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醫師 黃志偉

博士醫師 黃志偉 我有兩個診間:一,是治癒牙口;二,是安放身心。
愛好研究的我,在嚴謹的科學之外,看見心靈對健康的深刻影響。
『志行合醫』便是為療癒而創立的:致力於連結理性與感性、醫學與心靈。
在這裡,透過“身心洞察”的文章和“感受互動”的講座,
邀請您一同踏上這趟知行合一的旅程~
找回完整的自己!

【為什麼你該「練習吵架」?— 壓抑,是關係的慢性病】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常被教導"忍一時風平浪靜"。在關係中,我們也常選擇"壓抑",以為這就是體貼與成熟。但如果在牙科治療來比喻:“壓抑”,就像牙痛都只吃止痛藥,卻不願面對牙齒的根源問題。暫時不...
12/11/2025

【為什麼你該「練習吵架」?— 壓抑,是關係的慢性病】

在華人社會裡,我們常被教導"忍一時風平浪靜"。在關係中,我們也常選擇"壓抑",以為這就是體貼與成熟。

但如果在牙科治療來比喻:“壓抑”,就像牙痛都只吃止痛藥,卻不願面對牙齒的根源問題。暫時不痛就以為問題消失了,其實它正在發炎潰爛!

我在講座中分享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一項長達32年的研究: 那些習慣「壓抑情緒、不吵架」的夫妻,長期死亡率高達50%; 反而是那些會「積極溝通」的夫妻,死亡率顯著較低(約25%)。

這不是鼓勵大家惡言相向,而是證實了「情緒的真實流動」 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我過去也是個"迴避型"的人,以為不吵架就是和平...但長期下來除了心理壓力影響生理健康外,還被老婆覺得:「為什麼你都不講話?」 這時候的壓抑,反而成了另一種冷暴力,讓關係更加疏遠...

後來我才明白,吵架,是為了「連結感受」,而不是為了「分出對錯」。

當伴侶"觸發"你時,那個不舒服的感受(憤怒、委屈、失望...)都是真實的。如果我們只是壓抑它,它就會變成潛意識,未來只會以更扭曲的形式爆炸!

所以,有段時間我開始“練習吵架”~練習在不舒服的當下,笨拙地表達我的感受,而不是習慣性地逃避或講道理;當然,也要練習如何“收尾”,讓彼此都能好好得到禮物。

練習吵架,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不再壓抑,為了讓真實的自己被看見。

你是否也常在關係中選擇壓抑呢?

#親密關係 #志行合醫 #情緒流動 #健康吵架 #真誠溝通 #減少壓抑 #情緒成年

【你的關係卡關了嗎?談談「幻滅階段」與「改變對方」的陷阱】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將我們的關係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與「啟示」。「月暈階段」 就像蜜月期,我們愛上的是自己投射的完美形象。然而,當生活回歸現實,這個完美形象...
07/11/2025

【你的關係卡關了嗎?談談「幻滅階段」與「改變對方」的陷阱】

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將我們的關係分為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與「啟示」。

「月暈階段」 就像蜜月期,我們愛上的是自己投射的完美形象。然而,當生活回歸現實,這個完美形象必然會“幻滅”,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

這就是「幻滅階段」。這是絕大多數衝突的爆發點。

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發現「你跟我想的不一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試圖“改變對方”,希望對方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模樣。

這背後,其實是一種“控制”。

我在講座中分享:我與女兒在深夜的衝突。當她因為課業壓力而晚睡,違背了我「早睡才健康」的信念時,我難得地忍不住板起臉孔...

那個當下,其實我正陷入了「幻滅階段」的控制模式~我希望她按照「我理想中」的樣子,卻忽略了她沒表現出來的掙扎,只看見我的“期待”落空了。
(而這樣的期待,除了是因為擔心孩子的健康,更潛在性的壓力是我從小到大被爸爸“嚴格要求早睡”的記憶痕跡!)

很多人在伴侶關係裡的「幻滅階段」常會選擇「放棄」,只覺得自己「找錯人了」 或「沒辦法了」...但這只是停止了溝通,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甚至換了對象還會發現更加糟糕!

要如何跳出這個陷阱?

關鍵是進入第三階段:「內省」。 當衝突被「觸發」 時,試著把指責對方的手指收回來,問自己:

「我為什麼這麼生氣?這個抱怨背後,我真正的『期待』是什麼?」 「這個場景,是否『觸發』了我過去的某個舊傷口?」

當我們開始向內看,才有機會從「幻滅」走向真正的「和解」。

下一場講座 (11/18 在聽會館),我們將更深入探討這些「舊傷口」的根源。

#親密關係 #自行合一 #幻滅期 #關係四階段 #控制 #溝通 #內省 #看見自己

📝 昨天早上的講座回顧:【你的伴侶,是你「不」快樂的來源?】「親密關係II:實作篇」的書裡分享了一個看似衝擊的觀點:「你的伴侶並不是你快樂的來源,你的伴侶是你『不』快樂的來源。」別那麼快陷入悲觀~其實,作者是要我們深入了解:「伴侶就是一面鏡...
05/11/2025

📝 昨天早上的講座回顧:【你的伴侶,是你「不」快樂的來源?】

「親密關係II:實作篇」的書裡分享了一個看似衝擊的觀點:「你的伴侶並不是你快樂的來源,你的伴侶是你『不』快樂的來源。」

別那麼快陷入悲觀~其實,作者是要我們深入了解:「伴侶就是一面鏡子」。他們的存在,往往會精準地「觸發」 我們內心那些連自己都沒察覺、未被療癒的「舊傷口」。

書中也提到了關係的四個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許多人卡在第二階段「幻滅期」,因為期待落空,便拼命想「控制」或「改變對方」,這正是無盡衝突的根源。

昨天也讓大家真的實際練習,核心就是學習「情緒成年」。

先看見我們的抱怨(例如:你為什麼“總是”...)

試著往內看:我真正的“期待”是什麼?

而因為這個期待落空,讓我產生什麼樣的的“感受”?

當我們開始更多的理解自己、學習為自己的感受負責,懂的用「分享感受」取代「指責抱怨」時,才是走向成熟關係的關鍵。

謝謝大家的熱情參與和提問~11月的第二場在【聽會館】,很歡迎繼續深入探索!

#親密關係 #志行合醫 #情緒成年 #溝通 #講座分享 #看見自己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5/5】最終章🚀:整合身心的關鍵—學會「專注」與「靜心」!終於來到十月講座複習的最終篇章~前四篇,我們從「內耗」 談起,一路探討了如何「觀照」 我們固執的「理性框架」、透過「放鬆」 讓「感性情結」 得以「流動」,...
03/11/2025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5/5】最終章🚀:整合身心的關鍵—學會「專注」與「靜心」!

終於來到十月講座複習的最終篇章~

前四篇,我們從「內耗」 談起,一路探討了如何「觀照」 我們固執的「理性框架」、透過「放鬆」 讓「感性情結」 得以「流動」,並學習「打開感受」 來重新連結我們的身體。

今天,我們要談談如何將這一切“整合”起來,真正落實在生活中。這也是講座中提到的,從「放鬆」、「打開感受」 到「隨時觀照」 的完整循環。

要做到「隨時觀照」,其實需要高度的「專注」(Focus)。

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專注力很容易被手機和外界資訊打斷,就像講座中提到的,現在人的專注力可能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專注」是可以刻意訓練的!例如透過「打坐冥想」 或「觀呼吸」 等練習,都是在鍛鍊我們的心。

而「專注」與「放鬆」 最終會導向一個最重要的生活實踐,叫做「靜心」(Stillness)。

「靜心」並不是一件多麼嚴肅或遙不可及的事,它是一種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狀態。你不需要等到什麼良辰吉時,『靜心』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

走路的時候

運動的時候

吃東西的時候

甚至就在你每一次的呼吸之間

只要你願意帶著覺知,「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

總結這五篇複習:真正的內在“升級”與平衡,就是一趟從「放鬆」➡️「打開感受」➡️「持續觀照」的旅程。透過「專注」與「靜心」的日常練習,我們才能真正整合“理性大腦”與“內在感受”,拿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11月講座預告】

感謝大家這幾天跟著系列文章一起複習!理論與練習是需要相輔相成的。

就在明天早上 (11/4)!我們將在 高雄市圖書館文化中心分館 舉行11月的講座 囉!

這個月的主題,將延續上個月的『愛自己』,深入探討更實用的『親密關係』篇章。

當我們學會了觀照自己、平衡內在之後,又該如何將這份理解,運用在最貼近我們、也最容易引發情緒的『親密關係』中呢?

期待明天在現場見到大家,一起深入探索!

#大腦與內在 #理性與感受 #閱讀與音缽 #講座複習 #聽會館 #觀照 #專注 #靜心 #整合 #親密關係 #愛自己 #高雄講座 #文化中心

高雄市立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4/5】找回身體的指南針🧭:重新連結你的五感!前一篇,我們談到了“解開感性情結”的第一步在於學會身心「放鬆」🧘‍♀️,這樣才能讓卡住的情緒能量開始「流動」💧。那麼,當我們稍微放鬆下來,生命有了“空間”之後,下一步...
31/10/2025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4/5】找回身體的指南針🧭:重新連結你的五感!

前一篇,我們談到了“解開感性情結”的第一步在於學會身心「放鬆」🧘‍♀️,這樣才能讓卡住的情緒能量開始「流動」💧。那麼,當我們稍微放鬆下來,生命有了“空間”之後,下一步要做什麼才能讓自己持續“升級”呢?

答案是:重新「打開我們的感受」,找回與身體的連結。

講座中提到,我們的「感性腦」學習速度可是「理性腦」的好幾倍!就像學騎腳踏車🚲,光看書是學不會的,一定要親自去騎、去感受身體的平衡,甚至摔倒過(痛!),身體的“感受”才能真正幫你學會。

而所有的「感受」,都跟我們的「五感」以及「身體」緊密相連。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想當自己的醫生👨‍⚕️,必須先認識自己的身體。身體的感受,就是我們內在最直接、最真實的指南針🧭,指引我們身心平衡的方向。

然而,現代生活中,有太多東西在麻痺、甚至“偷走”我們的感受了!離不開的手機、越來越厲害的AI、更逼真的VR虛擬實境、過度氾濫的社群媒體... 我們越來越依賴外在的刺激和資訊,卻離自己身體真實的感覺越來越遠。

還有,你明明是累了,卻總是靠提神飲料撐過去、忽略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最後它只能一聲不響地用疾病來宣告,只能後悔莫及...

我自己就有深刻的體會:以前還沒開始學習與身體連結時,總覺得自己像超人一樣精力充沛,可以整天工作不覺得累。但當我重新“打開感受”後,反而更容易覺得累~剛開始還懷疑是自己體力變差了!

後來才發現是件好事~因為這代表我「終於知道自己累了」,終於開始聽懂身體的語言,接下來就是允許自己休息了。

所以,「放鬆」之後,我們要刻意地練習去「打開感受」,重新連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用心去感受身體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與需求。這個看似簡單的步驟,卻是找回內在平衡、達到真正身心健康的基礎磐石。

當我們學會放鬆,並重新打開與身體感受的連結後,最後一步,就是如何將這份覺知帶入日常生活中。下一篇最終章,我們將探討:如何在生活中隨時練習「觀照+放鬆」,整合所學,實現真正的改變。🚀

#大腦與內在 #理性與感受 #閱讀與音缽 #講座複習 #聽會館 #打開感受 #身心連結 #五感 #身體智慧 #內在指南針

【另一半總是不懂你?別讓愛,只剩下疲憊!💔】明明還相愛,為什麼相處這麼難? 一開口就吵架,還是陷入冷戰、無話可說? 如果你受夠了這種消耗彼此的循環,這場講座就是為你而開。而且更特別的是:我們不只「談」關係,更要「療癒」關係。這是一場獨特的『...
31/10/2025

【另一半總是不懂你?別讓愛,只剩下疲憊!💔】

明明還相愛,為什麼相處這麼難? 一開口就吵架,還是陷入冷戰、無話可說? 如果你受夠了這種消耗彼此的循環,這場講座就是為你而開。

而且更特別的是:我們不只「談」關係,更要「療癒」關係。

這是一場獨特的『知識 x 感受』體驗式講座:
🧠 理性拆解: 黃志偉博士 帶你讀懂《親密關係》,看清衝突背後的真正需求。
🔔 感性療癒: 由 龔珊慧療癒師透過音缽深度共振,釋放長久累積的緊繃與情緒。

「學會看見自己,才能真正連結彼此。」 這不只是聽課,這是一場關係的「重新調頻」。

🔥別再獨自苦撐,立即報名,給你們的關係一次深度療癒的機會!

2025.11.4(二)在高雄市圖書館文化中心分館
2025.11.18(二)在靠近新左營站的【聽會館】

🔸 黃志偉醫師 & 龔珊慧老師|身心靈譯者 × 音缽療癒師 × 生命旅伴 是一對攜手同行的夫妻,也是療癒與知識兼備的講師。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3/5】⛓️‍💥解開「感性情結」?先學會“放鬆”!前兩篇我們談了“內耗” 的來源,以及如何開始用『觀照』 來鬆動被「理性框架」 困住的大腦,讓內在得以“升級”。今天,我們要來面對另一個更深層、也更棘手的卡點:長期...
29/10/2025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3/5】⛓️‍💥解開「感性情結」?先學會“放鬆”!

前兩篇我們談了“內耗” 的來源,以及如何開始用『觀照』 來鬆動被「理性框架」 困住的大腦,讓內在得以“升級”。今天,我們要來面對另一個更深層、也更棘手的卡點:長期被壓抑的「感性」部分。

也就是那些所謂的“舊傷痛”和“情緒糾結”。

可能只是小時候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是一次做錯事被罵的經驗,這些看似微小的事件,都可能形成一個個卡住我們的「感性情結」。

更不用說有些人可能經歷過更嚴重的創傷,會成為深埋在潛意識裡的“印記”。

這些未被妥善梳理的情緒能量,就像一顆顆未爆彈,讓我們常常“情緒失調”,甚至引發許多莫名的健康問題!

就像我以前自己過度壓抑情緒、當個“濫好人”,最後反而是自己的身體出問題了 😭

那該怎麼辦呢?答案說來簡單卻很需要勇氣:要讓情緒有機會『流動』...

就像我刻意練習生氣,那是一個允許過去長期壓抑的能量(例如:憤怒、委屈)宣洩出來的必要階段。

當然,所謂的“情緒流動”不是失控地亂發脾氣,重點是如何帶著意識去感受,並且學習清楚溝通自己的感受和立場,這樣才不會演變成情緒“破壞”。

而要讓這些被壓抑已久的情緒,能夠“安全地”流動並被自己看見、梳理,最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關鍵就是~學會「放鬆」🧘‍♀️。

現代生活讓我們太習慣緊繃了,常常是「緊繃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緊繃」!

所以,你剛開始需要“親身體會”到那個放鬆的感覺,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在放鬆。

因此每次講座我們都會讓大家「感受音缽帶來的瞬間放鬆」!

體驗過深度放鬆的狀態之後,要練習任何放鬆方法就會比較容易且實際。

而且“真正的放鬆”後,我們的身心才有足夠的“空間”去「觀照」、並有機會「接納」所有過去的情緒和想法,即使是那些我們不喜歡的部分。

當身心開始“放鬆”、情緒開始“流動”、步調得以“喘息”、生命有了“空間”,我們就有機會慢慢清理那些卡住的「感性情結」!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接著探討:如何更進一步,真正「打開感受」,重新連結我們被現代生活麻痺已久的五感。

#大腦與內在 #理性與感受 #閱讀與音缽 #講座複習 #聽會館 #情緒流動 #放鬆 #身心連結 #感性情結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2/5】看見那座「理性牢籠」:學會「觀照」你的舊框架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內耗」來自於大腦與內在的戰爭。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如何調整那偏向固執的「理性大腦」,讓我們內在的“升級”。先要知道,這個理性大腦充滿了...
27/10/2025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2/5】看見那座「理性牢籠」:學會「觀照」你的舊框架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內耗」來自於大腦與內在的戰爭。今天,我們要來談談如何調整那偏向固執的「理性大腦」,讓我們內在的“升級”。

先要知道,這個理性大腦充滿了“框架”。

這些框架是我們從小到大被教導的“應該”:要聽話、要當乖小孩、要為別人付出...
久而久之,我們也為自己設定了各種框架,就像我曾經被「好兒子」、「好先生」、「好老闆」...等角色給困住了。

當我還是用舊的語言(框架)時,根本無法接受身心靈的書,因為會覺得「不是應該為別人著想嗎?」「不是應該不能生氣嗎?」

然而,要能跳脫這些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觀照」。

「觀照」不是批判,而只讓自己是像一個旁觀者,跳出來看看「我到底在做什麼?到底被什麼卡住了?」。

聽起來不容易嗎?其實很簡單,只要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我自己是十分理性的人、非常固執,要不是內在有個“好奇寶寶”,總是不時問自己很多問題,現在也不可能有突破框架的時候。所以其實就在『暫離檢視』的那一刻,正是「對自己觀照」的開始。

一但開始並持續保有這個「觀照」,就有“機會”『轉換』舊的模式的過程。

接下來勇敢地去「行動」、去「打破」,你的大腦將會開始活化。

拿自己當例子:我曾經刻意讓自己從“沒有脾氣”慢慢變成“會生氣”。雖然身邊的人一開始很不習慣(尤其老婆會覺得:以前那個溫和的人去哪裡了?你變了!😆),但帶著“意識”和“學習”,經過必要的『調整』過程:1.允許自己能把過去壓抑的東西流動出來、2.試圖理解並表達內心真正想說的、3.帶著脆弱的自己與對方真誠的溝通...最後終於找回人際關係(以及和自己的關係)中更好的平衡狀態。

你會發現原本僵化(像電腦跑不動)的關係,慢慢變得自在、好溝通(運作變流暢了)!

你就知道自己的配備已經升級了~接下來不管應用在人生的各方面(工作、關係、健康...)都能“游刃有餘”,就像電腦可以跑更多程式!

所以,當我們開始用「觀照」鬆動理性的框架後,下一步,就要面對我們長期壓抑的「感性」了。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探討:為什麼「放鬆」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開始讓情緒真正「流動」。

#大腦與內在 #理性與感受 #閱讀與音缽 #講座複習 #聽會館 #獨自升級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1/5】你最大的內耗,來自「大腦」與「內在」的戰爭!在週二的講座中深入探討:『為什麼我們常知道卻做不到?』大腦從小到大被輸入了大量的“理性框架”: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你“應該”怎麼做...雖然保護了我...
24/10/2025

【10/21聽會館講座複習 1/5】你最大的內耗,來自「大腦」與「內在」的戰爭!

在週二的講座中深入探討:『為什麼我們常知道卻做不到?』

大腦從小到大被輸入了大量的“理性框架”: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你“應該”怎麼做...雖然保護了我們,卻也會造成『副作用』...

就像我常在講座中分享的,自己從小就被“乖”這個字綁住了,雖然比別人能靜下來,但長大後變成凡事總想著要符合別人的期待,甚至沒有主見!

「好像別人說的比較有道理?」「但自己想的似乎沒錯吧?」

大腦理性的框架讓我們做個“濫好人”;內在感受的直覺掙扎著想“表達自己”...

於是,戰爭開始了。這就是我所說的『內耗』~

結果最後既不相信別人,也對自己沒信心,沒辦法做決定!

這就是「知道做不到」的最大根源:你的理性大腦和你的內在感受,正往完全不同的方向拉扯。

靈性成長的第一步,不是學習更多「道理」,而是回過頭來,看見這場內在的戰爭。

你是否也覺察到自己有類似的「內耗」呢?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接著探討:如何開始「觀照」我們固執的理性大腦,並為它鬆綁。

#理性與感受 #大腦與內在 #講座複習 #內耗 #閱讀與音缽 #聽會館

感謝今早參與講座的夥伴!我們探討了如何透過「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來達到真正的“靈性成長”。而且也解答了為何我們常『知道,卻做不到』。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理性:被舊有的習慣與「經驗框架」所綑綁。感性:被過去未解決的「印記情結」給卡住。要實現突...
21/10/2025

感謝今早參與講座的夥伴!

我們探討了如何透過「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來達到真正的“靈性成長”。

而且也解答了為何我們常『知道,卻做不到』。

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

理性:被舊有的習慣與「經驗框架」所綑綁。

感性:被過去未解決的「印記情結」給卡住。

要實現突破,第一步我們需要學習「觀照轉換」固有的模式,並透過「放鬆」,讓情緒與感受得以「流動」。

今天的分享比月初的講座更深入且貼近實際的生活運用。為幫助大家實踐所學,近期將會推出【五篇系列複習文章】,敬請期待!

【 聽會館講座前最終章 — 你的無限可能,與最後的席次 】在這趟線上旅程的終點,我們來談談「完整」。我們總以為成長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但真正的靈性,卻是溫柔地擁抱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完美、陰影與那個讓你頭痛的小我。為何我們如此難以做到“...
19/10/2025

【 聽會館講座前最終章 — 你的無限可能,與最後的席次 】

在這趟線上旅程的終點,我們來談談「完整」。

我們總以為成長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但真正的靈性,卻是溫柔地擁抱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完美、陰影與那個讓你頭痛的小我。

為何我們如此難以做到“接納包容”?因為許多深層的恐懼,往往來自於兩個終極的迷思:

『靈修,就是要把小我修掉嗎? 』『 我們的生命終點,真的有審判與懲罰嗎?』

下週二早上的講座,我們將深入拆解這些信念,並探索宇宙的本質——那份無條件的愛。

而當你真正理解了這份愛、接納了全部的自己,力量才會發生。這正是整個講座的核心:
「當你愛自己,並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 天底下就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或治不了的病。」

這不只是一句勵志文,而是可以被體驗的能量。

**這場講座,就是體驗的入口。**

這是講座前的最後一篇長文。 後天早上,我們就要在【聽會館】的溫暖空間裡見面了!

【 知識與音缽講座 】
📅 日期:10月21日 (二) ⏰ 時間:10:00~12:00📍 地點:聽會館 (高雄市左營區站前北路100號3樓)
➡️ 立即點擊連結,一起來深入體驗:https://forms.gle/HCvN5R75BkoCLzCA8

#講座倒數 #最終章 #身心靈 #自我價值 #無條件的愛 #閱讀與音缽 #聽會館 #高雄活動

10/21早上,讓我們來深入了解『此生即是天堂』的路徑~當生命中的困境一再重複地出現,你是否能從中領悟未來的方向?當你被眼前的迷霧罩著動彈不得,有沒有發現指標就在前人手中?別再苦苦掙扎、暗地摸索了!如果能從生活中聽的一段話豁開朗,那一切辛苦...
18/10/2025

10/21早上,讓我們來深入了解『此生即是天堂』的路徑~

當生命中的困境一再重複地出現,你是否能從中領悟未來的方向?

當你被眼前的迷霧罩著動彈不得,有沒有發現指標就在前人手中?

別再苦苦掙扎、暗地摸索了!

如果能從生活中聽的一段話豁開朗,那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10/21早上10:00~12:00在【聽會館】
來找到你現實生命中、通往天堂的鑰匙!

#知識與音缽講座 #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 #生命的禮物 #少走冤枉路

🔸 黃志偉醫師 & 龔珊慧老師|身心靈譯者 × 音缽療癒師 × 生命旅伴 是一對攜手同行的夫妻,也是療癒與知識兼備的講師。

Address

左營區華夏路288號
Kaohsiung
813

Telephone

+88675549595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博士醫師 黃志偉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