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我是職能治療師陳宜男,著有「視覺專注力遊戲在家輕鬆玩系列遊戲書」,在這裡除了分享我的臨床經驗與創作外,也分享我們夫妻倆的育兒(Marvin)經驗。

此外,如果有兒童領域相關講座的需求,我將義不容辭提供協助。

📞2026講座與活動邀約填寫表單📞
➡️ https://reurl.cc/daaody
兒童注意力與專注力、親子/兒童遊戲團體、視知覺與視動整合、親子教養、社會情緒相關議題、感覺統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遊戲設計、兒童運筆、學校系統、特殊教育、職能治療專業發展、早期療育、兒童發展、人際互動

🤝相關合作計畫🤝
➡️ 工作專用Line:goof19811108

✏️握筆器專業諮詢與選購✏️
➡️ https://reurl.cc/966oWa
➡️ 官方Line ID:

💥職能治療師陳宜男 X 朶玫黎 再度聯手開團囉❗️今年初與「朶玫黎」合作的桌遊/教具團購大受歡迎,所以很榮幸再次受邀「🎄聖誕節🎄」熱門檔期的團購,讓大家在選擇孩子們的聖誕禮物時,可以多一個優質的選擇。👉 團購連結|https://group...
02/11/2025

💥職能治療師陳宜男 X 朶玫黎 再度聯手開團囉❗️

今年初與「朶玫黎」合作的桌遊/教具團購大受歡迎,所以很榮幸再次受邀「🎄聖誕節🎄」熱門檔期的團購,讓大家在選擇孩子們的聖誕禮物時,可以多一個優質的選擇。

👉 團購連結|https://groupbuy.tomali.com.tw/tpvfr

「朶玫黎」是我們從Marvin出生就開始追、購的超人氣品牌,而且這次團購的內容說是「超級品牌大集合」的一次絕佳機會❗️

這次的團購中,有三大品牌是我從職場一路愛用至今,無論是單位採購還是私人收藏,幾乎年年都會購入。

👍 🇺🇸 Educational Insights
👍 🇺🇸 Learning Resources
👍 🇺🇸 Hand2mind
👍 🇺🇸 TIME TIMER

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幾款近期收藏的幾款經典桌遊、教具與實用工具,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好物值得入手吧!

❤️ 美國 Educational Insights|彈跳兔兔大賽🐰🥕

這套桌遊,治療所的小朋友們都愛不釋手,光是裡面的20隻兔子,就很有使用的價值,當時我們將這些兔子藏在治療室的三角錐裡(兔子受困),然後展開拯救兔子的任務。將兔子救回來後,先將它們放回洞穴裡休養,然後小朋友當獸醫幫忙檢查兔子是否還健康(跳得高)。將兔子放入彈跳台上,跳起來的瞬間看看誰能抓得住它!超級刺激的!非常考驗專注力、手眼協調和反應力。

✅遊戲學習雙效合一
➡️透過繽紛色彩與任務設計,培養顏色辨識力與策略性思考,讓學習自然融入遊戲。

✅專注力與記憶力訓練
➡️在轉盤挑戰與記憶兔子狀況的過程中,提升專注力、觀察力與短期記憶。

✅ 精細動作與責任培養
➡️操作遊戲零件強化手部肌肉發展,遊戲組即為收納盒,結束後可自行整理,建立責任感。

✅ 人際互動與社交技能發展
➡️透過輪流、合作與競賽,培養耐心、正向競爭態度與人際互動能力。

❤️ 美國 Learning Resources|美味便當學習寶盒🍱

多功能便當學習組,一盒玩出全方位能力!
模擬真實便當情境,結合字母、數字、顏色與形狀任務,讓孩子邊玩邊學、樂在其中。
而且可以從小玩到大,變化很多,CP值破表!
依年齡與能力調整挑戰難度:例如將任務卡正反面都用、或者只用部分零件、或是增設「記憶挑戰」(看一輪後蓋起零件再請孩子重組)

✅ 認知與思考力啟動
➡️ 透過任務卡找出正確的配件,訓練分類、配對、數量概念與基礎語文認知,奠定學齡前的思考基礎。

✅ 手眼協調與精細動作發展
➡️ 操作各種食物造型零件,在拿取、放置、比對的過程中強化小肌肉控制與手部穩定度,是握筆前訓練的好工具。

✅ 專注力 × 記憶力 × 策略練習
➡️ 根據活動卡完成任務或加入記憶挑戰,讓孩子練習觀察力、注意力與短期記憶,進一步培養策略思考能力。

✅ 社交互動 × 自主整理
➡️ 可多人同玩、輪流挑戰,學習等待與合作;遊戲結束後再自行收納,建立責任感與自我管理能力。

✅ 隨手帶著走的學習盒
➡️ 便當盒式設計輕巧好收,無論在家、診所、餐廳或出遊途中,都能輕鬆展開一場充滿樂趣的學習時光。

❤️ 美國 Educational Insights|弗烈達的水果樂園🦜🍍

動物造型的夾子,一直以來都是Educational Insights的最大特色之一,過去以來我也收藏了松鼠、小狗和兔子的夾子,這次竟然有大嘴鳥,當然也要納入收藏庫之中❗️

✅ 有趣的遊戲讓孩子認識英文字母
➡️ 透過互動式玩法,孩子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逐漸認識英文字母。

✅ 延伸變化,玩法無窮
➡️ 跳脫原本的玩法,可以自己決定英文單字,比賽看看誰先收集到指定單字的字母(例如動物、水果、交通工具等),很適合拿來做單字的練習與聯想。

✅ 動作協調 × 手眼整合
➡️ 拿取與放置字母卡的過程,是練習手部肌肉控制與穩定度的最佳機會。

✅ 專注力 × 記憶力 × 搜尋能力
➡️ 從觀察與記住字母的字型,然後轉移到雨林中尋找字母的蹤跡,孩子不僅要維持注意力,也要動腦思考與靈活應變,培養短期記憶與轉移性注意力。

✅ 社交互動 × 情緒調整
➡️ 透過輪流、等待與合作的過程,孩子學會遵守規則與尊重他人,並在勝負中練習情緒管理與表達。

❤️ 美國 Learning Resources|海盜寶藏解鎖任務🏴‍☠️💎

是我之前一直想入手的桌遊,上次團購太熱門,居然連我自己都沒搶到!這次終於入手啦~
我最喜歡這套桌遊的原因,就是那五個「寶箱」與「鑰匙」設計,可以把各式小物藏進去,
讓孩子們透過解任務、賺金幣、拿鑰匙、開寶箱,一層層地解謎、充滿成就感!

而最近的我設計的萬聖節遊戲更是有趣,我在五個寶箱裡放了五樣萬聖節相關的小物,孩子們完成任務後依序打開,再根據獲得的物品進行「主題聯想挑戰」,看誰能最快猜出下週的遊戲主題。超級好玩!

✅ 基礎認知與邏輯思考
➡️ 透過數字標示與排序活動,孩子能逐步建立數量概念與順序感,輕鬆認識數字。

✅ 視覺區辨能力
➡️ 五種形狀的寶箱與鑰匙需要正確配對,強化形狀辨識與視覺區辨能力,同時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 簡單數學與運算
➡️ 藉由硬幣配件練習加減概念,讓數學從抽象變具體,建立初步的運算基礎。

✅ 精細動作與動作協調
➡️ 插入鑰匙、旋轉開鎖的動作過程中,訓練手部肌肉穩定度與手眼協調,是絕佳的精細動作練習。

✅ 觀察力與專注力
➡️ 鮮豔色彩與多樣配件吸引孩子目光,在尋找、分類與配對過程中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

最後,再來複習一下我年初入手的幾套桌遊與教育!

❤️ 美國 Educational Insights|找找機器人 🤖

這是一款讓我和孩子們都愛不釋手的桌遊!

✅ 搜尋技巧 × 特徵連結
✅ 視知覺 × 注意力
✅ 團體互動 × 社交參與

特別喜歡它的「機器人亂數產生器」設計,一次隨機決定機器人的四個部位顏色,像是「紅頭、黃臉、藍鼻、綠嘴」,孩子們光是觀察與配對就能玩得超開心!
雖標示為「4+」,但實際上三歲起就能玩,而且難度可自由調整——從一個特徵到四個特徵,甚至加入語言提示,訓練效果滿滿!
這款桌遊不只能當作家庭桌遊,也非常適合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臨床應用。
光是它 120 組組合的邏輯與結構設計,就已經讓人甘心掏錢,完全無法自製🤣

❤️ 美國 Learning Resources|外星寶貝大探險 🛸

這套桌遊一出場就讓孩子們驚呼連連!

✅ 顏色分類 × 點數概念
✅ 手指肌力與三點抓握訓練 × 特徵搜尋
飛碟造型的骰子盅,搭配特殊彈跳骰子機關,療癒又吸睛,還帶有一點點我所研發的「SODA認知訓練機」的味道(笑)
60 隻外星人、5 種造型 × 6 色配對、飛碟造型收納盒,再加上可延伸玩法的大富翁式遊戲地圖,玩法無限延伸,絕對超值!光是這走地圖的遊戲板模,我就和治療所裡的小學生們,一起研發了好幾種玩法!
⛰️ 數學登山挑戰賽 ⛰️
✅ 動手組裝 × 加減練習
✅ 鮮明色彩 × 精細動作訓練
✅ 策略思維 × 社交互動

這套桌遊非常適合學齡前孩子的數學啟蒙,也是職能治療訓練中極具延展性的教具。最令人驚奇的,莫過於附有岩石讓學齡前的孩子作為練習「加減法」的工具,真的太符合意境了❗️

❤️ 美國 Hand2mind|Numberblocks 系列 🟥🟩🟧🟦

與英國 BBC 超人氣動畫「Numberblocks」聯名,一系列教具把方形積木發揮到極致!
🔸 天秤學習組:Marvin 的最愛之一!

✅ 精緻天秤 × 平衡訓練
✅ 可搭配動畫角色 × 更具投入感
✅ 積木好握好搭 × 顏色辨識力 UP
✅ 表情貼紙增趣味 × 多張教學活動卡提升操作性

Marvin最愛看積木「倒下」的瞬間🤣 也因此學會了基礎的平衡概念。對四歲的他來說,不只是玩,更是學習的起點!

⏱ TIME TIMER ⏱|時間觀念的啟蒙神器

Marvin 上大班後,我們開始培養他的時間觀念,但一般的時鐘或計時器不夠直觀。
直到遇見 TIME TIMER——透過顏色消失的方式,讓「時間流逝」變得可視化,對孩子非常有幫助。
不只家中使用,許多治療師與老師們也都愛用,從幼兒、小學生到成人都適合,比手機的倒數計時器更有臨場感!

再怎麼累都得起床的一天這個G7 和 另一個G7 同等重要‼️山本‼️我要去補他的球衣了!
02/11/2025

再怎麼累都得起床的一天

這個G7 和 另一個G7 同等重要‼️

山本‼️

我要去補他的球衣了!

萬聖節,就來點密集恐懼吧😏滿天飛舞的南瓜蝙蝠🦇🎃壯觀到讓人頭皮發麻!每一隻蝙蝠,都是孩子努力的結晶👍那個超大南瓜糖果派🍬,等我有空再來分享玩法,真的超有趣!今年也破例發送萬聖節手工餅乾,這應該是我執業以來,第一次送吃的給孩子們😁
01/11/2025

萬聖節,就來點密集恐懼吧😏
滿天飛舞的南瓜蝙蝠🦇🎃
壯觀到讓人頭皮發麻!
每一隻蝙蝠,都是孩子努力的結晶👍
那個超大南瓜糖果派🍬,
等我有空再來分享玩法,真的超有趣!

今年也破例發送萬聖節手工餅乾,
這應該是我執業以來,第一次送吃的給孩子們😁

💭「媽媽不在家,青葉滷肉飯,嚇嚇叫!」那是我們小時候常聽見的廣告。那句話裡,藏著一種「媽媽偶爾不在家」的自由與興奮。能自己決定吃什麼、看什麼、玩什麼,覺得那是一種長大的象徵。但長大後才懂,那樣的「不在家」,若變成日常,自由就不再是幸福,而是...
30/10/2025

💭「媽媽不在家,青葉滷肉飯,嚇嚇叫!」

那是我們小時候常聽見的廣告。
那句話裡,藏著一種「媽媽偶爾不在家」的自由與興奮。
能自己決定吃什麼、看什麼、玩什麼,
覺得那是一種長大的象徵。

但長大後才懂,
那樣的「不在家」,若變成日常,
自由就不再是幸福,
而是一種被迫習慣的孤單。

現在,很多孩子早已習慣家裡沒人。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寫功課,
等爸媽回來時,往往已是夜深人靜。
他們表面上很懂事、很獨立,
卻也在這樣的懂事裡,
慢慢學會「不打擾」與「不期待」。

或許,他們最想念的,
不是滷肉飯的味道,
而是那碗飯旁邊——
有個願意陪他一起吃飯的大人。 🍚💛

就像麥當勞,我最有印象的不是有多美味,
而是腦中浮現的溫暖且快樂的感覺…
爸媽小時候帶我到科博館吃麥當勞的回憶,
這種回憶一輩子都不會消失,哪怕人事已非。

🌟 當孩子在公共區域吵鬧,已經造成他人嚴重影響時,大人該怎麼辦? 🌟有時候,我們都遇過這種場景:餐廳裡、診所大廳、大眾運輸工具上——孩子吵鬧、尖叫、跑來跑去,旁人眼神開始投射過來,家長的壓力瞬間飆高💦但這一刻,比起急著「壓制孩子」,更重要的...
29/10/2025

🌟 當孩子在公共區域吵鬧,已經造成他人嚴重影響時,大人該怎麼辦? 🌟

有時候,我們都遇過這種場景:
餐廳裡、診所大廳、大眾運輸工具上——
孩子吵鬧、尖叫、跑來跑去,
旁人眼神開始投射過來,
家長的壓力瞬間飆高💦

但這一刻,
比起急著「壓制孩子」,
更重要的是——
👉 快速帶離現場,讓情緒降溫。

🧠 研究指出:
當環境刺激與他人壓力同時升高時,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會明顯下降。
這不是「不聽話」,
而是神經系統一時「過載」的生理反應。

🔹 這時候可以這樣做:
🚶‍♀️ 帶孩子離開刺激源(人多、聲音大、燈光強)。
🪞 用穩定語氣說:「我們先到外面休息一下。」
🙅‍♂️ 避免當眾責罵,因為羞辱只會讓孩子更失控。

💬 等孩子冷靜後再談:
「剛剛那裡很多人在休息,太大聲會讓別人不舒服。
下次我們想玩、想說話大聲,可以去哪裡比較適合?」

這不只是提醒,
更是在教孩子——
✅ 社會情境覺察
✅ 自我調節能力

💡 平時也可以練習「預演」:
在出門前就提醒孩子:
「捷運裡很多人,我們可以用小聲講話的方式說故事。」

✨研究顯示:
「事前預演」比「事後懲罰」更能幫助孩子發展抑制控制力。✨

👂 孩子需要被教導,而不是被壓制。
當大人能帶著界線、也保留溫度,
孩子就能在公共場合裡,
學會尊重,也學會自控。

😮‍💨 但如果這樣做了,孩子還是沒用呢?
那就代表問題不只是「當下行為」,
而是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仍在發展中。

這時可以:
1️⃣ 縮短外出時間 —— 減少超出孩子耐受度的情境。
2️⃣ 建立預告與結束儀式 —— 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要離開、要安靜。
3️⃣ 觀察誘發因素 —— 是聲音太大?等待太久?感覺刺激過多?
4️⃣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 若頻繁在公共場合失控,
可諮詢兒童職能治療或心理師,進一步了解感覺調節與情緒管理狀況。

🧩 實證研究指出:
「感覺處理困難」的孩子在公共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爆發或逃避行為,若能針對這部分進行介入,往往比單純教導規則更有效。

💛 最後想提醒每位家長:
別因為孩子的不受控,
就剝奪自己與孩子的社會參與。

學習在真實世界中練習、挫折、再修正,
才是孩子真正的社會化歷程。
我們不是要孩子「完美表現」,
而是要他「逐步成長」。

🌱 能帶著界線,也帶著愛,
孩子才會一步步學會——
如何在世界裡安頓自己。

🌿 一起來喚起台中舊城區的記憶 🌿今天一早,Marvin 到音樂教室綵排,剛好就在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的核心地帶。趁這個機會,我們也順道在舊城區散步一下,走過熟悉的街巷、轉過那幾條老路,回憶起年幼時,百貨林立、人潮爆滿的榮景,也回憶起還...
26/10/2025

🌿 一起來喚起台中舊城區的記憶 🌿

今天一早,Marvin 到音樂教室綵排,
剛好就在 #鈴蘭通散步納涼會 的核心地帶。
趁這個機會,我們也順道在舊城區散步一下,
走過熟悉的街巷、轉過那幾條老路,
回憶起年幼時,百貨林立、人潮爆滿的榮景,
也回憶起還沒生小孩前的覓食時光。

那時,我們最常出沒的地方就是「第二市場」──
還有那種屬於台中人的獨家美食記憶。
每次都能在這裡找到驚喜與溫度,
也留下好多屬於我們的日常記憶。

儘管榮景短時間內可能難以復返,
但至少給台中人留下了最美好的記憶。
當我們想再次重遊時,
仍能在這些靜謐的巷弄裡,
細細品味那份屬於舊城的溫柔與歲月。

💬 台中的朋友們,
大家有沒有特別推薦的這一帶老味道或隱藏版店家?
都歡迎一起分享,
讓我們一起把這份逐漸被遺忘的「台中味」延續下去吧 ❤️

🔥🤬🔥孩子遇到挫折或責備,脫口而出:「你好壞!」、「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多數家長聽到這句話時,心裡都會被刺一當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中,經常出現「負向情緒 → 對抗 → 退讓 → 再負向」的循環時,雙方就會不斷「以行為交換」來逃避壓力,形成惡性學...
25/10/2025

🔥🤬🔥孩子遇到挫折或責備,脫口而出:
「你好壞!」、「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多數家長聽到這句話時,心裡都會被刺一當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中,經常出現「負向情緒 → 對抗 → 退讓 → 再負向」的循環時,
雙方就會不斷「以行為交換」來逃避壓力,形成惡性學習模式。

💭 「機會成本」,是這一年來我在做每一個決定時,最先浮現的核心思維。對我而言,金錢早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就算是一份能在一天內賺進兩、三萬的工作,也未必能真正打動我——因為我更在意的是:我「要付出什麼」,又「會錯過什麼」。⸻以常見的一場六...
22/10/2025

💭 「機會成本」,
是這一年來我在做每一個決定時,最先浮現的核心思維。

對我而言,金錢早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就算是一份能在一天內賺進兩、三萬的工作,
也未必能真正打動我——
因為我更在意的是:
我「要付出什麼」,又「會錯過什麼」。



以常見的一場六小時、12,000元的演講為例 💬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筆還不錯的收入;
但若這場演講包含:
🕐 前置準備(簡報、交通、資料整理)約 8 小時
🕕 實際演講 6 小時
那整體投入時間其實高達 14 小時。

➡️ 平均時薪只剩下約 856 元/小時。



而在這 14 小時中,
我也可以選擇獲得:
👨‍👩‍👦 與家人共度的高品質時光
🧘‍♂️ 身心的休息與充電
💡 反思、創作新課程與內容的靈感

這些都屬於「隱性收益」。
雖然無法以金錢衡量,
卻往往對長期職涯發展與家庭幸福感,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現在的我,
會以後者為主要的考量。
不是因為我不需要金錢,
而是——
我有更值得守護的價值。✨



儘管專業的付出對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但當我連自己都快撐不下去時,
又談何真正地去幫助別人呢?

我明白「社會責任」的重要,
但我更明白——
對自己負責任,才有餘力去承擔責任。



過去的我,曾為一年跑遍八十場機場演講而感到驕傲,
那種「以量取勝」的做法,
讓我誤以為那就是成就感和成長動能的來源,
尤其帶來的收入也很可觀,更容易迷失在其中。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
那樣的奔波帶來的不是滿足,而是無止盡的內耗。
當身體愈來愈疲憊、心也開始空轉時,
我甚至開始懷疑:「這樣的努力,真的值得嗎?」

尤其在有了家庭之後,這份矛盾變得更明顯。
我經常在課堂上與家長分享「多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但如果連我自己都做不到,
那麼我所宣導的一切,不就成了自我打臉嗎?



今年,我前前後後推掉了近三十場演講。
或許在別人眼中,那是「錯過機會」;
但在我心裡,那卻是「找回愛自己的自己」。

最後,想分享我最近在承接每個工作前,
都會先問自己的三個問題:

1️⃣ 這次的「長期槓桿效益」高嗎?
能否帶來後續合作、曝光,
或讓我在專業上有新的突破?

2️⃣ 這段時間,家人是否也有特別需求或重要時刻?
如果有,我願意先把時間留給他們。

3️⃣ 我的能量目前足夠嗎?
這一趟會讓我充實,
還是會讓我「情緒透支」?

接著,會依照以下排序來做取捨思量:
家庭與休閒生活 ➡️ 治療所服務 ➡️ 其他工作安排

其中,「家庭與休閒生活」的比例只增不減。

有時候,懂得說「不」,
其實是另一種成熟的選擇。🌿

❗️❗️健保 vs 自費:真正的差別,不該只是「時間長短」❗️❗️當「健保」與「自費」服務的差異只剩下「時間密度」──市場上,自然就會開始流傳:💬 「健保一週排兩堂(1小時)不就等於自費一週排一堂(1小時)?CP值高多了!」💬 「健保治療師...
19/10/2025

❗️❗️健保 vs 自費:真正的差別,不該只是「時間長短」❗️❗️

當「健保」與「自費」服務的差異只剩下「時間密度」──
市場上,自然就會開始流傳:

💬 「健保一週排兩堂(1小時)不就等於自費一週排一堂(1小時)?CP值高多了!」
💬 「健保治療師就很優了,幹嘛花錢去找自費的治療師!」

另外,自費也經常被當作是「健保還排不進去」的替代方案。

這樣的想法乍聽之下合理,卻忽略了更深層的問題:
真正的差異,從來不只是時間,而是內容與價值。

這也是自費市場逐漸擴大、人力湧入,而自費思維的腳步卻沒跟上的隱憂啊!

當民眾的這股聲浪越來越大時,
其實也代表整個自費市場正在被逐漸稀釋。

而就在這個時候,若只想透過「漲價」來填補業績下滑造成的收入落差,
往往又會陷入另一種矛盾——
明知道價格該反映價值,卻又擔心一漲價就會失去客戶。

最終,便在「不敢漲價」與「被迫漲價」之間反覆拉扯。

無論是哪一種狀態,
都其實是一種市場警訊:
當價格策略取代了價值策略,
代表我們已經偏離了自費服務應有的核心——創造被信任、被選擇的專業價值。

🧩 健保 vs 自費,關鍵不在「誰比較便宜」,而是「誰能提供健保給付沒有的內容」

健保給付的設計是「基本醫療權益」,提供每個孩子都能獲得的支持。

而自費的價值,應該在於:

✅特色化服務 ✅差異化經營 ✅延伸到健保未給付項目

⚖️ 品質不是制度差異,而是投入差異

健保與自費,本質上都出自同樣的專業養成。
治療師的知識與技術不該因制度不同而有所差別。
真正的差別在於:

「治療師願意為那堂課投入多少時間、創意與能量。」

🌱 所以,重點不在健保或自費,而在「特色」

特色,才是區隔市場與建立信任的核心。
當一位治療師或機構能清楚展現自己的理念、風格與專業價值,
就不再需要用「CP值」來比較,而能讓家長感受到:

「這裡,值得我為孩子多走一哩路。」

✨ 專注力的背後,是環境與關係的映照 ✨孩子的專注力,不只是天生的能力或氣質,更深受「生活節奏」、「環境安排」與「親子互動品質」的影響。當孩子總是難以專心時,與其急著貼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標籤,不如先從日常中尋找線索──💤 睡眠是否充足?🕐...
18/10/2025

✨ 專注力的背後,是環境與關係的映照 ✨

孩子的專注力,不只是天生的能力或氣質,
更深受「生活節奏」、「環境安排」與「親子互動品質」的影響。

當孩子總是難以專心時,
與其急著貼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標籤,
不如先從日常中尋找線索──
💤 睡眠是否充足?
🕐 作息是否過於緊湊?
💬 親子關係與互動是否有狀況?
📚 面對學習是否有過度壓力?
🏫 上學是否不開心?

唯有在安全、被理解的關係裡,
注意力能力與專注力表現才能穩定發展。

當大人願意放慢腳步、調整環境、
以鼓勵取代催促,
孩子的注意力或許就會被「喚醒」而非需要刻意「訓練」出來,
專注力表現也會隨之往好的方向邁進。

若全家人一起努力調整後,
仍持續觀察到專注力表現不佳,
抑或是注意力不集中,
可尋求醫師、專業職能治療師或臨床心理師的協助,
進一步釐清問題來源並給予適切支持。

懇請留意,詐騙真的很多!
14/10/2025

懇請留意,詐騙真的很多!

📢 官方公告聲明
近期發現有多個一頁式購物網站(FB、IG)未經授權盜用本公司圖片與影片,誤導消費者下單。

在此鄭重聲明:
•「培玩 PreOne」僅透過官方網站與授權通路販售,其他來源皆與本公司無關。
•若消費者因在詐騙網站購買導致權益受損,本公司將無法提供保固與售後服務。
•請認明唯一官方購買管道,避免受騙。

⚠️ 請特別注意 ⚠️
[官方購買管道]
•官方網站:https://www.ljlj.store/item/PD68a155f5a70b4
•其他商城:蝦皮、momo

[保固與服務]
•僅限正規通路購買,方享有一年保固與售後服務。

[遇到可疑網站怎麼辦?]
•請勿填寫個人資料或付款
•將連結回報至官方 Line,我們將協助檢舉

📑 法律聲明
本公司已於 10/13 完成備案,並持續蒐證。對於侵權與詐騙行為,將保留法律追訴權,以維護消費者權益與品牌名譽。

🌟 最近有個關於高鐵話題很夯,但我覺得——沒有誰對誰錯,也不只有在高鐵有這個問題。我不喜歡因為我帶著小孩,就被另眼看待,尤其是不友善的預設立場;但我也不喜歡被放任、缺乏教養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嬉鬧。有小孩的,也不代表可以無限上綱、接受那些脫序的...
11/10/2025

🌟 最近有個關於高鐵話題很夯,但我覺得——沒有誰對誰錯,也不只有在高鐵有這個問題。

我不喜歡因為我帶著小孩,就被另眼看待,尤其是不友善的預設立場;但我也不喜歡被放任、缺乏教養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嬉鬧。

有小孩的,也不代表可以無限上綱、接受那些脫序的情況。

這之間,真的需要更多的界線與理解。

💬 有人放任孩子,讓公共場合成了他們的遊樂場;
也有人努力管教、盡力陪伴,
卻仍被「仇孩」者一視同仁地敵視。

而另一方面,
有些人對孩子的不耐,也不一定出於惡意,
而是長期被打擾、被忽視的感受累積而來。

這不是「有孩」與「無孩」的對立,
而是社會在「界線」與「理解」之間失衡的縮影。

🌱 事實是——我們都有努力的空間。

👨‍👩‍👧 家長可以這樣做:
✅ 出門前先說清楚「公共空間的約定」:
 可以開心,但要注意音量與距離。
✅ 當孩子情緒上來時,帶離現場、安撫後再回來,
 這不是退讓,而是教會孩子尊重他人的開始。
✅ 若真的造成困擾,主動道歉比完美更重要,
 那份誠意,會被看見。

🙍‍♀️ 旁人也能這樣做:
✅ 看見家長已在努力時,給一個理解的眼神或一句「沒關係」,
 那份善意,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示範。
✅ 若遇到失衡行為,也能冷靜提醒、提出建議,
 而不是用敵意讓關係更緊繃。

✨ 教養從來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但若社會能多一份體諒、少一點指責,
孩子會在更有溫度的世界裡長大。

讓我們一起練習——
在公共空間裡兼顧秩序與溫度,
讓理解,取代仇視。

Address

太平區、北屯區
Taichung
500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