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源堂中醫診所

育源堂中醫診所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育源堂中醫診所, Doctor, 桃園市中壢區莒光路10號, Chungli.
(2)

熱敷浴與冷敷療法對於肌肉損傷中後期的臨床試驗,結果熱敷(熱水浸浴)效果優於冷氷敷(本文刋登於114年11月1日中醫會訊)熱水浴促進肌肉修復與再生機轉探討(結合現代研究與中醫「溫通」理論之解析作者:崔皓鈞中醫師/頤光中醫診所摘要現代運動醫學中...
06/11/2025

熱敷浴與冷敷療法對於肌肉損傷中後期的臨床試驗,結果熱敷(熱水浸浴)效果優於冷氷敷
(本文刋登於114年11月1日中醫會訊)
熱水浴促進肌肉修復與再生機轉探討(結合現代研究與中醫「溫通」理論之解析
作者:崔皓鈞中醫師/頤光中醫診所
摘要
現代運動醫學中,冷熱療法廣泛應用於肌肉損傷後的修復處置。2025年發表於《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的研究,首次以人體模擬肌肉損傷後對比冷水浴(CWI)與熱水治(HWI)對肌肉再生的影響,發現熱水浴有顯著促進修復、抑制發炎,而冷水浴則無明顯效果。本文從中醫「寒則氣滯,熱則氣行」理論出發,探討現代熱療在筋傷後應用的可行性,並提出融合中醫辨證與熱療的臨床建議。
關鍵詞:熱水浴、中醫熱療、肌肉損傷、氣血、HSP蛋白、IL-10、冷水浴
Abstract
燕知米日」理論出發,採訂現代熱療在筋傷後應用的可行性,並提出融合中醫辨證與熱療的臨床建議。
關鍵詞:熱水浴、中醫熱療、肌肉損傷、氣血、HSP蛋白、IL-10、冷水浴
Abstract
In modern sports medicine, thermal therapies are widely applied in the recovery of muscle injury.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25) demonstrated that hot water immersion (HWI) significantly enhances muscle regeneration post-injury, whereas cold water immersion (WI) has no such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indings in li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 particularly the principle of "warmth promotes qi circulation," and propos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tegrating TCM and modern hydrotherapy.
Keywords: hot water immersion, Chinese medicine, muscle injury, qi and blood, heat shock proteins, IL-10, cold therapy
一、前言:背景與研究動機
肌肉與筋骨損傷為中西醫臨床常見病證之一。中醫歷代將這些病症歸類於「跌撲損傷」、「勞損」、「痹證」等範疇。主張「寒凝氣滯,氣血不行則痛」。現代運動醫學中,冷熱療法常作為非藥物性的處置方式,廣泛使用於運動後恢復、急性期處置及慢性損傷調理。然而關於冷熱療法對肌肉再生的實際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2025年 Dablainville 等人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以人體模型探討冷水浴與熱水浴對肌肉損傷修復之影響。本文結合該研究結果與中醫理論,嘗試建立臨床應用參考依據。
二、材料與方法
本文依據 Dablainville 等人(2025)於《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發表的臨床試驗為基礎。研究招慕34名健康男性受試者,平均年齡33歲,體重約85公斤,身高約180公分,所有試者皆接受模擬肌肉損傷處理,方法為電刺激誘發離心性股四頭肌運動,造成肌纖維壞死並啟動修復機制。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三組:
冷水浴(CWI):每日浸泡下半身於12°C冷水15分鐘
熱水浴(HWI):每日浸泡下半身於42°C熱水60分鐘
溫水浴(TWI):作為對照組,每日於32°C水中浸泡30分鐘
療程運續10天,並於第5天與第11天進行肌肉活檢與血液檢查,遍蹤指標包括肌酸激酶(CK)、肌紅蛋白(Myoglobin)、熱休克蛋白(HSP27、HSP70)、發炎(p-NF- kB)及抗發炎細胞因子 IL-10 表現。疼痛評估則透過視覺類比量表(VAS)完成。
三、結果分析
結果顯示,熱水浴組(HWI)在第5天與第11天,血清CK 與 myoglobin 濃度明顯低於其他兩組,顯示肌肉損傷程度較低。此外,HWI組HSP27與 HSP70 表現顯著升高,p-NP-KB 未見升高,IL-10 顯著提升,表示其有助於抑制發炎、促進修復。
表一:熱水浴與冷水浴對肌肉修復的比較

中醫認為『寒則氣滯,熱則氣行』,氣血凝滯會導致疼痛、損傷較難修復。熱水浴可提升局部血流,猶如中醫所言『溫通經絡』,能加速瘀血排除與正氣運行,並與實驗中1L-10上升、HSP 提升、NF- kB 抑制等現代機轉相互呼應。此外,HSP 蛋白有如中醫的『衛氣』功能,在損傷修復中扮演保護與調節角色。
五、臨床應用建議
對於臨床常見之跌打損傷、慢性痠痛、筋膜炎與勞損後遺症,建議於亞急性期或慢性期引入熱療:
熱水浴(40~42°C,20~30分鐘)每日一次配合溫針灸、熱敷、艾灸或薰蒸等方式搭配補氣活血方如獨活寄生湯、身痛逐瘀湯,標本兼治。
六、結論
本研究資料顯示,熱水浴能有效促進肌肉修復,其生理效應與中醫「溫通氣血」、「調和營衛」之理論高度一致。
建議在筋傷調理中引人熱療,並結合中藥與針灸,可望提升臨床療效與恢復速度。
效應與中醫「溫通氣血」、「調和營衛」之理論高度一致。
建議在筋傷調理中引人熱療,並結合中藥與針灸,可望提升臨床療效與恢復速度。
七、參考文獻
1 • Dablainville V, Mornas A, Normand-Gravier T, et al. (2025).
Muscle regeneration is improved by hot water immersion but unchanged by cold following a simulated musculoskeletal injury in humans.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doi: 10.1113/JP287777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風寒
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3、中醫傷科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

站在醫學角度看掌摑競賽不知曾幾何時誰想出來的點子,真的傷害程度非同小可。近年國際上確實流行所謂的 「毆擊競賽」(Power Slap / Slap Fighting / Slap League),雙方輪流「以全力搧巴掌」擊打對手臉部,不能閃...
05/11/2025

站在醫學角度看掌摑競賽

不知曾幾何時誰想出來的點子,真的傷害程度非同小可。
近年國際上確實流行所謂的 「毆擊競賽」(Power Slap / Slap Fighting / Slap League),雙方輪流「以全力搧巴掌」擊打對手臉部,不能閃躲,直到有人失去能力繼續比賽為止。

身為醫務人員,站在創傷學的角度看,特別會關注它對"顏面、顳頜關節、頭頸、顱腦、頜骨、頸椎,以及耳膜神經"的損傷風險。
這種競賽的危險性 遠高於一般搏擊運動,因為其危險性(醫學觀點)

1.顱腦損傷與腦震盪(Concussion / TBI)
a.搧巴掌的力道非常集中、且瞬間加速度大,並造成大量旋轉力與剪力 ,對腦內剪切性損傷很大。
b.“Slap Whiplash effect” (拍擊鞭打效果 )→ 類似車禍甩鞭傷
C.腦震盪、短暫失去意識、視覺模糊、耳鳴、惡心;研究顯示,旋轉性加速度比直線撞擊更容易造成 Diffuse Axonal Injury(彌漫性軸突損傷),這是慢性腦病變(CTE)的重要病理基礎。

2.顏面骨折與頜骨錯位
搧打方向集中在:顴骨、下顎骨、TMJ (顳顎關節)。可能導致:顴弓骨折,下顎頭脫位、顳顎關節挫傷,咬合不正、關節盤移位。臨床上若 TMJ 損傷,後續可能演變成慢性咀嚼肌疼痛、耳鳴、頸源性頭痛。

3.頸椎與神經系統損害
瞬間的側向旋轉力可能導致:辦公頸(頸部急性軟組織扭傷);頸椎小面關節錯位或鬆動;頸椎神經根壓迫 → 手麻、肩頸痛

4.眼睛與耳部損傷
搧擊常造成:鼓膜破裂、聽力下降;眼眶內壓升高 → 視網膜震盪性損傷;眼球震顫、複視

5.慢性腦病變(CTE)風險
與拳擊、MMA格鬥、橄欖球同類,累積性腦震盪導致:情緒失調、憂鬱、易怒;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若選手比賽後有:「反應變慢、口齒不清,神智不清混亂,片段失憶」可能是CTE早期警訊。

更有人認為這種競賽比拳擊、泰拳或MMA的傷害風險還大,因為擂台格鬥式競爭技,彼此步法身形尚可閃躲,且擊打部位不專對頭面部,而搧摑競賽規則就是打摑頭面為主,特別的是選手禁止閃躲 、掌摑部位專打頭面下巴 ,因此是增加腦損傷風險的運動。

搜尋相關公開報導與初步研究指出,至目前為止,參加此類 Power Slap League/「掌摑競賽」(slap fighting)活動後出現重傷甚至死亡的情況。以下是重點整理:
有報導的死亡案例⋯⋯
在波蘭的一場掌摑比賽中,Artur “Waluś” Walczak(46 歲)被報導在 2021 年 11 月 22 日比賽中遭受一擊後倒地,送醫後被診為腦出血、中心神經系統受損,最終在 11 月 26 日被官方宣告死亡。 雖然這不是在傳統格鬥競技,運動那樣大量數據收集的體系中,但已有研究指出:掌摑選手中有高達 78%–80% 被影像或影片分析發現有明顯腦震盪/腦部受損的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報導中有提及選手因頸部或腦部受損而面臨「癱瘓/目前可能癱瘓的風險」。例如 Paige VanZant 因為參與掌摑比賽前夕被診斷出「自發性脊椎硬膜外血腫(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她自己提及「如果出血擴大,有可能截癱」。
關於「截癱」這一最極端結局尚無大量、確定案例,但至少有死亡、腦出血、頸椎相關重傷的實證,這足以證明此類競賽「風險非常高」。
本篇撰文目的是給民眾與參賽者的建議
對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實在不鼓勵參加、不鼓勵模仿這樣的遊戲。
對運動訓練者:若真的參賽,強烈建議,每次比賽後至少做一次神經學與頸椎肌骨評估。

https://youtube.com/shorts/87TB3lCfS_s?si=0BpNprnnUBR4ks3s

Enjoy the videos and music you love, upload original content, and share it all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on YouTube.

04/11/2025
04/11/2025

青少年髕骨位置偏高位,過大運動量造成髕骨外翻、髕下軟骨軟化症

04/11/2025
05/10/2025

夾桿挺背 旋腰望後
立位站 挺胸 縮頸 收頦,
屈雙肘夾桿杖於肘窩上,配合呼吸來做以下動作:
①先做靜止面向前方,做2~3次緩和吸吐三息;
②然後吸氣向左向後轉、目光向後顧盼、住氣5秒;
③再緩緩吐氣歸原回到中立正面;再吸氣向右向後轉、目光向後望瞧、住氣5秒;
④再緩緩吐氣歸原回到中立正面。
如此左右各一為一組,可以做5~7次。
功能:調整3C使用後遺症等姿勢不良的頭項前傾、圓肩拱背、上交叉症候群、富貴包、以及胸悶、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手臂麻。

05/10/2025

提桿上舉 揹桿置肩
立位站 挺胸 縮頸 收頦,
雙手握桿棍先置於肩上,配合呼吸來做以下動作:吸氣抬舉手臂濶胸挺脊,住氣停頓5 ~7秒;吐氣鬆肩屈肘,將桿杖緩緩放下,揹在肩膀上;停頓5~7秒;再一次吸氣抬臂濶胸挺脊~吐氣鬆肩屈肘、放桿置肩…
注意:做此式時頭頸保持正直,收下巴頭項不要前傾,切莫桿杖下放揹肩時將頭項前移,要保濶胸夾肩胛挺脊的姿勢。

04/10/2025

術後肩部練功處方
以下的功法適合肩關節周邊骨傷,例如:肱骨外科頸骨折、肩肱大結節撕脫性骨折、肱骨骨折、肩關節周圍炎(50肩)、肩鎖關節損傷、慢性旋轉肌腱損傷、慢性肩峰下滑囊炎⋯治療後期之自我保健運動。

柺杖復健術(1)
準備一支雨傘或登山杖(或鞭桿),作以輔助肩部部活動受限之鬆動伸展。
要領:右患側肩的手掌頂握住鞭桿的一端,左健側手將沾粘肩的患側做向前高舉、向側外展、向後伸推、及外旋轉的各方向推伸,以達到患肩在各種角度受限得以鬆解。
舉杖過頭(天王托塔)
肩關節高舉復健:健側手(在下面)持杖桿頭,患側肩(在上面)握杖桿尾,健側手由下往上推托,能伸展到背濶肌大小圓肌、棘下肌及胸大肌,增進沾黏的患肩前高舉角度。1~20次或往上推時停頓10~15秒,放下休息5秒再上托…做10次。

30/09/2025

尾骨疼痛症的診療新思維:從「正骨」迷思到「筋膜鬆解」的觀念革新

前言:一個常見卻常被誤解的疾患

尾骨疼痛(醫學上稱為Coccydynia)是骨科與復健門診中相當常見的問題,特別好發於女性,其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五倍。無論是跌倒挫傷、生產損傷,或源自長期久坐、姿勢不良,其所引發的起坐疼痛,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然而,社會大眾乃至部分醫療從業人員,對於其核心治療——特別是「肛內鬆動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誤解。本文旨在釐清觀念,引領讀者從根本認識尾骨痛的治療邏輯。

壹、破解迷思:治療目標是「筋」不是「骨」
迷思: 尾骨痛就是骨頭錯位,必須用徒手「扳」回來。
正解: 尾骨痛的核心病根,是一個由軟組織損傷 → 肌肉保護性痙攣 → 生物力學失調所形成的惡性疼痛循環。痙攣的骨盆底肌肉與緊繃的筋膜韌帶,是持續疼痛的主因。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打破此一循環,而非執著於骨骼的對位。

強行進行所謂的「正骨」,不僅因尾骨無法有效固定而容易再次移位,更有直腸損傷、加重發炎與帶來劇痛的高風險,可謂弊大於利。

貳、穩健的診療起點:先確診,後治療
在擬定治療策略前,精確的診斷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建議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要透過X光(特別是動態坐站姿比較)或核磁共振(MRI),以排除骨折、脫位、腫瘤等其他嚴重問題,明確的診斷是後續所有有效治療的基石。

參、整合性保守治療策略
我們主張採用一種整合且循序漸進的保守治療方案,涵蓋以下層面:
一)中醫藥與徒手調理:
針灸:疏通局部氣血,放鬆筋絡。常用穴位包括尾骨附近的長強、會陽,以及遠端的委中、承山等。
中藥:依據病程分期用藥。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慢性期則側重舒筋活絡、強健筋骨。
推拿/拔罐:於腰骶部操作,旨在放鬆緊繃的軟組織,改善循環。
二)生活型態與衛教指導:
使用減壓坐墊:推薦使用U型或楔形坐墊,使尾骨懸空,避免直接受壓。
修正坐姿:坐下時身體微向前傾,將身體重量分散於兩側坐骨,而非尾骨。
規律伸展:進行骨盆底肌肉與臀部肌群的溫和伸展,有助於降低整體張力。

肆、核心技術闡明:重新定義「肛內尾骨鬆動術」
對於保守治療反應不佳的頑固性疼痛,肛內尾骨鬆動術是一項極具價值的進階治療技術。然而,必須正確理解其本質:
真正的目的:精準的「筋膜鬆解術」
此技術是由治療師在嚴格的消毒與潤滑下,以手指輕柔地進入直腸,與體外另一手協同操作。其目標絕非扳動骨頭,而是像一名精準的「內科手術師」,直接觸診並鬆解尾骨前方痙攣的提肛肌、尾骨肌,以及粘連的筋膜韌帶,從而有效打破疼痛循環。
嚴謹的臨床執行規範
1. 充分的知情同意:由於涉及隱私,執行前務必向患者詳細說明流程、目的與風險,並取得書面同意,過程中建議有女性護理人員在場。
2. 明確的適應症:主要用於急性劇痛、保守治療無效或慢性頑固型疼痛。
3. 溫和與短時的操作:手法必須柔和,單次治療時間約3至5分鐘,以患者不感到劇烈不適為原則。

伍、結論與呼籲
尾骨痛的治療,亟需一場從「結構對位」到「功能恢復」的典範轉移。我們應將肛內鬆動術視為一把精準的「筋膜手術刀」,而非沉重的「骨錘」。其療效源自於對軟組織張力的緩解,而非骨骼的復位。

我們誠摯呼籲,無論是醫療同仁或受此困擾的患者,都應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以症狀緩解與功能改善為核心的整合性保守治療,才是安全、有效且具人性化的首選方案。 唯有正本清源,才能為患者帶來真正滿意的療效。

17/09/2025

節節高升,開展三關

一、節節高升(螞蟻上樹)
立姿(正面向牆)或(側身向牆),
①手臂水平抬肩,手指搭在牆壁上,②手指沿著牆壁像以手指節彈鋼琴似的往上攀爬,這時手臂肩膀自然地被伸展向上抬高。
此鍛練有助於肩關節的伸展,能緩解肩關節的粘連,肩周圍相關肌群,如:前後束三角肌、肩胛下肌、背闊肌及旋轉肌間隙的牽伸都有其康復的助益。故做此活動肩臂能抬多高就盡量抬舉多高。
③(正面向牆攀爬)結束後再做(側身攀爬)各10 ~15次

二、開展三關
立姿側身向牆,肩肘腕三關節打直、手腕背伸手掌撐壓在牆上
①先(手指朝下腕掌根朝上)的姿勢伸展10 ~15秒
②再(手指朝後掌根朝前)的姿勢伸展10 ~15秒
訓練重點:將胸部到手臂、手肘腕、甚到達掌指部的肌筋膜肌腱,做到最大的伸展。
此功法可拉伸胸前肌群、臂前肱二頭肌、肱肌、下臂之旋前圓肌掌長肌、以及尺橈側腕屈肌、1~5指部屈肌淺深肌腱;這些相關屈彎的軟組織肌肉筋膜群,亦即中醫經絡學的手三陰(手太陰、手厥陰、手少陰)經脈、經筋的區域。做此功法牽伸肩肘腕指關節得到最大的開展拉伸(extention),有疏經解痙的功能,對手臂肘腕因肌筋膜緊張,造成神經卡壓的症狀或指部腱鞘狹窄,造成指僵卡頓、指痛的症狀有緩和作用。

Address

桃園市中壢區莒光路10號
Chungli
320

Opening Hours

Monday 09:30 - 21:00
Tuesday 09:30 - 21:00
Thursday 09:30 - 21:00
Friday 09:30 - 21:00
Saturday 14:00 - 18:30

Telephone

+88634668999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育源堂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