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25
87歲那年,一場車禍,
讓鄭陳金梅阿嬤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
手腳骨裂後的漫長休養,
換來的,不是康復,
而是關節沾黏、肌肉流失,
與一紙帕金森氏症的診斷書。
拐杖,成了她甩不掉的影子。
三年後,90歲的她,
選擇站上硬舉比賽的舞台。
在全場的注視下,
她蹲下,握緊,然後奮力站起——
45公斤的槓鈴,被她穩穩地,舉了起來。
那一刻,她舉起的,
不只是重量,
更是那個,曾經被認為,只能不斷退化的下半生。
🎖️ 連BBC都報導的台灣故事,
給了我們一個最震撼的提醒:
你以為的「老了,不能練」,
恰恰相反。
就是因為老了,才更要「練」。
我知道,你一定會擔心:
「可是,膝蓋不好怎麼練?」
「都這把年紀了,還有用嗎?」
讓我們,先從最大的擔憂開始。
—
💬 擔憂一:「我媽膝蓋不好、骨頭都脆了,練了不是更容易受傷嗎?」
這個觀念,可能需要更新了。
科學證據告訴我們,
安全的肌力訓練,
是保護關節、減緩骨質流失的關鍵。
一份2019年的統合分析指出,
規律的阻力訓練,
能讓停經後婦女的髖部骨密度,回升0.64%,
腰椎骨密度,也能回升0.62%。
另一份2020年的研究也發現,
經過12週的肌力訓練,
膝關節炎長輩的疼痛指數,平均下降了43%。
📌 科學證據很明確:
肌力訓練,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
—
💬 擔憂二:「都七老八十了,肌肉都掉光了,練也沒用了吧?」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提醒:
「失能,遠比生病更可怕。」
而肌肉,到80、90歲,都還能被喚醒。
國立東華大學2020年的研究發現,
經過12週的彈力帶訓練,
社區高齡女性「30秒椅子坐站」的次數,
就大幅提升了33.7%。
📌 另一份統合分析也顯示,
阻力訓練後,「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能增加約30公尺。
—
💬 擔憂三:「我每天都有在走路運動啊,這樣還不夠嗎?」
走路,對心肺很好,
但若目標是「長肌肉」,
那光走路,可能就不太夠了。
《運動醫學》期刊上的一份統合分析指出:
要有效提升「肌肉量」與「最大肌力」,
「高強度」的「阻力訓練」,才是關鍵。
而走路,是一種太「習慣」的動作,
它能「維持」肌力,
卻很難給予足夠的「刺激」,
讓肌肉變得更強壯。
這也是為什麼,WHO會建議,
65歲以上的長者,
每週應有≥2天的肌力訓練,
和≥3天的平衡訓練,來預防跌倒。
📌 簡單來說,
肌肉需要「漸進式的超負荷」,才會長大。
—
🗣️
老,不代表只能等待退化。
照顧的終點,是幫助他們,找回身體的起點。
這篇文章,請分享給你那位,
還在擔心「練了會受傷」的爸爸媽媽。
告訴他們,連90歲的阿嬤都可以,
我們一定,也可以從今天開始,
一起,練得更穩。
你家的長輩,開始「練」了嗎?
或是有沒有推薦的,友善長輩的健身房或課程?
歡迎留言分享!
—
📚 資料來源
・JBMR Plus (2019), Sports Medicine (2018), Meta-analysis (2022)
・PTJ (2020),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022)
・國立東華大學高齡者阻力訓練研究 (2020
・陳亮恭醫師《預防失能,從肌力訓練開始》相關訪談 (2023)
・台灣肌少症與共病風險相關研究 (202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 Guidelines for Older Adults
#銀髮健身 #肌力訓練 #跌倒預防 #肌少症 #長照服務 #照顧者 #長輩 #失智 #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