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Dr. CHⓤCS • 🐷
消化內科(肝膽腸胃內科)醫師 •

主治醫師@永安診所
跨領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Dr. CHⓤCS •
消化內科(肝膽腸胃內科)醫師 •

= 分享健康資訊跟大家交流😁 =

主治醫師@永安診所
跨領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AHA(美國心臟協會)最近發布一份新研究,提醒大家:‼️ 褪黑激素不是想像中「吃了就安全」的保健品。⸻研究追蹤 13 萬多位有慢性失眠的成年人,觀察他們使用褪黑激素一年以上的狀況。📌 結果發現:長期使用者的心衰竭發生率是 4.6%,沒使用的...
17/11/2025

AHA(美國心臟協會)最近發布一份新研究,提醒大家:

‼️ 褪黑激素不是想像中「吃了就安全」的保健品。



研究追蹤 13 萬多位有慢性失眠的成年人,觀察他們使用褪黑激素一年以上的狀況。

📌 結果發現:
長期使用者的心衰竭發生率是 4.6%,
沒使用的人是 2.7%,風險幾乎高了快一倍。

(但要注意!研究目前還沒經過完整的同行評審,也沒有證明「褪黑激素會直接造成心衰竭」,只能說兩者「有關聯」。)

在台灣許多受失眠困惱的人常會用各種方式拿到褪黑激素使用,很多人覺得「天然又安全」。

但這份研究提醒我們:
➡️ 如果你是長期、每天吃來治失眠,那要更小心。



✔️ 不要把褪黑激素當成萬靈丹,真正改善睡眠還是從生活習慣開始。
✔️ 短期使用 OK,但不要一吃吃一年、兩年。
✔️ 如果睡眠問題持續很久,一定要就醫,可能是焦慮、壓力、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其他問題。
✔️心臟病或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避免自行長期補充。



褪黑激素不是毒,但也不是完全無害。

想睡好,最重要的還是:規律作息、睡前放鬆、少滑手機、少咖啡因。

https://newsroom.heart.org/news/long-term-use-of-melatonin-supplements-to-support-sleep-may-have-negative-health-effects

#消化內科 #退黑激素 #失眠 #睡不著 #安眠藥

上週一位媽媽帶著兩位女兒來就診,媽媽說自己有  #幽門桿菌 正在治療中,想讓女兒也做個  #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 確定一下女兒有沒有被感染就在我跟他們診療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女兒說話了:「那阿米會被感染嗎?」另一位女兒說:「那阿米要怎麼檢查?」...
01/11/2025

上週一位媽媽帶著兩位女兒來就診,媽媽說自己有 #幽門桿菌 正在治療中,想讓女兒也做個 #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 確定一下女兒有沒有被感染

就在我跟他們診療的過程中,
其中一位女兒說話了:「那阿米會被感染嗎?」
另一位女兒說:「那阿米要怎麼檢查?」

聽起來事有蹊蹺🧐
我插話問了一句:「阿米是誰?」

媽媽不好意思地回應我:「阿米是我們家的狗🐶啦!」

其實女兒們的問題很好👍
🤔 毛小孩會不會跟我們一樣被傳染幽門桿菌呢?
🤔 如果毛小孩得到幽門桿菌,會再回傳給我們嗎?

———

其實,
狗確實有可能感染幽門桿菌,
但是與人類常見的細菌不同種。

多數的狗帶菌是沒有症狀的,
少部分可能會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等症狀。

以目前的證據來說,
狗的幽門桿菌極少會傳染給人類。

那人類的幽門桿菌會傳染給狗狗嗎?
如果你跟你的毛小孩親親接吻的話,
你的幽門桿菌是有可能會傳過去的🦠
但,這個幽門桿菌幾乎不會在狗的胃內定殖,不會造成真正的感染。

📌 總結就是,人的幽門桿菌幾乎不會傳給狗;即使狗沾染,也不太可能再傳給其他人。

所以不用太擔心喔😊

#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專科醫師

這個月轉了兩位病患到急診,兩位的診斷都是『急性闌尾炎併穿孔』,兩位都緊急開刀住院,也都順利康復出院了☺️這兩位病患的腹痛都是從上腹開始疼痛,其中一位在看我門診的前一天還在別的地方就診,診斷為急性胃炎,隔天來就明顯的右下腹痛。其實以前書上就有...
25/10/2025

這個月轉了兩位病患到急診,兩位的診斷都是『急性闌尾炎併穿孔』,兩位都緊急開刀住院,也都順利康復出院了☺️
這兩位病患的腹痛都是從上腹開始疼痛,其中一位在看我門診的前一天還在別的地方就診,診斷為急性胃炎,隔天來就明顯的右下腹痛。
其實以前書上就有寫,闌尾炎的疼痛很有可能會從上腹部開始,再漸漸地痛到右下腹,然後越來越痛。所以,在症狀剛開始時被診斷為胃炎的狀況時有所聞,也很難避免。

以下是拜託AI寫的文章😅
特別請它幫忙寫入什麼時候該開刀與什麼時候可以選擇保守治療不開刀

————————

🚨 肚子痛不是小事!認識急性闌尾炎 🚨
你有沒有經歷過那種從上腹或肚臍周圍開始痛,後來轉移到右下腹的疼痛?小心了!這可能是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在作怪!

什麼是急性闌尾炎?🤔
闌尾是位於大腸起始處的一個小器官。當它因為糞石、異物或淋巴組織腫脹等原因而阻塞時,就會導致細菌滋生,引起急性發炎。

🚨 嚴重警告:闌尾可能破裂! 💥
如果發炎沒有及時控制,持續惡化,闌尾壁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和組織壞死而破裂穿孔。
* 後果嚴重: 闌尾破裂後,受感染的膿液和糞便會洩漏到腹腔內,引起腹膜炎。
* 腹膜炎是一種嚴重的感染,可能導致敗血症,危及生命,需要緊急手術處理。
* 關鍵時機: 因此,一旦懷疑是急性闌尾炎,儘早就醫是非常重要的!

急性闌尾炎的治療方式:一定要開刀嗎?🔪
大多數急性闌尾炎的標準治療是手術切除闌尾(闌尾切除術)。
非手術治療(保守療法)主要是針對早期、輕微、且沒有併發症(如破裂或膿瘍)的闌尾炎患者,或是不適合立即手術的高風險病患。使用抗生素來控制感染和發炎。

⛔️ 雖然有些輕症患者可以保守治療,但仍有復發或之後需手術的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進行嚴密的監測和判斷。

👉 總結來說: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需要嚴肅對待的疾病。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手術切除,特別是當炎症嚴重到可能破裂時。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出現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消化內科 #闌尾炎 #盲腸炎 #腸穿孔 #闌尾切除 #腹痛 #急診

青黴素是一種抗生素,青黴素類的抗生素在臨床醫療上超級常用,是很多疾病的第一線用藥,所以如果真的過敏不能使用的話是會有點困擾的😖以前還在實習的時候,病患如果要使用青黴素類的抗生素都要先做個皮膚測試,但現在大多數的醫院已經沒在做了,因為陽性率其...
11/10/2025

青黴素是一種抗生素,
青黴素類的抗生素在臨床醫療上超級常用,是很多疾病的第一線用藥,
所以如果真的過敏不能使用的話是會有點困擾的😖

以前還在實習的時候,
病患如果要使用青黴素類的抗生素都要先做個皮膚測試,
但現在大多數的醫院已經沒在做了,因為陽性率其實很低…

那……如果懷疑自己有青黴素過敏,可是又需要使用的話,要怎麼辦呢?

新英格蘭雜誌這個月有一篇有趣的文章😁



有沒有在健檢或就醫時被提醒「你對青黴素過敏」?
其實,多達 九成 的人並不是真的過敏,而是童年時因皮疹或腹瀉被誤標。

文章舉例:一名大學生喉嚨痛確診鏈球菌感染,但病歷顯示「青黴素過敏」。
醫師該怎麼辦?

有兩派意見——
🧴 保守派 認為應先轉介過敏科,等病況穩定後再由專科進行「口服挑戰試驗」。
💊 積極派 則主張可直接給一劑阿莫西林(一種青黴素類藥物)觀察1小時,若無反應即可完成療程。

研究顯示,
真正對青黴素有嚴重過敏反應的不到2%,多數人可安全的重新使用。
過度避免青黴素反而會讓抗藥性上升、治療效果變差。

✅ 建議:若你的「過敏紀錄」來自童年輕微皮疹或腹瀉,可向醫師詢問重新評估測試。

有時,我們不是過敏,而是被「誤會」了😉

#消化內科 #青黴素 #過敏 #抗生素

上週一位60歲女性來就診……🧓🏼:「醫生,我最近一直變胖!這個肚子大到我呼吸都有點難呼吸,但是我腳很瘦喔!還有,這個手臂胖到我的衣服……你看!這個袖口那麼緊!」🐷:「你有沒有什麼慢性病,或是有沒有在吃什麼藥?」🧓🏼:「沒有啊…」🐷:「保健品...
04/10/2025

上週一位60歲女性來就診……

🧓🏼:「醫生,我最近一直變胖!這個肚子大到我呼吸都有點難呼吸,但是我腳很瘦喔!還有,這個手臂胖到我的衣服……你看!這個袖口那麼緊!」
🐷:「你有沒有什麼慢性病,或是有沒有在吃什麼藥?」
🧓🏼:「沒有啊…」
🐷:「保健品呢?有沒有在吃保健品?」

🧓🏼:「嗯…我朋友有拿一個說可以護肝的保養品給我吃。」
🐷:「叫什麼名字?什麼牌子的?」
🧓🏼:「那個沒有牌子啦!是人家自己配的!」
🐷:「有寫成分嗎?裡面有沒有類固醇?」
🧓🏼:「自己配的怎麼會寫成分啦!那是秘方耶!」
🐷:「那你不要再吃了,裡面很有可能有類固醇。所以現在才會這樣『中心型肥胖』和『水牛肩』。」
🧓🏼:「蛤!原來是那個東西害我這樣的喔……謝謝你耶醫生!」

(接著🧓🏼從口袋拿出一個糖尿病用藥)
🧓🏼:「醫生,那我朋友說我可以吃這個藥減肥,可以把肚子減下來,你可以開這個藥給我嗎?」
🐷:「你朋友很好心,但是你還是不要再聽他的話比較好……」

——————

類固醇雖然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發炎、免疫疾病與過敏反應,但若長期或不當濫用,副作用可能非常嚴重。
短期內常見的影響包括:情緒波動、失眠、食慾增加與水腫。
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圓臉、軀幹肥胖、皮膚變薄與紫色妊娠紋。
除此之外,還會增加骨質疏鬆、糖尿病、高血壓及感染風險。
對兒童與青少年,更可能抑制生長發育。

💡提醒大家:類固醇不是萬靈丹,更不是保健食品!
任何藥物都需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避免自行購買或長期服用。
正確用藥,才能真正發揮療效,降低傷害。

#類固醇 #水牛肩 #月亮臉 #消化內科

「脂肪肝」已經改名為 MASLD(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在這個新分類中,會依照飲酒量分出不同亞型:🔹MASLD:代謝異常+輕度飲酒🔹MetALD:代謝異常+中度飲酒🔹ALD:重度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病那什麼是輕度、中度、重度飲酒呢?酒...
27/09/2025

「脂肪肝」已經改名為 MASLD(代謝功能異常相關脂肪性肝病)。

在這個新分類中,會依照飲酒量分出不同亞型:
🔹MASLD:代謝異常+輕度飲酒
🔹MetALD:代謝異常+中度飲酒
🔹ALD:重度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病

那什麼是輕度、中度、重度飲酒呢?酒精攝取研究定義如下:
🚩輕度:女性 420g /週

🔎 最新 Gastroenterology 大規模研究(追蹤 >12 年)探討 『酒精攝取+基因風險』 對肝硬化、肝癌的影響。
發現:
🫵 中度飲酒 就會增加肝病風險( 約 1.4–2 倍),重度飲酒風險更高達 4–6 倍。
🫵 高基因風險+重度飲酒,肝臟相關事件風險上升到 6.5 倍❗️
🫵 輕度飲酒則沒有顯著增加風險。

所以......
💪 保護肝臟,最好的方式仍是❤️少喝或不喝❤️
『適量飲酒≠安全』,對有家族肝病史或基因風險的人,中度飲酒就可能觸發肝癌及肝硬化的風險。

#消化內科 #脂肪肝 #飲酒 #肝癌 #肝硬化

FDA在上個月批准Wegovy®作為「中重度肝纖維化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的治療💉(代謝相關的脂肪肝炎+肝臟已經中重度纖維化,就可以用藥治療了~)依據的研究是在今年發表在新英格蘭期刊(NEJM)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文章(DOI: 10....
20/09/2025

FDA在上個月批准Wegovy®作為「中重度肝纖維化的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的治療💉
(代謝相關的脂肪肝炎+肝臟已經中重度纖維化,就可以用藥治療了~)

依據的研究是在今年發表在新英格蘭期刊(NEJM)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文章(DOI: 10.1056/NEJMoa2413258)

研究發現:(只收年齡大於18歲成年人)
✅ 肝臟發炎緩解 且 無纖維化惡化:Semaglutide 組 62.9%,安慰劑組 34.3%。
✅ 肝纖維化改善 且 無肝臟發炎惡化:Semaglutide 組 36.8%,安慰劑組 22.4%。
✅ 同時達成肝臟發炎緩解 + 纖維化改善:Semaglutide 組 32.7%,安慰劑組 16.1%。
✅ 體重變化:Semaglutide 平均減重 −10.5%,安慰劑 −2.0%。
✅ 非侵入性檢測(ELF score、肝硬度、胺基轉移酶等)皆顯示 Semaglutide 效果優於安慰劑。

在安全性的部分,Semaglutide組確實有較多的副作用(86.3%,安慰劑組79.7%),但大多不嚴重。

簡單來說,就是Semaglutide很有效啦‼️
有脂肪肝的你🫵,心動了嗎?☺️

🚩注意🚩
此篇文章並沒有辦法證明脂肪肝的改善是否是由Semaglutide直接提供作用,
也有可能是Semaglutide先造成體重減輕,體重的減輕再改善了脂肪肝,
所以如果使用Semaglutide但體重沒有減輕的族群(雖然應該很稀少),脂肪肝的改善說不定就沒辦法有那麼顯著的效果。

#消化內科 #脂肪肝 #減重

17/09/2025

【《柳葉刀》子刊:Semaglutide 對亞洲病患的療效再獲驗證! 平均減重25公斤多,還降血糖、血壓、血脂!】
------------------------------------------------------------
近半個世紀來,亞洲人群的肥胖盛行率持續上升。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亞洲族群以 BMI≥25 kg/m² 作為肥胖定義切點,而非全球通用的 ≥30 kg/m²。這一差異源自於亞洲人在相同 BMI 下具有更高的體脂,尤其是內臟脂肪,從而帶來更高的代謝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 小補充:亞洲 BMI 切點較低,是基於內臟脂肪比例與代謝風險更早上升的特性;同一個 BMI,亞洲人的代謝負擔往往更高。

【既有證據與 STEP 系列試驗】
Semaglutide 對於減重及相關代謝的益處已獲得大量研究支持,其中 STEP 6 和 STEP 7 試驗主要涵蓋 BMI≥27 kg/m² 的東亞人群。STEP 11 試驗進一步以 BMI≥25 kg/m² 為切點評估了 Semaglutide 的療效,結果顯示,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Semaglutide 平均減重 16.0%(12.8 kg),96% 的患者實現減重 ≥5% 這一具有臨床獲益意義的目標,重點是:多項代謝風險指標同步改善。研究結果近期發表於《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 小補充:Semaglutide 為 GLP-1 受體致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作用包括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提升胰島素分泌並抑制升糖素,故在體重與血糖上常見雙重獲益。

【STEP 11 的研究設計與族群】
STEP 11 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在韓國和泰國共納入 150 名 BMI≥27 kg/m²、無糖尿病的亞裔成年人。參與者以 2:1 的比例隨機接受 Semaglutide 2.4 mg 或安慰劑治療(每週一次皮下注射),同時配合低熱量飲食與增加運動的生活方式干預,為期 44 週,干預結束後再追蹤 5 週。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39 歲,平均體重為 83.8 kg,平均 BMI 為 31.3 kg/m²。

🏃 小補充:所有 STEP 減重試驗都疊加生活型態調整(飲食+運動);藥物是工具,生活型態是地基,兩者相加最有效。

【主要結果:體重與腰圍的大幅改變】
治療 44 週後,Semaglutide 組體重平均下降 16.0%(12.8 kg),顯著優於安慰劑組的 3.1%(2.1 kg)。更重要的是,Semaglutide 組實現不同減重目標的患者比例均顯著更高,分別有 96% 的患者體重下降 ≥5%,78% 下降 ≥10%,53% 下降 ≥15%,30% 下降 ≥20%;而安慰劑組相應比例僅為 25%、10%、4.2% 和 0。Semaglutide 組患者腰圍也減少 11.9 cm,顯著優於安慰劑組的 3.0 cm。

🎯 小補充:≥5% 體重下降通常與代謝風險明顯下降相關;達到 ≥10–15% 時,對脂肪肝、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等的改善幅度更可觀。

【肥胖分類的轉變】
值得注意的是,Semaglutide 組有半數患者在治療結束時擺脫肥胖(BMI≤25 kg/m²),而安慰劑組僅有 10% 達到此水準。

📉 小補充:這代表不只是「變瘦」,臨床風險分層也跟著下修,對長期健康與醫療負擔具意義。

【代謝指標:血糖、發炎、血壓與血脂同步向好】
Semaglutide 也展現出多重代謝益處,顯著改善了血糖指標(如 HbA1c)、C 反應蛋白(CRP)、血壓和血脂水平。

例如,在基線時處於糖尿病前期的受試者中,到第 44 週治療結束時,Semaglutide 組 83%(30/36) 血糖恢復正常,而安慰劑組僅 38%(6/16)。而基線血糖正常族群,到第 44 週治療結束時,Semaglutide 組幾乎所有人(98%[63/64])仍維持正常血糖,高於安慰劑組(84%[26/31])。

第 44 週時,Semaglutide 組收縮壓/舒張壓分別降低 11.1/4.5 mmHg,而安慰劑組收縮壓降低 1.0 mmHg,舒張壓則上升 0.8 mmHg。

🫀 小補充:GLP-1 類藥物的心腎保護潛力在第二型糖尿病族群已有多項大型研究支持;在單純肥胖族群,血壓、發炎、脂質的連鎖改善,可能是心血管風險下降的重要環節。

【安全性概況】
在安全性方面,Semaglutide 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 89%,略高於安慰劑組的 78%,主要以胃腸道反應(如噁心、腹瀉、便秘)為主,多數為輕度至中度。兩組分別有 13% 及 8% 患者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未發現新的安全性訊號。

⚠️ 小補充:常見副作用可藉由循序加量、少量多餐、避免高油高糖飲食來降低;若出現持續嘔吐、脫水或劇烈腹痛等,應儘速就醫。

【臨床意義:對亞洲族群的可適用性】
STEP 11 研究為 Semaglutide 在亞洲人群中的適用性進一步提供關鍵證據。對於亞洲肥胖患者(BMI≥25 kg/m²),2.4 mg Semaglutide 在體重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獲益-風險特徵。

🧠 小補充:實務上,停藥後體重部分回升並不罕見,因此**長期策略(生活型態+持續藥物或後續維持方案)**更能鞏固成效;是否使用與持續多久,應依個人目標與醫療專業建議調整。

【給台灣讀者的貼心提醒(非醫囑)】
🐾 重點 1:這裡討論的劑量 2.4 mg/週,對應國際上體重管理劑型(常見商品名 Wegovy®;治療糖尿病的 Ozempic® 劑量不同),核准適應症與給付規則請以本地正式資訊為準。
🌗 重點 2:藥物+生活型態是雙引擎;睡眠、壓力管理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處置也會影響減重與代謝成果。
🧾 重點 3:有心血管疾病、胰臟炎史、重度胃腸疾病或正在使用多種藥物者,務必先諮詢醫師,並規劃循序滴定與定期追蹤。
---
**關於藥時事**
醫藥商業投資分析領先品牌,提供深度醫藥商業、投資分析、諮詢服務,做醫藥、投資公司最好的分析師。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
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醫藥 #藥物 #創新藥 #醫療 #健康 #養生 #減肥 #健身 #商業分析 #投資 #新聞 #醫生 #醫院 #癌症 #癌 #腫瘤 #瘤
---
參考資料:
1. 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2. DOI: 10.1016/S2213-8587(25)00164-0

期刊Gastroenterology最近刊登了一篇關於「小兒急性胰臟炎」的綜述文章📖 以前我們多半把  #小兒急性胰臟炎 視為短暫、可逆的發炎事件,但文章提醒我們,即使只有「第一次發作」,也可能帶來長期影響。(像是營養不良、胰外分泌功能不足...
13/09/2025

期刊Gastroenterology最近刊登了一篇關於「小兒急性胰臟炎」的綜述文章📖

以前我們多半把 #小兒急性胰臟炎 視為短暫、可逆的發炎事件,但文章提醒我們,即使只有「第一次發作」,也可能帶來長期影響。(像是營養不良、胰外分泌功能不足、甚至糖尿病,還可能反覆復發進而變成慢性胰臟炎)

文章中特別提到,小兒胰臟炎的原因和成人很不同:不只是膽結石或酒精,更常見的是藥物、感染、基因突變或解剖異常。(甚至文章還提到有研究發現腸道菌相失衡也可能參與其中)

診斷上,血清「 #脂肪酶 」比「 #澱粉酶 」更準確,而 #超音波 是首選影像檢查。
治療上,核心仍是早期補液與適當的進食🍱

最重要的是,文章提醒臨床醫療人員必須有「 #長期追蹤 」的觀念。
孩子雖然死亡率低,但他們往往承受更久遠的生活品質下降與心理壓力。❤️
這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家庭與社會該共同面對的挑戰。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研究,幫助我們守護孩子的健康與未來。💪

#消化內科 #胰臟炎 #超音波 #澱粉酶 #脂肪酶 #腹痛

那天幫病患做大腸鏡發現了少見的大腸粘膜性腫瘤......最後的病理報告結果是「神經內分泌瘤」⸻🌟 黏膜下腫瘤是什麼?在做胃鏡或大腸鏡時,醫師有時會告訴你:「這裡有個黏膜下腫瘤。」聽到「腫瘤」兩個字,很多人立刻緊張起來,但其實「黏膜下腫瘤」並...
06/09/2025

那天幫病患做大腸鏡發現了少見的大腸粘膜性腫瘤......
最後的病理報告結果是「神經內分泌瘤」



🌟 黏膜下腫瘤是什麼?

在做胃鏡或大腸鏡時,醫師有時會告訴你:「這裡有個黏膜下腫瘤。」聽到「腫瘤」兩個字,很多人立刻緊張起來,但其實「黏膜下腫瘤」並不等於癌症 。

我們的消化道壁有好幾層,最裡面是黏膜層,負責吸收營養;在黏膜層的下方,就是黏膜下層。顧名思義,「黏膜下腫瘤」就是長在這一層或更深層的隆起病灶。因為表面黏膜大多保持完整,所以看起來不像常見的潰瘍或息肉,而是表面光滑的小包。



🩺 為什麼會長黏膜下腫瘤?

原因很多,可能是脂肪組織、肌肉、神經、血管或淋巴組織增生,也可能是腫瘤細胞長在深層。
常見來源包括:
✅ 脂肪瘤(lipoma):常見且多為良性
✅ 平滑肌瘤或胃腸道間質瘤(GIST):部分有惡性潛能
✅ 神經內分泌瘤、血管瘤:較少見
✅ 淋巴瘤:雖然外觀看起來光滑,但可能是惡性,需要進一步評估



🔍 怎麼檢查?

光用內視鏡看外觀,醫師通常無法百分百判斷是良性或惡性。常見檢查包括:
💡 內視鏡超音波(EUS):判斷腫瘤來自哪一層、質地是實心還是空心
💡 切片或切除:確認病理診斷
💡 定期追蹤:對小、穩定且無惡性特徵的病灶,可先觀察



💎 大腸的黏膜下腫瘤

在大腸中,最常見的黏膜下腫瘤是脂肪瘤,通常是偶然在健檢或腸鏡時發現,屬於良性,不會轉變成癌症。但偶爾也可能遇到平滑肌瘤、GIST 或淋巴瘤。因此,即使症狀不明顯,也應配合醫師安排檢查與追蹤,才能確保安全。



📌 小提醒:發現黏膜下腫瘤不用過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正確的診斷與追蹤是守護腸道健康的關鍵喔!

#消化內科 #神經內分泌瘤 #黏膜下腫瘤 #胃腸道基質瘤 #脂肪瘤 #胃鏡 #大腸鏡 #大腸腫瘤

上週看了一篇發表在Gut期刊的review文章即使現在各路好手都已積極投入microbiota研究但在研究上仍然有許多困難以及限制難以克服問起來最簡單的:什麼是健康的腸道微菌叢?其實是最難的問題……   #消化內科    #微菌叢  #微菌...
30/08/2025

上週看了一篇發表在Gut期刊的review文章

即使現在各路好手都已積極投入microbiota研究
但在研究上仍然有許多困難以及限制難以克服
問起來最簡單的:什麼是健康的腸道微菌叢?
其實是最難的問題……

#消化內科 #微菌叢 #微菌叢次世代基因檢測

❓幽門螺桿菌根除真能守護胃嗎❓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  #非賁門型胃腺癌 的最主要致病因子。台灣成人感染率高達 40–50%❗️東亞某些地區(如日本、韓國)甚至更高。面對胃癌仍是亞洲重要死亡原因...
23/08/2025

❓幽門螺桿菌根除真能守護胃嗎❓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 #非賁門型胃腺癌 的最主要致病因子。
台灣成人感染率高達 40–50%❗️東亞某些地區(如日本、韓國)甚至更高。
面對胃癌仍是亞洲重要死亡原因的現況,篩檢與根除幽門桿菌成了重要預防策略👊🏻

今年刊登於 Gastroenterology(DOI:10.1053/j.gastro.2025.01.239)的研究,
收錄五個西方國家共 659,592 人的資料,追蹤時間長達 24 年,累積近 5.5 百萬人年觀察。

研究結果顯示:
🔅 根除後 1–5 年:標準化發病比(SIR)高達 2.27,罹癌風險仍顯著高於背景族群。
🔅 根除後 11–24 年:SIR 降至 1.11,風險逐步接近一般未感染者。

整體而言,雖然幽門桿菌根除後短期內癌風險仍偏高,
但 長期來看,根除可讓罹癌趨勢恢復至近似背景水平👍

以往的亞洲地區的研究也提供相似支持:
日本與台灣資料顯示,若在胃黏膜尚未出現嚴重病變(如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之前介入治療,胃癌風險可顯著降低 約45–55%。
但若治療時已存在黏膜病變,雖風險可下降,仍高於未感染族群,需定期胃鏡追蹤🏥

小提醒:
✏️ 早期檢測:具有胃癌家族史或常見胃部症狀者應積極檢查幽門桿菌。
✏️ 及早根除:治療愈早,效果愈理想。
✏️ 長期監測:尤其已有胃黏膜病變者,須持續追蹤。

對於胃癌盛行的亞洲,這項跨國研究更堅定告訴我們:幽門桿菌根除是長期減少胃癌風險的關鍵一環,值得注意。

#消化內科 #胃癌 #幽門桿菌 #根除治療 #胃鏡

Address

Taichung

Website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Practice

Send a message to 朱家聲醫師 Dr. Chucs:

Sha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interest Share on Reddit Share via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Instagram Share on Telegram