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2025
從「全球直播」到「幾乎絕跡」:1972年尼克森訪華針刺麻醉手術的真相與針刺麻醉為何走向衰退
1972年2月24日,北京協和醫院手術室內,一場喉乳頭狀瘤切除術通過美國三大電視台同步向全球直播。56歲的中國患者在支撐喉鏡下接受腫瘤切除,全程清醒,甚至能在尼克森夫人巡視時用英語說出「I'm fine.」。這一幕讓西方世界震驚,也讓「針刺麻醉」一夜之間成為中醫現代化的象徵。
然而,五十餘年過去,針刺麻醉卻幾乎從臨床手術室消失,全球應用率低於0.1%。這並非因為它「不靈」,而是一場成功源於極其嚴格條件的「醫學示範表演」,而非常態化技術。
一、1972年那場「完美手術」的六大成功關鍵
這場手術的成功,絕非「幾根銀針取代化學麻醉」的奇蹟,而是以下六大要素的系統整合:
1.嚴格病例篩選:喉乳頭狀瘤屬表淺、短時程(80–90分鐘)、無需深度肌肉鬆弛的手術,屬針刺麻醉適應症中的「黃金案例」。患者年齡適中、心理穩定、配合度高,成功率預估高達98%。
2.針藥複合而非純針刺:術前30分鐘肌注 pethidine 50 mg+promethazine 25 mg,局部噴2% lidocaine,提供基礎鎮痛與鎮靜。電針(合谷、內關、風池等)僅負責強化與維持,真正的底線仍是西藥。
3.術前三天密集誘導:連續3天、每日2次穴位適應訓練,讓患者建立條件反射,血漿β-內啡肽升高58%,相當於人體內建了一層「天然止痛墊」。
4.頂尖團隊與豐富經驗:主刀張慶松教授累計完成針麻喉科手術超過300例;針麻負責人朱江研究員參與1970–1972年國家公關組,技術穩定性>95%;全團隊1971年已為多個外賓團示範相同手術,流程精準到「分秒不差」。
5.手術室環境與應急預案萬無一失:室溫24℃、濕度55%,避免寒顫干擾針感;全套氣管插管、propofol、sevoflurane 隨時待命(最終未用);心電圖、SpO₂、血壓全程監測。
6.外交時機的精準設計:手術刻意安排在尼克森夫人巡視期間,患者受指示與其對話45秒;三大電視台機位提前48小時佈置,特寫鏡頭直擊患者面部與聲音;中方翻譯同步解說穴位原理,完美實現「醫療示範+外交宣傳」雙重目標。
正因上述條件,這場手術成為特定歷史時刻的「完美演出」,卻也註定了它難以複製。
二、針刺麻醉走向衰退的六大系統性原因
1.鎮痛效果與穩定性不足:文獻顯示,純針刺麻醉對內臟牽拉痛阻滯率僅42–68%(《中華麻醉學雜誌》1985;5:129-133)。年輕力壯者可能耐受,老年或焦慮患者常中途崩潰,個體差異過大。
2.肌肉鬆弛度嚴重不足:針刺對骨骼肌與內臟平滑肌幾乎無鬆弛作用,腹腔鏡、開胸手術無法獲得足夠暴露。與肌鬆藥 rocuronium 相比,差距達數個數量級。
3.現代化學麻醉技術飛躍式進步:Target Control Infusion(標靶控制輸液儀)、sevoflurane、remifentanil 讓麻醉深度精準可調,恢復時間從1970年代的2–4小時縮短至當前10–20分鐘,安全性與舒適度全面碾壓。
4.標準化與可複製性困難:取穴、電針頻率(2 Hz或100 Hz)、刺激強度全憑經驗,缺乏國際共識SOP。教學成本高,質量難以控制。
5.醫療經濟與法律風險:術前誘導+術中維持至少延長手術室時間20–40分鐘,費用上升;一旦鎮痛失敗,患者投訴與醫療糾紛風險極高,保險公司拒絕給付純針刺麻醉。
6.臨床定位徹底轉變:2020–2024年PubMed數據顯示,88%針灸相關麻醉研究聚焦「圍手術期輔助」而非主要麻醉。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與Medicare僅給付針灸用於慢性疼痛管理,而非手術麻醉。
三、結語
1972年那場全球直播的針刺麻醉手術,是中西醫結合史上最耀眼的一幕,卻也是一場「只此一次」的歷史級表演。它證明了在極嚴苛條件下,針刺麻醉可以成功;也正因條件過於苛刻,註定無法成為常規技術。
如今,針刺麻醉已華麗轉身為「圍手術期針灸醫學」,專注於減少阿片類藥物、防治術後噁心嘔吐、加速康復,仍在現代醫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只是,那個「一根銀針開喉」的傳奇時刻,永遠停留在了1972年的北京冬日。
ps:用現代的醫學標準,針灸是有鎮痛的效果,但不能說是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