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岳生醫 職人保健

成岳生醫  職人保健 Contact information, map and directions, contact form, opening hours, services, ratings, photos, videos and announcements from 成岳生醫 職人保健, Vitamins/Supplements, 南屯區水安街33號2F, Taichung.

1997 年,我們從經銷 HYCOR HYTEC 288 與immunoCAP 100起步,專注於過敏與免疫檢測。2010年,與健檢機構合作,開啟營養補充品領域的探索。2015年元營養metaNutri 誕生,以功能性健康調養為核心。
我們相信,現代人多數健康困擾的根源,是長期的生理功能失衡,其影響遍及消化、呼吸、免疫、內分泌等系統。而干擾因子,絕大部分是從消化道進入體內。因此,我們堅信,維持消化道健康,就是保健的第一步!

06/11/2025

你覺得,哪種營養素能展現以下這些健康機制?
在現代營養與細胞生理研究中,某些天然物質被發現能在多層面上影響細胞運作與體內平衡,特別是在維護細胞穩定性與調節免疫微環境方面,展現出相當值得關注的潛力。

@對細胞生命週期的調節
1.促進細胞凋亡與抑制異常增殖
在分子層面上,有些天然物質能下調,抗凋亡蛋白(如 Survivin、BCL2),同時提升促凋亡蛋白(如 BAX、Caspase-9)的表達。

2.減少細胞轉移與不良擴散的傾向
研究觀察到,當 PI3K 途徑受到抑制時,E-cadherin 表達量增加,而 CCR7 與 CXCR4 等分子下降。這些變化與細胞黏附性與穩定性的提升有關,對維護組織結構的健康具有正面意義。

3.抗氧化與自噬調節
某些成分可誘導細胞提升抗氧化酵素活性、降低活性氧 (ROS) 累積,協助減少氧化壓力帶來的 DNA 損傷風險。同時,LC3-II 等自噬標誌物的提升顯示細胞在壓力下具備更好的自我清理能力,維持代謝穩定與細胞健康。

@對體內微環境與免疫調節的支持
1.優化腸道微生態環境
有研究指出,有些成分能降低腸道中不良代謝產物與酵素(如 β-葡萄醣醛酸酶、黏液酶)的活性,減少潛在有害物質的形成。同時促進有益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生長,增加短鏈脂肪酸 (SCFAs) 的生成。SCFAs 不僅有助維持腸道屏障完整,也可影響細胞分化與代謝穩定。

2.維持免疫系統的動態平衡
部分天然物質被發現能透過 Toll 樣受體 (TLR4) 路徑活化巨噬細胞,使其吞噬功能與細胞因子表達(如 IL-6、TNFα 等)上升。這些免疫訊號的調節,有助於強化身體的自我防禦與修復反應。同時,也可能降低某些抑制性因子(如 IL-10)的生成,並促進 IFN-γ、IL-1β 等免疫活性分子的表達,讓免疫環境更趨平衡。

小結
研究顯示,自然界中某些營養因子可能同時具備以下效益:支持細胞自我更新與穩定的能力,幫助腸道維持良好微生態,調節免疫反應與抗氧化機制。
你覺得,是哪一類天然營養素或植物成分,最有可能具備這樣多重的健康潛能呢?

30/10/2025

🌾 補纖,不只補一種,多元纖維更高效!
許多研究指出,高膳食纖維飲食(如水果、蔬菜、全穀物)與多項指標呈現正相關。然而,這些關聯多來自於觀察性研究。而分離纖維(isolated fiber)或功能性纖維(functional fiber),則能透過實證來評估其保健效益。
不同來源的纖維種類,會在消化道的不同區段發揮獨特的效能,因此「複方纖維」能讓補纖變得更全面、更有策略性。

🌱 小長篇:纖維的「物理作用」
在小長中,能形成凝膠、提高黏度的纖維,會讓食物消化的過程變得比較緩慢,從而讓體內環境有更多時間處理進入的養分。
這種黏度的升高,同時也可能讓膽汁與相關物質的流動變得不同,進一步影響後續處理方式。直白來說,就是不同纖維,在小長中可以發揮「節奏調整」的作用。

🌾 大長篇:耐消化與微生物作用
當食物進入大長,纖維的「格式」變得更重要。有些纖維難以被消化,能在大長中維持結構、吸水、增加糞便體積,有些會被共生菌發酵,產出短鏈脂肪酸,成為微生物的「動力來源」。而這樣的差異,意味著選擇不同纖維,會讓消化道有更多樣的支持。

🔍 因此,選擇「多元複方纖維」比單一來源更具策略性。
不同纖維在消化道的「位置」「機制」「速度」都不同,可以協同支持飽足感、新陳代謝、菌叢生態與規律排便。因此選擇補充多元纖維,能讓纖維真正到位。

#​維持消化道健康是保健的第一步
#莓適纖
#馬卡纖

23/10/2025

當一位憂鬱症治療權威選擇結束生命,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10月初,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專家 Nolan Williams 博士 去世了,年僅 42 歲。
他是腦刺激實驗室主任,被譽為「這一代最傑出的精神病學家之一」,研究的主題之一正是-憂鬱症。然而,這位致力於幫助憂鬱症患者的人,卻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消息傳出後,震撼全球。

⚠️ 特別說明: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 Williams 博士患有憂鬱症。
但這起事件,仍讓許多人重新思考-「憂鬱症真的治得了嗎?」「如果連專家都逃不掉,我們還有希望嗎?」

🧠 憂鬱症不是單一原因的疾病,而是一個「全身性失衡」的結果
研究顯示,憂鬱症與神經、免疫、代謝,甚至腸道健康都有密切關聯。

尤其是近十年來,神經科學家開始聚焦一個新主角:
👉 微生物–腸道–腦軸線(Microbiome-Gut-Brain Axis)。
這條軸線是大腦與腸道之間的雙向通道。我們腸道中的菌群,會透過神經傳導、免疫訊號與代謝物,影響大腦情緒與壓力反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當腸道菌群失衡時,不僅會出現腸胃問題,也可能影響情緒穩定與壓力調節。

🔬 腸道與憂鬱的「隱形連線」
1.菌群失衡(Dysbiosis)
憂鬱症患者的腸道常出現「促炎菌增多、抗炎菌減少」的現象。這會導致腸道屏障變弱、發炎物質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大腦功能。

2.代謝物與神經傳遞物質
健康的菌群能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幫助維持腸道完整性與調節情緒。其中的「丁酸鹽」被視為天然的抗憂鬱代謝物。同時,腸道細菌也參與血清素(Serotonin)與多巴胺(Dopamine)的生成。

3.HPA 軸與壓力反應
菌群失衡會使「壓力中樞」-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軸)過度活化,導致皮質醇上升,進一步惡化情緒失衡。

4.迷走神經的雙向對話
迷走神經是腸道與大腦的「情緒熱線」。當腸道菌群健康時,它能傳遞穩定信號,有助於情緒平衡與抗發炎反應。

🌱 從「治憂鬱」到「養腸道」的整合思維
人類第一款抗憂鬱藥誕生於 1952 年,原本是治肺結核的藥。醫師意外發現,病人的情緒變好了。這讓科學家第一次意識到:大腦化學物質與情緒之間的連結。 2022 年腦刺激技術的突破,人類一步步在探索「光」的路上。如今,我們更理解,光不只從大腦,也能從腸道開始。

資料參考:
Kumar, A. et al (2023). Gut Microbiota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Unveiling the Relationship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Pharmaceuticals, 16(4), 565.
Liu, L. et al, (2023). Gut microbiota and its metabolites in depression: from pathogenesis to treatment. EBioMedicine, 90, 104527.
Halabitska, I. et al, (2024). The interplay of gut microbiota, obesity, and depression: insights and intervention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81(1), 443.

21/10/2025

🌾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見保健的長期思維

2025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以「技術進步的持續成長條件」與「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為主題,頒給三位研究「持續成長」的經濟學者。

他們揭開了一個核心真理:
真正的成長,來自對機制的理解與持續創新,而非一時的刺激。
這個觀點,其實正好呼應健康與保健的本質。

在追求「立竿見影」的時代,許多人忽略了-健康從來不是速成,而是一場結構性的長期投資。它需要穩定的基礎、耐心的投入與不間斷的循環,就像經濟體要能長期繁榮,必須有穩固的制度與創新動能。

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指出,要讓成長得以延續,我們不只要知道「什麼有效」,更要理解「為什麼有效」。

攝取足夠纖維的營養策略正是如此。
我們知道膳食纖維能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但更深層的意義在於-纖維是消化代謝與屏障穩定的關鍵調節者。
它不只是帶來短暫的效果,而且能養成一個可以自我調節生理機能的長期健康系統。

另一組得獎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霍伊特(Peter Howitt)提出「創造性破壞」理論:
新的機制取代舊的結構,經濟才能持續進步。

這與人體的代謝循環如出一轍,每天都在進行「生理上的創造性破壞」,清除老廢、新陳代謝。

而膳食纖維,正是這個更新機制的觸發器,幫助代謝、排出與啟動。如果說經濟成長需要創新思維與長期制度的支撐,那麼健康成長,也同樣需要「纖維先到位」這個底層條件。沒有纖維,就像沒有基礎建設的經濟:再多的投資也難以長久。

唯有當腸道環境穩定、新陳代謝順暢,其他營養與保健介入才能真正發揮效益。健康不是爆發,而是演進;不是追快,而是持續。

讓纖維成為你健康的創新引擎
因為真正的長期成長,永遠從基礎開始。

17/10/2025

膳食纖維是一種「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它來自水果、蔬菜、全穀物與豆類,雖然不會被身體分解,但在體內卻能發揮重要的健康支持力。

1. 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2. 養菌續航,打造友善環境。
3. 穩定能量波動。
4. 增加飽足感,吃喝有態度

纖維到位,友進有出。從每天多吃一份蔬菜、水果或全穀類開始,讓「纖維」成為你的養生保健良方!

#莓適纖到, 舒適不鬧,飽足報到
#馬卡纖到, 順暢滋補,活力報到

16/10/2025

202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25)對「周邊免疫耐受性(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的核心發現與貢獻分享👇

🏅 2025 諾貝爾醫學獎
得獎者: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Mary E. Brunkow+Fred Ramsdell
主題:
「發現周邊免疫耐受性(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一、重新定義免疫耐受性機制
以往科學界認為免疫耐受性主要來自中央耐受性(Central tolerance),即在胸腺中清除可能攻擊自身的免疫細胞。
三位得主的研究顯示:
👉 免疫系統存在另一套調控機制——周邊免疫耐受性(Peripheral tolerance),負責在外周監控與抑制免疫細胞對自身組織的攻擊。
👉 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對免疫自我調控的理解,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

二、關鍵發現 ①:調節性 T 細胞(Tregs)
•1995 年坂口志文的突破性發現:
識別出一群此前未知的免疫細胞——調節性 T 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被譽為免疫系統的「保安人員」,功能為監測其他免疫細胞,抑制對自身組織的攻擊,維持免疫耐受的穩定性,沒有這群細胞,免疫系統可能會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三、關鍵發現 ②:Foxp3 基因的核心角色
•Brunkow 與 Ramsdell(2001):發現 Foxp3 基因突變會導致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如 IPEX)。
•坂口志文(2003):證明 Foxp3 基因控制 Tregs 的發育與功能,是維持周邊免疫耐受的「主開關」。
🧬 意義:這是首次將免疫耐受的功能障礙,與具體的基因缺陷直接連結,解釋了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機制。

四、疾病機制的全新理解
過去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失控」所致;
如今發現,是調節性 T 細胞功能或發育缺陷(多源於 Foxp3 基因異常),導致周邊免疫耐受崩潰,免疫系統不再容忍自身組織,發動自體免疫攻擊。

五、臨床應用
這項發現不僅奠定了免疫學的理論基礎,也直接影響臨床策略,包括:
•自體免疫疾病(如第 1 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的治療新方向
•癌症免疫療法中的免疫抑制調節
•移植手術的免疫耐受誘導
•免疫調控藥物與基因療法的開發
✅ 後記:
這三位科學家的開創性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自我約束」的關鍵機制,奠定了現代免疫治療與疾病機制理解的新里程碑。

14/10/2025

🌿 天然螯合力|用飲食溫和協助對抗重金屬累積風險
我們每天可能暴露在微量的重金屬(如砷、鎘、鉛、汞)中。雖然身體具備自然的代謝與排毒機制,但在現代環境中,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協助減輕身體負擔。

🧬 天然螯合作用與飲食中的潛力
「螯合作用(Chelation)」是身體代謝重金屬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螯合劑能與金屬離子結合,協助它們透過自然代謝途徑排出體外。除了臨床用藥,許多日常食物中的天然成分,也被研究顯示具有輔助潛力👇

1️⃣ 膳食纖維
•某些可溶性纖維帶負電荷,能與金屬離子結合,降低其在體內的再吸收。
•富含果膠的水果(如蘋果、柑橘)可支持排出機制。
•幫助中斷腸肝循環,減少金屬停留時間。

2️⃣ 富含硫的食物
•金屬離子傾向與含硫基團結合,富含硫的食物可能協助「固定」這些金屬,減少其對組織造成的壓力。
•代表食物:大蒜、洋蔥、花椰菜、甘藍等。
•例如大蒜中的有機硫化物,被研究顯示可促進金屬經由糞便或膽汁排出。

3️⃣ 維生素 C(Vitamin C)
•維生素 C 具抗氧化特性,能協助緩解重金屬誘發的氧化壓力。
•常見來源:柑橘類、菠菜、高麗菜、紅椒等。

🥗 後記:
✅ 多吃綠色蔬菜 → 富含抗氧化因子與可能的螯合潛力。
✅ 添加香料與草本 → 香菜、羅勒、薑、薑黃、肉桂等香料,兼具風味與潛在輔助作用。
✅ 注重維生素 C 攝取 → 支持抗氧化防禦力。
✅ 維持腸道蠕動順暢 → 有助於將螯合後的金屬透過糞便排出。

📚 資料參考
# Heavy metals detoxification: A review of herbal compounds for chelation therapy in heavy metals toxicity (2019),Mehrandish et al, Journal of Herbmed Pharmacology, Volume 8, Number 2
# Chelation: Harnessing and Enhancing Heavy Metal Detoxification-A Review (2013),Margaret E Sears ,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 Dietary fiber intake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serum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mong US adults consuming recommended amounts of seafood: NHANES 2013–2014
(2022) ,GUO et al. Food Frontiers. 2022;3:142–149.

07/10/2025

膳食纖維是體內環保的重要營養素,更能透過影響長泌素(Gut Peptides)來影響食慾與能量利用。其中,GLP-1與 PYY是兩大關鍵的飽足訊號,而 Ghrelin(飢餓素)則是主要的「饑餓訊號」。
這些腸泌素的角色相當重要,參與不少生理活動,如管理唐波動,幫助產生飽足感,減緩消化速度,支持姨倒素任務,那麼,膳食纖維和 GLP-1 有什麼關聯呢?
研究顯示,某些「特定類型的纖維」,像是抗性澱粉和可溶性益生元纖維,不只幫助腸道健康,還能自然替 GLP-1 加分。

其運作原理很精妙:
1️⃣ 纖維在腸道中發酵,為好菌提供能量
2️⃣ 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 (SCFAs),如乙酸、丙酸和丁酸
3️⃣ 這些 SCFAs 經由腸腦軸傳遞訊號,調節食慾
4️⃣ 進一步刺激腸道釋放 GLP-1 與 PYY,帶來更強的飽足感

換句話說,攝取足夠纖維,就像為身體點亮 GLP-1 的開關!
同時,由於纖維消化緩慢,還能影響飢餓素 (ghrelin) 與升糖素 (glucagon) 等關鍵食慾荷爾蒙,進一步穩定食慾,有效限制熱量攝入。

資料參考
# The Role of Fiber in Energy Balance (2019)
Astrid Kolderup Hervik et al,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 Satiety effects of psyllium in healthy volunteers (2016)
J.M. Brum et al. / Appetite 105 (2016) 27e36
# Konjac Glucomannan: A functional food additive for preventing metabolic syndrome
X. Jian et al.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115 (2024) 106108
# Modulation of Glucagon-like Peptide 1 and Energy Metabolism by Inulin and Oligofructose Experimental Data.(2007) Nathalie M. Delzenne et al., J. Nutr. 137

25/09/2025

🔬 肝膽相照,從腸計議
膽囊與腸道的緊密連結:腸–肝–膽軸線
膽囊病變不只是膽囊本身的問題,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與膽汁酸代謝之間存在複雜的雙向互動,形成所謂的 「腸–肝–膽軸線」(Gut–Liver–Biliary Axis)。
這條軸線,正是膽結石(Gallstone Disease, GSD)發生、進展,以及膽囊切除後長期影響的重要關鍵。

1️⃣ 腸道菌群失衡與膽結石
•多樣性下降:膽結石患者腸道菌群的豐富度明顯減少,尤其是厚壁菌門(Firmicutes)。
•致病菌增加:潛在病原菌如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梭桿菌門(Fusobacteria)、幽門螺旋桿菌等增生。
•有益菌流失:能維持腸道健康的菌群(如 Roseburia)減少,使膽結石更容易生成。
👉 這些菌群的變化,會影響膽囊蠕動、黏蛋白累積,甚至引發慢性炎症與氧化壓力,加速結石形成。

2️⃣ 膽汁酸與膽固醇代謝異常
•膽汁酸代謝:腸道細菌將初級膽汁酸轉換成次級膽汁酸(DCA、LCA),這些物質會促進膽囊鬆弛與膽結石生成。
•膽固醇代謝:具降膽固醇功能的菌群減少,使膽固醇排出能力下降,增加在膽囊中沉積的機會。

3️⃣ 細菌「遷移」與膽囊感染
腸道細菌能透過多種途徑抵達膽囊:
•從十二指腸逆行進入膽道
•隨血液循環進入肝臟再排入膽汁
•甚至來自口腔菌群

一旦膽汁流動受阻,細菌更容易在膽囊中滋生,引發 膽囊炎、膽管炎或胰臟炎。

4️⃣ 腸道屏障與全身影響
•腸漏症(Leaky gut) 會讓細菌與毒素進入血液,波及膽囊與其他器官。
•膽汁酸 本身具有抗菌作用,當其平衡被破壞,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 後記
腸道健康與膽囊健康息息相關。菌群失衡不僅影響膽汁酸與膽固醇代謝,也是細菌入侵膽囊的重要來源。反過來說,膽囊手術或病變也會長期改變腸道微生態。
👉 保護腸道,就是保護膽囊。

資料參考
# Abril, A. G., et al. (2022). The Role of the Gallbladder, the Intestinal Barrier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Allergies and Other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3(22), 14333.
# Grigor’eva, I. N., et al. (2020). Gallstone Disease and Microbiome. Microorganisms, 8(6), 835.
# Huang, X., et al. (2023). The gut microbiota: A new perspective for tertiary prevention of hepatobiliary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10, 1089909.
# Wang, Q., et al. (2020).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affects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is associated with gallstone formation. BMC Gastroenterology, 20(1), 59.

18/09/2025

🔎 GLP-1 熱潮與健康啟示
近年來,「類升糖素胜肽-1 (GLP-1)」頻頻出現在新聞與健康討論中。這是一種由腸道在進食後自然釋放的荷爾蒙,因能影響體重管理與代謝,被視為健康與肥胖治療的重要突破點。

🌱 天然方式也能支持 GLP-1
雖然藥物應用讓 GLP-1 成為焦點,但人體其實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自然提升 GLP-1 的分泌與作用。

GLP-1 主要由腸道的 L 細胞 (enteroendocrine L-cells) 合成與釋放,並透過營養素與細胞上的 G 蛋白偶聯受體 (GPCRs) 結合來調控。它在健康中扮演多重角色:
• 血醣調控:刺激胰島素、抑制升醣素、延緩胃排空。
• 食慾管理:增加飽足感、降低飢餓感、減少能量攝入。
• 大腦獎勵調控:減少對高能量食物的渴求。

研究顯示,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 餐後 GLP-1 分泌下降 的現象,這會加速體重上升並惡化醣尿病進程。因此,利用飲食策略刺激 GLP-1,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非藥物介入方式。

🍽 飲食組成對 GLP-1 分泌的影響
1. 醣類 (Carbohydrates)
•單醣:葡萄糖可透過 SGLT-1 轉運蛋白刺激 GLP-1 分泌。
•不可消化醣類與短鏈脂肪酸 (SCFAs):纖維在結腸中發酵,產生醋酸鹽、丙酸鹽、丁酸鹽等,能促進 GLP-1 分泌,其中丙酸鹽效果最明顯。
•發酵性纖維食物:如寡果糖、抗性澱粉,有助於提升 GLP-1、改善葡萄醣耐受性並增加腸道 L 細胞數量。

2. 脂肪 (Fats/Lipids)
•不飽和長鏈脂肪酸:能透過 FFAR1、FFAR4 刺激 GLP-1。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MUFAs):如橄欖油,提升餐後 GLP-1,長期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體重控制。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PUFAs, 特別是 Omega-3):如魚油、亞麻籽油,可促進 GLP-1 分泌並與 β 細胞健康相關。

3. 蛋白質與胺基酸 (Proteins & Amino Acids)
•胜肽與胺基酸作用:蛋白質分解後的產物能透過 CaSR 與 GPCR-C6A 刺激 GLP-1 分泌。
•特定胺基酸:如苯丙胺酸、色胺酸、精胺酸,皆可參與此機制。
•飽足感效應:蛋白質是最具飽足感的營養素之一,部分原因來自其能促進 GLP-1 與其他腸泌素的釋放。

🥑 混合營養素食物的效果
複合食物能透過多重途徑協同刺激 GLP-1:
•高纖穀物:燕麥、大麥可提升飽足感並改善血糖。
•堅果:杏仁、開心果含蛋白質、MUFAs 與纖維,可增加 GLP-1 並改善醣反應。
•雞蛋:早餐食用能延長飽足感,減少全天能量攝取。
•酪梨:富含纖維與 MUFAs,有效提升飽足感。

✅ 總結
GLP-1 並非「奇蹟因子」,而是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關鍵荷爾蒙。透過 均衡飲食、攝取足量纖維與優質脂肪、搭配規律運動,就能自然激活 GLP-1 的健康效益。同時,還能促進其他腸泌素(如 PYY)的釋放,為長期代謝健康提供支持。

#膳食纖維 #腸道健康 #代謝平衡 #長期健康

資料參考
# Nutritional modulation of endogenous glucagon-like peptide-1 secretion: a review
Bodnaruc et al.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16) 13:92

02/09/2025

益生菌 ABC 分享
當我們在選購益生菌時,常常會冒出不少疑問。
第一個疑問是:益生菌的菌落數越多,就一定越好嗎?
其實不是這樣。根據國際益生菌與益生質科學協會 ISAPP 的說法,益生菌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臨床實證之上。也就是說,只要某個菌株經過臨床研究證明,在攝取一定數量之後能帶來健康效益,那麼這個數量就是它的「有效劑量」。一般來說,臨床上常見的攝取量大約是每天 十億到 百億個菌落數。所以重點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菌株的實證量。

再來,產品含的菌株種類越多,是否就比較好呢?
這也是很多人誤會的地方。ISAPP 其實也否認這種說法。有些研究顯示,單一菌株就能發揮不錯的效果;但也有研究指出,多菌株混合反而能有加乘作用。那麼結論是什麼?還是一樣──要以臨床實證為基準,而不是以「菌株數量」來判斷產品的好壞。

接著,很多品牌會強調自己有專利。聽起來很厲害,但這裡要特別提醒。益生菌本身是細菌,是大自然的產物,就像空氣一樣,本身是不能申請專利的。那麼專利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廠商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特殊的條件或技術──例如發酵、濃縮、分離、乾燥的獨特方式,能讓產品更穩定,這就可以申請製程專利。
第二,如果產品本身經過臨床研究,證實它對某些健康問題有特定功效,那麼就可以申請用途專利。不過要注意,不同國家的專利規範會有所不同。

最後我們聊聊劑型。益生菌產品的劑型非常多樣,常見的像 0 號膠囊,大約 500 毫克,粉劑則通常在 1.5 到 3 公克左右。這些劑型宣稱可以幫助腸道蠕動、增加糞便量,讓排便更順暢。但大家要小心,有沒有可能,有些產品其實是偷偷添加了緩瀉成分?這樣當然會讓你「很有感」,但卻不是益生菌真正的效果。更糟的是,這些成分可能會對消化道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在挑選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菌效勝過菌數堆
# 讓你拉的可能是 #緩瀉成份
# 你是想吃菌,還是 #為了保健

Address

南屯區水安街33號2F
Taichung
408

Opening Hours

Monday 09:00 - 17:00
Tuesday 09:00 - 17:00
Wednesday 09:00 - 17:00
Thursday 09:00 - 17:00
Friday 09:00 - 17:00

Telephone

+886422557555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成岳生醫 職人保健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成岳生醫 職人保健: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成岳生醫 | 職人保健》

成岳生醫 投入醫學檢驗及營養品領域 二十多年,積極推廣功能性醫學的概念,疾病是果-生理功能失衡是因,而生理活動的核心在腸道,包含-消化/吸收/免疫/代謝/排除等,因此我們是專注於推廣腸保健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