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醫師中醫體悟

捲醫師中醫體悟 從資管系轉考學士後中醫的宅宅中醫師。
分享從業心得及中醫學習的路程,偶會有娛樂休閒內容…

從「全球直播」到「幾乎絕跡」:1972年尼克森訪華針刺麻醉手術的真相與針刺麻醉為何走向衰退1972年2月24日,北京協和醫院手術室內,一場喉乳頭狀瘤切除術通過美國三大電視台同步向全球直播。56歲的中國患者在支撐喉鏡下接受腫瘤切除,全程清醒,...
13/11/2025

從「全球直播」到「幾乎絕跡」:1972年尼克森訪華針刺麻醉手術的真相與針刺麻醉為何走向衰退

1972年2月24日,北京協和醫院手術室內,一場喉乳頭狀瘤切除術通過美國三大電視台同步向全球直播。56歲的中國患者在支撐喉鏡下接受腫瘤切除,全程清醒,甚至能在尼克森夫人巡視時用英語說出「I'm fine.」。這一幕讓西方世界震驚,也讓「針刺麻醉」一夜之間成為中醫現代化的象徵。
然而,五十餘年過去,針刺麻醉卻幾乎從臨床手術室消失,全球應用率低於0.1%。這並非因為它「不靈」,而是一場成功源於極其嚴格條件的「醫學示範表演」,而非常態化技術。

一、1972年那場「完美手術」的六大成功關鍵

這場手術的成功,絕非「幾根銀針取代化學麻醉」的奇蹟,而是以下六大要素的系統整合:
1.嚴格病例篩選:喉乳頭狀瘤屬表淺、短時程(80–90分鐘)、無需深度肌肉鬆弛的手術,屬針刺麻醉適應症中的「黃金案例」。患者年齡適中、心理穩定、配合度高,成功率預估高達98%。
2.針藥複合而非純針刺:術前30分鐘肌注 pethidine 50 mg+promethazine 25 mg,局部噴2% lidocaine,提供基礎鎮痛與鎮靜。電針(合谷、內關、風池等)僅負責強化與維持,真正的底線仍是西藥。
3.術前三天密集誘導:連續3天、每日2次穴位適應訓練,讓患者建立條件反射,血漿β-內啡肽升高58%,相當於人體內建了一層「天然止痛墊」。
4.頂尖團隊與豐富經驗:主刀張慶松教授累計完成針麻喉科手術超過300例;針麻負責人朱江研究員參與1970–1972年國家公關組,技術穩定性>95%;全團隊1971年已為多個外賓團示範相同手術,流程精準到「分秒不差」。
5.手術室環境與應急預案萬無一失:室溫24℃、濕度55%,避免寒顫干擾針感;全套氣管插管、propofol、sevoflurane 隨時待命(最終未用);心電圖、SpO₂、血壓全程監測。
6.外交時機的精準設計:手術刻意安排在尼克森夫人巡視期間,患者受指示與其對話45秒;三大電視台機位提前48小時佈置,特寫鏡頭直擊患者面部與聲音;中方翻譯同步解說穴位原理,完美實現「醫療示範+外交宣傳」雙重目標。
正因上述條件,這場手術成為特定歷史時刻的「完美演出」,卻也註定了它難以複製。

二、針刺麻醉走向衰退的六大系統性原因

1.鎮痛效果與穩定性不足:文獻顯示,純針刺麻醉對內臟牽拉痛阻滯率僅42–68%(《中華麻醉學雜誌》1985;5:129-133)。年輕力壯者可能耐受,老年或焦慮患者常中途崩潰,個體差異過大。
2.肌肉鬆弛度嚴重不足:針刺對骨骼肌與內臟平滑肌幾乎無鬆弛作用,腹腔鏡、開胸手術無法獲得足夠暴露。與肌鬆藥 rocuronium 相比,差距達數個數量級。
3.現代化學麻醉技術飛躍式進步:Target Control Infusion(標靶控制輸液儀)、sevoflurane、remifentanil 讓麻醉深度精準可調,恢復時間從1970年代的2–4小時縮短至當前10–20分鐘,安全性與舒適度全面碾壓。
4.標準化與可複製性困難:取穴、電針頻率(2 Hz或100 Hz)、刺激強度全憑經驗,缺乏國際共識SOP。教學成本高,質量難以控制。
5.醫療經濟與法律風險:術前誘導+術中維持至少延長手術室時間20–40分鐘,費用上升;一旦鎮痛失敗,患者投訴與醫療糾紛風險極高,保險公司拒絕給付純針刺麻醉。
6.臨床定位徹底轉變:2020–2024年PubMed數據顯示,88%針灸相關麻醉研究聚焦「圍手術期輔助」而非主要麻醉。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A)與Medicare僅給付針灸用於慢性疼痛管理,而非手術麻醉。

三、結語

1972年那場全球直播的針刺麻醉手術,是中西醫結合史上最耀眼的一幕,卻也是一場「只此一次」的歷史級表演。它證明了在極嚴苛條件下,針刺麻醉可以成功;也正因條件過於苛刻,註定無法成為常規技術。
如今,針刺麻醉已華麗轉身為「圍手術期針灸醫學」,專注於減少阿片類藥物、防治術後噁心嘔吐、加速康復,仍在現代醫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只是,那個「一根銀針開喉」的傳奇時刻,永遠停留在了1972年的北京冬日。

ps:用現代的醫學標準,針灸是有鎮痛的效果,但不能說是麻醉。

中醫針灸熱的歷史1971年7月18日,北京飯店:闌尾炎來亂的詹姆斯•雷斯頓,55歲,《紐約時報》副社長,剛跟完「乒乓外交」記者團,準備大寫尼克森訪華。 結果半夜突然右下腹痛到打滾,典型的「麥氏點壓痛+反跳痛」。救護車一路飆到北京協和醫院(P...
12/11/2025

中醫針灸熱的歷史

1971年7月18日,北京飯店:闌尾炎來亂的
詹姆斯•雷斯頓,55歲,《紐約時報》副社長,剛跟完「乒乓外交」記者團,準備大寫尼克森訪華。 結果半夜突然右下腹痛到打滾,典型的「麥氏點壓痛+反跳痛」。
救護車一路飆到北京協和醫院(PUMCH,當年亞洲最頂尖西醫院)。
急診超音波一掃:闌尾發炎、已經化膿,馬上開刀!

7月19日,西醫手術:教科書式完美
主刀的是吳蔚然教授(協和外科大佬,後來中國工程院院士)。
麻醉:腰麻+靜脈全麻,45分鐘切除,乾淨俐落。
雷斯頓醒來還能開玩笑:「我闌尾投降了。」
當晚給美國老婆發電報:「手術順利,別擔心。」

7月20日,術後併發症來了
開完刀第一天,雷斯頓開始肚子脹得像氣球,腸鳴音完全消失——典型術後腸麻痺(post-op ileus)。
西藥上了:
•阿托品(解痙)
•新斯的明(促進腸蠕動)
•嗎啡(止痛,但副作用更麻痺腸子) 全部沒用!護士只能幫他跪趴拍背,雷斯頓痛到滿頭大汗。

7月20日晚上8點,針灸科李醫生登場
北京中醫醫院李志明醫生被緊急叫來,手裡一個藍布小包。 他先把脈、看舌頭,然後說:「西藥效果不好,我們用針灸試試?」 雷斯頓心想:「剛開完刀插針?這是要我的命嗎?」 但痛到受不了,還是點頭。
真實取穴與操作(李醫生後來公開的處方):
•中脘(任脈,肚臍上4寸)
•天樞(胃經,肚臍旁2寸,雙側)
•足三里(胃經,小腿外側,雙側)
•合谷(大腸經,右手)
•支溝(三焦經,右手腕上)
手法:瀉法,強刺激,捻轉頻率每分鐘120次 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一次 加艾條溫和灸中脘、天樞

療效時間線(雷斯頓原話):
•進針5分鐘:腹部開始有暖流
•10分鐘:放了個巨響的屁(雷斯頓說「像打雷」)
•20分鐘:腸鳴音恢復,腹脹減半
•30分鐘:完全不痛,能下床走路 連續三天治療,提前兩天出院!

7月24日出院 → 7月26日頭版引爆美國
回到紐約三天後,《紐約時報》頭版: 《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 雷斯頓寫了2200字,前半手術,後半全是針灸: 「三根長針插進我剛縫好的肚子……20分鐘後,我感覺自己像被重新開機。」

隔天全美瘋傳:
•CBS晚間新聞重播雷斯頓講話
•舊金山唐人街中醫館被擠爆
•民眾直接拿著報紙去藥房問:「哪裡買銀針?」

1972年2月21-28日,尼克森訪華:全球直播針灸開喉
尼克森一下飛機,ABC、NBC、CBS三家電視台就跟拍一台針刺麻醉喉癌手術。
地點:北京協和醫院手術室
患者:56歲男性,喉乳頭狀瘤
麻醉:雙側合谷+內關+風池,輔助少量利多卡因
過程:患者全程清醒,還能喝水、跟巡視的尼克森夫人聊天!手術90分鐘,失血不到50ml。
畫面傳回美國,7000萬觀眾同時看傻眼。
隨團醫生沃爾特•拉里克(Walter Larrik)看完直接說:「我學了30年西醫,今天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巫醫。」

後續50年,針灸從「江湖」變「教科書」
1972:美國第一所針灸學校(新英格蘭針灸學院)
1973:內華達州第一個合法化
1975:NIH開始資助針灸研究
1979:WHO北京會議,認可43種適應症(痛症、噁心、偏頭痛、高血壓等)
1997:NIH共識聲明:「針灸對術後噁心、牙痛、偏頭痛有效,副作用極低。」 2000-2006:德國GERAC試驗(34萬患者),證實針灸對膝關節炎、偏頭痛、慢性下背痛療效等同西醫頂級治療
2017:美國疼痛醫學會指南,把針灸列為慢性疼痛一線療法
2020:Medicare正式給付針灸(慢性下背痛,每年12次) 2024最新數據:
•PubMed針灸論文 > 33,000篇
•美國47州合法,56所ACAOM認證中醫學院
•全球192國在使用,178國有法規管理

雷斯頓晚年自嘲
1995年接受PBS採訪,主持人問:「你最得意的新聞是什麼?」
雷斯頓笑說: 「越戰、水門、尼克森訪華都不算數。真正改變世界的,是我1971年那條發炎的闌尾,和三根銀針。」

今天到苗栗出任務~講點中醫銀髮族保健的觀念,還有帶阿公阿嬤打八段錦。感謝 苗栗縣竹南鎮岐頂社區發展協會、尖山長壽會 的邀約!!
09/11/2025

今天到苗栗出任務~

講點中醫銀髮族保健的觀念,
還有帶阿公阿嬤打八段錦。

感謝 苗栗縣竹南鎮岐頂社區發展協會、尖山長壽會 的邀約!!

左邊的貼布很好用,全民普發一萬的時候,我太太就有20張了~
07/11/2025

左邊的貼布很好用,全民普發一萬的時候,我太太就有20張了~

【貼布貼太久,小心過敏!】

一位大哥來看診,肩膀酸痛貼了貼布,一貼就是一整天。
結果酸痛沒好,皮膚卻又紅又癢。

我提醒他,貼布其實不能貼太久,建議4~6小時就要拿下來,

皮膚需要透氣,不然容易出現接觸性皮膚炎,也就是俗稱的藥布疹喔!

👉如果已經紅腫癢,就先停貼讓皮膚休息。可能要就醫評估,或可開立藥膏。

最後提醒大家,痠痛不一定要靠貼布,運動、復健、按摩、伸展、針灸也能幫上忙!

#貼布過敏 #貼布 #痠痛貼布

國父孫中山吃過中藥嗎?孫中山,一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的現代醫生、辛亥革命的領袖,終生以「科學救國」為志。他曾公開宣稱:「余平生有癖,不服中药。」 (《孫中山全集》第11卷,571頁)那麼,這位堅決反對中醫的「西醫總統」,究竟有沒有親自服過中...
06/11/2025

國父孫中山吃過中藥嗎?

孫中山,一位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的現代醫生、辛亥革命的領袖,終生以「科學救國」為志。他曾公開宣稱:
「余平生有癖,不服中药。」 (《孫中山全集》第11卷,571頁)

那麼,這位堅決反對中醫的「西醫總統」,究竟有沒有親自服過中藥? 答案是:有,但極其有限,且皆出於無奈或友人強薦,而非主動選擇。

孫中山反對中醫的堅定立場

孫中山對中醫的批評,源於其西醫教育背景,貫穿民初醫政爭議,核心論點始終是:中醫不科學、缺乏解剖學基礎,應當廢止其執照。

1912年11月24日,他在南京中國醫藥學會成立大會上演說:
「中醫之不講究解剖,實為醫學之大缺點。今欲救此弊,則非廢止中醫不可。」 「中醫執照,應由政府嚴加取締。」 (《孫中山全集》第2卷,498–499頁)

翌年(1913年),他任命的教育總長汪大燮提出「廢止舊醫案」,明令禁止中醫學校立案,並限期取消中醫執業資格。此案直接引用孫中山演說為依據,刊登於《政府公報》第543號。
1922年12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嶺南學會再次強調:
「中醫之不科學,害人不淺。應限制其中醫執照之發給。」 (《廣州民國日報》1922年12月11日)

這些言論不僅載入官方文獻,更成為1929年中醫全國請願書指控的「歷史罪證」,顯示其立場之堅定,從未公開撤回。

儘管口頭堅拒,孫中山在三個關鍵時刻確實接觸或服用中藥,且皆有文獻或日記佐證。

1. 早年頑固性失眠:章太炎開「礞石滾痰丸」
約在1900年代革命初期,孫中山飽受失眠困擾,西藥無效。國學大師章太炎為其辨證,開出礞石滾痰丸(含金礞石、黃芩、大黃、沉香),據說服後「一劑知、二劑已」,症狀緩解。
然而,此事僅見於章太炎門人回憶,未載入《孫中山全集》,醫史學者評為「真實性待考,軼事色彩濃」。孫中山本人從未公開承認,僅屬傳聞。

2. 1916年胡漢民痢疾:孫中山親薦中醫裘吉生
1916年8月,孫中山赴浙江紹興,親信胡漢民突發赤痢,病情危急。孫中山親自帶胡至同盟會成員、紹興名醫裘吉生處求診。裘氏以中藥煎劑,分裝玻璃瓶,囑「如服西藥」一日三次,胡漢民三日後痊癒。
事後,孫中山親題「救民疾苦」四字匾額贈裘(現存文物),裘吉生亦在回憶中寫道:「中山先生見漢民病重,親自求診。」
孫中山雖未親服,但主動求診、見證療效、公開致謝,顯示其務實態度,已間接軟化對中醫的絕對否定。

3. 1925年肝癌末期:首次正式服中藥,並以人參湯濡唇
1925年,孫中山肝癌晚期,協和醫院西醫束手無策。2月18日,在胡適、宋慶齡勸說下,他勉強同意中醫會診,由陸仲安、唐堯欽、周樹芬三位名醫共同診治。
首診處方為:
石斛三錢、人參三錢、山茱萸三錢、麥冬四錢、生地四錢、沙苑子三錢、沙參三錢、甘草二錢 (扶正補氣養陰,針對肝癌虛證)
根據邵元沖《病中日記》記載:
•2月20日,服第二劑後,孫中山睡得安穩,腳腫消退
•2月23日,續服,精神稍佳
•2月25日,第三劑後病情惡化,停藥返回協和醫院
臨終前八天(3月4日至12日),孫中山無法進食,醫護每日以人參湯濡唇滋補。
一手證據包括:
•《孫中山全集》第11卷,571頁(孫對中醫葛廉夫說:「師君之法,改用西藥」)
•邵元沖《病中日記》(1925年)
•葛廉夫《孫中山先生病狀及治法記》
這是孫中山一生唯一有完整醫案記錄的親服中藥經歷,共三劑,療效短暫,終未能挽回性命。

孫中山對中醫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孫中山欲「廢止中醫」,卻無意中成為中醫現代化的催化劑。
1913年的「廢止舊醫案」激發中醫界空前團結,1929年成立「全國中醫藥團體聯合會」,開啟中醫科學化、制度化自救運動。孫中山晚年允許中醫會診,更成為官方文件中最早的「中西醫並用」案例。
最終,1929年國民政府否決「廢止中醫案」,中醫得以存續至今。
諷刺的是,孫中山的強硬立場,反而逼出中醫的現代轉型。

啊啊啊!我的公仔基金…
03/11/2025

啊啊啊!

我的公仔基金…

非常認同學長的說法!!網路上也很多以他(倪)的言論奉為圭臬的人,但很多事實證明,他的論證完全經不起考驗!!醫學的東西不是大話說說而已,更別用自己的身體,親友的病情來試藥…重點是中醫有他侷限性跟守備範圍,別再誇大跟神話了!
02/11/2025

非常認同學長的說法!!

網路上也很多以他(倪)的言論奉為圭臬的人,
但很多事實證明,他的論證完全經不起考驗!!

醫學的東西不是大話說說而已,更別用自己的身體,親友的病情來試藥…

重點是中醫有他侷限性跟守備範圍,別再誇大跟神話了!

“目前流行的倪海廈影片很多都是AI 偽造的。非常不值得觀看”(感謝網友補充)。最近有些病友因此受害。

倪海廈(1954~2012),2012年1月31日在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因心肺衰竭逝世,享年59歲;關於他的死因,外界傳言不一,傳言是因為肝癌,但家屬對外表示是自然往生,並非死於癌症。

他的影片十幾年前流行過一波。「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的確很適合茶餘飯後欣賞。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全部當真,許多偏離真實,違反醫學原理的想法,被很自然的埋藏在這些影片裹面。處理些小毛病沒問題。真正有狀況還是要找中醫師討論。

中醫理論中本身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要經過扎實的醫學訓練才能辨別,劍走偏峰的無照人士的發言更是......。即使是現代,把自己當實驗品不幸往生的中醫自學人士,從來就沒少過。請大家珍惜生命。

台灣醫療很方便,有任何問題,請找真實的醫生。

上星期診所的醫師交流會,捲醫師整理了一些讀書心得,這和大家分享雷祥麟教授的傑作《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想像一下,1925年北京協和醫院,一位革命領袖躺在病床上,拒絕了中醫師遞來的湯藥,說道:「我信西醫!」他就是孫中山。...
01/11/2025

上星期診所的醫師交流會,捲醫師整理了一些讀書心得,這和大家分享雷祥麟教授的傑作《非驢非馬:中醫、西醫與現代中國的相互形塑》。

想像一下,1925年北京協和醫院,一位革命領袖躺在病床上,拒絕了中醫師遞來的湯藥,說道:「我信西醫!」他就是孫中山。
那一刻,中醫彷彿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死敵」,魯迅甚至嘲諷它為「國民的病根」。但僅僅47年後,1972年,同一家醫院,一位美國總統的助手接受針灸止痛,引發全球「針灸熱」。這位總統是尼克森,中醫瞬間成了中國的「國寶」。
這是怎麼回事?中醫為什麼沒被科學浪潮淹沒,反而逆襲輸出?

這本書不是枯燥的醫學史,而是充滿故事的政治史、科學史交織。它告訴我們,中醫的存活,不是命運,而是中國人用智慧、鬥爭和創造性「發明」出來的現代性。來看看這段驚心動魄的旅程,從孫中山的拒絕,到中醫的華麗轉身。

第一幕:危機四伏的開端,中醫的「非驢非馬」標籤
請閉眼想像:20世紀初,中國正經歷巨變。帝國崩潰,共和初建,西方科學如洪水般湧入。1910-1911年,滿州鼠疫爆發,死亡6萬人。西醫伍連德醫生用顯微鏡發現鼠疫桿菌,透過隔離和火化控制疫情。這是西醫的勝利!中醫被邊緣化,西醫成了「主權醫學」,象徵國家現代化。
但中醫呢?知識分子如梁啟超、傅斯年譏諷它為「非驢非馬」,不中不西的雜種醫。
為什麼?因為中醫講陰陽五行、氣血經絡,西醫講細菌學、解剖學。
而傅斯年定義現代性有五特徵:普世趨同、文明滯後、斷裂無交流、科學規範、進步單向。中醫被貼上「前現代」標籤,成了落後象徵。

雷祥麟教授在書中翻轉這個概念:非驢非馬不是侮辱,而是讚美!它代表中醫的「混血創造力」。中醫沒有被取代,而是主動改造自己,成為中國獨特的現代性工具。這不是被動防衛,而是積極「科學化」——科學不是靜態標準,而是中醫「做」的過程,包括知識論改造、體制建設和物質標準化。
故事到這裡,危機來了。
1928年,國民政府仿效日本,擬廢止中醫。1929年2月,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廢止舊醫案」,提案者是西醫余雲岫。他主張廢除中醫學校、禁止中醫執業,理由是中醫「不科學、害人」。這是中醫的生死關頭!

第二幕:抗爭與轉機,從廢醫案到國醫節
廢止中醫案的消息一傳出,全國中醫師如火山爆發。1929年3月17日,上海總商會大禮堂,100多名中醫代表齊聚,開三天會議。他們不是暴動,而是理性抗議:提出100多項議題,要求政府撤案、頒執照、建學校。
這不是反政府,而是求結盟!中醫界自稱「國醫」,強調中醫是民族遺產,適合中國國情——85%人口在鄉村,西醫進不了村,中醫卻能救命。會議期間,他們遊行示威,北上南京請願。國民黨高層如陳果夫、蔣介石斡旋,民眾聲援,廢醫案最終擱置。
3月17日,從此成為「國醫節」——紀念中醫的勝利與團結。它象徵中醫從「舊醫」轉向「國醫」,從邊緣走向國家中心。這次危機,不是毀滅,而是轉機。中醫開始主動想像與西醫的「夥伴關係」:互補、分工、融合。
但抗爭背後,是更深的轉折。中醫界意識到:光辯論不行,得用科學語言回擊。於是,科學化的簾幕拉開。

第三幕:科學作為動詞,中醫的「發明」與改造
中醫如何證明自己「科學」?
雷教授說,科學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中醫主動「做」科學。
1930年代,上海醫藥形勢圖顯示:中醫館200家,西醫院50家,中西醫在都市混戰。但中醫不甘落後,展開三維度改造。

首先,知識論改造:辨證論治的「發明」。
書中強調,這不是古籍傳統,而是1930年代的產物!
《黃帝內經》無系統證型,中醫師如陸淵雷(西醫出身)借西醫細菌分型,創造「證型表格」:熱證、濕證、虛證等。
1935年,上海中國醫學院教材首次表格化,讓中醫從師徒經驗變成可教系統。
1956年,國家統一「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讓中醫「說得清、考得過」,躲過批評。

其次,體制建設:創辦中醫學校,如上海中國醫學院。雲鐵樵主張「整理國故」,建研究所,用顯微鏡和藥理學研究中藥。課程融合西醫基礎加上中醫經典,讓中醫從江湖變學院。

第三,物質標準化:中藥材質不均是痛點。杜聰明的研究是經典:1931年,他用「五四三二一倒序法」驗證常山抗瘧。先臨床證療效(80%有效),再化學分析,提煉二氫常山鹼。這挑戰西醫「一二三四五」順序,證明中醫經驗可轉科學證據。
科學化不是喪失本質,而是創造「雜種醫」價值。三類論爭:需科學化(主流)、可科學化(中間)、不可科學化(保守)。中醫改變了,因為它不只是醫學,更是國家工具。

第四幕:鄉村與公醫,中醫的國家化救贖
現在,讓我們走進鄉村,中醫存活的真正戰場。
1930年代,中國85%人口(4億人)在鄉村,西醫90%在城市。中醫成了事實醫療主力。公醫制度(公共醫療)從1929年啟動,目標從降死亡率轉向控生育率,意識到人口危機。
國民黨視中醫為輔助,共產黨則推中醫為鄉村主力。
延安時期,中醫占60%人力,赤腳醫生用中醫巡迴。抗戰8年,中醫救傷100萬人:蟾蜍皮止血、艾灸治痢疾、草藥退燒,藥材自給90%。戰爭證明:中醫不是落後,而是生存力!
中醫三化:組織化(加入衛生合作社)、標準化(統一診斷表)、政治化(宣傳新生活運動)。中醫從個人行醫變國家節點,融入人口管理~甚至研究中藥避孕。這是中醫的「黑暗面」:被工具化,但也因此存活。
雷教授說,中醫存續,不是因為科學,而是因為它走進了中國最廣大的鄉村,被國家徵召為工具。鄉村不是墳場,而是中醫的救贖與現代化舞台。

第五幕:結論與啟示,中醫的另類現代性
回頭看孫中山的拒絕,到尼克森的針灸,中醫的轉身之謎解開了。它教我們:傳統不是等死,而是等著被重新發明。非驢非馬,正是中國智慧~混血創造力,挑戰西方普世現代性。
當代啟示呢?中醫的科學化難題,如「氣」如何量化?但屠呦呦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證明中醫可輸出。全球180國有中醫診所,20萬針灸師。中醫不是對抗科學,而是補充:個體化醫學,適合慢性病與預防。
最後,借雷教授的話:中醫史即中國國家形成史。
它告訴我們,中醫在現代化浪潮中,傳統可重生,且實用性與適應力,常常比純粹理論更具生命力

未完待續…

用藥方面還是乖乖聽專業人士的…(還有不要浪費健保費)大推陳醫師~
31/10/2025

用藥方面還是乖乖聽專業人士的…
(還有不要浪費健保費)

大推陳醫師~

🛡️ 痛不用忍,吃止痛藥就對了!:破解關節炎治療迷思

💬 醫師,我上次的消炎止痛藥都不敢吃...

很多病患常誤以為「消炎止痛藥」只是用來忍耐疼痛的輔助品。然而,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過程中,它不僅是減輕不適的工具,更是我們重要的「武器」!

🚨 迷思破解:止痛藥的真正價值

❌ 常見迷思
止痛藥只是「治標」的工具。吃藥只是讓我不痛。

✅ 事實真相
止痛藥能「延緩惡化」。它能從根本上打破破壞關節的惡性循環。
吃藥是在保護關節軟骨,避免發炎因子持續破壞。

🔬 關節炎的惡性循環與治療原理
當退化性膝關節炎發作時,膝蓋會進入發炎狀態。這個發炎機制會啟動一個破壞性的「惡性循環」:

發炎 ➡️ 產生大量發炎因子
發炎因子 ➡️ 進一步嚴重破壞關節軟骨
軟骨被破壞 ➡️ 引起更劇烈的發炎與疼痛

🔥 【斬斷惡性循環】
使用消炎止痛藥(NSAIDs)的關鍵目的,就是要主動介入,斬斷這個持續惡化關節的循環。

適度且遵醫囑地使用消炎止痛藥,是目前公認且安全有效的一種治療方式。

大家如果有「關節疼痛」的問題,可以先來諮詢骨科陳醫師,我會給你專業的診斷與正確的治療。

圖文轉載自: https://bonedavid.com/1902/

這段話出自彼得斯(Tom Peters)的管理名言,核心在強調「原則優先於方法」——方法雖多變,原則卻是萬變不離其宗。套用到中醫治療,便可視「原則」為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根本法則;而「方法」則是針灸、方劑、推拿、刮痧...
29/10/2025

這段話出自彼得斯(Tom Peters)的管理名言,核心在強調「原則優先於方法」——方法雖多變,原則卻是萬變不離其宗。
套用到中醫治療,便可視「原則」為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根本法則;而「方法」則是針灸、方劑、推拿、刮痧等千變萬化的技術。若只學方法而不懂原則,治病易流於機械、頭痛醫頭,終惹「藥不對證」之禍。

為何學習現代西醫解剖學是「補原則」而非「學方法」?
中醫的原則雖宏大,卻常因「黑箱式思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受限。現代解剖學提供精確的結構語言,讓中醫原則從「玄學」走向「可驗證的科學」:

穴位定位的精準化 傳統「足三里」靠骨度分寸,易因體型誤差。解剖學告訴你: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犢鼻下3寸,避開腓神經與血管。 → 這不是學「西醫方法」,而是讓「足三里主胃」的原則更安全、更有效。
經絡與神經/血管的對應 手陽明大腸經走行與頭靜脈、橈神經淺支高度重疊。解剖學讓我們理解:

* 為何合谷針感可上行至口面?→ 刺激橈神經淺支。
* 為何曲池放血退熱快?→ 頭靜脈回流加速散熱。 → 這是把「經絡氣血」的原則,轉譯成可重複驗證的機制。

病證結合,避免誤治 中醫「胸痹」原則是「通陽宣痹」,但解剖學提醒:
* 若心電圖顯示急性心梗,須先西醫溶栓/支架,再用中藥活血。
* 若只是肋間神經痛,針刺內關+膻中即可。 → 解剖學讓「辨證」更精準,守住「急則治標」的原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剖學之於中醫,就像羅盤之於航海——不是改變目的地,而是確保不迷航。

#什麼什麼解剖課

超讚的家庭日~可惜這次我摃龜回家,沒抽到大獎…但裝滿了熱情溫暖的快樂回憶!!!
26/10/2025

超讚的家庭日~

可惜這次我摃龜回家,沒抽到大獎…
但裝滿了熱情溫暖的快樂回憶!!!

感謝 肌筋膜脈學中醫應用 的林院長推坑~讀了這本就能變超級賽亞人了嗎?買本書而已,書商還送一堆公仔真是的…
23/10/2025

感謝 肌筋膜脈學中醫應用 的林院長推坑~

讀了這本就能變超級賽亞人了嗎?
買本書而已,書商還送一堆公仔真是的…

Address

Changhua

Opening Hours

Monday 14:30 - 21:30
Tuesday 08:30 - 18:00
Wednesday 14:30 - 21:30
Thursday 08:30 - 18:00
Friday 08:30 - 18:00
Saturday 14:30 - 21: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捲醫師中醫體悟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