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2025
就是敢敢聊系列 | EP4 谁都可以成为辅导员吗?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对“助人者”这个职业产生兴趣,觉得成为“助人者”是一件很神圣的工作。
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各种“疗愈课程”或“心灵课程”,有些人上了几堂课,就开始自称能“疗愈别人”。也有人在经历低谷,曾经感受过被陪伴与倾听的力量,进而产生“或许我也能帮别人”的想法。
我常听到人说:“我很喜欢听别人说心事,我也想当辅导员”。
也有人问我说:“你是上了几堂课就可以当辅导员了?”
这些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虽然心理健康渐渐受到关注,但对于这个行业,人们还是充满着很多误解。这个现象是令人堪忧的。除了让人们觉得当辅导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在寻求专业协助时,可能会误信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却自称能“疗愈他人“的人,后果就不堪设想。
#辅导是一门受管制的专业
在马来西亚,辅导员不是“想当就能当“的职业。
它是一门受马来西亚辅导局(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严格管制的专业。
要成为正式注册的辅导员(Registered Counsellor),必须完成一套训练流程。
1. 修读辅导学士/硕士学位
首先,必须修读受马来西亚辅导局(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所承认的辅导学士或硕士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技巧、伦理、心理学基础等等。
我还记得当初在读辅导时,常常埋怨心理学理论怎么可以分那么多学派,令到我们这些后代需要阅读、理解再背下来,一个头脑感觉都不够用。真正进入实战时,遇到百千万种的个案,才理解没有一个理论或技巧能完全适用于每个人,手上随时要有几把“刀“(理论与技巧),才能真正帮助到我们眼前的个案。
2. 不少于600个小时的实习
修读完课程,接下来就是辅导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环——实习。
根据辅导局(Lembaga Kaunselor Malaysia)的规定,每位辅导员必须完成不少于600小时的实习时数,包括在校内(Practicum)和校外的专业实习(Internship).
听起来只是数字,但这个600个小时的实习旅程却是开启我踏上辅导这条路的旅程。
从第一次面对真实的个案,心里的紧张,到不知如何回应,这才发现书本教的理论,并没有教我们真正如何去承接个案真实的情绪。有时候,你以为自己说对了话,但个案的反应不如你预期,那种无力挫败感唯有自己才能真正体会。
这个跌倒、重新再来、跌倒、重新再来的过程,不是上了仅仅两天的课程就能感受到的。
实习,不仅是让我们练习辅导技巧,我想更重要的学习面对自己,看见自己的脆弱与无力,接受自己不是成为可以拯救所有人的“神”。
3. 面试评估与执照更新
完成学位与实习后,接下来就需要通过辅导局的面试评估,以申请成为正式的注册辅导员(Registered Counsellor).
评估内容包括辅导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还会考核你对辅导工作的理解及准备程度。
通过面试后,就能获得专业注册辅导员的资格。
但别以为拿到执照就结束了。辅导员需要每两年更新辅导执照,就像更新我们的驾照一样。辅导员必须累积至少 20 个 CPD 学分,包括完成特定的辅导时数,参加工作坊、培训等等,这才能维持辅导员的专业资格。
成为辅导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我来说,它除了是一个职业,更多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反思、自我成长的一个责任。所谓的“疗愈他人”,并不是靠一时的热情或仅仅几堂课的学习,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与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
当大家面对心理议题,寻找辅导支持时,记得要确认对方是否是注册辅导员。寻找真正有执照、经过受过训练的辅导员,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尊重辅导这个专业。
By 以靖
爱糖的心理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