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新身心精神科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 內湖第一家健保特約身心科診所,民國99年成立,迄今服務逾十年,超過萬名病患,素有口碑,院長夏一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博士,臨床經驗逾三十年,前三總精神部主任,教授主持,菁英團隊,專業服務,永續經營。

夏一新院長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哲學博士
教育部部訂副教授 (副字04780)
前三軍總醫院前精神部部主任,科主任,主治醫師,總醫師,住院醫師
前國防醫學院前精神學科主任,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台灣神經精神藥理暨生物醫學會1-4屆理事
國際躁鬱症醫學會國際理事(2006-2008)
雙極性疾患國際中文版主編
現任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

執業時間:
週一夜午診:14:30-20:30;
週二至週五: 09:00-12:30;14:30-18:00
週六: 09:00-12:30 週日及例假日休診

本院特聘駐診醫師: 長庚精神科榮譽教授 李世模醫師 門診: 每週二及週三上午09:00~12:30; 心理諮商: 另行特約

VIP的醫療空間 新穎舒適 專業看診 時間充足 自聘藥師 領藥便捷

預約專線: (02) 8792-8213
提供您 有別於醫學中心, 體貼和專業的醫療服務

瑞典於 2025 年 10 月 6 日宣布,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三位在免疫學具有劃時代貢獻的科學家—日本坂口志文教授,以及美國科學家瑪麗.布朗柯,與佛瑞德.藍斯德爾。他們共同揭開了人體免疫系統自我調控的核心祕密:發現在胸腺之外,週邊血液中還...
16/10/2025

瑞典於 2025 年 10 月 6 日宣布,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三位在免疫學具有劃時代貢獻的科學家—日本坂口志文教授,以及美國科學家瑪麗.布朗柯,與佛瑞德.藍斯德爾。他們共同揭開了人體免疫系統自我調控的核心祕密:發現在胸腺之外,週邊血液中還存在一群被稱為「調控性 T 細胞」以及其背後的關鍵基因「Foxp3」,負責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維持免疫的平衡與自我保護,防止大多數人不會罹患自主免疫疾病。

12/10/2025

瑞典於 2025 年 10 月 6 日宣布,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三位在免疫學具有劃時代貢獻的科學家—日本坂口志文教授,以及美國科學家瑪麗.布朗柯,與佛瑞德.藍斯德爾。他們共同揭開了人體免疫系統自我調控的核心祕密:發現在胸腺之外,週邊血液中還存在一群被稱為「調控性 T 細胞」以及其背後的關鍵基因「Foxp3」,負責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維持免疫的平衡與自我保護,防止大多數人不會罹患自主免疫疾病,控制異體器官移植的排斥,甚至近年來方興未艾,可用來對付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
# 自助免疫性疾病
# 系統紅斑性狼瘡
# 風濕性關節炎
# 第一型糖尿病
# 免疫功能平衡

09/10/2025

「輕躁」不是病,誤診變不幸!精神科醫師:患者吃錯藥反而出現「自殺」衝動

09/10/2025

2025/10/10~12 星期五,六,日,遇國慶日連假,本院休診三日,週一恢復門診,並祝秋祺 !

夏一新身新精神科診所敬上

憂鬱與躁鬱的分別,請看 躁鬱狂潮!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博客來線上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6061?gad_source=1&gad_campaignid=22857...
09/09/2025

憂鬱與躁鬱的分別,
請看 躁鬱狂潮!
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

博客來線上書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6061?gad_source=1&gad_campaignid=22857701728&gclid=CjwKCAjw_fnFBhB0EiwAH_MfZrhBGUxfJSnW6w3Z1itZLvlvNvjTjnW19GSjPsFIpDmRiY5MR7D2zxoC0acQAvD_BwE

誠品線上: https://www.eslite.com/Search?keyword=%E5%A4%8F%E4%B8%80%E6%96%B0&final_price=0,&publishDate=0&sort=_weight_+desc&display=list&start=0&status=add_to_shopping_cart&exp=b

讀冊生活: 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0775301.html

00:00:00 憂鬱&躁鬱,都從「情緒失調」開始00:07:58 容易被忽略的「輕躁」00:18:03 躁鬱症「用藥」的必要性00:26:41 為什麼會得到躁鬱症?00:33:41 躁鬱狂潮:改變心情,迎向美好人生【線上課程】《回家》~深度自我療癒,.....

05/09/2025

我上週有一則貼文獲得超過 100 個心情!感謝大家的支持!🎉

立秋後的憂鬱與躁鬱警訊:季節、開學與青少年危機文/夏一新導言2025年八月七日,恰逢農曆立秋。季節轉換不僅意味著自然氣候的變化,也常成為精神疾病惡化的高危時刻。門診觀察顯示,憂鬱症與躁鬱症患者在此時明顯增多,特別是躁鬱症的混合狀態,對自傷與...
28/08/2025

立秋後的憂鬱與躁鬱警訊:季節、開學與青少年危機
文/夏一新

導言
2025年八月七日,恰逢農曆立秋。季節轉換不僅意味著自然氣候的變化,也常成為精神疾病惡化的高危時刻。門診觀察顯示,憂鬱症與躁鬱症患者在此時明顯增多,特別是躁鬱症的混合狀態,對自傷與自殺的風險提高數倍。青少年同時面臨開學壓力、網路與3C過度使用、醫療資源不足等困境,使近十年來的自殺率幾乎翻倍,自殺更成為第二大死因。這是一個跨越臨床、家庭與社會的危機,值得全民警覺。

節氣轉換下的臨床觀察
2025年八月七日為今年的農曆立秋,節氣轉換之際,台灣的精神醫療現場再次呈現令人憂心的臨床現象。憂鬱症及躁鬱症患者在春夏之際往往情緒相對穩定,甚至有人在狀況稍佳時,覺得病情改善,自行減藥或停藥。然而立秋過後,門診中重度憂鬱症的患者,數量開始明顯增加,他們的症狀的共通性,夜間難入睡,淺眠易醒,多夢早醒;白天則精神萎靡,渾身無力,疲憊倦怠,提不起勁,不願說話,與外界疏離,整日想躺在床上,即便睡醒,仍感疲倦。這些症狀伴隨著明顯的沮喪、憂鬱情緒與無望感,甚至出現輕生或厭世的念頭。另外有些人的憂鬱表現則是在白天,出現緊張,焦慮,害怕,恐慌,擔心等症狀,渾身不舒服,胸悶,心悸,頭痛,腹痛,腹瀉,便秘,腰痛,等身體不適,到醫院接受檢查,所有檢查數據皆正常。

與此同時,躁鬱症患者中混合狀態的比例也在此節氣變動之際顯著增加。這些患者不僅有躁性表現,例如思緒奔馳、語速加快、焦躁不安、衝動易怒,但同時又陷入憂鬱的無望、自責與空虛。這種「躁與鬱並存」的臨床表現,往往是最危險的狀態,因為患者在能量尚存的情況下,卻同時承受強烈的自我否定與絕望,極容易付諸自傷或自殺行為。立秋後的季節轉換,使這種混合狀態的發作更加頻繁,成為臨床觀察中最值得警覺的現象之一。

躁鬱症患者的混合狀態
立秋之後,躁鬱症患者最容易陷入危險的「混合狀態」。夜晚時,頭腦轉個不停,意念奔馳,想法飛越,無法安然入睡;許多人因此反覆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上網或追劇到深夜,結果進一步延遲入眠。白天則難以起床,渾身疲累倦怠,對事物失去興趣,缺乏體力,內心空虛,覺得人生無趣、毫無希望。這種躁與鬱並存的狀態,使患者同時承受焦躁與沮喪的折磨,若長期未獲治療,不僅會惡化失眠與生活失序,更可能將其推向自傷或自殺的危險邊緣。

混合狀態的危險性,在於患者不像典型憂鬱症那樣完全無能為力,也不像單純躁期那樣充滿自信與活力,而是處於「焦躁衝動 × 深度沮喪」的交疊區間。在這樣的狀態中,患者既有行動能量,又帶著絕望與負面意念,因此自殺風險特別高。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PA)的臨床指引,躁鬱症混合狀態患者的自殺風險比單純憂鬱發作高出 2 至 3 倍;國際研究顯示,高達 40% 的躁鬱症混合狀態患者曾經有過自殺企圖。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亦指出,躁鬱症患者一生中約有 一半嘗試過自殺,最終約15–20%死於自殺。立秋時節晝夜節律變化,更容易誘發這種高危狀態,臨床上必須嚴肅面對。

自我療癒的錯誤方式
當患者在春天或夏天減藥或停藥後,進入秋天往往會慢慢陷入重度憂鬱或混合發作的狀態而不自知。他們常會靠著一些錯誤的自我療癒方式來解除內心鬱悶,例如大量飲用提神飲料,包括咖啡、奶茶、綠茶、蠻牛、馬力夯等,或是食用高糖、高澱粉食物、高熱量炸物、重口味餐點,藉此短暫獲得心情的快活。但由於這些飲料與精緻食物,在身體中的半衰期極短,不僅容易造成體重上升,還會因耐受性而越吃越多。對青少年而言,甚至可能引發體重增加,對身材不滿與厭惡,進一步形成飲食與體型的焦慮。

有些患者則會透過上網購物、大量刷卡,購買價格昂貴卻不需要的物品,以滿足一時的衝動與快感,但很快就要面對龐大的卡債壓力。藉由網路的發達,男女的藩籬輕易被打破,約炮,一夜情也屬於這類冒險或衝動行為,都只能帶來短暫的興奮與快樂,轉瞬間又會再度跌入低谷。如此惡性循環若未被制止,或未及時接受精神醫療介入,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就是走向輕生。

秋天為何影響大腦
1. 日照與褪黑激素失衡
立秋後日照縮短,導致褪黑激素分泌提前或過度,破壞生理時鐘,夜晚淺眠且易早醒,白天精神萎靡。

2. 血清素水平下降
光照減少影響色胺酸轉換為血清素效率,使憂鬱症或躁鬱症處境更易惡化。

3. 皮質醇日節律紊亂
秋初季節交替時,皮質醇分泌節律易紊亂,增高焦慮、失眠與疲倦感。

4. 秋天社會壓力與開學疊加
暑假結束、學校開學、工作壓力回升,秋天環境氣氛轉靜默,象徵孤單與失落。對青少年來說,學業壓力與季節變動交疊,成為特別沉重的心理負擔。

青少年自殺率翻倍的警訊

根據統計,台灣青少年的自殺率在十年內幾乎翻倍,從2014年每十萬人約五點一人,攀升至2024年的十一人以上。自殺已成為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僅次於意外事故。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的死亡中,自殺比例已由五年前的十二點五%上升到十八點四%。十五歲以下兒童的自殺通報數,也從2019年的七千九百餘件增至2023年的一萬三千件以上,曲線持續攀升。這些數據代表的不只是個別悲劇,而是整個社會支持系統的斷裂。

專科醫師人力的嚴重缺乏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是醫療資源的不足。全台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人數嚴重不足,不到實際需求的一半,主要因素之一為健保給付過低,而青少年與兒童的治療複雜又耗力耗時,少有專科醫師願意投入此塊專門領域。都市地區醫療資源尚且緊繃,偏鄉更是幾乎無從求助。兒少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需要專業的發展心理學知識與家庭介入,但在醫療人力缺口下,許多孩子即便出現明顯的憂鬱、焦慮或自傷傾向,也難以及時得到專業幫助。當專科醫師不足,學校與家庭無法即刻連結醫療支持時,青少年往往只能獨自承受壓力,最終使自殺率逐年攀升。這不只是醫療體制的困境,更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危機。

諮商與精神醫療的角色區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台灣設立了許多心理諮商所與心理治療所,提供了傾聽與情緒支持的服務。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青少年的家長或師長多半傾向先帶孩子接受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認為這樣較為「安全」或不具污名化。但一旦孩子的狀況已經發展到精神疾病的階段,例如出現重度憂鬱,混合狀態、長期失眠、日夜顛倒、懼學拒學,甚至浮現自傷或自殺的念頭,就不應再延遲,而是必須立即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評估與診療。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的角色應該互補,而不是取代。若長期停留在心理諮商層次,延遲轉介,往往會錯過黃金治療時機,直到情況嚴重惡化才送醫,這樣的延誤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悲劇。

結語
立秋是一個節氣的轉折點,也是精神疾病惡化的高危期。憂鬱症患者在此時常見重度發作,躁鬱症患者更容易陷入混合狀態,而青少年則因開學壓力、網路使用、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交疊,成為最脆弱的族群。近十年來青少年自殺率翻倍,自殺已成為第二大死因,這些數字背後是結構性問題與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唯有家庭、學校與醫療體系共同承擔責任,建立早期警覺機制,補足專科醫師人力,正確銜接心理諮商與精神醫療,並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治療,社會才有機會接住這些正在下墜的青春靈魂。唯有如此,秋天才能不再是生命的低谷,而能轉化為希望與重生的契機。

作者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精神科醫師。

Address

成功路三段143號4樓
Neihu District
104

Opening Hours

Monday 14:30 - 20:30
Tuesday 09:00 - 12:30
14:30 - 18:00
Wednesday 09:00 - 12:30
14:30 - 18:00
Thursday 09:00 - 12:30
14:30 - 18:00
Friday 09:00 - 12:30
14:30 - 18:00
Saturday 09:00 - 12:30

Telephone

+886287928213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

內湖區第一家身心精神專科診所,成立於民國九十九年四月。醫學中心20年經驗教授親診,空間舒適,自聘藥師,領藥便捷,永續經營,預約專線: (02) 8792-8213 。

夏一新院長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哲學博士 教育部部訂副教授 (副字04780) 三軍總醫院前精神部部主任 國防醫學院前精神學科主任 台灣神經精神藥理暨生物醫學會1-4屆理事 國際躁鬱症醫學會國際理事(2006-2008) 雙極性疾患國際中文版主編 執業時間: 週一夜午診:14:30-20:30; 週二至週五: 09:00-12:30;14:30-18:00 週六: 09:00-12:30 週日及例假日休診 本院特聘駐診醫師: 長庚精神科榮譽教授 李世模醫師 門診: 每週二及週三上午09:00~12:30; 心理諮商: 另行特約 預約專線: (02) 8792-8213 如您已經在他家院所就醫,卻仍久病未癒,歡迎來院接受第二意見。提供您有別於醫學中心,專業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