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5
很多大人,
都以为孩子“不听话”,
是一种选择。
但对 有ADHD过动症的个体来说,
那不是选择,
那是他们每天醒来就要面对的现实。
你看见的,是他分心。
你不知道的,是他的大脑
从早上起床那一刻
就开始混乱、跳跃、无法停下来。
你看见的,是他坐不住。
你不知道的,是他为了坐好 10 分钟
已经把所有能用的力气全都挤出来了。
你看见的,是他“讲不听”。
你不知道的,是 ADHD 的大脑
连“一句话听到底”
都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能量。
你看见的,是他冲动、忘记指令、拖拖拉拉。
但你不知道的,是他每一天
都在为这些“别人觉得理所当然的小事”
羞愧、自责、痛恨自己。
最残忍的,不是症状。
是被误会。
是被贴上:“不乖”“没家教”“态度问题”的标签。
多少 ADHD 的孩子,
不是被症状打败的,
是被骂到
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坏掉了。
他们越想努力,
大脑越乱。
他们越想专心,
越被“跳动的念头”拖走。
他们越怕被骂,
越做不到你要的“乖”。
他们不是不听话。
他们是真的,
已经尽了他们的全力。
但没有人看得见。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每晚躺在床上,
明明才十几岁的年纪,
心里却已经装着
“大人都不会懂的压力”和“自我厌恶”。
如果你愿意停下来、深呼吸一下、重新看他一眼,
你会发现,
在你眼里“难管教”的孩子,
其实一直在努力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只是他的脑袋,
用的方法不一样。
请记得:
ADHD 不是坏习惯。
不是性格问题。
不是父母教不好。
更不是孩子自己不争气。
它是一种大脑的构造差异。
需要的是理解、支持、策略、耐心。
不是责备、羞辱、比较、吼叫。
当那个曾经被骂到怀疑自己的孩子,
终于被理解、被接纳、被温柔对待时,
你会看到他慢慢展开、慢慢发亮。
因为他从来不是“不听话”。
他只是需要一个眼神、
一句话、
一个愿意慢下来的人。
理解,不会让 ADHD 消失,
但会让一个孩子
不再孤单地和自己打仗。
20/11/25
张庭锋
临床心理师
MY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