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25
破繭而出
有時,破繭不是為了逃離黑暗,
而是讓自己終於能看見光。
作者:如初薩提爾諮商所所長 李島鳳
你曾經經驗過——本來熱烈地愛著,不知為什麼,有一天卻不再期待一起?你們曾一起窩在沙發上,重點不是那部電視劇,而是彼此依偎的感覺;曾經無聲勝有聲,只為了盡情看著對方的那張臉,你為之著迷擁有那張臉的人。
後來的你,不想再擁抱對方,所謂的擁抱只是虛應故事,親吻也只是蜻蜓點水。你對伴侶失望透了,歷經長時間的抗議,你累了,再也沒有任何力氣處理關於這段關係的任何部分。你就是放著,平靜無波是你最大的渴盼,但你心裡很清楚地知道:你很悶,超級悶,心裡壓著一塊大石頭,不快樂,超級不快樂,卻沒有力氣突破、撕裂,只是繼續過日子。
是不愛了嗎?已經不知道愛是什麼了?心裡充滿了受傷、委屈、憤怒與難受,不想再吵、再抗議了,也不值得,只想讓自己可以安靜,在心裡默默築起一道牆,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在看似安靜,失去熱情的關係裡待著,其實是入監服刑。
不是不愛了,而是愛被疲乏蓋住了
Josh Gressel(2019)在Psychology Today發表了長期關係疲乏感(The Fatigue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s)的文章,他說明隨著時間推移,愛情的新鮮感自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的慣性、累積的小摩擦,以及對彼此的理所當然。當關係疲乏感發生時,很多人會覺得愛已消逝,其實可能意味著關係需要新的方式維持連結與意義。
在我的諮商臨床工作中,許多當事人覺得自己已不再愛伴侶,心中失去了與對方的親密感,甚至開始思考是否要離開這段關係。在這之前,他們往往已長時間壓抑情緒,放棄表達自己的需求,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在乎。腦海中充斥著曾經發生的衝突,委屈、受傷、憤怒、挫折、無力感,壓得他們喘不過氣。與伴侶容易一言不合,氣氛瞬間降到冰點,為了不破壞氣氛,便選擇拉開距離,或不再談論自己在意的問題。久而久之,便像室友般相處,表面維持家庭的日常作息,內心卻無比孤單。
我總是說,這些關係中的淡漠、不在乎與一瞬間的擦槍走火,其實都是受傷的反應。伴侶之間,曾經感受到如找到天命真子/真女般的愛之舞,卻變成感受不到對方滿足自己渴望的傷之舞。處於這樣的傷痛中時,我們聽不見,也看不見伴侶的真實樣貌。我們被未滿足的期待所淹沒,心中只希望伴侶能有所改變,給我們想要的,卻忽略了自己可能無意間激發了伴侶更多、更強烈的反彈與防衛,讓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彼此處於挫折與怨恨之中。
冷漠的應對方式變成關係中新的難題
受傷了是事實,但如何面對伴侶關係中的受傷,卻是另一個議題。常有當事人說:「我伴侶外遇了,他說是因為我們關係不好,他心裡過不去,另一個人可以溫柔地接住他。」
關係不好、有心結可能是真實的情況,但選擇面對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和好友聊一聊、可以去諮商、可以和伴侶開誠佈公……。這些方式都不會傷害伴侶和關係,但選擇外遇就很容易變成關係中新的待解決問題。本來是要面對關係的不和諧,但選擇了外遇的應對方式,卻變成得面對重建關係的安全與信任感的議題。此時,外遇本身變成了關係的新難題。
同樣的,當關係中充滿挫折與不滿足時,選擇冷漠以對的應對方式,也很容易形成關係的新難題:失去連結與親密。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創始人Virginia Satir(1983)認為,一對伴侶之所以相遇結合,是因為渴望被愛。透過伴侶建立承諾,我們希望在關係中實現這份被愛的需求:擁有一個愛自己的人,對自己誠實的人,以滿足渴望被愛、被認可、被重視、被關注的需求。如此,我們就能超越過去的負面經驗,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伴侶關係間的連結正是為了帶來這份重要的希望,一旦失去,它會嚴重撼動自我價值,引發焦慮不安。
因此,面對關係的疲乏,無意識或不自覺地使用迴避或放著關係的僵局不去面對,正是雪上加霜,在關係疲乏襲來之時,為關係又增添一筆來自淡漠的新難題。
我選擇滋養自己,還是消耗自己?
多年伴侶諮商實務經驗顯示,發現無論兩人認識、交往或相處多久,他們始終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成長於不同家庭、念不同的學校、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經歷。因此對生活的期待、經營家庭方式以及如何整合個人資源,都存在差異。一個很清晰的事實是:兩人的不同本是天經地義。但愛的疲乏常是因為面對差異的方式,讓彼此進入衝突或冷淡,失去了心裡的親密感。
Virginia Satir(1983)說:「我們如何看待差異性,決定了差異性是為我們服務,還是與我們作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利用差異性來對抗自己,而不是為自己服務。首先是人們如何看待差異性?其次是我們的伴侶關係,我們是彼此的延伸?還是彼此的擴展?如果是延伸,那麼當伴侶離開時,我只剩下半個人。如果是擴展,那麼伴侶為我增添了東西,當他/她離開時,我仍然是完整的。」
這正是薩提爾家族治療信念:「人們因相似而連結,因相異而成長。」當我們堅持伴侶必須與自己相同,才能讓自己擁有安全感時,我們如同切斷了彼此的翅膀,失去成為自己的可能性。若是我允許自己和伴侶都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便是在鍛鍊自己身心靈的強度,同時接納和慶祝伴侶的獨特性。如此,我生命的深度與廣度便因此得以擴展。
你是否願意讓伴侶與你的差異,成為促發你生命成長的契機?讓差異成為讓你認識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你的選擇會朝向何方?你是否會在選擇前,審慎思考這是在善待自己?還是折磨自己?
重新與自己連結,誠實面對內心真實的需要
試著想想:為何我會選擇以冷漠來應對呢?或許每個人的理由不同,但其中可能有個共通性,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若父母面對關係壓力時,採取迴避打岔的方式,從小耳濡目染的你,也可能學會避開壓力與衝突。又或者,父母常常爆發激烈衝突,讓年幼的你感到害怕與驚嚇,於是心裡許下願望,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會和人爭吵的人。也因此,你可能選擇盡量避開衝突。
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反應方式也可能來自內心的不安,對離開關係後將面臨的未知挑戰感到茫然與焦慮。有些當事人會告訴我:「我不確定離開這段關係後,還能不能找到下一個人?」這話語反應出不知道該如何一個人生活?害怕自己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獨處?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不確定是否僅憑自己就能過得幸福。因為害怕自己一個人,就只能停留在熟悉但不快樂的生活裡,在心裡告訴自己:「我先把自己照顧好。」照顧好自己的方式就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然而,這其實不是照顧自己,而是和自己打岔,忽略了內在真正的需要與感受,虛耗了日子與自己,最終變成無法面對自己內心與關係的真實,只好以淡漠的方式來應對。
那要如何幫助自己選擇不一樣的應對方式呢?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正視痛苦。」所謂正視痛苦,需要你凝視內心的經驗,去感受:在這個關係裡,我究竟在經驗什麼?我有哪些心情、想法、期待與需要?
正視痛苦是堅強又勇敢的行動。代表著我願意看見自己、聆聽自己、瞭解自己,並且承認內心的痛苦。唯有明白自己的痛苦,才能照見未來的路途。可能是我需要學會面對和伴侶的差異性,而那並不代表我不好;也可能在意見不合時,我要明白衝撞是關係的日常,需要接納和學習修補;或許我需要學會怎麼表達自己的需要,並聆聽伴侶的需要,練習建立有連結的溝通方式。又或者是學會面對內在的恐懼,不一定非要有個伴侶才足夠好,同時在過程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
賦予希望智慧,做出滿足內在渴望的決定
前述提到,我們建立與伴侶的深刻連結,是為了跨越過去的傷痛,帶來被愛渴望獲得滿足的希望。所以現在,我們要做的,是賦予希望智慧。你願意為自己的渴望做出需要的決定嗎?核對你的行動能否真實地滿足內在的需要?願你能夠勇敢地直面內心的渴望,以智慧選擇真正滋養自己、愛自己的應對方式。
全文出處:張老師月刊2025年10月號 No.574 (https://www.lppc.com.tw/)
#如初薩提爾心理諮商所 #如初練習簿 #薩提爾 #心理界線 #情緒覺察 #關係練習 #光之筆記 #在日常裡看見愛 #台北心理諮商 #內湖心理師 #自我照顧 #心理健康 #心理師不是你想的那樣 #內湖心理所推薦 #心理諮商 #伴侶
如果你也想尋求善待自己的路徑,
願如初薩提爾心理諮商所能陪您找到自己的光。
🎁如需預約諮商,請填寫表單- https://forms.gle/A5u2zCL86pqcaRrw5
=====================
【如初薩提爾心理諮商所相關連結】
🎁如初薩提爾官網- https://fourthbirth.com/
🎁如初薩提爾instagram- https://如初薩提爾心理諮商所ram.com/如初薩提爾心理諮商所w.facebook.com/satiriceberg/
🎁 如初薩提爾 Threads-https://www.t李島鳳曼蕾島薩提爾伴侶與家庭關係花園李島鳳曼蕾島薩提爾伴侶與家庭關係花園facebook.com/BWLsatir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