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C Therapy

EPIC Therapy https://epictherapy.net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Intercultural (EPIC) Counselling / Psychothera My name is Chen Thou Lin.

I was born in Taiwan, studied in England, and came to Holland in 2006. I am a UK registered Practitioner Psychologist at the Health and Care Professions Council and a PSYCHOLOOG NIP at the Netherlands Instituut van Psychologen. At the moment, I offer internet (email, chat, or video via Skype) counselling, face-to-face psychotherapy, and mental health advocacy in Chinese, English and/or Dutch on a worldwide basis. I am specialised in:
- Personal Development
- Questions of life and death
- Culture shock / adjustment
- Issues around parenthood
- Depression
- Anxiety Disorders
- Burnout
- EMDR
- Smoking Cessation
On this page, I will share some information and articles about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psychotherapy and intercultural therapy.

我叫林貞汝。在台灣出生,在英國拿到碩士後學位,在 2006 來到荷蘭。我是在英國註冊的諮商心理師也是荷蘭心理師學會的認證心理師。
目前我提供網路 (email 或 Skepy) 諮商與個人心理治療,個案身心照護宣導與支持給住在世界各地會講中文,英文,或荷蘭文的人。
個人專科:
- 個人成長
- 與人生有關的問題的討論
- 文化衝擊 / 調適
- 兒女養育問題
- 憂鬱症
- 焦慮症
- 過勞
- EMDR (動眼解敏感治療)
- 戒菸
在這裡我會不定期的分享一些有關存在現象學的心理治療與跨文化心理治療的文章。

- 如果您對荷蘭的身心醫療中的服務、資源或自我權益 (例如因為語言障礙,而不知如何尋找幫助) 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您與我聯絡,我一定會盡我所能幫忙。

KvK-nummer (chamber of commerce number): 59321024

A super talk! So comforting and yet inspiring.https://www.ted.com/talks/emilie_wapnick_why_some_of_us_don_t_have_one_tru...
07/09/2022

A super talk! So comforting and yet inspiring.

https://www.ted.com/talks/emilie_wapnick_why_some_of_us_don_t_have_one_true_calling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ell, if you're not sure you want to do just one th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re not alone. In this illuminating talk, writer and artist Emilie Wapnick describes the kind of people she calls "multipotentialites" -- who have a range of interests and jo...

26/05/2022

真心覺得他們倆真的好存在主義喔!

21/05/2022

發生衝突,請先試著同理,再說道理。

願,這個園地,可以成為更多人在經歷到生活壓力,與面對困頓時的一個支持

13/01/2022
Great talk!https://youtu.be/LnJwH_PZXnM
18/12/2021

Great talk!
https://youtu.be/LnJwH_PZXnM

Frederik Imbo studied theatre at 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Ghent and has acted in lots of television series. He founded Imboorling and now has over 15 years'...

親子天下的鄧惠文X陳品皓【關係相談所】很好聽,非常療癒,安排時間聽聽看吧!ps: 我很喜歡第三集【好希望別人了解我!但是要如何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
13/09/2021


親子天下的鄧惠文X陳品皓【關係相談所】
很好聽,非常療癒,安排時間聽聽看吧!
ps: 我很喜歡第三集【好希望別人了解我!但是要如何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

🎉賀開台!鄧惠文醫師和我的【關係相談所】,在親子天下 Podcast 上架囉!
.
即日起每週五,鄧醫師和我將陪伴大家,從生活中取材,面對變化時代裡帶來的關係衝擊,並深刻覺察自己的內在。
每集節目將透過 1 個主題、2 個例子和 3 分鐘小練習,帶領大家在變化動盪的日子裡,一同展開「心」(新)的互動。
.
第一集來聊聊,覺察自我的起手式吧!你知道嗎?即使是專業的心理師們,內心也常常有紛亂小宇宙啊,聽聽他們如何面對自我?
●立刻收聽:https://podcastparentingcw.soci.vip/
●想聽什麼來許願:https://reurl.cc/GdK7ov

#親子天下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 How many other beliefs and limiting thoughts do we all carry around with us every day? Beliefs that we could perhaps p...
23/08/2021

“ How many other beliefs and limiting thoughts do we all carry around with us every day? Beliefs that we could perhaps potentially challenge and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If we did challenge those beliefs and think differently about them, apart from drawing, what else would be possible for us all?”
- Graham Shaw

Most people think they can't draw, but communications expert Graham Shaw isn't buying it. In this fun, instructional talk, he demonstrates how a few adjustments to your drawing technique (and your attitude) can leave you with an effective new presentation tool as well as an outlet for your creativit...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孩子漸漸不溝通了~~
20/06/2021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孩子漸漸不溝通了~~

【為什麼孩子漸漸不愛溝通】
我以前在學校服務的時候,常常和孩子們聊聊他們和家人互動的狀態,我一直記得有一位孩子聊到他的抱怨,他說他不喜歡和家長說話,因為對他來說那根本不是對話,而是在問話,不然就是訓話。
什麼叫做問話,就是聽他想聽的,聽到他不想聽的就開始訓話。
這讓我感覺有時候親子之間,之所以漸漸地越來越少溝通,似乎是因為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不能贏的辯論賽,贏家永遠只能是父母。當父母說得贏你就講道理,說不贏你就講倫理。
其實我們做家長的,也很不希望溝通總是如此,也很希望能夠理解孩子,但有時候看到孩子說話的態度跟樣子,就有把無名火由中升起,所以後來能夠好好與孩子溝通的家長,往往也是情緒修練段數最高的父母,但這真的太難。
我們都知道溝通中的同理很重要,但我們偏偏就是做不到,因為畢竟在情緒的當下,我自己火大都來不及了,還講什麼同理??
幾年前有一個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讓我印象深刻,也漸漸為我在面對衝突、在關係當中,處理自己的情緒帶來了一些很有幫助的啟發,我記得當時研究結論大概是這樣的:
大腦有一個腦區,他的名稱叫做:右腹外側前額葉,這個地方解剖位子大概就在我們右邊耳朵上面,天靈蓋下方的交會處。

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這個地方(右腹外側前額葉)活化的時候,負責負面情緒的杏仁核就會觀察到有冷卻的現象,它們彼此之間好像是一個相反的關係,也就是說當這個地方亮起來,就會觀察到杏仁核就冷卻了。
(請注意,我沒有說他們是因果關係,所以請不要以為杏仁核冷卻,是因為右腹外側前額葉活化的關係,我強調的是他們彼此初步看起來有一種彼消我長的態勢)
為什麼這樣其實當時的研究並沒有辦法回答,但這研究結果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我們都知道生氣是會持續的,不是我們說不生氣就可以讓自己冷卻下來,但透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可以反向思考:如果右腹外側前額葉亮起來的時候,杏仁核會冷卻,那麼,我們只要活化右腹外側前額葉就好啦,因為這樣一來,負責生氣的杏仁核有可能出現冷卻的結果
但,要怎麼活化這個腦區呢? 他當初的研究大概是這麼進行的:

當初的研究中,這些受試者被分成兩群,兩群人在出現負面情緒的狀態下,一組被要求去念一些和情緒無關的詞彙,一組則是被要求說出和自己情緒相對應的詞彙,結果研究發現,那些說出和自己情緒相呼應詞彙的人,也認為自己的情緒緩和效果較好。
所以似乎關鍵在於:「精准的情緒命名」
四、命名的力量
現在我們知道,當時的研究所採用的方式,核心在精准的為(自己的)情緒命名,很多人搞不清楚或誤以為,所謂命名就是說出情緒,事實上這是一個比較表面的理解,在實務上,我們發現更關鍵的情緒命名,應該是回到自己情緒的深處底層,這就很需要對自己深層的理解,把引發自己情緒的情境、觸碰到的內在議題、引發的核心反應都納進來思考
活動:

分享幾個對話,大家覺得表面的情緒是什麼?背後的情緒是什麼?

「你每次都說你要幫忙做家事,但是你每次都只是說說」

背後核心情緒:無力,需要幫助

「他每次就只會叫我整理房間,問都不問就進我房間像在抓賊似的」

背後核心情緒:感覺自己被看低、被懷疑不信任的委屈

「他們很討厭,一群笨蛋,只會欺負我」

背後核心情緒:難過、被拒絕、不被接納,想要被接納的慾望被阻

「你要我跟你說幾次,到底有沒有在聽」

背後核心情緒:煩、自己的話不被重視

五、命名+描述=活化煞車

對於情緒的精準命名,其實不只是用在孩子或是對方身上,其實也可以應用在自己身上,很多時候我們感到心裡充滿著負面情緒,當我們試著把自己內心的情緒很精准地說出來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情緒似乎有點消了氣
不僅只是因為能夠說出,而是在說出的過程中,自己貼近了自己的狀態(按照前面研究的定義,這時候我們可能也活化了前述的區域),因此自我覺察,命名加上描述,構成了我們處理孩子、自己情緒的一個很重要的成分。
六、homework
找一個孩子鬧情緒的時候,而你精神比較充裕,或是情緒比較穩定的時刻(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你覺得你的狀態不好,就先好好安撫自己),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幫孩子描述他的狀態(情緒命名),當我們從這個角度試著帶著孩子看到情緒時,我們就會發現聊情緒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彆扭。
過程中你可能會感到不習慣,但反正我們沒有什麼好損失的,所以試試看也無妨,孩子不見得馬上就會安頓或冷靜,但幾次嘗試下來,孩子跟我們都會開始慢慢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不只是對自己的理解,還有對於親子關係的體驗。
參考句型:
1.我知道你現在很(精准情緒命名),是不是因為(原因事件)?
2.你會需要一些時間,你可以想想看怎麼安頓情緒,如果需要我怎麼做的話,可以讓我知道(學會表達跟求助)。
3.更多引導回應方式彙整在拙作【心理韌性】中
P.S有關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因此本文研究依據也可能會因為新研究與證據的產生而有所改變,我們隨時接納最新研究的結果,不論是對本文的支持或駁斥,歡迎有相關領域的讀友協助更新。

-------------------------------------------
【網路沉迷教戰守則】活動開跑(6/30止)
詳情請參考
https://reurl.cc/YOeAdl

--------------------------------
【心理韌性】書籍資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6492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如果生氣的時候習慣出手打小孩或罵小孩,可以試試先去看看屬於自己的原始與深層的情緒喔。以下貼文有很好的範例。情緒管理是一個學習過程,只要肯學,一定有機會慢慢地改善。
07/06/2021

如果生氣的時候習慣出手打小孩或罵小孩,可以試試先去看看屬於自己的原始與深層的情緒喔。
以下貼文有很好的範例。
情緒管理是一個學習過程,只要肯學,一定有機會慢慢地改善。

【旭立 | 好文分享】 #曹中瑋老師分享 #情緒與自我覺察
我的情緒是我的情緒,只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我的情緒就是我的情緒,別全推給他人說是他的行為引發了我的情緒。
例如,當孩子粗心考壞了,我氣得暴跳如雷,那就是我生氣了!不能推託是孩子考壞了,還是粗心的,而讓我很是生氣。怪孩子使我生氣,這樣就不能對自己的情緒和後續的情緒行為負責囉!
你看到這兒,一定很不以為然,明明是孩子考壞了我才生氣的。別急!聽我慢慢說分明:
我當然是看到孩子考這樣差的成績而生氣的,我生氣也是很合理,我也可以生氣。但是,如果我能先分辨清楚,承認生氣是我的情緒,那我的情緒自然該由我自己來處理,不需要先向孩子發作。
我會先向內看看自己氣的是些什麼?
可能我發現,我的期待落空了。我期待孩子有好的成績表現,一則當然是這樣表示孩子認真學習且很有成效;另則,代表我孩子教得好;此外,更能夠證明孩子遺傳了我的聰明和細心。所以這生氣是「次級情緒」,內心真的「原級情緒」是我期待落空的失望感。
若我細想,我是「可惜」孩子竟然因這種不該發生的粗心而考壞了,也因此「擔心」他這大而化之的粗心特質,會對他未來的成就有很大的阻礙。那這生氣也又是表面的「次級情緒」,我的「原級情緒」是惋惜和憂心。
弄清楚自己真實的情緒,不但比較能適當地抒發自己的情緒,讓我平靜下來,自然不會很快地,直接在生氣情緒下發脾氣、罵人和處罰孩子了。
前者,既然是我的期待落空所造成的情緒,而我的期待是我自己的,更該自己處理;
若為後者--惋惜和憂心,那我該想出比較合宜的方式,來應對孩子考壞的行為,有效地協助孩子改善他的行為。更使孩子也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願意自行檢討並改進。
發脾氣、罵人,通常只是讓對方害怕,特別是孩子,害怕的情緒升起,通常很難聽得進去生氣者所說的話,只想逃避!在親子之間,更是會破壞關係的。無效又讓關係變壞的狀況,甚是可惜呀!
PS.有人可能疑惑,孩子考壞了,生氣難道不會是「原級情緒」嗎?----通常不會的,因為孩子考好、考壞,那是他個人的事情和責任。他人做錯了自己份內的事情,嚴格說,也沒真正造成對我們實質的傷害,這樣的事件不太會引發生氣情緒的。這部分有機會再詳述。
全文:曹中瑋 諮商心理師

😇快來認識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https://bit.ly/35o8Os4
疫情之下最適合的線上影音課程
陪伴你更認識自己,更認識情緒~

在家防疫,線上學習/上班心靈救生包~~
25/05/2021

在家防疫,線上學習/上班心靈救生包~~

「房間好亂!等等還要視訊上課,倫家不要啦!!」#影片0130處歡迎分享給爸媽#可能有機會獲得心靈平靜遠距上課過了一週大家還好嗎?是不是有很多小煩惱跟憂愁呢?像是房間好亂怎麼辦?爸媽一直念?想跟同學見面!看.....

Many people ask me what they can do when they are feeling anxious. Here is a quick tip. Hope you also find this helpful....
23/05/2021

Many people ask me what they can do when they are feeling anxious. Here is a quick tip. Hope you also find this helpful.

很多人問我緊張焦慮的時候怎麼辦。分享一個簡單的方法。希望它對你也有幫助。

https://youtu.be/iGGJrqscvtU

The Butterfly Hug is a form of bilateral stimulation that can be used as a grounding technique.The process is simple and can be done in any situation. It ca...

Take one small step at one time! This is also how one can step out of depression and burn-out most of the time.
21/02/2021

Take one small step at one time!
This is also how one can step out of depression and burn-out most of the time.

What worked was committing to the smallest goal possible — doing something that was only a hair better than doing nothing. Here’s why that surprising strategy did the trick, says author…

The line between a healthy and unhealthy relationship https://www.ted.com/talks/katie_hood_the_difference_between_health...
11/11/2020

The line between a healthy and unhealthy relationship

https://www.ted.com/talks/katie_hood_the_difference_between_healthy_and_unhealthy_love?utm_campaign=tedspread&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tedcomshare

In a talk about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the art of healthy relationships, Katie Hood reveals the five signs you might be in an unhealthy relationship -- with a romantic partner, a friend, a family member -- and shares the things you can do every day to love with respect, kindness and joy. "Whil...

som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tips for families:❤️ Show each other love through words and actions.🧡 Spend time togeth...
22/10/2020

som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tips for families:

❤️ Show each other love through words and actions.
🧡 Spend time together doing things you enjoy.
💛 Listen and talk with each other.
💚 Have rules about how you treat each other.
💙 Work on solving problems and managing conflict.
💜 Try to connect with people in your community.
🖤 Be physically active, get enough sleep and eat healthy food.
🤎 Aim for 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Your child needs good mental health. You can promote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with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haviour support,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more.

11/09/2020
07/09/2020

家庭原生三角
(杏語心靈診所資深治療師/督導 顧浩然)
 前陣子參與一個以父親為主題的工作坊,我的角色是協同帶領人。在自我介紹時,我提到自己有「兩個」父親,一個是生我、陪我到十六歲的父親;一個是大我十四歲,在父親退休、過世後,一肩扛起家計的大哥。
 所謂「長兄如父」,所以,某個意義上,大哥在我心中,就是我的另一個父親。
 生我的父親,我對他的印象是幽默、手很巧、小時候常幫我完成勞作(不知道這是不是讓我後來四肢變得很笨拙的原因)。
 我視為父親的大哥,我對他的印象則是嚴肅、不多話,但對外,卻是個健談、風趣、很努力投入工作。
 小時候,常常跟著父親就坐在老家外的巷子,看著人來人往;後來父親生病住院時,我會騎著腳踏車,去醫院探視、陪父親。
 而我的大哥,在我很小時,就得賣命工作來撐起家裡的生活費、我的學費。在我國中時,更因為從事海員工作,一跑船就是兩年不在家。當時,我最期待的,就是大哥從國外帶回來好吃的巧克力、有趣的玩意兒…。
 生我的父親,我可以坐在他腿上跟他耍賴。但是,負擔家計的大哥,我卻是既想跟他靠近,卻又害怕跟他靠近。
 一直到大哥癌末,我在安寧病房陪伴的那段日子,我與他依然很少對話。我有很多想說的話,但依然沒有說出口。
 因為,我不知道要如何表達我對於即將失去他的難過?更不知道在他飽受癌細胞折騰狀況下,如何來安慰他、給他些力量?
 兩個父親,在我成長過程中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
 我的父親,給了我很多的愛與包容;
 我的大哥,給了我認真工作的典範。
 但除去「父親」、「大哥」這些家庭角色及身份,他們終究也是一個男人,很普通的男人。
 在工作坊上聆聽著成員對父親的描述時,我也在想,我的父親、大哥,除了前面想到的一些形容之外,我還會怎麼描述他們?
 父親、大哥,他們的自我價值如何?他們如何經營情感關係?他們在情感世界裡又是什麼樣的伴侶?
 而我,又是如何從這兩個男人身上,學到了什麼樣的情感態度?他們帶給我的自我價值影響又是什麼…?
 除了父親,還有母親。
 對於我如何描述父親、父親對我的影響的思索,同樣地也可以放在母親身上。
 我同樣也需要檢視:母親是個什麼樣的女性?我如何形容她?她的自我價值如何?她在情感世界裡,與我父親相處、生活過程中,又是什麼樣的伴侶?
 而我,又如何帶著來自母親的影響,進入到我的伴侶關係裡?
我在父親、母親和我的原生三角關係裡,扮演著什麼角色?而這個角色,又如何被帶到我的親密關係裡?
 想來,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受著原生家庭、我們與父母親相處生活的潛移默化影響。
 這些影響,無論是正向或負向,都型塑著現在的我,我無從逃避,過去也似乎無從選擇。
 但慶幸的是,現在的我,可以選擇哪些正向的影響可以繼續保留,哪些則不再適合現在的我,就把它們留在過去。
 對我而言,父親的愛與包容,我想繼續留著它們,用來對待自己,也對待他人,但父親的退縮、愛花錢的部份,我想還給父親、留在我的小時候。
 而大哥的認真工作、對人的熱情,我希望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但會把它總是把話放在心裡的習慣,還給他,因為我知道,總是把話放在心裡的結果,反而會讓別人更不瞭解我,至少,在親人、家人之間,只會造成彼此關係的疏離。
 同樣地,對於母親,我希望仍保有她老人家的堅毅,但對於過於與人保持距離的做法,我會適度地調整,因為,那樣,只會讓自己感覺到更孤單。
 親愛的朋友,
 您又會如何檢視在自己的家庭一路成長過程中,父母親帶給您的影響?您想保留什麼?又,想要把什麼不適合的還給父母親呢?
(部份提問文字引用自「伴侶、愛戀與父親---父親關係與伴侶關係」,李島鳳,旭立文教基金會;圖取自網路)

p.s 先前文章,因我個人疏忽,雖已說明是參與與父親相闗之工作坊,但部份提問文字及圖片仍忘註明出處,因此先行刪除再重po,對於前文圖片之原創者李島鳳心理師、旭立文教基金會、已留言、按讚(大心)及分享前文之讀者,謹此致歉。

“Many of our day to day problems are nuanced, the emotions they engender varied, and recovery is often complex. The solu...
21/06/2020

“Many of our day to day problems are nuanced, the emotions they engender varied, and recovery is often complex. The solution could never be as simple as to vent, or to suppress. To let these emotions 'pass us by', until we can take back control. The solution is to engage with our emotions. To feel them out for their source and do battle there. It's only then that we may find our relief.”
~~ Dorian Minors~~

https://armchr.co/articles/catharsis-lie-puts-danger/

Turning scholarship into wisdom we can use

Adres

Amsterdam
<<NOT-APPLICABLE>>

Meldingen

Wees de eerste die het weet en laat ons u een e-mail sturen wanneer EPIC Therapy nieuws en promoties plaatst. Uw e-mailadres wordt niet voor andere doeleinden gebruikt en u kunt zich op elk gewenst moment afmelden.

Contact De Praktijk

Stuur een bericht naar EPIC Therapy:

Dele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About EPIC therapy

EPIC therapy 以四種不同的語言 (台語、國語、英語、荷蘭語) 在阿姆斯特丹 (het Coachhuis 或是 Amsterdam Noord) 提供面對面的心理治療和團體討論會,並為居住於世界各地的人提供網路視訊心理諮詢。治療生命中的過渡時期可能會面對的問題、文化適應上的問題、抑鬱、憂鬱症、焦慮症、過勞、家庭或感情問題、戒菸、與工作或生活相關的問題。想要進一步了解我們,請點擊這裡。

EPIC therapy offers face-to-face psychotherapy, and support and discussion group in Amsterdam (at the Coachhuis or Amsterdam Noord), as well as internet counselling and personal coaching on a worldwide basis. I work with adults,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with a broad variety of difficulties, ranging from issues around life transition, issues around relocation, cultural adjustment, depression, anxiety, burn-out, relationship issues, stop-smoking, work-related issues, issues around motherhood and issues in life in general. In different langauges: Taiwanese, Chinese, English and/or Dutch. To learn more about us, please click here.

EPIC therapy biedt face-to-face psychotherapie, zingevingsgroepsgesprekken, en counseling en persoonlijke coaching via het internet. De problematiek is zeer divers, variërend van depressie, angst, burn-out, relatieproblemen, culture aanpassingsprobleem, stoppen met roken, tot werkgerelateerde issues en levensvragen in het algemeen. In verschillende talen: Taiwanees, Chinees, Engels en Nederlands. Om meer over ons te weten, kilk a.u.b. h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