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心診所-神經內科林邵臻醫師-在角落聽見身體和神經的聲音

品心診所-神經內科林邵臻醫師-在角落聽見身體和神經的聲音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品心診所-神經內科林邵臻醫師-在角落聽見身體和神經的聲音, Internist (internal medicine), 台灣省台中市東區台中路131號3樓, East District.

神經內科林邵臻醫師的臉書專頁。

提供神經內科/睡眠醫學/功能醫學/順勢醫學/靜脈營養點滴/頻率微電流/光線療法/全身熱治療/局部熱治療/電磁脈衝/紅繩懸吊治療

林邵臻醫師
前林口長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前長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暨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
品心診所院長
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榮譽理事
台灣神經內科/神經重症/睡眠醫學/輔助醫學/肥胖症專科醫師
法國CEDH順勢醫學專科醫師
前台灣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14/11/2025

受傷後多久可以開始運動---談肌肉筋膜受傷的修復過程、機制、需時與復健運動介入時機..
很多喜歡運動的病人,或是體育選手、體育班學生,常在治療的時候問筆者,需要休息多久?哪時候可以開始運動?這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因受傷嚴重程度不一),但可以從肌肉肌腱拉傷(strain)後的修復機制來著眼。..
當肌肉肌腱拉傷後,會經過三個時期來進行修復,分別為發炎期(inflammatory phase)、增生期(proliferation phase)、重塑期(remodeling / maturation phase)。以下是詳細解析:..
✅發炎期(Inflammatory Phase)
時間:受傷後 1~3 天
1、組織破壞與出血:
肌肉或肌腱纖維斷裂後,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形成血腫(hematoma),內含血小板與纖維蛋白。
2、炎症細胞反應:
中性球(neutrophils)首先進入清除壞死組織,隨後巨噬細胞(macrophages)釋放生長因子(如 TGF-β、IGF-1、PDGF),促進修復訊號。
3、疼痛與腫脹:
前列腺素(PGE₂)與細胞激素(如 IL-6、TNF-α)導致疼痛、紅腫與局部發熱。
⛳️此階段的重點是「清除碎片、啟動修復」。
⛳️過度按摩或拉扯會延長發炎期,需要休息,不適合復健運動介入。..
✅增生期(Proliferation Phase)
時間:第 3~14 天(有時可延至 3 週)
1、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s)活化:
受生長因子刺激後,成纖維細胞大量繁殖,分泌膠原蛋白(主要是 Type III collagen)。
2、肌肉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s)啟動:
這是骨骼肌的幹細胞來源,分化為肌母細胞(myoblasts),再融合形成新肌纖維。
3、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促血管生長因子(VEGF)刺激毛細血管再生,提供營養與氧氣。
⛳️這時期組織仍脆弱,輕度活動以刺激排列,但不可強拉,容易二度傷害。..
✅重塑期(Remodeling / Maturation Phase)
時間:約第 3 週至 3 個月以上
1、膠原蛋白轉換與排列:
Type III 膠原逐漸被強度更高的 Type I collagen 取代。在「適度拉力」下,膠原纖維會沿著受力方向重新排列(mechanotransduction)。
2、肌纖維再生與肌腱整合:
新生成的肌纖維與舊組織融合,恢復收縮功能;肌腱也逐漸恢復彈性與拉力。
3、功能性恢復與神經再整合:
感覺神經與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恢復,使協調性逐步改善。
⛳️若此階段若缺乏「漸進負荷訓練」,組織會留下疤痕纖維(scar tissue),造成僵硬與復發風險,因此,此階段為開始漸進式恢復運動的重要時期。...
✅小結
1、發炎期(1-3天):不適合任何的運動、復健。
2、增生期(3-14天):適合輕度拉伸,不可過度復健與運動
3、重塑期(3週到3個月):「必須」「漸進式」負荷訓練,減少組織留下疤痕組織,造成後遺症的機率。

14/11/2025
13/11/2025

【孩子不願意吃飯,有時不是挑食這麼簡單🍽️】
上個月初跟一位物理治療師學習咀嚼吞嚥的介入技巧,收穫很多!

還記得有一次和兩位兒科學姐吃飯,聊到最近門診上看到越來越多瘦小、偏挑食的孩子。

有些孩子脹氣、或有便秘腹瀉問題,從我的門診中改善腸胃狀況後食欲體重明顯改善,

也有些是飲食比例不均衡,在飲食紀錄後飲食調整或營養補充後,體重也有進步,

但也有一些孩子,檢查沒問題,腸胃功能也OK,爸媽很認真準備餐點、試過刺激食慾的方法,孩子卻還是不太想吃或是吃飯拖很久。

學姐提到她上過一堂很特別的課,是一位 #物理治療師劉妍羚老師 開的吃吃課,會探討孩子咀嚼使用的口腔肌群和方式,來做拒食的介入,

我回家立馬私訊了老師,表達誠摯的動機想要學習,於是在上個月初,上了一堂很特別的吞嚥評估與餵食技巧課程。

▋口腔動作、咀嚼方式,原來這麼關鍵🍎

很幸運報到了鐵粉班,老師從口腔動作發展談起,

在病史詢問上也提到可以做更仔細的飲食內容詢問,舉例來說喜歡吃什麼東西?吃的量多少?咀嚼與吞嚥的型態為何?吃硬還是吃軟?

理學檢查也可以就咬合、咀嚼、吞嚥型態,看出更細節的結構或咀嚼肌問題。

原來,從 #食物的質地 和 孩子 #咀嚼與吞嚥型態中,可以推敲出影響進食的關鍵。

課堂中提到孩子6-9個月是口腔發展的敏感期,這個時期會認同許多種類的食物,包括不同的質地和口味,也是培養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

不同的食物種類會引發不同的咀嚼吞嚥能力,所以在食物的選擇上要多元的原因,除了營養以外,其實也是訓練不同的咀嚼發展。

這個概念跟兒科對於副食品的介入不謀而合,我們鼓勵孩子在 #四到六個月時開始接觸副食品,

現在的觀念是 #少量多樣化 的攝取,孩子可以提升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也可以增加腸道對多元食物的耐受適應。


▋咀嚼吞嚥的練習

臨床研究顯示,口腔運動促進技術(如口腔按摩、感覺刺激、直接餵食訓練)可以改善:
✔️ 口唇閉合
✔️ 吞嚥時食物控制
✔️ 咀嚼
✔️ 吸管吸吮
進而提升整體進食效率✨

課程中不只是講概念,而是用很多第一線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孩子不吃、咀嚼慢、吞嚥不順背後,其實可能有很多不同原因,每個孩子的需求也不同。

此外,還學習到了 #口腔按摩 的技巧,用來刺激平常較少使用的肌群,建立正確吞嚥模式。

我自己也有幸被老師示範施作,當下才真的感受到細微的差別。

希望之後多練習,未來在門診遇到需要的孩子時,可以提供更多幫助。

另外也練習了利用食物誘發咀嚼的方法:

像是用門牙咬、用臼齒磨、邊咬邊吞、甚至是練習塞滿嘴大口吃,這些動作看似簡單,但對某些孩子需要一步一步引導。


▋和家長一起成為孩子的支持系統👨‍👩‍👧

其實我最多的收穫,是老師的觀點和金句。

1️⃣「 #得到主要照顧者的認同很重要,因為他會是和孩子相處最多、也是最有機會改變孩子飲食與餵食狀況的人。」

真的太認同了。飲食習慣不可能只靠診間那短短時間去改變,真正的力量來自每天陪伴孩子的家長❤️

2️⃣「要給主要照顧者足夠的支持,不管是資訊、物資、或者是情緒的支持。」

我很常看到照顧者承受很大壓力,其實很多孩子沒有想像中那麼糟,而照顧者的感受、焦慮與疲憊,也都值得被照顧💛

3️⃣「評估成效時,跟自己比就好,進步一點點也值得肯定。」

這句話對孩子、對爸媽、對我們醫療團隊都成立✨
有些孩子需要時間,我們用溫柔的堅持,他們會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很佩服老師的是,已經是動作發展領域的權威、有30年經驗,卻仍不斷跨領域學習,只為了更全面地幫助孩子。這點真的深深啟發我,也提醒自己要 #持續精進🌱

我也希望透過多專業合作,結合不同領域的力量,為每個走進診間的孩子與家庭找到最適合的解方。

—✯———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專業工作,更是身為兒科醫師的使命❤️‍🔥

如果你家也有瘦小、不吃飯、吃得很慢的孩子,建議和兒科醫師聊聊,從不同面向介入後,或許能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解方🌟

—✯———

COVID-19 過後 不知為什麼免疫系統出問題的患者似乎增加了#自體免疫以及癌症患者似乎更多且年齡層也更下降且疾病惡性度也增加#目前國際上尚未有臨床確定統計數據患者或是家屬常常有一個觀念認為疾病就是單行道 只要有一個藥物 或是 只要做一個...
13/11/2025

COVID-19 過後
不知為什麼免疫系統出問題的患者似乎增加了
#自體免疫以及癌症患者似乎更多且年齡層也更下降且疾病惡性度也增加
#目前國際上尚未有臨床確定統計數據

患者或是家屬常常有一個觀念
認為疾病就是單行道
只要有一個藥物 或是 只要做一個治療
就能改善

殊不知 疾病的產生 往往是多重因子
感染 營養 睡眠 神經 腸道 其他各類器官 循環 能量.......(超級多)
其中只要幾項有問題 累積起來就是大問題

#平衡在恢復健康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不是單純的免疫過強(hyperactive immunity),而是免疫系統失衡(immune dysregulation / imbalance)的結果

因此,在用詞說明上,「免疫失衡」比「免疫過強」更精確、更全面。

機轉解析:
1️⃣免疫方向錯誤
自體免疫病的核心在於「自體耐受(self-tolerance)」喪失,T細胞或B細胞無法分辨自身與外來抗原,產生針對自己組織的攻擊。這是「辨識錯誤」而非單純「過強」。

2️⃣免疫活性可能局部過強、全身卻混亂
例如紅斑性狼瘡(SLE)患者有B細胞過度活化,但同時調節性T細胞(Treg)功能低下;部分免疫途徑「過度」,另一些卻「失靈」。

3️⃣免疫抑制與發炎並存
許多慢性自體免疫患者同時存在慢性發炎(IL-6, TNF-α上升)與免疫衰竭(exhausted T cells);因此稱為「免疫系統的錯亂」更合適。

4️⃣遺傳與環境的雙重因素
例如HLA基因型影響抗原呈現、腸道菌叢失衡(dysbiosis)導致免疫調控異常;這些都屬於「失衡」的範疇。

㊙️若誤以為是「免疫太強」,治療可能過度壓制整體免疫,導致感染與腫瘤風險上升。

㊙️若理解為「免疫失衡」,可更精準地調整方向:
-- 抑制過度發炎路徑(Th1/Th17)
-- 強化調節性T細胞(Treg)與免疫耐受誘導
-- 同時重建免疫代謝與微生物平衡(immune–metabolic homeostasis)

#治療病人也需多方考慮
way
#幫病人解開身體的謎題就像是一直在迷宮中找出口一樣

寫的超級清楚重點:先讓身體安心
13/11/2025

寫的超級清楚
重點:先讓身體安心

🔍 黴菌大師Dr. Neil Nathan專訪的重點精華:為什麼有些人怎麼治都好不了?| #萬萬黴想到 #長新冠 #自律神經失調

這次受訪的主角,是被譽為「敏感體質守護神」的Dr. Neil Nathan, MD。

他為了新版書《Toxic 2nd Edition: Heal Your Body from Mold Toxicity, Lyme Disease, 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ies, and Chronic Environmental Illness》接受《BetterHealthGuy》專訪——
這本書堪稱黴菌毒素領域的「聖經級改版」,也是他從三十年臨床經驗中提煉出的最新療癒指南。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訪談的重點吧👇

🌪 核心觀念(看這裡就懂 80%)

1️⃣ 長新冠,其實是「揭面者」unmasker
Dr. Nathan 認為:COVID 不只是病毒感染,而像一面鏡子——揭開潛藏的黴菌毒素、萊姆病、Bartonella、EB 病毒等「舊敵」。
當免疫系統被重擊,「原本壓得住的毒」全部湧上來。

2️⃣ POTS(姿勢性心搏過速)=身體太虛又太緊
他發現許多長新冠與慢性疲勞患者都有血壓過低+自律神經失衡。
👉 根本原因常是黴菌、Bartonella、或情緒創傷。
治療重點:讓血壓撐起來(鹽+水+藥物調整),同時重啟迷走神經,雙線並行。

3️⃣ Cell Danger Response(細胞危險反應)=身體的緊急煞車系統
當身體覺得不安全(感染、毒素、創傷),細胞會自動進入「省電模式」保命。
這時候狂補營養、打點滴、調荷爾蒙——反而可能讓身體更慌張。
✅ 先讓身體感到安全,等恢復到「修復階段」再給補充品,才會真正被吸收。

4️⃣ 醫師的挑戰:搞清楚到底是誰在惹禍
症狀太像了:腦霧、疲倦、焦慮、胃脹、心悸……到底是黴菌?萊姆?還是長新冠?
Nathan 醫師強調:
🔬 用發炎因子與細胞激素的模式去「破案」,再決定哪條路線是主因。

5️⃣ 發炎,是萬病之母;治療要「雙軌」走
任何慢性病(疲勞、心臟病、神經退化)背後都有一條共同線索——慢性發炎。
治療不能只清毒,也不能只吃抗發炎,必須:

🔸 降低發炎反應
🔸 移除觸發源(黴菌、重金屬、感染、電磁波等)

🧭 實務更新(2025 最新整合觀點)

💡 治療順序:先黴菌、後感染
治療黴菌毒素能先讓免疫系統重開機,之後的治療更容易奏效、藥量也能更低。

💡 敏感體質 ≠ 想太多
「感覺太多」其實是腦的警報系統過載。
Nathan 醫師建議:先穩定邊緣系統與迷走神經(limbic + vagal retraining),
才能讓身體「願意接收」後續療程。

💡 荷爾蒙補充不是救命仙丹,要看時機!
在「緊急煞車模式」時硬補甲狀腺、腎上腺素或性激素,反而會更亂。
等細胞安全了,這些支持才會發揮作用。

💡 磷脂醯膽鹼(PC)是「細胞膜的洗衣精」
它能幫助排出藏在細胞膜上的毒素,讓膜恢復彈性,但劑量要慢慢加,敏感體質更要循序漸進。

💡 黴菌治療是長跑,不是短衝
從開始吃結合劑(binders)到定殖處理(鼻腔/腸道),往往需要一年以上。
尿液毒素變化+臨床改善才是追蹤指標。
👉 環境除黴與身體排毒要同步進行。

💡 EMF、顳顎與頸椎不穩=療癒卡關的黑洞
有些人明明環境清了、毒素也排了,還是焦慮失眠。
Nathan 發現:

「下顎不正、顱頸鬆弛(CCI)、或電磁波暴露」
都會讓身體的警報永遠關不掉。

🧘‍♀️ 一般人可實行的「Nathan 醫師排毒日常」

1️⃣ 家要先乾淨:通風除濕、遠離發霉物、睡覺時手機飛航。
2️⃣ 喝水+高纖+流汗:促進腎臟與腸道代謝,是最自然的排毒。
3️⃣ 每天練習「安全感呼吸」:長吐氣、哼唱、輕拍胸骨,幫迷走神經放鬆。
4️⃣ 補鹽補水,穩血壓不暈頭。
5️⃣ 動起來,但不要爆衝:快走、泡溫水、輕度出汗,是最溫和的抗發炎法。
6️⃣ 補充品慢慢上:少量、單一、觀察身體的反應再決定要不要加。

💬 一句話總結

「慢性病,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的身體在保護你。」
先讓身體「覺得安全」,再談排毒與修復,療癒才會自然展開。

📖 本文靈感整理自
🎙️ BetterHealthGuy Podcast #223: “TOXIC and Beyond” https://www.betterhealthguy.com/episode223
👨‍⚕️ 受訪者:Dr. Neil Nathan, MD
新書:《Toxic, 2nd Edition — 2025 年九月最新修訂版》https://a.co/d/9EtXYN0
(被譽為黴菌毒素與複雜慢性病的「臨床聖經」)


📘 想了解如何啟動 ,一步步清除體內黴菌毒素,詳見 #萬萬黴想到。

👉 點擊這裡,帶回 王偉全醫師 最新著作|《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
博客來: https://bookstw.link/82te6j
誠品: https://readingtimes5.pse.is/837gt4
金石堂: https://readingtimes5.pse.is/82tef3
MOMO: https://readingtimes5.pse.is/837gvf ​ ​
📖王偉全醫師2024【最新增訂版】:腰痛、膝蓋痛≠要開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9038
📖《疼痛先醫腦》王偉全醫師著(有聲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70005789
🏥 #運動醫學 #物理治療 #復健科 #疼痛科 #疼痛治療 #台北復健科
🩹 #增生療法 #再生注射 #神經療法 #超全能診所 #功能醫學
👨‍⚕️ #王偉全醫師 (復健專科醫師|疼痛專科醫師|輔助醫學專科醫師|芳香醫學專科醫師|陽明交大腦科所博士生) #黴菌 #黴菌毒素
🚀 #啟動自癒超能力
📞諮詢電話|02-23222575(歡迎致電預約)
💬LINE@|Ultra Clinic (官方LINE ID: )

剛剛發現原來今天是醫師節祝同行們都身體健康 平安幸福#醫師節放颱風假在家補課#能持續上課進修其實是很棒的禮物
12/11/2025

剛剛發現原來今天是醫師節
祝同行們都身體健康 平安幸福

#醫師節放颱風假在家補課
#能持續上課進修其實是很棒的禮物

因應政府公告明日台中市停止上班上課一天品心診所也同步休診一天已預約物理治療師的患者  將在11/13 (W4) 調整其他的治療時段#待在家裡保持安全
11/11/2025

因應政府公告
明日台中市停止上班上課一天

品心診所也同步休診一天

已預約物理治療師的患者
將在11/13 (W4) 調整其他的治療時段

#待在家裡保持安全

謝謝病人送來兩大盒的蘋果♥️
11/11/2025

謝謝病人送來兩大盒的蘋果♥️

新功課 低草酸飲食🍽️
10/11/2025

新功課 低草酸飲食🍽️

雙11    吉麗健康    https://www.zh-health.com.tw/除了有1.雙十一優惠組合2.還有買2萬折1111的活動 (可以累加4萬折2222)優惠組合是林醫師特別選擇1️⃣禾森淨溏膠囊(全素) --  Insum...
10/11/2025

雙11 吉麗健康 https://www.zh-health.com.tw/
除了有
1.雙十一優惠組合
2.還有買2萬折1111的活動 (可以累加4萬折2222)

優惠組合是林醫師特別選擇

1️⃣禾森淨溏膠囊(全素)
-- Insumate®苦瓜萃取(含專利定序19肽)、柑橘萃取物(含HPMF™)、葫蘆巴籽萃取、肉桂萃取、松樹皮萃取物、吡啶甲酸鉻
-- 調控平衡 促進新陳代謝
--使用時間: 飯後1-2顆 (一日上限4顆)

2️⃣禾森極翠DK膠囊
-- 補足陽光存不到的營養, 維生素D3+維生素K2
-- 增進鈣吸收,有助骨骼,牙齒,肌肉健康
-- 維生素K2協助精準引導鈣質就定位
-- 達到1+1>2的協同效應

3️⃣禾森極豐素鳳梨酵素膠囊 (全素)
-- 精粹鳳梨莖酵素,高效分解的植物力量
-- 完整保留酵素活性
-- 專利莖部萃取,活性高於果肉8倍
-- 幫助消化,運動後調節生理機能

4️⃣益菌世家 顧衛敏益生菌膠囊
-- 高定殖,高吸附
-- 複方益生菌 ( 肧芽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B9、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格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gasseri、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
-- 肧芽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B9: 台灣原生菌株,貼近國人體質

5️⃣禾森寶佳胺補體液
-- 血紅素鐵,葡萄糖酸鋅,綜合B群,綜合胺基酸,硒酵母
-- 調養需求之體力補充

6️⃣VITAZYME52蔬果醱酵液 (全素)
-- 匯集52種超級食物專利
-- VITAZYME® 52 蔬果醱酵液(海茸、薏仁、芹菜、木瓜、哈密瓜、蕪菁、番茄、菠菜、萵苣、冬瓜、甜瓜、瓠瓜、絲瓜、檸檬、鳳梨、甘藍、皇宮菜、小白菜、蘿蔔、西瓜、小松菜、黃瓜、番薯、杏鮑菇、生薑、苦瓜、葡萄、銀耳、青椒、山藥、青江菜、胡蘿蔔、芥藍、青花菜、蘆筍、番薯葉、甜椒、蘋果、金桔、番石榴、馬鈴薯、隼人瓜、水梨、芥菜、印度棗、梅子、酪梨、空心菜、南瓜、花椰菜、木薯、蓮霧)、異麥芽寡糖、蜂蜜、水、L-精胺酸、薑黃萃取物
-- 新型微脂粒結構,有效提升SOD-Like酵素活性

以上六種都是適合日常輔助的營養素

#雙十一大家開心 #吉麗健康還有很多好的營養輔助產品
-5-P
#在協助入睡也是相當厲害的禾森極美佳滴劑

持續招募護理師 (好難找人啊~~~~~~)品心診所這邊的武器很多  不要擔心不會或是很困難   因為我們會教來這邊可以學到新東西  也能幫助自己幫助大家 #歡迎護理師來投單應徵   #可以電話聯繫我們
10/11/2025

持續招募護理師 (好難找人啊~~~~~~)

品心診所這邊的武器很多
不要擔心不會或是很困難
因為我們會教

來這邊可以學到新東西 也能幫助自己幫助大家

#歡迎護理師來投單應徵 #可以電話聯繫我們

Address

台灣省台中市東區台中路131號3樓
East District
403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20:00
Tuesday 08:30 - 16:30
Wednesday 08:30 - 16:30
Thursday 08:30 - 16:30
Friday 08:30 - 16:30

Telephone

+88643702675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品心診所-神經內科林邵臻醫師-在角落聽見身體和神經的聲音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品心診所-神經內科林邵臻醫師-在角落聽見身體和神經的聲音: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