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由專業諮商心理師,集結社區關心心理健康者,跨專業組成合作交流平台,研發倡議養心照顧心理健康的推廣行動、專業人才培訓,與國人心理健康促進相關政策改革,讓心理療癒專業更普及。 我們有提供專業個人諮詢、心理健康養心mBMI課程與醫療健康諮商心理講座,歡迎到我們的官網預約:
https://twmhcpa.tw/預約服務/

📢 免費線上講座報名中|114.11.15(六)💞【幸福升級.心安相伴──夫妻合作與孕期心理調適】攜手面對新生命的到來,從伴侶合作到心理韌性,打造幸福家庭的神隊友!👶 本講座由桃園市政府婦幼發展局指導,社團法人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承辦,...
11/11/2025

📢 免費線上講座報名中|114.11.15(六)💞【幸福升級.心安相伴──夫妻合作與孕期心理調適】攜手面對新生命的到來,從伴侶合作到心理韌性,打造幸福家庭的神隊友!
👶 本講座由桃園市政府婦幼發展局指導,社團法人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承辦,用心規劃、專業呈現!🎤 計畫主持人|李玉嬋 老師🎤 講師|呂燕茹 諮商心理師📘 本場為「桃園市婦幼心理健康促進計畫」系列講座之一,邀您一同關注孕產婦心理健康與家庭關係。
📍 時間地點📅 11/15(六)14:00–16:10💻 線上參與(Teams 同步直播)
🎈 第一場|寶寶駕到!一起升級成彼此的幸福神隊友!🎈 第二場|面對懷孕的健康焦慮:資訊過載時代的心理素質
👥 適合對象✔ 孕期與產後初期的媽咪及伴侶✔ 關心孕產心理健康的家庭✔ 一般民眾與專業人員
講師介紹|呂燕茹 諮商心理師
• 現職: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 諮商心理師
• 社團法人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心理健康推廣教育教師
•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個案管理師暨 研究助理
• 奇美醫院 合作講師
•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合作講師
• 台南市毒品危害防制中心 合作講師
📌 報名方式🔗 立即報名(免費):https://forms.gle/tVB7eFE6Nwn7ewPU8
⚠ 請勿錄音錄影,保障隱私📣 歡迎分享,誠摯期待與您相見!
📬 聯絡窗口:
林關懷員 0911-635-623|簡關懷員 0921-116-802
潘關懷員 0921-116-812|李關懷員 0919-061-136

我的心理健康我作主Ⅱ:幸福健檢與養心行動計畫— 從幸福感檢測出發,培養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力 — 🌱💫方案緣起「我的心理健康我作主:幸福健檢與養心計畫三部曲」由李玉嬋教授及其團隊率先推動,歷年來已廣泛應用於大專校園、企業組織與乳癌病友團體...
07/11/2025

我的心理健康我作主Ⅱ:幸福健檢與養心行動計畫
— 從幸福感檢測出發,培養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力 — 🌱

💫方案緣起
「我的心理健康我作主:幸福健檢與養心計畫三部曲」由李玉嬋教授及其團隊率先推動,歷年來已廣泛應用於大專校園、企業組織與乳癌病友團體等族群,長期致力於推廣心理健康與幸福素養教育。
自2025年起,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圓融幸福促進協會與明怡基金會攜手,將此理念延伸至青少年現場,於全台完成超過70場心理健康推廣活動,深獲師生與家長好評。

為回應教育現場熱烈邀約,學會自114學年度起推出延伸合作版計畫(非公益免費方案),由學校端或團體組織,編列演講經費,預約辦理。
透過 mBMI 幸福心指標 三元素,培訓 SEL(社交情緒學習)五大核心能力,陪伴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培養「自我覺察、情緒理解、人際連結與正向行動」的幸福實踐力。

🌸計畫特色
• 以 mBMI 幸福心指標為核心工具,協助學生覺察心理健康狀態。
• 融合 SEL 五大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交覺察、人際技巧、負責任的決策。
• 彈性多元活動形式:講座、班級宣導、互動體驗。

🌈課程主題
1️⃣ 幸福養心行動講座 — 練習心理狀態提升正向心理健康幸福感。
2️⃣ 幸福力精進團練(進階版)— 透過遊戲與小組練習深化幸福掌控力。

讓心理健康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從「測量幸福」開始,讓青少年學會理解他人、表達情緒和照顧自己。
邀請學校與我們攜手,讓幸福力在校園裡生根發芽🌼

📅 時間:即日起(2025年12月1日起)
🔗 報名表單連結:https://forms.gle/37J2Rgpvj5NyWzau5

🍼媽媽難過,寶寶知道嗎?——談母嬰情緒連結與安全感的建立🫂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張瑜妏/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副秘書長、明朗身心診所 合作心理師審稿:李玉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22/10/2025

🍼媽媽難過,寶寶知道嗎?——談母嬰情緒連結與安全感的建立🫂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張瑜妏/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副秘書長、明朗身心診所 合作心理師
審稿:李玉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特聘教授、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理事長

一、寶寶共感著新手媽媽的情緒?
「他總是在我情緒激動時哭個不停,好像知道我快要崩潰……是我把焦慮傳染給他了嗎?」
這是小雅哽咽的陳述。她的疑惑,是許多新手媽媽共同的心聲:當媽媽情緒低落時,寶寶真的會知道嗎?
寶寶才兩個月大,剛做完月子的小雅得開始練習一個人帶寶寶,常常不知所措。雖然家人願意幫忙,她仍常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帶小孩的料,不是好媽媽的聲音總在心中盤旋,每當搞不定寶寶時,她就覺得自己快要崩潰。
特別是在深夜裡,餵完奶後還得讓寶寶順利入睡。獨自抱著寶寶時,那些難以壓抑的悲傷與焦躁總在心底翻湧。彷彿那些一邊哄睡、一邊忍住情緒的夜晚裡,孩子無法言語,卻像與她心靈緊緊相連,一起經歷著情緒風暴,小雅更擔心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與安全感,而更加自責。

二、嬰兒依附母親的安定照顧而逐漸長出安全感
心理分析學者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曾說過:「世上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嬰兒,嬰兒總是與照顧他的母親共同存在。」母親的情緒穩定與回應品質,構成了嬰兒早期的「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讓孩子能在被理解、被包容的經驗中,感受到世界的安全與可預測性。
心理發展的研究中,英國精神科醫師鮑爾比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進一步指出:嬰兒在日復一日的照顧互動中,會逐漸以母親作為「安全基地(secure base)」,建立起穩定的情感連結與信任關係。這種早期的依附關係,成為其日後情緒調節與人際互動的重要基礎。
生命最初的日子裡,嬰兒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無法自我調節情緒與生理狀態。他們需要依賴母親的身體接觸、聲音安撫、溫度與情緒穩定度,來協助自己調節內在狀態。
當母親抱起孩子、輕聲哄唱、餵奶的那一刻,不僅是在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更在傳遞一種信任與安定的訊息——「你是被理解、被接住的。」

三、母親先安定自己的情緒,有助於母嬰互動和睦
當母親的情緒穩定時,嬰兒能在這份安定的情緒氛圍中逐漸學會信任世界;當母親陷入混亂與無助時,這份「情緒共振」也會真實地傳遞給嬰兒。
有些媽媽會發現,當自己內心越來越穩定時,孩子的作息也慢慢變得規律,哄睡不再像是一場戰爭。這並非巧合,而是情緒共感的具體展現。
就像前述的新手媽媽小雅,她學會給自己幾分鐘空檔時間,透過簡單的深呼吸或正念練習,讓自己先安頓下來、接住內在的情緒。有時寶寶似乎也會隨之較安穩入睡,整體氣氛變得平靜許多。
小雅說:「我慢慢發現,只要我願意先好好安放自己,寶寶好像也更放心地信任我了。」

四、剛剛好的母親 才能貼近真實需要
心理學者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認為,嬰兒最初的心理世界,是在母親所提供的安全「抱持空間」中逐漸形成的。這個空間不僅包含實際的擁抱與餵養,也包含母親對嬰兒情緒的理解與回應。母親不需要過度溺愛或焦慮,而是能依照孩子的狀態與需求,「剛剛好」地給予愛與照顧。
這份「擁抱」是否足以讓孩子產生穩定的安全感,並不取決於母親是否完美無瑕。事實上,「太好」或「完美」的母親,反而可能限制孩子逐漸發展出獨立與自我調節的能力。所謂「剛剛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指的是——即使偶爾出錯,也能調整與修復自己的回應;即使會感到疲憊,仍願意保持與孩子的連結。這樣的母愛,才是安全感的根基。
對母親來說,這是一種減壓的自我提醒:你不需要是完美媽媽,只需要是能夠適時回應、調整、修復、給予愛的媽媽。

五、在母愛的安全感中經歷分離焦慮,並成為獨立的自己
然而,嬰兒並不會永遠停留在與母親緊密一體的關係之中。隨著成長,孩子會逐漸面對「分開」的經驗,經歷所謂的分離焦慮,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獨立、發展自我。正因為有了母愛所建立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分離中仍感受到被支持與信任,這正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關鍵。
當孩子逐漸長大,他一方面渴望探索外在世界,一方面又會回頭尋找母親的懷抱,在「分開」與「靠近」之間不斷循環。心理學者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將這一歷程稱為「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指出這是嬰幼兒約在六個月至三歲之間的重要發展階段。在這個歷程中,孩子逐步建立起一種信念——「我可以安全地成為自己」。

六、正念與覺察:擁抱曾是寶寶的母親
你不需要是母親,也可以回頭看看自己,曾是怎樣被愛、被照顧的寶寶。
當寶寶睡著後,放下母親角色的片刻,不妨讓自己進行一段簡單的身體正念練習。閉上眼,感受自己的呼吸,讓身體慢慢蜷曲成最放鬆的姿勢,像回到嬰兒時期那樣被包裹與守護。此刻,試著想一想:「那時候的我,是怎樣被愛的孩子?我在誰的懷裡感受到安全?又從誰的情緒裡學會與世界相處?」
也許你記得的,是溫柔、安穩的懷抱;也可能,那是充滿忙亂與不安的環境。無論是哪一種,都構成了我們與愛的最初記憶。
接著,慢慢伸展身體,讓自己打開、展開,就像葉子舒展在陽光下。想一想:此刻的你,長成了什麼樣的大人?什麼讓你變得堅韌、能夠愛人?又是哪些支持,讓你在風中仍能站立不倒?
這些提問不一定需要答案。正念練習的目的,只是邀請你暫時放下對自己與孩子的評價,回到當下,用覺察的眼光看見——有時候,孩子的哭鬧,喚起的是我們內心那個渴望被理解的小孩。當我們願意先溫柔地照顧內在的自己,也就更能以安定與慈愛回應外在的孩子。

七、縱使媽媽正經歷脆弱,也能示範:走過低谷,仍能迎向陽光
育兒的旅程從來不輕鬆。產後荷爾蒙變化、睡眠不足與角色轉換的壓力,常讓母親在親密又脆弱的親子關係中,感受到焦慮與自我懷疑。你可以焦慮,也可以哭泣;你可以請求幫助,也可以選擇休息。這些都沒有錯。
在日常生活裡,新手媽媽可以嘗試幾個小練習:
1.先安頓自己的身體 ——「身安,心就安!」讓自己停下三十秒,深吸氣、慢慢吐氣三次;或在孩子入睡後,泡一杯熱茶、伸展身體。這些短暫的停頓,能幫助神經系統回到穩定。
2.適時回應,而非完美回應 ——寶寶不需要「樣樣都完美」的媽媽,只需要被持續回應的安全感。「媽媽在這裡,聽到你了。」這句話就足以讓孩子感到安心。
3.善用連結物 ——當孩子在分離或依附的掙扎中反覆時,媽媽可以給他熟悉的娃娃、小被子或自己的圍巾,幫助他延續安全感。
4.照顧孩子,也別忘了照顧自己 ——當你願意關照自己的需要、允許自己休息時,你正在以身作則,教會孩子什麼是「自我照顧」。
孩子不是因為你從不崩潰才感到安全,而是從你身上看見:即使你會難過,你也能回來,並持續愛他。
願你記得,當你照顧自己的同時,也是在身教示範如何自我照顧你的孩子。

參考資料:
Mahler, M. S., Pine, F., & Bergman, A. (1975).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 Basic Books.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Winnicott, D. W. (1965).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Hogarth Press.

🫄我是媽媽,也是我自己🎁王懿晨/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監事、天使心家族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曾以為「我」是無條件捨去。直到...
22/10/2025

🫄我是媽媽,也是我自己🎁
王懿晨/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監事、天使心家族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曾以為「我」是無條件捨去。直到那晚深夜,我含著眼問自己:我是誰?我才慢慢體會到,撐起孩子的同時,得先擁有我自己。原來,我是媽媽,也是我自己。以上,是我在服務現場中,聽到「媽媽」流著淚敘說著…

A媽媽掙扎是否要繼續妊娠,因為胎兒六個月被檢查出形體外觀異常?
B媽媽帶著自閉症孩子做早療復健,在七百多個馬不停蹄奔走復健的日子後,突然不知道下一步在哪兒?
C媽媽是雙寶媽,正常發展的兩個學齡前孩子,可愛卻也讓C媽媽工作之餘心力交瘁…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原都以為只是人生多一個角色而已。然而真正浸泡在媽媽角色的體會與忙碌中,不知不覺,「我」被靜悄悄的無條件捨去了,直到某個片刻,才忽然驚覺不只是多一個角色,而是自己整個世界都晃動翻頁了!

A媽媽:在懷孕的恐懼裡,重新找到勇敢的自己
A媽媽是職場上專業自信的女性,當得知六個月胎兒異常時,驚嚇擔憂恐懼完全吞噬懷孕的欣喜,失去自信不知所措而前來求助。
在協談中,陪伴A媽媽接觸自己有負擔的情緒並安全的流洩而出,撥開對未來擔憂害怕的層層烏雲,A媽媽逐漸找回起初孕育孩子的那一份愛,這份愛,引導A媽媽整理出自己成長過程的勇敢與堅毅,工作挑戰的自信與智慧,這些都是A還沒當媽媽前就已經真實存在的自己!如今也都還在!找回自己的A,對未來擔任母職也更有力量。

B媽媽:在反覆的希望與失落之間,學會接納
陪伴自閉兒早療復健的B媽媽,對孩子的愛始終都在。前來求助是失去了帶孩子早療復建的動力。
為什麼呢?早療中,每隔一段時間會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態,以檢視並調整早療復健的目標和方法。評估期間,B媽媽在希望與失望的兩端間,經歷無數次來回擺盪的經驗,逐漸累積的挫折與無奈消弱了動力。
協談幫助B媽媽在自己多次擺盪經驗中,看見擺盪幅度其實越來越小,這意謂B媽媽越來越接近孩子是自閉兒的事實,加上協助B媽媽將注意力放在復健前後孩子本身能力的變化,去肯定每個變化,就是去肯定自己與孩子在過程中的投入。逐漸的B媽媽開始欣賞過程中的盡力而為,接受孩子發展的限制。原來,這是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本來面目,這一份無條件的接納為復健注入新的動力。

C媽媽:在忙碌裡,重新遇見發光的自己
C媽媽的時間被切成一塊又一塊:換尿布、餵奶、哄睡、整理家務、趕上班…彷彿所有的她,都被擠到了生活的邊邊角角。忙碌日常使媽媽心力交瘁…協談使C媽媽想起曾經喜歡逛書店,在夕陽中騎腳踏車的自己,如今疲憊又模糊的臉好像在問自己:除了是媽媽,我還能是誰?隨之而來的鼻酸卻也使C媽媽醒悟:母親,不是要讓原來的自己消失,而是讓自己蛻變。C媽媽開始在忙碌中,為自己留下喝一杯咖啡的時間、為自己留下讀幾頁書的安靜。某一天,兩個孩子望著讀書喝咖啡的C媽媽說,媽媽妳好漂亮!倏忽間,C媽媽覺得自己不只是孩子溫柔的守護者,更是一個活出自己光的人。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發現: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媽媽,換言之,媽媽,是個體我的其中一個角色。
想像一個圖像:人是一個圓形,圓心代表自我。以圓心為中間點,將圓形分割成幾個扇形,如同將圓型蛋糕切片。每個扇形,就是一個角色。而媽媽,就是其中一個扇形。媽媽角色的扇形,跟自我的圓心,其實是彼此互依互存的。這意謂,我是媽媽也是我自己。

當媽媽角色守護孩子而展現出生命力,記得要大大的給出讚美,這樣的讚美會提升自我效能,也就是強化自我的圓心。
媽媽這個角色疲憊乏力時,記得給出允許,自我的圓心可以當扇形的支撐點,補充媽媽角色的能量。
華人文化對母職的期待既多且廣,歌頌媽媽偉大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媽媽是人生中的一個角色。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需要更多支持媽媽的政策和行動。而個人呢?每個媽媽都有意識靠近自己微妙的平衡點:在做自己和做媽媽之間,可以享受陪孩子長大,也能享受做自己的朋友。

我是媽媽,也是我自己;撐起孩子的同時,記得要擁抱自己。

📖親子共讀、為愛朗讀,從玩書到培養閱讀習慣!🍎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邱瓊慧/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 助理教授親子共讀,首重「共」的陪伴!        親子共讀,首先最...
07/10/2025

📖親子共讀、為愛朗讀,從玩書到培養閱讀習慣!🍎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邱瓊慧/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 助理教授

親子共讀,首重「共」的陪伴!
親子共讀,首先最重要的關鍵是在「共」——也就是親子一起、照顧者與寶寶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親子共讀的初期,重點在於陪伴,因為爸媽的陪伴,讓寶寶感受到閱讀是好玩的、開心的;進而於引君入甕,讓寶寶愛上書、愛上閱讀,培養閱讀的習慣。
至於「讀」什麼,可以廣義的讀:閱讀生活中的符號、標誌、唸唱童謠、童詩、兒歌、玩手指謠;到狹義的讀兒童讀物:布書、玩具書、認知書、故事繪本等。

一、從何時開始共讀?
(一) 從胎兒期就可以共讀囉!
親子共讀,究竟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是上小學、還是提早到上幼兒園,甚至是上托嬰中心的階段呢?其實,研究指出:親子共讀可以從懷孕期開始喔。
相關研究發現,約在懷孕16週左右,胎兒已能對聲音產生反應,胎兒可以聽見臍帶血液流動的聲音、媽媽的心跳聲,甚至也可能被外界突如其來的巨響聲驚嚇到。也因此,在醫院裡,醫護人員會讓剛出生的寶寶趴在媽媽的胸口上,聽聽媽媽的心跳聲,讓寶寶有安全感,彷彿就在媽媽的肚子裡一般。
(二) 孕期的親子共讀,可以這麼做!
孕期的媽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或者是想要唸給寶寶聽的繪本,都是可以的喔。肚子裡的寶寶,會透過媽媽的朗讀熟悉媽媽的聲音和語調。等寶寶出生後,再次聽到媽媽的聲音時,會因為這份熟悉感而感到安全,對情緒的穩定也很有幫助。

二、讀哪些書?
(一)閱讀生活中的符號或標誌
不必拘泥於形式,生活中的符號、標誌、文字等都可以,都能成為「閱讀」的素材。接續前面所提到的,親子共讀的關鍵在於「共」——陪伴孩子一起。所以,只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說說生活中所見的符號、標誌、文字等,都算是一種共讀喔!當然,更可以選擇一些適齡適性的嬰幼兒讀物作為媒介,與寶寶一起共享親密溫馨的「悅讀」時光。
隨著現今科技與文化的蓬勃發展,每年出版的嬰幼兒讀物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應接不暇。照顧者如何從茫茫「書海」中,挑選適合自己寶寶的適齡適性讀物呢?若不是經常在專注嬰幼兒讀物的照顧者,可能會有些茫然、不知道怎麼選書,甚至會產生疑惑或焦慮的心情。
在此也貼心的提醒照顧者們:不要心慌、更不用心急,放下緊張與焦慮,陪伴寶寶一起享受悅讀,抱持著「只要我陪著寶寶一起!讀什麼都好、讀什麼都可以!」的心態來共讀就好囉!
(二) 適齡圖書可以這樣選!
選擇適合寶寶的讀物,對幼兒的發展來說,是具有加乘效果的重要關鍵。在政府大力支持與挹注經費推廣政策下,嬰幼兒閱讀相關資源多是隨手可得。
1. 國立臺灣圖書館承辦的教育部「適合嬰幼兒閱讀之優良圖書」評選
國立臺灣圖書館承辦教育部推廣親子共讀業務,每年邀請專家學者從茫茫書海中,評選100本適合嬰幼兒閱讀之優良圖書的「年度好書」,迄今已近15年。這些優良圖書會依0-3歲和3-5歲兩個年齡層進行分齡推薦,並將連續入選三個年度的優良圖書納為「經典好書」。請參考國立臺灣圖書館閱讀推廣計畫網站
www.pccr.tw
嬰幼兒閱讀推廣計畫
嬰幼兒閱讀網
2.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從嬰幼兒成長與學習歷程出發,結合圖書館資訊組織專業及對圖書的認識與瞭解,建立「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表」,將0-6歲嬰幼兒,再細分為0-3歲及3-6歲兩個適讀年齡階段,各自涵蓋七大主題架構:
0-3歲嬰幼兒適齡圖書主題為:語言學習、認知發展、社會互動、心理成長、感官動作、美感經驗及生活體驗等
3-6歲幼兒嬰幼兒適齡圖書主題為:語言文學、認知發展、社會互動、心理成長、運動與健康、美感經驗及生活經驗等https://isp.ncl.edu.tw/infant-tw。
3. 各縣市圖書館
各縣市圖書館會發送0-5歲嬰幼兒的「閱讀禮袋」,禮袋內包含兩本0-5歲適齡繪本、親子共讀手冊,以推廣嬰幼兒閱讀。這項嬰幼兒閱讀運動源自於1992年英國所發起,針對7-9個月大嬰兒為對象的「嬰幼兒閱讀運動」,至今,世界各國紛紛響應推廣,在各個國家蔓延深化。
4. 童書出版相關網站
在網頁上搜尋「親子共讀繪本」、「嬰幼兒繪本」、「生活自理繪本」…等關鍵字,皆能找到各家童書出版的好書。照顧者可以依據這些書單,前往書店購買,或到各縣市圖書館借閱皆可。

三、親子共讀的迷思
儘管有前述這些親子共讀的優點和共讀資源,但多數的照顧者仍對共讀缺乏信心,常見的迷思如下:
(一) 嬰幼兒聽得懂故事嗎?
相信許多照顧者多少都抱持著疑惑:「唸書或講故事給寶寶聽,他們真的聽得懂嗎?」這樣的疑惑,也是在所難免的。如同前文中所提,親子共讀的核心,是為愛朗讀,為孩子創造一個語文環境,透過照顧者的真人發音和親子互動,不僅能提供寶寶的聽覺、觸覺、視覺的刺激,也有助於促進其感官知覺發展。
(二) 寶寶還看不懂字,怎麼共讀?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從剛出生時的純「聽」故事,逐漸發展到「看」故事,也就是透過觀看書中的圖像進行理解。這段共讀的過程,是一場耳朵聽著照顧者說故事,眼睛看著書中圖像的閱讀之旅。
(三) 寶寶總是咬書、丟書、撕書,靜不下來。
對一歲半以前的幼兒來說,咬書、丟書、撕書,其實是他們探索書本的一種方式。因為手部肌肉發展尚未成熟,無法穩定拿書,也可能因為翻頁不順而導致撕書的行為。這些都是嬰幼兒探索書時的閱讀行為,是幼兒發展感覺統合的正常歷程,照顧者應多予包容和接納,可以選擇適合寶寶探索的布書或硬頁書等,持續提供探索書的機會。
為寶寶撒下幸福的種籽
最後,以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所言:「為孩子撒下幸福的種籽」,作為本文的結語。嬰幼兒的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人生導師,在此人生起步的最初時刻,透過共讀,陪伴孩子認識世界;透過共讀而「悅」讀,涵養一生的閱讀習慣,從閱讀中獲得幸福,及早為孩子撒下幸福的種籽,將為他們一生帶來無窮的收穫。

公共圖書館分齡分眾服務網-嬰幼兒版

⭐️17歲當未婚媽,這條路不孤單——陪小媽媽走一段勇敢的路🌅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劉青雯老師/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小瑀,今年17歲,是個正在摸索未來方向的...
07/10/2025

⭐️17歲當未婚媽,這條路不孤單——陪小媽媽走一段勇敢的路🌅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劉青雯老師/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小瑀,今年17歲,是個正在摸索未來方向的女孩。原本計畫是升上高三後準備升學考試,偶爾幻想著未來的自己——也許是創業闆娘、也許是設計師、也許只是還沒定下來的人生旅人。
然而,這一天,她手上拿著顯示兩條線的驗孕棒,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懷孕了,未預期的消息……讓她瞬間跌入黑暗、茫然又無助的世界。
那天晚上,她坐在床邊,雙手緊緊抱著膝蓋,腦中千頭萬緒——「怎麼辦……我還不能自己賺錢,怎麼會養小孩?」「男朋友也還是學生,現在都沒有能力……」「爸媽知道了會幫我嗎?」「學業怎麼辦?」「真的把孩子生下來,別人怎麼看我?」

其實,社會上有一群人,他們願意陪小媽媽走一段勇敢的路。

17歲少女當媽——未成年懷孕的現實挑戰
對於年僅17歲的小瑀而言,當「媽媽」這兩個字過於沉重。她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養育孩子,也害怕孩子會因為她的年紀太小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她或許想自己想成為怎樣的大人,卻已經在「我要成為怎樣的媽媽」這條路上。
像小瑀這樣的未成年準媽媽,往往同時要面對以下幾個挑戰:
醫療與身體變化的壓力及配合
青少女的身體尚未完全成熟,懷孕與生產的風險相對成人女性更高,可能有貧血、早產等風險,需要醫療充分配合以利順產。
學業中斷或休學壓力需堅持下去
若學校與家庭缺乏友善支持,女孩可能被迫中止學業,然而懷孕育兒期間仍有可能繼續學業,或休學後復學,學歷是增加就業與夢想機會的重要關鍵。
心理壓力與自我懷疑之紓解
從驚恐、自責到對未來的焦慮,需要被妥善理解與疏導,避免轉變為孕產期憂鬱。心安,身就安。
社會與家庭的支持與合作
來自父母或社會資源,支持因應異樣眼光,有信心不會讓少女孤立無援,爭取並相信終究家人會是未婚媽媽的最大後盾,一起走勇敢的路。


妳不是一個人:自助與他助,1加1大於2的力量
一、自助的內在力量:妳很勇敢
小瑀需要知道:她的價值,從來不受限是否懷孕、是否未成年,而在於她依然有選擇人生的權利與能力。她可以允許自己迷惘、不完美,但她也可以努力尋找支持,讓自己在混亂中逐漸找回方向,支持自己,成為勇敢的小媽咪‧許多人也在這條路上走出幸福。

「我值得被理解,我有權利被支持。」

二、尋求專業資源:妳並不孤單
小瑀並不孤單,臺灣有許多專業機構與服務,可以提供青少女懷孕協助:
1.校園內的諮商與輔導資源
班級導師
導師是學生的第一線支持系統,能提供基本情緒關懷與心理支持,協助溝通並連結學校內外的輔導及醫療資源,保護學生隱私,提出召開個別化教育計畫(IEP)需求以彈性安排課業與出缺勤的問題。懷孕期間可依個人身心狀況來協調繼續到校上課或是採取部分自主學習、多元評量等策略,讓學業學習不中斷。
任課老師
任課老師能在日常互動中提供觀察與支持,協助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況與學習需求,通報導師或輔導室,以進行後續協助,依學生健康狀況,調整課堂參與、安排自主學習或多元評量策略。
行政處室(輔導室、學務處及其他相關單位)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規定,學校必須尊重並保護懷孕學生的隱私與受教權,提供懷孕期間與產後必要的協助與支持,例如彈性請假或課業協助,落實校園內不歧視、不霸凌的教育環境。透過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協調與整合資源,輔導室協助安排個別或團體輔導、心理諮商,情緒調適與壓力管理;教務處協助課業學習;學務處協助生活輔導,與家長或監護人保持有效溝通;健康中心提供孕期健康諮詢與醫療轉介資訊等。
2.醫療與諮詢資源
各地衛生局「孕產婦關懷訪視計畫」
各地衛生局設有「孕產婦關懷訪視計畫」,透過居家訪視提供孕期資訊、心理支持與資源轉介等。
公立醫療院所(如台大醫院、馬偕醫院、台中榮總):
設有婦產科與社工部門,可協助提供孕期檢查、心理諮商與社福轉介。
心理健康促進平台(衛福部):
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提供即時心理支持。
3.專業機構與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全台皆有分會):
提供未成年懷孕少女心理諮詢、法律協助、住宿安置與就學重建。
張老師基金會
透過1980諮詢專線,提供情緒支持與資源轉介。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提供懷孕少女與其家庭的支持性服務與育兒指導。
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致力於協助弱勢婦女與兒童,提供未成年懷孕少女心理諮商、法律協助、就學與就業輔導、親職教育、安置待產媒合及出養協助等服務。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提供未成年懷孕少女相關的法律諮詢與心理支持服務。

三、親友可以這樣做: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是溫暖的陪伴
當家人或朋友知道小瑀懷孕時,或許會震驚或無所適從,但如果能放下責怪與批判,成為她的強力後援,相信小瑀會更有力量走下去。
1.語言上的支持:
「妳一定很害怕,謝謝妳願意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
「無論做什麼選擇,我都會陪妳走下去。」
「妳不是一個人,我們都願意幫助妳。」
2.非語言的支持:
溫柔地擁抱、安靜地陪伴、傾聽不打斷、不批評。
一個溫暖的眼神、善意的微笑、安全信任的肢體語言等。
3.具體行動上的支持:
協助整理並支持未來選項(如:就學銜接、支持撫養或出養孩子等的支持協助)
陪伴她諮詢專業資源,幫忙蒐集資訊。
必要時,協助聯絡社福單位或學校輔導室。

四、結語:尋求資源,一起陪伴,走向成長
小瑀的故事,不只是無數未成年少女懷孕現實的縮影,更是一段展現勇氣與可能性的歷程。雖然起初充滿驚嚇與挑戰,但這段經驗也能成為生命轉化與成長的契機。當她明白自己並非孤軍奮戰,而是擁有力量、有人相伴、還有資源可依靠時,那條原本看似黑暗的道路,也能逐漸被點亮,帶來溫暖與希望。
每一個願意伸出援手的人——無論是專業人員、家人,還是朋友,都是她生命中的一道光。這些光不僅陪她穿越困惑、害怕與淚水,更引導她一步步走向堅韌,成為能為自己與孩子做出選擇的成熟大人。
親愛的小瑀「們」,妳們從來不曾孤單。許多和妳們一樣的小媽媽,透過社會資源的支持,依然能順利迎接新生命、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並且成為溫柔而堅強、讓孩子驕傲的好媽媽。未來或許不簡單,但卻充滿無限希望,妳們有能力走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若需進一步協助,請聯繫以下資源:
勵馨基金會:https://www.goh.org.tw// 勵馨全台服務電話查詢
1925 安心專線(24小時心理支持)
1980 張老師諮詢專線
地方政府衛生局婦幼關懷窗口:可至縣市政府官網查詢「婦幼健康科」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健康心理諮詢

勵馨基金會秉持基督精神,每年服務近兩萬名服務對象展開新生活,邁向生活自立。服務對象從婦女、孩童、多元性別到遠赴他鄉努力的移工朋友,近十年更拓展性別平權腳步,將臺灣的服務經驗分享給國際夥伴。邀請您為勵馨...

⚔️孕產婦心理健康守護神隊友,一通電話幫你找到幸孕助攻隊!☎️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李玉嬋 特聘教授/諮商心理師(醫心學會理事長)撰稿...
07/10/2025

⚔️孕產婦心理健康守護神隊友,一通電話幫你找到幸孕助攻隊!☎️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李玉嬋 特聘教授/諮商心理師(醫心學會理事長)撰稿

剛嫁台灣不久,馬上要轉變成新手媽媽,小欣的生活在懷孕祝賀聲後變得混亂起來。面對陌生的環境與夫家的文化差異,以及工作忙碌的丈夫無暇顧及她需求,小欣感到孤單又焦慮。夜晚的失眠、白天的情緒壓力讓她常喘不過氣。在定期產檢時,醫院發現小欣的「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分數高達 21 分(悲傷、焦慮、內疚等的憂鬱程度越高超過 13 分以上需專業協助)因此轉介到「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計畫的電話關懷訪視員,進一步聯繫追蹤與關心,協助連結到心理諮商所、中醫診療或身心科,找到神隊友,守護孕產婦恢復心理健康。

小欣在「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關懷員協助下,獲得了桃園市心理諮商 4 次補助 $9000 元,改善了憂鬱情形。但在關懷員協助以「心理健康mBMI 友-情-義」幸福三指標的幸福感分數檢測下,小欣測出來的分數只有 10 分(B:3;M:4;I:3)低幸福感。小欣才發現她欠缺三種正向幸福感的心理健康保護因子,要靠自己學習友-情-義三種幸福養心方法,提高到 mBMI ≥ 21 分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之高幸福感。

B(友):Be-friends 我有好朋友?(人際支持親密感):我能找到好朋友在需要時支持陪伴我,0~10 分有幾分把握?
M(情):Mindfulness 我能好心安?(情緒平穩掌握感):我能察覺內在情緒變化並穩住自己心情,0~10 分有幾分把握?
I(義): Identity 我好重要?(自我價值意義感):我能認同自己重要性與生命價值意義,0~10 分有幾分把握?

關懷員鼓勵小欣從心理健康 BMI 友-情-義三種幸福感:「人際支持親密感、情緒平穩掌握感、自我價值意義感」並參考下表中各種方法提升「好人際、好心情、好好愛自己」正向幸福感的心理健康保護因子。關懷員也協助小欣加入桃園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的支持系統,認識同為新住民的好朋友,也在桃園市心理諮商中,與心理師討論婆媳相處、與丈夫溝通自己的需求、緩解懷孕的焦慮多元方法。小欣表示:「那段時間真的很難熬,覺得自己好孤單。但有了心理師和關懷員的幫助,再加上認識了其他媽媽,我感覺好多了。現在也能更坦誠地和丈夫溝通,我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也因此小欣能轉變為認可自己可以是一位好媽媽的自我認同中,帶著幸福面對孕產之路。

同樣的,阿莉的故事也讓人動容。她在產後因為焦慮想親餵的奶量不足以及家人的意見分歧感到壓力重重。阿莉透過桃園市孕產婦心理健康的單張宣傳,找到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不僅同樣接受了心理諮商 4 次補助 $9000 元,還使用中醫診療 $4800 元 補助」透過中醫診療,身體元氣逐漸恢復,奶量也得到了改善,同時紓解了壓力導致的情緒問題。阿莉說:「中醫師除了幫我調理體質,還細心解釋產後的飲食宜忌和坐月子的觀念,教我如何透過簡單的方法舒緩壓力,甚至提供了產後調養的舒心茶飲,讓我感受到身心都被好好地照顧。」現在,阿莉不僅能平衡寶寶的照護,還與家人建立了更好的溝通橋樑。她笑著說:「最讓我欣慰的是,家人開始理解我的感受,也願意給我更多的支持。原來,學會尋求幫助,才是更有力量的開始。」

【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桃園市針對孕產婦、流產、不孕困惱、罹癌等婦女,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希望讓婦女們在身心調適的路上不再孤單,全面照顧每一位女性的心理需求。

計畫內容:
精神醫療評估:每人補助 $1,200元(補助1次),由專業醫師進行深入評估。
心理諮商:每人最高補助 $9,000元(4 次諮商以上),涵蓋個別、伴侶諮商等,幫助女性解開心理困境。
中醫診療服務:每人補助 $4,800元(補助4次),針對產後體質進行全方位調理。

補助資格:
本人或配偶設籍桃園市的孕期女性、產後6個月內者,以及有流產、不孕困擾者。
本人設籍桃園市的罹癌婦女。

該怎麼申請?
相關合作機構資訊可至 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查詢。

如您有「心理諮商或精神醫療評估」需求,請於補助資格期限內(備孕中、孕期中、產後6個月內、流產、罹癌等婦女)攜帶以下文件前往合作機構辦理
本人或配偶設籍桃園市的身分證明文件
孕產婦健康手冊封面、兒童健康手冊出生日期內頁、或其他證明文件。
罹癌婦女重大傷病卡、醫師診斷證明、健保快譯通APP診斷代碼、或其他證明文件。
如您有「中醫診療」需求,請於補助資格期限內(備孕中、孕期中、產後6個月內、流產、其他資格詳見附件),至申辦項目說明 - 桃園網路e指通 線上或是紙本申請,需準備文件:
本人或配偶設籍桃園市的身分證明文件
孕產婦健康手冊封面、兒童健康手冊出生日期內頁、或其他可證明文件 。
注意事項:
心理諮商服務及精神醫療評估需提前預約,並告知申請「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中醫調理服務需要上申辦項目說明 - 桃園網路e指通申辦 。

行動,找回自己原本的力量
桃園市政府推動這項計畫的初衷,不僅在於改善孕產婦、流產、不孕困惱、罹癌等婦女的心理健康,更希望透過資源的全面整合,構建出一個關愛女性的社會網絡。透過心理健康篩檢,能早期辨識心理健康問題,而進一步精神醫療評估與心理諮商服務,則提供了個別化的解決方案。無論是伴侶間的情感支持,還是對自己身體的重新關注,這些步驟都在幫助女性重新建立內在的力量。

無論您是在期待寶寶的喜悅中,還是面對產後挑戰的迷茫,抑或是面對不孕困擾或是癌症困擾你中,都請記得:「你不必一個人扛下所有。」

如有任何需要,只需撥打一通電話,就能找到屬於你的幸孕神隊友!
專線:0921-116802(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說明需要諮詢「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補助方案!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讓我們一起攜手,守護您的身心健康,找回自己原本的力量,迎接希望的未來。

🤰「不只是病人,也是母親! 癌症媽媽的情緒調適」🫧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曹舒晴諮商心理師/李政洋身心診所李玉嬋特聘教授/醫心學會理事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
07/10/2025

🤰「不只是病人,也是母親! 癌症媽媽的情緒調適」🫧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曹舒晴諮商心理師/李政洋身心診所
李玉嬋特聘教授/醫心學會理事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學系

30歲的琳琳懷孕四、五個月時,接獲罹患癌症的震撼消息。隨著癌症年輕化,懷孕的同時也可能成為癌症病人。從備孕、懷孕、產後到育兒期間,若還需接受治療或預防復發,對正在懷孕或已經有孩子的女性及其整個家庭而言,皆承受沈重的身心壓力。如何讓母子、伴侶及家人安定心情,進行有效的醫病溝通,才能協助她們持續扮演照顧者的角色,與家人好好對話、穩定情緒,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善用醫療照顧資源與醫病溝通
琳琳得知自己的病情時,內心充滿疑問與不安:「懷孕期間到底能不能治療?會不會傷害孩子?還有機會康復嗎?如何化解?」仔細聆聽並配合醫療團隊提供的癌症治療方式,隨時提出對懷孕及母子安全的考量與計畫,讓自已安心,並將擔心和疑問整理下來,主動向醫療團隊提問與對話。例如打破「懷孕就不能治療」的迷思,或是在感到混亂、焦慮,記得你並不孤單,醫療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也可以找諮商心理師,協助釐清思緒、理出脈絡、穩定心緒,與共同擬定最合適的療程與照護身心方式。

練習母子親密溝通與對話
琳琳在懷孕期間強烈感受到「成為母親」的情感。即便孩子尚未出生,她腦海中仍會浮現一個畫面:「我要怎麼告訴孩子,媽媽在懷孕時生病的經歷?有多想要保護胎兒的健康?又多麼渴望能陪著孩子長大⋯⋯」這份愛,對於正在經歷癌症的懷孕媽媽來說,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與心理師諮商,討論如何向孩子說明病情,又如何根據孩子的年齡與理解能力,調整溝通方式,去談論生命逆境中的母愛新聲。當然,孩子出生後,在不同年紀主動問起媽媽的癌症時,母子之間的對話也需要隨時留意細緻回應。例如:

幼兒期(3歲以上):使用簡單而具體的語言,例如:「媽媽生病了,需要一些特別的藥來幫助她變好。」可透過繪本如《媽媽是抗癌超級英雄》輔助說明。
學齡前與國小階段(6-12歲):解釋癌症是身體的一種病,治療過程可能會有些變化(如掉頭髮、疲倦等),鼓勵孩子提問,並給予耐心回應。
青少年以上(12歲以上):
可以較深入地說明病名、治療方式與生活影響,同時尊重孩子想知道的程度:「你想知道的,我可以慢慢說讓你了解。」

不論孩子年齡多大,核心原則都是誠實與情感接納。讓孩子知道:你願意陪伴他們面對,也希望他們陪你一起經歷,共度生命挑戰的最大力量是家人的愛與支持。

是母親更是太太的伴侶溝通
琳琳說,在她生病後,最讓她感到難受的,不是療程,而是與先生之間的距離感。先生不太說話、也不主動提及她的病情,讓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麻煩,甚至一度想要「自己扛下來」。
其實,每個人在面對重大壓力時反應不同。有些人會變得沉默,是因為太在意、太害怕了,然而互相支持的善意需要被看見。在伴侶溝通中,我們可以練習使用「我」句型來表達,例如:「我感到很害怕,希望你陪我說說話。」比起責備式的語句,更能讓對方打開心門。鼓勵雙方坦誠分享自己的恐懼與期待,創造可以輕鬆討論病情、未來的生活安排、療程照顧與支援網絡,設定彼此能達到的小目標,會比單方面承擔更有效。

心情調適與保有幸福感
琳琳曾說,自己在罹癌後經歷了一段混亂時期,情緒常常起伏不定。有天,她寫了一封信給腹中的孩子,感謝他的來到,讓她確定自己真的很想成為一位媽媽。那封信寫完後,她哭了很久,也釋放了長久的壓力,更回歸孕育新生命的美好初心,心中浮現一絲幸福滋味。
允許自己悲傷與焦慮,可以透過傾訴、寫作、藝術或散步等方式抒發情感,慢慢穩定內在,也幫助我們在生病之苦與新生命即將來臨的苦樂交織中,重新體會並記得將幸福的記憶留存在心田。
後來,琳琳在孩子提早出生後開始接受化療。她說,那段懷孕時間雖然辛苦,卻也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爸媽為她掉眼淚,讓她深刻感受到,自己不只是媽媽,也是被愛著的女兒,生命在孕育傳承間流轉著無私的愛。
療程結束後,她的病情趨於穩定,雖然仍需定期追蹤,但她已能在支持團體中陪伴他人,用自己的經歷鼓舞病友。那段懷孕與抗癌的旅程,讓她更懂得珍惜當下,也相信,那位曾在她肚子裡的孩子記憶,是陪伴她走過生命谷底最美好的禮物。

心理關懷資源【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正經歷類似情況,請記得:你不孤單。有許多心理關懷資源,例如桃園市針對孕產婦、流產、不孕困惱、罹癌等婦女,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希望讓婦女們在身心調適的路上不再孤單,全面照顧每一位女性的心理需求。包括心理諮商、精神醫療評估等服務,請可至 桃園市孕產婦暨婦女心理健康促進 查詢。
當懷孕遇上癌症,情緒的震盪、溝通的挑戰與治療的選擇都非常艱難。但只要願意尋求支持、學習溝通,並接納自己的情緒波動,我們便有機會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癌症讓人生變得複雜,也讓情感變得豐富。願每一位癌症媽媽,不只是堅強的病人,也是被愛著的女人、媽媽與女兒。

愛的儀式感💘:建立孩子情緒穩定的五個日常小習慣🫢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侯南隆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醫心學會副理事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在協助...
07/10/2025

愛的儀式感💘:建立孩子情緒穩定的五個日常小習慣🫢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侯南隆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醫心學會副理事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作為一位諮商心理師,我在協助與陪伴許多家庭的過程中,常常聽到父母這樣問我:「我的孩子為什麼容易焦慮?」、「他為什麼總是不安、黏人,或是脾氣大?」、「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情緒很不穩定,常常哭鬧、發脾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些問題背後,透露出父母對孩子的擔心,也反映出家庭在育兒路上的困惑與挑戰。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許多父母或照顧者,常常給孩子手機、平板等3C產品,透過影片等聲光刺激吸引孩子,轉移注意力。但這個作法看似方便,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埋下更深的隱憂,孩子從小就與手機平板黏著,導致潛在3C產品使用成癮,弱化人際關係連結,乃至社會退縮。

其實,孩子的情緒反應受到天生氣質或外在刺激、生活經驗等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所影響。而孩子是否能夠情緒穩定,關鍵往往在於是否感受到「安全」與「被愛」這種內在的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無法透過物質,譬如玩具、禮物、好吃的東西所能提供的,而是來自生活中一點一滴、規律而可預期的愛之流動,我們稱為--愛的儀式感。

用愛的儀式感,培養孩子的情緒安全感
所謂「儀式感」,並不是指在特定節日安排隆重的活動,不必然要有華麗的形式或特別的道具,真正的「儀式感」就是在生活中穩定、持續的安排。可以是每天清晨的一個擁抱、出門前的道別手勢、晚餐桌邊的閒話家常,或是睡前低聲說的一句「媽媽永遠愛你」。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孩子的心中卻像一根根細緻卻堅韌的線,將「我是被愛的」、「這個家是穩固的」這種信念,織入他們的生命底層,成為日後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最核心的力量來源。

一、早安的擁抱與親暱問候
我們想談的第一個習慣,是「早安擁抱與親暱問候」。對於剛起床的孩子來說,世界仍是模糊且未定的。尤其是1到3歲的嬰幼兒,他們對日夜節律與日常流程尚未有清晰的認知,因此「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往往會深深影響他們一整天的情緒走向與穩定。
當父母在孩子睜開眼睛的第一刻,給他一個溫柔的擁抱、貼貼臉頰、親親額頭或一句柔聲的問候,甚至只是真誠的眼神對望,孩子便能從中感受到「你在意我」、「你看見我」,而這種被看見的感覺,正是幼兒最基本的情緒需求。對年紀稍長的孩子來說,早晨的問候可以轉化為聊天式的互動,例如「昨晚睡得好嗎?」、「今天想做什麼呢?」這樣的對話不僅開啟親子間的交流,也讓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建立積極的心理準備面對一天的挑戰。

二、道別的儀式
第二個重要習慣是「道別的儀式」。許多父母在送孩子上學時,常常會匆匆揮手,有時甚至孩子還沒準備好,就轉身離開。其實,孩子對分離的感受遠比大人來得深刻與強烈,尤其在低年齡階段,他們對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尚未成熟,「你離開了」對孩子來說,可能意味著「你不會回來」。
因此,設計一個專屬的道別儀式,成為幫助孩子理解「我暫時離開,但我一定會回來」的最佳方式。這個儀式不需要複雜,只要是每天一致且讓孩子能參與,例如擁抱三秒、擊掌加飛吻、說一句固定的話:「媽媽等一下下班就來接你喔!」對大一點的孩子而言,還可以和他一起創造發明一個只屬於你們的專屬「密語」或手勢。這些簡單又有趣的動作,會在潛意識中傳遞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即使暫時分開,我們的連結還在。」

三、共進晚餐與家庭分享時間
接著,我想強調的是「共進晚餐與家庭分享時間」的重要性。在華人文化中,「吃飯」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時刻。然而現代家庭常因忙碌或科技的介入,使得餐桌成了「邊滑手機邊用餐」的沉默時段,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溫度。如果我們希望與孩子有著良好的親密連結,父母親需要刻意地在用餐時關掉電視、收起手機,讓餐桌成為「人與人說話」的場域,讓晚餐時光成為心靈補給的溫柔基地。可以設計像「今日最開心的一件事」或「今天最想跟家人分享什麼」的餐桌小活動,讓每個人輪流說說話,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傾聽、等待與表達。這樣的儀式,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幫助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情感連結與親密感。

四、睡前陪伴
除了早上的開端與晚上的聚集之外,孩子更需要一個安穩的「收尾」,也就是我們建議的第四個習慣:「睡前陪伴」。對孩子而言,夜晚是一段從清醒轉入夢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大人是否陪在身邊、情緒是否穩定,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入睡品質與夜間情緒安全。
1到3歲的幼兒,最需要的是肢體安撫與聲音陪伴,例如輕拍背部、哼唱熟悉的晚安歌。4到7歲的孩子,則可以透過睡前故事,培養豐富的想像力與語言發展。而8歲以上的孩子,已進入可以反思與自我整理的階段,父母可以引導他說「今天三件感恩的小事」,或「今天有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這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他自我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情緒整理的歷程,幫助孩子更有信心地迎接明天。

五、一對一的專屬時光
最後,我們要談談一個被很多家長忽略,卻對孩子內在價值感極為重要的小習慣「一對一的專屬時光」。在多子家庭、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甚至忙碌或雙薪家庭中,孩子常常在群體中被照顧、被安排,卻少有「我與你」的私密時間。這種「被單獨對待」的經驗,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它傳遞的是:「你對我而言是特別的、唯一的、值得我單獨花時間的。」
即使一週只安排一小時,和孩子單獨去散步、買杯飲料、讀一本書,都能為孩子帶來深層的情緒滋養。如果從小安排這個小習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退縮、過於安靜、畏縮的個性。對於已經是容易退縮的孩子,因為他們往往比較不爭取、不表達,透過這樣的安排,建立這樣的小習慣可以有效地轉化,他們被忽略的經驗感受,而對於年齡稍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這樣的專屬時光則是重建信任與對話的契機,讓孩子願意主動打開心門,分享自己的世界。

在表達愛的日常中,結出情感安全的果實
總結來說,愛的儀式感不是一種高難度的親職技巧,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陪伴方式」。它不是偶一為之的驚喜,而是日復一日的平凡,但正是這些可預期的穩定性,讓孩子在變動的世界中,擁有內在安定的力量。愛,是持續發生的,不是表達一次就夠。就像陽光每天都要照進窗戶,水每天都要灌溉土地,孩子的心,也需要每天一點點愛的滋養。
在華人家庭文化裡,重視成績與規矩,往往把教養等同於指導與要求。但真正健康的情緒發展,需要更早一步的土壤-那是來自關係裡的情感安全感。當孩子每天都能透過這些「愛的儀式」小習慣,感受到家裡是穩定的、父母是可靠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那麼不論未來面對什麼困難,他們的內心都會有一盞從童年開始,照亮一生,滿溢著愛的燈。

✨新生兒爸爸的快樂✨👨🏻‍🍼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侯南隆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醫心學會副理事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寶寶出生後,大多數的關注會落在媽媽與寶寶身上,關...
07/10/2025

✨新生兒爸爸的快樂✨👨🏻‍🍼

https://twmhcpa2020.wixsite.com/home/post/

侯南隆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醫心學會副理事長、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寶寶出生後,大多數的關注會落在媽媽與寶寶身上,關心媽媽的身心狀況如何?哺乳是否順利?寶寶長得如何?睡得安穩嗎?這個時候,往往有個角色,常靜靜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或許他會用不太熟練的手法換尿布、試著抱著哄著寶寶入睡,但可能笨手笨腳的一下子就被趕去旁邊,半夜跟著起床幫忙餵奶、努力背誦育兒手冊上寫的一段段建議--他就是新生兒的爸爸。

傳統華人文化中,父親常被期待扮演家庭經濟支柱的「男主外」,賺錢養家的角色,而照顧嬰兒的工作,則被自動被劃歸給了媽媽,成為「媽媽的責任」。越來越多研究與真實經驗都顯示,一個願意參與照顧的新生兒爸爸,能夠是孩子的依靠,更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與深刻的愛。我們需要轉換這個刻板的照顧者迷思,因為寶寶的照顧需要爸爸媽媽一起來,誰都不能缺席。

「成為爸爸」是一次深刻的生命轉變
成為爸爸,是一種深刻的轉變。不同年齡的爸爸,在面對新生命的到來時,內心的震動與轉變也有所不同。年輕的爸爸,可能同時還在摸索自己的職涯與生活節奏,面對嬰兒的哭聲與不眠之夜,既感到新鮮與興奮,也夾雜著「我準備好了嗎?」的自我懷疑。而年紀較長的爸爸,往往具備一定的生活穩定性與人生歷練,比較能沉著地應對育兒的挑戰,但有時會因為與孩子年齡差距較大,或對體力消耗的適應力較低,而感到焦慮或挫折。
不論是哪一種年齡階段的父親,只要能夠以開放的心態迎接這個新角色,積極參與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那份來自寶寶的目光、微笑與依附的回應,都將成為爸爸生命中最真實的快樂來源。

性別期待與情感建立:男孩女孩都需要爸爸的擁抱
寶寶的性別,常會在無形中影響爸爸初期的參與方式與情感連結。許多爸爸在知道「自己有一個兒子」時,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延續感」與責任感,似乎要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價值觀傳承下去;當知道是女兒時,則可能引發更柔軟的保護慾望與一種特殊的甜蜜情懷。
傳統華人文化裡,對兒子的期待經常與「教養」、「嚴父」聯想在一起,而對女兒則容易激發「寵愛」與「呵護」的情感。然而,現代親職觀點鼓勵父親無論孩子性別,都應從出生起就建立貼近的身體接觸與互動,例如:抱孩子入睡、陪孩子洗澡、參與哄睡儀式等,這些都是建立依附關係的絕佳時機。爸爸的身體與氣味,會成為寶寶熟悉的安全訊號,只要爸爸願意靠近、願意嘗試,那份親密就會在一次次的互動中自然生成。

育兒的隊伍,爸爸別落單
新手爸爸的快樂,往往與家庭結構密切相關。在核心家庭中,爸爸與媽媽是主要照顧者,兩人得共同面對孩子的每一項需求。這樣的環境下,爸爸更有機會從「旁觀者」走向「參與者」。只要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合作與支持溝通機制,爸爸不僅能成為有效的照顧者,也會因此對家庭生活產生高度的連結與成就感。然而,當爸爸長期處於「協助角色」或「被動等待指令」的狀態時,照顧孩子的成就感與快樂感就不容易獲得。這也是許多爸爸在育兒初期容易感到困惑與壓力的原因之一。對許多媽媽來說,照顧寶寶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媽媽和爸爸一樣,都是新手,都需要投入去經驗、學習與練習。有時,一起合作照顧可以考慮做一點分工,譬如:媽媽負責哺餵,爸爸則負責夜間哄睡、外出採買、洗澡與撫觸等具體任務,不僅能提升爸爸的自信與歸屬感,更能使孩子從小感受到父愛的穩定存在。

大家庭的結構中,情況可能較為複雜。臺灣許多家庭,仍是三代同堂,與祖父母同住,在寶寶出生初期,長輩們也會參與照顧的工作。這樣的安排雖然實際上減輕了父母的照顧負擔,但因為大家都愛寶寶,都想多一些和寶寶接觸的機會,卻可能導致爸爸被「邊緣化」於育兒之外。例如,奶奶比爸爸更快抱起寶寶、外公先一步準備副食品、叔叔姑姑紛紛出手幫忙--爸爸還沒來得及靠近孩子,就被其他人「完成了工作」。在這樣的情境中,爸爸常感受到「用不到我」,以致形成一種無形的疏離感。這個時候,爸爸需要更為主動地參與,例如:增加與寶寶每日的獨處時間、並讓家庭成員學習尊重爸爸的照顧方式,避免先入為主地認為男性的照顧品質比不上女性,爸爸沒經驗,就排除或取代爸爸照顧寶寶的機會,那麼爸爸才能真正走進家庭關係的核心,也才能從中經驗到屬於親子間的幸福時光。

從「幫忙」到「一起」:家庭互動的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人文化中,男性表達情緒與脆弱往往被視為不夠「堅強」,這讓許多爸爸即使內心有壓力、有挫折、有疲憊,也不習慣說出口。特別是在孩子出生初期,媽媽通常容易受到較多親友關心,而爸爸多半只能默默扮演「支援角色」,他們內心的變化、情緒的波動、甚至與孩子的情感碰撞,都可能被忽略。
因此,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接納爸爸有情緒、有學習曲線的空間,讓爸爸能坦然說出「這真的不容易」、「我需要幫助」。這不是脆弱,而是負責任的表現。當社會與家庭都開始接納「爸爸也需要被支持」,爸爸才能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掘照顧孩子的樂趣與成就感。
新生兒爸爸的快樂,不是一夜之間的幸福感,而是來自每日與孩子的互動累積中,逐漸浮現的滿足感。有時是一個寶寶在懷中安穩入睡的沉重體溫;有時是一聲清晨的咯咯笑聲;有時則是一段疲憊中的默契眼神。在那些被奶味、尿布、睡眠不足包圍的日子裡,爸爸如果願意放下「我是不是做得夠好」的標準,而是去體會「我正在陪伴一個全世界最需要我的人」的事實,那麼他的心,就會因此而踏實。

當然,快樂的建立也來自於親密關係的共同調整與成長。伴侶間能一起討論寶寶的照顧與教養、如何分擔睡眠與照顧時間、如何在情緒崩潰時接住彼此,都是爸爸快樂的重要基礎。很多爸爸曾這樣形容:「我最大的成就,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我老婆說,因為我,她才能睡一個完整的夜。是回到家,孩子的一聲『爸爸我愛你』。」當家庭成為彼此依靠的堡壘,孩子就在這樣的安全結界中茁壯,而爸爸的快樂,也就不再只是來自孩子本身,更來自自己在家中的角色、位置與意義。

因此,我們不只要鼓勵爸爸對於照顧寶寶從「幫忙」,推進轉向到「一起」;不只跟爸爸說「你要參與」,更要讓爸爸明瞭照顧寶寶「你很重要」。當爸爸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學著愛、學著貼近、學著成為讓孩子安心的港灣,那麼屬於新生兒爸爸的快樂,將會在每一次陪伴、每一次歌唱、每一次從笨拙到熟練地換尿布過程中,肯定自己的成長,長成一份足以承接家人一生的深情與柔軟。

Address

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365號
Shilin District
112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