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馨華臨床心理師&韌性蘊光中心

楊馨華臨床心理師&韌性蘊光中心 ✪學習做自己與孩子的心理師,開發天賦潛能,打造心理韌性,飛越憂鬱低谷,找回內心力量,實現身心平衡與和諧。
😎擅長:心理韌性|知覺父母教養|憂鬱症|幸福感|生涯轉換
😎經歷:2個心理碩士(諮商與臨床)|3個專業領域|4個職業轉換經驗|5個研究領域|10年輔導經驗|20年教學經驗|30個國家旅行經驗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人生中有許多美景,都需要我們細細品味,仔細閱讀。

【生涯講座X心理韌性】在FOMO時代設計自己的大學故事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一天都可能被「別人都在做什麼」給推著走。越看越焦慮、越想越迷惘,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落後」。但生涯不是跟別人比速度。生涯,是設計自己想要的故事。心理韌性,就是在...
11/11/2025

【生涯講座X心理韌性】在FOMO時代設計自己的大學故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每一天都可能被「別人都在做什麼」給推著走。
越看越焦慮、越想越迷惘,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落後」。

但生涯不是跟別人比速度。
生涯,是設計自己想要的故事。

心理韌性,就是在混亂和比較裡,依然能回頭問自己:
「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我願意用一生去捍衛的價值是什麼?」

很開心受邀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陪伴一群正在長成自己的年輕人,
一起重新看見內在的力量,練習在選擇裡不失去自己。

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與用心。
也謝謝每一雙願意停下、聆聽、書寫自己故事的眼睛。

願我們都能:
不再活在FOMO裡
而是把人生,活成自己的作品。

你的生涯,不是既定劇本。
你的生命,可以重新設計。

一起走吧 ✨
#心理韌性 #生涯設計 #生涯講座 #做自己的大人 #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幸福是可以練習的 #韌性在日常裡長大

心理韌性從小教起,感謝香港《星島日報》的網上媒體《Oh!爸媽》的轉載,讓更多家長一起共同加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7/11/2025

心理韌性從小教起,感謝香港《星島日報》的網上媒體《Oh!爸媽》的轉載,讓更多家長一起共同加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們知道孩子幾歲可以區分「想要」與「 需要 」嗎?大抵上一個3歲的孩子沒有辦法區別,但一位5歲的孩子就是可以教導的時機了,但是因考量年齡影響認知成熟度,所以我放在小一以上的孩子再來討論。孩子在「選擇時候.....

05/11/2025
✨孩子的未來,不是要「變成誰」,而是「認識自己是誰」。✨你知道嗎?這份已經存在 超過100年 的性格測驗 —— DISC,它能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天賦底色」。我第一次拿這份測驗和國高中生一起討論時,他們的反應超一致:「也太準了吧!」、「原來...
04/11/2025

✨孩子的未來,不是要「變成誰」,而是「認識自己是誰」。✨

你知道嗎?
這份已經存在 超過100年 的性格測驗 —— DISC,它能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天賦底色」。

我第一次拿這份測驗和國高中生一起討論時,
他們的反應超一致:「也太準了吧!」、「原來我這樣是有原因的!」
那一刻,他們不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而是開始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發現優勢。

現在,我把這份測驗設計成「兒童版本」,
讓小學生也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認識自己、理解朋友。
因為懂自己,是所有人際關係與學習動機的起點。
當孩子知道「我是誰」,他就不再需要用哭鬧、逃避或討好來證明存在。

想知道什麼是DISC?請一定要看這篇:
🔗 心理師揭秘:DISC解碼沒察覺的教養關鍵的關鍵

你是否常常覺得:孩子明明很優秀,卻在情緒面或人際互動上「忽然爆炸」或「退縮不語」?你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她的內在其實暗藏一組「行為與情緒密碼」。作為心理師,我多年陪伴孩子與家長工作,發現一個強而有力、...

03/11/2025

【那笑一裂開,我痛得失去了全世界】

那天早上,妳彎下身去幫我綁鞋帶,但我發現你的手,在顫。
妳笑著說:「媽媽只是有點累。」
我沒多想,只是背起書包跑出門。
誰知道,那是妳最後一次對我笑。

放學回家,餐桌上還有妳切一半的吐司,
牛奶也沒喝完。
我以為妳只是出門透氣,
結果那天過去之後,
門就再也沒被打開過。

⋯⋯⋯⋯⋯⋯⋯⋯⋯⋯⋯⋯⋯⋯

後來我常常在想,
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是不是那天我嫌妳煮的蛋太老,
妳才難過到不想回家了?
是不是我太吵、太貪玩、太不懂事?
我想了好多天,我好想聽你說,答案。
可是妳還是沒回來,
連夢裡都沒有。

學校老師問起媽媽的時候,我都笑著說:「你很好。」
但是那笑一裂開,我痛得失去了全世界。

每天放學,我會找一個角落,看著別人媽媽在校門口揮手,
我只是想多看一眼那個畫面。
那種「有媽媽的樣子」,好溫暖,但是怎麼離我好遙遠?

家裡的燈越來越暗,
爸爸越來越沉默。
沒有人幫我摺制服、
沒有人催我睡覺,
也沒有人在我發燒的時候摸摸我的額頭。
我學會自己起床、煮飯、洗衣服,
可我不想長大,
因為我也很害怕——
我怕我真的長大了,妳就真的不會回來了。

⋯⋯⋯⋯⋯⋯⋯⋯⋯⋯⋯⋯⋯⋯⋯⋯⋯⋯⋯⋯⋯⋯⋯⋯

我想妳。
想妳罵我功課太慢、想妳笑我貪吃、想你告訴我要有女生的樣子、
想妳叫我名字的聲音。
妳知道嗎?我連走進超市都會哭,
因為看到妳以前最愛的那個牌子豆漿。
原來有一種痛,是慢慢滲進到身體裡的。
大家都說我只是失去了媽媽,
但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我覺得我失去了整個世界。

⋯⋯⋯⋯⋯⋯⋯⋯⋯⋯⋯⋯⋯⋯⋯⋯⋯⋯⋯⋯

這是一位15歲女生(但經過改寫)的故事(孩子,希望當我寫出這篇文章的時候,你依舊安好)。

有時候,「離家出走」不只是離開一個家,
而是從一個孩子的心上,
狠狠撕下一塊再也長不回去的地方。

那個孩子或許會長大、會微笑、以許也會考上好學校,
但她的內心,永遠住著一個「渴望被愛」的小女孩。

妳也是媽媽嗎?
我知道妳也累,
我知道妳在那個日復一日的生活裡窒息,
但妳的離去,
讓一個孩子從此失去了安全感,
也失去了相信「愛不會走」的能力。

妳不只是媽媽,
妳是整個家的溫度,是孩子眼裡的太陽。
當妳離開,
那孩子的世界會從彩色,變成無聲的灰。

所以,請先被理解,不要先消失。
請先說妳痛,不要先走。
因為對一個孩子而言,
妳不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妳就是他的整個宇宙。

——
#心理師手記
#那笑一裂開我痛得失去了全世界
#母親的離開是孩子的永恆傷口
#心理韌性不是假裝堅強
#請先被理解而不是消失
#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韌性蘊光中心

💔 我收到前任男友「現任女友」的訊息。「請問您曾經在XX高中任教嗎?」她開頭說得很客氣。訊息的語氣不帶敵意,甚至有點溫柔。但那股「想知道些什麼」的味道,隔著螢幕都能聞到。她每一句話都小心翼翼,但我卻能感覺到她的恐懼、她的焦慮、她的不安。我想...
29/10/2025

💔 我收到前任男友「現任女友」的訊息。

「請問您曾經在XX高中任教嗎?」
她開頭說得很客氣。
訊息的語氣不帶敵意,甚至有點溫柔。
但那股「想知道些什麼」的味道,隔著螢幕都能聞到。

她每一句話都小心翼翼,
但我卻能感覺到她的恐懼、她的焦慮、她的不安。
我想起我自己,在30幾年前的初戀,也是這樣。
在愛裡小心翼翼,怕問太多被嫌煩,怕沉默太久被遺忘。
那時候的我,也以為他對我「真的不一樣」。

但唸心理學後我才懂:
女人在愛裡最該學的,不是怎麼懂男人,而是怎麼懂自己。
我開始學會「不聽他說什麼」,而是「看他做什麼」。
因為言語會騙人,但行為不會。

他說他愛我,但從不關心我人在何處。
他說他在乎,但就只告訴我不要想太多。
他說他離不開我,但總偶爾變成隱藏的人。

而現在在螢幕前的她,恐怕還沒懂?
她不知道她尋求的答案,
她要找的不是「我」,
而是她自己。

我一度真的犯職業病、真的很想告訴她:
真正需要被解釋的,不是「他有沒有怎樣,或者為什麼這樣」,
而是「妳為什麼願意相信」。
當一個女人的自我價值感需要靠「被選中」來證明,
她永遠會被困在比較、懷疑與取悅裡。

但是,我在螢幕前,沈默了....最終,我沒有回覆她。
因為我深切地知道,有些答案,從來不是從別人嘴裡聽來,而是自己從痛裡長出來。
然後,我閉上雙眼,將雙手放在自己的心上。
能讓我心安的,不再是「他還愛我」,而是「我已學會相信我自己」,我已畢業。

我畢業於那個用愛取悅別人的我,
也畢業於那個總想被誰深愛的我。
以後我再也不需要向誰要答案,去證明,
誰愛我、誰不愛我——
因為終於,我能夠愛我自己。

🌱【別等到高三,孩子的方向早在童年就寫好了】我到大學科系博覽會擔任導覽講師,分享「臨床心理師」的工作。走在那群青澀的學生之間,我心裡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太多孩子,是在高三,才第一次被迫「選擇未來」。有時候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滿滿學生,我總會...
28/10/2025

🌱【別等到高三,孩子的方向早在童年就寫好了】

我到大學科系博覽會擔任導覽講師,分享「臨床心理師」的工作。

走在那群青澀的學生之間,我心裡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太多孩子,是在高三,才第一次被迫「選擇未來」。
有時候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滿滿學生,
我總會想起——如果我們都能更早一點,
讓孩子「看見世界」會不會一切都不同?

方向,從來不是考前臨時畫出來的。
它就在孩子玩耍、提問、模仿、發呆的瞬間,一點一滴被寫下。

🔍 有的孩子愛觀察人臉的變化——那是未來的心理師。
🔧 有的孩子愛拆玩具、修東西——那是工程師的雛形。
🎨 有的孩子愛畫、愛幻想——那是創造者的心。
🌿 有的孩子愛照顧人、會傾聽——那是療癒者的根。

可惜,大多數家長等到孩子迷失、焦慮、失眠了,
才開始問:「你到底想要什麼?」
而那時,孩子已經失去了「感受自己」的力氣。

💡真正的職涯教育,不是高三的抉擇,
而是從小讓孩子看見世界、認識自己、相信自己。

帶他去看看不同的工作現場,
聽聽不同大人的故事,
讓他知道,人生不只有考試的分數,
還有「天賦」與「熱情」能照亮的地方。

今天分享的,不只是「臨床心理師」的職涯,
而是一個提醒:
👉 請從今天開始,幫孩子點亮那盞「內在的羅盤」。
因為未來最幸福的孩子,不是分數最高的,
而是最知道「自己想走哪裡」的那一個。

#心理韌性 #孩子的方向要從小觀察 #臨床心理師導覽 #職涯教育從童年開始 #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

🎭 英文 × 心理劇 × 心理韌性讓孩子學會情緒表達,打開自我與人際的黃金鑰匙 🔑「媽媽,我不是壞脾氣,我只是太難過,不知道怎麼說。」這句話,很多孩子一輩子都沒說出口。而「不會表達情緒」——正是焦慮、退縮、衝突、霸凌、孤單的起點。💥 情緒表...
27/10/2025

🎭 英文 × 心理劇 × 心理韌性
讓孩子學會情緒表達,打開自我與人際的黃金鑰匙 🔑

「媽媽,我不是壞脾氣,我只是太難過,不知道怎麼說。」
這句話,很多孩子一輩子都沒說出口。
而「不會表達情緒」——正是焦慮、退縮、衝突、霸凌、孤單的起點。

💥 情緒表達不是小事,它是孩子一生的生存力!
孩子若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就能啟動三種強大能力:
1️⃣ 自我覺察力——知道自己怎麼了,不被情緒淹沒
2️⃣ 人際理解力——懂得別人的感受,關係更順暢
3️⃣ 情緒調節力——能在挫折中找到力量,而非逃避

在《心理劇英文情緒班》中,孩子將用最簡單的英文對話,演出情緒、理解他人、練習共感。
這不只是遊戲,而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心理韌性訓練!

📘 心理師 × 英文老師雙專業指導
結合心理劇、兒童心理學與語言學習,
讓孩子在「玩中學」的劇場中,長出EQ與自信心。

💬 試聽場次(免費體驗)
🎭 心理劇英文情緒班:
👉 11/1(六)或 11/8(六) 8:30–10:10

🧠 心智圖全民英檢班:
👉 11/11(一)19:00–20:30

📍地點:彰化市民生國小附近
📞 報名:

🌈 楊馨華臨床心理師陪你一起——

讓孩子「敢表達」;
懂得「情緒」,才能擁抱「人際」。
因為情緒力,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力!

課程介紹:https://smind2022.tw/course-grid/

【給~每一個正在受苦的你,請努力地將禮物拆開】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明明努力了、也真心了,但結果卻像被世界關上門。我開始懷疑,困境是不是命運的懲罰。可是,有一天我累到不想掙扎,只剩下一口氣時,我忽然發現——那口...
22/10/2025

【給~每一個正在受苦的你,請努力地將禮物拆開】

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明明努力了、也真心了,但結果卻像被世界關上門。
我開始懷疑,困境是不是命運的懲罰。
可是,有一天我累到不想掙扎,只剩下一口氣時,
我忽然發現——那口氣,正是我還願意相信的勇氣。
原來,困境不是要我放棄,而是逼我長出新的方式。
它讓我在沒有掌聲的地方,學會給自己鼓勵;
它讓我在沒人懂的夜裡,聽見自己真實的聲音。

後來我才懂,那些破碎的日子不是結束,
而是宇宙在包裝祝福的方式。

當她走進孩子房間時,陽光正好照在那張未蓋好的被子上。她彎腰替孩子蓋好,忽然看到床邊那張便利貼——「媽媽,謝謝妳最近都沒有再罵我。」那一瞬間,她的喉嚨像被什麼堵住。這句話,比任何表揚都更刺痛。***一個月前,那可不是這樣的。那天晚上,她又在餐...
21/10/2025

當她走進孩子房間時,陽光正好照在那張未蓋好的被子上。
她彎腰替孩子蓋好,忽然看到床邊那張便利貼——
「媽媽,謝謝妳最近都沒有再罵我。」

那一瞬間,她的喉嚨像被什麼堵住。
這句話,比任何表揚都更刺痛。

***

一個月前,那可不是這樣的。

那天晚上,她又在餐桌前爆發。
「你到底要我講幾次!作業先寫完才能玩!」
孩子低著頭,鉛筆緊握著,眼淚在眼眶打轉。

她越講越大聲,彷彿那不是孩子,而是那個總被老師罵成「不夠用功」的自己。
她聽見自己的聲音劈啪作響,像是多年來壓抑的焦慮終於找到出口。
直到那一刻,她看到孩子嚇得肩膀一抖,突然沉默下來。
空氣裡只剩下她的喘息聲。

那天夜裡,她輾轉反側。
腦海裡不斷浮現孩子那句話——
「媽媽,你可以不要那麼生氣嗎?」

她第一次感覺到一種深深的恐懼——
怕孩子從此跟他越來越遠。

***

隔天,她走進了諮商室。
「我知道我不該那樣罵他,」她說,「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只是想讓他比我強一點,不要像我一樣辛苦。」

我問她:「那個『妳』,是指現在的妳,還是小時候的妳?」

她愣住了。

我接著說:「妳罵孩子的語氣,其實是妳對自己說的話。那個被要求、被忽略的小女孩,還沒被好好安撫過。」

她的眼淚在眼眶裡。

「所以我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懲罰我自己?」

我輕輕點頭:「但妳現在已經開始看見了。看見自己,就是改變的開始。」

***

從那天起,她開始練習不一樣的對話。
當孩子拖拖拉拉時,她深呼吸,先問自己:「我現在是在擔心他,還是在害怕自己?」
當孩子說「我不想寫功課」時,她忍著不講大道理,只說:「妳今天是不是累了?你怎麼了?為什麼不去寫功課?」

那晚,孩子第一次主動靠在她身邊,說:「媽媽,我覺得妳最近好像不那麼生氣了。」

她笑了。
那是她第一次在母職裡,感受到輕盈。

***

而那張便利貼,就出現在幾週後。
「媽媽,謝謝妳最近都沒有再罵我。」

她把那張小紙條貼在冰箱上,像貼著某種提醒。

因為她知道,真正的改變,不是讓孩子變乖,
而是讓自己變覺察。

***

《後記》
有覺察的媽媽,不是完美的媽媽,
而是能在失控後願意回頭看見自己的媽媽。

孩子不需要「被糾正」,他需要被「理解」。
而理解的起點,往往來自一個媽媽願意說出:
「原來問題不在他,而在我沒被看見的傷口。」

心理韌性,不只是孩子要學的能力,
更是父母愛的修煉。
當一個媽媽能在焦慮裡停下腳步、回頭看見自己,
她就已經在教孩子——
怎麼用覺察去愛。

#心理韌性 #故事療癒 #臨床心理師楊馨華 #蘊光
#自我覺察是起點
#真實故事改寫陪你重新看見自己生命的力量

Address

Fenyüan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楊馨華臨床心理師&韌性蘊光中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楊馨華臨床心理師&韌性蘊光中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Our Story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人生中有許多美景,都需要我們細細品味,仔細閱讀。但為幸福,我們願意參與。如果你喜歡旅行、想要了解更多的自己、想要更幸福快樂,歡迎你加入我們。我們不定時更新相關活動與課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