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2025
熱敷浴與冷敷療法對於肌肉損傷中後期的臨床試驗,結果熱敷(熱水浸浴)效果優於冷氷敷
(本文刋登於114年11月1日中醫會訊)
熱水浴促進肌肉修復與再生機轉探討(結合現代研究與中醫「溫通」理論之解析
作者:崔皓鈞中醫師/頤光中醫診所
摘要
現代運動醫學中,冷熱療法廣泛應用於肌肉損傷後的修復處置。2025年發表於《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的研究,首次以人體模擬肌肉損傷後對比冷水浴(CWI)與熱水治(HWI)對肌肉再生的影響,發現熱水浴有顯著促進修復、抑制發炎,而冷水浴則無明顯效果。本文從中醫「寒則氣滯,熱則氣行」理論出發,探討現代熱療在筋傷後應用的可行性,並提出融合中醫辨證與熱療的臨床建議。
關鍵詞:熱水浴、中醫熱療、肌肉損傷、氣血、HSP蛋白、IL-10、冷水浴
Abstract
燕知米日」理論出發,採訂現代熱療在筋傷後應用的可行性,並提出融合中醫辨證與熱療的臨床建議。
關鍵詞:熱水浴、中醫熱療、肌肉損傷、氣血、HSP蛋白、IL-10、冷水浴
Abstract
In modern sports medicine, thermal therapies are widely applied in the recovery of muscle injury.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25) demonstrated that hot water immersion (HWI) significantly enhances muscle regeneration post-injury, whereas cold water immersion (WI) has no such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indings in li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 particularly the principle of "warmth promotes qi circulation," and propos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tegrating TCM and modern hydrotherapy.
Keywords: hot water immersion, Chinese medicine, muscle injury, qi and blood, heat shock proteins, IL-10, cold therapy
一、前言:背景與研究動機
肌肉與筋骨損傷為中西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中醫歷代將這些病症歸類於「跌撲損傷」、「勞損」、「痹證」等範疇。主張「寒凝氣滯,氣血不行則痛」。現代運動醫學中,冷熱療法常作為非藥物性的處置方式,廣泛使用於運動後恢復、急性期處置及慢性損傷調理。然而關於冷熱療法對肌肉再生的實際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2025年 Dablainville 等人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以人體模型探討冷水浴與熱水浴對肌肉損傷修復之影響。本文結合該研究結果與中醫理論,嘗試建立臨床應用參考依據。
二、材料與方法
本文依據 Dablainville 等人(2025)於《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發表的臨床試驗為基礎。研究招慕34名健康男性受試者,平均年齡33歲,體重約85公斤,身高約180公分,所有試者皆接受模擬肌肉損傷處理,方法為電刺激誘發離心性股四頭肌運動,造成肌纖維壞死並啟動修復機制。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三組:
冷水浴(CWI):每日浸泡下半身於12°C冷水15分鐘
熱水浴(HWI):每日浸泡下半身於42°C熱水60分鐘
溫水浴(TWI):作為對照組,每日於32°C水中浸泡30分鐘
療程運續10天,並於第5天與第11天進行肌肉活檢與血液檢查,遍蹤指標包括肌酸激酶(CK)、肌紅蛋白(Myoglobin)、熱休克蛋白(HSP27、HSP70)、發炎(p-NF- kB)及抗發炎細胞因子 IL-10 表現。疼痛評估則透過視覺類比量表(VAS)完成。
三、結果分析
結果顯示,熱水浴組(HWI)在第5天與第11天,血清CK 與 myoglobin 濃度明顯低於其他兩組,顯示肌肉損傷程度較低。此外,HWI組HSP27與 HSP70 表現顯著升高,p-NP-KB 未見升高,IL-10 顯著提升,表示其有助於抑制發炎、促進修復。
表一:熱水浴與冷水浴對肌肉修復的比較
中醫認為『寒則氣滯,熱則氣行』,氣血凝滯會導致疼痛、損傷較難修復。熱水浴可提升局部血流,猶如中醫所言『溫通經絡』,能加速瘀血排除與正氣運行,並與實驗中1L-10上升、HSP 提升、NF- kB 抑制等現代機轉相互呼應。此外,HSP 蛋白有如中醫的『衛氣』功能,在損傷修復中扮演保護與調節角色。
五、臨床應用建議
對於臨床常見之跌打損傷、慢性痠痛、筋膜炎與勞損後遺症,建議於亞急性期或慢性期引入熱療:
熱水浴(40~42°C,20~30分鐘)每日一次配合溫針灸、熱敷、艾灸或薰蒸等方式搭配補氣活血方如獨活寄生湯、身痛逐瘀湯,標本兼治。
六、結論
本研究資料顯示,熱水浴能有效促進肌肉修復,其生理效應與中醫「溫通氣血」、「調和營衛」之理論高度一致。
建議在筋傷調理中引人熱療,並結合中藥與針灸,可望提升臨床療效與恢復速度。
效應與中醫「溫通氣血」、「調和營衛」之理論高度一致。
建議在筋傷調理中引人熱療,並結合中藥與針灸,可望提升臨床療效與恢復速度。
七、參考文獻
1 • Dablainville V, Mornas A, Normand-Gravier T, et al. (2025).
Muscle regeneration is improved by hot water immersion but unchanged by cold following a simulated musculoskeletal injury in human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doi: 10.1113/JP287777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
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3、中醫傷科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