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2025
【預防醫學,不只是避免生病,而是學會「好好生活」】
張醫師時常苦口婆心地對病人說:
「你的身體,其實正在默默告訴你它撐不下去了。」
從飲食、運動、睡眠,到用藥與壓力管理,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正是逆轉慢性病的關鍵。
每一次衛教的初衷,其實只有一個——讓大家少一點病痛,多一點自由與選擇。
這些提醒都不是空談,而是有紮實的實證醫學支持。
預防醫學的核心觀念,簡單卻深刻:
縮短患病時間:延後重大疾病的發生,讓生命的最後階段更短、更安穩。
延長健康餘命:讓健康餘命與預期壽命接近,不只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提升生活品質:減少因病臥床、失能、疼痛的時間,讓晚年依然能自在生活。
【原始預防:別讓風險還沒開始就先種下】
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但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預防風險的形成」。
這就是所謂的 #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
當高血壓、糖尿病或肥胖的風險尚未出現時,就透過生活方式維持最佳狀態,這樣一生的疾病負擔就能大幅減少。
舉例來說:
有高血壓的人,即使藥物控制得再好,他的心血管風險仍是那些「天生血壓就健康」者的兩倍。
換句話說,最好的治療,是讓疾病根本不發生。
這不只是理論。
曾經有一位 52 歲的公司主管來診間,他說:「我每天都吃保健食品啊,為什麼還是血壓偏高、飯後血糖偏高?」
結果發現,他一週有六天的晚餐都在應酬,運動靠走去停車場那幾百公尺。
當他改變飲食習慣、戒掉含糖飲料、每天散步 20 分鐘後,不到三個月,藥物就減了一半。
他笑說:「原來身體要的不是只有藥,是我 #願意改變的心。」
【次級預防:疾病發生後,讓它不再重演】
當疾病發生後,醫療的重點就轉向防止惡化與復發。
這就是次級預防的角色。
對糖尿病病人來說,控制血糖不是為了漂亮的數字,而是為了保護眼睛、腎臟與血管;
對曾中風過的患者,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與調整生活方式,能大幅降低第二次中風的機率。
很多人會說:「我已經吃藥控制,應該沒事了吧?」
但研究顯示,即使在最好的醫療系統中,心肌梗塞一年後仍只有一半的病人持續服藥。
真正的挑戰不是治療疾病,而是陪伴病人維持行動的 #持久性。
【飲食:回到原型食物的單純】
在所有預防策略中,飲食永遠是最關鍵的一環之一。
我們面對的最大敵人,不只是脂肪或碳水化合物,而是「過度加工」。
美國心臟學會提出的護心八招 ( Life’s Essential 8™ )強調:
健康的核心來自八項指標——飲食、運動、睡眠、體重、血糖、血脂、血壓與戒菸。
而在飲食上,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吃真正的食物」。
也就是說:
少吃 #超加工食品,多吃完整的水果、蔬菜、全穀物、瘦肉與健康油脂。
如果能自己備餐,即使只是簡單煮,也遠勝外食的高鈉、高油與高糖陷阱。
軒宇診所|慢性病、亞健康、在宅醫療
曾有位 39 歲的 C 先生,體重一度飆到 105 公斤。
他嘗試各種減重方案無效,直到調整腸道健康與飲食選擇後,不僅體重減了 10 公斤,連腸胃也不再天天脹氣。
他說:「原本吃飯像在打仗,現在終於能安心享受一餐。」
這正是預防醫學在日常中最真實的樣貌——從恢復身體的秩序開始。
【運動與睡眠:最平價的藥方】
運動和睡眠是任何藥物都無法取代的最天然處方。
研究指出,每週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能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與癌症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任何運動都比沒有好。
對許多人而言,起點只需要「今天多走五分鐘」。
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也能從站立工作、伸展、樓梯取代電梯開始。
「如果你什麼都沒做,就做點什麼;如果你正在做點什麼,那就每天多做一點。」這是最務實的健康法則。
同樣地,良好的睡眠比想像中重要。
對成年人來說,每晚 7 至 9 小時的睡眠,
是調節代謝、荷爾蒙、情緒與免疫系統的根基。
許多慢性病的惡化,其實始於被忽視的失眠與壓力。
【從醫師到病人,預防是彼此的責任】
預防醫學不僅是醫師的任務,更是每個人對自己的承諾。
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長短,但能決定這段旅程的品質。
當身體出現訊號,選擇正視而非逃避,就是對健康最深的尊重。
「投資自己的健康存款,為明天的自己留下更好的身體。」
張醫師與大家共勉:
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 #行動:
少一杯含糖飲,多一盤蔬菜;
少一晚熬夜,多一分運動;
少一些拖延,多一些覺察。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
終將在未來,為你「 #壓縮病程、延長健康,讓你有更多時間擁抱家人與生活。」
讓預防,成為我們共同的信仰。
#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明白:
醫療的終點不是治療疾病,而是幫助每個人,活得更自在、更精彩、更有尊嚴。
#預防醫學 #請分享 #張軒睿醫師 #軒宇診所 #健康存款 #逆轉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