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堂中醫診所

抱樸堂中醫診所 生活化的中醫養生學分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 分享請註明出處
(1)

「超慢跑」其實多半是「原地跑」:                                           為什麼不建議當主力運動 「電視說超慢跑很好,但我在家跟著做,跑完膝蓋、小腿都在抗議,為什麼?」先把名詞釐清,因為這是問題的...
16/08/2025

「超慢跑」其實多半是「原地跑」:
為什麼不建議當主力運動

「電視說超慢跑很好,但我在家跟著做,跑完膝蓋、小腿都在抗議,為什麼?」
先把名詞釐清,因為這是問題的源頭。

一、正名:什麼才是「超慢跑」?

超慢跑(Slow Jogging)是向前移動的跑步,只是強度很低、步幅很小、能邊跑邊微笑與對話(所謂「Niko-Niko pace」)。

在運動生理上,它被定義為低於「步行-跑步轉換速度」(一般業餘者約 6–7 km/h)或低於乳酸門檻的前進跑步。

技術建議常包含中足著地、小步幅與輕鬆呼吸。

相反地,原地跑(running in place)是腳在原地上下擺動、不產生水平位移的動作。這兩者在力學、肌群使用與受力路徑上都不一樣。

二、為什麼原地跑更容易不舒服?——用力學拆解

1. 受力向量不同
跑步時的地面反作用力(GRF)主要分成垂直與前後兩個方向;其中垂直分量最大、前後分量較小但負責煞車/推進。速度越快,這些峰值越高。

原地跑幾乎沒有前後推進/剎車循環,等於把負荷集中在反覆的垂直承載與彈跳控制上;

向前慢跑則把部分機械作功分攤到前後方向與步態循環,受力分配更「像跑步」,這也是兩者感受完全不同的原因之一。

2. 動作策略與肌群負荷偏移
原地跑常出現前足/腳尖著地與高抬膝,相對增加小腿肌群、阿基里斯腱與髖屈肌負荷;

而前進慢跑會動員更多臀肌與後鏈,對髖膝的剪力路徑不同。

臨床上,原地跑更容易出現髖、膝、脛前疼痛與足踝不適。

3. 累積載荷與傷害風險
跑步的受傷風險與垂直載荷速率與脛骨加速度等指標相關;若以高頻率的垂直反覆取代自然的步態週期(如原地跑),在未妥善調整地面彈性與技術下,脛骨與關節承載可能更不友善。

> 重點:原地跑不是低風險版的慢跑,它是不同的動作型態,把壓力和疲勞集中在不同結構上。

原地跑使用不同肌群,較多腳尖著地,可能對膝與髖造成額外壓力;若時間過長、地板太硬或姿勢不佳,更易不適。

三、你為何會痛?三個常見情境

地板太硬 + 鞋底太薄:衝擊吸收差,脛前肌與膝關節吃力。

時間拉太長:原地跑維持正確姿勢難以久持,代償出現→髖屈肌緊繃、下背不適。

錯把原地跑當超慢跑:以為是「更安全的慢跑」,實際上受力模式完全不同,導致「不該痛卻痛」。

四、調整策略建議

策略 1|把原地跑降級為「備援或暖身」

限制在間歇 5–10 分鐘、穿緩衝足夠的鞋、選有彈性的地面(地墊/地毯),並穿插高抬膝/後勾腿等短組合技,而不是長時間連續跳動。

策略 2|把「超慢跑」回歸本義:到戶外或走廊做

低門檻 KPI:能交談、能微笑、不要喘;小步幅、身體微前傾、抬頭擺臂、中足著地。
場地有限可改走廊繞圈或社區平地前進。

策略 3|若只能在家:選更可控的「前進」替代品

走步機/跑步機的超慢跑、低階階梯踏步、室內快走(皆是前進機制),比長時間原地跑更友善關節。

策略 4|漸進負荷與警訊管理

任何形式的跑步,請用週增量 ≤10–20% 的保守法則、採隔日恢復;出現尖銳痛、持續腫脹或步態改變,立即降載或就醫(那不是「正常痠痛」)。

五、結論(開門見山)

把「原地跑」包裝成「超慢跑」是錯配。

原地跑可當備援或暖身,但若你追求心肺、代謝與關節友善的長期投資報酬,請做真正的超慢跑——要往前跑。這樣才能得到健康效益,同時把傷害風險降到可控。

參考資料(關鍵依據)

Healthline:Is Running in Place a Good Workout?(動作差異、注意事項、對膝髖負荷提醒)。

Tanaka, Jackowska(2019):Slow jogging 的正式定義與生理區間、PTS 與乳酸門檻等。

Nilsson & Thorstensson(1989):垂直與前後向 GRF 隨速度變化,垂直分量占主導。

Hamner et al.(2012):肌群對垂直與前後向支撐/推進的貢獻(說明跑步是三維受力)。

Xiang et al.(2024)評述:脛骨加速度、垂直載荷與骨負荷的關聯(傷害風險機制)。

Skyhorse Publishing:Slow Jogging 技術重點(Niko-Niko、建議著地)。

08/08/2025

8/9(六)
早上門診休診ㄧ次,下午林醫師門診正常喔!

「風者,百病之長」當科學碰上古老智慧~~從感冒到癌細胞覺醒原來中西所見略同「風者,百病之長。」這句中醫經典之語,千百年來被許多人視為模糊又難以量化的說法。但2025年發表於《Nature》的一篇重磅研究,卻意外為這句話帶來了科學注解:一次感...
08/08/2025

「風者,百病之長」

當科學碰上古老智慧~~從感冒到癌細胞覺醒

原來中西所見略同

「風者,百病之長。」這句中醫經典之語,千百年來被許多人視為模糊又難以量化的說法。

但2025年發表於《Nature》的一篇重磅研究,卻意外為這句話帶來了科學注解:一次感冒,竟真的能喚醒沉睡的癌細胞。

西醫研究指出,像是流感或新冠病毒感染,會引發體內「白介素-6」(IL-6)等發炎物質上升,間接刺激原本休眠的癌細胞重新啟動、擴散。

而在中醫的理論中,風邪入侵常是百病之源,會擾亂氣機、侵犯肺衛、引發臟腑失調。這兩個看似不同的體系,在這裡產生了驚人的交集。

風邪與免疫:兩套語言,說的是同一件事

中醫講「風為百病之長」,因為風邪善行而數變,容易從外侵犯人體正氣,導致氣血運行失調。

而這種「氣機紊亂」的狀態,在現代醫學中,常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或失調對應——例如病毒引發的慢性發炎反應。

這次研究證實:當病毒入侵,免疫系統釋放發炎訊號因子(像 IL-6),這不僅是對抗病毒的反應,也可能「意外喚醒」癌細胞。從中醫角度看,這正是風邪乘虛而入、破壞正氣,誘發潛病之機的具體表現。

---

癌症復發,從「病」本身走向「體質」的整合觀

西醫重視病灶清除與分子機制,中醫則更關心整體體質與「邪正之爭」。在癌症治療的後期照護中,這兩種觀點其實可以完美結合:

西醫可精確監控癌細胞動向,例如影像學、發炎指數(IL-6, CRP)與基因表現。

中醫則著眼於調整體內環境,例如強化「肺脾腎」氣機、安神減壓、提升抗邪能力,避免潛伏病灶「逢風即動」。

例如許多中醫會在癌後調養中使用補氣益肺、疏風清熱的藥物,以助身體抵禦「風邪再犯」,而現代人熟悉的抗發炎飲食(如綠葉蔬菜、薑黃、深海魚油等),其實也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實踐。

---

中西整合,不是取代,而是補位

西醫給了我們疾病的「顯微鏡」,看清楚細胞、基因與生化反應;

中醫則給了我們一面「望遠鏡」,看見身體在時間與環境中如何變化與應對。

當我們知道,一場感冒可能成為癌症復發的導火線,中西醫就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場合作:

西醫協助精準預測與控制,中醫則提供長期平衡與未病先防的視角。

這樣的整合,不只是「療效加總」,更是照護哲學的升級。讓我們不只是治病,更是在培養一個能抗風、抗亂、不輕易崩潰的身體。

---

”風,從未遠離;我們需要的是全局的健康觀”

中醫說:「虛者易感風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而西醫也逐漸揭開了「感染-發炎-癌轉移」這條潛藏的病理路徑。

風來的時候,你的身體準備好了嗎?

我們可以不只倚賴單一醫療體系,而是用兩種智慧,為健康築起更深的防線。

「別讓每陣風吹著走~」

感冒也會喚醒癌細胞?一場病毒感染,竟讓乳癌轉移回來了

有些敵人,不是被打敗,而是躲起來。
對許多癌症康復者來說,我們總以為治療結束後就可以鬆一口氣,日子也慢慢回到正軌。但一篇發表在2025年《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卻像一記警鐘 : 一場感冒,可能讓沉睡的癌細胞重新甦醒,悄悄在肺裡重新擴散。

這不只是動物實驗的結果,連數萬名人類資料都證實:病毒感染後的癌症復發風險,真的會上升。

病毒不是只有咳嗽流鼻水那麼簡單

我們對流感或 COVID-19 的印象,大多是喉嚨痛、發燒、咳嗽幾天就過去了。但研究團隊發現,這些病毒會讓原本休眠在肺部的乳癌轉移細胞「甦醒」,進入快速分裂狀態,甚至在短短兩週內形成新的腫瘤病灶。

而這些癌細胞,其實早就存在肺部,只是原本靜靜地「裝死」,沒人察覺。一場病毒感染,就像按下了它們的開關,讓它們開始大舉反攻。

潛伏十年的癌細胞,等的就是這一刻

乳癌的轉移細胞,在治療之後,常會偷偷藏在肺、骨頭或肝臟裡,不發作也不擴散,維持一種沉睡的狀態。有些人可以這樣安然無恙十年、二十年。

但只要身體出現劇烈變化,像是感染、手術、甚至壓力,這些「休眠」的細胞就可能被喚醒。這次的研究就發現,一場流感或 COVID-19,足以讓它們瞬間活躍起來,在肺裡大舉擴張。

關鍵元兇:白介素-6,讓癌細胞甦醒的火種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我們很熟悉的發炎因子:白介素-6(IL-6)。
每次感冒發燒、肌肉痠痛,IL-6 都會上升。而現在,我們知道,這個看似「正常免疫反應」的因子,其實也會刺激癌細胞醒來。

在老鼠實驗裡,只要把 IL-6 的基因拿掉,就算病毒感染,癌細胞也不會有反應,依然繼續沉睡。這說明,IL-6 就像一把火柴,而病毒感染,就是劃火柴的那一瞬間。

而這不只發生在流感病毒上,新冠病毒也能透過同樣的 IL-6 機制,喚醒肺裡的乳癌轉移細胞。

CD4+ 細胞:本來是幫手,卻變成幫兇?

更令人驚訝的是,原本應該幫忙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 CD4+ T 細胞,竟然在病毒感染後變成癌細胞的保護傘。

它們會形成肺部的淋巴組織,反而去壓抑可以殺死癌細胞的 CD8+ T 細胞,讓癌細胞「甦醒之後不但沒被殺,還住進了堡壘裡」。

研究發現,只要移除 CD4+ 細胞,CD8+ 的活性就恢復,癌細胞也跟著被清除。這提醒我們:癌細胞不只是靠自身復活,它還會「綁架」免疫系統來保護自己。

這不是只有老鼠會發生,人類也一樣

這樣的現象,也真實出現在人類身上。
研究團隊分析英國 UK Biobank 和美國 Flatiron Health 的大型資料庫,發現曾罹癌的康復者,只要感染過 COVID-19,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癌症相關死亡率和肺轉移風險都明顯上升。

其中,乳癌患者在確診 COVID-19 後,罹患肺轉移的風險提高了 44%。甚至有些人,早在十年前就康復了,卻因一場病毒感染,癌細胞死灰復燃。

病毒來襲時,癌症康復者該怎麼保護自己?

癌症康復者:每一場病毒感染都值得認真對待。
建議在感染之後,與醫師討論是否追蹤以下幾項指標:
• 白介素-6(IL-6)濃度
• C-反應蛋白(CRP)
• 白血球與嗜中性球變化
這些發炎指標,能幫助我們早一步察覺癌細胞是否有活躍的跡象。

同時,飲食與生活習慣也要跟上。建議攝取有助降發炎的食物,例如:
• 深綠色蔬菜(花椰菜、菠菜)
• 魚類、亞麻籽等富含 Omega-3 的來源
• 薑、蒜、薑黃等天然辛香料
• 莓果類、橄欖油、酪梨等抗氧化食材
別忘了,睡眠、壓力管理和適度運動,也是幫助免疫系統穩定的關鍵。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就是癌症康復者生活裡最好的「盾牌」。

病毒是一時的,身體的平衡是一輩子的功課。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疫苗,還要更新對癌症風險的想像
這篇研究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觀念:「病毒感染,不只是肺炎或發燒,更可能是癌症復發的導火線」。

也許我們不該再把感冒當成小事,尤其對曾經與癌症奮戰過的朋友來說。未來,也許可以透過 IL-6 抑制劑(像 Tocilizumab)或免疫調節藥物,降低病毒引發的轉移風險。但在那之前,我們最好的武器,就是意識與提早行動。
「戰爭也許打完了,但藏在暗處的敵人,還在等一個機會。」

參考資料: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awake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ells in lung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2-0

☕咖啡有益?有害?你喝對了嗎?                               ——從提神好物到健康隱憂的深思每天一杯咖啡,讓許多人日常生活有種儀式感。但你知道嗎?不同種類的咖啡,對健康的影響其實大不相同。尤其是即溶咖啡,近年被...
27/07/2025

☕咖啡有益?有害?你喝對了嗎?
——從提神好物到健康隱憂的深思

每天一杯咖啡,讓許多人日常生活有種儀式感。

但你知道嗎?

不同種類的咖啡,對健康的影響其實大不相同。

尤其是即溶咖啡,近年被研究點名,可能與某些退化性疾病與消化道問題有關。

而從中醫角度看,咖啡雖可短暫振奮

卻也可能是「寅吃卯糧」、透支正氣的隱性因子。

---

🔬最新研究:即溶咖啡與黃斑部病變風險升高

2025年,一項由中國與芬蘭研究團隊合作、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分析研究,運用英國 UK Biobank 與芬蘭 R11 基因資料庫,首次發現:

長期飲用即溶咖啡與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dry AMD)風險之間具顯著的基因相關性。

該研究採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方法,有助於建立統計上的因果推論。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風險可能與即溶咖啡製程中產生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有關。

此物質為高溫加工副產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可能致癌物」,亦可能對視網膜細胞產生慢性損害。

儘管目前尚無直接因果證據,但該研究引發專家對即溶咖啡與視力退化之關聯的高度關注,尤其建議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者宜慎選飲品種類。

---

❤️ 心臟也會被咖啡「撐大」?研究指出咖啡與心室結構變化有關

2025年一篇發表於《前沿心血管醫學》(PMID: 40303614)的研究發現,咖啡攝取與心臟結構與功能的變化之間具有潛在關聯。

研究指出,高頻率飲用咖啡者,其左心室質量指數及舒張功能指標與一般人不同,顯示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對心肌造成慢性負擔。雖未明確證實危害,但對於已有高血壓或心臟病家族史者,不可不慎。

---

🧬 咖啡是否加速老化?端粒長度說了實話

2023 年發表於《營養素》期刊的研究(PMID: 36986083)指出,即溶咖啡與端粒長度之間存在負向關聯。

端粒是細胞壽命的生物指標,代表細胞分裂的極限與老化速度。研究顯示,即溶咖啡攝取者其端粒長度顯著短於濾泡咖啡或未飲用者,可能與加工中產生的氧化壓力物質(如丙烯醯胺、AGEs)有關。

---

🦴 咖啡與骨質疏鬆:從香氣到骨頭的隱性代價

早在 2019 年,Yuan S 等人發表於《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PMID: 31482193)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已指出,咖啡攝取與骨折風險及骨密度下降存在統計關聯。

研究顯示,咖啡攝取與鈣質代謝可能有負面交互作用,尤其在老年女性與停經族群中更需審慎評估飲用頻率與攝取方式。

---

🧠咖啡為何能提神?從神經系統看「振奮」的代價

咖啡之所以令人「神清氣爽」,來自於它所含的咖啡因(Caffeine),這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

研究證實,咖啡因會阻斷腦部腺苷受體,抑制原本使人產生疲倦感的腺苷作用(Fredholm et al., 1999),進而暫時提升警覺性、集中力與反應速度。

除此之外,咖啡因還會:

促進腎上腺素釋放,加速心跳與呼吸;

刺激腦下垂體與交感神經,提高脂肪分解與熱量代謝;

增加多巴胺釋放,改善短暫情緒與動機。

然而,這種「借力使力」的提神方式,從中醫觀點來說,正是「提氣易,安神難」。

當人體疲憊時,應該讓氣機內收、養精蓄銳,反而用咖啡強行振作,就像提前動用未來的能量,也就是所謂——「寅吃卯糧」。

久而久之,不但精神難以真正恢復,反可能出現失眠、虛煩、心悸等「虛火上炎」現象。

---

🍽咖啡與腸胃功能:通便良藥?還是刺激之源?

空腹喝咖啡後容易出現胃酸、腹瀉或灼熱感,是不少人曾有的經驗。

這並非偶然,而是咖啡中複雜成分對腸胃系統的多重刺激所致:

1. 刺激胃酸分泌
多項研究顯示,咖啡無論是否含咖啡因,都能明顯刺激胃酸釋放。其關鍵活性成分包括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與 N-烷基吡啶類化合物(García-Bailo et al., 2011)。

2. 加快腸道蠕動
咖啡可明顯促進小腸與大腸活動。一項手術後研究指出,飲用咖啡能加速術後腸道功能恢復(Hasler et al., 2019)。

3. 鬆弛括約肌、誘發胃食道逆流
咖啡亦可能放鬆食道下括約肌,增加胃酸逆流風險,對於胃食道逆流症(GERD)患者尤需注意。

中醫則視這些現象為「脾土受困」、「胃熱傷陰」,也就是說,過度刺激反使胃氣失和、升降失常。

本虛而用補、火旺而傷津,長期累積便可能導致脹氣、反酸、虛寒腹瀉等諸多不適。

---

🌿中醫觀點:苦溫之品,非人人適合

咖啡在中醫歸類為「苦溫」之品,具短暫提氣、行氣開鬱之效,偶適用於氣鬱、疲倦、思緒遲鈍等表證。

但同時,苦走下行、溫助火氣,對氣虛、脾虛、陰虛體質者反而是耗損。

下列體質者尤應慎用:

脾胃虛弱:易腹脹、納呆、便溏;

氣陰兩虛:常感疲乏、口乾心悸;

心腎不交:易失眠多夢、情緒波動。

若常仰賴咖啡「醒腦」,不如選擇紅棗枸杞、陳皮普洱、黃耆山藥等茶飲,從調氣養神、健脾固本著手,方為長遠之計。

---

✅結語:提神非罪,過度倚賴才是陷阱

咖啡,或許不是毒物。

但若以之為常、日飲數杯、用以抵抗疲勞、壓榨精神,無異於提前借支、消耗生命的本錢。

或者久服成癮,非但無法提神,反而形成對氣機運行的長期干擾——白日過度興奮、夜晚難以安眠,久而久之,心神失養、氣陰兩虛,身體陷入一種「假醒真疲」的惡性循環。

在中醫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耗傷精氣、火擾神明的病機。心火過旺則神不守舍,腎精不固則神無所依;脾氣失健則百脈無源,胃陽受損則飲食難化。

這樣的狀態,也許初時不顯,然而一旦氣血兩虧、陰陽失調,便容易出現倦怠、健忘、情緒低落,甚至加速老化、病災叢生。

或許,我們該重新理解提神這件事——

提神,從來不是刺激,而是調養;
清醒,不該靠外力強撐,而是內在節律的和諧運轉。

真正的醒,是心靜如水,是神安氣足。讓我們從一杯咖啡開始學會節制,從一日作息學會順應天時,讓身體與自然同頻,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與其提神,不如養神。與其借力,不如養氣。

醒,是讓身體回歸自己的節奏,而不是依賴別人的節拍。

你今天的清醒,是自己的,還是咖啡給的?

你可以偶爾品嚐咖啡的香氣,但若成癮般依賴,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是真的需要咖啡,還是早就該休息?」

回歸節律、順應氣機,才是最貼近自己的覺醒。

---

📚 參考文獻:

Sha F et al. (2024). PMID: 38315350

Ma X et al. (2025). PMID: 40303614

Wei Y et al. (2023). PMID: 36986083

Yuan S et al. (2019). PMID: 31482193

Fredholm BB et al. (1999). Pharmacol Rev

García-Bailo B et al. (2011). Mol Nutr Food Res

Hasler WL et al. (2019). Dis Colon Re**um

【即溶咖啡有風險 醫分享50萬人研究 黃斑部病變飆7倍】

很多人每天必喝咖啡。不過,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一項逾50萬人的研究發現,習慣飲用即溶咖啡者,發生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提高將近7倍,而此病是銀髮族失明的主因,推測與即溶咖啡高溫製程中產生的丙烯醯胺等有害物質有關,而喝手沖咖啡,最能保留咖啡中抗氧化物質,相對有益健康。

#咖啡 #手沖 #黃斑部 #發炎 #失明

體內「氣血失和」的現代密碼──從中醫到鐵死亡(Ferroptosis)的健康啟示一、從中醫觀點談氣血、陰陽與健康在中醫理論中,人體健康有賴於「氣血充盈,陰陽平衡」。氣為生命能量的流動,血則為滋養全身的物質基礎。當氣血失調,陰陽失衡,人體便會...
23/07/2025

體內「氣血失和」的現代密碼──從中醫到鐵死亡(Ferroptosis)的健康啟示

一、從中醫觀點談氣血、陰陽與健康
在中醫理論中,人體健康有賴於「氣血充盈,陰陽平衡」。

氣為生命能量的流動,血則為滋養全身的物質基礎。

當氣血失調,陰陽失衡,人體便會陷入疲憊、疾病甚至衰老狀態。

經典中醫著作《黃帝內經》早已指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意指氣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血的運行與健康。

而「痰、濕、瘀、熱、虛」等病機,往往也與氣血失調、臟腑功能下降有關。

二、現代醫學:鐵、缺氧與細胞「生鏽」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氣血失和」的現象有時正是體內鐵分布失調、氧氣供應不足與抗氧化能力低下的寫照。

人體鐵質過多時,如同「血瘀」難以清除;氧氣供應不足,則如「氣滯」無法推動;抗氧化力下降則如陰陽失衡,細胞容易被外邪(氧化壓力)所傷。

這三者若同時出現,正是近年來醫學界熱議的「鐵死亡」(Ferroptosis)高風險狀態,猶如細胞「生鏽」,使身體慢慢失去活力。

三、鐵、缺氧、抗氧化的三重平衡
人體內的鐵大多分布在紅血球(氣的運載者)、肝臟(血的儲藏)、以及肌肉、各種酵素中(身體機能之所需)。

適量的鐵能助血生氣,但過量的鐵卻容易堆積成「瘀」,與脂肪產生過氧化反應,造成細胞膜損壞,氣血流動受阻,猶如「經脈不通、氣血瘀阻」的病機。

如果此時又遇上缺氧(「氣虛」)、抗氧化能力減弱(「陰虛」),細胞就會加速「鏽蝕」與衰敗,演變為慢性病、腫瘤、器官功能失調等健康危機。

四、日常生活中三者同時失衡的常見情境
腫瘤、慢性病患者:腫瘤組織常處於缺氧、鐵調節異常與抗氧化失衡的狀態,正如中醫所說「痰瘀互結」難以祛除,氣血不暢則百病叢生。

長期輸血、腎病、貧血病人:體內鐵易累積、紅血球功能下降、氧氣運輸不足,同時因慢性病而抗氧化能力受損。

飲食失衡、睡眠障礙、壓力過大:如同「氣陰兩虛」,外邪易乘虛而入,損及氣血。

五、中西合參的健康建議
補鐵要有度:正如中醫強調「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鐵需視個人體質與需求,亂補反而傷身。

重視抗氧化與飲食均衡:多吃蔬果、深色蔬菜與含多酚的天然食材,等於「養陰養血、化瘀通絡」,提升身體防禦力。

培養充足睡眠與良好情志:有助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定期健康檢查:若有慢性病、輸血史、或特殊家族體質,建議檢查血紅素、鐵蛋白等數據,及早發現潛在危機。

結語

古云:「上醫治未病。」

缺氧是關鍵,現代生活中有太多容易導致人體缺氧的因素,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讓我們得到健康。

鐵死亡的現代研究,正為我們詮釋了中醫氣血陰陽理論在細胞層面的意義。

健康之道,在於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不論是中醫的養生智慧,還是現代醫學的分子調控,只要善用、適度、合宜,都是身心安康的保障。

"氣血調和,細胞不生鏽;陰陽平衡,健康才長久。"
-------------------------------------------------------------------
摘:

身體裡的「鐵」危機:缺氧、鐵過多、抗氧化力不足如何悄悄影響健康?

人體內的「鐵」就像是一把雙面刃,適量時是生命的關鍵,過多卻可能成為健康隱患。

更特別的是,當「缺氧」、「鐵過多」和「抗氧化力不足」這三件事同時發生時,細胞會陷入一種名為"鐵死亡(Ferroptosis)"的危機,這是近年醫學界熱門的新發現,也正逐漸改變我們對許多疾病的認識。

一、鐵: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

我們每個人體內都含有約3到4公克的鐵,其中大部分(約2/3)都存在於紅血球,幫助血紅素把氧氣從肺部送到全身。

另一部分則儲存在肝臟、脾臟、骨髓,以「鐵蛋白」的形式作為備用庫存;還有一小部分存在於肌肉,協助運輸與儲存氧氣,並在各種酵素中扮演關鍵角色。

二、鐵的雙面性:適量為寶,過多成害

雖然鐵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但如果體內鐵太多、抗氧化能力又跟不上,再加上缺氧的壓力,這三者合體,會大幅提升細胞「生鏽」的機會,醫學上稱為「鐵死亡」。這是指細胞裡的鐵分子和脂肪產生過氧化反應,造成細胞膜破壞、細胞失去活力。

三、什麼情況下這三大風險會同時出現?

現代生活中,這種「三重夾擊」並不少見,常見於:

腫瘤與癌症患者:腫瘤中心常缺氧、細胞鐵調控混亂,且由於腫瘤消耗大量能量,抗氧化能力易被耗盡,是鐵死亡的高危區。

慢性腎臟病或多次輸血者:腎功能下降影響紅血球生成與鐵調節,多次輸血則容易鐵過載,組織同時處於低氧、抗氧化力減弱的狀態。

缺血再灌注損傷(如心肌梗塞、中風後):血流暫停造成缺氧,恢復時大量自由基產生,鐵代謝異常、細胞防禦失衡。

營養失衡、環境污染、壓力大等生活狀態:長期飲食不均、蔬果攝取少、重金屬污染和慢性壓力,都會讓鐵代謝出問題、抗氧化力下降,又容易讓細胞處於缺氧或假性缺氧狀態。

生活裡的鐵鏽,從什麼時候開始?

其實,它從來沒停過。當我們每天吃加工食品、喝含糖飲料、熬夜、壓力大,這些習慣就像在給細胞澆油,幫助鐵離子「自由發揮」,加快鏽蝕速度。

反之,那些被說了千百遍的健康建議,像是:
• 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魚
• 補充Omega-3脂肪酸、多酚、多抗氧化營養素
• 維持良好睡眠
• 每週運動幾次
其實就是幫細胞擦鏽、補膜、穩定內部防禦系統,讓鐵乖乖在它該去的地方,不亂搞破壞。

而且現在醫學進展得快,如果已經有三高、糖尿病、高鐵血症體質,或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容易「生鏽」,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功能醫學,提早找出身體的警訊,提早調整。

我們可以修復的,不只是健康,是人生的掌控權

鐵死亡不是天注定,它是可以預防、可以延後、可以逆轉的。而且,研究也正在幫我們找更多「修復工具」。

像是Ferrostatin-1、Liproxstatin-1這類抑制鐵死亡的藥物,正被研究用來保護心臟、腦部;天然植化素、深海魚油,也在研究中證實能減緩脂質過氧化,等於幫細胞套上「防鏽膜」。

不需要一下子改變全部生活,但可以從「今天」這一餐、一夜好眠、一段運動開始,練習讓細胞少一點壓力,多一點保護。

身體生鏽,人生也卡關 - 了解鐵死亡(Ferroptosis)與健康的關係,從今天開始修復每一顆細胞

這幾年,醫學界有個震撼發現,原來,我們的細胞也會“生鏽”,而這鏽蝕,正是導致我們老化、發炎、生病、甚至癌變的關鍵。這個過程有個學名,叫做鐵死亡(Ferroptosis)。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艱深?別擔心,鐵死亡其實是醫學界近幾年才開始深入研究的一個新概念。老實說,連很多專家也不熟悉,但它正在被發現是影響我們健康、情緒和活力的一個關鍵機轉。未來我會常常提到它,因為它真的重要。這裡我從最貼近生活的角度,講這個正在改寫健康地圖的「細胞故事」。

鐵不是壞人,但用錯地方就會傷身

我們從小就知道,鐵是造血的關鍵元素,沒錯,它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沒有鐵,紅血球就沒辦法把氧氣送到全身,免疫力、代謝、腦力都會出問題。

但就像水太多會淹水,鐵太多也會「傷細胞」。當體內的鐵離子太多,又沒有足夠的抗氧化能力去平衡它,它就會跟脂肪產生過氧化反應,讓細胞膜慢慢「鏽掉」。這時候,細胞的防護系統,像是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GPX4酵素,也會被拖垮,最後細胞就像鐵門生鏽、卡住,爛掉。這整個過程,就是鐵死亡。

這不是學術,是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日常

說到這,您可能會想:「那跟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很多常見病,從癌症、糖尿病,到心臟病、失智,背後都有鐵死亡的影子。

在癌症裡,研究發現透過誘導癌細胞鐵死亡,能讓它變得更容易被免疫系統清除;這在肺癌、乳癌、肝癌中都有研究支持。

在神經退化性疾病(像帕金森、阿茲海默),科學家也發現,只要能抑制鐵死亡,神經元就比較不會壞得那麼快。

在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都是因為心肌細胞被氧化壓力逼到崩潰,而導致鐵死亡。

甚至糖尿病的胰臟細胞退化,也被發現和鐵代謝失衡脫不了關係。

這些研究不是要嚇人,而是要提醒我們:很多疾病,不是等痛了才開始,而是細胞早就出事了。

生活裡的鐵鏽,從什麼時候開始?

其實,它從來沒停過。當我們每天吃加工食品、喝含糖飲料、熬夜、壓力大,這些習慣就像在給細胞澆油,幫助鐵離子「自由發揮」,加快鏽蝕速度。

反之,那些被說了千百遍的健康建議,像是:
• 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魚
• 補充Omega-3脂肪酸、多酚、多抗氧化營養素
• 維持良好睡眠
• 每週運動幾次

其實就是幫細胞擦鏽、補膜、穩定內部防禦系統,讓鐵乖乖在它該去的地方,不亂搞破壞。

而且現在醫學進展得快,如果已經有三高、糖尿病、高鐵血症體質,或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容易「生鏽」,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功能醫學,提早找出身體的警訊,提早調整。

我們可以修復的,不只是健康,是人生的掌控權

鐵死亡不是天注定,它是可以預防、可以延後、可以逆轉的。而且,研究也正在幫我們找更多「修復工具」。

像是Ferrostatin-1、Liproxstatin-1這類抑制鐵死亡的藥物,正被研究用來保護心臟、腦部;天然植化素、深海魚油,也在研究中證實能減緩脂質過氧化,等於幫細胞套上「防鏽膜」。

不需要一下子改變全部生活,但可以從「今天」這一餐、一夜好眠、一段運動開始,練習讓細胞少一點壓力,多一點保護。

補鐵要看時機 - 鐵是營養不是萬靈丹,補錯反讓細胞生鏽

補鐵並非人人適合。當鐵補過頭、或沒有缺鐵卻亂補,體內多餘的「游離鐵」會誘發脂質過氧化反應,導致細胞膜受損,啟動鐵死亡,反而加劇發炎、老化甚至促進癌細胞生長。特別是在慢性病、腎病、發炎體質或癌症風險族群中,亂補鐵可能造成反效果。

補鐵前建議先檢查血紅素、血清鐵、鐵蛋白等數據,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補鐵;飲食中也建議選擇吸收率佳的來源並搭配促吸收營養素,才能達到平衡。鐵不是壞人,但唯有「對的人、對的時機、對的劑量」,才能讓它成為真正的健康幫手。

鐵不是壞人,但健康是場平衡的藝術

鐵,是讓我們活下去的關鍵;但當它失控,它也可能成為摧毀的力量。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正在運作的機器;鐵,是那不可或缺的齒輪。但齒輪需要潤滑、需要清潔、需要好好照顧,才能不生鏽、不卡住、不讓整個人生停擺。
了解它,從生活做一點改變,那未來的自己,會感謝這一刻的選擇。

參考資料
Advances in Ferroptosis Researc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echanism Exploration, Dru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Treatment. Pharmaceuticals 2025,
https://doi.org/10.3390/ph18030334

中藥調理新冠後遺症經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20/07/2025

中藥調理新冠後遺症經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沒想到,居然是中藥救了我們】

我一直以為 COVID 到現在
應該早就退化成一般感冒
沒什麼症狀,咳個兩聲就過去

結果實際中標才知道
這玩意兒不是說說而已
不是單純流鼻涕、喉嚨痛
是整個呼吸道直接被攻擊
像有人把鼻後那塊區域塞爆
呼吸困難、頭暈耳鳴,整天都像在缺氧

然後,嗅覺掰、味覺掰

最讓我慌的,是看著它「一點一滴」消失
原本還能勉強吃出一點甜、一點辣
過幾天後——味道全清空,直接歸零

那幾天真的有點崩,吃東西完全無感,一點食慾都沒有

就算桌上放的是認識的菜,
但就像熟悉的陌生人,
頂多分得出冷和熱,其他就是在嚼塑膠

直到這刻我才驚覺,
原來我過去這麼依賴嗅覺和味覺「活著」

然後是昨天

掌櫃看這樣下去不行,
很可能會有新冠後遺症,
所以決定帶著我一早去三總看中醫

醫生認真聽我們描述症狀,把脈、開方
我們就照著吃飯吃藥,結果——兩人直接昏睡一整天,「喪失意識」那種的睡

不知道是對症下藥還是剛好那麼巧
總之晚上醒來,呼吸順多了、鼻後退腫、
肺部還一直感覺到濃痰,需要用力咳出來那種,熟悉的氧氣終於又回來了

更感動的是——
今天早上的檸檬黑咖啡終於有了點「檸檬味」🥹
雖然可能是身體剛好恢復到一個時間點
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吃中藥這麼有感
而且還是「兩個人同步」有效
只能說——太神奇了~Amazing🤭

我們以前真的比較依賴西醫,
總想求快、求止痛
看來未來要好好調理一下身體
避免可能留下來的後遺症
聽說有些人少了20%的味覺敏銳度🥲

感謝老天爺讓我們生活恢復了一點色彩
拜託嗅覺味覺快點全部回來
才可以拍好吃的給大家看🙏

喵的,以前一個人進手術房都沒在怕
做脊椎穿刺時更是一聲也沒吭過
結果人生第一次慌張……
居然是因為吃不到味道~🤣

#新冠後遺症
#快點好起來

摘:他們運用單細胞RNA定序技術,結合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模型,首度在成年人的海馬迴中,鑑定出具有神經祖細胞特徵的細胞族群。研究團隊首先利用來自兒童捐贈者的腦組織樣本,訓練AI模型去識別神經祖細胞的分子特徵。接著,他們在來自14位成人捐...
15/07/2025

摘:

他們運用單細胞RNA定序技術,結合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模型,首度在成年人的海馬迴中,鑑定出具有神經祖細胞特徵的細胞族群。

研究團隊首先利用來自兒童捐贈者的腦組織樣本,訓練AI模型去識別神經祖細胞的分子特徵。

接著,他們在來自14位成人捐贈者的大腦樣本中,特別挑選出那些當時正處於細胞分裂狀態的細胞進行分析,藉此大幅提高檢測稀有細胞的機率。

最終,他們在其中9位的樣本中,成功辨認出354個神經祖細胞,來自超過30萬個細胞的海馬迴資料中。

這些細胞表現出特定的神經元前驅基因,並排除掉了免疫細胞與膠質細胞等干擾選項。

雖然這些細胞極為罕見,但其存在本身,就已足以證明成人腦部具備神經新生的潛能。

成年後的腦細胞就不會再增加了嗎?研究指出,你其實還有希望
https://sa.scitw.cc/sjOun

熬夜爆肝、考前背書、會議炸腦⋯⋯我們總愛開玩笑地說:「我的腦細胞快死光了!」

這句話背後隱含著一個流傳甚廣的觀念: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再生新神經細胞。這個說法曾是神經科學的主流觀點。

然而,一項最新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正面挑戰了這個觀念:成人大腦,還能長出新神經元!

🔗完整內容就到連結看更多
https://sa.scitw.cc/sjOun

07/07/2025

今日正常看診
大家出門請小心~

《中醫的起源——從炎黃子孫的由來談起》     近年來由於新冠病毒的出現,使得中醫藥在臨床上的效用逐漸令人信服,身為漢民族的我們承繼了中華文化數千年來的根基與中醫這門古老的智慧,而這一切還得從炎黃子孫的由來談起....   中醫不僅是一門治...
08/06/2025

《中醫的起源——從炎黃子孫的由來談起》

近年來由於新冠病毒的出現,使得中醫藥在臨床上的效用逐漸令人信服,身為漢民族的我們承繼了中華文化數千年來的根基與中醫這門古老的智慧,而這一切還得從炎黃子孫的由來談起....
中醫不僅是一門治病之術,更蘊含了古人對生命、自然與健康的深刻理解。其源頭可追溯至我們的共同祖先——炎帝神農氏的藥物實踐,以及黃帝《內經》的理論建構;而湖北神農架則是這段歷史與自然的交匯地。

一、炎帝神農氏──中華醫藥的開拓者
在中華民族的古老傳說中,炎帝神農氏被尊為「醫藥之祖」。《史記》、《淮南子》、《世本》、《孟子》等古籍均有記載,他不僅教導人們播種五穀,開創了農業文明,更為了解除族人疾病之苦,親身踐行,奠定了中醫藥的基礎。

* 嘗百草的探索精神
古籍記載,炎帝神農氏為了幫助族人驅病解毒,親自嘗遍百草,一日試毒多達七十餘次。他以身體為實驗平台,辨別草木之「四氣五味」與「君臣佐使」配伍原則,建立了原始的藥理學與毒理學基礎。這種「以身試藥、感知自然」的做法,不僅展現了古人對自然界的好奇與探索精神,更奠定了中醫藥最早的實踐脈絡。

* 《神農本草經》──藥物分類的奠基
雖然現存文本成書於東漢,距離傳說中神農氏所處之年代久遠,但後人據其以身試藥之經驗紀錄而成《神農本草經》。書中共載有365種藥物,以「上品養生無毒、中品調補有毒、下品攻邪多毒」的三級分法為後世本草學提供了系統框架。這種重視安全與效用並重的理念,一直影響至今,它與《黃帝內經》共同成為中華傳統醫藥的兩部經典著作。

*神農氏與茶的起源
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茶的起源與炎帝神農氏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樣彰顯了這位先祖對自然萬物的探索精神。雖然傳說的具體細節各異,但普遍認為是神農氏的「嘗百草」行為,偶然間發現了茶葉的藥用價值。

”傳說中的發現”
其中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神農氏在野外煮水時,幾片樹葉偶然落入鍋中,水色變黃,並散發出清新的香氣。神農氏品嚐後,感到精神為之一振,原有的疲憊和體內所積的毒素似乎也減輕了。他意識到這是一種具有神奇功效的植物,便將其納入自己嘗百草的範疇,進一步研究其功用。

另有記載指出,神農氏在辨識草藥時,曾中毒多次,而正是這種偶然發現的「解藥之葉」——茶葉,幫助他化解了毒性,得以繼續他的藥物研究。這顯示了茶葉在古代被視為一種具有解毒、提神功效的藥物。

“從藥用飲品到日常普及”
初期,茶主要被作為一種藥用飲品,用於治療疾病、提神醒腦。隨著時間的推移,茶的功效逐漸被更多人認識,其獨特的風味也開始受到人們的喜愛。到了漢代,茶的飲用已擴散至民間;唐宋時期,飲茶之風盛行,並逐漸發展出豐富的茶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無論是從藥用角度還是文化層面來看,茶的起源都與神農氏的智慧和探索精神緊密相連。他不僅開啟了中華民族對藥物的認知,也為後世茶文化的繁榮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神農架──中醫藥文化的生態搖籃
神農架不僅是地理上的瑰寶,更是中華醫藥文化意象中不可或缺的生態搖籃。
*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
神農架位於中國中東部湖北省西北邊緣,與重慶市交界,總面積約3250平方公里,屬大巴山系與秦嶺山系交匯地帶。全境平均海拔約1700米,84%的地域位於1200米以上;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6.2米,是華中地區的「屋脊」。

* 三冠王生態價值
神農架是全球首個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三重認證的區域。其森林覆蓋率高達約96%,是華中地區唯一的大面積原始森林,也是全球同緯度「綠色奇蹟」之一。

* 生物多樣性與藥用資源
神農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垂直植被帶]: 從低海拔的常綠闊葉林、混交林,到高海拔的針葉林、灌叢和高山草甸,僅在數公里範圍內,就濃縮了亞熱帶至寒溫帶的典型植被垂直帶譜。
[物種豐富度]: 區內記錄維管束植物約3550種、脊椎動物493種;其中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以及川金絲猴、雲豹、金錢豹等珍稀動物齊集於此。
[藥用植物寶庫]: 神農架的原始林與濕地生態孕育了大量藥用植物,如連香樹、水青樹、膜葉貫眾等孑遺種,為中醫藥的傳承與科研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 文化意象與朝聖之地
自古以來,神農架因「神農氏試藥」的傳說而聞名。現代人可至山間踏青、採藥,追尋先賢與自然對話的足跡;同時探訪冰川地貌、喀斯特溶洞,體驗「山腳盛夏、山頂春雪」的神奇氣候。

三、黃帝與《黃帝內經》──理性化系統的奠基
如果說神農氏開啟了中醫藥的序章,那麼黃帝與其相關的《黃帝內經》則將中醫推向了系統化與理論化的巔峰。

* 黃帝的歷史角色
軒轅黃帝統一部落、開創華夏文明,被尊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他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融入政治治理,並引入陰陽五行思想,為後世醫學理論提供了哲學支點。黃帝的稱號「黃」字與五行中的土相關,象徵中央,而「帝」則意指大帝或天帝,暗示其作為古代政治和宗教領袖的角色。

* 《黃帝內經》的核心貢獻
《黃帝內經》雖然冠以黃帝之名,但實際上是戰國至西漢時期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這部醫學巨著以黃帝與其臣子(如岐伯、雷公)問答的形式呈現,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體系:
[陰陽五行]: 揭示人體與自然的動態平衡關係。
[藏象學說]: 闡述臟腑功能與生理特性。
[經絡學說]: 構建氣血運行網絡,為針灸推拿奠基。
[病因病機]: 從外感六淫與內傷七情分析疾病成因。
[養生防病]: 提出「治未病」理念,強調順應自然與身心調攝。
《黃帝內經》使中醫從經驗醫學走向理論醫學,成為中醫學術體系的「宗源」,深刻影響數千年臨床與科研實踐。

四、飲水思源──傳承與創新
遙想中醫的起源並感念先祖們為民族健康所付出的心血,不僅是了解一門醫學知識,更是一種飲水思源的表現。如果沒有炎黃二帝對藥物與理論的開創和努力,如何能有今日諸多中醫流派的產生與臨床實用之見效。近年來中醫藥在臨床上的療效逐漸被世界所看見,其珍貴性也令東方文化慢慢地被重視,藉此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傳承中醫的智慧並融合西方的醫學知識以求創新。

* 文化自覺: 理解炎帝嘗草與黃帝內經的歷史脈絡,是我們對中醫信心與尊重的基礎。中醫的智慧提醒我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也鼓勵我們深入探索生命的奧秘。

* 現代發展: 我們應結合分子藥理、臨床試驗等科學方法,深化對經典方藥與機理的研究;同時以科普教育、國際合作推廣中醫文化,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 生態保育: 神農架的自然遺產不僅是文化象徵,更是藥用植物的寶庫。我們需共同維護這片珍貴的生態區域,讓它持續滋養未來,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天然資源。

中華民族向來以炎黃子孫自居,當我們以「飲水思源」的初心,傳承神農氏與黃帝的醫學智慧,並肩負保護這片孕育中醫藥的天然聖地,定能讓中醫之光繼續照亮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與未來。

Address

台中市西區柳川東路二段196號1樓
Taichung
403

Opening Hours

Monday 15:00 - 18:00
19:00 - 21:30
Tuesday 09:00 - 12:00
17:30 - 20:00
Wednesday 15:00 - 18:00
19:00 - 21:30
Friday 19:00 - 21:30
Saturday 09:00 - 12:00
14:30 - 17:3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抱樸堂中醫診所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