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毓親子診所

張容毓親子診所 張容毓醫師的同樂園

🩺關於流感的一些觀察與建議前一陣子原本已經和緩的流感疫情 或許是因為氣溫一波又一波的下降最近出現反覆高燒呼吸道症狀或酸痛倦怠的患者 執行流感快篩的陽性率已經超過5成以上提醒大家根據疾管署今天早上發布的新聞 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已施打超過9成2以...
25/11/2025

🩺關於流感的一些觀察與建議

前一陣子原本已經和緩的流感疫情 或許是因為氣溫一波又一波的下降

最近出現反覆高燒呼吸道症狀或酸痛倦怠的患者 執行流感快篩的陽性率已經超過5成以上

提醒大家

根據疾管署今天早上發布的新聞 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已施打超過9成2以上 快要用罄

雖然政府預計緊急採購15萬劑

還是建議符合資格有意施打的朋友盡速來門診洽詢

不符合公費施打對象的朋友們 也建議您考慮施打自費流感疫苗提升自己的保護力

其實最近自費流感疫苗打氣蠻旺的

因為許多朋友都在為接下來寒假要出國旅遊做準備

關於目前各個國家重要的流行疫情

跟大家分享在網路上查詢的小技巧

以去日本旅遊為例:

1️⃣在Google搜尋『cdc國際疫情』

2️⃣進入重要國際疫情網頁

3️⃣洲別選『亞太』國家選『日本』

4️⃣點閱日期最近的流感疫情,就可以看到目前日本哪些城市是最嚴重的

小小分享,希望對大家在出國前準備醫療用品可以有更明確的方向

#小兒科的診間日常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PART 2成為母親,獨力撫養兩個兒子,摸索如何和過動兒相處,我跟大家一樣,都是遇上了才開始學習,『 天生就會?』這種事根本不存在的還好,後來遇上了正向教養跟薩提爾,慢慢改善了親子關係,也讓我有越來越多的心得可以傳授給...
19/11/2025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PART 2

成為母親,獨力撫養兩個兒子,摸索如何和過動兒相處,我跟大家一樣,都是遇上了才開始學習,『 天生就會?』這種事根本不存在的

還好,後來遇上了正向教養跟薩提爾,慢慢改善了親子關係,也讓我有越來越多的心得可以傳授給家長

請大家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可以成為夠好的父母,無所不在的修補機會就潛藏在每段親子關係之中

只要我們不放棄尋找通往孩子內心的道路

今天分享的筆記,是我聆聽兒童心智科林達偉醫師線上演講的記錄,還有閱讀李儀婷老師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小筆記,一樣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並加碼送上適合與ADHD青少年對話的範例,希望大家會覺得實用

⭐ 青春期親職指引:理解腦發展、陪伴行為改變、避免衝突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好管」或「不聽話」,而是在進行大腦重塑與自我認同建立的重要階段。他們看似能像大人般思考,但大腦負責成熟決策的前額葉尚未完成發育,因此常表現為:

情緒波動、易衝動

能力忽高忽低

項目有興趣時表現亮眼

缺乏長期規劃

想獨立但仍需成人支持

容易受同儕與回饋影響

這些不是道德或個性問題,而是神經發展階段。

🧠 一、青春期腦發展:為何孩子「知道但做不到」?

腦區發展進程 完成度 功能

情緒與獎賞系統(杏仁核、邊緣系統) 快速成熟 情緒大、對刺激敏感、追求即時感受
前額葉(執行功能中心) 20–26歲才成熟 自我控制、計畫安排、延宕滿足

因此青春期會出現 「感覺成熟」但「能力未完備」 的矛盾狀態。
若是 ADHD 青少年,則前額葉成熟更慢、情緒反應更強烈、執行功能挑戰更明顯。

🌀 二、行為改變不是命令,而是循環過程

孩子在行為改變前,常會走過 4–7次循環,包括:

1️⃣ 懷疑:真的能改嗎?
2️⃣ 沉思:我是否需要?但不一定行動
3️⃣ 決定:好,我試試
4️⃣ 行動:開始嘗試新策略
5️⃣ 維持:需要努力及外力支持
6️⃣ 復發:正常與必然的一部分

🔑 家長重點:
復發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一段路

📱 三、網路與手機使用:不是對立,而是教導

✨ 核心原則:

> 擁有使用權 ≠ 擁有所有權
由家長提供的設備,家長仍保有規範權與教育責任

科技使用的問題不在「有沒有」,而在「怎麼使用」

過度依賴裝置可能是孩子心裡的替代滿足工具,常見原因包括:

缺乏自尊或價值感

現實生活壓力或挫折

社交孤獨或同儕距離

家庭互動薄弱

缺乏替代活動

情緒調節不足

ADHD、焦慮、憂鬱等心理困難

📏 四、協助孩子改善網路行為的 3 大原則(3R)

原則 名稱 說明

Rule :家庭規則 - 時間、場所、情境、內容、例外制度、結果
Real :現實感受 - 連結真實生活的意義與成就,而非逃避
Role :角色定位 - 學習自主、自律、對家庭與自己負責

🔧 五、家長可以怎麼做?

1️⃣ 不破壞關係是優先目標

✔ 不翻舊帳
✔ 減少負面對話頻率
✔ 每天至少一次「正向連結」
✔ 創造共同活動經驗(運動、任務、旅遊、料理)

2️⃣ 建立清楚且一致可實行的科技規範

建議與孩子共同討論:

使用時段(如完成日常責任後)

禁用情境(用餐 / 床上 / 課中 / 情緒爆發時)

「可做」與「不可做」內容

若違規 → 事先約定後果

✘ 不建議:威脅、沒收、羞辱、嘲諷
✔ 建議:預先討論、可視化表單、家長以同理態度介入

3️⃣ 若已達到網路成癮程度

請尋求專業介入,例如:

兒童青少年心理師

精神科醫師

學校輔導體系

並且絕對避免把治療變成親子對立賽局

🗣 六、親子溝通三步驟(「傾聽型回應」)

步驟 做法

傾聽 :先接住情緒,而不是急著給結論
複述: 「我聽見你覺得…」→確認理解正確
核對: 「你希望我怎麼支持?」

請避免以下句型:
❌「我早就跟你說過」
❌「你就是不努力」
❌「你看看別人」
❌「你這樣以後怎麼辦」

🪴 七、父母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

孩子不是在尋找完美的父母
而是能讓他放心做自己的父母

請記住:

✔ 改變需要時間
✔ 每次的努力都值得肯定
✔ 關係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 孩子正在「長成他自己」

❤️ 給家長的一段話

孩子正在努力成為一個獨立又值得被愛的人,不是在與你作對,而是在尋找方向。

我們的任務不是拉著他走,而是為他亮著燈。

🧩 ADHD 青少年的家長介入指引

ADHD 青少年不是「故意不做」,而是「能力尚未成熟」,尤其在以下三項執行功能上表現更具挑戰:

1. 抑制控制 :衝動回嘴、行為先做後想、情緒瞬間爆發 覺得「不尊重人」
2. 工作記憶 :忘記任務、缺乏後續追蹤、做事缺步驟 以為「不負責任」「不用心」
3. 時間管理與組織: 拖延、低效率、欠缺規劃與優先順序 覺得「懶惰」「故意拖」

🔑 注意:
ADHD 青少年 不是不想做好,而是需要更多外部結構支持。

📌 ADHD 介入目標:不是「行為完美」,而是「逐漸增加自主能力」

改善方向如下:

1️⃣ 減少衝突次數與強度
2️⃣ 增加完成任務比例
3️⃣ 提高自我效能與自我價值
4️⃣ 逐步建立「可成功執行的生活情境」

🔧 ADHD 行為支持系統

STEP 1|外部環境支架(Scaffolding)

把「要做的事」具體化、可視化

分段、拆小、限時、搭配提醒工具

減少抽象指令

📌 抽象語 vs 具體語

抽象指令 變成 具體化指令

‼️「你要更認真」 改成「現在先做 10 分鐘作業,我計時」
「房間整理好」改成 「把地板衣服放到洗衣籃」

STEP 2|提前演練、不要事後懲罰為主

ADHD 對「當下形式」>「之後的後果」

所以 事前規則 比事後處理更重要

STEP 3|善用「成功經驗累積」而不是「錯誤放大」

孩子行為動機 ≠ 遵守,而是 有沒有覺得做得來
成功越多 → 願意配合越多 → 自律逐漸提高

💬 ADHD 親子對話範例

以下分為五大情境,每個情境包含「避免說法」與「建議說法」:

🎯 情境 1:孩子拖延、不開始做事

❌ 不建議

「你每次都這樣,到底要拖到什麼時候!」

✔ 建議

「我們先一起開始 5 分鐘,我陪你,之後你想要休息還是繼續?」
「你覺得這件事最難的地方是什麼?我能怎麼幫你拆成小步驟?」

🎯 情境 2:情緒反應過大或回嘴

❌ 不建議

> 「你這就是沒家教!」
「再頂嘴就沒收手機!」

✔ 建議(先接情緒,再談規範)

> 「我聽得出來你現在很不爽,我在這裡等你,等一下我們一起想解法。」
「你可以生氣,但不能摔東西;需要 3 分鐘冷靜還是 5 分鐘?」

🎯 情境 3:3C 使用衝突

❌ 不建議

> 「都說不行你還要玩,完全不聽!」

✔ 建議

> 「我知道手機讓你放鬆,我們先來決定今天的使用時段,你想選飯後還是運動後?」
「你是負責任的使用者,我會跟你一起管理,而不是禁止。」

🎯 情境 4:遇到挫折時想放棄

❌ 不建議

> 「這麼簡單你怎麼不會?」

✔ 建議

> 「看起來你遇到卡住的地方,我們一起找出『下一小步』。」
「你覺得要做到什麼程度你會覺得是成功?」

🎯 情境 5:孩子說「你不懂我」

❌ 不建議

>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

✔ 建議

> 「你真的很希望被理解,我也還在學怎麼懂你,可不可以多告訴我一些?」
「我不是要控制你,我是希望你未來能更自由。」

📱 ADHD × 科技使用 家庭共識範例

項目 :內容

目的 :放鬆、社交、創作、學習、興趣
時間 :完成日常責任後,每日 XX 分鐘
禁用情境: 用餐、床上、課堂、情緒失控、深夜
例外狀況: 聯絡家人、學校作業
違規處理: 預先約定,例如:隔日時數減半

> ⭐ 重點:所有規則需「事先討論」,不能臨時追加喔!

🌱 給 ADHD 家庭的提醒

✔ 孩子不是問題,而是需要更長學習曲線
✔ 行為是能力,不是態度
✔ 家長是教練,不是法官
✔ 改變是累積,不是指令

#張醫師的讀書筆記
#青少年正向教養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PART 1身為兒科醫師兼兩個男孩的母親,其中一個還是過動兒,過去花很多時間在學習正向教養,有好的演講也會積極參加並作筆記最近參加的兩個讀書會剛好都輪到我主講,一個是共讀陳志恆心理師的正向聚焦,一個是分享兒童情緒問題...
18/11/2025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PART 1

身為兒科醫師兼兩個男孩的母親,其中一個還是過動兒,過去花很多時間在學習正向教養,有好的演講也會積極參加並作筆記

最近參加的兩個讀書會剛好都輪到我主講,一個是共讀陳志恆心理師的正向聚焦,一個是分享兒童情緒問題的剖析

拿出自己之前認真寫的筆記與夥伴分享,意外大受好評。決定做一個小整理,順便把筆記也貼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囉😘

---

🌱 青春期心理成長與家長支持指南

——理解、陪伴、引導,而非操控

青春期是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過渡階段。孩子的腦與自我意識都正在重新建構,內在世界與現實世界交會,常出現情緒波動、不確定、衝動、抗拒、探索與矛盾共存的情形。
這不是「叛逆」或「不乖」,而是大腦發展與身心成長的自然歷程。

---

💡 一、青少年正在經歷什麼?

1. 大腦仍在發育中

前額葉(執行功能、情緒調節、決策)尚未成熟

趨避系統比執行系統早發展 → 情緒強烈、行動快速、判斷較慢

自我概念、價值觀正在形成

孩子「看起來像大人」,功能卻仍是過渡期

2. 思考與行為常見特徵

不負責任感覺:但其實是不確定自己能否做好

不知如何行動:而非不願意做

表現與能力差異大:與正在建立的自我概念有關

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但會在探索中找到定位

> ✔️ 家長請記得:
「看起來不在意、不努力」,不代表內心沒有渴望。

---

🎯 二、青春期重要目標

與其要求孩子「表現」,更重要的是支持心理成熟與健康自我認同:

1️⃣ 找到內在動機(我想要,而不是別人叫我)
2️⃣ 建立自我效能感(我做得到)
3️⃣ 學會情緒與壓力調節
4️⃣ 逐步練習計畫—執行—調整—完成的循環

---

🧩 三、獎賞與回饋 — 如何給才有效?

有效的鼓勵不是物質堆疊,而是促進行為與能力成長的回饋。

類型 內容 建議

內在獎賞 興趣、成就感、自我認同 長期最重要、可提升自主能力
外在獎賞 物品、金錢、同儕肯定 可使用但需有界線與目標

> 🎈青少年需要的不是「快樂獎賞」,而是被理解與被看見
小孩可能喜歡「好玩」
青少年則追求「有意義」

---

🧠 四、執行功能發展:需要練習,而非責備

可以從具體、明確、可執行的方式協助孩子:

1. 訂定明確目標(具體+可衡量+有期限)

2. 家庭練習計畫(讀書、運動、興趣、假期安排)

3. 建立習慣:說明 → 示範 → 分段執行 → 回饋 → 調整

4. 減少一次性責備,多做探索式對話

---

🌪 五、壓力與應對:家長的態度很關鍵

青春期常面臨:

課業壓力

人際距離或比較

家庭功能不穩定

自尊動搖

焦慮與情緒困擾

此時孩子需要 被看見、被接住,而不是被催趕

家長可練習四步驟溝通

「停 — 看 — 聽 — 行」

停:先穩定情緒,不急著下判斷

看:理解事情內容與背景

聽:接住孩子的感受,而非反駁

行:再商量可執行的策略

---

📱 六、關於網路與成癮議題

網路本身不是問題,「使用方式」才是關鍵。
青少年可能使用網路來:

尋求歸屬

減輕焦慮

建立能力感

逃避現實困境

彌補自尊

因此管理的方向不是剝奪,而是協助:
✔ 規劃使用時間
✔ 建立現實生活成就感
✔ 釐清孩子真正的需求

---

🤝 七、家長角色:陪伴而不是控制

家長可以做到的事

保持連結,不是控制

替孩子「提燈照路」而非替他走路

給予心理安全感

容許犯錯且從中學習

> 🌷 不是要孩子立刻知道自己要成為誰
而是讓他相信:即使迷路也會找到方向

---

📌 最後給父母的一段話

孩子正在成為「他自己」,
不是成為「我們希望的版本」。

我們能做的最重要事,是:

✔ 尊重
✔ 陪伴
✔ 認同努力
✔ 接納犯錯
✔ 鼓勵探索
✔ 相信他會長成自己的樣子

#張醫師的讀書筆記
#青少年正向教養

114/11/12(三)鳳凰颱風來襲擔心大家安危配合政府公告診所公休一日
11/11/2025

114/11/12(三)
鳳凰颱風來襲
擔心大家安危
配合政府公告
診所公休一日

11月休診公告11/4,11/18早診因醫師進修停診如有預掛週二夜診需求請於週一夜診時來電喔!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11月休診公告
03/11/2025

11月休診公告

11/4,11/18早診因醫師進修停診
如有預掛週二夜診需求
請於週一夜診時來電喔!

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11月休診公告

緊急公告!!!因昨晚大樓住戶不慎撞到鐵門,導致玻璃門全碎今日看診請從側門進出候診室有拉封鎖線請大家不要靠近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01/11/2025

緊急公告!!!

因昨晚大樓住戶不慎撞到鐵門,導致玻璃門全碎

今日看診請從側門進出
候診室有拉封鎖線
請大家不要靠近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從哪裡跌倒 就從哪裡爬起來 ~感謝山神的寬容,這一次我終於把遲交七年的作業完成了大家看我每年擔任山野教育隨隊醫師,都以為我好像很愛爬山很會爬山,其實並不然,每一次出隊我的內心總要克服許多的不安與恐懼。除了會擔心自己能不能照顧好學員和夥伴...
28/10/2025

~ 從哪裡跌倒 就從哪裡爬起來 ~

感謝山神的寬容,這一次我終於把遲交七年的作業完成了

大家看我每年擔任山野教育隨隊醫師,都以為我好像很愛爬山很會爬山,其實並不然,每一次出隊我的內心總要克服許多的不安與恐懼。

除了會擔心自己能不能照顧好學員和夥伴的身體狀況,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曾經在剛開始爬山的第二年,就在挑戰玉山單攻時不慎跌落邊坡。

當年初初開始登山的自己,仗著第一年擔任隨隊醫師意外順利的經驗,不知天高地厚,在體力、裝備和登山知識都不夠厚實的狀態下,就傻呼呼地跟著挑戰玉山單攻。

單攻玉山難嗎 ? 山友口中的「玉山單攻」,就是一日來回玉山主峰。 雖然難度屬於單攻路線中相對入門的行程之一,但單程 10.9 公里,爬升約 1300 公尺的行程也不輕鬆,一般需要 12-14 小時的時間,最好是平常有運動習慣,而且有登百岳經驗者才適合挑戰 。

而且為了避免登頂完摸黑下山,通常建議半夜一兩點就該出發。還記得當年是在雨後的深夜一點左右出發,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也為了自以為擔任醫護的角色,一路上都忙著提醒隊友注意腳步。結果下一秒,為了跨過一個水窪沒踩對地方,我就連包帶人摔下邊坡了!

摔下去的那一刻,我整個人都傻了 !

第一個念頭是 : 天啊 ! 我掉下去了 ! 家人隊友該怎麼辦 ?
第二個念頭是 : 好險 ! 我沒撞到頭 ( 這是職業病嗎 ? )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不斷翻滾,我的第三個念頭竟然是 : 到底要滾到什麼時候 ?

( 後來熟識的山域嚮導教我,應該要拼命伸手抓住週邊,讓自己停下來呀 ! 哪有人笨笨的一直往下滾 )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跌了多深滾了多久,好不容易才卡在一個地方,當時的領隊想盡辦法帶著我再重新爬上去,我們的單攻計畫當然也宣告失敗。

事情剛發生的時候,我只有內疚與羞愧的感覺。大家眼睜睜看著我摔下去,內心肯定受到極大的驚嚇,好不容易申請到的玉山單攻也被我給毀了

當我後來對登山越來越了解時,才知道自己在體力與知識薄弱的時候發生墜落事件還能全身而退,有多幸運

這條命是撿回來的,這樣說一點也不誇張。

為了感謝上天,我不斷督促自己 : 活著的時候要為家人,患者與社會多盡一份心力

但是,我真的還有資格上山嗎 ? 我到底能不能當個稱職的山野醫護 ? 還是我根本造成了大家的負擔 ? 我不斷在心中拷問自己

後來,我決定不該被這件事情打敗,而是要強化自己的各項能力,只要學校和孩子們需要我,就應該義不容辭地繼續堅持。

為了讓自己更有信心的在山上走跳,我去參加野外急救訓練,重訓強化體力,也狠狠減了十幾公斤的體重。

接下來,是一段漫長的心理建設

一開始,我連走在溪頭的步道都會害怕,但是隨著山野教育年年舉辦,我完全沒有退縮的時間,只能帶著腦海中不斷墜落的幻象,小心再小心,謹慎再謹慎地出發

即使接下來的七年間,我爬過合歡群峰,雪山東峰和大霸尖山,沒有人知道,每走一步,我腦中滑落邊坡的想像從沒停過。這也是為什麼我沒辦法是一個行動迅速的登山者

山,徹底改變了我的生命

墜落邊坡的事件,讓我學習到生命的可貴,也讓我試著去思考恐懼本身帶來的正向價值

恐懼不是一件壞事,是人求生存的本能,讓我們懂得避開危險。我不需要責備自己會有恐懼的感受,但是我可以學習與恐懼共存。每次出隊前的恐懼,讓我學會更周全的思考,更謹慎的行動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再挑戰一次玉山主峰,就是我心理復健的最後一塊拼圖。隨著排雲山莊的中籤率越來越低,原本以為會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沒想到上天卻意外地應許了我的心願

九月份與小孩朋友師長的例行聚餐中,我家大兒子提到他申請了玉山單攻,而阿檳老師剛好也打算申請排雲山莊,再挑戰一次玉山主峰。我在一旁湊趣著說 : 我也要 ! 我也要 !

沒想到,是新手的好運,還是山神的應許 ? 竟然讓我第一次申請排雲山莊就中籤了 ! 而且阿檳老師也抽中同天的住宿,我們可以結伴同行。但是,時間竟然剛好就落在我從大霸尖山回來的九天後

到底要參加還是要放棄這難得的好運 ? 一個月內爬兩次大山,我行嗎 ? 我內心天人交戰了很久,但是錯過這一次,會不會再也沒機會了,沒人知道答案

牙一咬,我跟老師說:機會難得,我決定拚了

因為小小的迷信,這次出發前我完全不敢聲張,就怕老天爺懲罰我的得意忘形

10月25日我還拚完週六的早診才低調的出發,在沒有平安走出玉山登山口前,完全不敢在粉專發布訊息

這一趟玉山主峰挑戰,再怎麼累,再怎麼害怕,我都不斷在心中默念 : 不要急,慢慢來,專心走好每一步就可以

在下山的途中,當膝蓋與大腿已經開始哀號的時候,當我快要通過當年掉下去的地方又開始幻想時,我想起了 “ 放聲思考” 的技巧,大聲對自己說 : 不要急,慢慢來,我可以幫助自己的,我努力走到這裡,我很棒

真的,聽到山林中迴盪著自己的聲音,讓我又有動力與信心繼續走下去

順利通過墜落地點的那一刻,內心真的很想哭,但我忍住了

我告訴自己 : 不要急,慢慢來,還有最後的兩公里

終於,在大雨中我和阿檳老師平安順利走出玉山登山口

謝謝山神的寬容與等待,遲交了七年的作業,我完成了

#小兒科的非診間日常

一個也不能少~雙溪國小篇每次上山前,我都會請學校先傳學生的身體狀況調查表,才能事先掌握狀況。學校跟我說這次會帶一位特殊生 ( 小澈 ) 上山,因為小澈的表達與理解能力不好,擔心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不會很難發現 ? 對小兒科醫師而言,這當然不...
18/10/2025

一個也不能少~雙溪國小篇

每次上山前,我都會請學校先傳學生的身體狀況調查表,才能事先掌握狀況。

學校跟我說這次會帶一位特殊生 ( 小澈 ) 上山,因為小澈的表達與理解能力不好,擔心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不會很難發現 ?

對小兒科醫師而言,這當然不成問題,仔細評估孩子身上的線索來找出答案,本來就是我們的生活日常。

我好奇的是,小澈能順利跟著大隊伍前進嗎 ? 主任回答我,小澈爸爸會跟著上山,他會負責照顧小澈的。

這四天來回將近60公里的路程中,有好多好多時刻走到想哭,卻也有好多好多感動的時刻。

第一天和玉米教練一起押隊,當我們好說歹說拖著心不甘情不願的小飛往前走時,心裡還忍不住擔心,時不時停下來撿石頭的小澈能順利跟上嗎 ? 但下一刻,我就看到有孩子停下來,轉身牽起小澈的手一起往前走

從小澈爸爸無微不至的付出中,我也再次體會到每個慢飛天使家長的不容易。

記得第二天晚上,我在九九山莊的洗手間旁看到小澈爸爸耐心地幫孩子刷牙。即使小澈喊著好痛,爸爸還是用溫和的語氣哄著他 : 再忍一下下,我們還有另外一邊要刷喔 !

我看到了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是不會因為任何狀況而妥協

第三天的拂曉中向大霸尖山邁進,看著金光映襯下,攜手前進的小澈父子,這畫面美好的讓我有點想哭

當大隊伍已經登頂,準備要拍紀念照的時候,孩子們喊著說 : 不行 ! 小澈還沒到 ! 我們要等小澈。然後,一個一個回頭陪小澈一起衝刺這最後一段路。

那一刻,哭點很低的我,眼眶忍不住泛淚,心想 : 雙溪國小的融合教育真的很成功 ! 能夠陪伴這麼棒的團隊,真是太榮幸了 !

" 艱難時刻,亦有自由 " 是我今天在讀書會學習到的句子。 讀的當下,覺得很適合用來形容這趟雙溪國小大霸行的體悟,也很想送給每個跟我一起走過這段路的夥伴們

生命總有艱難的時刻,這是我們無從選擇的,但我們的內在永遠自由,永遠有選擇

因為自由,我們可以有愛 無懼 無憾

#小兒科的非診間日常

大家期待已久的自費流感疫苗又到貨了有需求的朋友們可以致電診所喔!
17/10/2025

大家期待已久的自費流感疫苗
又到貨了
有需求的朋友們可以致電診所喔!

此行最感動我的一幕故事等我休息夠了再寫
16/10/2025

此行最感動我的一幕
故事等我休息夠了再寫

我回來了🤣凌晨三點開始走,花了快11個小時,終於走出登山口,一整個厭世到笑不出來回顧這幾天的超硬行程第一天踢了15公里在工寮附近紮營第二天五點起床先走2公里再陡下200公尺到馬達拉溪營地,之後陡上4公里到九九山莊第三天凌晨三點起登,走了快1...
16/10/2025

我回來了🤣

凌晨三點開始走,花了快11個小時,終於走出登山口,一整個厭世到笑不出來

回顧這幾天的超硬行程

第一天踢了15公里在工寮附近紮營

第二天五點起床先走2公里再陡下200公尺到馬達拉溪營地,之後陡上4公里到九九山莊

第三天凌晨三點起登,走了快13個小時,終於登上大霸尖山跟伊澤山,再順利回九九山莊

第四天一樣操,也是凌晨三點摸黑從九九山莊開始走,四公里陡下再陡上200公尺,最後踢17公里出登山口

真的~不上班比上班還累

明天起要回復正常工作囉!

#小兒科的非診間日常

順便撿了一顆伊澤山但爬了13個小時累的我不要不要的
15/10/2025

順便撿了一顆伊澤山
但爬了13個小時
累的我不要不要的

Address

中正路441號
Lukang
505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2:00
17:30 - 21:00
Tuesday 08:30 - 12:00
17:30 - 21:00
Wednesday 08:30 - 12:00
17:30 - 21:00
Thursday 08:30 - 12:00
17:30 - 21:00
Friday 08:30 - 12:00
17:30 - 21:00
Saturday 08:30 - 12:00

Telephone

+88647779909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張容毓親子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張容毓親子診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