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曉心理治療所

山曉心理治療所 心理治療就像一段漫長的登山旅途,看見山不同的樣貌,等待破曉的曙光,?

【在身體微動間找到內在平衡】有時候,心比頭腦更嘈雜,卻比身體更遲鈍。真正知道我們狀態的,其實常是身體。肩膀的重量、心口的緊縮、呼吸的長短,都是靜靜的訊號,提醒著:「此刻的你,正在經歷什麼。」當我們願意停下腳步,閉上眼,感受空氣緩緩進入,再慢...
18/10/2025

【在身體微動間找到內在平衡】

有時候,心比頭腦更嘈雜,卻比身體更遲鈍。
真正知道我們狀態的,其實常是身體。

肩膀的重量、心口的緊縮、呼吸的長短,都是靜靜的訊號,提醒著:「此刻的你,正在經歷什麼。」

當我們願意停下腳步,閉上眼,感受空氣緩緩進入,再慢慢吐出,身體會先告訴我們:焦躁正盤踞在胸口,孤單正滯留在背脊,或者,平靜正在腹部緩緩蕩漾。
這些訊號不需被壓抑或驅趕,它們只是想被看見。

接納,從這裡開始。不要求自己馬上平靜,不逼迫情緒立刻退散,而是對身體輕聲說:「原來我此刻是這樣啊。」像是為內在的自己拉起一張椅子,邀請它安靜地坐下,哪怕它的模樣並不完美。

在接納的溫度裡,我們可以嘗試一些微小的身體調整。也許只是把背微微伸直,讓呼吸更自由;也許只是轉動手腕,釋放積壓的僵硬;也許只是放慢腳步,感受雙腳踩在地面的重量。
這些看似細微的動作,卻能溫柔地告訴大腦:我正在照顧自己。

或許緊繃不會瞬間消失,但身體可以空出一點空間;或許不安依舊存在,但心裡可以找到依靠。
平衡,不是情緒立刻歸於平靜,而是身心能在微小的調整裡重新對齊。就像一棵樹,雖然枝葉隨風擺動,但根仍穩穩扎在土壤。

當我們一再練習這樣的覺察、接納與細微調整,生命便多了一份彈性。
即使外在仍有風浪,我們也能透過簡單的姿勢、輕柔的動作,為自己找回片刻的安穩。
這些微小的步伐,正是讓我們在流動的世界裡,持續與自己保持連結的方式。



圖片來源:Pexels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 🌲 🌲 🌲 🌲 🌲 🌲 🌲 🌲 🌲 🌲 🌲 🌲 🌲 🌲
#山曉心理治療所
⛺️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8
🗻 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
☎ 0978-150-785
#身心調節 #身體 #覺察 #接納 #平衡 #彈性

【惡劣(wickedness)是受傷孩子表達絕望的展現】再過兩個月,音樂劇《女巫前傳》的電影版下半部《魔法壞女巫2》即將上映了。筆者在去年看了這部電影後,感到相當感動,雖然已經被各種文章和影片暴雷光光,但還是相當期待下半部的電影會怎麼把兩位...
28/09/2025

【惡劣(wickedness)是受傷孩子表達絕望的展現】

再過兩個月,音樂劇《女巫前傳》的電影版下半部《魔法壞女巫2》即將上映了。筆者在去年看了這部電影後,感到相當感動,雖然已經被各種文章和影片暴雷光光,但還是相當期待下半部的電影會怎麼把兩位女主角的故事延續發展。

回到電影上半部的開頭,在歌曲〈No One Mourns the Wicked(沒人為惡人哀悼)〉中,好女巫格琳達被一個孩子問了一句話「為什麼會有人這麼壞?」。格琳達猶豫了一下就說:
Are people born Wicked?難道有人生來就邪惡嗎?
Or do they have Wickedness thrust upon them?抑或犯下惡行是逼不得已?
從這段話開啟了敘述壞女巫艾法芭的故事,她經歷了因為綠皮膚而不待見的家庭經驗,又因為自己不一樣的膚色而一直被同學朋友霸凌或嬉鬧,甚至從不被接納。她與一般人一樣,渴望被理解,也與一般人一樣,希望自己可以做「對的事」,也與一般人一樣,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因為外在環境的陰謀,讓他走向了不同的選擇。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談「反社會傾向」時,他說:「惡劣是反社會傾向的臨床表現,反社會傾向代表受剝奪的孩子內在的希望感,而孩子其實是絕望、不幸與無害的。」

當孩子從小處在一個充滿「剝奪」的環境時(心理上、生理上),孩子只能夠過「盡力打斷、破壞、驚嚇、耗損、濫用、糾纏和侵佔」這些方式,來讓他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些在嬰兒時期所缺少的事物。而父母親對於這些來自絕望和匱乏的溝通行為,如果能夠給予足夠強大的「設限」與「情感上的回應」時,孩子才會在有情感的環抱狀態下,體驗到有界線和穩定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在魔法壞女巫當中,艾法芭能與格琳達相知相惜,因為在格琳達善意和理解的回應中,彼此可以互相接住彼此。但也因為整個奧茲帝國對艾法芭的壓迫與剝奪,讓艾法芭走向不一樣的道路。這部電影也重新讓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什麼是惡(Wicked),什麼是愛(Love)。

圖片來源:心理師提供

#彭大維諮商心理師
🌲 🌲 🌲 🌲 🌲 🌲 🌲 🌲 🌲 🌲 🌲 🌲 🌲 🌲 🌲
#山曉心理治療所
⛺️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8
🗻 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
☎ 0978-150-785
#心理諮商 #惡劣 #魔法壞女巫

【軟化感受】 「軟化你身體感到難受情緒的部位就像是在溫水中一樣軟化…軟化…軟化…」──Kristin Neff《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 我們並沒有試圖改變感覺只是選擇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承接它 - 面對負面情感的稜角,你如何軟化與鬆動? - 即...
02/08/2025

【軟化感受】

「軟化你身體感到難受情緒的部位
就像是在溫水中一樣
軟化…軟化…軟化…」
──Kristin Neff《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

我們並沒有試圖改變感覺
只是選擇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承接它



面對負面情感的稜角,你如何軟化與鬆動?



即使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
我本質上也只是一個會有情緒起伏的普通人

在一次與兒童工作的經驗中
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水杯
水流浸濕了我們才剛合作完成的
一幅表達情緒的畫

當下的我反射性地發出驚呼聲
雙眼不自覺睜大、眉頭微皺
但同時也留意到身旁的孩子
全身縮起、僵住
眼神直盯著畫紙、一點也不敢瞄向我

那一刻,我的腦袋千迴百轉
一方面懊惱自己明知這個孩子有多敏感
自己竟沒能管控好自己的反應
另一方面也思考著該如何化解這個僵局

突然我注意到桌上那張被浸軟的畫紙
顏料暈開、五顏六色混在一起
呈現真實情緒的層層疊疊
竟有種獨一無二的美感
而筆觸邊界順著水流變得模糊
讓原本象徵正面或負面情感的圖像
都少了稜角、多了柔和

頓時,我心中的慌張和緊繃感受
也隨著浸水的畫紙、軟化和放鬆了下來
微微一笑、開口回應孩子:
「哇!水這麼一潑
是不是更像平常你心裡那一團團
講不出來的心情顏色?」
「而且你看
剛剛我們畫的那個可怕大怪獸
碰到水就變身了耶!
原本尖尖的地方都變成圓圓的了」

孩子聽到我緩和帶點驚奇的語氣
總算解除僵住的身體
抬頭看向我、輕輕地點點頭
並伸手指向畫紙、笑了出來,說道:
「怪獸的眼睛跟鼻子都黏在一起了,好好笑!」

接下來的時間
就在孩子與我對軟軟皺皺的畫作
分享各自新奇的發現中結束

至於往後的繪畫活動
孩子都會要求往完成的畫作上潑水
觀察紙張浸軟和顏料暈開的過程
那就是後話了

我想,孩子在這樣的經驗中
也逐漸學會軟化感受、與內在共處的方法



當陷於痛苦、挫敗與惶恐
試圖奮力抵抗、消除或逃離
都是本能的自保機制

但越掙扎抵抗
心裡難受的感覺往往變得越加鮮明和銳利
痛苦就這樣卡住了
甚至可能刺傷自己與旁人
直到遍體鱗傷
無力再乘載一絲情緒的重量

如果如此用力地應對痛苦
卻讓我們更加難受
那麼真正需要的
可能只是給予內在感受
多一點柔軟的允許



在負面情緒出現時
試著將手放在難受感覺最強烈的身體部位
或者就擺在胸前的心口上
感覺手的輕柔觸感
想像溫暖和善意透過手流進身體
自情緒部位的邊緣角落、一點一點地軟化
輕聲安撫、允許感受的存在、為它騰出空間
讓情緒從抵抗變成傾聽
從撐住變成流動

這時,悲傷有了眼淚的出口
憤怒能夠卸下鎧甲
恐懼學會依偎在溫柔裡

當情緒被軟化
就如同浸水暈開的顏料
心不再緊握拳頭
而像一朵在微溫晨光照耀下的花,慢慢盛開



邀請今天的你
也與我一起試著軟化感受、自我疼惜吧!



參考資料:
Kristin Neff, Christopher Germer.(2021)。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李玉信譯)。張老師文化。
圖片來源:Pexels

#賴怡臻臨床心理師
🌲 🌲 🌲 🌲 🌲 🌲 🌲 🌲 🌲 🌲 🌲 🌲 🌲 🌲 🌲
#山曉心理治療所
⛺️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8
🗻 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
☎ 0978-150-785
#自我疼惜 #軟化 #安撫 #允許

【心理師為什麼比較少給建議?】許多來訪者來進行諮商和心理治療的時候,時常會問起心理師「這樣我可以怎麼做?」,有時候許多民眾都會提到,多數心理師好像都會在這個時候把球丟回來給自己,這種時候都會讓人感到很挫折,明明自己有一些需要被幫忙的,但為什...
19/07/2025

【心理師為什麼比較少給建議?】

許多來訪者來進行諮商和心理治療的時候,時常會問起心理師「這樣我可以怎麼做?」,有時候許多民眾都會提到,多數心理師好像都會在這個時候把球丟回來給自己,這種時候都會讓人感到很挫折,明明自己有一些需要被幫忙的,但為什麼心理師不回答我的問題,反而把問題丟回來給自己呢?

心理諮商和治療當中,建議的確也是治療的其中一小部分,當心理師搜集足夠的資料、有足夠的把握、也評估得清楚,也思考得清楚這樣的建議真的能夠協助到來訪者時,我們的確會告訴我們的來訪者我們的評估和建議。給予建議,對於諮商和治療是一件相當謹慎的事情。

也許大家都會有一個經驗,當發生一些事情跟身邊親朋好友聊的時候,身邊的人會很熱心地回應和給予建議,但有時候會發現,身邊的人有時候會不小心太快建議和下結論,有時會不太符合我們的狀態。這也是因為人的內在世界,與他人互動的過程當中,其實有太多潛藏的動力和流動,而在聽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忽略掉很多黑數,或是會混淆我們判斷的因子。也因此心理師在工作的過程中,其實一部分是很想要幫忙來訪者,趕緊給予建議和想法,但其中一部分,我們也會謹慎地考量是不是有這些因子,是不是有還沒有確認的部分存在。

不過,有時候來訪者會回饋一個特別的感覺。一開始多數的人確實會想得到一些建議或是具體的做法,不過大多數人會感受到在諮商和治療的過程中,在談這些經驗的當下,反而不需要建議和做法,自然會逐漸知道一些「什麼」,有些問題和解決方法就會水到渠成。

這個現象其實也是諮商和治療的本質之一,也就是諮商和心理治療其實是有機會在一個「不同的位置」重新了解自己的狀況,也會有機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狀態。

這跟旅行很相像,如果有出國或是到外地旅遊的人可以感覺和回憶看看,當你在一個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的時候,你會突然有種,哇原來別的地方是這樣看這件事情的!原來自己是這樣看事情!好比筆者最近去了日本,發現原來日本人即便天氣再怎麼熱,也會正裝到底,也因此發展出很多因應的正式散熱衣。而在台灣人雖然也有類似的穿衣文化,但相對就比較隨性一些。透過這些差異和不同的「位置」,我們有了機會可以認識自己。

因此,心理治療和諮商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旅行」,在一個不同的位置,可以重新看看自己的狀態,讓心理師陪你一起思考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身心狀態,並且有機會在這個高品質的陪伴之中,一起想出屬於自己的建議和做法。

圖片來源:心理師提供

#彭大維諮商心理師
🌲 🌲 🌲 🌲 🌲 🌲 🌲 🌲 🌲 🌲 🌲 🌲 🌲 🌲 🌲
#山曉心理治療所
⛺️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樓-8
🗻 近捷運台北小巨蛋站 3號出口
☎ 0978-150-785
#心理諮商 #建議 #旅行的意義

Address

南京東路四段186號12F/8
Songshan District
105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21:00
Tuesday 09:00 - 21:00
Wednesday 09:00 - 21:00
Thursday 09:00 - 21:00
Friday 09:00 - 21:00
Saturday 09:00 - 21:00
Sunday 09:00 - 17: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山曉心理治療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山曉心理治療所: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