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Family doctor, 育德路2號, Taichung.

我們相信,每一段生命旅程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這裡不是醫療的盡頭,而是心靈被好好承接的起點。
我們專注於非癌安寧療護,為慢病、退化、失能者打造真正適合的照護節奏。
以和平鴿為象徵、以柔和的手為支持、以薰衣草為療癒訊息,
我們不只是醫療團隊,我們是愛與理解的傳遞者。

👨‍⚕️ 主理人|蔡尚儒 Rudy Tsai
📍服務項目:安寧共同照護|安寧病房照顧|安寧居家療護
🕊️ 每一步,我們都走得溫柔。

29/10/2025

病人自主議題討論貼文獲得超過 100 個心情!感謝大家的支持!🎉

近期談論病主的貼文得到大家很多關注希望大家能夠更努力增進死亡識能下面是我們現今台灣幾個主流的聲音我們需以開放的態度 才能讓自己更了解善終的全貌!
29/10/2025

近期談論病主的貼文得到大家很多關注
希望大家能夠更努力增進死亡識能
下面是我們現今台灣幾個主流的聲音
我們需以開放的態度 才能讓自己更了解善終的全貌!

Enjoy the videos and music you love, upload original content, and share it all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on YouTube.

【在進退維谷的末期判定,如何讓醫療端不再騎虎難下】很欣慰這篇文章【當病人被留在對話之外】喚起了一些思考,在現場,我們常常知道什麼樣的選擇對病人最溫柔,卻也清楚,只要法沒有明文、條件沒達成、末期未定,醫師若跨出一步,就可能踩線。我們被夾在「守...
26/10/2025

【在進退維谷的末期判定,如何讓醫療端不再騎虎難下】

很欣慰這篇文章【當病人被留在對話之外】喚起了一些思考,
在現場,我們常常知道什麼樣的選擇對病人最溫柔,
卻也清楚,只要法沒有明文、條件沒達成、末期未定,
醫師若跨出一步,就可能踩線。
我們被夾在「守法」與「守人」之間,成了一場無止盡的拉扯。

「限時性醫療」像是「觀察期」,
不只是等待恢復,也是一種停損設計。
它讓醫療可以嘗試,但不至於陷入無止盡的延命。
也是在提醒醫者:
醫療不是只有「繼續」與「放棄」兩種選項。

有時候,「停下」本身也是一種專業判斷。
我們撤除的,也許是長期管路與治癒性治療,
但啟動的,卻是病人的尊嚴、疼痛的安撫、與家屬心靈的陪伴。
就像我最常使用的安寧演講主題,‘’改變治療的方向‘’,
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只是改變方向,讓醫療重新回到「人」身上而已。

有人說,安寧醫療是「醫療的最後一哩路」。
但我越來越覺得,那其實是醫療學會「下虎」的練習——
在灰色迷霧的幽谷之中,找到讓生命與專業都能被尊重的出口。

🌿 延伸閱讀:
👉 當病人被留在對話之外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ukeCmCzV/

【我們永遠無法確定,這一次是不是最後一次】前幾天有位讀者留言,提到他在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時,注意到其中對於「永久性昏迷」與「永久性植物人」的啟動條件,需要經過一段觀察期——非外傷性三個月、外傷性六個月。他問:「為什麼要等這麼久?如果只是急...
25/10/2025

【我們永遠無法確定,這一次是不是最後一次】

前幾天有位讀者留言,提到他在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時,注意到其中對於「永久性昏迷」與「永久性植物人」的啟動條件,需要經過一段觀察期——
非外傷性三個月、外傷性六個月。
他問:「為什麼要等這麼久?如果只是急性發作呢?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不是最後一次?」

這個問題,其實觸動了安寧醫療最核心的難題。

沒錯,任何生命歷程都一樣——我們無法確定「這一次是不是最後一次」。
所以醫療與法規才會設下「觀察與等待」的時間,
讓我們能確認,這不是還有機會回頭的一次。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障生命、也是為了避免太早放棄可能的回復。

但同時,也必須看見另一面。
有些病人雖未達「法定末期」的條件,
卻已在長期衰弱、反覆惡化與無法回復的狀態中掙扎。
對這些人而言,時間不是治療的朋友,而是消耗的敵人。

在這樣的情境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其實還有一條出路——
「非癌末期病人認定標準」,其中包括腦部器質性疾病末期(如多次中風、重度腦傷等)。
只要醫療團隊能以「末期判定尚不明確,但限時性醫療介入有其必要」為開端,
後續居家或安寧照護就能順利銜接,
讓那些努力在制度裡行走、想為家人完成最後選擇的家屬,
不再被困在「合法與不合法」的夾縫裡。

有時,模糊不是逃避,而是人性裡最誠實的留白。
因為在生命面前,我們沒有誰能真的「確定」。

🌿 延伸閱讀(當病人被留在對話之外):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ukeCmCzV/

【當病人被留在對話之外】這幾天,我又遇到一個熟悉卻讓人無比無力的場景。這位老太太,這是他第四次中風。在第三次中風後,她與家人完成了預立醫療決定(AD),希望未來若病況惡化,能依照自己意願,平靜地走完最後一段。但在第四次中風之後,一切又回到了...
23/10/2025

【當病人被留在對話之外】

這幾天,我又遇到一個熟悉卻讓人無比無力的場景。

這位老太太,這是他第四次中風。
在第三次中風後,她與家人完成了預立醫療決定(AD),希望未來若病況惡化,能依照自己意願,平靜地走完最後一段。

但在第四次中風之後,一切又回到了醫療的迷霧裡。神經內科醫師的評估認為「此時說末期尚有疑慮」,在與安寧團隊在討論後,也以「非末期」為由結案,建議持續鼻胃管灌食與長照照護。

這樣的決定,醫療上無可厚非。
但在倫理上,卻是另一場深陷泥沼的拉扯。
病況雖然不符合「明確末期」的定義,卻早已顯現出無法逆轉的衰弱與痛苦。

而當醫療系統過於倚賴「末期」這條分界線時,
很多病人就被卡在「還沒到末期、但也回不去了」的夾縫裡。

家屬帶著母親回到護理之家,
一個月內因為高血糖反覆送醫。
她的意識越來越模糊,已經睜著眼卻無法對焦。

就在今天,家屬再次聯絡我們——
他們說,母親又被送回醫院,血糖高達五百多。
醫院建議再度住院,
但家屬聲音顫抖地說:「我們受不了了,我們要自己拔鼻胃管,帶她回家。」

那一刻,我能理解那並不是衝動。
那是一種被反覆推開、卻仍想尊重母親意願的無力。

---

事實上,這位家屬早已在法定程序下簽署預立醫囑,
他們努力照著制度走、尋求專業建議、避免衝突。
但最後得到的回應卻是:「這樣還不算末期。」
甚至有年輕醫師因團隊判定非末期而對家屬說:「妳這樣是在謀殺。」

這樣的對話,
讓人不禁想問:
我們的醫療倫理,究竟是在保護生命,
還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

我常說:「模糊的末期判定,不是逃避,而是對生命的謙卑,畢竟我們還有限時醫療的選項。」
生命的曲線從來不是線性的,
醫療若只允許明確的「是」與「否」,
那麼那些最需要被理解的人——
往往就在這些界線之間,被靜靜遺忘。

我們安寧居家醫護只能在最後扛起責任,
在模糊的認定下陪著背負了一切家屬,
希望一起完成媽媽努力交代的心願。

---

我仍相信,安寧的核心不在於「何時死亡」,
而在於「如何活到最後一刻」。
只要醫療願意稍微放下恐懼,
願意多聽一點、多理解一點,
也許就能讓那些在絕望邊緣的家屬,
不再被逼到用「斷食」作為唯一的善終方式。

安寧醫療存在的初衷,
從來不是「讓人放棄」,
而是「讓每個人能夠依自己的價值,走完」。

當醫療與家屬願意重新坐下來談,
我們就有機會把病人放回這場對話的中心。
這才是「病人自主」真正的起點。

---

📍後記
今天下午,我和美智與家屬在安寧病房的交誼廳坐了很久。
病人的兒子沉重的說:「我們不是不孝,只是想讓媽媽不要再受苦。」
那句話,讓我久久無法忘懷。
這不是一個家屬的軟弱,而是一個制度留下的遺憾。

---

延伸閱讀:【我們永遠無法確定,這一次是不是最後一次】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647034052/posts/1482111303920423/

Address

育德路2號
Taichung
404

Opening Hours

Monday 08:30 - 12:00
Tuesday 14:00 - 20:30
Wednesday 08:30 - 12: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