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2025
⚾當「兄弟象」成中國隊?CPB 背後的統戰布局
2025年11月,中國宣布籌組「中國棒球城市聯賽(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CPB)」,此聯盟預計於2026年開打,隊伍不僅由中國資本主導,更要求每隊30人名單中,至少10人需來自港澳臺。更引發熱議的是,有一支球隊名字與隊徽高度相似於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球隊——中信兄弟「象隊」,其幕後操盤者,正是中信兄弟背後的關鍵人物:辜仲諒。
表面上,CPB是中國振興棒球運動的新嘗試,但它更可能是政治工程的一環。這場比賽的真實戰場,不在球場,而在身份與敘事的掠奪。這不只是一次體育上的擴張,而是一場涵蓋認同、文化與統戰布局的複合操作。
【體育從來不是單純的競技場】
在種族隔離時期,南非遭遇全方位體育禁賽制裁。自1964年起南非被禁止參加奧運,直到種族隔離終結後才獲解禁。這種體育孤立削弱了白人政權的國際正當性,也打擊國內統治者士氣,成為促進種族政策改革的手段。同時,曼德拉上臺後巧妙利用體育彌合族群裂痕:1995年橄欖球世界杯,曼德拉身著全白人隊伍的「跳羚」隊服,提出「一支球隊、一個國家」口號,以體育盛事凝聚黑白族群的共同認同。曾象徵白人政權的橄欖球,在曼德拉操作下轉化為新南非團結的象徵。
而前南斯拉夫解體前夕,足球場成為各族群衝突縮影。1990年5月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迪納摩隊對陣塞爾維亞貝爾格勒紅星隊比賽爆發大規模騷亂:克、塞球迷於看臺上的衝突,甚至延燒到場外。著名球員波班為阻止警察攻擊球迷,一腳踢向南斯拉夫警官,畫面震撼全國。「馬克西米爾體育場騷亂」被視為南斯拉夫內戰的序曲:不到一年後,雙方極端球迷組成的民兵就在戰場上真槍實彈相見。此外,當年賽場上頻現挑釁舉動(如球迷焚燒南斯拉夫國旗、升起克羅埃西亞格子旗,高喊獨立口號),體育場已變成民族主義的宣洩地。這案例突顯體育亦可被利用來激化族群對立,甚至成為引燃戰火的導火索。
【中國近年積極透過體育聯盟進行統戰與影響力擴張】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CBA)近年來刻意吸納港澳臺球員,以體制優惠來拉攏這些地區的認同。一項對臺措施明確提出:歡迎臺灣運動員以「內援」(本土球員)身份參加中國各級職業聯賽。過去CBA規定港澳臺球員進入聯盟只能透過選秀,且每隊限註冊1名此類球員;例如浙江廣廈隊曾因同時擁有劉錚、林志傑兩位臺灣球員,不得不放棄年長的球員。然而在統戰思維下,中國近年逐步鬆綁對臺球員限制,允許更多臺灣球員赴陸發展,並將他們視同本土球員不占外援名額。這種政策優惠一方面削弱港澳臺球員的本土歸屬感(因在CBA被視作「自己人」),另一方面也向中國觀眾強調了「兩岸一家親」的概念。
具體操作上,持有中華臺北護照的球員可在CBA算作「內援」。例如美籍華裔球星林書豪為免除外援上場限制,傳出可能申辦臺灣身份證以轉為臺籍球員,屆時北京首鋼隊就能騰出外援名額簽更多洋將。此外,CBA曾傳出擴大選秀招募港澳臺球員的計畫,以體制利多吸引港澳臺年輕人才西進發展。這些措施背後的統戰意涵,是利用籃球讓港澳臺選手融入中國體育版圖,淡化其原屬地的獨立體育身份,強化「都是中國人」的認同。對海外華裔球員也是如此,中國賽場提供高薪舞臺,鼓勵其以「華人」身份回流效力,例如美籍華裔球員在CBA受到粉絲追捧,即被視為民族認同的成功案例。
【從亞洲交流到「中華職棒聯盟」】
相較籃球、足球,中國棒球基礎薄弱,卻不妨礙其以棒球為統戰工具的企圖。近年中國透過兩岸青年棒球交流、招募臺灣教練、企業參與等方式,逐步打造屬於自己的職業棒球版圖。2019年起,中國多次邀請臺灣球員、青少年隊參加交流賽,如在福建武夷山舉辦「兩岸青年棒球文化節」,讓臺灣年輕選手赴陸比賽。活動期間,中共臺辦主任宋濤親自接見並發表「一個中國」談話,強調兩岸同屬一國,稱「中國就是你們的家」。甚至有中國統戰部門官員驕傲表示已吸引一名B級臺灣棒球教練到中國執教。統戰部操盤下,棒球交流被賦予明確政治任務:讓臺灣年輕一代在耳濡目染中認同「兩岸一家」。
此外,中國對臺灣棒壇的人才也頻伸橄欖枝。部分在臺涉及簽賭遭終身禁賽的球員,轉赴中國發展職業或教練事業。中國藉此向臺灣棒球圈傳遞訊號:「在臺走投無路者,中國歡迎你」。雖然這些球員在臺聲譽不佳,但他們赴陸後有的高調宣稱「兩岸一家親」、懸掛統戰標語(如某前中華職棒教練回臺舉辦社區賽時,在場邊掛上「兩岸一家親」橫幅),扮演了統戰樣板的角色。中國以利益利誘與思想感化並舉,逐步滲透臺灣的棒球人才庫。
【「CPB」中華職棒聯盟擴編計畫】
近期媒體披露中國正籌組一個新棒球職業聯盟並將比賽命名為「中國棒球城市聯賽(CPB)」,預計於2026年開幕。此消息令人矚目,因為「中華職棒 CPBL」一詞原是臺灣職棒的專有名詞,而中國此舉顯有攏絡之意。根據相關資訊,新聯盟每隊30人名單中至少須有10名中國球員與10名臺灣球員(港澳球員也計入名額)。首批將成立5支球隊,由企業出資運營,每隊都刻意吸收大量臺港澳選手,以達「聯隊」混編效果。這等同打造兩岸四地合組的球隊,透過在同一隊並肩作戰,模糊彼此界線,營造命運共同體氛圍。
更引人關注的是,新聯盟在隊名和視覺設計上刻意向臺灣職棒靠攏。例如傳聞其中一支上海球隊獲得臺灣中信集團贊助,定名為「上海華信兄弟」,直接套用臺灣中信兄弟球隊綽號。其隊徽與吉祥物也疑似照搬臺灣球隊元素,引發臺灣球迷譁然。此外,另一支球隊「長沙黑皮」據悉是由臺灣旺旺集團贊助、「福州海俠」據悉是臺灣頂新集團資助(同時也是臺灣味全龍隊贊助商),這些都顯示中國方面有意複製臺灣職棒的符號與情感。中國深知棒球是臺灣體育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項目之一,藉由共享隊名、共同培養球星等方式,試圖將臺灣球迷對球隊的熱愛轉化為對「中華」概念的認同。換言之,新聯盟彷彿在對臺灣球迷宣稱:「你支持的,不僅是臺灣球隊,也是整個中華的球隊。」
不僅球隊層面融合,新聯盟的管理架構亦出現兩岸合作跡象。有消息指其董事會由亞洲棒球聯盟和中國棒協共同籌組,背後有臺灣棒壇人士參與經營。甚至據傳「中國棒球聯盟( China Baseball League,CBL)」中的福建海鯊隊整支陣容過半由臺灣球員組成。可見中國一方面利用地緣相近的閩臺棒球淵源,吸收臺灣人才建立強隊,另一方面讓臺灣棒球人在體制內擔任要職,以示「自己人辦自家事」。這些安排服務於統戰大局——邀請你來一起組聯盟、當幹部,弱化你對「我們」的對抗心理。
【CPB之統戰與文化整合意圖】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學者曾指出,中國在對外戰略上常使用「聯合—整合—吸收」的節奏,透過初期合作建立信任,進一步嵌合制度,最終收編文化資產。中國籌設「CPB」及相關措施完全符合此操作邏輯,屬以體育之名行統戰之實的政治算計,藉著:
1️⃣塑造共同體認同:如同南非曼德拉借世界盃來凝聚不同族群,中國的新聯盟透過中國與港澳臺選手混編,企圖營造兩岸港澳一家的運動共同體。各隊嚴格配比兩岸球員人數,正是為了在球迷心中視覺化「一家人」的合作畫面。中國辦自己的聯盟,把臺港澳選手納入中國體育版圖,潛移默化其歸屬感。
2️⃣文化符號整合:新聯盟複製臺灣球隊品牌(中信兄弟、味全),相當於攏絡臺灣球迷情感資產,達到文化整合效果。這有別於蘇東劇變時東德、西德還各有球隊;倒更像是直接收編對方的球隊傳統。納粹德國曾利用奧運符號包裝極權形象,中國此舉則是利用臺灣職棒符號來包裝「大一統」敘事——當上海出現「中信兄弟」隊時,觀眾難免將其與臺灣的兄弟隊聯想,在不知不覺中模糊了兩岸職棒的界線。
3️⃣以利益換認同:歷史上統戰常用懷柔手段,如羅馬帝國「麵包與競技」收買人心。當前中國開高薪、給資源辦職棒,就是以現實利益吸引臺港棒球人才。教練有職缺、球員有出路,人心得利,自然對統戰理念放鬆戒心。而球迷看到自家明星赴陸發光,也可能產生矛盾的認同轉移。「你的英雄也在我們這裡打球」——這種心理戰微妙地削弱了原有的地域隔閡。
4️⃣對照國際競爭:冷戰時期美蘇將體育視為制度優劣的試金石,新CPB計畫則有意在亞洲打造與日韓職棒分庭抗禮的格局,同時架空臺灣職棒的地位。一旦中國主導的「中華職棒」成氣候,未來亞洲賽場上,「中國隊」(涵蓋港澳臺球員)對陣他國的情境將頻繁出現,這等於在國際體育話語中抹去臺灣單獨存在感,服務於其政治主張。
無論歷史上納粹藉奧運鼓吹民族優越,或冷戰兩強以體育爭奪人心,其核心均在透過體育煽動或軟化群眾的政治認同。正如過去體育曾被用來掩飾極權、凝聚國族、化解分裂,中國近年在CBA和擬議中的CPB上所下的種種棋,更是將這些策略精緻化並如出一轍地帶有統戰烙印:以球隊混編模糊邊界,以隊名與符號重塑文化共同體,以資源利誘進行認同轉移與淡化分歧。新「中華職棒聯盟」要求球隊囊括港澳臺選手、甚至連隊徽隊名都極力向對岸靠攏,這在體育史上頗為罕見,堪稱一項系統性的文化吞併工程。其終極意圖,不外乎是借全民喜愛的運動將不同地區的人們綁入同一種情感與身份敘事:當港澳臺選手穿上印有「中國」字樣的隊服、和中國選手並肩奮戰時,統戰的目的就已經部分達成。台灣社會必須看清楚這場「不只是比賽」的賽局,在觀眾歡呼聲中,政治邊界被情感所超越——這正是政權利用體育最高明也最隱蔽的整合手腕。
#兄弟象 #中信金控 #辜仲諒 #旺旺集團 #蔡衍明 #頂新集團 #魏應充 #味全龍 #中華職棒聯盟 #中華職棒 #統戰 #亞洲棒球總會 #亞洲棒球聯盟 #中國 #此生不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