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睿醫師

張軒睿醫師 家醫專科 老年醫學專科 安寧緩和專科 肥胖專科 骨鬆專科
興趣是慢性病控制 實證醫學 整合醫學 居家醫療

【預防醫學,不只是避免生病,而是學會「好好生活」】張醫師時常苦口婆心地對病人說:「你的身體,其實正在默默告訴你它撐不下去了。」從飲食、運動、睡眠,到用藥與壓力管理,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正是逆轉慢性病的關鍵。每一次衛教的初衷,其實只有一個——...
12/11/2025

【預防醫學,不只是避免生病,而是學會「好好生活」】

張醫師時常苦口婆心地對病人說:
「你的身體,其實正在默默告訴你它撐不下去了。」
從飲食、運動、睡眠,到用藥與壓力管理,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正是逆轉慢性病的關鍵。
每一次衛教的初衷,其實只有一個——讓大家少一點病痛,多一點自由與選擇。

這些提醒都不是空談,而是有紮實的實證醫學支持。
預防醫學的核心觀念,簡單卻深刻:

縮短患病時間:延後重大疾病的發生,讓生命的最後階段更短、更安穩。

延長健康餘命:讓健康餘命與預期壽命接近,不只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提升生活品質:減少因病臥床、失能、疼痛的時間,讓晚年依然能自在生活。

【原始預防:別讓風險還沒開始就先種下】

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但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預防風險的形成」。
這就是所謂的 #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
當高血壓、糖尿病或肥胖的風險尚未出現時,就透過生活方式維持最佳狀態,這樣一生的疾病負擔就能大幅減少。

舉例來說:
有高血壓的人,即使藥物控制得再好,他的心血管風險仍是那些「天生血壓就健康」者的兩倍。
換句話說,最好的治療,是讓疾病根本不發生。

這不只是理論。
曾經有一位 52 歲的公司主管來診間,他說:「我每天都吃保健食品啊,為什麼還是血壓偏高、飯後血糖偏高?」
結果發現,他一週有六天的晚餐都在應酬,運動靠走去停車場那幾百公尺。
當他改變飲食習慣、戒掉含糖飲料、每天散步 20 分鐘後,不到三個月,藥物就減了一半。
他笑說:「原來身體要的不是只有藥,是我 #願意改變的心。」

【次級預防:疾病發生後,讓它不再重演】

當疾病發生後,醫療的重點就轉向防止惡化與復發。
這就是次級預防的角色。

對糖尿病病人來說,控制血糖不是為了漂亮的數字,而是為了保護眼睛、腎臟與血管;
對曾中風過的患者,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與調整生活方式,能大幅降低第二次中風的機率。

很多人會說:「我已經吃藥控制,應該沒事了吧?」
但研究顯示,即使在最好的醫療系統中,心肌梗塞一年後仍只有一半的病人持續服藥。
真正的挑戰不是治療疾病,而是陪伴病人維持行動的 #持久性。

【飲食:回到原型食物的單純】

在所有預防策略中,飲食永遠是最關鍵的一環之一。
我們面對的最大敵人,不只是脂肪或碳水化合物,而是「過度加工」。

美國心臟學會提出的護心八招 ( Life’s Essential 8™ )強調:
健康的核心來自八項指標——飲食、運動、睡眠、體重、血糖、血脂、血壓與戒菸。
而在飲食上,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吃真正的食物」。

也就是說:
少吃 #超加工食品,多吃完整的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與健康油脂。
如果能自己備餐,即使只是簡單煮,也遠勝外食的高鈉、高油與高糖陷阱。

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曾有位 39 歲的 C 先生,體重一度飆到 105 公斤。
他嘗試各種減重方案無效,直到調整腸道健康與飲食選擇後,不僅體重減了 10 公斤,連腸胃也不再天天脹氣。
他說:「原本吃飯像在打仗,現在終於能安心享受一餐。」
這正是預防醫學在日常中最真實的樣貌——從恢復身體的秩序開始。

【運動與睡眠:最平價的藥方】

運動和睡眠是任何藥物都無法取代的最天然處方。
研究指出,每週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能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與癌症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任何運動都比沒有好。

對許多人而言,起點只需要「今天多走五分鐘」。
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也能從站立工作、伸展、樓梯取代電梯開始。
「如果你什麼都沒做,就做點什麼;如果你正在做點什麼,那就每天多做一點。」這是最務實的健康法則。

同樣地,良好的睡眠比想像中重要。
對成年人來說,每晚 7 至 9 小時的睡眠,
是調節代謝、荷爾蒙、情緒與免疫系統的根基。
許多慢性病的惡化,其實始於被忽視的失眠與壓力。

【從醫師到病人,預防是彼此的責任】

預防醫學不僅是醫師的任務,更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承諾。
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長短,但能決定這段旅程的品質。
當身體出現訊號,選擇正視而非逃避,就是對健康最深的尊重。

「投資自己的健康存款,為明天的自己留下更好的身體。」
張醫師與大家共勉:
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 #行動:
少一杯含糖飲,多一盤蔬菜;
少一晚熬夜,多一分運動;
少一些拖延,多一些覺察。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
終將在未來,為你「 #壓縮病程、延長健康,讓你有更多時間擁抱家人與生活。」

讓預防,成為我們共同的信仰。
#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明白:
醫療的終點不是治療疾病,而是幫助每個人,活得更自在、更精彩、更有尊嚴。

#預防醫學 #請分享 #張軒睿醫師 #軒宇診所 #健康存款 #逆轉慢性病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最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和家屬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那是人性最赤裸的時刻,也是醫療最深刻的溫度所在。這個週末,張醫師北上參與  #安寧緩和醫學會年會對安寧領域的工作者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會議,更像是一年一度的心...
05/11/2025

善終不是最艱難的,最難的是同理與陪伴病人和家屬
那擺盪、紛亂、擔心、後悔又疼痛的心緒。
那是人性最赤裸的時刻,也是醫療最深刻的溫度所在。

這個週末,張醫師北上參與 #安寧緩和醫學會年會
對安寧領域的工作者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會議,更像是一年一度的心靈充電。
會場裡沒有華麗的展示,也鮮少見到廠商攤位—
這一點並不意外,因為安寧療護從來不是能賺錢的醫療項目,也沒有琳琅滿目的自費品項。
它更像是一種信念,一種「即使知道無法挽回,仍選擇溫柔對待」的堅持。

然而,當我走進會場,卻能感受到滿滿的生命力。
台上的講者掏心掏肺地分享他們在病榻旁的經驗,從病人的笑聲、家屬的眼淚,到醫療團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仍努力讓每一段生命旅程多一點尊嚴與平靜。
台下的聽眾也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專注聆聽,偶爾需到一旁接起電話、回覆訊息,遠端處理著病人的疼痛、家屬的焦慮。那是一種不分時地、隨時待命的專業與溫柔。

這次,我和 慈德居家護理所 的黃曉君護理師,一起發表了一篇個案報告
題為〈以「天、人、物、我」觀點探討末期腎病的安寧照護〉。
這是我們真實照護經驗的縮影,也是一段深刻的人生對話。
在那篇報告裡,我們不僅談到醫療處置的拿捏,更談到「陪伴」的意義—
當病人陷入反覆的拒絕與接受、家屬在理智與情感之間拉扯,安寧團隊所能做的,往往不只是治療,而是傾聽與理解,是讓每一個選擇都被尊重。

在會議休息時間,我意外遇見了 謝宛婷醫師—
她是《病人自主權利法》的主要推手之一,也是 版本書店SüRüM Bookstore的創辦人。
我們同樣畢業於成大醫學系,學姐後來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現在更是博士候選人。
每次聽她演講,總被她邏輯清晰又情感豐沛的語氣打動。

「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謝醫師相贈的這八個字,是她數十年安寧實務的總結
當我們理解生命中「為何而來、為何而去」,也就能學會平靜地迎接任何結局。這不僅是對病人的祝福,更是醫療人員的自我修行。

回到現實面,安寧療護確實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它不像手術那樣立竿見影,也沒有吃藥後令人滿意的數據改善。
張醫師常說:「在安寧領域,醫師能給予的介入不多,有時只能給予支持,更多是陪伴。」
在社區裡,有許多安寧護理師默默付出。她們不只在白天巡訪病家,連深夜都待命接聽家屬電話,指導用藥、安撫情緒。
有時,她們自掏腰包購買精油、敷料、輔具,只為讓病人多一點舒適。她們不計成本、不求回報,只希望那位病人、那個家庭,能多一分安穩。

然而在健保制度的現實下,安寧照護的給付仍相當有限。
團隊投入大量時間心力,卻常被對應不到的點數稀釋,甚至還可能遭到核刪。這些現實的困境,讓許多專業人員感到無奈。
但也正因此,部分自費的全人照顧方案,或是私人保險的給付,反而成為提升臨終照顧品質的重要支柱。
這樣的安排也許不討喜,但若能讓病人走得更安詳、讓家屬少一分遺憾。

安寧療護—「從治療轉為陪伴,從挽救轉為尊重。」
每一個願意投入這個領域的人,心中都知道:
#我們改變不了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它的溫度。
而那份溫度,正是人間最深的慈悲。

#安寧療護 #安寧緩和 #善終

💔 曾經在鬼門關走一遭,你是否也有「越忙越胖、越減越挫折」的經驗?這是一位 39 歲的上班族 —— C 先生 的故事。他滿臉愁容地走進軒宇診所,語氣中充滿無奈:「我真的試過很多方法了,但就是瘦不下來……」⚠️ 一年前的小中風,成了人生的分水...
30/10/2025

💔 曾經在鬼門關走一遭,

你是否也有「越忙越胖、越減越挫折」的經驗?

這是一位 39 歲的上班族 —— C 先生 的故事。
他滿臉愁容地走進軒宇診所,語氣中充滿無奈:
「我真的試過很多方法了,但就是瘦不下來……」

⚠️ 一年前的小中風,成了人生的分水嶺

C 先生原本是個事業拚命三郎,
每天早出晚歸,三餐外食、咖啡一杯接一杯,
偶爾還靠甜食與宵夜「撐」過漫長的工作壓力。

直到有天,他在公司開會時突然覺得頭暈、手麻、講話不清,
送醫後被懷疑是 「小中風」。
那一刻,他才驚覺:
原來身體早已在用「警訊」提醒他該慢下腳步。

但即使從鬼門關走一遭,生活仍然沒有太大改變。
長時間的壓力、焦慮與熬夜,
讓他的體重在一年內從 88 公斤飆升到 105 公斤。
這樣的變化,讓他再次陷入恐懼。

💸 花了五萬元的減重計畫,卻毫無成效

為了找回健康,他上網查到一家減重診所,
花了 五萬元做減重檢測與治療,
三個月過去,體重幾乎沒變,反而更沮喪。

「我真的很努力在照著做啊,但怎麼都沒效?」
他苦笑著說。

這樣的無力感,其實我們在門診常常看到。
因為許多人以為「減重」只是控制熱量、運動或藥物,
卻忽略了——
🌿 腸道健康、荷爾蒙平衡、壓力管理
才是體重變化的根本關鍵。

🧩 全人照護,從了解身體真相開始

在軒宇診所,張醫師與團隊仔細詢問他的生活習慣與症狀,
發現關鍵問題其實不在「吃太多」,
而是——腸道出了問題。

C 先生說他「吃一點東西就脹氣」,
幾乎每餐飯後都得跑廁所,
一天上大號 五、六次,
導致營養吸收不良、蛋白質不足、肌肉量下降。

這樣的腸道環境,
讓身體陷入「慢性發炎」與「代謝失衡」的惡性循環。

團隊於是啟動了「全人照護」的概念:
✔️ 針對腸道症狀,調整飲食結構
✔️ 教導低腹敏食物選擇,特別是外食族的實用策略
✔️ 搭配個人化的酵素與益生菌補充
✔️ 持續追蹤排便、氣體、腹脹等反應變化

同時進一步抽血檢測,發現:
📊 糖化血色素偏高、睪固酮偏低 ——
這正是許多壓力型肥胖男性的常見問題。

於是醫師依據檢驗結果,調整治療方向,
並搭配營養師與衛教師共同追蹤。

💬 從抗拒到信任,一步步重建身體的節奏

剛開始的幾次回診,
C 先生其實非常焦慮——
他總想要「立刻變瘦」。
但衛教師耐心陪他聊飲食,
一步步拆解他的壓力與生活慣性。

後來,他開始主動每天拍下飲食照片回傳,
也會寫下:「今天沒喝含糖飲料」、「午餐吃了地瓜跟雞胸肉」。
當他看到團隊的鼓勵與回饋,
臉上第一次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 兩個月後的改變,超乎所有人想像

僅僅 八週後,他回診時說:「我覺得整個人都變了!」

📉 體重從 105 公斤降到 95 公斤
😌 每天只需上一次大號
🍽 飯後脹氣幾乎消失
💪 膝蓋痛不見了,能走路 30 分鐘不喘
🏃‍♂️ 上下樓梯再也不用扶扶手

他笑著說:「以前每吃一口就想跑廁所,
現在能安穩吃完一餐,真的太神奇了!」

那種「終於回到正常人生活」的表情,
讓我們都感動得說不出話。

💡 醫師的提醒:

「減重」不只是讓數字變小,
而是讓身體重新「恢復協調」。

許多肥胖問題的背後,
藏著的是腸道菌相失衡、壓力荷爾蒙失調、
甚至男性荷爾蒙低下。

當身體代謝重新被「校準」後,
體重自然會回到理想狀態。

這不只是瘦下來,
而是「重獲新生」。

💚 軒宇診所的信念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用心照顧。
減重不該是苛責自己,而是重新理解身體的語言。

從腸道到荷爾蒙,
從營養到睡眠,
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健康的節奏。

謝謝 C 先生願意信任團隊、堅持改變;
他的笑容,是我們每天努力的理由。

👨‍⚕️ 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讓醫療不只治病,也重啟生命力。

#軒宇診所 #減重 #腸道健康 #荷爾蒙平衡 #代謝症候群 #睪固酮低 #功能醫學 #案例分享 #逆轉慢性病

一日兩場,血壓血脂❤️‍🔥三高控制好,代謝沒煩惱努力把所學用來幫助個案  #逆轉慢性病分享是為了跟更多人學習📚高手滿滿總是隱藏在台下Q&A環節才能試煉出真本領感謝家醫學會理事長  #黃振國 老師主持感謝高醫內分泌科主任  #李美月 醫師主持...
26/10/2025

一日兩場,血壓血脂❤️‍🔥
三高控制好,代謝沒煩惱
努力把所學用來幫助個案 #逆轉慢性病

分享是為了跟更多人學習📚
高手滿滿總是隱藏在台下
Q&A環節才能試煉出真本領

感謝家醫學會理事長 #黃振國 老師主持
感謝高醫內分泌科主任 #李美月 醫師主持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專業演講 #諾華 #友華 #三高

💉 用行動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在秋意漸濃的時節,流感也悄悄進入高峰期。為了讓孩子們在校園中安心學習,軒宇診所團隊今年協助台中市衛生局,前往霧峰區與大里區的多所國中小學,進行  #校園流感疫苗接種,共為約 4000 人次師生提供疫苗保護。👩‍...
23/10/2025

💉 用行動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

在秋意漸濃的時節,流感也悄悄進入高峰期。
為了讓孩子們在校園中安心學習,軒宇診所團隊今年協助台中市衛生局,前往霧峰區與大里區的多所國中小學,進行 #校園流感疫苗接種,
共為約 4000 人次師生提供疫苗保護。

👩‍⚕️ 團隊用心,讓每一次注射都充滿安心

清晨,診所的護理師們整理好器材、疫苗與防護用品,一一確認冷鏈溫度與資料,準備出發。
抵達學校後,孩子們整齊排隊,老師和校護溫柔地安撫、引導,整個施打過程井然有序。

每一位小朋友坐上椅子的那一刻,
我們都輕聲說:「深呼吸,不會痛,很快就結束囉~」
有些孩子緊張地皺著眉頭,卻在針筒離開手臂時笑出聲:「真的不痛耶!」
旁邊的同學也鼓掌加油,氣氛溫馨又可愛。

這一幕幕微笑的臉龐,是我們最珍貴的回報。
許多孩子打完疫苗,還主動對護理師說:「謝謝妳幫我打針!」
這份童真的感謝,讓整個校園都洋溢著暖意。

🌿 感謝每一份默默的付出

這次活動能順利完成,要感謝很多人的協力:
🙏 感謝各校校長與老師的支持,協助安排場地與動線;
🙏 感謝校護與志工的貼心協助,讓每位孩子都能安心接種;
🙏 更感謝我們診所團隊的護理師們,從早到晚堅守崗位,
用專業與微笑守護每一個家庭的健康。

整個過程順暢有序,學校的師長們也紛紛表示:
「這次打針的孩子們幾乎都沒哭呢!」
我們知道,這背後代表的不只是技巧,更是一份溫柔的陪伴。

💧 小叮嚀:接種後也別忘了照顧自己

張醫師提醒家長與老師:
💡 接種疫苗後要 多喝水、充分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 若孩子有發燒、感冒或急性感染症狀,應暫緩接種。
💡 打針後手臂輕微痠痛或腫脹屬正常現象,可冰敷緩解。

疫苗接種不只是預防流感,更是為了讓整個班級、整個家庭都能免於傳染的風險。
當大家都願意保護自己,也就同時守護了別人。

🏥 軒宇診所:在社區中,持續守護

除了門診醫療與健康管理,軒宇診所也長期參與各項社區與校園的公共衛生活動,
從疫苗接種、健康講座、到居家醫療,我們希望用最實際的行動,
陪伴每一位民眾、每一個家庭,走得更遠、更健康。

我們相信,醫療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一份「陪伴的力量」。
讓孩子們平安長大,讓長輩們健康生活,
這就是軒宇診所團隊最想努力的事。

👨‍⚕️👩‍⚕️
謝謝每一位參與活動的師生與家長,
謝謝每一位辛苦的醫療與志工夥伴,
因為你們,這個城市更健康、更溫暖。

💚 軒宇診所,持續守護您的健康與笑容。

#軒宇診所 #校園疫苗接種 #流感疫苗 #霧峰 #大里 #醫療團隊 #社區健康 #公共衛生 #健康守護神

🦆唐老鴨的奇幻冒險🤩歡迎大家一起上線討論學習
23/10/2025

🦆唐老鴨的奇幻冒險🤩
歡迎大家一起上線討論學習

《糖老壓的奇妙冒險:糖尿病族群的高血壓控制實務》系列講座04報名中❗
💡本活動為系列講座之第四場「糖尿病族群的高血壓控制實務」,現正報名中!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是臨床上最常見、卻也最棘手的挑戰之一。背後更牽涉複雜的病理生理機轉,對身體健康造成長期威脅,如何在血壓控制與整體心血管風險管理之間取得平衡,我們將從三大面向切入👀

⭕ 講座時間
2025/10/26(日) 10:00-10:50

🔽立即加入A-Pen學習更多臨床策略
https://apen.penpeer.co/xO51/gibd20hz

FA-11533730_20271012

🍔 體檢報告出現紅字,真的一定要吃藥嗎?陳小姐的故事,也許就是你身邊最真實的縮影。👩‍💼 陳小姐是一位三十多歲的上班族,體重正常、身材標準,自認飲食均衡,沒想到年度公司健檢報告卻出現紅字——「血脂異常」。她一開始非常訝異:「我又不胖、也沒家...
15/10/2025

🍔 體檢報告出現紅字,真的一定要吃藥嗎?

陳小姐的故事,也許就是你身邊最真實的縮影。

👩‍💼 陳小姐是一位三十多歲的上班族,體重正常、身材標準,自認飲食均衡,沒想到年度公司健檢報告卻出現紅字——「血脂異常」。
她一開始非常訝異:「我又不胖、也沒家族病史,怎麼會膽固醇太高?」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現代人中越來越常見。

🩺 醫師評估:不是所有血脂異常都要立刻吃藥

在軒宇診所,張醫師為陳小姐進行完整的病史評估,發現她雖然血脂偏高,但並無糖尿病、腎臟病或心血管家族史,屬於 非高風險族群。

✅ 根據臨床治療指引:

若為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慢性腎病、LDL≥190),應直接開始使用降血脂藥,目標 LDL

林彥安醫師  家醫專業  高齡醫學來台中開課指導,收穫滿滿!有個能夠學習分享的空間真棒😀
01/10/2025

林彥安醫師 家醫專業 高齡醫學
來台中開課指導,收穫滿滿!
有個能夠學習分享的空間真棒😀

💔 這樣的故事情節,是否似曾相似?也許你或你家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掙扎:「吃藥會不會傷腎?」「血壓高一點應該沒關係吧?」「這次抽血應該不準,我空腹久一點再驗看看?」在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患者把藥物治療視為「 #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24/09/2025

💔 這樣的故事情節,是否似曾相似?
也許你或你家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掙扎:
「吃藥會不會傷腎?」
「血壓高一點應該沒關係吧?」
「這次抽血應該不準,我空腹久一點再驗看看?」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許多患者把藥物治療視為「 #最後不得已的手段」,甚至覺得「吃藥會傷腎、傷肝」,寧可拖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不願意配合醫師開立的處方。

但事實上,真正讓腎功能惡化的,不是藥物,而是長年未控制的血糖、血壓,加上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
許多人平時沒有定期健檢,也不量血壓、不驗血糖,直到有一天身體出現異常:下肢水腫、視力模糊、頭痛、胸悶,才驚覺要就醫。這時醫師為了挽救健康,只能盡快開立三高控制藥物,,試圖力挽狂瀾,希望有亡羊補牢之效。

此時,如果個案願意配合服藥、改變生活習慣,仍有機會避免憾事發生。但若沒有配合,後續可能出現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洗腎,許多患者卻錯誤地把這些結果歸因於「吃藥害的」,實在可惜。

🎤 張醫師受邀至 #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分享高血壓的精準治療與整合照護:
🩺 高血壓的精準治療:不僅只是「壓低血壓數字」,而是要從全人的角度考量。

👨‍⚕️ 治療的三大重點:
1️⃣ 了解生活型態與風險因子
 醫師和醫療團隊會詢問個案的作息、飲食、運動、壓力狀況,並評估家族病史,來決定降壓藥物的種類和劑量。

2️⃣ 合併症的整體考量
 高血壓個案常合併其他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腸躁症、甚至勃起功能障礙。若治療時只看血壓,忽略其他問題,可能導致藥物選擇不理想,甚至影響生活品質。

3️⃣ 選擇合適的藥物,兼顧保護效果
 例如新一代的 #乙型阻斷劑 不僅能降低心臟負擔、穩定心率,還能透過增加一氧化氮(NO)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達到多重心血管保護效果 💖。
 同時,它不像舊的乙型阻斷劑容易導致新生糖尿病,也不會增加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讓治療更安心。

🧠 腸躁症:影響的不只是腸胃,還有生活品質

下一場的腸躁症課程,張醫師也結合自身經驗整理如下:
腸躁症患者常出現 便祕、腹瀉、脹氣、腹痛,症狀反覆發作,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 造成腸躁症的常見原因包括:

抗生素濫用,破壞腸道菌相

高度加工、複雜飲食造成腸道發炎

情緒壓力影響腸道蠕動 (腸道負責製造80%以上的 #血清素)

✅ 治療腸躁症通常需要多管齊下:

藥物治療:緩解急性症狀

排除飲食計劃:找出誘發食物,採取低腹敏(FODMAP) 或正念飲食 (MB-EAT)

壓力管理:深呼吸、瑜伽、正念減壓

腸躁症的關鍵同樣是「個人化精準醫療」
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生活習慣、心理狀態,量身打造治療方案。

🧡 勃起功能障礙:其實是心血管警訊

同場也有性學大師 #簡邦平醫師 分享:血管有問題 #鳥鳥先知道
許多男性覺得勃起功能障礙只是「男人的隱私問題」,不好意思談。
但醫師提醒:勃起功能障礙往往是動脈硬化的第一個警訊!

📊 原因很簡單:
陰莖動脈直徑只有 1–2 mm,比起頸動脈、冠狀動脈、下肢動脈都細。如果血管已經有硬化或血流不足,最早出現症狀的就是勃起困難。

💡 及早就醫的重要性:

可使用 PDE5 抑制劑來改善症狀

也能藉此發現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隱藏疾病

越早介入,越能預防後續心臟病、中風

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早期治療不僅恢復性生活品質,也能保護心血管健康。

總結這次的學術饗宴,張醫師想分享給患者的一句話:
藥物不是敵人,而是幫手。
真正的危險來自於多年忽視身體警訊、放任慢性病惡化。

🎯 張醫師鼓勵大家:

定期健檢、量血壓、驗血糖

若醫師建議用藥,不要害怕

配合藥物 + 調整生活型態,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腎臟、腦中風風險

健康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 🏃‍♂️,藥物只是輔助你跑完全程的一雙好鞋。
給自己一個機會,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醫療團隊,宇你把健康找回來!

其實關鍵在  #蔬果比例 與  #搭配選擇內容物建議包含🥑好的油脂、🌱抗氧化食材、🫐可連皮帶籽蔬果🥑 亞麻仁籽、黑芝麻粒、酪梨、核桃🌱 薑黃、黑胡椒🫐 藍莓、桑葚、蔓越莓、芭樂蔬果比例推薦一位我敬佩抗癌網友  #何若斯  [水果:蔬菜] 比...
19/09/2025

其實關鍵在 #蔬果比例 與 #搭配選擇

內容物建議包含🥑好的油脂、🌱抗氧化食材、🫐可連皮帶籽蔬果
🥑 亞麻仁籽、黑芝麻粒、酪梨、核桃
🌱 薑黃、黑胡椒
🫐 藍莓、桑葚、蔓越莓、芭樂

蔬果比例推薦一位我敬佩抗癌網友 #何若斯 [水果:蔬菜] 比例
A.糖尿病友 1:4。
B.糖尿病前期 1:2或2:3或3:4或3:5。 (總之蔬菜>水果)

另外建議可以加上好的蛋白質,提供肌肉合成的原料唷

很高興能跟養生天后 #陳月卿 老師一起分享
影片在留言分享給大家囉~
⚠️ 血糖控制及疾病治療方式,需依個人健康狀況,請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唷

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 張醫師受邀到板橋演講,和來自各地的醫護人員分享最新的骨質疏鬆治療策略!今天要和大家聊聊一個被稱為「無聲的殺手」的疾病——骨質疏鬆症 🦴。🦴 骨質疏鬆症:你看不見它,但它很危險骨質疏鬆症常常沒有症狀,直到發生骨折才被發現。而髖骨骨折的風險...
17/09/2025

🎤 張醫師受邀到板橋演講,和來自各地的醫護人員分享最新的骨質疏鬆治療策略!
今天要和大家聊聊一個被稱為「無聲的殺手」的疾病——骨質疏鬆症 🦴。

🦴 骨質疏鬆症:你看不見它,但它很危險
骨質疏鬆症常常沒有症狀,直到發生骨折才被發現。
而髖骨骨折的風險相當嚴重:
📊 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後有 20% 的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許多人即使活下來,也可能失去行動能力、長期臥床,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過去健保針對骨質疏鬆治療相對不友善,即便骨密度檢查顯示 T 值 ≤ -2.5,符合骨質疏鬆的標準,如果沒有脊椎或髖骨骨折,還是不能使用藥物。這讓很多人明明知道骨頭已經變得脆弱,卻只能等到骨折發生後才能治療。

🎯 最新健保政策:預防勝於治療

好消息來了!💡
2025 年 3 月開始,健保放寬了初級預防條件,讓更多人能在「骨折發生前」就接受治療:

✅ 符合條件即可使用健保給付藥物:
1️⃣ 骨密度 T 值 ≤ -2.5
2️⃣ 合併以下至少一項高風險因子:
 a️ 類風濕性關節炎
 b️ 糖尿病合併胰島素使用
 c️ 長期使用類固醇(≥ 3 個月)

💊 健保給付藥物包含:

Alendronate Sandoz 70mg – 每週口服一次,方便好用

Prolia (Denosumab) 60mg 注射液 – 每 6 個月皮下注射一次

這個政策改變,讓我們可以「提早介入、預防骨折」,真正做到健康促進的第一線守護!

🩺 糖尿病與骨質疏鬆:雙重風險不容忽視

在演講中,張醫師特別提到,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 📉。
長期高血糖會影響骨代謝,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骨折後復原速度也較慢。
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為飲食控制不當,導致 鈣質、蛋白質、維生素 D 攝取不足,進一步加速骨質流失。

因此,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及早篩檢骨密度、接受骨質疏鬆治療,能同時降低跌倒骨折和慢性病併發症的風險。

🥛 骨質健康衛教:每個人都該做到

張醫師提醒,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環,生活型態的調整更是長期骨骼健康的基石:

🧀 鈣質攝取:

成人每天建議攝取 1000–1200 mg 鈣質

來源包括牛奶、起司、板豆腐、深綠色蔬菜

🌞 維生素 D 補充:

每天建議 800–1000 IU

曬太陽 10–20 分鐘可促進合成,但需注意防曬與安全

🍗 蛋白質充足:

每公斤體重建議攝取 1–1.2 g 蛋白質

有助於維持肌肉量,降低跌倒風險

🏋️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度運動

包含有氧運動(健走、慢跑)、肌力訓練(彈力帶、啞鈴)

太極、瑜伽也能增強平衡感,預防跌倒

🚭 避免危險因子: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減少骨折風險

🔎 免費自我檢測:一分鐘完成!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嗎?
👉 立刻試試 「一分鐘骨質疏鬆自我檢測」:
https://riskcheck.osteoporosis.foundation/zh_tw

只要花一分鐘,就能快速了解自己的風險程度,決定是否該進一步檢查骨密度。

❤️ 結語:給骨頭一個機會
骨質疏鬆不會痛、症狀不明顯,但一旦骨折,往往改變人生。
現在有更友善的健保政策與更先進的藥物,讓我們能夠「預防勝於治療」💪。

🦴 保護骨頭,就是保護行動力!
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陪你和家人朋友一起行動,讓我們都能健康走得遠、走得久。

#骨質疏鬆 #骨鬆 #骨折 #糖尿病 #預防勝於治療

Address

Taichu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張軒睿醫師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