107個開放性極高的回覆,但離統計上的意義仍有一段距離。但這些回覆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所以我根據回覆的內容大致分類,包括人物、自然元素、物品、空白、空間、家、家俱、草原、動物、環境、願景,並作出一個沒有統計意義的分析。其中有幾個可能重疉程度較高:(一)大、家4%、物品2%及願景1%。

其百分比由高至低大概如下:環境19%、草原16%、家俱13%、人物12%、大自然元素7%、空間8%、空白8%、動物7、家4%、物品2%及願景1%。

環境比例較高的原因是很多情況都會被納進環境這個分類,因為是具開性的描述周邊情況。而草原和家俱則比較讓我驚喜,因為都是非常具體的指出才會被納進這個分類,並且遠多於其他的分類(也可能是分類的標準有問題,畢竟這只是那天不知道哪來的靈感)。這可能代表著什麼,但這裡就可能沒辦法討論,或者等我博士完再來做個正式的研究,哈哈哈哈哈。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pa

#無聲仿有聲 #心理效應 #心理學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澳門

因為最近沒有發掘到有趣的純心理學貼文,但有看到一些相關科技的發展,我認為也很值得更新一下,讓大家知道一下目前感官科技發展到哪個位置,我們或者可以如何應用在實務上。  - 目前最高階的VR設備,並兼顧AR功能。即是,像鋼鐵人(iron man...
11/06/2023

因為最近沒有發掘到有趣的純心理學貼文,但有看到一些相關科技的發展,我認為也很值得更新一下,讓大家知道一下目前感官科技發展到哪個位置,我們或者可以如何應用在實務上。

- 目前最高階的VR設備,並兼顧AR功能。即是,像鋼鐵人(iron man)那樣可以看到路同時看到螢幕的資訊與畫面,當然亦可以關閉AR功能,只享受籠罩你視覺範圍的螢幕,在任何空間下觀賞一部電影。其實令我最震撼的是,螢幕內的操作介面,是由我們的眼睛導航,我們看哪,就選哪個APP,但實際操作等youtuber們開箱。這或者可以變成一個恐懼症、強迫症等有效的治療工具,也可以追蹤某些情境下,眼球最重視的因素是什麼。然後,我還有想到空椅法,或者但帶來非常真實與強烈的效果。

#嗅覺反饋系統 - 由香港城市大學團隊研發的微型氣味產生器,目前這個新技術已融入VR和AR之中。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設備會置放於人口的位置。目前大約可製造30種不同的味道,由香的到臭的都有,並且志願者識別氣味的成功率為93%。目前在4D電影觀看、醫療、人類情緒控制和在線教學中均展示出具有相當的成效(Liu et al., 2023)。

#義肢熱感系統 - 義肢,相信不少人都有了解過或見過。過往的發展大概是著重於控制能力,手指能活動,手肘有一定靈活性。但缺乏感官系統的義肢,似乎仍然會有「幻肢」的刺痛感。而目前的科技,已經可以使義肢使用者感受到溫度和觸感,可以辨識是冷還是熱,是玻璃還是塑膠(Iberite et al., 2023)。

參考來源:
Liu, Y., Yiu, C. K., Zhao, Z., Park, W., Shi, R., Huang, X., ... & Yu, X. (2023). Soft, miniaturized, wireless olfactory interface for virtual rea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1-14.
Iberite, F., Muheim, J., Akouissi, O., Gallo, S., Rognini, G., Morosato, F., ... & Shokur, S. (2023). Restoration of natural thermal sensation in upper-limb amputees. Science, 380(6646), 731-735.
➖➖➖➖➖➖➖➖➖➖➖
這次的貼文,主要是分享一下,現時科技已經可以從人類的視覺、嗅覺、觸覺層面進行干預。如果將上述三種加上聽覺結合在一起,相信會在心理干預技術帶來很巨大的突破,創造很多可能性。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pa

#腦洞大開 #心理 #心理師 #諮商 #研究 #輔導 #文獻 #閱讀 #科學 #心理帳

音樂是人類文明獨有的發展,並且還沒發現或證實其他物種中有發展音樂能力。那音樂到底在人類的發展中,擔任了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了什麼樣的功能,以下簡單分享幾點,但說不定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神奇能力。▌ #可以提高認知能力播放歡樂的音樂可以提高處理速...
28/05/2023

音樂是人類文明獨有的發展,並且還沒發現或證實其他物種中有發展音樂能力。那音樂到底在人類的發展中,擔任了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了什麼樣的功能,以下簡單分享幾點,但說不定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神奇能力。

▌ #可以提高認知能力
播放歡樂的音樂可以提高處理速度,而輕快和憂鬱的音樂都有助於增強記憶力。(不知道喵喵喵這麼洗腦是不是因為增強記憶力了)

▌ #可以減壓
研究指出輕鬆的音樂可以有效讓人從壓力源中恢復回來。其次是水波聲、風聲、雨聲等等來自然的聲音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音樂和自然聲音仍然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 #可以食少點
輕鬆的音樂搭配昏暗的燈光,在整個氛圍下可以使人食得更慢,更清楚感受到自己的飽腹感,從而減少進食。甚至曾經有文獻數據指出,進食量少了18%。

▌ #可以減輕痛楚
長期病患者在每天聽一小時音樂後有效減少疼痛感和抑鬱情緒,並且在不少研究中都有類似發現,例如手術前聽音樂比沒有聽音樂所使用的止痛藥數量更少。

▌ #可以幫助睡眠
輕鬆的古典音樂可以提高睡眠品質,並且高於有聲讀物和什麼都不聽。但能不能有效改善失眠狀況則有待討論。

▌ #可以提高運動表現
不少運動員在比賽前都會戴著耳機,除了用來提高專注力,節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曾經有實驗指出,在快節奏的歌曲下,單車運動員的行駛距離、踩踏頻率和力量都提高。

▌ #可以改善情緒
聽音樂可以使人幸福感提高,同時適合的音樂還可以對抑鬱症、中風、帕金森等有一定的預防、減緩或治療作用。

音樂的功用貌似很神奇且全面,但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把音樂視為靈丹妙藥,畢竟不同種類的音樂可能帶來不同的效果,因為小弟到現在都忘不了中學時間日本的恐怖片的手機鈴聲,如果焦慮恐慌時聽到會更慌;同時來自賭城的小弟,大學期間曾經修讀賭博成癮課時,就有聽到賭場也有透過音樂來制約賭客一直下注。所以音樂是一件事,意圖也是一件事,都需要思考一下喔。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

#不要再挖挖挖了 #音樂 #心理學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波巴/奇奇效應(Bouba/Kiki Effect)是一種描述人們對於不同形狀的物體或圖形有特定聯想的心理現象。這個效應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Wolfgang Köhler於1929年的一個實驗中提出。▌「視覺和語言存在隱性的關係」▌故事:在...
21/05/2023

▌波巴/奇奇效應(Bouba/Kiki Effect)是一種描述人們對於不同形狀的物體或圖形有特定聯想的心理現象。這個效應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Wolfgang Köhler於1929年的一個實驗中提出。

▌「視覺和語言存在隱性的關係」

▌故事:在該實驗中,Köhler向受試者展示了兩個圖形,一個是尖銳、角落明顯的形狀,另一個是圓滑、曲線較多的形狀。然後,他要求受試者為這兩個圖形分別命名。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試者都將尖銳的形狀命名為「Kiki」,而圓滑的形狀命名為「Bouba」。這種趨勢在不同文化和年齡群體中都得到了驗證。

▌波巴/奇奇效應表明,人們似乎傾向於將尖銳的形狀聯想為尖銳或硬的音節,而將圓滑的形狀聯想為柔和或圓滑的音節。這種效應可能與大腦對於形狀和聲音之間的感知聯繫有關。波巴/奇奇效應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感知和語言之間的關係,並揭示了人類對於形狀和聲音之間的隱含聯繫。

▌我們一起進行的非正式實驗,以中文(包括粵語和國語)使用者為對象,盡管粵語和國語發音不大一樣,但選字時的聲母都是一樣的。而第一次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到選擇趨勢比例高達91:9;而第二、三次也分高達76:24和75:25,儘管這是一個非正式的實驗,可能在樣本數量和選字、圖片中的種族都有差異,但不難看出這個效應在華人的語言文化中也是存在的,在跨文化情景下重製成功。

▌除此之外,在文獻記載上,這個效應不單單局限於圖形,也能推廣至生活中很多人事物,所以非正式實驗三是用人像的(也真的符合理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到哪一位朋友的形象和名字與這個效應是符合的?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

#是不是要來個正式版了 #心理效應 #心理學 #心理師 #諮商 #輔導 #心理諮商 #心理輔導 #澳門

📆文獻發表日期:2023-3-8➖相信對學習英文都感到十分困難,也很羨慕英文流利的朋友,甚至有點難理解為什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朋友語言能力這麼強,可以會聽會說多種語言。然後今天剛好發現了一篇關於學習英文的研究報告,跟大家分享一下研究人員邀請...
04/04/2023

📆文獻發表日期:2023-3-8

相信對學習英文都感到十分困難,也很羨慕英文流利的朋友,甚至有點難理解為什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朋友語言能力這麼強,可以會聽會說多種語言。然後今天剛好發現了一篇關於學習英文的研究報告,跟大家分享一下

研究人員邀請了471名的阿爾及利亞大學生(阿爾及利亞人被認為會多種語言,除了母語阿拉伯語外,還有包括法語、英語及塔馬齊特語),其中65.2%學生母語為阿拉伯語;34.8%學生母語為塔馬齊特語(只有阿馬齊格族人才會使用塔馬齊特語)。然後請他們自評各種語言的流程程度,並填寫研究人員修訂過的外語焦慮量表,主要有三個分量表:交際焦慮、害怕失敗、負面經歷。

研究顯示:
1. 阿爾及利亞大學生們普遍認為自己英語最差
2. 普遍對於學習英語感受到中等程度的焦慮
3. 主要影響因素為交際焦慮,其次為害怕失敗
4. 塔馬齊特語母語者比阿拉伯語母語者不擔心語言能力,這表明一個人說的語言越多,他們經歷焦慮就越小。

參考來源:
AL-Qadri, A. H., Al-khresheh, M. H., Boudouaia, A., & Bouflih, A. (2023). Language anxiety in an Algerian multilingual tertiary contex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10*(1), 1-9.
➖➖➖➖➖➖➖➖➖➖➖
學習語言是困難的,我一直以為語言環境是首要因素,但仔細回想自己澳洲的留學經驗,會觀察到有一群人死也不想說英文,學習、生活、去玩都要找講中文的朋友,所以交際焦慮可能才是最核心的因素。因為對於英語母語者文化脈絡的不了解,一意識到要用英語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是困擾的,導致焦慮和不願意開口,衍生出逃避的行為以緩解焦慮。
➖➖➖➖➖➖➖➖➖➖➖
❤️喜歡的話可以追蹤、按讚、分享和收藏pa

#語言也是焦慮源 #心理 #心理師 #諮商 #研究 #輔導 #文獻 #閱讀 #科學 #心理帳

Endereço

澳門提督馬路41號祐適工業大廈3樓8A室
Macau

Notificações

Seja o primeiro a receber as novidades e deixe-nos enviar-lhe um email quando 心理播報員 publica notícias e promoções. O seu endereço de email não será utilizado para qualquer outro propósito, e pode cancelar a subscrição a qualquer momento.

Entre Em Contato Com A Prática

Envie uma mensagem para 心理播報員:

Compartilhar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