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於1986年8月17日落成啟用,在全球慈濟人與善心人士的護持下,是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本著「人本醫療,尊重生命」之創院宗旨,在東臺灣承擔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

花蓮慈濟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於1986年8月17日落成啟用。本著「人本醫療,尊重生命」之創院宗旨,在東臺灣承擔起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至今已邁入第35年頭。在全球慈濟人與善心人士護持下,目前是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
回首當年,由於東部醫療資源缺乏,重症病患需翻山越嶺至西部求醫,路途顛簸,寶貴的生命往往流失在長途旅程之中。證嚴上人一念悲心起,發願於貧瘠的醫療荒原興建醫院。創院過程艱辛,籌集資金與招募醫護不易,期間困頓難以言喻,尤其感恩在數十萬善心人士的愛心護持,以及全院同仁精進付出,終於從地區醫院、區域醫院,發展至今的規模,成為守護東臺灣的磐石。

 #低頭族 不可不知的  #頸椎退化 花蓮慈院中西醫教你遠離痠痛退化  「頭只要前彎 20 至 30 度,頸椎承受的重量就像一顆保齡球壓在脖子上。」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衛生局於 11 月 23 日上午舉辦「慈醫 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
23/11/2025

#低頭族 不可不知的 #頸椎退化 
花蓮慈院中西醫教你遠離痠痛退化

  「頭只要前彎 20 至 30 度,頸椎承受的重量就像一顆保齡球壓在脖子上。」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衛生局於 11 月 23 日上午舉辦「慈醫 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低頭族不可不知的頸椎退化」,由骨科醫師陳顥文、中醫部傷科主任沈炫樞,以中西醫雙重視角帶領民眾認識頸椎退化成因與自我保養技巧,現場吸引近百位民眾踴躍參與。

  陳顥文醫師指出,現代人使用 的時間大幅增加,不論工作、通勤或休息,手機幾乎不離手,長期維持頭前傾姿勢,使頸椎負荷倍增,這時頸椎承受重量就如同一顆保齡球。再加上脖子裡充滿精密的神經、韌帶與椎間盤,長期壓迫將加速退化、骨刺增生,甚至造成神經受壓。

  頸椎退化或神經受壓的初期,常見症狀包括肩頸僵硬、頸部肌肉痙攣、手臂與手指麻木無力,或走路不穩、平衡感下降等。陳醫師說,在日常門診中,最常看到三大族群飽受頸椎問題困擾:一是久坐使用電腦的行政與科技人員;二是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的駕駛族(如計程車、客運司機);三是需經常低頭的髮型師、服務業者等。這些族群的共同特徵,就是姿勢長時間固定不動、肩頸長期緊繃、手部操作頻繁,使頸椎負擔大幅增加。

  「透過正確姿勢、肌力訓練與簡單伸展,就能大幅降低未來頸椎退化與手麻等問題。」陳醫師也在現場示範多種簡單運動。

1. 口訣「萬佛朝宗」Y to W 運動:將雙手向上伸直成 Y 型,注意不聳肩、肩胛骨夾緊,接著慢慢彎曲手肘,往下收至 W 型,維持 10 秒,重複 10 次,也可以搭配彈力帶輔助訓練。

2. 隨時可做的「飛鳥超人」:將頸部、雙手與腰部向後延伸,胸口打開朝前延伸,可舒緩長期低頭造成的筋膜疲勞。

  陳顥文醫師提醒,若是疼痛超過一週未趨緩、服用止痛藥效果不佳、麻木感持續超過一天,或在半年內出現三次以上嚴重「落枕」,都可能是頸椎嚴重受壓的警訊,建議及早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

●中醫:通則不痛 穴道、草藥、經絡手法改善肩頸緊繃

  除了骨科專業解析外,中醫部傷科主任沈炫樞則從中醫觀點強調,現代低頭族常見的肩頸痠痛與手麻,多與「氣血不通」造成的痹症相關。沈炫樞表示,頸椎周邊肌肉長期緊縮,讓局部循環下降,因此透過經絡疏通與穴道刺激能有效改善症狀。

  沈主任於講座中示範簡單易學的保養穴位,合谷穴、手三里穴:能改善上肢痠痛、放鬆肩臂肌群;後谿穴:位於手掌外側,可提升頸部活動度,改善僵硬感;束骨穴:透過膀胱經的經絡連動,緩解背部與下肢緊繃。同時,沈醫師也介紹中醫治療常用的「謬刺」、「巨刺」以及「遠道刺」,透過遠端穴位調整頸部張力,有助緩解慢性僵硬疼痛。

  在中藥調理方面,他分享兩組常見處方,葛根、芍藥、甘草:改善肌肉緊繃、放鬆肩頸;威靈仙、伸筋草、鹿銜草、雞血藤:用於退化、氣血虛弱造成的痠痛,具有活血與補肝腎作用,適合年長族群或長期肩頸僵硬者。因每人體質不同,在調理身體的時候,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的專業協助。

  臨床上,不少病人因頸椎問題出現肩痛、手麻、上肢放射痛,必要時將進行 X 光檢查或轉介骨科。沈炫樞表示,多數病患在3個月內透過中醫治療及復健合作能大幅改善,讓許多原本考慮手術的患者,因症狀改善而免於開刀。

  針對民眾常見的「落枕」,沈主任表示,多與睡姿不佳、肌肉疲勞、脊椎短暫排列異常有關,長時間熱敷至少 30 分鐘,再慢慢活動頸部,效果往往比吃藥更好。

  這次講座透過中西醫的雙向整合,使民眾更全面認識頸椎退化與自我照護的重要性。現場也提供彈力帶鼓勵民眾把保養方法帶回家,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每季舉辦一場,由花蓮慈濟醫院不同專科醫師分享健康主題,並於花蓮慈院 YouTube 官方頻道同步推出衛教影片,讓更多民眾能輕鬆獲得健康知識。

 #低頭族 護頸指南:骨科醫師兩招穩定頸椎  現代人不論是上班工作還是下班休息時間都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低頭的姿勢已成為許多人生活日常。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顥文提醒,長時間低頭與頸肩痠痛、頭前傾姿勢及部分頸椎的退化性變化很有關聯;...
21/11/2025

#低頭族 護頸指南:骨科醫師兩招穩定頸椎

  現代人不論是上班工作還是下班休息時間都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低頭的姿勢已成為許多人生活日常。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顥文提醒,長時間低頭與頸肩痠痛、頭前傾姿勢及部分頸椎的退化性變化很有關聯;對原本椎管較狹窄或已有退化改變的人,更可能誘發神經壓迫症狀,形成俗稱「 #烏龜頸 」或「 #犀牛背」的外觀變化(屬於「頭前傾姿勢」與「上位交叉症候群」的表現)。少數嚴重頸髓受壓患者可能出現手部精細動作變差、步態不穩等神經症狀;若合併明顯大小便功能改變,屬緊急就醫警訊。

  「特定姿勢後的『手麻』,可能是 #頸椎退化 與神經受壓的前兆!」長期固定低頭姿勢後,容易感到肩頸痠痛,實際上這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陳顥文醫師表示,頸椎退化與神經壓迫的初期,常會出現脖子僵硬、肩膀痠痛、手麻或手臂無力等症狀;其中,手麻與上肢無力多見於神經根受壓,而走路不穩、扣扣子困難等則可能是頸髓受壓( #頸髓病變)的警訊,應及早就醫評估。若放任狀況惡化,可能進一步出現精細動作變差或步態不穩等問題。

  為預防頸椎問題惡化,陳顥文醫師教民眾兩個簡單且安全的自我訓練,不論在家、辦公室或搭車都能做:
 第一招是「夾肩胛」。夾肩胛不是聳肩,要想像背後兩塊肩胛骨往中間靠攏,肩膀後縮夾緊,胸口自然打開,脖子也會變得挺直,可搭配呼吸吐納。每次維持5–10秒,重複10次。
 第二招是「下巴內收」。在肩膀後縮的基礎上,保持目視前方,將下巴輕輕往喉結方向收,想像「後腦勺往後長高」,不要抬頭或仰頭。每次維持5–10秒,重複10次。若要增加活動度,可在「中立位」下做緩慢左右轉、前後點頭與側彎,各10次;避免在過度仰頭時左右擺動,以免增加小面關節或椎間孔壓力。

  動作看似簡單,卻是維持頸椎穩定、預防惡化的關鍵。陳顥文醫師建議,低頭族應養成每30分鐘起身活動一次的習慣,即使只是轉轉頭、伸伸手臂,也能讓頸椎「喘口氣」。生活細節也很重要:使用電腦時,螢幕高度應與眼睛同高、鍵盤滑鼠置於手肘約90度的位置,避免頭部前傾;睡眠時枕頭高度以能支撐頸部、維持自然曲線為原則——仰睡時讓下巴與鼻尖大致呈水平,側睡時以肩寬補足高度,使頭頸維持中立、不向一側傾倒。

  在自我照護之外,臨床上醫療團隊會依病情搭配個別化治療,包括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短期頸圈、物理治療與訓練;特定狀況可評估神經根或小面關節注射以緩解症狀。若影像顯示明顯神經壓迫且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頸髓病變的危險徵象,醫療團隊會與病人討論合適的手術方式(如前路/後路減壓與融合、或椎間盤置換等),並依個別解剖與治療目標選擇傳統或微創途徑,以有效守護頸椎健康。

  安全提醒:若曾接受頸部手術、罹患嚴重骨質疏鬆、容易暈眩(疑似椎動脈不穩)、近期有急性外傷或出現進行性神經症狀(如走路越來越不穩、手部精細動作變差、大小便功能改變),請先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再進行上述運動與訓練。陳顥文醫師強調,一旦出現手麻、行走不穩、長期肩頸僵硬或抬頭困難等情形,請及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北醫大育才卓越 林院長透過新書分享花蓮慈濟與東臺灣醫療特色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於 11 月 20 日下午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師生分享新作《 #醫療希望在花蓮》。他推崇吳麥斯校長全力發展人文、創新與卓越等三大治校理念,也具體分享慈濟經驗...
20/11/2025

北醫大育才卓越 林院長透過新書分享花蓮慈濟與東臺灣醫療特色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於 11 月 20 日下午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師生分享新作《 #醫療希望在花蓮》。他推崇吳麥斯校長全力發展人文、創新與卓越等三大治校理念,也具體分享慈濟經驗,包括在東臺灣如何靠著團隊與各院所合作,結合AI打造無圍牆醫院,逐步建構偏鄉醫療守護網;在院內以每年度6%的預算激勵創新研發;以及推動中西醫藥精準醫療……等,讓更多人了解東部醫療現況與成果。

林欣榮自2016年7月接任院長之後,面對西部都會區大型醫學中心快速發展,覺得花蓮慈濟不能偏安花蓮,在證嚴上人、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及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的支持下,秉持證嚴上人所交付的任務「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為目標,與各團隊凝聚共識,落實在醫院經營上。

這本書以「醫療希望在花蓮」為目標,談到全院同仁的努力,包括推動急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智慧醫療應用、在偏鄉展開全人醫療整合計畫的經驗,以及災難醫療應變體系的完善等多項醫療升級。10年來,面對地震、颱風等天災、人口老化與人才難覓等風險因子,東部醫療體系需要更多的合作,林院長認為,醫學教育也扮演關鍵角色,他很高興有機會與北醫大的醫學生分享,希望幫助年輕醫師在養成的過程,看見偏鄉醫療的深度價值。

無論是在2025全球Top 2%頂尖科學家排名、THE影響力排名、未來科技獎都可看到北醫大體系亮眼的成績。林欣榮院長推崇北醫大在歷任校長帶領下,在醫學教育與研究展現卓越實力,也深刻感受到現任吳校長全力發展人文、創新、卓越三大治校理念,以及加速數位轉型、落實價值醫療、建立人才友善環境、奠基永續發展等經營校務的方向,與花蓮慈濟醫院的重點發展相似。

林欣榮院長談到花蓮慈濟中西醫合療特色、中草藥研究成果,在精準中西醫藥治療罕病、難症上,他以罹患慢性進行性腎上腺脊髓神經病型的罕病青年涂先生的故事,去年3月到花蓮就醫時,是胸部以下無知覺的臥床病人,經以基因體檢測找出致病相關基因,透過AI比對,找出可以提高代償基因表現量及強化的中草藥陳皮等,再加上針灸及客製化復健療程,在今年6月跨出重生第一步,並在7月19日可以自己站立。

林院長也分享他與神經外科團隊在幹細胞療法治療巴金森氏症與腦中風的研究成果,以及與韓鴻志教授、邱紫文教授等人率研發團隊自2001年開始投入研究。發現當歸萃取物成分可以治療癌症,後續合成出單一小分子活性多標靶藥物用於對抗惡性腦膠質瘤細胞;結合緩釋錠片,製造出產品Cerebraca® Wafer。2024年3月,完成Phase IIa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目前計畫在美國5家醫學中心進行phaseⅡb /Ⅲ臨床試驗。這是完全由臺灣本土研究團隊開發的惡性腦瘤標靶新藥。

林欣榮院長強調,「醫療希望在花蓮」是花蓮慈濟醫院全院同仁努力的成果,且是未來不斷向前推進的目標。林欣榮院長指出,近10年來,已獲得15項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累計獲得1金、2銀、3銅及52標章,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同仁以「病人為中心」的用心、創新與實踐。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表示,透過林院長的分享,才知道在西部許多沒有辦法解決的醫療問題,病人都會去東部找林院長團隊。花蓮慈濟醫院不僅僅幫忙偏鄉的病人,推動「論人計酬」其實就是「論人計健康」,更是非常前瞻性的設計,經過這次新書分享對過去不甚了解的事豁然開朗,也對花蓮慈濟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更清楚。

花蓮慈濟醫院積極鼓勵年輕醫師標竿學習,不僅在臺灣,也到美日等國家學習先進醫術;支持年輕醫師引進新術式,幫助有需要的病人,同時也能自我提升精進,這些成果也將在12月的臺灣醫療科技展上分享。林院長推崇北醫大為臺灣醫界培育人才的貢獻,感恩博太生技醫藥徐宜生董事長贈書給學生,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到東部,守護花蓮、臺東鄉親的生命與健康。

【世界抗生素認知週|「健康巴士快上車,甩開抗藥危機」展覽】💬 以教育與行動守護健康,花蓮慈濟領航東台灣抗藥性防治抗生素抗藥性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為響應WHO「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花蓮慈濟醫院於 11月17日至...
17/11/2025

【世界抗生素認知週|「健康巴士快上車,甩開抗藥危機」展覽】
💬 以教育與行動守護健康,花蓮慈濟領航東台灣抗藥性防治
抗生素抗藥性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為響應WHO「世界抗生素認知週」,花蓮慈濟醫院於 11月17日至11月21日 舉辦「健康巴士快上車🚌,甩開抗藥危機」展覽活動,邀請民眾透過互動與學習,強化對抗藥性議題與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知,共同守護彼此健康。

💬健康巴士快上車!一起甩開抗藥危機
本次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除了展覽外,也設有巴士駕駛互動裝置,讓民眾透過趣味衛教問答,一同上車「甩開抗藥性危機」。

花蓮慈濟醫院邀請您一起從日常開始,守護永續的健康未來!
歡迎大家 11/17 至 11/21 來到花蓮慈濟,一同參加展覽,瞭解抗藥菌危機🙌
✨落實「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購買、🚫「不」吃他人藥、🚫「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
✨養成「診間三問」──❓處方是否含抗生素、❓應該服用多久、❓使用時要注意什麼

✨【中西醫接力講堂  逆轉惡視力點亮靈魂之窗】✨現代人因使用3C,用眼過度加上壓力以及環境因素,靈魂之窗常常受到傷害。中醫主張「諸脈皆屬於目,目得氣血而能視」;眼科歸納出的各種眼部病變則與糖尿病及血糖控制、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花蓮慈濟醫院...
16/11/2025

✨【中西醫接力講堂 逆轉惡視力點亮靈魂之窗】✨

現代人因使用3C,用眼過度加上壓力以及環境因素,靈魂之窗常常受到傷害。中醫主張「諸脈皆屬於目,目得氣血而能視」;眼科歸納出的各種眼部病變則與糖尿病及血糖控制、血管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花蓮慈濟醫院16日特別請眼科醫師與中醫師中西雙向教民眾如何善待雙眼,逆轉被偷走的珍貴視力,延長靈魂之窗使用期限。

視力提早退化是現代人普遍遭遇的文明病,花蓮慈濟醫院16日舉辦健康講座「中西醫合療,逆轉惡視力」,由慈濟醫院眼科吳尚晏醫師先開講「無聲的視力小偷」,一開場就揭示,花東地區導致視障主要的前幾名為白內障、老年性黃斑部退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

#白內障
的成因很多,包括年齡因素、高度近視、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微波輻射和眼部外傷、遺傳基因等等。除了積極保養預防之外,水晶體開始混濁之後,唯一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開刀更換人工水晶體。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較常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族群,為老年族群失明的主因,其中80%屬於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一開始都是乾性,病況通常較為穩定;但病變久了,就有10%-15%惡化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可能,使得視力快速消退。患者多數初期無感,但中心視力會慢慢衰退,看東西時可能會發現影像模糊、扭曲變形或固定看見中心黑影,造成難以閱讀、開車、使用手機和辨識人臉,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導致失明。

吳尚晏醫師表示,要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或預防惡化,攝取抗氧化物維生素 C、E、鋅及胡蘿蔔素,包括葉黃素含量多的綠色蔬菜、使用陽傘、太陽眼鏡或帽子隔絕紫外線傷害,戒菸及減少菸害暴露非常重要,並減少在20公分內使用有大量藍光的LED或3C產品。

一旦罹患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治療也從1990年代前的雷射治療,2000年代前的光動力療法,發展到現在抗血管新生藥物,以藥物抑制新生血管滲漏,避免視網膜積液導致視力喪失。

吳尚晏醫師強調,糖尿病與許多眼部疾病息息相關,「 #血糖控制」是避免或延遲視力喪失最重要的關鍵。除了黃斑部病變之外,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視網膜病變的危險性愈高。患病十年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機率會產生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有十五年以上者則提升至百分之八十,機率相當高。其中因異常血管增生長成疤瘢組織的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形成視網膜剝離,也有可能變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會造成嚴重的視力喪失。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可以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球內出血,或於玻璃體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以及手術治療。但嚴格控制血糖,預防高血壓及高血脂,定期做眼底檢查仍是預防視網膜病變最重要的工作。

糖尿病也會引起青光眼; #青光眼
是各種因素混合引起,其中眼壓過高是主要危險因子,造成視神經損壞,而青光眼病程的惡化不可回復,越早診斷治療維持視力的時間越長,若到後期重要功能受損,視野已經’相當侷限,屆時再介入治療甚至會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吳尚晏醫師特別提醒,青光眼早期沒有症狀,雖然年紀大青光眼的罹患率較高,但人人都可能罹患青光眼。青光眼無法治癒,且視力無法恢復,盡量及早治療,可望減低眼壓並延緩疾病進展。研究也證實抽菸可能提高罹患青光眼的風險,因此戒菸並避免過長時間注視手機,是首要之務。

緊接著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針灸科主任林郁甯醫師主講如何用中醫治療對抗「惡視力」。

林郁甯醫師說,自己在實習期間時,眼科醫師曾告訴他,眼科是唯一不用切開身體就能看到人體動脈的醫師,讓他相當震撼。因為一個人的身體變化,都會在眼底一覽無遺,眼睛也是最後症狀顯現之處。他也指出,眼睛是一個人的靈魂之窗,黃帝內經說:「 #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目為心之外竅」,眼睛的部位與臟腑作了配對,所以一個人的眼睛反映一個人的健康,他在看診時看到病人眼神亮,都會有信心一定能治癒。

林郁甯說,全身的經絡與五臟六腑緊緊相繫,經絡幾乎都會行經雙眼,即是所謂的「諸脈皆屬於目,目得氣血而能視」。經絡以「氣血」運行,「氣」代表著能量,有推動、溫煦、防禦和固攝的作用,「血」則代表著傳導、營養和滋潤、神志活動的基礎。因此維持身體經絡運行,讓身體健康就是明目之道。

他也創出口訣「一站、二動、三按、四推、五拍和六敷」讓大家平常就能保養身體與眼睛健康;第一步「站」就是讓身體脊椎挺直,每天靠牆站立,先將身體擺正,五臟六腑自然也能歸正運行。二動則是以「米字」的筆畫順序轉動脖子,也是讓頸椎校正的居家運動。

第三的「按」到第六步「敷」,都在穴道上作用。例如以手或小工具按壓耳垂後頸部的翳風穴、後頸部連接枕骨處的風池穴、眉頭的攢竹穴、雙眉尾的絲竹空穴,平常也可以多按壓大拇指第一節關節周圍,上有鳳眼、明眼、大骨空穴,都是明眼穴位,平常用食指關節推動眼眶周圍,雙手摩擦熱敷眼部。

林郁甯也提出幾個個案分享,以中西醫合療照顧眼部健康。林主任以此強調,古人的智慧已經告訴大家:「目之害者起於微,睛之損者由於漸,欲無其患,防制其微。」任何疾病都是起於微小,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均與眼睛息息相關,若想要眼睛視力好,首先得要身體好。平常照顧健康也可以從微小開始,循序漸進,也可以逆轉惡勢力,讓靈魂之窗長長久久。

腰痛竟是  #脊椎 長  #痛風石 🔎 花蓮慈院脊椎微創手術解痛  49歲居住於臺東的張先生,過去一年多飽受腰痛與右腳麻痛困擾,尤其夜晚常痛到睡不著,隨著疼痛逐漸加劇,張先生從臺東被轉介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花蓮慈院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診...
13/11/2025

腰痛竟是 #脊椎 長 #痛風石 🔎 
花蓮慈院脊椎微創手術解痛

  49歲居住於臺東的張先生,過去一年多飽受腰痛與右腳麻痛困擾,尤其夜晚常痛到睡不著,隨著疼痛逐漸加劇,張先生從臺東被轉介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花蓮慈院神經脊椎微創外科主任洪祥益診斷,張先生有第五節 #腰椎椎弓骨折合併脊椎解離 的問題,在進行脊椎微創手術治療過程中,發現張先生的脊椎關節內竟布滿「痛風石」,這正是造成異常劇痛的原因。

  張先生回憶,一年多前開始出現腰痛與腳麻情形,「有時痛、有時不痛,但常常半夜三、四點會痛醒,根本睡不好。」原以為只是工作疲勞所致,直到疼痛越來越明顯、無法繼續忍受,甚至影響日常活動。一直到轉介到花蓮慈院,經過醫療團隊手術治療後,術後疼痛明顯緩解,右腳麻痛大幅改善,當天即可下床行走,讓張先生直呼:「找對醫生了!」

  影像檢查顯示,張先生的第五節腰椎椎弓骨折合併脊椎解離。洪祥益主任表示,這類病人多半表現為腰痠背痛、久坐久站困難,通常可先藥物治療觀察,但相較於其他類似問題的病人,張先生疼痛異常明顯,手術中發現脊椎關節內長滿痛風石,這些痛風石如白色黏稠物般,附著在神經與關節縫隙間,若不清乾淨,就會持續引發神經發炎與疼痛,甚至比坐骨神經痛更強烈。團隊透過顯微鏡,在不傷及神經的情況下,仔細將痛風石刮除清理,再以微創固定融合手術完成治療。

  手術後,張先生開心表示:「原本以為要和腰痛共處一輩子,沒想到手術後就不痛了!」他感恩洪醫師及團隊的專業與細心,讓他不僅擺脫長期疼痛,也能再次安心睡好覺、恢復日常活動。

  洪祥益主任提醒,許多民眾以為痛風只會影響手腳關節,其實「只要有關節的地方,都可能生成痛風石」,脊椎也不例外。洪祥益主任表示,臨床經驗發現花東地區民眾痛風比例偏高,有可能是地理環境與飲食文化的影響,飲食中常攝取海鮮、甲殼類食物,每年都能遇到在脊椎手術中意外發現痛風石的個案。

  他呼籲,若為長期痛風患者,更要定期追蹤尿酸值,並與內科醫師討論藥物控制與飲食調整,避免痛風石沉積於關節造成發炎或壓迫神經,導致無法忍受的神經痛。洪祥益醫師也說,只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並對症治療,就能重拾健康與笑容。

因鳳凰颱風來襲,配合花蓮縣府宣告11/11(二)停班停課:👉本院11/11開設「 #颱風部分門診」(請參考下方連結)https://hlm.tzuchi.com.tw/home/index.php/news/news/log-urgent/...
10/11/2025

因鳳凰颱風來襲,配合花蓮縣府宣告11/11(二)停班停課:

👉本院11/11開設「 #颱風部分門診」(請參考下方連結)
https://hlm.tzuchi.com.tw/home/index.php/news/news/log-urgent/1111typhoon

1.夜間門診全面停診
2.急診、住院、手術正常服務
3.各項檢查室服務,已排定之檢查如果因颱風取消者,請於恢復正常門診時與檢查單上之單位重新安排檢查日期。
4.因受颱風影響當日停診者,已預約之門診掛號將自動取消,不另行通知。

請就醫民眾注意路況安全!

👉四手聯彈   內視鏡經鼻經蝶竇腦瘤清除術🔎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必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往往造成病人很大的創傷,復原期既長又外貌受損。花蓮慈院以跨科內視鏡操刀,穿過自然孔道直抵顱底取瘤,病人外表無傷,復原期大幅縮短,讓腦瘤手術從以前的...
10/11/2025

👉四手聯彈 內視鏡經鼻經蝶竇腦瘤清除術🔎

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必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往往造成病人很大的創傷,復原期既長又外貌受損。花蓮慈院以跨科內視鏡操刀,穿過自然孔道直抵顱底取瘤,病人外表無傷,復原期大幅縮短,讓腦瘤手術從以前的大傷口小範圍清瘤,進階成小傷口大範圍清除術,這項仰賴醫術與團隊合作嘉惠病人的微創術式,已在東台灣完成超過三十例。

花蓮慈濟醫院10日舉辦「四手聯彈:經鼻經蝶竇腦瘤清除術」成果發表,林欣榮院長以身為腦神經外科專家的身分來見證腦部微創術式的先進,並恭喜病人重獲健康。陳培榕副院長也是慈濟醫院啟業不久即到東台灣服務的耳鼻喉科開拓者,他說,30幾年前要進行腦下垂體手術都是非常困難的術式,要開大刀掀頭皮與臉皮,後來演變成顯微鏡手術,直到現在的內視鏡微創,其實非常不容易,他也親身見證醫療科技的進步。

六十八歲的阿琴姊,半年前開始覺得步態不穩,走路直往前傾,並且人變得遲鈍,似有失智的症狀。家人警覺到異狀,帶阿琴姊到她長期看診的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林聖皇醫師門診,林醫師安排檢查後,赫然發現她的腦部在靠近顱底有一顆腫瘤,迅速會診神經外科。

醫師診斷確認腦瘤為腦膜瘤,位置靠近顱底,在鼻腔正中心上方,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跨科團隊合作「聯合顱底內視鏡手術」,阿琴姊術後,步態就回穩,神智和語言能力也迅速恢復,已經恢復以往的健康狀態。

神經外科蔡昇宗主任說,阿琴姊的腦膜瘤直徑大約三公分,並不算大,但位置剛好堵在腦脊髓液的循環路線上,就像山上一顆大石頭掉下來堵住了水路,水流不出去,就開始產生堰塞湖,阿琴姊的腦脊髓液沒辦法循環,腦室開始積水,就產生水腦現象,因而產生失智和動作不穩的狀態。

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神經外科醫師先將臉部皮膚剝下,再切開顱骨,進入腦部完成手術後,蓋上頭蓋骨再覆回臉皮後縫合,病人的頭骨和面部都有大傷口,術後平均要住院十天以上。

神經外科後來發展出顯微鏡手術處理靠近顱底的腦下垂體瘤,將鏡頭靠近鼻孔附近的鼻中膈,聚焦深處的病灶,顯微鏡手術由自然孔洞進入,雖減少傷口,缺點是醫師必須隔著一定距離操作器械,視野受限,超過視野之外的腦瘤外側無法清除乾淨。

內視鏡手術又更進一步,可以直達顱底深處的病灶現場直接拆彈,包括腦下垂體瘤以及靠近顱底的腦膜瘤,都可以利用這種術式將腫瘤清除得更徹底。

聯合內視鏡拆彈手術由耳鼻喉科主任周昱甫醫師「掌鏡」先行,他須先沿途將鼻腔黏膜一塊一塊地掀起,開出順暢孔道,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進入隔間如迷宮般的鼻竇,必須藉由醫師豐富的經驗輔以導航定位系統成功通過,接著再穿過蝶竇深入顱底。而蝶竇和顱底周圍鄰近視神經、頸動脈以及腦膜,操作醫師必須相當了解解剖構造,才能避免傷及重要神經與血管,並同時整理出可以容納雙科內視鏡操作的空間。

緊接著由神經外科進場,蔡昇宗主任進行一邊拆彈一邊止血的任務。這也是最考驗團隊默契的四手聯彈時刻。周昱甫醫師依據蔡昇宗醫師手術進度和空間變化,隨時調整內視鏡角度,讓蔡昇宗醫師可以有更好的視野操作。腦下垂體瘤如果凍質地柔軟,較輕易吸出及刮除;腦膜瘤則是質地堅硬的腫瘤,腫瘤組織外更有硬殼保護,考驗著醫師的專注力和耐力。

為了保護血管神經密布的腦部組織,神經外科醫師必須以超音波刀小區域的震碎,再小部分逐步取出,腫瘤內部組織都完整清除後,還須剝下堅硬的腫瘤外殼。為免傷及柔軟的腦部,神經外科最後必須沿著與腦組織與腦膜瘤銜接處,一步步小心將硬殼剝離。

當腦瘤都順利剝除,最後關鍵的關門時刻,再由耳鼻喉科醫師上場主刀;原本在顱底為手術打開的門窗可能已變形,醫師要負責重新整修或砌回一道牆保護大腦,並將開路時取下的鼻腔黏膜皮瓣,如鋪草皮般重新種回,做好水土保持,若沒有做好關門收尾,可能會造成腦脊髓液外漏、或是細菌侵入大腦,都容易造成併發症而功虧一簣。

這樣精密的微創手術,仰賴醫師純熟的技術與團隊默契,在台灣可以執行這項術式的醫院相當有限。蔡昇宗主任說,內視鏡手術其實比傳統手術更耗費時間,必須連續七、八個小時專注的在細部剝除腫瘤,考驗著醫療團隊雙方的默契、技術與耐心。但由兩位醫師合作,可以更完整讓手術完成度高,過程更細膩;而能將原本必須切開頭骨和臉皮的大刀濃縮成一小孔的微創,大幅減少病人的傷害和痛苦指數。

周昱甫主任表示,耳鼻喉科醫師通過鼻孔通道或是耳道,都可以協助進行顱底的腦部腫瘤手術,包括腦下垂體瘤、聽神經瘤等微創的治療,也讓復原更快速好幾倍,情況順利的話甚至術後四天就能出院,醫療品質大幅提升。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在東部進行聯合內視鏡手術,已經成功完成腦下垂體瘤與腦膜瘤超過30例。阿琴姊說,自己是從慈濟啟業後就從台北回到花蓮慈濟看診至今,很感謝慈濟醫院的團隊,甚至自己當時昏昏沉沉,都不知道有這麼多醫師在手術時默默幫助自己,手術後記憶力和行動力慢慢恢復,真的覺得東部有這麼好的醫院和技術,讓自己可以獲得治療,真心非常感恩。 #
#微創手術
#腦瘤清除術

《醫療希望在花蓮》記錄林欣榮院長與同仁的用心、創新與實踐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40年,院長林欣榮回花蓮也邁入第10年,11月8日在臺北市舉辦《醫療希望在花蓮》新書發表會。全書敘述林院長帶領全院同仁將證嚴法師交付的「品質提升.人才培育」任務,落...
09/11/2025

《醫療希望在花蓮》記錄林欣榮院長與同仁的用心、創新與實踐
  花蓮慈濟醫院啟業40年,院長林欣榮回花蓮也邁入第10年,11月8日在臺北市舉辦《醫療希望在花蓮》新書發表會。全書敘述林院長帶領全院同仁將證嚴法師交付的「品質提升.人才培育」任務,落實在醫院經營;推動精準中草藥、中西醫合療與研究,導人人工智慧,實現「無圍牆醫院」;每年度以6%的預算,獎勵創新研發;與政府政策結合,攜手花東醫療院所,照護偏遠鄉親,提升平均餘命,逐步邁入全人照護。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自2016年7月接任院長之後,面對西部,特別是都會區大型醫學中心快速發展,覺得花蓮慈濟不能偏安花蓮,在證嚴上人、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及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的支持下,與院長室團隊及各科室主管凝聚共識後,積極延攬人才,找尋資源汰舊、添購新設備,為花蓮慈濟第四個十年擘劃發展方向與經營亮點。
  近十年來,花蓮慈濟醫院經歷二次醫學中心評鑑,面臨世紀瘟疫「Con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帶領同仁走過最艱鉅的抗疫歲月,更在中草藥研究上,以證嚴上人的開示指引,這些年來已技轉生產淨斯本草系列場品10多種,希望幫助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輕鬆養生。
  在《醫療希望在花蓮》新書發表會上,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慈濟林碧玉副總,立法院前院長、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董事長王金平,衛生福利部部長石崇良,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中央研究院院長林昭庚教授,以及考試院前院長黃榮村等人致詞推薦林院長在經營醫院的同時,致力於推動創新研發、中西醫合療的創舉與成果。
  證嚴上人也透過影片開示,花蓮是慈濟發祥地,是一個永恆的好地方。他認為,醫療如果設計好、做得好,教育就會更有希望,因為有教育才真有希望。慈濟在申請蓋醫院時,就是期待朝中西合併方向發展。慈濟的精神不要只是朝熱門的去走,要守舊創新,中醫還有很多值得去研究。證嚴上人感恩在花蓮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白衣大士(護理)、醫王菩薩(醫生)」、同仁,以及志工,一起用真誠的愛來付出,用生命為利益人群而付出,真的很不簡單,辛苦但不會喊苦,化辛苦成為幸福,這樣的人生很有價值。

  從證嚴法師發起建院,即投入其中的林碧玉副總,感恩林院長及每一位同仁在各專業領域的突出表現,形塑出重點連連、金獎不斷的後山慈濟醫院。而金獎僅是得世間獎,最最重要是人人努力,為人為己開出一條「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之菩提大道,這才是無上的珍饈與瑰寶。
  林欣榮院長指出,《醫療希望在花蓮》的創新醫路不是他個人的故事,是全院同仁打拚的成果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與目標。慈濟醫院緣起證嚴上人在濟貧過程感受到「貧病相依」的困境,開始先設義診所,再發起興建醫院。1986年8月,基金會20周年時,花蓮慈濟醫院啟業,第一個創舉就是推動住院不收保證金。同年12月8日,行政院衛生署通函各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自翌年元月起「住院毋須繳納保證金」。
  因為有證嚴上人,慈濟醫護行政團隊在花蓮匯聚成守護東部的力量,林欣榮院院長指出,他在10年前接任院長,不僅肩負師父交付的任務「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的任務,他也發願要讓世界看見花蓮慈濟醫院,他鼓勵同仁不只在東部、在臺灣參加慈濟人醫會義診,更把握因緣追隨慈濟基金會慈善的腳步,參加海外義診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提升臨床照護的品質,林欣榮院長更依照證嚴上人開示,延攬中醫人才何宗融副院長等人,推動中西醫合療;邀請黃志揚副院長團隊投入花蓮慈濟各項研究,包括中草藥。在新冠肺炎疫情,研發淨斯本草飲等提升免疫力飲品,分享給前線防疫人員及海外朋友。去年,蕭美琴副總統訪視臺灣醫療科技展到花慈展位,仍很肯定花蓮慈濟在花東的努力與付出,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在美國,慈濟研發中草藥給她很多的幫助。
  林欣榮院長與韓鴻志教授、邱紫文教授等人率研發團隊自2001年開始投入研究。發現當歸萃取物成分可以治療癌症,後續合成出單一小分子活性多標靶藥物用於對抗惡性腦膠質瘤細胞;結合緩釋錠片,製造出產品Cerebraca® Wafer。2024年3月,完成Phase IIa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目前計畫在美國5家醫學中心進行phaseⅡb /Ⅲ臨床試驗。這是完全由臺灣本土研究團隊開發的惡性腦瘤標靶新藥。
  在人才培育上,他不僅支持年輕醫師引進新術式,也用行動鼓勵年輕人投身研究。神經外科團隊自2021年引進的脊髓電刺激,幫助脊髓損傷病友站起來,更結合物理治療團隊、中醫,針對傷友設計復健課程,步步踏實的改變現況。輕症者提升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重症者有多位已回歸職場,展開新生活,甚至擔任個案管理師,幫助傷友。
  林院長指出,2018年起,承接衛福部「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技術,整合成最新的智慧醫療照護科技,從進駐花蓮縣秀林鄉偏遠地區開始,推動家庭健康戶口名簿歸戶,已完成花蓮、臺東、苗栗及南投4縣60個鄉鎮市,共完成441,649戶,合計1,060,449人,涵蓋全臺灣人口4.53%,其中原住民180,300人,涵蓋率30.16%。
  因有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計畫奠立基礎,2022年,更以融合推動健保署IDS十多年的經驗,承辦臺灣唯一的健保署山地鄉「全人醫療整合計畫」,結合專業醫療與資通訊科技的智慧AI應用,成功轉型成「預防及醫療並重」。林欣榮院長指出,今年已進入第二期,同時全臺有7家也開始執行。
  「醫療希望在花蓮」是花蓮慈濟全院同仁努力的成果,且是不斷向前推進的目標。林欣榮院長指出,近十年來,花蓮慈濟醫院已獲得15項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在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累計獲得1金、2銀、3銅及52標章,在這本書可以看到同仁以「病人為中心」的用心、創新與實踐,期許團隊攜手持續為花蓮慈院的未來踏實前進。 #

 #電子處方箋 助偏鄉醫療數位轉型🏆🏆 花蓮慈院與慈大產學合作獲金獎與研究創新獎   「 #2025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由財團法人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及台灣醫院協會共同舉行,在11月7日頒獎典禮上,花蓮...
08/11/2025

#電子處方箋 助偏鄉醫療數位轉型🏆🏆 
花蓮慈院與慈大產學合作獲金獎與研究創新獎

  「 #2025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由財團法人台灣醫務管理學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及台灣醫院協會共同舉行,在11月7日頒獎典禮上,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大學3篇產學合作論文從全國780篇論文中脫穎而出,榮獲2025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2項 #口頭發表金獎、1項 #研究創新獎 等殊榮。

  2024年中央健康保險署委由花蓮慈院主責,創全台之先進行電子處方箋試辦計畫,邀請花蓮縣各層級醫院、診所、藥局(包含山地、偏鄉地區)共同參與,電子處方箋所有的資訊與運作都濃縮呈現在QRcode,民眾可於醫院或社區藥局出示領藥,不用再擔心遺失處方箋而無法領藥。

  「偏鄉醫療數位轉型:電子處方箋試辦應用與效益評估」,不僅拿下智慧醫院與數位轉型領域的最高榮譽「口頭發表金獎」,同時也得到「研究創新獎」。研究團隊在副院長陳星助的帶領下,由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專員褚惠瑛、人工智慧發展中心高專王志傑、企劃室組長黃雅君,及慈濟大學永續管理學院副院長蔡宗宏,針對系統設計、資訊安全、使用者接受度及政策環境等進行多面向探討,研究2024年8月21日至2025年3月20日期間,花蓮縣6家醫療院所、11家藥局進行電子處方箋試辦,驗證偏鄉醫療場域中數位轉型的可行性與效益。

  醫事室專員褚惠瑛表示,研究採用全球公認的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資料交換標準,結合「三卡雙重認證」機制,確保跨機構資訊傳輸安全與即時。民眾看診後可透過健保快譯通或院內APP取得加密QR Code處方資訊,經雙重驗證後即可於院內或鄰近藥局完成領藥,實現就醫流程全面數位化。

  研究結果顯示,電子處方箋讓藥師作業時間由每人次2分鐘縮短至30秒,提升臨床效率,並有效降低重複領藥與過期處方的風險。試辦期間共完成17家醫療院所及藥局電子處方調劑作業,系統穩定、安全且相容性高。

  研究團隊進一步估算,全台灣一年門診約開出3.6億張紙本處方箋,若全面電子化,預估每年可減少相當於73棟台北101大樓高度的紙張使用量,符合處方箋電子化在環境永續(ESG)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副主任張菁育說,回收10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100%,結果顯示,在「服務品質」、「使用意圖」與「信任」三大構面中皆獲高度評價,受訪者普遍肯定電子處方箋能減少人為錯誤、提升用藥安全,並表示願意持續使用與推薦之外,並透過多場產官學座談會與全國標竿學習會議,彙整專家意見,蒐集關鍵建議,為系統最佳化及政策落地提供寶貴依據。

  陳星助副院長表示,這份研究提供健保署分階段推動策略,涵蓋技術升級、法規調整、推廣模式、教育訓練及激勵機制,逐步推廣全國電子處方普及化,提高整體對醫療體系與資訊系統的信任度,實現無縫接軌的數位化就醫流程,達成數位醫療公平與健康平權之願景。

  另一篇,與慈大合作的論文「探究電子處方系統實施成效之影響因素-以醫事人員為觀點」,以東台灣花蓮縣醫院、藥局之醫事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電子處方系統初次實施經驗及其成效的潛在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醫藥可近性、數位健康服務品質、數位信任皆顯著正向影響使用者滿意度,獲得健保變革與醫管創新領域的最高榮譽「口頭發表金獎」。

  蔡宗宏教授說,電子處方箋計畫結束不到半年,立刻完成論文分析,剖析數位轉型的具體成果,與未來提升方向,達到產官學合作的最佳效益,也更符合提升台灣醫療現況的最佳佐證。

  除外,花蓮慈院也積極響應參與盛會,其中醫事室、人工智慧發展中心、總務室、人力資源室等團隊一共有4篇獲得卓越研究發表獎,與慈大產學合作共有2篇獲得卓越研究發表獎;同時,護理部、醫事室、人資室、職安室、總務室等展現東部醫療團隊在醫療品質、智慧照護、創新應用、環境永續與人文關懷上的成果,共有8篇海報獲得錄取佳績。

💪📱 低頭族不可不知的頸椎退化!長時間滑手機、看平板,你的頸椎正在「超時加班」嗎?花蓮慈濟醫院邀請您一起關心頸椎健康,從中西醫雙管齊下,學習正確保養方法,遠離痠痛與退化困擾。📅 時間|2025年11月23日(日)9:30–11:30📍 地點...
05/11/2025

💪📱 低頭族不可不知的頸椎退化!
長時間滑手機、看平板,你的頸椎正在「超時加班」嗎?
花蓮慈濟醫院邀請您一起關心頸椎健康,
從中西醫雙管齊下,學習正確保養方法,遠離痠痛與退化困擾。

📅 時間|2025年11月23日(日)9:30–11:30
📍 地點|花蓮慈濟醫院 協力講堂
💰 費用|免費參加
🌐 報名方式|網路報名 👉 https://forms.gle/SbuAcgsSkfwmmrtVA
(名額有限,敬請及早預約)

🩺 講座主題一|自在人生健康頸椎
講者:陳顥文 醫師/骨科部

🌿 講座主題二|固本護頸腰 拒當「頂叩叩」
講者:沈炫樞 醫師/中醫部傷科主任

讓專業醫師帶您從不同角度認識頸椎,
學會舒緩、保養與強健的方法,
讓身體更靈活,生活更自在 🌸

#花蓮慈濟醫院 #健康講座 #中西醫合療 #低頭族保健 #頸椎退化 #健康生活 #慈濟人文

Address

中央路三段707號
Hualien City
97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花蓮慈濟醫院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花蓮慈濟醫院: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