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中醫王姿涼醫師

新昌中醫王姿涼醫師 本所院長王姿涼醫師,現任新北市針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監事、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王醫師為董氏針灸嫡傳胡文智醫師之嫡傳弟子,國家中醫師特考及格,國立台北大學企管碩士。

本所院長王姿涼醫師,現任新北市針灸學會理事長、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曾任中醫師全國聯合會第11屆理事、第12屆監事。王醫師為董氏針灸嫡傳胡文智醫師之關門弟子,國家中醫師特考及格,國立台北大學企管碩士。

王醫師專長為「調整體質」、「抗老養妍」、「改善氣虛」、「固本益智」。主治以下疾患:1. 代謝不佳、慢性疲勞;2. 頭痛頭暈 、睡眠障礙;3. 頸肩僵緊、腰膝痠痛;4. 過敏鼻塞、咳嗽氣喘;5. 脹氣嗝氣、胃酸逆流;6. 經期不準、經痛不孕;7. 轉骨長高、戰痘減重;8. 骨質疏鬆、頻尿漏尿。

🧠《腦海中的迷霧:中醫如何看待老年失智症》 一、老年失智症的徵兆 🔍老年失智症不只是「健忘」,而是認知、行為與情緒的多重退化。常見徵兆如下:1.記憶力衰退,尤其是短期記憶明顯下降 😕2.重複提問或重述相同內容 🔁3.對時間、地點或人物產生混...
10/11/2025

🧠《腦海中的迷霧:中醫如何看待老年失智症》

一、老年失智症的徵兆 🔍

老年失智症不只是「健忘」,而是認知、行為與情緒的多重退化。常見徵兆如下:

1.記憶力衰退,尤其是短期記憶明顯下降 😕
2.重複提問或重述相同內容 🔁
3.對時間、地點或人物產生混淆 📅
4.判斷力與計算能力下降,容易受騙 💸
5.對原本感興趣的活動失去熱情 🛑
6.操作日常工具變得困難,如手機或遙控器 🧩
7.情緒不穩,可能出現焦躁、冷漠或易怒 😐
8.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或找不到回家的路 🚶‍♂️

二、老年失智症的主要原因 🔬

失智症的成因可從西醫與中醫兩個角度理解:

1.西醫觀點:
a.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與腦部神經病變有關 🧠
b.血管型失智症: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導致腦部損傷 🩺
c.其他因素:如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代謝異常或憂鬱症 💊

2.中醫觀點:
a.腎虛精虧: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腎精不足則腦髓失養 ☯️
b.心神失調:心主神明,心腎不交則神志混亂 🫀
c.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腦部供應不足,導致認知功能退化 💨

三、中醫如何看待失智症 🌿

中醫雖無「失智症」病名,但可從以下角度理解其病機:
1.病名歸類:屬於「癡呆」、「健忘」、「神志失常」等範疇 📚
2.病機核心:多與腎虛、心腎不交、痰濁、血瘀等因素有關 🧩
3.理論依據:《黃帝內經》指出「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之海」 📖
4.整體觀點:中醫強調臟腑協調與氣血平衡,重視身心整體失衡的調理 🧘‍♀️

四、中醫改善失智症的方法 🪷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與整體調理,常見方法如下:

1.針灸療法:調節情緒,穩定神志 🧠,促進腦部氣血循環,提升認知功能 🪡
常用穴:
a.董氏奇穴:神耳上穴、腎關、腕順、下三皇等。b.十四經穴:百會穴、四神聰穴、合谷穴、足三里等。

2.中藥調理:
a.補腎益精藥材:如枸杞、熟地、山藥 🌱
b.醒腦開竅藥材:如遠志、石菖蒲、天麻 🌿

3.食療與茶飲:
a.醒腦茶:菖蒲+遠志+綠茶 🍵
b.補腎粥:黑芝麻+核桃+糯米 🥣

4.認知與氣血活動:
a.散步、大步走、八段錦、太極拳:促進氣血流通,穩定情緒 🧘‍♂️
b.認知訓練與社交互動: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 🧩

結語 ✨

中醫強調「治未病」,在面對老年失智症時,透過辨證施治、整體調理與日常養生,不僅能延緩病程,更能提升長者的生活尊嚴與家庭幸福。這是一場與時間共舞的療癒之路,也是中醫智慧的深刻體現。

🌿 當風邪遇上流感:中醫鏡下的季節病真相 💨🌀 一、季節性流感可能會造成哪些病症? 🤒季節性流感(Influenza)是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常在季節交替時盛行。中醫認為它屬於「外感風邪」,根據不同邪氣性質而症狀多樣。A. 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28/10/2025

🌿 當風邪遇上流感:中醫鏡下的季節病真相 💨

🌀 一、季節性流感可能會造成哪些病症? 🤒
季節性流感(Influenza)是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常在季節交替時盛行。中醫認為它屬於「外感風邪」,根據不同邪氣性質而症狀多樣。
A. 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1) 🌡️ 發熱與寒顫——體溫驟升,常伴怕冷、四肢酸痛。
(2) 😷 咳嗽與喉嚨痛——肺氣受邪,咳嗽、痰多或喉嚨腫痛。
(3) 🤕 頭痛與倦怠——氣血運行不暢,頭重如裹、精神不振。
(4) 🤧 鼻塞與流涕——風寒入鼻竅,流清涕或濃涕不通。
B. 中醫辨證類型:
(1) ❄️ 風寒型感冒:怕冷重、發熱輕、痰清稀。
(2) 🔥 風熱型感冒:發熱高、咽痛明顯、痰黃黏。
(3) 🌦️ 暑濕型感冒:多見於夏季,身體困重、胸悶不舒。

🌬 二、季節性流感的主要原因為何? 🧩
中醫認為,流感的發生與「外邪入侵」和「正氣虛弱」有關。
A. 外因:氣候與環境變化
(1) 🌡️ 氣候忽冷忽熱——腠理開合失常,風邪容易侵襲。
(2) 🌫️ 空氣濕濁或通風不良——「濕邪」滯留,病邪加重。
B. 內因:體內失衡與免疫下降
(1) 💤 正氣不足——睡眠少、飲食不均、過度勞累,導致衛氣虛。
(2) 😔 情志失調——憂思傷脾、怒傷肝,削弱防禦力。
C. 綜合觀點:
(1)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為主要致病因素。
(2) 正氣虛弱為誘因。
(3) 二者相互作用,流感由此而生。

🌿 三、中醫如何看待季節性流感? 🧠
中醫對流感的認識源於《黃帝內經・素問》之生氣通天論及熱論中「時行疫氣」「溫病」的概念,強調人體與自然的平衡。
A. 理論基礎:
(1)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充足則不易受邪。
(2)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則受邪,邪盛則病。
B. 治療思路:辨證論治為核心
(1) ❄️ 風寒型——辛溫解表。
(2) 🔥 風熱型——辛涼解表。
(3) 🌦️ 暑濕型——化濕清暑。
C. 輔助療法:
(1)🩸 針灸——董氏針灸取駟馬、靈骨、大白、三叉、感冒、三重、腑快等穴,十四經取風池、合谷、列缺穴以疏風解表。
(2) 🫕 拔罐——促進氣血流通,加速康復。
(3) 🍲 食療——薑湯、蔥白粥助出汗解表。

🌞 四、中醫如何改善「老季節性流感」? 🌸
「老季節性流感」是指每到換季便反覆感冒的體質問題,中醫認為這是「正氣不足、邪氣留連」的結果。
A. 治本原則:扶正固本
(1) 🧧 補氣養血——增強防禦力。
(2) 🍐 養陰潤肺——滋養肺氣。
B. 四時養生:順應節氣調理臟腑
(1) 🌱 春養肝、☀️ 夏養心、🍁 秋養肺、❄️ 冬養腎。
(2) 👕 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寒或過熱。
C. 穴位保健:
(1)💆‍♀️ 風池穴——疏散風邪、緩解頭痛。
(2)🦵 四花中穴、足三里穴——補氣健脾、提升免疫。
(3) ✋ 靈骨、大白、合谷穴——調節氣機、平衡全身。
D. 情志與作息調整:
(1) 😊 保持心情愉快、作息規律。
(2) 🕰️ 避免熬夜與過勞,減少正氣損耗。

🌸 結語:順天應人,正氣自固 🌈
流感不只是病毒作祟,更是人體與自然節律失衡的信號。
中醫的智慧在於「治未病」——透過養氣、調神、順時養生。若已病,亦能以藥物或針灸治療,讓身體恢復與天地相應的和諧狀態,療效迅速縮短病程,無副作用。
💬 當我們懂得「護正氣、避外邪」,流感季節也能平安自在度過。 🍃

🍯 「糖」老不服輸:中醫如何破解年齡與血糖的拉鋸戰👴 阿明伯與血糖的纏鬥「醫師啊,我早餐只吃半碗稀飯,晚餐也盡量清淡,為什麼血糖還是降不下來?」七十歲的阿明伯坐在診間,眉頭深鎖。這幾年,他的體重沒什麼變化,生活也挺規律,但血糖數字卻一年比一...
15/10/2025

🍯 「糖」老不服輸:中醫如何破解年齡與血糖的拉鋸戰

👴 阿明伯與血糖的纏鬥

「醫師啊,我早餐只吃半碗稀飯,晚餐也盡量清淡,為什麼血糖還是降不下來?」

七十歲的阿明伯坐在診間,眉頭深鎖。這幾年,他的體重沒什麼變化,生活也挺規律,但血糖數字卻一年比一年高。藥越吃越多,血糖卻依舊不聽話。

這樣的故事,在許多中老年人身上不斷上演。血糖控制不住,不只是飲食的錯,更是年齡與代謝的拉鋸戰。

🍬 血糖居高不下,老化的健康警訊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內部的「代謝機器」開始變慢。當血糖長期偏高時,潛藏的風險遠不止糖尿病:

1.🩸 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損害胰島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2.❤️ 心血管疾病:促進動脈硬化,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機率。
3.👁️ 視網膜與腎病變:微血管受損,導致視力模糊、腎功能下降。
4.🦶 神經病變:手腳麻木、刺痛、平衡力變差。
5.🧫 免疫力下降:高糖環境利於病菌生長,感染風險增加。

這些慢性病不僅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悄悄縮短健康壽命。

🧓 為什麼年紀越大,血糖越難降?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老化幾乎影響了所有與血糖調節有關的機制:

1.🧬 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血糖不易進入細胞。
2.🩺 胰島 β 細胞功能退化:胰島素分泌減弱。
3.💪 肌肉量減少:肌肉是血糖的「倉庫」,肌少症會降低利用效率。
4.🔥 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老化伴隨低度慢性發炎,阻礙胰島素作用。
5.💤 生活型態改變:活動變少、飲食放縱、睡不好,都讓血糖更難穩定。
於是,許多長者即使飲食清淡、努力運動,仍感覺「血糖不聽話」。

🌿 中醫的視角:血糖高,不只是「糖」的問題

中醫雖無「血糖」一詞,但早在古籍中便記載「消渴」、「虛勞」、「痰濕」等症狀,正與今日的代謝問題相對應。中醫認為,血糖難降的根本在於臟腑氣血的失衡:

1.🌾 脾腎兩虛:脾主運化、腎主藏精;脾腎虛弱則代謝功能下降。
2.🔥 陰虛內熱:津液不足、虛火上炎,導致口乾、多飲、多尿。
3.💧 痰濕阻滯:脾虛生痰、痰濕阻絡,代謝循環不暢。
4.💢 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不利,使胰島功能受阻。

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調和」,重視臟腑協調與體質平衡,而不僅是數字的起落。

🪴 中醫調理之道:與身體重新對話

中醫講究「扶正固本、調和臟腑、化痰活血」,在治療與調理上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辨證用藥
1.🌿 脾腎兩虛型:補腎健脾。
2.🌙 陰虛內熱型:滋陰清熱。
3.☁️ 痰濕中阻型:燥濕化痰。
4.💗 氣滯血瘀型:活血化瘀。

2️⃣ 針灸與艾灸
1.🪡 董氏針灸穴位常取:靈骨、大白、上三黃、下三皇、通腎、通胃。十四正經常取:足三里、三陰交、腎俞、脾俞 等穴位,調補脾腎、促進氣血循環。
2.🔥 艾灸可溫陽助氣,改善代謝與循環。

3️⃣ 飲食與生活調養
1.🥣 宜多食 健脾益氣、滋陰潤燥的食材:山藥、蓮子、黑豆、枸杞、桑椹、南瓜。
2.🚫 忌食 油膩辛辣、甜食過多。
3.🏃 保持 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讓氣血運行更順暢。

4️⃣ 情志調節
1.🧘 「怒傷肝、思傷脾」,情緒波動會影響血糖。
2.🎨 建議透過氣功、太極、冥想、書畫等方式,舒緩壓力、安定心神。

🌸 結語:年齡會老,代謝可以慢老

阿明伯後來透過中醫調養,氣色變好、血糖穩定許多。他笑著說:「原來,身體不是要我拼命控制,而是要我學會傾聽。」

中醫講「治未病」,與其被血糖追著跑,不如提早養好根本。年齡會變,但健康可以被選擇。只要願意調整體質、活化氣血,人生後半場,依然能甜而不膩、老得精采。

🍂 夏末初秋,身體為何總不聽使喚?——中醫視角的轉季養生之道1. 🌡️ 夏秋交替,身體最容易出現哪些不適?在炎熱的夏天結束、清涼的秋天來臨之際,許多人會感覺身體「不太對勁」。常見的症狀包括:a.🤧 呼吸系統問題:咳嗽、鼻塞、過敏性鼻炎加重b...
30/09/2025

🍂 夏末初秋,身體為何總不聽使喚?——中醫視角的轉季養生之道

1. 🌡️ 夏秋交替,身體最容易出現哪些不適?

在炎熱的夏天結束、清涼的秋天來臨之際,許多人會感覺身體「不太對勁」。常見的症狀包括:

a.🤧 呼吸系統問題:咳嗽、鼻塞、過敏性鼻炎加重

b.🤢 消化不良:食欲下降、腹瀉或便秘交替發生

c.🧴 皮膚乾燥或濕疹:氣候轉涼後皮膚缺水,容易乾癢

d.😮‍💨 疲倦與情緒波動:精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憂鬱感加重

2. 🌍 夏秋轉換不適的根本原因

中醫認為「天地氣交,萬物隨之」,外在氣候驟變,人體也需要時間調整:

a.🌞🌙 氣候溫差大:白天熱、早晚涼,陰陽難調 → 易感冒、腸胃失衡

b.💧🔥 濕氣與燥氣交替:夏濕未散、秋燥漸盛 → 脾胃與肺受影響

c.🍧🍺 飲食作息不當:夏天偏重冰涼飲食,秋天未調整 → 腸胃負擔加重

d.🛌 免疫力下降:夏季消耗大、休養不足 → 容易受外邪侵襲

3. 📖 中醫如何解讀夏秋交替的不適

在中醫理論中,夏秋之交屬於「長夏」與「初秋」交接,主要影響臟腑:

a.🍲 脾胃失調:濕氣困脾 → 腹瀉、食欲不振

b.🌬️ 肺主秋令:秋燥當令 → 咳嗽、氣喘、皮膚乾癢

c.☯️ 陰陽失衡:夏偏陽、秋偏陰 → 容易精神疲倦、免疫力下降

4. 🌱 中醫養生法:改善夏秋轉換的不適

a. 🥗 飲食調養
🚫 少吃冰品、生冷食物,避免傷脾胃
🍐 適量潤燥食材:梨、百合、銀耳 → 滋陰潤肺
🫚 四神湯 → 健脾益精

b. 🛏️ 生活作息
⏰ 早睡早起,順應秋天「養收」節律
🙅 避免熬夜,留時間給身體恢復

🧘 情志調適
c. 🚶‍♀️ 散步、靜坐、深呼吸 → 舒緩秋愁
😌 保持心情平和 → 有助肺氣充盈

d. 🔥 外在調理
🌿 艾灸足三里、脾俞穴 → 增強脾胃功能
💆 針灸或推拿 → 促進氣血流通

🌟 結語

夏秋交替正是「疾病多發、調養最佳」的時機。透過中醫飲食、作息、情志與外在療法的調整,不僅能減少身體不適,更能為迎接秋冬做好準備。🍵✨

請注意門診時間,祝您健康愉快!照常門診:09/29(一)、10/4 (六)、10/11(六)、10/24(五)休診:10/6(一)、10/10(五)、10/25(六)
17/09/2025

請注意門診時間,祝您健康愉快!

照常門診:09/29(一)、10/4 (六)、10/11(六)、10/24(五)

休診:10/6(一)、10/10(五)、10/25(六)

你還在忍痛走路嗎?中醫幫你找回靈活人生🕺! 每天起床關節卡卡?走幾步路膝蓋就發出聲音?你不是老了,是筋骨在呼救📢!別再苦撐,中醫從根本調理,讓你輕鬆走、自在動,一起走出痠痛人生💃🧘‍♂️!🔍 一、老化導致的骨關節疾病有哪些症狀?隨著年紀增長...
16/09/2025

你還在忍痛走路嗎?中醫幫你找回靈活人生🕺!

每天起床關節卡卡?走幾步路膝蓋就發出聲音?你不是老了,是筋骨在呼救📢!別再苦撐,中醫從根本調理,讓你輕鬆走、自在動,一起走出痠痛人生💃🧘‍♂️!

🔍 一、老化導致的骨關節疾病有哪些症狀?

隨著年紀增長,關節與骨頭開始「罷工」的情況越來越常見😩:

🦵 退化性關節炎:膝蓋腫痛、僵硬、蹲下超困難!
🦴 骨質疏鬆症:一跌就骨折,還沒老就走路怕怕。
🧍‍♀️ 脊椎退化:腰痠背痛,每天都像搬磚工人。
🚶‍♂️ 筋骨僵硬:站久痛、坐久麻,感覺老化進行式🔄。
📌 這些不只是「年紀大」的表現,而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保養了!

🧪 二、為什麼年紀大了骨關節容易出問題?

你以為只是「老化」,其實裡頭有學問📚:

🔄 軟骨磨損:像車子輪胎磨平,緩衝力下降。
🩻 骨密度下降,膠質減少:骨頭像脆餅,輕輕一折就裂開。
💧 滑液減少:關節少了潤滑油,活動卡卡響。

☯️ 三、中醫如何看待老化引起的骨關節問題?

中醫不是只看單一根「骨頭」,也看整體結構,包括皮、脈、肌、筋、骨相連支持系統,而且從整體能量系統出發✨:

🧬 腎主骨生髓:腎氣是骨骼的營養庫,腎虛則腰膝無力。
🧠 肝主筋,腎主骨:肝血不足筋不舒,筋骨如生鏽齒輪⚙️。
💨 氣血不通則痛:氣血不行就痠、就麻、就痛!
🌧️ 風寒濕入侵:天氣一變就關節發炎?那是寒氣在搗蛋❄️!
🧘‍♀️ 中醫重平衡、調內因、除外邪,根本改善不是夢!

🌿 四、中醫如何改善骨關節老化帶來的病症?

🧪 中藥調理:不是隨便補,而是對證補!
💪 補肝、脾、腎➜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 強筋健骨、肌肉柔軟,穩腰不閃到
🌬️ 健脾利濕、祛風除濕:➜ 趕走關節的「風濕魔王」
🩸 補血養筋:➜ 活血通筋、軟筋止痛
🪡 針灸療法:常用穴位如董氏針灸腕順、腎關、通關、駟馬等,十四經的腎俞、足三里、陽陵泉等 ➜ 疏通經絡、止痛有感
🔥 艾灸:艾灸溫陽 ➜ 不再手腳冰冷、膝蓋痛爆
🤸‍♀️ 拔罐:拔罐化瘀 ➜ 活血通絡,筋骨輕鬆鬆🎈

🍱 日常生活養護Tips

🥣 吃:黑豆、枸杞、山藥 ➜ 補腎強骨能量包
🤸‍♀️ 動:太極拳、八段錦、瑜珈 ➜ 和緩運動、筋骨柔軟術
🧘‍♂️ 心:別壓力大、別悶著 ➜ 情緒好,身體才會跟著順!

🎯 結語:與其「老得痛」不如「活得動」!別再默默忍耐😤!⚠️ 關節不是用來測耐力的,痛了就該處理!透過中醫調理,讓你從「骨力不足」轉為「行動如風🌬️」,每一步都充滿力量💥,每個關節都閃閃發光✨!

🍔 吃得少卻瘦不下來?──中醫眼中的「卡住的體重」 減重卡關不只是「看起來有點肉肉的」問題🤯,它可能帶來一連串健康隱憂:1.⚡ 代謝異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跟著來。2.❤️ 心血管負擔:血管壓力大,心臟好累。3.🌸 荷爾蒙失調:女生容易...
08/09/2025

🍔 吃得少卻瘦不下來?──中醫眼中的「卡住的體重」

減重卡關不只是「看起來有點肉肉的」問題🤯,它可能帶來一連串健康隱憂:
1.⚡ 代謝異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跟著來。
2.❤️ 心血管負擔:血管壓力大,心臟好累。
3.🌸 荷爾蒙失調:女生容易月經亂、多囊卵巢。
4.🦵 關節壓力大:膝蓋、腰背「崩潰」中。
5.😞 心理壓力:減肥失敗 ➡ 自信心下降。
👉 所以體重控制失敗,不是只有外型困擾,而是整體健康的「紅燈警告」🚨。

體重減不下來,🤔你以為只是「吃太多、動太少」嗎?其實原因比想像的複雜:
1.🔥 基礎代謝下降:年紀越大,燃燒效率越低。
2.🌀 荷爾蒙作祟:甲狀腺、胰島素亂了套。
3.😴 壓力+熬夜:皮質醇升高 ➡ 脂肪囤積。
4.🍩 飲食陷阱:節食後復胖、嗜甜嗜炸物。
5.🧬 體質&遺傳:天生「痰濕體質」更容易胖。
結果就是——努力節食💪卻還是「卡在原地」😫。

在中醫眼裡,「減不下來」的背後有幾個關鍵:
1.🍚 脾虛運化差:脾胃像廚房,火力不足,食物變成「痰濕」囤積。
2. 氣滯血瘀:壓力大、不運動 ➡ 脂肪更難代謝。
3.❄ 腎陽不足:水液代謝差,體內就像「水庫」排不出去。
👉 簡單來說,中醫覺得「胖」不是單純熱量問題,而是 氣、血、水 在體內卡住了!

中醫強調「調體質」,不是只追求瘦,而是讓身體回到平衡:
1. 中藥調理 🍵:健脾祛濕(參苓白朮散)、行氣化痰(二陳湯)、補腎助陽(金匱腎氣丸)
2. 針灸與穴位 🪡:足三里、中脘、三陰交 ➡ 調整代謝。耳針(飢點、胃點) ➡ 抑制食慾。
3. 飲食:少糖少炸,多菜多穀。🥗
4. 運動:有氧運動+重訓雙管齊下。🏃‍♀️🏋️
5. 作息:睡得好,荷爾蒙才穩。😴

🎯 結語
體重卡住 ≠ 你不夠努力,而是身體在「求救」📢。
中醫會從體質入手,把脾、腎、氣血調順,
再配合飲食+運動+睡眠,才是真正的健康減重之道!💪🌸

🌙 熬夜後怎麼補?中醫師的元氣回春秘笈 ✨😵 熬夜可能帶來的隱形病症現代人習慣「日夜顛倒」,追劇📺、加班💻、打電玩🎮或滑手機📱,常常一不小心就超過了午夜。雖然表面上只是「少睡一晚」,但中醫認為長期熬夜會導致氣血失衡,影響五臟六腑功能。常見的...
02/09/2025

🌙 熬夜後怎麼補?中醫師的元氣回春秘笈 ✨
😵 熬夜可能帶來的隱形病症

現代人習慣「日夜顛倒」,追劇📺、加班💻、打電玩🎮或滑手機📱,常常一不小心就超過了午夜。雖然表面上只是「少睡一晚」,但中醫認為長期熬夜會導致氣血失衡,影響五臟六腑功能。常見的表現包括:
1. 👀 眼睛紅乾澀:肝血不足,難以滋養雙眼。
2. 😔 臉色蠟黃、痘痘頻發:脾胃運化失調,濕熱內生。
3. 🤯 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腎精耗損,腦神失養。
4. 🤧 免疫力下降:正氣不足,容易感冒或過敏。

🤔 熬夜背後的原因
為什麼熬夜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從生活習慣來看,常見原因包括:
1. 📂 工作壓力大:加班趕進度,夜深人靜才能專心。
2.🎬 娛樂至上:追劇、打遊戲成為放鬆方式。
3.⏰ 生理時鐘錯亂:長期晚睡,導致「入睡困難、愈拖愈晚」。
4. 💭 心神不寧:焦慮、思慮過多,讓人即使躺在床上也難以入眠。

👉 這些原因與中醫所說的「心肝脾腎」息息相關:心神不寧、肝氣鬱結、脾胃勞累、腎精不足,都會驅動熬夜的惡性循環。

🧾 中醫如何看待熬夜
中醫理論強調「天人相應」🌏,人體應與自然節律協調。夜晚是「陰氣最盛,陽氣潛藏」的時刻,應休養生息。若經常熬夜,會造成:
1.🐉 傷肝:夜晚 11 點至 3 點是肝膽經當令,熬夜則肝血不足,情緒易怒。
2.❤️ 傷心:睡眠不足,心神不得安寧,導致心悸、失眠。
3.🦴 傷腎:久熬夜消耗腎精,恐出現腰痠、耳鳴、早衰。
4.🍔 傷脾胃:夜食、消化不良,濕熱積聚,容易長痘或口臭。

🌿 中醫調理熬夜後的元氣

1.🍵 飲食調養

枸杞菊花茶 → 清熱養肝明目 👀
紅棗桂圓茶 → 溫補安神 💤
少吃冰冷油炸 → 減輕脾胃負擔 🍟🚫

2. ✋ 穴位按摩

董氏針灸穴位建議👉 神耳上穴、鎮靜穴、腕順一二穴、通腎穴、木黃穴、下三皇

十四經穴位建議 👉 內關穴、神門穴、三陰交、太衝穴 👉 調和脾腎、疏肝解鬱、安神助眠

3. 🛏 作息調整
熬夜後應補眠 😴
睡前泡腳 🛁 促進血液循環
🧘 情志調適
放鬆呼吸、靜坐 → 心神歸位 🧘‍♀️
減少過度用腦、用眼 → 養肝腎

🌟 小結
熬夜後「快速補救」雖然重要,但中醫更強調 「預防重於治療」。若能建立規律生活,順應自然陰陽變化,才是保養元氣、養生長壽的根本之道 💪🌱。

👴腸胃也會變老?中醫談銀髮族的消化密碼 ✨一、老化造成的腸胃功能減退會帶來哪些病症?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會發現自己「吃得少、拉得難」😓。這與腸胃功能逐漸衰退有關。常見症狀包括:消化不良:稍微多吃一點就覺得胃脹、打嗝或胃酸逆流 🤢💨。...
19/08/2025

👴腸胃也會變老?中醫談銀髮族的消化密碼 ✨

一、老化造成的腸胃功能減退會帶來哪些病症? 🤔😣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會發現自己「吃得少、拉得難」😓。這與腸胃功能逐漸衰退有關。常見症狀包括:
消化不良:稍微多吃一點就覺得胃脹、打嗝或胃酸逆流 🤢💨。
食慾減退:進食後容易飽脹,導致食慾下降 🍽️➡️😶。
營養吸收不良:容易造成體重下降 ⚖️⬇️、骨質疏鬆 🦴⚡。
便秘:腸道蠕動減弱,加上飲水不足 🚱,導致排便困難 🚽⏳。
👉 這些看似小毛病,卻會影響營養與生活品質!

二、為什麼隨著老化腸胃功能會下降? 🕰️
老化是一個全身性的退化過程 🧓👵,腸胃也不例外:
氣血不足 ❤️🩸 → 臟腑機能減弱,血液循環差。
腸道蠕動變慢 🐌 → 食物推進速度變慢。
消化液減少 💧🥣 → 食物難以分解、吸收。
生活習慣改變 🛋️🚫🏃 → 運動少、喝水少,腸胃更容易停滯。

三、中醫如何看待老化引起的腸胃功能減退? 🏺🌿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隨著年齡增長,最常見的問題是:
脾氣虛弱:食慾差、腹脹、大便不暢 😫。
腎氣不足:腎為「先天之本」,與衰老有關 🧬。
氣滯血瘀:氣機不暢 → 腹部脹滿、便秘 🌀。
👉 中醫強調「整體平衡」⚖️,腸胃減退不只是局部問題,而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衡的反映。

四、中醫如何改善銀髮族的腸胃功能? 🌸💪
中藥調理 💊: 健脾益氣、溫腎助陽💪潤腸通便、行氣導滯🌬
針灸與推拿 🤲: 例如:董氏奇穴的通腸穴🌀、足三重穴、🦵十四經的足三里、陽陵泉、豐隆等穴。🚽腹部推拿 ➡️ 促進蠕動 🔄
飲食調養 🥗: 少量多餐 🍲潤腸食物 🥦🥕 例如:地瓜、地瓜葉、秋葵、黑木耳、洋蔥、香蕉、木瓜、蘋果、火龍果...
生活方式調整 ‍🚶‍♂️: 適度運動(散步、太極拳)🏃‍♂️規律作息 🛌避免熬夜 🌙🚫

結語:養腸胃就是養長壽 🍵🌈
腸胃功能是銀髮族健康的基石 🏰。只要從 調養脾胃、補腎助氣、改善生活習慣 著手,就能:
✨ 吃得下 😋
✨ 拉得順 😌
✨ 養分吸收好 💪
讓長者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 🥰🎉。

🧠你今天又忘了什麼?從中醫看記憶力衰退與腦力提升祕訣!💡🌿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忘東忘西」幾乎成了大家的日常😵‍💫。但如果這種狀況越來越頻繁,可能不只是單純的粗心,而是記憶力衰退的警訊⚠️。中醫對此有獨特的觀點與調理方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05/08/2025

🧠你今天又忘了什麼?從中醫看記憶力衰退與腦力提升祕訣!💡🌿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忘東忘西」幾乎成了大家的日常😵‍💫。但如果這種狀況越來越頻繁,可能不只是單純的粗心,而是記憶力衰退的警訊⚠️。中醫對此有獨特的觀點與調理方式,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記憶力變差會帶來什麼影響?

記憶力衰退不只是「忘了帶鑰匙🔑」這麼簡單,嚴重的話,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表現,甚至是人際關係💬。更甚者,長期的記憶衰退可能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或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前兆😨。這些病症不僅影響個人,對家庭與社會也構成沉重負擔💔。

❓為什麼會記憶力衰退?

記憶力衰退的原因可能來自多方面,包括:

🕰️ 年齡老化
1. 😫 壓力過大
2. 🌙 睡眠不足
3. 📱 過度用腦、長期滑手機
4. 🍟 飲食不均
5. 🏥 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

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大腦的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進而降低記憶力與理解能力。

👀中醫怎麼看待「健忘」這件事?

在中醫理論中,記憶力與腦的功能密切相關,而「腦為髓海」🧠🌊,與腎精、心神、脾氣等臟腑功能息息相關。中醫認為:

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才能養腦 💧
心藏神,主導思維與記憶 ❤️🧠
脾主運化,化生氣血以供應大腦 🍲🩸
也就是說,當腎虛、心神不寧、脾不運化時,記憶力就容易下降⚡。

🧪中醫怎麼幫助改善記憶力?

中醫調理記憶力衰退,強調「辨證施治」🔍,常見的方法包括:

1. 補腎填精:針對腎虛型健忘,中醫會辨別是腎陰虛或是腎陽虛,分別使用補腎陰腎陽的藥方,增強腦部的精氣供應🌰🐢。

2. 養心安神:若是心神不寧、容易焦慮失眠🛌,則辨證屬心陰虛或是心陽虛,分別用補心陰心陽虛的方藥來安定心神🧘‍♀️。

3. 健脾益氣:脾主運化,脾虛容易濕氣重,症狀多樣,不只消化不良、腹脹、便溏、食慾不振,也容易出現疲倦乏力、水腫、面色萎黃、思緒混亂等症狀,適用健脾利濕的方藥🔋。

🧠益智健腦:中醫的大腦保養術📈

想讓腦力升級📶,中醫還有許多「養腦」秘訣:

1. 食療 🍚:多吃黑芝麻、核桃、山藥、枸杞等食材,有助補腎養腦。
穴位按摩 ✋:常按鎮靜穴、神耳上穴、腕順、百會、神門等穴位,有助醒腦安神。

2. 中藥茶飲 🍵:如黃耆枸杞茶、人參茶,不僅補氣也能提神。

3. 規律作息 🌅:早睡早起,減少用腦過度,讓腦袋有時間修復🔁。

📚如何增強記憶與理解能力?

除了用藥與飲食,生活習慣的調整也同樣重要。⚖️:

1. 靜坐冥想:每天5~10分鐘,有助心神集中。🧘‍♂️

2. 練功:例如站樁、八段錦、易筋經、太極、瑜珈或其他氣功,促進氣血運行、激活腦部活力。🐉

3. 情緒管理與清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與壓力爆棚。🧂

✨記憶力不好不是「變老」的代名詞,也不該被忽略👵👴。透過中醫的智慧🌿,你可以在日常中逐步找回那顆清晰的腦袋!

📌 溫馨提醒:如出現嚴重記憶力減退,請及早就醫,勿自行用藥。

🌧️《夏天濕氣大爆發!為什麼你老是覺得「嗯不乾淨」?💩😖》💢一、濕氣來襲,小心腸胃鬧脾氣!夏季濕氣重,許多人會出現排便不順、總覺得「拉不乾淨」的困擾。這種狀況在中醫中並不陌生,屬於「濕邪困脾」的典型症狀。常見的表現包括:大便黏膩、不成形 🫣...
20/07/2025

🌧️《夏天濕氣大爆發!為什麼你老是覺得「嗯不乾淨」?💩😖》

💢一、濕氣來襲,小心腸胃鬧脾氣!
夏季濕氣重,許多人會出現排便不順、總覺得「拉不乾淨」的困擾。這種狀況在中醫中並不陌生,屬於「濕邪困脾」的典型症狀。常見的表現包括:大便黏膩、不成形 🫣,排便後仍有殘便感 🚽,伴隨腹脹、噯氣、口中黏膩 🤢👅,這些症狀不僅讓人身體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與情緒。

🧊二、濕氣從哪來?原來都是這些習慣害的!
造成體內濕氣重的原因有很多,尤其在台灣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最容易中招。常見原因包括:
貪涼飲冷:冰品、冷飲過多 🥶🍧🥤
居住環境潮濕:濕氣從皮膚、呼吸道侵入 🏠🌫️
油膩飲食:甜食、炸物讓脾胃「超載」 🍟🍰🍖
運動不足:代謝變慢,濕氣更難排出 🛋️😴

📚三、中醫怎麼說?濕氣其實是「隱形殺手」
在中醫理論中,濕氣是一種「陰邪」,性質黏滯、重濁,最容易困住脾胃。脾主運化,一旦被濕氣纏住,就像引擎進水,整個消化系統就會卡卡。除了腸胃問題外,濕氣過重還可能導致:
四肢沉重、沒精神 🦵🪫
頭腦昏沉、難以集中 😵‍💫🧠
女性帶下增多、男性下腹悶脹 🚺🤐🚹
皮膚問題如濕疹、痘痘 🧴🤕🧼
中醫強調「健脾祛濕」是根本之道,否則濕氣越積越多,還可能轉化成痰濁、瘀血等更嚴重的體內病理狀態。

🧘‍♀️四、中醫祛濕,腸胃回春這樣做!
想改善濕氣帶來的排便問題,中醫提供多種天然又溫和的方式:
1. 飲食調理:少吃生冷、油膩食物 🍕,多喝薏仁水、紅豆湯、茯苓粥等祛濕食材 🌾,生薑、陳皮可健脾去濕,加入湯品更有效 🫚🍵
2. 穴位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穴,有助強脾助運 🦶🌀,陰陵泉是祛濕的重要穴位,每天按3-5分鐘 ⏱️🤲
3. 中藥調理(需專業醫師診斷):常見方劑如參苓白朮散、平胃散,根據體質使用 💊📜
4. 生活習慣改善:每天適度運動、保暖腹部 🏃‍♂️🧣,保持環境乾燥、避免久坐不動 🌞🚶‍♀️

✨總結來說,濕氣雖無形,卻能讓腸胃變得「卡卡」,甚至影響全身健康。從日常生活著手,配合中醫調理,就能讓你的夏天不再「濕濕黏黏」!

👉💧記得,清爽的夏天,從腸胃順暢開始!💩☀️😌

Address

新北市板橋區府中路24號2樓
Banqiao District
220

Opening Hours

Monday 18:00 - 21:00
Tuesday 09:30 - 12:30
14:00 - 17:00
Wedne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Thurs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Friday 14:00 - 17:00
18:00 - 21:00
Saturday 09:30 - 12: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新昌中醫王姿涼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