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嘉

Line嘉 內臟筋膜調整
顱薦椎治療CST

適合自己的適當運動對身體最好,過與不及都會傷身。
14/09/2025

適合自己的適當運動對身體最好,過與不及都會傷身。

運動多少最能護免疫? 把握「中庸之道」就是給身體最長遠的禮物

「運動要多激烈才算有效?」如果從免疫的角度來看,健康和免疫力的關鍵,其實不是拼命流汗,也不是完全不動,而是要找到一個「剛剛好」的甜蜜點。2025年發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的綜合研究,就給我們一個很實在的答案,清楚解析不同運動強度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並指出為什麼中等強度運動才是最穩健、最值得長期投資的保護力。

生活裡就看得見的身體變化

我們不用拿顯微鏡檢查免疫細胞,身體的感覺就是最直接的證明。規律做中等強度運動的人,感冒的機率通常比較低,就算真的被病毒纏上,症狀也會比較輕,恢復更快。這不是幸運,而是因為中性球的吞噬能力、自然殺手細胞的監控力,還有抗體的產生,都被運動喚醒了。

我常聽到長期快走或慢跑的朋友分享,同事輪流感冒,自己頂多小流鼻水,一兩天就痊癒。有人甚至發現,濕疹減輕了、關節不再莫名腫脹、餐後血糖也更穩,這些都是身體在說話,告訴我們運動正在降低慢性發炎,讓免疫系統變得更聰明、更靈活。健康的力量,原來可以這麼悄悄卻踏實地發生。

中等強度運動 – 免疫系統最愛的甜蜜區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適合的就是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腳踏車,運動時微喘但還能聊天,就是最佳的節奏。研究顯示,每週累積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能讓中性球的吞噬和殺菌能力變強,延緩細胞凋亡,還能促進單核球和巨噬細胞轉向抗發炎的M2型,降低慢性低度發炎。

運動時,骨骼肌會釋放白介素6(Interleukin-6),短時間內啟動免疫反應,長期下來則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並提升白介素10(Interleukin-10),讓身體長期維持抗發炎狀態。這就像每天給免疫系統上一堂課,教它該出手時要狠,該休息時要收,動靜之間都充滿智慧。

高強度間歇訓練 – 刺激和休息的拿捏

如果您喜歡挑戰,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也可以是選擇。這種短時間高強度搭配間歇休息的運動,例如短跑衝刺或間歇跳繩,能快速動員中性球、單核球和自然殺手細胞,短期內提升殺菌和抗腫瘤能力,長期持續還能降低慢性發炎,對肥胖或代謝異常的人特別有效。

但高強度間歇訓練就像一杯濃烈的咖啡,提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負擔。對體能不足或年長族群,如果沒有專業指導或恢復不夠,反而可能加速免疫老化,甚至拉長免疫抑制的空窗期。挑戰的美,在於懂得節制,而不是無止境的突破。

長時間或劇烈運動 – 小心免疫空窗期

很多人以為「多動一定更健康」,但長時間或超激烈運動(Prolonged or strenuous exercise)卻可能讓免疫系統暫時「當機」。像是馬拉松或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後的3到72小時內,中性球、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的功能會下降,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大量上升,抗體分泌減少,感染上呼吸道病毒的風險也會提高。對於耐力型運動員來說,如果忽略休息,反而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頻繁感冒。這提醒我們,再熱愛挑戰,也要給身體修復的時間,才能走得更長遠。

生活建議 – 中庸加規律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我最推崇「中庸之道」。建議您每週累積150到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每天30分鐘快走或慢跑,也可以是游泳或騎腳踏車。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確強度,可以用「聊天測試」:運動時微喘但還能完整對話,就是剛剛好的區間。

如果想進一步挑戰,可以在專業教練或醫師的指導下,每週一到兩次加入高強度間歇訓練,並確保有足夠的恢復時間。別忘了環境的影響,空氣污染如懸浮微粒(PM2.5)、臭氧或氮氧化物,以及高溫環境,都會加劇運動引起的發炎。選擇空氣清新的時段或場地、避開污染尖峰時段、夏天避免高溫運動,都是保護免疫力的貼心小動作。

生命的節奏,健康是一場長遠的修煉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基因,但可以透過每天的選擇去塑造免疫系統的樣子。中等強度運動就像一場溫柔而持續的修煉,讓免疫細胞學會該衝的時候衝,該收的時候收,既能抵抗外來挑戰,又能避免過度攻擊自己。

真正的健康,不是短跑式的拼命,而是一場和自己慢慢對話的長程旅行。找到屬於您的「剛剛好」,就是給未來的自己最長遠的一份禮物。當我們願意和身體培養默契,免疫系統也會用最踏實的力量,回應我們所有的努力與愛。

參考資料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5. Exercise workload: a key determinant of immune health – a narrative review.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immunology/articles/10.3389/fimmu.2025.1617261/full

03/09/2025

別怪年紀大 - 粒線體壞掉才讓關節提早退化

大部分人可能會覺得:「膝蓋老了註定要退化」其實,最新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真正決定關節壽命的,不只是年紀,也不只是體重,而是我們細胞裡一個小小卻很重要的東西 - 粒線體。

粒線體壞掉 - 關節就跟著出問題

粒線體就像細胞裡的發電廠,專門生產能量讓我們走路、上下樓梯。研究發現,一旦發電廠壞掉,能量不足,自由基(ROS)冒太多火花,細胞就會受傷,軟骨裡的基質慢慢流失,膝蓋就開始不靈光。很多人以為這只是退化,但其實背後是細胞在「耗電過頭」,發電廠扛不住。

更特別的是,粒線體DNA還會影響每個人的關節命運。有些人天生自由基少,關節比較耐用;有些人相對脆弱,就會比較早出現退化。雖然基因不能挑,但我們後天的生活方式,卻能讓粒線體多撐更久。

粒線體保養 - 關節不退化的隱形關鍵

讀完這篇2025年Bone Research有關粒線體和骨關節炎的綜論,我心裡有個很深的感觸:原來關節能不能顧得住,不只是看運氣,也不是只能怪老化,而是要看我們有沒有好好照顧這些小小發電廠。那麼,在生活裡,我們到底能做什麼來保護它們呢?

活動是修復的力量

很多人怕膝蓋痛,就乾脆不動,甚至連散步都避免。但研究發現,適度的活動反而能幫助粒線體把多餘的自由基清掉,維持正常代謝。我會建議與其完全不動,不如選擇「溫和但持續」的運動,比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這些運動就像定期幫發電廠檢修,讓它能發得久、發得穩。

飲食是粒線體的燃料

發電廠要有好燃料,才有辦法持續運轉。研究裡提到一些天然物質,例如二氫楊梅素(Dihydromyricetin)、尿石素A(Urolithin A),能幫助粒線體修復功能。其實這些成分就藏在日常食物裡:葡萄皮、藍莓、柑橘裡面有豐富的多酚,石榴、莓果則能提供尿石素前驅物。我的建議是:每天多吃一點顏色鮮豔的水果蔬菜,不只是抗氧化,更是替粒線體補充能量。

控制體重 - 減少壓力就是保護

肥胖不只讓關節本身承受更多重量,也會讓粒線體在發炎環境下更快壞掉。體重每減少一公斤,膝蓋壓力就能少三到四公斤,這對粒線體來說就是大大減壓。我常提醒病人,控制飲食、搭配運動,不只是減肥,更是替粒線體減少負荷。

適度壓力與休息的平衡

研究也告訴我們,粒線體不是越操越好。過度壓力會壞掉,但完全沒有刺激,它也會變懶散。日常生活裡,適度運動就是粒線體的「良性壓力」,而睡眠則是修復的時間。睡著的時候,粒線體會進行「自噬」清理,把壞掉的零件拆掉再利用。所以,我會提醒大家:規律睡眠比熬夜再補眠更重要。

關節退化可以避免 - 選擇比命運重要

「關節退化不是命運,是提醒。」提醒我們該動一動、吃對東西、別讓體重壓垮膝蓋、好好睡覺。當我們願意照顧粒線體,它就會回報我們一個更耐用的關節。

想像一下,如果您能自在走路、陪孫子跑、和朋友一起旅行,膝蓋不再成為阻礙,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科學已經給了我們線索,但改變還是得靠自己。從今天開始,請為您的粒線體多做一點,就是為未來的關節多存一點本。

參考資料
The impact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on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current insights and emerging mitochondria-targeted therapies. Bone Research. 202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3-025-00460-x

運動可以延緩血管老化~
08/08/2025

運動可以延緩血管老化~

如何保養血管?真正的關鍵在血管內皮

很多人問過:「張醫師,我的血壓沒很高、膽固醇也正常,那我心血管還需要特別保養嗎?」

其實,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身體裡最沉默、卻最影響健康的角色 : 血管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這些細胞就像血管的「皮膚」,看不見、摸不到,但它們決定著血液怎麼流、發炎會不會爆、甚至癌細胞能不能趁虛而入。

當這層血管內皮健康時,血流滑順,發炎少,身體就像高速公路沒塞車。但如果它開始受損,問題就會像小石頭掉進引擎,慢慢磨壞整部機器。

動一動,就是給血管活化的刺激

我們都以為運動是為了瘦身或燃脂,但其實,運動真正厲害的地方,是喚醒血管內皮的修復力。

每次快走、深蹲、爬樓梯,血液流動加快時,會刺激內皮細胞釋放出一種叫「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物質,它就像血管的放鬆按摩師,不但讓血管放寬,也能預防血小板亂黏、防止血栓、甚至還能降發炎、抗老化。

您每動一次,其實都在幫自己的血管「保養皮膚」。就像擦保濕精華,天天做,效果才會看得出來。

吃進去的東西,血管記得一清二楚

內皮細胞很敏感,它們會記得您吃了什麼。
高糖、高油、加工紅肉、炸物、含糖飲料,這些會讓內皮發炎、NO變少、血流變慢、血壓上升。表面看起來還好,但它們在裡面慢慢啃蝕血管的彈性。

但如果常吃的是:
• 像菠菜、芝麻葉這類深綠色蔬菜,有助於NO生成
• 像藍莓、葡萄、黑巧克力等含多酚的食物,有抗氧化力
• 橄欖油、堅果、深海魚,提供抗發炎的Omega-3
• 豆製品、全穀類,穩定血糖又顧血管

那內皮細胞會很開心,它們會好好工作、不亂發脾氣,幫您撐起一條一條健康的血管。

壓力大、睡不好,連血管也跟著「神經緊繃」

有過這種感覺嗎?壓力大時,肩膀硬、腦袋脹、心跳快,晚上翻來翻去睡不好。其實,那不是只有情緒問題,您的血管內皮也跟著「熬夜」。

長期壓力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皮質醇升高,NO被抑制,內皮細胞變得乾燥脆弱,血壓升高、發炎變多,這些都會讓心血管風險悄悄上升。

所以,「睡好覺」這件事,真的不只是情緒穩定,也是血管每天修復最關鍵的時段。睡覺是內皮修身養性的時刻,不能不給它時間。

內皮功能壞掉,沒有痛,但會出事

內皮功能障礙這件事,沒有感覺,卻非常危險。
它不會讓您馬上痛,也不會突然倒下,但它讓血管失去保護力,讓白血球亂竄、血小板亂黏、發炎因子湧進血管壁,這正是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的前哨站。

很多人看似指數都正常,但血管內皮早就開始「崩潰」,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就像屋頂漏水時沒發現,直到地板濕了、牆壁發霉,才知道早就出事了。

不是吃藥才叫保養,是讓身體自己修好自己

很多人問我:「那要不要吃營養品?」
其實,營養補充是可以幫忙修復,但不能當藉口亂吃亂熬夜。

像白藜蘆醇、硝酸鹽、精胺酸(L-arginine)、輔酶Q10、維生素C與E這些營養素,確實在研究中顯示對內皮有幫助,但效果最好的人,永遠是那些已經有好習慣、只是需要一點加強的人。
身體會修,才是王道。補品,是給努力中的人一點助攻,不是奇蹟。

保養心血管,從現在開始對血管內皮好一點

多走一段路、少喝一杯飲料、早睡半小時、吃一口深綠色蔬菜、放慢呼吸...
這些微小的動作,會讓血管內皮細胞回復彈性,也讓身體的內在節奏回歸平衡。
當我們用對方法對待內皮,它就會用更長的健康壽命回饋我們。
「血管是沉默的器官,但當它哭泣時,就是我們病倒的時候。」
別等到心臟出問題、血壓飆高、腦袋缺氧,才想起要保養心血管。

參考文獻:
New insights into endothelial cell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25.
https://doi.org/10.1016/j.biopha.2025.118415

Address

彌陀路70巷73弄14號
Chiayi
600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Line嘉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Map

徒手、普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