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在生活 Healing in Life

疗愈在生活 Healing in Life 疗愈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它存在于每一天的生活里。当我们实实在在地去? 『疗愈在生活』工作室的愿景是希望回归本心,带着爱过每一天的生活,让疗愈在生活中发生,让生命朝向美好。

熟龄的心理健康~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在起伏中依然感受美好 🌻或许,是晨起时阳光洒进窗户的那一刻,或是一杯热茶入口的暖意;或许,是与老朋友的一场畅谈,或是静静翻阅一本喜欢的书。那些日常里的小确幸,都是让心灵丰盈的养分。✨照顾心理健康,不是要把烦...
02/05/2025

熟龄的心理健康~
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在起伏中依然感受美好 🌻

或许,是晨起时阳光洒进窗户的那一刻,或是一杯热茶入口的暖意;或许,是与老朋友的一场畅谈,或是静静翻阅一本喜欢的书。那些日常里的小确幸,都是让心灵丰盈的养分。✨

照顾心理健康,不是要把烦恼赶走,而是真正地看见它、理解它、接纳它,在与之共处的过程中,让自己感受到,熟龄之年也能以温柔坚韧的心,拥抱生活的每一天。💚

#熟龄的心理健康~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在起伏中依然感受美好…✨

年岁渐长,人生的风景也悄悄改变。有时,我们会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时,会感慨身边的人事变迁。心理健康,并不等于没有忧虑,而是在生活的起伏中,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找到满足。🥰🫰🏻

或许,是晨起时阳光洒进窗户的那一刻,或是一杯热茶入口的暖意;或许,是与老朋友的一场畅谈,或是静静翻阅一本喜欢的书。那些 #日常里的小确幸,都是让心灵丰盈的养分~

#照顾心理健康,不是要把烦恼赶走,而是真正地看见它、理解它、接纳它,在与之共处的过程中,让自己感受到, #熟龄之年 也能以温柔坚韧的心,拥抱生活的每一天。🫂🌹

❤️🧡💛💚💙💜

#不惑辅导部 希望以专业和温暖,陪伴您 #探索熟龄人生,从容变老,从容到老!

【预约辅导面谈 & 报名活动】:
🌟 电话:012-228 7762(周一至周五,8AM-6PM)
🌟 WhatsApp:012-228 7762
🌟 网站:www.unilifesity.com
🌟 电邮:counselling.unilifesity@gmail.com


#不惑辅导部
#用心感受美好
#心理健康
#熟龄人生
#服务热线:012-2287762 ☎️

轻松掌握 5 个  #心理健康小贴士:【1】每天动一动 🏃🏻‍♀️🏃🏻‍♂️【2】培养小小的期待 【3】主动联系朋友 ☎【4】整理环境,也整理心情 🏡【5】练习放下“完美主义”
18/04/2025

轻松掌握 5 个 #心理健康小贴士:

【1】每天动一动 🏃🏻‍♀️🏃🏻‍♂️
【2】培养小小的期待
【3】主动联系朋友 ☎
【4】整理环境,也整理心情 🏡
【5】练习放下“完美主义”

 #心理健康小测验心理健康就像身体健康一样,都需要定期“体检”!
18/04/2025

#心理健康小测验
心理健康就像身体健康一样,都需要定期“体检”!

这是我目前提供心理辅导的机构,欢迎分享给有需要心理支持的朋友~
12/03/2025

这是我目前提供心理辅导的机构,欢迎分享给有需要心理支持的朋友~

21/12/2024

#告别2024
#迎接2025
#岁末回顾
#新年展望
#线上工作坊

 #告别2024 #迎接2025 #岁末回顾 #新年展望 #线上工作坊
14/12/2024

#告别2024
#迎接2025
#岁末回顾
#新年展望
#线上工作坊

我看电影《破 · 地狱》中的失落与悲伤(Loss and Grief)文字/ 傅玉环(注册心理辅导师)11月中,我在一个香港生死教育群组里,看到香港某个机构举办《破 · 地狱》集体练功大会的线上交流会活动资讯。当时还搞不懂这是什么练功活动,...
10/12/2024

我看电影《破 · 地狱》中的失落与悲伤(Loss and Grief)
文字/ 傅玉环(注册心理辅导师)
11月中,我在一个香港生死教育群组里,看到香港某个机构举办《破 · 地狱》集体练功大会的线上交流会活动资讯。当时还搞不懂这是什么练功活动,后来在社交媒体陆陆续续看到有关《破 · 地狱》的帖文,才知道这是一部最近引起大众热议的香港卖座电影。虽然我已经很久没有进戏院看戏了,不过对于一个曾经在殡葬业工作过的我,又岂能错过这类题材的电影呢?于是,我赶紧趁下映前赴约。

很多人看过《破 · 地狱》之后,在社交媒体分享从电影看到的殡葬文化与习俗、原生家庭与亲子关系、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在这里,我想聊聊我从这部电影中看见的 #失落与悲伤( and )。
⛱️ 失去儿子的 #甄小姐
整个红勘的殡葬业者都把甄小姐当成疯子,原因是她要将儿子的遗体做成木乃伊,希望有朝一日进步的科技能让她的儿子起死回生。

将死者的遗体木 #乃伊化 (mummification)虽然很罕见,但也不是不曾发生在现代社会。我曾听闻伴尸的新闻报导,家属将亲人的遗体放在家中,不进行丧礼也不下葬,如常地和死者一起生活,直至一些时日后被他人发现。

著名悲伤辅导和丧亲心理学者 William Worden 提出了 #悲伤任务模式,丧亲者以 “完成任务” 来经历哀悼的历程,被称为 #哀悼四项任务 (4 Tasks of Mourning)。哀悼的第一项任务就是: #接受失落的事实(to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loss)。当丧亲者接受亲属已经去世,此生无法再相聚的事实,丧亲者便完成了这项哀悼任务,继而可以进行其他三项任务。接受失落的事实,不仅是一种 #理性的接受 ,同时也是一种 #情感的接受 。理性的接受是头脑思维明白、承认和接受死亡与失落已然成为事实;情感的接受则是感知与接纳天人永隔,此生不可能再重逢的事实。

有些丧亲者会相信亲属只是去了旅行,或是还在医院就医,并认为他们有一天会回来,于是保留死者的物品、房间等等,等待他们回家…… 但最终,这个期盼将永远落空。丧亲者若否定失落的事实,停滞在第一项任务,将难以展开接下来的三项任务,并影响了丧亲者完整地去经整个历哀悼的历程。传统仪式如丧葬礼,可以帮着生者接受失落的事实。

电影《破 · 地狱》的甄小姐可能卡住在 哀悼四项任务中的这第一项任务——接受失落的事实,在理性和情感上接受儿子已经去世了,不可能会回来。但甄小姐却寄盼有一天儿子的灵魂回来时,儿子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肉身活过来,于是她便四处寻找愿意替儿子遗体进行木乃伊化的殡葬业者。结果,当然被看成疯婆子了。人死了就是死了,把遗体木乃伊化不是 “正常” 人会做的事情,所以业者都避她而远之。

但想想,要一位母亲接受永远和挚爱的儿子分离的事实,是多么痛的一件事情啊。而且小朋友还未长大,前面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他;加上这是白头人送黑头人,在华人文化的观念中更添伤感。

所以,甄小姐真的是疯了吗?

在 “正常” 的世界里,甄小姐的想法和行为变成 “不正常” 了;但在丧亲失落的内心世界里,那是一种悲伤反应。甄小姐的行为和想法背后的悲伤情感,没有所谓正常或不正常,她需要的是她的悲伤不被否定,即便她的行为在 “正常” 的角度看似很疯狂。甄小姐的悲伤需要被看见、被同理、被陪伴和被温柔对待。也许就如此,甄小姐自己便能生长出自我疗愈悲伤的力量了。

在我们的社会,鲜少听闻为了能与死者重逢而要木乃伊化死者的遗体;然而,我们的社会却不缺 “甄小姐” 。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日夜在家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等等的类似案例都在告诉我们,他们的悲伤被卡住了。唯有善待悲伤,让悲伤如流水般流经身体,洗涤和治愈内心的伤痛,有一天我们会在彼岸看见悲伤绽放爱的花朵。
⛱️ #苏苏 和熙雯
苏苏和熙雯是什么关系呢?从熙雯的丈夫黎先生拒绝让苏苏见熙雯最后一面开始,我便好奇她们俩的关系,想要从电影中找出答案。

刚开始,我猜想苏苏会不会是熙雯的亲姐妹呢?如果是,她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致黎先生如此生气苏苏,并且狠心地拒绝苏苏见熙雯最后一面的请求,那可能是苏苏这辈子的遗憾……

后来,当苏苏为熙雯的无名指戴上戒指的那一刻,答案其实就不言而喻了——她们应该是同性伴侣。(还有两个细节在提示她们的关系:苏苏说熙雯怕冷、苏苏亲吻熙雯的额头—— goodbye kiss)

在失落悲伤面前,生者与死者的关系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将影响着生者能否在社会的支持下公开地哀悼,并完整地去经历他的悲伤历程。一些不符合社会期望,不被社会认可的关系,例如: #同性伴侣 、 #婚外情伴侣 、 #私生子女 等等,都可能不被亲属允许参加死者的丧礼,或见死者的最后一面。他们也许只能偷偷摸摸地出没在死者的灵堂外围,深怕被人发现和被驱逐。他们感到孤立、羞愧甚至内疚,他们的悲伤是被轻视和忽视的,好像他们的悲伤被他人夺走一样。因此,这一种悲伤被称为 #被剥夺的悲伤 ( Grief),而这一概念最先由 Kenneth J. 提出。

“被剥夺的悲伤” 范围其实很广大,不仅限于如电影《破 · 地狱》熙雯和苏苏不被社会认可的关系,它还包括:

1. 未被社会认可的失落事实,没有得到主流文化提供公开的仪式悼念死者(例如: #流产 、 #死产 、 #堕胎 、 #宠物死亡 )

2. 未被社会认可的丧亲者,因个人能力缺陷或年龄关系被主流文化认为没有悲伤的能力(例如: #儿童 、 #老人 、 #残障者 、 #精神病患者 )
3. 未被社会认可的死亡形式(例如: #自杀 、 #爱滋病患者、 #死刑犯 )

电影中黄子华饰演的丧礼策划人道生,察觉到苏苏与熙雯之间的微妙关系。道生后来将装有熙雯骨灰的项链送给了苏苏作纪念,道生说苏苏才像熙雯真正的家人。现在想回这场道生与苏苏的对话,我依然感动。道生的这个动作是对苏苏与熙雯关系的认可,在苏苏的悲伤里头,透进了一道温暖的光。

如果我是道生,我也会 “偷偷地” 制作这条项链送给苏苏(虽然此举在殡葬伦理是被争议的),真想给道生一个give me five。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也需要更多的 “道生” ,还给他人悲伤的权利,让每个经历悲伤的人拥有悲伤的权利?
⛱️ #文玥 的悲伤
电影《破 · 地狱》中的文玥是一位医院救护员,在死亡的边缘抢救伤者与病人。每当无法挽回生命,她便会找医院的一位男性医生朋友,以发生性关系得到慰藉。我曾经在《当绿叶缓缓落下》一书中,读到有关 “ #悲伤与性 ”,我想文玥的悲伤也许和书中提及的相似,以下节录书中章节的一个段落:(On Grief and Grieving: 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 / Elisabeth Kübler-Ross & David Kessler)

茱蒂丝的儿子因癌症病逝才七个小时,她的丈夫要和她行房。在她感到哀痛欲绝时,丈夫怎能想到性这么愉悦的事,她完全无法理解。因为这件事,茱蒂丝差点和丈夫离婚。多年后丈夫和她分享当年说不出口的心情:“其实我要的不是性。儿子死后我感到很茫然,不只是家里变得空荡荡,灵魂也是空的。我需要妳紧紧抱着我,让我感觉我们彼此相连、互为一体。性是我唯一知道的方式。”

在极度痛不欲生的状态下,性成为求生的救赎,使深陷悲伤困境的人们得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为性蕴含能量、象征繁衍与生命的延续。

如果文玥的悲伤如上所述,性对她而言是为了填补内心巨大的悲伤空洞,这已经不是语言或眼泪可以表述的锥心之痛。

另外,电影中有一幕,文玥在医院的天台点燃了香烟,祭拜已逝的莲姐。这位男性医生朋友问她:“这么久了还没习惯吗?” 文玥答说:“不是久了就会习惯的”。

莲姐就像文玥的母亲般和蔼可亲,也是文玥和父亲起冲突后的安慰剂。莲姐在文玥的心中有一个即重要又很特别的位置。文玥失去的仅止是一位懂她爱她的长辈( #初级失落 Primary Loss),她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可以让心灵得到温暖和歇息的港湾( #次级失落 Secondary Loss)。

有时候,我们只看到某某人失去了某某人(初级失落,有形的);然而,这个人也因为他的某某人去世了,他也同时失去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次级失落,很多时候是无形的,且从初级失落开始,像骨牌效应,因为第一个初级失落的骨牌跌了,连带其他次级失落的骨牌跟着一个一个地跌)。例如:一位女性失去了丈夫(初级失落),她同时也失去了经济的支柱、情感的依靠、安全感、对未来的期盼等等的次级失落。丧亲者通常会在丧礼结束后回到生活当中,才逐一感受到这些次级失落的冲击,一波未停,一波又起,让人难以招架。所以,为何我们总看到丧亲者“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也许次级失落的概念能给我们一些提示。若然如此,你还会劝丧亲者快点振作起来吗?

回到男性医生朋友问文玥:“这么久了还没习惯吗?” 文玥答说:“不是久了就会习惯的”。失去了挚爱,也许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我们积累了人生的阅历,看待悲伤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我们依然还会思念故人,但我们的心态也许不一样了,悲伤也被转化和升华为生命的力量。至于是 “多久” 呢,其影响的因素可不少,从 #死者的死因 、 #生者与死者的关系 、 #生者的个人特质 等等因素。每一个人的悲伤旅程都是独特的,什么时候要停下来歇一歇,什么时候可以继续往前走,我们是最清楚自己步伐的那个人。我们可以用一些时间点作为“ #该悲伤多久 ”的参考,例如:半年、一年,但却无法以一个标准来判断什么时间点就得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悲伤没有伤害到我们的生命安全,何不一边悲伤,一边继续过生活呢?我们会时不时感觉到悲伤的痛,但我们同时可以让自己感受生命是美好的。就如我们常说的:“ #痛并快乐着 ”。痛和快乐,两者并没有冲突,它们是可以和好共处、共存,也共好。

后来,这位男性医生朋友也说了一句:“我们要学会 close file”。是啊,在悲伤里头,学会 close file 是重要的。Close file 是放下,不代表放下后就失去了和死者的联结,反而有时 close 了这个 file 之后,为打开另一个新的 file 带来了可能性;而这个新的 file,是生者与死者 #重新建立新的联结 。美国悲伤辅导心理学家 Robert 在他的 #意义重建模式 (The Meaning Reconstruction Model)里提及的重塑关系,与逝者的关系并未因为死亡而完全断裂,而是通过心理和情感上的方式重新定义这段关系,例如:将逝者视为内在的精神导师、寻找能够持续怀念他们的方式等等。

为此,我一边赞同文玥的说法:“不是久了就会习惯的”,我们无法将情感切割如此清楚分明;同时,我也很认同男性医生朋友的说法:“我们要学会 close file”,放下和为彼此的关系开启新的篇章。死亡带走的是的生命和肉身,死亡并没有带走我们的关系。
《破 · 地狱》是一部难得的电影,里头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反思、深思的议题。开场道生跟随明叔替主家执骨(捡骨/拾金),道生错以为明叔递给他的香是让他上香给亡者,引起观众的笑场,想必观众都知道这些香是要分给主家的,然而电影巧妙地运用轻松幽默的手法,打破了第一道传统文化习俗的严肃,让人卸下心中的紧张与拘束。接着当明叔把头颅上的头发一一清理,我感悟人已逝世,剩下的只是这些无法替代亲人的骨头,亲人的灵魂早已不在了,何以执着?

最近上了一堂课,探讨 “不再与自己分裂”,有个部分引发了我思考:人死了葬于泥土,化为泥土的一部分;人成为土,土也为人,此人无所不在。那么,如果我日夜思念的亲人已经是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他无所不在,只要我张开眼睛、我呼吸,他都在我的周围,我们其实不曾分开。如此想,就不再感觉那么悲伤了。但直到有一幕,道生为甄小姐的儿子进行遗体防腐,当道生扶起小朋友的身体,溃烂的背部尸水倾注而下,我的眼泪终于在那一刻破堤了,我的心如被狠狠一击,我心痛何以忍心让此肉身变成了这个样子,可是人却未能放手?如像道生所说:“生人也要破地狱,生人也有很多地狱”;如果 “地狱” 是我们心中的 “坎” ,这一幕带来的眼泪与心痛,或许就是我从电影中所看见自己需去跨越的 “坎”,和去破的 · “地狱” 吧。
#破地狱

每一个人都全然拥有自己的时间,当别人愿意给出我们他宝贵的时间,你是否打从心里感谢他?或只是惯例地说谢谢?感谢别人给予我们时间,其实也是让我们练习尊重自己拥有时间的自由与自主权。。。🔖 系列语录缘起我负责写文字,同事设计成明信片,希望这些文字...
08/09/2024

每一个人都全然拥有自己的时间,当别人愿意给出我们他宝贵的时间,你是否打从心里感谢他?或只是惯例地说谢谢?

感谢别人给予我们时间,其实也是让我们练习尊重自己拥有时间的自由与自主权。


🔖 系列语录缘起
我负责写文字,同事设计成明信片,希望这些文字能带给阅读者心灵的启发,或者将它收藏,需要时拿出来鼓励或安抚自己,也很好!

不惑辅导部~ #时间篇02 💭

🙋🏻‍♀️ 成熟人生的时间观~尊重时间 🙋🏻‍♀️

你是否曾在写讯息或与人对话时,这样说过:

💬 谢谢你的时间
💬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当别人愿意 #给出他的时间,无论是听我们倾诉、为我们做某件事情,或义无反顾地等待我们的步伐🚶🏻‍♀️🚶🏻‍♂️,我们能回报的是由衷地尊重,诚心地表达感谢,它是 #超越言语上说出的谢谢。


每一个人全然拥有自己的时间,没有义务要把时间花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给予我们他的时间,这是一份 #无形且无价 的礼物~🎁


其实,带着尊重和感谢对待他人给予我们的时间,我们也在练习 #尊重和感谢自己拥有的时间。


这一刻起,我们在学习有智慧地给出自己的时间,在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人事物上……🥰

❤️🧡💛💚💙💜

#不惑辅导部 希望以专业和温暖,陪伴您 #探索熟龄人生,从容变老,从容到老!🌹

提供的 #心理辅导服务 有❓
❤️ 个人辅导
❤️ 伴侣辅导
❤️ 家庭辅导
❤️ 团体辅导
❤️ 熟龄成长工作坊
❤️ 乐龄心理健康课程


可与心理辅导师,一起探讨的议题包括❓
❤️ 生活、工作、关系带来的压力与情绪
❤️ 疾病、分离、死亡带来的失落与悲伤
❤️ 学习、职业、退休的生涯规划
❤️ 人际关系与沟通
❤️ 两性关系与家庭
❤️ 生命回顾与整理
❤️ 老年照护与安置
❤️ 临终与生前告别


#不惑生命学苑
#辅导面谈
#第三人生
#专业辅导服务
#从容变老
#服务热线:012-2287762 ☎️

 #时间当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便拥有了时间当我们的时间用来做别人想做的事别人便拥有了我们的时间当我们想要别人帮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我们或许要想想、问问别人:你愿意吗当别人要用我们的时间做他想做的事我们也要想想、问问自己:我愿意吗每个人都值得全然...
24/07/2024

#时间

当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便拥有了时间

当我们的时间用来做别人想做的事
别人便拥有了我们的时间

当我们想要别人帮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
我们或许要想想、问问别人:你愿意吗

当别人要用我们的时间做他想做的事
我们也要想想、问问自己:我愿意吗

每个人都值得全然地拥有自己的时间
无论他是用来工作、玩耍、发呆……
每个人都能自己来定义时间的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价值都可以不一样,所以不要作比较
如果比较谁的时间用得有价值,我们便没有了尊重

在无时间日里,没有时间,却拥有了时间


🔖 系列语录缘起
我负责写文字,同事设计成明信片,希望这些文字能带给阅读者心灵的启发,或者将它收藏,需要时拿出来鼓励或安抚自己,也很好!

不惑辅导部~ #时间篇01 💭

🙋🏻‍♀️ 成熟人生的时间观~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你是否也曾感叹,自己的时间都被工作和家务事占据❓觉得自己就像一台被设定了特定操作模式的机器,日复一日地运作❓

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乏味,少了点新鲜感❓

走到了人生成熟的阶段, #别再只为他人而活了!是时候启动自己的天赋,开展自己的人生,去发掘生命的更多意义和亮点了!

#人生只活一次,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吗?做想做的事,是否让你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在呢?🥰🌹

❤️🧡💛💚💙💜

#不惑辅导部 希望以专业和温暖,陪伴您 #探索熟龄人生,从容变老,从容到老!🌹

提供的 #心理辅导服务 有❓
❤️ 个人辅导
❤️ 伴侣辅导
❤️ 家庭辅导
❤️ 团体辅导
❤️ 熟龄成长工作坊
❤️ 乐龄心理健康课程


可与心理辅导师,一起探讨的议题包括❓
❤️ 生活、工作、关系带来的压力与情绪
❤️ 疾病、分离、死亡带来的失落与悲伤
❤️ 学习、职业、退休的生涯规划
❤️ 人际关系与沟通
❤️ 两性关系与家庭
❤️ 生命回顾与整理
❤️ 老年照护与安置
❤️ 临终与生前告别


#不惑生命学苑
#不惑辅导部
#第三人生
#退休生活
#心理辅导
#服务热线:012-2287762 ☎️

每个家庭都是一座宝藏,生活在里面的家庭成员要如何获得里面的宝物呢?方法很多,而绘制与探索  #原生家庭图 是其中一个方法。然而,在这座宝藏里面的宝物在成为真正的宝物之前,也许没有人愿意去触碰它,因为人们觉得它带来的是限制和伤害。『 #从原生...
17/07/2024

每个家庭都是一座宝藏,生活在里面的家庭成员要如何获得里面的宝物呢?方法很多,而绘制与探索 #原生家庭图 是其中一个方法。

然而,在这座宝藏里面的宝物在成为真正的宝物之前,也许没有人愿意去触碰它,因为人们觉得它带来的是限制和伤害。

『 #从原生家庭中寻宝』成长小组7月10日在 #不惑生命学苑 圆满结束。4堂线下实体课,学员实际操作绘制自己和父母的原生家庭图、探索 #原生家庭重大事件,以及没有明文规定却牵制我们的 #家庭规条。

其中,绘制与探索父母各别的原生家庭图,是这次成长小组的特色,让我们重新去认识我们的父母和祖辈,这样我们才能联结自己生命的源头。

学员当中大部分并不是第一次绘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图,然而这趟的学习加入两人小组的深度分享,学员在自我叙述与伙伴给予的回馈的过程中,帮助她们打开对原生家庭的视野,并学习带着觉知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学员在绘制原生家庭图(尤其是父母的原生家庭图)发现自己缺乏对祖辈的认识而觉惭愧,或发现与祖辈关系生疏,但也驱动她们开启寻根之旅,凝聚家庭成员记录每一代的家庭图与家庭故事,让祖辈的精神得以世代传承。

小组深度分享、团体真诚互动、暖心的相互陪伴是小组成员成长与疗愈的基石。同时,随着学习的因缘,我加入了 #家族系统排列 体验,从心灵的层面联结父母。另外,课后进行 #亢达里尼静心( ),释放身体一整天累积的压力,让体内的能量流动,也让这一天在平静和谐的内在状态中结束。

过往,也许我们认为原生家庭带来了限制和伤害;然而,长大后的我们可以学习将它们转化成生命中的资源,并且带着这份原生家庭的礼物,活出有爱的人生。我们就如同寻宝人与魔术师,将埋藏与尘封的宝物变成闪亮的宝物!🎁❤️

📸 All photos credit to Xiao Yin

很多人长大了会开始担心自己写得不好,就好像觉得自己不会画画。不过, #疗愈书写 从不需要很会写,或写得好。疗愈书写不是写作技巧课,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探索、觉察和更明白自己,陪伴自己也疗愈自己。7月至8月的周一晚上,我在  #不惑生命学苑 指...
03/07/2024

很多人长大了会开始担心自己写得不好,就好像觉得自己不会画画。
不过, #疗愈书写 从不需要很会写,或写得好。
疗愈书写不是写作技巧课,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探索、觉察和更明白自己,陪伴自己也疗愈自己。
7月至8月的周一晚上,我在 #不惑生命学苑 指导 #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共8堂课,12小时。刚过的周一已进行了第一堂课,不过还在开放报名(有回播)。

🌷 最美的诗词 ~ 来自『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1.0』 的集体创作我们没有如绘画、剪纸、陶艺等等的艺术作品让大家欣赏,但我们的“作品”里的字字句句,都是  #我手写我心,来自我们内心最纯、最真、最深,也是最隐私的心语…… 所以无法全然地让他人...
28/06/2024

🌷 最美的诗词 ~ 来自『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1.0』 的集体创作

我们没有如绘画、剪纸、陶艺等等的艺术作品让大家欣赏,但我们的“作品”里的字字句句,都是 #我手写我心,来自我们内心最纯、最真、最深,也是最隐私的心语…… 所以无法全然地让他人阅读。

不过,我们会在课堂上,在同一个时空,不同的地方,一起书写。然后,我们和伙伴分享自己的书写和感想。我们互相聆听、我们彼此陪伴,因为我们相信~ #出席与见证 (be there and witness) 他人的经历,是我们给予彼此最珍贵无价的礼物。

就在5月8日的最后一堂课,竟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
我们从一个自由书写的练习中,如往常从自己书写的文章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一人接一人地把句子念出来时,它竟然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串成了一篇如诗如画的短文!

我们都好喜欢它!愿在此和大家分享这篇来自6位参加『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1.0』的熟女同学们 + 带领老师,在5月8日最后一堂课这一天的集体创作,它的字字句句都来自我们每一个真诚灵魂的深处~
现在的时间是自己的,
学习反而是一种享受。
学习从不知“走”到明白。
越学越年轻,越有活力。
不管在任何年龄阶段,
都须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往往在走过一段路之后,
再回头看自己当初的犹豫,
都觉得“原来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是唯一,是无法被取代的。
晚上总想给自己独处的时光,
我需要和自己对话相处的时间。
独处,是我爱自己的方式。
******* ******* *******

👱‍♀️ 关于『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1.0』的熟女同学们~

她们当中,有的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室,好奇什么是『 #熟龄疗愈书写』?

她们当中,有的本来就喜欢书写,或有书写的习惯。
她们或曾在人际关系中面对冲突,或心中有不满愤怒,而书写曾让她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将心里话写下来,帮助她们疏导情绪,而不是让情绪变成伤害人际关系的利剑。

当然在她们当中,有的是害怕书写,担心自己写错、写得慢、写不好…… 不过,因为她们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颗真诚学习的心让她们勇敢地走进了『熟龄疗愈书写』的课室。

******* ******* *******

✍ 关于『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

书写 —— 是最简单、方便直达内心,与自己深度对话的一种自我疗愈方式。只要手上有一只笔和一张纸,我们便可以开始将内心话以文字“说”出来。

『熟龄疗愈书写基础班』不是写作技巧班,无需担心自己不会写或写不好,就如同各类的绘画疗愈课,重点都不在技巧的学习,而是透过有关媒介达到心灵疗愈的功效。而透过书写的疗愈力,我们在熟龄岁月里探索、反思、沉淀和整理自己,学习爱自己,并且活出自己!

所以,疗愈书写从不需要很会写,或写得好。
但是,它会让我们写出很美的东西,因为真心话是最触动人心的。😌

Address

Kuala Lumpur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疗愈在生活 Healing in Life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