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Art Therapy Studio

InnerArt Therapy Studio 一处回到内在赤子之心 自由安全涵容的艺术空间。
A sanctuary for revisiting the innocent core within,
an artistic realm that cradles freedom and security.

🌕✨ #中秋節安康 ✨🌕〈城裡的月光〉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歌。前天運動路過八卦山,俯視整座城,夜色靜靜鋪開,月光灑在屋頂與心頭。中秋,是團圓的節日。對在異鄉的遊子,難免多了些惆悵;而對失去親人的人來說,這份「團圓」有時也會觸動深藏的思念與失...
06/10/2025

🌕✨ #中秋節安康 ✨🌕

〈城裡的月光〉
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歌。

前天運動路過八卦山,
俯視整座城,
夜色靜靜鋪開,
月光灑在屋頂與心頭。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
對在異鄉的遊子,難免多了些惆悵;
而對失去親人的人來說,
這份「團圓」
有時也會觸動深藏的思念與失落。

那是曾經相聚的畫面,
也是再也無法重現的溫度。

現今科技再方便,
訊息可以隨時傳遞,
但有些想念,
只能在心裡對月低語。 🌙

若今夜,你也想起某個人,
不妨
🕯️ 點盞燈、泡杯茶,
讓思念成為一種溫柔的陪伴;
讓心在靜靜的月光下,
得到安放。

💫 #療癒小語
當節日勾起思念時,
請允許自己感受那份不捨與愛。

思念,不只是失去的提醒,
更是愛仍在心裡流動的證明。

若覺得心有點重,不妨:
✨ 點燃一支蠟燭,為那位重要的人留一束光。
✨ 寫一封信或畫,對他/她說出此刻的想念。
✨ 或只是靜靜望月,讓那份情感被看見、被溫柔承接。

願今晚的月光,
溫柔照亮你心中的那份愛與思念。

#藝術療癒 #哀傷陪伴 #節日思念 #生命教育 #中秋節安康

在整理諮商理論研究報告時,又重新翻讀了一遍理論。這一頁,從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的角度來看  #情緒,有了一些不同的觀點與發現🙂。《 #情緒的目的》在於提供即時的存在回饋,同時也向他人傳達個體的需求與渴望。例如,憤怒常源自於「我有權獲得某...
03/10/2025

在整理諮商理論研究報告時,又重新翻讀了一遍理論。

這一頁,從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的角度來看 #情緒,有了一些不同的觀點與發現🙂。

《 #情緒的目的》在於提供即時的存在回饋,同時也向他人傳達個體的需求與渴望。

例如,憤怒常源自於「我有權獲得某種結果」的信念。它在傳達:「我會攻擊;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我要獲勝」。

#憤怒 帶有一種向外的力量,暗示著「我有能力,並會充分運用它」。然而,這股外放的力量,往往掩蓋了同樣強烈的脆弱感。

再來看看焦慮,它意味著什麼?
#焦慮 是一種高度警覺的情緒,彷彿身處於不穩定狀態。它提醒我們有需要處理的事情,並呼籲個體保持警惕、掌控局面:「生活有危險,我需要有人幫我脫離這種威脅!」

而 #憂鬱,則源於絕望的經驗。這是一種揮舞白旗的情緒,一種放棄的姿態:「毫無希望了,但請關注我;我需要有人照顧我。」🤔

其實,數十種情緒反應,都在表達某種形式的壓力;當壓力被感受到超出負荷時,便會轉化為煩惱。
#每一種情緒反應 都反映了個體的自我評估,傳達了對他人的期待,同時驅使人以某種方式去恢復幸福與福祉。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情緒

「教師」這個名字,曾經離我很遙遠。而這幾年,卻真真切切成了大家口中的「老師」。教學相長,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在互動中學習、在陪伴中成長。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感謝一路以來學生與夥伴們的啟發,讓我在「教」的同時,也不斷「學」。...
28/09/2025

「教師」這個名字,曾經離我很遙遠。
而這幾年,
卻真真切切成了大家口中的「老師」。

教學相長,不只是傳授知識,
更是在互動中學習、在陪伴中成長。

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感謝一路以來學生與夥伴們的啟發,
讓我在「教」的同時,也不斷「學」。

今天是台灣教師節,
願所有老師們:
#喜樂安康,#心懷光亮,#教師節快樂。🙏

照片:校園裡的孔夫子雕像

《 #抽象失落》在失落的經驗中,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具體的喪失,例如親人過世、財產流失或關係破裂。然而,有一類失落雖然不具實體,卻能深深觸動人心 - 那就是「抽象失落」。這種失落沒有明確的形體或事件,卻在個人內在的價值、認同與存在意義上留下...
20/09/2025

《 #抽象失落》

在失落的經驗中,我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具體的喪失,例如親人過世、財產流失或關係破裂。然而,有一類失落雖然不具實體,卻能深深觸動人心 - 那就是「抽象失落」。這種失落沒有明確的形體或事件,卻在個人內在的價值、認同與存在意義上留下深刻印記。

上一個POST提到自己再次重遊舊地的一些感受(當中包括失落),一些自我的青春流逝的感嘆,有著不一樣哀悼。。。。。

以上是一些抽象失落的例子:

1. #青春流逝與希望破滅

時間流動本身即是一種抽象失落。青春的逝去提醒著人們身體與能力的限制,也可能喚起「錯過的機會」。此外,當對未來懷抱的希望破滅,或當人生規劃不再可能實現,會帶來難以言說的哀傷。

正如電影《重慶森林》裡的隱喻:
秋刀魚會過期,罐頭會過期,
連保鮮紙也會過期。
三十年過去,
《重慶森林》裡的香港,早已不在。
繁華會老去,記憶會變形。
或許唯一不會過期的,
只是我們心裡對那段時光的凝望。

青春的流逝與記憶的消退,提醒著我們再鮮活的片刻也終將轉化為「凝望」。這種抽象失落不是全然的毀滅,而是一種與無常共處的體驗。

2. #自我認同的改變
當人生遭逢重大事件,例如疾病、移民、失業或感情結束,個體的自我認同常會受到衝擊。過往引以為傲的價值感突然動搖,可能陷入「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的質疑。這種失落需要長時間的修復,因為它不僅挑戰了「我是誰」,更動搖了個體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3. #人生目標的幻滅
當一個人長期投入於夢想或目標,卻因現實條件或外在環境而無法實現,會帶來強烈的挫敗感與迷惘。這種失落往往伴隨著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努力?」「我的人生是不是失敗了?」夢想破滅帶來的,不只是計畫的終止,更是一種存在意義的動搖。

4. #角色的轉換
角色轉換,特別是在退休、育兒結束或婚姻關係轉變時,常使人面臨社會地位與人際互動的重大變化。例如退休者可能感到社會不再需要自己,日常節奏也因而失序。這種失落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身份的逐步消逝,影響著自我價值感與未來方向。

5. #次要失落: #層層堆疊的影響
抽象失落往往伴隨「次要失落」。例如離婚不僅意味著伴侶關係的結束,也可能帶來經濟壓力、家庭角色的重組、甚至社交圈的斷裂。這些連鎖效應使抽象失落更加複雜,也增加了心理調適的困難度。

抽象失落雖然沒有具體的形體,但卻可能帶來更深遠的影響。它挑戰了自我認同、人生意義與未來展望,往往需要更細膩的陪伴與自我覺察。

#在面對抽象失落時, #可以嘗試以下方式:

1. #敘事書寫:透過日記、故事或書信,把內心的變化說出來,幫助理清情緒與經驗。
2. #藝術創作:繪畫、拼貼、音樂或手作等,讓無法言語的情感透過象徵形式浮現。
3. #正念練習:專注當下,溫柔覺察「失落感」的存在,減少對過去與未來的糾纏。
4. #尋求支持:與可信任的人分享,或參加支持團體,獲得陪伴與理解。
5. #重建意義:將失落視為生命的轉折,探索新的價值與目標,讓經驗成為自我成長的一部分。

理解這類失落,能幫助我們更有同理心地看待自己的哀傷,也更能在他人經歷無形的失落時,給予適切的支持與陪伴。

# 文字整理內容來自: 《失落一角:失落哀傷藝術探索》香港實務工作坊 31.08.2025

• Doka(2002):非死亡性失落(Non-death Loss)與模糊性失落(Ambiguous Loss)
•Pauline Boss(2006):文化哀傷與身份失落

回到博士班課程,已經一個星期。七、八月返馬的暑假時光,彷彿仍在昨日。如今終於稍有空檔,得以靜下心來,細細回望這兩個月的點滴與歷程。這段期間,承蒙夥伴與各機構的邀請與信任,課程與工作坊的行程滿檔,也讓我收穫豐厚,心懷感恩。【實體課與線上課】《...
17/09/2025

回到博士班課程,已經一個星期。七、八月返馬的暑假時光,彷彿仍在昨日。如今終於稍有空檔,得以靜下心來,細細回望這兩個月的點滴與歷程。

這段期間,承蒙夥伴與各機構的邀請與信任,課程與工作坊的行程滿檔,也讓我收穫豐厚,心懷感恩。

【實體課與線上課】《兒童藝術育療陪伴》初階課程:與夥伴們一同探索如何透過藝術陪伴孩子,理解兒童的發展階段與陪伴要素。實體課一開放即迅速額滿,隨後加開的場次亦同樣爆滿。許多夥伴期待更深入的學習,因此約定明年再回來時,將開設進階班。

「安心創道:在藝術中尋找生命的方向與平靜」 —— 應佛教團體之邀,與青少年們共同探討生涯發展,以及如何安住自我。

《聽見沒說出口的愛》 —— 哀傷失落藝術療癒三部曲,由富貴集團與生命咖啡館合辦,陪伴大家走在「道愛、道歉、道別」的歷程。

Inner Peace Centre《失落療遇》 —— 兩天的歷程性繪畫工作坊,夥伴們在循序漸進的探索中,逐步整理並覺察自我哀傷的療癒經驗。

《安心小伙伴》 —— 自我安頓藝術療癒體驗工作坊,透過黏土創作,帶領大家尋找內在的安心之處。

八月底前往香港【AK Express】,與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Aleck 共同帶領《在流沙中唱著歌》體驗工作坊。我很喜歡這種跨界合作的互動方式。其間也舉辦了《失落一角:失落哀傷藝術探索》實務工作坊,聚焦於非死亡性的失落經驗。

原本以為行程已至尾聲,卻在七月中臨時接到富貴集團南馬區《生命經理師》研習會的邀約,有幸成為主講者之一,分享了我的生命故事、在印度垂死之家服務的志工經驗等,以及多年來陪伴哀傷失落者的歷程。這場分享,為整段返馬之旅畫下圓滿句點。

感謝生命中每一位相遇的你們,讓旅程因而充滿獨特的體驗。也由衷感謝一路以來的陪伴與支持,使推廣藝術治療的路途多了溫度、不再孤單。

兩周前與夥伴們一起深入探索失落議題 #歷程性繪畫創作
27/08/2025

兩周前與夥伴們一起深入探索失落議題
#歷程性繪畫創作

工作坊活動紀錄: 三小時的藝術療癒體驗,每個人都帶走了一份獨一無二的「安心小夥伴」。在創作中,練習靜心與覺察,慢慢體會:安心,其實可以由自己守護。今天有位年輕女孩,家人提前把這場工作坊當作她18歲的生日禮物送給她。當她完成作品時,眼神閃爍著...
25/08/2025

工作坊活動紀錄:

三小時的藝術療癒體驗,
每個人都帶走了一份獨一無二的「安心小夥伴」。
在創作中,練習靜心與覺察,
慢慢體會:安心,其實可以由自己守護。

今天有位年輕女孩,
家人提前把這場工作坊當作她18歲的生日禮物送給她。
當她完成作品時,眼神閃爍著喜悅,
那一刻,能感受到:
藝術,不只是創作,更是一份心意的陪伴。

感謝從遠方趕來的夥伴們,
感謝每一位願意敞開心、靜下心的人,
因為有彼此的參與與陪伴,
這份療癒才更顯珍貴。

願安心與祝福,
安穩自在,
繼續在我們生命中流動、延伸。

Ps: 感謝海燕的邀請,為這次回馬最後一場工作坊劃上完美的句點。感恩🙏

#自我安頓 #安心小夥伴 #藝術療癒

 #自殺不是想死,  #而是想結束痛苦最近馬來西亞頻頻傳出自殺事件,讓人心疼。很多時候,有自殺念頭的人,真正想結束的並不是生命,而是內心深深的痛苦。自殺背後的心聲自殺念頭往往源自強烈的絕望感。有人可能因為生活壓力過重,有人可能因為人際孤立,...
21/08/2025

#自殺不是想死, #而是想結束痛苦

最近馬來西亞頻頻傳出自殺事件,讓人心疼。很多時候,有自殺念頭的人,真正想結束的並不是生命,而是內心深深的痛苦。

自殺背後的心聲
自殺念頭往往源自強烈的絕望感。有人可能因為生活壓力過重,有人可能因為人際孤立,也有人感到自己的存在是一種負擔。對他們而言,死亡看似是「逃離痛苦」的出口。 但事實上,他們真正渴望的,是「有人理解、有人陪伴」;是找到一個能讓痛苦減輕的方法。

媒體效應: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當媒體或社群過度渲染自殺事件,或以細節化、浪漫化的方式報導時,可能會引起所謂的「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這種「模仿效應」會讓一些心理狀態脆弱的人,覺得自殺是一種「被理解」或「被看見」的方式,進而增加風險。

因此,我們更需要以謹慎的態度面對自殺報導,把焦點放在如何幫助需要的人,而不是在事件的細節上。

漣漪效應:留下來的人的痛苦

自殺帶來的影響,絕不僅限於當事人。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甚至社區,都會深受衝擊。他們可能陷入內疚、自責、憤怒與哀傷,這些都是「漣漪效應」的一部分。也因此,每一起自殺,都是整個社會需要一起面對與療癒的創傷。

我們能做的:
- 傾聽,先陪伴,不急著批判
- 主動關心身邊的人
- 鼓勵尋求專業協助
- 打破沉默,談論心理健康不是軟弱

請記得: #你並不孤單。 #勇敢求助, #就是一種力量。

#馬來西亞的自殺防治與心理求助資源

Befrienders KL
热线:03-7956 8144 / 03-7956 8145
时间:每天24小时

檀香爱心福利中心
热线:03-7971 5300 / 03-7981 5301
时间:星期日至五 8pm to 10pm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
热线:15995
时间:星期一至六 9:30am-1:30am(每天16小时)

Talian Kasih / 儿童防虐
热线:15999
时间:每天24小时

文桥辅导室
热线:017-203 9497
时间:星期一及五 9am-12pm, 1pm-4pm

马佛青心灯
热线:03-2022 5505
时间:星期一、四 8pm - 10pm,星期六 3pm - 6pm

马来西亚博爱辅导中心
热线:03-7785 5955
时间:星期二至六 9am-6pm

天熙关怀与辅导中心
热线:03-7727 7300
时间:星期四及五 12pm-2pm

把這些資訊傳給需要的人,或許能在最黑暗的時刻,帶來一線光 🌱

PS: 由于有些update的资料修改,所以特意整理了新的图,供大家收藏及分享。欢迎各大机构提供最新时间及资料,方便修改及UPDATE.

最新update資訊日期 :
21.08.25 - v1 , 23.08.25 - v2

資訊圖资料:中國報

Address

2-2, Level 2, Jalan Kuchai Maju 10, Kuchai Entrepreneurs Park, Off Jalan Kuchai Lama Kuala Lumpur
Kuala Lumpur
580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InnerArt Therapy Studio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InnerArt Therapy Studio: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